幸福婚姻經典輯要

 

海濤法師選輯

 

《長阿含.世記經》摘錄

《大樓炭經》摘錄

《中阿含.梵志品.婆羅婆堂經》摘錄

《中阿含.哺利多經》摘錄

《增壹阿含經》摘錄

《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摘錄

《佛說善生子經》摘錄

《中阿含.善生經》摘錄

《六度集經》之四十五「童子本生」

《玉耶女經》

《佛說五無反復經》

《大寶積經.郁伽長者會》摘錄

《大寶積經,菩薩藏會》摘錄

《佛說夫婦經》

《法句譬喻經》摘錄

《菩薩本行經》摘錄

《賢愚經.貧人夫婦疊施得現報品》

《賢愚經.降六師品》摘錄

《雜寶藏經.長者夫婦造作浮圖生天緣》

《雜寶藏經.長者夫婦信敬禮佛生天緣》

《雜寶藏經.罽夷羅夫婦自賣設會現獲報緣》

《雜譬喻經.迦葉本生因緣事》摘錄

《道行般若經》摘錄

《出曜經》摘錄

《大方廣佛華嚴經》摘錄

《大方廣佛華嚴經》摘錄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摘錄

《佛說長者子懊惱三處經》摘錄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摘錄

《佛說罪福報應經》摘錄

《正法念處經》摘錄

《優填王經》摘錄

《優婆塞戒經》摘錄

《佛說菩薩內戒經》摘錄

《般泥洹經》摘錄

《孝子經》摘錄

《四十二經》摘錄

《五大虛空藏菩薩速疾大神驗秘密式經》摘錄

《摩醯首羅大自在天王神通化生伎藝天女念誦法》摘錄

《法宛珠林》摘錄

《勸發菩提心集》摘錄

 

《長阿含.世記經》摘錄

 

閻浮提人以金銀、珍寶、穀帛、奴僕治生販賣,以自生活;拘耶尼人以牛羊、珠寶市易生活;弗于逮人以穀帛、珠璣市易自活;鬱單曰人無有市易治生自活。

 

閻浮提人有婚姻往來、男娶女嫁;拘耶尼人、弗于逮人亦有婚姻、男娶女嫁;鬱單曰人無有婚姻、男女嫁娶;龍、金翅鳥、阿須倫亦有婚姻、男女嫁娶;四天王、忉利大,乃至他化自在天,亦有婚姻、男娶女嫁。自上諸天無復男女。

 

閻浮提人男女交會,身身相觸以成陰陽;拘耶尼、弗于逮、鬱單曰人,亦身身相觸以成陰陽;龍、金翅鳥,亦身身相觸以成陰陽;阿須倫身身相近,以氣成陰陽;四天王、忉利天亦復如是。焰摩天相近以成陰陽,兜率天執手成陰陽,化自在天熟視成陰陽,他化自在天暫視成陰陽。自上諸天無復婬欲。

 

《大樓炭經》摘錄

 

閻浮利天下人,以金銀、珍寶、米穀、錢財、生口,市買價販;俱耶尼天下人,以牛馬、米穀、珠玉作市販賣;弗于逮天下人,以金銀、珍寶、米穀、錢財、生口,市買價販;鬱單曰天下人,無市買價販,諸天亦爾。

 

閻浮利天下,有男女婚姻之事。俱耶尼、弗于逮天下人,亦有男女婚姻之事。鬱單曰天下人,無婚姻之事—若男子起婬劮意向女人時,相視便度道去,男子在前,女人在後,有樹曲合如交露;北方天下人,在其中止,男女各異處,便共往至其樹下,若樹低蔭覆其人上,便其交通;樹不覆人上者,不行交通之事,各自別去。龍及金翅鳥,有男子女人婚姻之事;阿須倫亦有男女婚姻之事。從是以上,無有婚姻之事。

 

閻浮利天下人,男女共居止交通。俱耶尼、弗于逮、鬱單曰天下人,男女行陰陽之事。龍及金翅鳥男女,亦有陰陽之事。諸阿須倫男女,亦行陰陽之事。四天王天上人男女,亦行陰陽之事。忉利天上人男女,以風為陰陽之事。焰天人男女,以相近成陰陽之事。兜率天人男女,相牽手便成陰陽。無貢高天人男女,相視便成陰陽。他化自轉天人,念婬欲使成陰陽。從是以上離於欲。

 

《中阿含.梵志品.婆機婆堂經》摘錄

 

世尊告曰:「婆私吒!彼諸梵志所說至惡,極自無賴。所以者何?謂彼愚癡,不善曉解,不識良田,不能自知,作如是說:『我等梵志,是梵天子,從彼口生,梵梵所化。』所以者何?婆私吒!我此無上明、行、作證,不說生勝,不說種姓,不說憍慢,彼可我意不可我意,因坐因水所學經書。婆私吒!若有婚姻者,彼應說生,應說種姓,應說憍慢,彼可我意,不可我意,因坐因水所學經書。

 

婆私吒!若有計生、計姓、計慢者,彼極遠離於我無上明、行、作證。婆私吒!說生、說姓、說慢、彼可我意,不可我意,因坐困水,所學經書者,於我無上明、行、作證別。

 

復次,婆私吒!謂有三種,令非一切人人共諍,雜善不善法,彼則為聖所稱不稱。云何為三?剎利種、梵志種、居士種。婆私吒!於意云何?剎利殺生、不與取、行邪婬、妄言乃至邪見,居士亦然,非梵志耶!」

 

《中阿含.哺利多經》摘錄

 

多聞聖弟子,云何依離邪婬斷邪婬?

 

多聞聖弟子作是思椎:「邪婬者亦受惡報。現世及後世,若我邪婬者,便當自害,亦誣謗他;天及諸智梵行者,道說我戒,諸方悉當聞我惡名;身壞命終,必至他處,生地獄中;如是邪婬者受此惡報。現世及後世,我今寧可做離邪婬斷邪婬耶!便依離邪婬斷邪婬。」

 

《增一阿含經》摘錄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羅閱城中有梵志,名曰施羅,倘知諸術,外道異學,經籍所記天文、地理,靡不貫練;又復教授五百梵志童子。又彼城中有異學之士,名曰翅甯,多有所知,為頻毗婆羅王所見愛敬,隨時供養,給與梵志所須之施。

間。是時,翅甯梵志興此念:「如來名號甚為難聞!今我欲往問訊,親近禮敬。」

 

爾時,如來名稱遠布,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度人無量,出現世間。是時,翅甯梵志便往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梵志白世尊言:「沙門瞿雲!為姓何等?」佛告梵志:「吾姓剎利。」梵志問曰:「諸婆羅門各有此論:『吾姓最豪,無有出者。』或言:『姓白』;或言『姓黑。』婆羅門自稱言:『梵天所生。』今沙門瞿曇!欲何等論說?」

 

佛告之曰:「梵志當知!其有婚姻嫁娶,便當求豪貴之姓,然我正法之中無有高下、是非之名姓也。」

 

梵志復自言:「云何瞿曇!生處清淨,然後法得清淨?」

 

佛告梵志:「汝用法清淨,生處清淨為乎?」

 

梵志又曰:「諸婆羅門各興此論:『吾姓最豪,無有出者。』或言:『姓白。』或言:『姓黑。』婆羅門自稱言:『梵天所生。』」

 

佛告梵志:「若當剎利女出適婆羅門家,設生男兒者,當從何姓?」

 

梵志報曰:「彼當言婆羅門種。所以然者,由父遺形故,得有此兒。」

 

佛吉梵志:「若復婆羅門女出適剎利家,生男兒者,彼當從何姓?」

 

梵志報曰:「彼人當是剎利種。所以然者,由父遺形故,得有此兒。」

 

佛告梵志:「熟自思椎,然後報吾。汝今所說,前與後皆不相應。云何梵志!設驢從馬後生駒者,當言是馬?為是驢也?」

 

梵志報曰:「如此之類當言驢馬。所以然者,由驢遺形故,得此駒也。」

 

佛告梵志:「汝熟思椎,然後報吾。汝今所說前後不相應。汝前所說剎利女出適婆羅門家,若生兒者,便言婆羅門種,今驢逐馬生駒者,便言驢馬,將不違前語乎?設復梵志!若馬逐驢生駒者,名之云何?」

 

梵志報曰:「當名為馬驢。」

 

佛告之曰:「云何梵志:馬驢、驢馬豈復有異乎?若復有人言寶一解,復有人言一斛寶,此二義豈有異乎?」

 

梵志報曰:「此是一義。所以然者,寶一、一寶此義不異也。」

 

佛告梵志:「云何馬驢、驢馬此非一義乎?」

 

梵志報曰:「今沙門瞿曇!雖有斯言,然婆羅門自稱言:『吾姓最豪,無有出者。』」

 

佛告梵志:「汝先稱譽其母,後復歎說其父。若復父亦是婆羅門種,母亦是婆羅門種,後生二兒;彼時其中一兒,多諸技術,無事不覽,第二子者了無所知;是時,父母為敬待何者?為當敬待有智者?為當敬待無所知者?」

 

梵志報曰:「其父母應當敬待高德聰明者,不應敬待無有智者。所以然者?今此一子無事不了,無事不閑,正應敬待此子,不應敬待無智之子。」

 

佛告梵志:「若彼二子,一聰明者,便復興意作殺、盜、婬泆十惡之法;彼一子不聰明者,守護身、口、意行,十善之法一無所犯。彼父母應當敬待何者?」

 

梵志報曰:「彼父母應當敬待行十善之子,彼行不善之人復敬待為?」

 

佛告梵志:「汝先歎其多聞,後歎其戒。云何梵志!若復有二子,一子父專正,母不專正;一子父不專正,母專正。彼子若母正、父不正者,無事不閑,博知經術。第二子父正、母不正者,既不博學,但持十善。然其父母應敬待何者?為當敬待母淨父不淨者?為當敬待父淨母不淨者?」

 

梵志報曰:「應當敬待母淨之子。所以然者,由知經書,博諸伎術故,所謂第二子父淨母不淨,雖復持戒而無智慧,竟何所至?有聞則有戒。」

 

佛告梵志:「汝前歎說父淨,不歎說母淨;今復歎說母淨,不歎說父淨;先歎聞德,後歎禁戒;復歎說戒,後方說聞。云何梵志!若彼二梵志子,其中一子多聞博學,兼持十善;其第二子既有智慧,兼行十惡。彼父母應當敬待何者?」

 

梵志報曰:「應當敬父淨、母不淨之子。所以然者,由其博覽諸經,曉諸技術,由父淨生得此子,兼行十善,無所觸犯,一切具足諸德本故。」

 

佛告之曰:「汝本說其姓,後說其聞,不說其姓;後復說戒,不說聞;後復說其聞,不說其戒。汝今歎說父母聞、戒,豈不違前言乎?」

 

梵志白佛言:「沙門瞿曇雖有斯言,然婆羅門自稱言:『我姓最豪貴,無有出者。』」

 

世尊告曰:「諸有嫁娶之處則論姓,然我法中無有此義。汝頗聞邊國遠邦及餘邊地人乎?」

 

梵志報曰:「唯然!聞之,有此諸人。」

 

世尊告曰:「彼土人民有二種之姓。云何為二?一者人,二者奴。此二姓亦復不定。」

 

又問:「云何不定?」

 

世尊告曰:「或作人,後作奴;或作奴,後作人。然眾生之類,盡同一類而無若干。若復梵志!天地敗毀,世間皆空,是時山河、石壁、草木之徒,皆悉燒盡,人亦命終。若天地還欲成時,未有日月年歲之限。爾時,光音天來至此間;是時光音天福德稍盡,無復精光,展轉相視,興起欲想;欲意偏多者使成女人,欲意少者成男子,展轉交接,使成胞胎。由此因緣,故最初有人,轉生四姓,流布天下。當以此方便,知人民盡出於剎利種。」

 

爾時,梵志白世尊言:「止!瞿曇!如僂者得伸,盲者得眼目,冥者得見明。沙門瞿曇亦復如是,無數方便與我說法。我今自歸沙門瞿曇,唯願與我說法,聽為優婆塞!」

 

《佛說迦羅越六方禮經》摘錄

 

西向拜者,謂婦事夫有五事:一者、夫從外來,當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當炊蒸掃除待之;三者、不得有婬心於外夫,罵言不得還罵、作色;四者、當用夫教誡,所有什物不得藏匿;五者、夫休息蓋藏乃得臥。

 

夫視婦亦有五事:一者、出入當敬於婦;二者、飯食之,以時節與衣被;三者、當給與金銀珠璣;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五者、不得於外邪畜傳御。

 

《佛說善生子經》摘錄

 

夫西面者,猶夫之見婦也。是以夫當以五事正敬、正養、正安其婦。何謂五?正心敬之、不恨其意、不有他情、時與衣食、時與寶飾。

 

婦又當以十四事事於夫。何謂十四?善作為、善為成、受付審、晨起、夜息、事必學、闔門待君子、君子歸問訊、辭氣和、言語順、正几席、潔飲食、念布施、供養夫。是為西方二分所欲者,得古聖制法夫婦之宜,士夫望益,而善法不衰。

 

婬邪有六變當知。何謂六?不自護身、不護妻子、不講家屬、以疑生惡、怨家得便、眾苦所圍。已有斯惡則廢事業,未致之財不獲,既獲者消,宿儲耗盡。

 

《中阿含.善生經》摘錄

 

「居士子!如西方者,如是夫觀妻子,夫當以五事愛敬供給妻子。云何為五?一者、憐念妻子,二者、不輕慢,三者、為作瓔珞嚴具,四者、於家中得自在,五者、念妻親親。夫以此五事愛敬供給妻子。

 

妻子當以十三事善敬順夫。云何十三?一者、重愛敬夫,二者、重供養夫,三者、善念其夫,四者、攝持作業,五者、善攝眷屬,六者、前以瞻侍,七者、後以愛行,八者、言以誠實,九者、不禁制門,十者、見來讚善,十一者、敷設床待,十二者、施設淨美豐饒飲食,十三者、供養沙門、梵志。妻子以此十三事善敬順夫。居士子!如是西方二俱分別。居士子!聖法律中西方者,謂夫、妻子也。

 

居士子!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

 

《六度集經》之四十五「童子本生」

 

昔者菩薩,生於貧家,貧家不育,以褻裹之,夜無人時默置四街,并錢一千送著其道。國俗,以斯日為吉祥之日,率土野會,君子、小人各以其類盛饌快樂。梵志睹戲,讚會者曰:「磋于!今日會者,別有如粳米,純白無糅,厥香苾芬。若失今日產生男女,貴而且賢!」

 

坐中有一理家,獨而無嗣,聞之默喜,令人四布索棄子者。使問路人曰:「睹有棄子者乎?」路人曰:「有獨母取焉!」使人尋之,得其所在,曰:「吾四姓富而無嗣,爾以兒貢,可獲眾寶!」母曰:「可!」留錢送兒,從欲索貨,母獲如志。

 

育兒數月而婦妊身,曰:「吾以無嗣故育異姓,天授余祚,今以子為?」以褻裹之,夜著洴中。家羊日就而乳,牧人尋察睹兒,即歎曰:「上帝何緣落其子於茲乎!」取歸育之,以羊湩乳。四姓覺知,誥曰:「緣竊湩乎?」對曰:「吾獲天之遺子,以湩育之。」四姓悵悔,還育數月,婦遂產男,惡念更生,又復如前以褻裹之,著車轍中。兒心存佛三寶,慈而其親。

 

晨有商人數百乘車,徑路由茲,牛躓不進,商人察其所以,睹兒驚曰:「天帝之子,何緣在茲乎?」抱著車中,牛進若流,前二十里,息牛亭側。有獨母白商人乞曰:「以兒相惠,濟吾老窮。」即惠之矣!母育未幾,四姓又聞,愴然而曰:「吾之不仁,殘天德乎!」又以眾寶請兒歸家,哽噎自責,等育二兒。

 

數年之間,睹兒之智,奇變縱橫,惡念又生,曰:「斯明溢度,吾兒否哉,必虜之矣!」褻裹入山,棄著竹中,絕食必殞。兒興慈念,曰:「吾後得佛,必濟眾苦矣!」山近豁水,兒自力搖,從竹墮地,展轉至其水側。去水二十里,有擔死人聚,聚有人行取樵,遙見小兒,就視歎曰:「上帝落其子乎!」抱歸育焉!四姓又聞,厥恨如前,以眾名寶請歸悲泣,并教書數,仰觀俯占。眾道之術過目即能,稟性仁孝,言輒導化,國人稱聖,儒士雲集。

 

父兇念生,厥性惡重。前,家有冶師,去城七里,欲圖殺兒,書敕治師曰:「昔育此兒,兒入吾家疾疫相仍,財耗畜死,太卜占云:「兒致此災。」書到極攝投之火中!」訛命兒曰:「吾年西夕,加有重疾,爾到冶師所諦計錢寶,是爾終年之財。」

 

兒受命行,於城門內,睹弟與輩彈胡桃戲。弟曰:「兄來吾之幸矣!為吾復折。」兄曰:「父命當行。」弟曰:「吾請行矣!」奪書之冶師所。冶師承書,投弟于火。

 

父心松松而怖,遣使索兒,使睹兄曰:「弟如之乎?」兄如狀對。兄歸陳之,父驛馬追兒,已為灰矣!父投躬呼天,結氣內塞,遂成癈疾。又生毒念曰:「吾無嗣己,不以斯子為,必欲殺之!」

 

父有邸閣去國千里,仍遣斯兒曰:「彼散吾財,爾往計校。今與邸閣書囊藏蠟封,爾急以行。」書陰敕曰:「此兒到,急以石縛腰,沈之深淵!」兒受命稽首,輕騎進半道。有梵志,與父遙相被服,常相間遺書數往來。

 

梵志有女,女既賢明,深知吉凶、天文、占候。兒行到梵志所居曰:「吾父所親梵志,正在斯止。」謂從者曰:「今欲過修禮之可乎?」從者曰:「善!」即過覲禮。梵志喜曰:「吾兄子來!」使命四鄰、學士、儒生、耆德雲集,娛宴歡樂并諮眾疑,靡不欣懌;終日極夜各疲眠寐。女竊睹男,見其腰帶佩囊封之書,默解取還,省讀其辭,悵然而歎曰:「斯何妖厲,賊害仁子乃至斯乎!」裂書更之,其辭曰:「吾年西垂,重疾日困。彼梵志吾之親友也,厥女既賢且明古,今任為兒匹,極具寶帛聘禮,務好小禮大婢,納妻之日案斯敕矣!」

 

為書畢,開關復之。明晨進路,梵志眾儒靡不尋歎,邸閣得書,承命具禮詣梵志家。梵志夫妻議曰:「夫婚姻之儀,始之於擇行、問咎、占兆,彼善禮備;即吾許焉。今現男不媒,禮娉便臻,彼豈將慢乎?」又退讌息曰:「男女為偶自古然矣!男賢女貞誠亦難值。」

 

遂納禮會宗,九族歎曰:「斯榮傳世!」納妻禮成,邸閣馳啟,四姓聞之結疾殊篤,兒聞親疾哽咽而言:「夫命難保,猶幻非真。」

 

梵志欲擇良日遣還,菩薩內痛不從其云,室家馳歸升堂稽首,妻尋再拜垂泣而進,三步又拜稱名曰:「妾是子男某妻,親召妾為某,當奉宗嗣,箕帚之使,盡禮修孝。惟願大人疾瘳福臻,永保無終之壽,令其展情,獲孝婦之德。」

 

四姓結忿,內塞而殯。菩薩殯送,慈惻哀慕,一國稱孝。喪畢修行,馨熏十方。

 

佛告諸比丘:「童子者,吾身是也;妻者,俱夷是;四姓者,調達是。菩薩法忍度無極,行忍辱如是。」

 

《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諸四輩弟子說經。是時,國中給孤獨家為子娶婦,得長者女,名曰玉耶,端正殊特,不以婦禮,輕慢公姑,及以夫婿。給孤獨長者夫婦議言:「是婦不順,當云何教?若加杖捶非善法耶!設不教訶,其罪日增。」長者議曰:「惟佛能化!」

 

明旦嚴服,住詣佛所,稽首禮足,前白佛言:「我為子娶婦,得長者女,甚大憍慢,不以婦禮;惟願世尊哀愍我等,並諸弟子,明日勸請,到舍說經,令心開解。」佛即受請,長者歡喜,禮佛而歸。長者到舍,廣設調度,嚴飾床座。

 

明旦,佛來到長者舍,長者欣慶,請如來入舍。眾生已定,皆各禮佛,卻住一面。佛飯食訖並為說經,惟有玉耶憍慢不出,佛愍念之,放大神力,變長者家皆化作水精舍,內外相照無有障礙。玉耶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衣毛為豎,戰慄惶怖,即出禮佛,卻住一面,合掌低頭默無所說。

 

佛語玉耶:「女人不以面貌端正,不順夫婿非為端正,心端行正是為端正。女人身中有十惡事,不自覺知。何等十惡?

 

一者、託生父母,甚難養育;

二者、懷妊憂愁;

三者、初生父母不喜;

四者、養育無味;

五者、父母隨逐,不離時宜;

六者、處處畏人;

七者、常憂嫁之;

八者、生已父母離別;

九者、常畏夫婿;

十者、不得自在。是名十惡也。」

 

玉耶惶怖白佛言:「世尊:願佛教我婦人之禮,其事云何?」

 

佛語玉耶:「婦事夫婿、公、姑、大長,有五善三惡。何等五善?

 

一者、後臥早起,美食先進;

二者、撾罵不得懷恚;

三者、一心向夫,不得邪婬;

四者、願生長壽,以身奉使;

五者、夫婿遠行,整理家中無有二心。是為五善。

 

何等三惡?

 

一者、輕慢夫婿,不順大長,美食自噉,未冥早臥,日出不起,夫婿教訶,瞋目怒應;

二者、見夫不歡,心常敗壞,念他男子好;

三者、願夫早死更嫁。是為三惡。」

 

玉耶默然,無言可答。

 

佛語玉耶:「世間下有七輩婦,為汝說之,一心善聽!

 

一者、母婦;

二者、妹婦;

三者、知識婦;

四者、婦婦;

五者、婢婦;

六者、怨家婦;

七者、奪命婦。汝今解不?」

 

玉耶答言:「不及此義。」

 

佛言:「善聽!吾今解之。何等母婦?愛念夫主如母愛子,晝夜長養不失時宜,心常憐念無有厭患,念夫如子是為母婦。

 

何等妹婦?承事夫婿盡其敬誠,如兄如弟同氣分形,骨肉至親無有二情,尊之重之如妹事兄,是為妹婦。

 

何等知識婦?奉事夫婿敬順懇至,依依戀戀不能相遠,私密之事常相告示,行無違失善事相教,使益明慧相親相愛,欲令度世如善知識,是為知識婦。

 

何等婦婦?供養大人,竭情盡行,無有一二;淨修婦禮,終不廢闕;進不犯義,退不失禮,常和為貴;是名婦婦。

 

何等婢婦?心常畏忌,不敢自慢,忠孝盡節禮口不麤言,身不放逸以禮自防,如民奉王,夫婿敬辛不得憍慢,若得杖捶敬承奉受,及見罵辱默然無辭,甘身苦樂無有二心,慕修婦道不擇衣食,事夫如事大家,是名婢婦。

 

何等怨家婦?見夫不歡恒懷瞋恚,晝夜求願欲得遠離,雖為夫婦心常如寄,亂頭勤臥無有畏避,不作生活養育兒子,身行婬蕩不知羞恥,陷入罪法毀辱親里,夫婿相憎咒欲令死,是名怨家婦。

 

何等奪命婦?晝夜不眠毒心伺之,作何方便得遠離之,欲與毒藥恐人覺之,心外情通,雇人害之復遣傍夫,伺而賊之,夫死更嫁適我願之,是名奪命婦。」

 

佛語玉耶:「其有善婦者當有顯名,宗親九族并蒙其榮,天龍鬼神擁護其形,使不枉橫財寶日生。萬分之後願願不違,上生天上宮殿浴池,在所自然,天人樂之。天上壽盡還生世間,常為富貴侯王子孫,端正姝好人所奉尊。其惡婦者當得惡名,今現在身不得安寧,數為鬼神在於家庭,起病發禍求及神明,會當歸死不得長生,惡夢恐怖所願不成,多逢災橫水火日驚。萬分之後魂神受形,死入地獄、餓鬼、畜生,其身矬短咽如針釘,身臥鐵床,數千萬劫。受罪畢訖還生惡家,貧窮裸露無絲無麻,孜孜急急共相鞭撾,從生至死無有榮華。作善得善作惡自遮,善惡如此非是虛也。」

 

佛語玉耶:「此是七輩婦,汝用何行?」

 

玉耶流淚前白佛言:「我本愚癡不順夫尊,自今已後當如婢婦,盡我命壽不敢憍慢。」即前長跪,求受十戒、三自歸命—歸佛、歸法、歸比丘僧。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婬伕,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惡口,七、不綺語,八、不嫉妒,九、不瞋恚,十者、信善得善。是名十戒,此優婆夷所行。

 

佛說經竟,及諸弟子,皆各欲還。給孤獨長者、眷屬歡妒,禮佛而退。

 

玉耶長跪重白佛言:「我本愚癡憍慢夫婿,今蒙世尊化導我等,令心開解。」佛語玉耶:「自今已後,擁護汝家。」

 

玉耶言:「諾!受佛言教,不敢有違。」稽首禮足,受退還歸。

 

《佛說五無反復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時有一梵志,從羅閱祇國來,聞舍衛國人慈孝順,奉經修道,敬事三尊,使到舍衛國。見父子二人耕地,毒蛇螫殺其子,其父故耕不看其子,亦不啼哭。

 

梵志問曰:「此是誰兒?」耕者答言:「是我之子。」梵志問曰:「是卿之子,何不啼哭,故耕如故?」其人答曰:「人生有死,物成有敗,善者有報,惡者有對,憂愁不樂,啼哭懊惱,何益死者!卿今入城,吾家某處,願過語之,吾子已死,但持一人食來!」

 

梵志自念:「此是何人,而無反復?子死在地,情不憂愁,而反索食?此人不慈,無有是比!」梵志入城,詣耕者家,見死兒母,即便說云:「卿子已死,其父寄信,但持一人食來。何以不念子耶?」兒母即為梵志說譬喻言:「兒來託生我亦不喚,兒今自去非我能留。譬如行客來過主人,客今自去何能得留?我之母子亦復如是,去住進止非我之力,隨其本行,不能得留,愁憂啼哭何益死者!」

 

復語其姊:「卿弟已死,何不啼哭?」姊為梵志說譬喻言:「我之兄弟譬如巧師,入山斫木縛作大筏,安置水中,卒遇大風吹筏散失,隨水流去,前後分張不相顧望;我弟亦爾,因緣和會,同一家生,隨命長短,生死無常,合會有離,我弟命盡,隨其本行不能得留,愁憂啼哭何益死者?」

 

復語其婦:「卿夫已死,何不啼哭?」婦為梵志說譬喻言:「我之夫婦譬如飛鳥,暮迻高樹,同共止宿,須臾之間,及明早起,各自飛去行求飲食;有緣則合無緣則離,我之夫婦亦復如是,去住進止非我之力,隨其本行不能得留,愁憂啼哭何益死者!」

 

復語其奴:「大家已死,何不啼哭?」奴為梵志說喻言:「我之大家因緣和會,我如犢子隨逐大牛,人殺大牛犢子在邊,不能救護大牛之命,憂愁不樂,啼哭懊惱,何益死者!」

 

梵志聞之,心惑目冥不識東西,我聞此國孝順,奉事恭敬三尊,故從速來欲得學問,既來到此,了無所益。又問行人:「佛在何許?欲住問之。」行人答曰:「近在祇洹精舍。」

 

梵志即到佛所,稽首作禮,卻住一面,憂愁低頭,默無言說。佛知其意,謂梵志曰:「何以低頭,憂愁不樂?」梵志白佛言:「不果所願,違我本心,是故不樂!」佛問梵志:「有何所失,憂愁不樂?」梵志曰:「我從羅閱祇國來,欲得學問;既來到此,見五無反復。」佛言:「何等五無反復?」梵志曰:「我見父子二人耕地下種,子死在地,情不憂愁而反索食,居家大小亦無憂愁,是為大逆。」佛言:「不然!不如卿語。此之五人最有反復。知身無常,財非己有,住古聖人不免斯患,況於凡夫!大啼小哭,何益死者?世間俗人,無數劫來流轉生死,遷神不滅,死而復生,如車輪轉無有休息,背死向生,非憂愁所逮。」

 

梵志聞之,心開意解,更無憂慼:「我聞佛說如病得愈,如盲得視,如闇遇明。」於是梵志即得道跡。一切死亡不足啼哭,欲為亡者請佛及僧,燒香供養、續誦經典,能日日作禮,復至心供養三寶,最是為要。於是梵志,稽首作禮,受教而去。

 

《大寶積.郁伽長者會》摘錄

 

離彼邪婬,自足妻色,不希他妻,不以染心視他女色;其心厭患,一向苦惱,心常背捨。若於自妻生欲覺想,應生不淨、驚怖之想:『是結使力,是故為欲,非我所為。』常生無常想,苦、無我想,不淨之想。彼人應作如是思念:『我當乃至不生欲念,況二和合,體相摩觸。』

 

復次長者!在家菩薩於世八法應生放捨,彼人於家、財賄、妻子不生憂喜,假使忘失不生憂愁,應如是觀:『有為妳幻,是妄想相。父母、妻子、奴婢使人,親友眷屬,悉非我有,我不為是造不善業,此非我宜;是現伴侶非他世侶,是樂伴侶非苦伴侶,我非護彼,我之所護,施、調人、慧、進、不放逸、助菩提法諸善根等,此是我有,隨我所至彼亦隨去。何以故?父母、妻子、男女親屬、知識作使不能救我,非我歸依,非我舍宅,非我洲渚,非我蔭覆,非我我所,是陰、界、入非我我所,況父母、妻子當是我所!父母、妻子是業所為,我善惡業亦隨受報,彼亦隨業受善惡報。』長者!而是菩薩去、來、坐、起常觀是事,不為父母、妻子、眷屬、奴婢作使,造身、口、意惡不善業,猶如毛分。

 

在家菩薩於己妻所應起三想。何等三?無常想、變易想、壞敗想。長者!是名在家菩薩於己妻所生於三想。在家菩薩於己妻所復生三想,何等三?是娛樂伴非他世伴,是飲食伴非業報伴,是樂時伴非苦時伴。長者!是名在家菩薩於己妻所生於三想。復生三想,何等三?不好想、臭穢想、可惡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怨家想、魁膾想、詐親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羅剎想、毗舍遮想、鬼魅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非我所想、非攝受想、乞求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持身惡行想、持口惡行想、持意惡行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欲覺想、瞋覺想、害覺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黑闇想、污戒想、繫縛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障戒想、障定想、障慧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諂曲想、罥網想、貓伺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災患想、熱惱想、病亂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妖媚想、作衰想、霜雹想,是名三。復生三想,何等三?病想、老想、死想,是名三。復生三想:魔想、魔女想、可畏想,是名三。復生三想,憂想、哭想、苦惱想。復生三想,大雌狠想、摩竭魚想、大雌貓想。復生三想,黑蛇想、尸守魚想、奪精氣想。復生三想,無救想、無歸想、無護想。復生三想,母想、姊想、妹想。復生三想,賊想、殺想、獄卒想。復生三想,瀑水想、波浪想、洄海想。復生三想,淤泥想、溺泥想、混濁想。復生三想,盲想、扭想、械想。復生三想,火坑想、刀坑想、草炬想。復生三想,無利想、刺想、毒想。復生三想,繫獄想、調罰想、刀劍想。復生三想,鬥諍想、言訟想、閉繫想。復生三想,怨憎會想、愛別離想、病想,略說乃至一切鬥諍想、一切滓濁想、一切不善根想。長者!在家菩薩於己妻所,應生如是相貌觀念。

 

《大寶積經.菩薩會》節錄

 

若有眾生味著男女、妻妾諸女色欲,當知即是味著礫石之雹,即是味著利刀之刃,即是味著大熱鐵丸,即是味著坐熱鐵床,即是味著熱鐵机蹬……。取要言之,若有攝受妻妾、男女諸女色欲,當知即是攝受一切眾苦—憂、愁、悲、惱—之聚。

 

《佛說夫婦經》

 

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

 

有清信士,其婦端正,面貌殊好,威光巍巍,威德無倫,聰明智慧,言語辯才,多所悅豫,眾人所做。於時夫婿不敬重之,憎惡不歡,不欲見之,反更敬愛不急老嫗、僕使為妾,而敬重之。其婦見婿,心異不和,志在下使,便謂其夫:「假使卿心不相喜者,儻當見聽出家為道,作比丘尼!」數數如是,婿便聽之。即便出家為道,作比丘尼,晝夜精進行道,未久證得羅漢。然於後時,其清信士所做女人,歸非常沒。時清信士便付求索,得前時所妻為比丘尼,呼之歸家。比丘尼不肯隨之:「吾已出家,則為他人,更生異世,罪福不同。」

 

時比丘尼聞,往白世尊說其本末。佛告諸比丘:「是清信士,前世毀辱此有德之人,不但今世。又此女人,生生有德,有殊特之志,此人常壞亂之。今比丘尼已入大路,復欲毀之,不得從願。」

 

佛告比丘:「乃古無數世時,有一梵志,婦名蓮華,端正殊好,面顏殊妙,色像第一,於世希有,名德難及。其梵志有一婢使,而親近之,順敬於婢,不肯恭敬蓮華之婦,不喜見之,反用婢語,將婦出舍,至于山間,上優暈缽樹,擇諸熟果而取食之,棄諸生果而用與婦。其婦問曰:『君何故獨噉熟果,生者棄下,而持相與。』其夫答曰:『欲得熟者,何不上樹而自取之?』其婦答曰:『卿不與我,我不能得!』當從夫命,婦即上樹。夫見婦上樹,尋時下樹,以諸荊棘遮樹四面,欲使不下;置在樹上,捨之而去,欲令便死。

 

於時國王與諸大臣,共行遊獵過彼樹下,見其女人,端正殊好,顏貌殊異,世所希有。即問女人:『卿為何人,為所從來?』其婦本末為彼國王說所變故。王見女人,女相具足,無有眾瑕,心自念言:『其彼梵志,愚騃無智,非是丈夫,而不敬喜于此女人。』除棘載去,至其宮內,立為王后。

 

其后智慧辯才難及,互用摴蒱及以六博書疏通利。遠近女人來共博戲,王后輒勝,無能當者。於時梵志,遙聞彼王有后,端正工於博戲,其有來者,王后得勝,無不歸伏,莫能勝者,心自念言:『且是我前婦,非是異人,其我前婦,博戲第一。』又彼梵志亦工博戲,欲詣王現其技術。時,王后聞一梵志形像如此,及其顏貌長短好醜,即心念言:『是我前夫。』於時梵志,詣王宮門,王即見之,遙試博戲,侍人名齒。

 

於時梵志以偈頌曰:

 

髮好長八尺,其眉若如畫,

柔軟上第一,當食熱果蓏。

 

於是王后以偈答曰:

 

往時婢自在,其志好其所,

敬重為第一,劫取為第一。

 

時梵志復以偈答王后曰:

 

請閑居龍處,龍象常所遊,

於彼相娛樂,當念熟果蓏。

 

王后以偈答梵志曰:

 

獨自噉熟果,生耆棄與我,

是吾宿因緣,梵志所劫取。

 

於時梵志心中懷根,即自剋責,梅無所及。佛告諸比丘:「爾時梵志,今清信士是;其婦者,今婦是;彼國王者,吾身是。爾時起亂,今亦如是!」

 

佛說如是,莫不歡喜。

 

《法句譬喻經》摘錄

 

昔佛在舍衛精舍,為天、人、龍、鬼說法。時世有大長者,財富無數,有一息男,年十二三,父母命終,其兒年小,未知生活理家之事,泮散財物,數年便盡,久後行乞,由不自供。其父有親友長者,大富無數,一日見之,間其委曲。長者愍念,將歸經紀,以女配之,給與奴婢、車馬、資財無數,更作屋宅,成立門戶,為人懶惰,無有計校,不能生活,坐散財盡,日更飢困。長者以其女故,更與資財,故復如前,遂至貧乏。長者數餉用之無道,念叵成就,欲奪其婦更嫁與人,宗家共議。女竊聞之,還語其夫:「我家群強,勢能奪卿,以卿不能生活故。卿當云何欲作何計也?」其夫聞婦言,慚愧自念:「是吾薄福,生失覆蓋,不習家計生活之法,今當夫婦乞丐如故;恩愛已行,貪欲情著,今當生別情豈可勝!」

 

思惟反覆便興惡念,將婦人房:「今欲與汝共死一處!」即便剌婦,還自剌害。夫婦俱死,奴婢驚走往告長者。長者大小驚來看視,見其已然,棺殮遣送如國常法,長者大小憂愁念女不去。

 

須臾,聞佛在世教化說法,見者歡喜妄憂除患。將家大小往到佛所,為佛作禮,卻坐一面。佛問長者:「為所從來?何以不樂憂愁之色?」長者自言:「居門不德,前嫁一女,值遇愚夫不能生活,欲奪其婦;便殺婦及身共死,如此遣送適還,過觀世尊。」

 

佛告長者:「貪欲、瞋恚世之常病,愚癡無智患害之門,三界、五道由此墮淵,展轉生死無央數劫,受苦萬端由尚不悔,豈況愚人能得識此!貪欲之毒,滅身、滅族害及眾生,何況夫婦!」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愚以貪自縛,不求度彼岸,

貪為財愛故,害人亦自害。

愛欲意為田,婬怒癡為種,

故施度世者,得福無有量。

伴少而貨多,商人怵惕懼,

嗜欲賊害命,故慧不貪欲。

 

爾時,長者聞佛說偈,欣然歡喜忘憂除患,即於座上,一切大小及諸聽者,破二十億惡,得須陀洹道。

 

《菩薩本行經》摘錄

 

聞如是:一時,佛在波羅奈國精舍中止,諸佛之法,晝三時、夜三時,以正覺眼觀於眾生,誰應度者輒往度之。

 

時波羅奈王,有輔相婆羅門,新取婦,甚為愛敬。其婦白夫:「與我一願!」輔相答曰:「欲求何等,恣隨汝意!」婦即報言:「聽我施佛及比丘僧,手自斟酌,聽說經法。」夫即可之:「從汝所欲!」

 

爾時世尊知其應度,明旦晨朝著衣持缽,往詣其家,輔相夫婦聞佛在外,歡喜躍蹄,即出奉迎,稽首佛足,施設床座,請佛入坐,供施甘饌。世尊食畢,輔相夫婦手自執水,灌世尊手。於是如來洗手、漱口已訖,為說經法:「讚施之德、持戒之福,天上、人中封授自然,尊榮豪貴富樂無極,雖復高尊諸欲自恣,不能得免三塗之苦—地獄之中,火燒、湯煮、刀山、劍樹、火車、爐炭、刀鋸解析,甚酷、甚痛不可具陳。餓鬼中苦,身瘦腹大,咽細如針孔,骨節相敲,共相切磨,舉身火然,百千萬歲不聞水穀之名,飢渴甚困不可具說。畜生中苦,虎、狼、師子、蛇蟒、蝮蚖更相殘害,互相噉食—三塗之中惡心熾盛,無有善意大如毛髮,宛轉苦毒無有出期。唯捨諸欲思惟正諦,爾乃得離眾苦毒耳!受三界身悉皆有苦,一切眾苦皆從習生,由習諸欲三毒之垢,諸行之報便有眾苦,斷絕三毒,銷然諸欲,則無諸行,眾行已盡則不受身,已無有身眾苦便滅,欲盡諸行一切縛者,唯當思惟八正之道。」

 

佛為輔相夫婦說此法已,應時夫婦歡喜蹄躍,入四正諦,即於佛前得須陀洹道。於是夫婦觀家如獄,見欲如火,不樂恩愛,長跪白佛:「願為沙門!」佛即可之,鬚髮自墮,法衣在身;其夫便成沙門,婦即成比丘尼,俱隨佛後到於精舍。

 

爾時世尊重為說法,三十七品諸禪三昧,思惟意解諸欲永盡,俱成羅漢,六通清徹。時諸比丘,讚歎如來神力智慧,并復讚歎二阿羅漢,甚奇!甚特!在於尊豪便能放捨尊貴榮祿,其婦少壯,棄欲捨樂甚為難及。

 

佛告諸比丘:「此阿羅漢,乃前世時亦有好心,今意亦好。乃住過去無量世時,波羅奈國婆羅摩達王,王有輔相,名比豆梨,為人慈仁,聰明博達靡所不通,唯以十善而用教化,王及臣民莫不諮受,王甚敬愛。

 

時海龍王名波留尼,王有夫人,名摩那斯,王甚愛敬。於時龍王欲至天上會於釋所,龍王持婦囑宮中五百婇女,無得嬈惱觸誤其意。龍王去後,於時夫人坐自思惟宿命之事,憶念前世為人之時毀失禁戒,今墮龍中,即便不樂,悲泣淚出。諸侍女輩見其不樂,咸共問之:『何以不樂?』夫人答言:『憶念先世本為人時,坐犯禁成,今作龍身,受此毒惡醜穢之形,用為不樂!』問諸侍女:『作何方便得脫龍身,生於天上?』諸侍女言:『以龍之形含毒熾盛,求脫龍身,生於天上甚難!甚難!求索人身尚不可得,況生天上!』中有一女而便答言:『我曾聞,於閻浮提波羅奈國波羅達王,有一輔相,至為慈仁,智慧無比,一切經典靡不通達,生天、人中五道所趣悉皆知之,五戒,十善而用教化。能往問之,乃知生天所行之法,脫龍之行。」

 

龍王來還,見於夫人顏色不樂,即便問言:『何以不樂?』夫人答言:『閻浮提波羅奈國婆羅達王,有一輔相,名比豆梨,至為慈仁,憐愍眾生,智慧無比,一切經籍靡不通達。欲得此心而用食之,欲得其血而欲飲之。若得此者,我愁乃除!』龍王答言:『莫得憂愁,我當求索!』

 

於是,龍王有親友夜叉,名曰不那奇。語夜叉言:『而我夫人,聞閻浮提波羅奈國王,有輔相名比豆梨,為人慈愍智慧第一,一切經籍莫不通暢,欲得此心并及其血,而飲食之。為我索來!』持兩明珠而用與之。

 

於是,夜叉即便受教,取明珠去。到閻浮提化作賈客,入波羅奈城,捉摩尼珠。行人問之言:『汝持此珠欲賣之?』答言:『不賣!欲用博戲。』即便白王:『外有賈客持二明珠,欲用博戲。』其王聞之大用歡喜,王自恃巧博,必定得勝。王言:『將來!』即喚入宮。

 

時王問言:『欲願何等?』夜叉答言:『我得勝者,持比豆梨與我;王若得勝,此珠屬王。』王便可之。諸臣左右咸皆難之,王利明珠,自恃巧博:『我必得勝!』不用臣語,即便共博。夜叉得勝,得比豆梨。

 

於時夜叉捉比豆梨,徑飛虛空。王失比豆梨,大用愁憂。諸臣皆言:『王行五事亡國失位:一者、博戲;二者、嗜酒;三者、耽荒女色,惑於音樂;四者、好出遊獵;五者、不用忠諫。行此五事王不得久。』

 

於是夜叉擔比豆梨,到於山間,便欲殺之。時比豆梨問夜又言:『何以殺我?』夜叉答言:『龍王夫人聞汝聰明,智慧第一,為人慈仁,欲得汝血并及其心,是以殺汝!』比豆梨言:『汝之愚癡不解意趣,聞我智慧欲得我血者,欲得我法;欲得我心者,而欲得我心中智慧。共往見之,欲須何等,我盡與之!』

 

時比豆梨即為夜叉說:『人作惡有五事:一者、作事倉卒而不審諦;二者、後需多悔;三者、多懷瞋恚無有慈心;四者、惡名遠聞,人所憎嫉,不欲見之;五者、死墮地獄、畜生、餓鬼。修善之人有五事好,何等為五?一者、所作審諦,以法自御而不卒暴,後無所悔;二者、多慈愍心,無所加害;三者、好名流布,聲震四遠;四者、人皆敬愛,猶若師父;五者、死生天上及與人中,快樂無極。』

 

於是夜叉聞其所說,心即開解,頭面作禮,稽首其足,即從比豆梨求受教誨。時比豆梨為說十善生天之法,夜叉聞法,歡喜蹄躍,奉而行之。即將比豆梨至龍王所,夫人見比豆梨,歡喜無量,頭面作禮稽首歸命,設施寶座,供百味饌。

 

於是比豆梨便為龍王及夫人,說於五道所行罪福:『攝身三惡,慈愍眾生無所傷害;除捨慳貪義讓不盜;觀欲瑕穢,離於女色貞潔不婬;言常至誠無有虛欺;言常柔軟無(鹿)獷辭;和其鬥諍不訟彼此;語則應律不加綺飾;心常慈忍不起瞋恚;見人快善代用歡喜,無嫉妒心;一心奉信佛法聖眾及至真式,明了罪福意無狐疑。行此十善具足無缺,使得生天,七寶宮殿所欲自然。不殺、不盜、不婬、不欺、絕酒不醉,五事具足生於人中,國王、大姓、長者之家,尊榮豪貴富樂無極。

 

無有慈心殘害眾生,強劫人財盜竊非道,婬犯他妻,愛欲情態無有厭足,妄言、兩舌、惡口罵詈,瞋恚嫉妒,不孝父母,不信三尊,背正向邪,行此諸惡死入地獄,燒炙榜笞,萬毒皆更痛不可言。負債不償,借貸不歸,觝突無信,憍慢自大,謗毀三寶,死墮畜生—驢馬、駱駝、豬羊、狗犬、師子、虎狼、蚖蛇、蝮蝎、□蝪及餘禽獸,更相殘害毒心熾盛,宛轉受苦無有出期。惺貪嫉妒,不肯布施,不知衣食,不信三尊;慳火所燒,死墮餓鬼,形體羸瘦,骨節相□,舉身火然,百千萬歲無有解時;晝夜飢渴,初不曾聞水、穀之名。唯行十善攝身、口、意,長得生天快樂無極。』

 

於是龍王及與夫人、一切諸龍,悚然心驚毛豎,皆奉十善,攝身、口、意,持八關齋,諸龍歡喜。當于是時,金翅鳥王欲來噉龍,盡其神力而不能近。於是諸龍甚自欣慶,怪未曾有。龍王、夫人、大海諸龍、一切夜叉盡奉十善,莫不歡喜,作禮稽首。

 

龍王即問比豆梨言:『大師!欲還閻浮提不?』答言:『欲還!』於是龍王即以栴檀、摩尼明珠,及諸妙寶貢上菩薩;夫人、婇女、一切諸龍及諸夜叉,各各奉上異妙珍奇;還送比豆梨至波羅奈,稽首作禮歡喜辭去。大海諸龍及諸夜叉,毒心銷滅死皆生天。婆羅達王及諸群臣、一切人民,還得覲見師比豆梨,皆大歡喜,頭面作禮問訊起居。

 

時,比豆梨為王具說本末,如是王及臣民莫不歡喜,歎未曾有。於是,比豆梨以摩尼珠舉著幢頭,至心求願,即雨七寶、衣被、飲食遍閻浮提,無量臣民皆悉豐樂。

 

時天帝釋及與人王、大海龍王、迦留金翅鳥王,各捨諸欲來在山澤,持齋坐禪自守身心,各各自言:『我得福多!」天王自言:『我捨天上諸欲之樂,今來在此攝身、口、意,我得福多!』人王復言:『我捨宮中諸欲之娛,來在此間守身、口、意,我得福多!』龍王復言:『我捨大海七寶、宮殿諸欲之樂,今來在此守身、口、意;我得福多!』金翅鳥王亦復說言;『今此龍王是我之食,我今持齋,攝身、口、意,無傷害心而不食之,我得福多!』於是四王各自歎說,意不決了,便相謂言:『今當共往問師比豆梨!』即往比豆梨所,頭面作禮,各白如是,誰得福多?

 

菩薩答言:『汝等各豎四幢幡,青色、白色、黃色、赤色。』即便受教,豎四幢幡。菩薩問言:『其影異耶!一種色乎?』四王答言:『幡色各異,其影一色而無有異。』菩薩答言:『汝等四王各捨所欲,而來在此持戒自守,所得功德皆悉同等,而無差特;如四色幡,其影一類而無有異。』於時四王聞其所言,各各意解,歡喜踊躍。

 

時天帝釋即以天上劫波育衣奉上菩薩,於時人王即以雜妙之寶上於菩薩,大海龍王即以髻中摩尼寶珠以上菩薩,金翅鳥王天金拂飾以貢菩薩。於時四王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時閻浮提一切人民、龍及夜叉,盡行十善。當是之時,世有壽終者,盡皆生天,無有墮於三塗中者。

 

佛告諸比丘:「爾時國師比豆梨者,今我身是;爾時龍王波留尼者,今輔相是;龍王夫人摩那斯者,今此輔相婦是。昔為龍時,從我聞法歡喜入心,得脫龍身生於天上;今我得佛,從我聞法歡喜意解,即便出家思惟智慧,諸欲永盡,俱得羅漢。過去世時其心亦好,至于今世其心亦好!」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為佛作禮。

 

《賢愚經.貧人夫婦疊施得現報品》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祇洹精舍,與大比丘眾,圍繞說法。爾時國中有一長者,其婦懷妊,月滿生女,端正姝妙,容貌少雙。其初生時,細軟白疊裹身而生,父母怪之,召師占相,師曰:「甚吉!有大福德。」因為作字,名曰叔離。

 

叔離長大,疊隨身大。此女瑰瑋,國內遠近競來娉求。父母念言:「女年已大,宜當嫁處。」即使工師為作瓔珞。叔離問父:「鍛是金銀,用作何等?」父告之言:「汝年已大,欲嫁處汝,故作環圳。」女白父言:「我欲出家,不樂嫁去!」父母愛念不違其志,尋為出疊,欲作五衣。女見復問:「欲作何等?」告言:「為汝作衣。」白父母言:「我此所著悉已具足,更不須作,唯願聽我,時往佛所。」父母即將往詣佛所,頭面作禮,求索出家。佛言:「善來!」頭髮自墮,所著白疊尋成五衣,付大愛道為比丘尼,精進不久,成阿羅漢道。

 

阿難白佛言:「叔離比丘尼本種何功德,生長者家?生與疊俱出?出家不久,得阿羅漢道?」佛告阿難:「諦聽!善思,吾今說之。」阿難言:「唯然!」

 

佛言:「過去久遠有佛出世,名毗婆尸,與諸弟子廣度一切。時王、臣、民多設供養,作般遮于瑟。有一比丘,恒行勸化,令詣佛所,聽法布施。時有女人,名檀膩伽,極為貧窮,夫婦二人共有一疊。若夫出行,則被而往,婦便裸住,坐於草敷;若婦被疊出外求索,夫則裸坐草蓐。

 

勸化比丘次至其家,見是女人,因勸之言:『佛出難值,經法難聞,人身難得,汝當聽法,汝當布施!』廣說慳貪、布施之報。女人自言:『大德!小住。』還入舍中語其夫言:『外有沙門,勸我見佛,聽法布施。我等先世不布施故,致此貧窮,今當以何為後世資?』夫答之言:『我家貧困如是,雖可有心,當以何施?』婦言:『前世不施今致是困,今復不種後欲何趣?汝但聽我,我決欲施。』

 

夫心自念:『此婦或能少有私產,我當聽之!』即可之言:『欲施便施!』尋曰:『我意欲以此疊布施。』夫言:『我之與汝共此一疊,出入求索以自存活;今若用施俱當守死,欲作何計?』婦言:『人生有死,今不施與會當歸死,寧施而死後世有望,不施而死後遂當劇!』夫歡喜言:『分死用施!』

 

婦即還出,白比丘言:『大德!可止屋下,我當布施!』比丘答言:『若欲施者,汝當面施,為汝咒願!』叔離自言:『唯此被疊內無異衣,女形穢惡不宜此脫!』即還入內,遙於向下,脫身上疊授與比丘,比丘咒願,持至佛所。

 

佛言比丘:『持此疊來!』比丘授佛,佛自手受。此疊垢污,時王眾會,微心嫌佛受此垢疊。佛知眾心,而告之言:『我觀此會清淨大施,無過於此以疊施者。』大眾聞已,莫不悚然!夫人歡喜,即脫己身所著嚴飾瓔珞、寶衣,遂與陀膩羈,王亦喜悅,脫身衣服送與其夫,命令詣會。毗婆尸佛廣為大眾說微妙法,時會大眾得度者眾。」

 

佛告阿難:「欲知爾時貧窮女人陀膩羈者,今叔離比丘尼是。由於爾時以清淨心疊布施故,九十一劫所生之處,常與疊生,無所乏少,隨意悉得;緣於彼佛聞深妙法,願解脫故,今得遇我成阿羅漢。是故汝等,應勤精進,聞法布施!」

 

佛說是時,得道者眾,莫不歡喜,頂戴奉行。

 

《賢愚經.降六師品》摘錄

 

時洴沙王復白佛言:「多羅侯施本作何行,福德力強,形如是醜?」佛復告王:「皆有因緣,乃住過去無量難計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一大國,名波羅奈,國有仙山名曰律師。

 

時仙山中有一辟支佛,身有風患,當須服油。至油師家從其乞索,油師瞋恚,逆呵責之:『頭如株杌,手腳如軸,不肯生活候伺他家;不規錢買,但欲唐得!』雖瞋呵責,然與油滓,辟支佛心甚敬仰。受已,適復擔去。

 

其油師婦從外而來,見辟支佛心甚敬仰,問言:『快士!從何而來?持此油滓,用作何等?』時辟支佛如實語之。婦便恨恨,還喚將來,即取其缽與滿缽油,怨責夫言:『汝實不是!云何乃以油滓與之?念還懺梅,除汝口過。』油師心悔,粗還辭謝,夫婦同心白辟支佛:『若使須油,日日來取!』後辟支佛數返取油,感其恩力,於油師前現神足力,飛昇虛空,身出水火,分合身體,種種現變。油師夫婦見其神變,倍用歡喜,甚增敬仰。

 

夫見是已,便語婦言:『汝所施油,當共同福,受果報時共為夫妻!』婦語夫言:『汝興惡言向於快士,方施由滓,無有淨心,所生之處當極醜惡,云何共汝作夫婦耶!』夫復答言:『我常辛苦積聚油具,云何獨施不與我共?終不聽汝要作夫婦!』妻復言曰:『若為汝妻,見汝形醜,夜棄汝亡!』夫答之言:『正使汝亡,我當逐汝,要得乃止!』夫妻語竟,同辟支佛,身心自歸,款誠悔過。

 

時辟支佛語油師夫妻:『緣汝施油我病得差,今汝夫妻欲求何願?恣汝所求悉當令得!』夫妻歡喜,長跪立願:『令我夫妻所生之處,天上、人中一切從意。』

 

如是大王!欲知爾時賣油人者,多羅侯施是;是時油師婦者,多羅侯施婦是。緣於爾時見辟支佛,言似株杌,手腳如軸,雖施油滓,瞋色與語。由是因緣,所生之處,初形甚醜,如前惡言;緣後懺悔,喜施好油,所生之處,還得端正。緣以油施常得多方,數千萬眾無敢當者;福德報故作轉輪王,食福四域,五欲從心。善惡之業其報不朽,是故一切當念道要,慎身、口、意,遵修道行!」

 

佛說是時,阱沙王等諸王、臣、民,四輩之眾天、龍、鬼、神,聞佛所說,有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者,有種辟支佛善根本者,有發無上大道心者,或有遷住不退地者,一切歡喜,禮敬奉行。

 

《雜寶藏經.長者夫婦造作浮圖生天緣》

 

舍衛國有一長者,作浮圖僧坊。長者得病,命終生三十三天。婦追憶夫,愁憂苦惱;以追憶故,修治浮圖及與僧坊,如夫在時。夫在天上,自觀察言:「我以何緣,生此天上?」知以造作塔寺功德,是故得來。自見定是天身,心生歡喜常念塔寺,以天眼觀所作塔寺,今誰料理?即見其婦,晝夜憶夫憂愁苦惱,以其夫故修治塔寺。夫作念言:「我婦於我大有功德,我今應當往至其所,問訊安慰!」

 

從天上沒,即到婦邊而語之言:「汝大憂愁,念於我也?」婦言:「汝為是誰,勸諫於我?」答言:「我是汝夫!以作僧坊塔寺因緣,得生天上三十三天,見汝精懃修治塔寺,故來汝所。」婦言:「來前與我交會!」夫言:「人身臭穢不復可近,欲為我妻者,但懃供養佛及比丘僧,命終之後生我天宮,以汝為妻!」

 

婦用夫語,供養佛僧,作眾功德,發願生天。其後命終,即生彼天宮,夫婦相將共至佛邊。佛為說法得須陀洹。諸比丘等驚怪所以,便問:「何業緣故,得生此天?」佛言:「昔在人中,作浮圖僧坊,供養佛僧,由是功德今得生天。」

 

《雜寶藏經.長者夫婦信敬禮佛生天緣》

 

王舍城中有一長者,日日往至佛所,其婦生疑,而作念言:「將不與他私通,日日恒去?」便問夫言:「日日恒向何處來還?」夫答婦言:「佛邊去來!」問言:「佛為好醜,能勝汝也,而恒至邊?」夫即為婦嘆說佛之種種功德。爾時其婦聞佛功德,心生歡喜,即乘車往。

 

既至佛所,爾時佛邊有諸王大臣,逼塞左右不能得前,遙為佛作禮即還入城。其後捨壽,生三十三天,便自念言:「得佛恩重,一禮功德,使我生天!」即從天下,往至佛邊;佛為說法,得須陀洹。

 

比丘問言:「以何因緣,得生此天?」佛言:「昔在人中為我作禮,以一禮功德命終生天!」

 

《雜寶藏經.罽夷羅夫婦自賣設會現獲報緣》

 

昔有一人,名罽夷羅,夫婦二人貧窮理極,傭賃自活。見他長者悉往寺中,作大施會;來歸家中,共婦止宿,頭枕婦臂,自思惟言:「由我前身不作福故,今日貧窮;如彼長者,先身作福,今亦作福;我今無福,將來之世唯轉苦劇!」作是念已,涕泣不樂,淚墮婦臂。婦問夫言:「何以落淚?」答言:「見他修福常得快樂,自鄙貧賤無以修福,是以落淚。」婦言:「落淚何益?可以我身賣與他人,取財作福。」夫言:「若當相賣,我身如何得自存活?」掃言:「若恐不活不見出者,我令與君俱共自賣,而修功德!」

 

於是夫婦,便共相將至一富家,而語之言:「今我夫婦以此賤身,請貿金錢!」主人問言:「欲得幾錢?」答言:「欲得十金錢。」主人言:「今與汝錢,卻後七日不得償我,以汝夫婦即為奴婢。」言契以定,齋錢住詣,至彼塔寺施設作會,夫婦二人自共搗米,相勸勵言:「今日我等,得自出力而造福業,後屬他家,豈從意也。」於是晝夜懃辦會具,到六日頭,垂欲作會。

 

值彼國主亦欲作會,來共靜日,眾僧皆言:「以受窮者,終不得移。」國主聞已,作是言曰:「彼何小人,敢能與我共諍會日?」即遣人語罽羅:「汝避我日!」罽羅答言:「實不相避!」如是三反,執辭如初。王怪所以,自至僧坊語彼人言:「汝今何以不後日作,共我諍日?」答言:「唯一日自在,後屬他家,不復得作。」王即問言:「何以不得?」自賣者言:「自惟先身不作福業,今日窮苦,今若不作,恐後轉苦;感念此事,唯自賣身以貿金錢,用作功德,欲斷此苦。至七日後,無財償他,即作奴婢;今以六日,明日便滿,以是之故,分死諍日。」

 

王聞是語,深生憐愍,歎末曾有:「汝真解悟貧窮之苦,能以不堅之身易於堅身,不堅之財易於堅財,不堅之命易於堅命。」即聽設會。王以己身并及夫人衣服、瓔珞,脫與罽羅夫婦,割十聚落,與作福封。

 

夫能至心修福德者,現得華報猶尚如是,況其將來獲果報也!由此觀之,一切世人欲得免苦,當懃修福,何足縱情懈怠放逸!

 

《雜譬喻經.迦葉本生因緣事》摘錄

 

於是長者即遣媒人,到其女家宣長者意。其女父母先亦聞迦葉名,敬承往意,遂相然可。彼女聞之甚大愁憒,父母所逼事不獲已,遂便適長者家。既到與迦葉相見,二入相對志各凝潔,雖為夫婦,了無恩情。其婦遂與迦葉結誓:「我與君等各處異房,要不相觸!」

 

爾時夫婦各處一房,其父伺迦葉出時,密遣人壞去一房,唯令與婦共同一室。雖共同室而復異床,其父尋復遣人持一床去。於是夫婦雖共同床,其婦更與夫誓:「我若眠時君當經行,君眠時我當經行。」

 

時其婦臥,一臂垂地,有大毒蛇欲來囓之。迦葉見已,有慈愍心,持衣裹手,舉著床上。尋時驚覺,便大瞋怒語迦葉言:「我先有要,如何相犯?」迦葉報言:「汝臂落地毒蛇欲囓,是故相救,非故觸也!毒蛇放在邊住。」指而示之,其婦乃悟。於是夫婦自相與議:「我等何不出家修道?」

 

時夫婦二人遂辭父母,俱共出家,山澤行道。時有婆羅門將五百弟子,亦住此山,見迦葉夫婦,便生毀謗言:「出家之法宜各貞潔,何有夫婦共相隨理!」於時迦葉便捨其婦,以五百兩金貿緻衲衣,別處一林;其婦即依止婆羅門,求為弟子。

 

婆羅門五百弟子,見此女人形色端正,日日行婬。此女人不得自在,遂不能堪,便告其師。師便為之戒約弟子,令節其所欲。

 

迦葉後值佛出世,聞法受化即得羅漢。聞其本妻在梵志邊,便將來詣佛。佛為說法得羅漢,頭髮自落,法服在身,成比丘尼,遊行教化。正值波斯匿王大會,諸比丘尼使得入王宮裏,教化諸夫人,皆令持一日齋。王暮還宮,命諸夫人;皆云持齋,無肯來者。王便大瞋怒,語使人言:「誰教諸夫人齋?」使人答言:「某甲比丘尼!」王便呼來,令九十日,代諸夫人受婬欲。此皆是昔之因緣、誓願所追還也!故使雖得羅漢,不能相免。

 

《道行般若經》摘錄

 

在家者,與婦人相見,心不樂喜,常懷恐怖;與婦人交接,念之惡露,臭處不淨潔,非我法也,盡我壽命不復與相近,當脫是惡露中去。譬若有人,行大荒澤中,畏盜賊,心念言:「我當何時脫出是阨道中去?」當棄遠是婬泆畏懼,如行大荒澤中。

 

《出曜經》摘錄

 

眾生相剋互相是非,所習非要,不順正法。猶昔夫婦二人,姿貌端正,威顏具足,眾相備悉諸根寂靜,共相待敬終日無厭。如是經曰,夫婦二人忽然失明,目無所睹。夫婦相戀,恐為人所欺,夫恐失婦,婦恐失夫,坐共相守不遠所須。時諸五親遠方求醫,將至失明夫婦所,拊藥治目,尋得開明。夫見婦顏變易非故,舉聲而言:「誰易我婦去?」婦見夫顏狀變易非故,舉聲而言:「誰易我夫?」五親曉曰:「少壯之客隨日遷轉,氣羸力竭皮緩面皺,日異日變,以老朽顏望比少壯,鑽冰求火不亦謬乎!何為啼哭自不相識?」以鏡自照,容顏變易,咄磋老至色不久停;威容挺特一朝色異,愁思憂慮遂增苦惱。

 

《大方廣佛華嚴經》摘錄

 

邪婬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不得隨意眷屬。

 

《大方廣佛華嚴經》摘錄

 

「佛子!菩薩摩訶薩在家宅中,與妻子俱,未曾暫捨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薩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屬,令入菩薩智,令成熟解脫;雖與同止心無所著,以本大悲處於居家,以慈心故隨順妻子,於菩薩清淨道,無所障礙。

 

菩薩摩訶薩,雖在居家作諸事業,未曾暫捨一切智心。所謂若著衣裳,若噉滋味,若服湯藥,澡漱塗摩,迴旋顧視,行住坐臥身語意業,若睡若寤,如是一切諸有所作,心常迴向薩婆若道,繫念思惟無時捨離。為欲饒益一切眾生安住菩提,無量大願,攝取無數廣大善根,勤修諸善,普救一切,永離一切憍慢放逸,決定趣於一切智地,終不發意向於餘道,常觀一切諸佛菩提,永捨一切諸雜染法,修行一切菩薩所學,於一切智道無所障礙,住於智地,愛樂誦習,以無量智集諸善根,心不戀樂一切世間,亦不染著所行之行,專心受持諸佛教法。菩薩如是,處在居家普攝善根,令其增長,迴向諸佛無上菩提。

 

佛子!菩薩爾時乃至施與畜生之食,一搏一粒咸作是願,當令此等捨畜生道,利益安樂究竟解脫,永度苦海,永滅苦受,永除苦蘊,永斷苦覺、苦聚、苦行、苦因、苦本,及諸苦處,願彼眾生皆得捨離。菩薩如是,專心繫念一切眾生,以彼善根而為上首,為其迴向一切種智。」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摘錄

 

爾時,世尊讚光聚王菩薩言:「善哉!善哉!:菩薩正士!如汝所說;如是!如是!若住大悲心者,能為一切眾生斷除一切罪垢。

 

善男子!我念過去阿僧祇劫前,有一摩拏縛迦,名曰光明,於四萬二千歲中修持梵行,離諸過失。過是四萬二千歲已,而於一時以因緣故,入一王城,其名神通,於彼城中見一女人,名曰伽吒。時彼女人見是摩拏縛迦,色相端正。女人見已生欲愛心,來詣其前,作禮而住。

 

光聚王!爾時摩拏縛迦即問彼女人言:『今汝女人有何所求?』女人答言:『我今求汝摩拏縛迦共為夫婦!』摩擎嗯迦言:『我不於女人而生欲想!』女人又言:『我於今時,若不得汝為夫婦者,我當不久而趣命終!』

 

爾時,摩擎縛迦作是思惟:『我於四萬二千歲中,修持梵行不犯禁戒,我於今時不應受是染愛非法,而此女人我宜遠離!』作是念已,離彼女人而行七步。過七步已,還復小住,為其女人起大悲心,作是念言:『我於今時發勇悍心,設犯禁戒,寧當忍受地獄苦報,不應遠離令彼失命!』

 

爾時女人聞是言已,心生快樂,適本所願,不至命終。光聚王!時彼光明摩拏縛迦,即執彼伽吐女人手,作如是言:『如汝所欲,今我與汝隨所應作!』如是光明摩拏縛迦與伽吐女人,於十二年中共為夫婦。

 

彼摩拏縛迦過是十二午已,又復精進修持梵行,從是歿已,生梵天界。光聚王!汝今當知,彼時光明摩拏縛迦者,勿起異見,今我身是;彼時伽吒女人者,今耶輸陀羅是。所以者何?我於爾時但能一念起大悲心,又復還修梵行得生梵界。如是,我於十千劫中受輪迴身,雖受是身,不生厭倦!」

 

《佛說長者子懊惱三處經》摘錄

 

婦人黠者有五事應知:一者、知夫婿意,二者、知夫婿念不念,三者、知所因懷軀,四者、別知男女,五者、別善惡。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摘錄

 

佛言:「人於世間,婬知犯他人婦女,從是得五惡。何等五?一者、家室不和,夫婦數鬥,數亡錢財;二者、畏縣官,常與捶杖從事,王法所疾,身當備辜,多死少生;三者、自欺身,常恐畏人;四者 人太山地獄中—太山地獄中,鐵柱正赤身常抱之,坐犯他人婦女故 得是殃,如是數千萬歲形乃竟;五者、從獄中來,出生為雞、鳧、鳥、鴨、人—魂魄無形,所著為名。今見有雞鳧婬劮,不避母子 亦無節度。亦有犬、馬之貞,狗貞於夫,畜生之屬皆有信足,而雞鳧婬劮,獨無止足,皆從故世宿命婬劮犯他人婦女,受是雞鳧身,當為人所噉食,如是懃苦不可數說。如是分明,慎莫犯他人婦女。」

 

《佛說罪福報應經》摘錄

 

夫婦不相和順者,數共鬥諍,更相驅遣,後生鴿鳩鳥中。

 

《正法念處經》摘錄

 

如是婦人,誑夫吝財而不佈施,身壞命終,墮於針口餓鬼之中;由其積習多造惡業,是故,婦人多生餓鬼道中。何以故?女人貪欲,妒嫉多故,不及丈夫;女人小心、輕心,不及丈夫。以是因緣,生餓鬼中,乃至嫉妒惡業不失、不壞、不朽,於餓鬼中不能得脫,業盡得脫。

 

《優填王經》摘錄

 

優填王曰:「願佛具為吾釋地獄之變,及女人之穢?」佛言:「具聽!男子有淫之惡,卻睹女妖?」王曰:「善!願受明教。」佛言:「具聽!男子有四惡,急所當知!

 

世有婬夫,恒想睹女思聞妖聲,還捨正法疑真信邪,邪網所纏沒在盲冥,為欲所使如奴畏主;貪樂女色,不覺九孔惡露之臭穢;渾沌欲中,如豬處溷不覺其臭,快以為安,不計後當在無澤之獄,受痛無極。注心在淫,噉其涕唾翫其膿血,珍之如玉甘之如蜜,故曰欲態之士。此為一惡態也。

 

又親之養子,懷妊生育,稚得長大,勤苦難論;到子成人,懼家竭財,膝行肘步,因媒表情,致彼為妻。若在異域尋而追之,不問遠近不避勤苦,注意在婬,捐忘親老;既得為妻貴之如寶,欲私相娛樂,惡見父母。信其妖言,或致鬥訟,不惟身所從生,辜親無量之恩。斯謂二惡態也。

 

又人處世,勤苦疲勞,躬自致財,本自誠信敬道之意,尊戴沙門、梵志之心,覺世非常,布施為福。取妻之後,情感婬欲,愚蔽自擁,背真向邪,專由女色。若有布施之意,雖欲發言相呼女色,絕清淨行,更成小人,不識佛經之戒,禍福之歸。苟為婬色,投身羅網,必墮惡道,終而不改。斯謂三惡態也。

 

又為人子不惟養恩,治生致財不以養親,但以東西廣求婬路,懷持寶物,招人婦女,或殺六畜婬祀鬼神,飲酒歌舞,合會之後,至求方便,更相招呼以遂姦情,及其獲偶喜無以喻,婬結縛著無所復識。當爾之時,唯此為樂,不覺惡露之臭穢,地獄之苦痛,一則可笑,二則可畏。譬若狂犬不知其非。斯謂四惡態也。」

 

佛言:「男子有是四惡,用墮三塗,當審遠比態,能免苦耳。」

 

《優婆塞戒經》摘錄

 

若於非時、非處、非女、處女、他婦,若屬自身,是名邪淫……。若屬自身而作他想,屬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淫。如是邪淫亦有輕重,從重煩惱則得重罪,從輕煩惱則得輕罪。

 

《佛說菩薩內戒經》摘錄

 

菩薩與妻子並居,如養怨家,常護具意。菩薩視女人如虎、狼、師子,如毒蛇。菩薩不畏愛欲,不能動菩薩意。菩薩捨欲故,愛欲不能得沾污。菩薩清淨之行如蓮華,不於高山、陸地生也。菩薩於愛欲中生如蓮華,雖淤泥中生,不為泥塗所污也。

 

《般泥洹經》摘錄

 

好邪婬者,有五自妨:一者、名聲不好,二者、王法所疾,三者、懷異多疑,四者、死入地獄,五者、地獄罪竟受畜生形。皆所致,能自滅心。

 

不邪淫者,有五增福:一者、多人稱譽,二者、不畏縣官,三者、身得安穩,四者、死上天生,五者、從立清淨洹道。是以當自患厭。

 

《孝子經》摘錄

 

自穢妻聚,惑志女色,竟迷于欲,妖蠱姿態其變萬端。薄智之夫,淺見之士,胡其如此,不覺微漸,遂迴志沒身,從彼魃魅、邪巧之辭。或危親殺君,吝色情蕩,忿嫉怠慢,散心盲冥,等行禽獸。自古世來,無不由之殺身滅宗。是以沙門獨而不雙,清潔其志以道是務。奉斯明戒,為君即保四海,為臣即忠。以仁養民,即父法明,子孝父慈,失信婦貞。優婆塞、優婆夷執行如是,世世逢佛,見法得道。

 

《四十二章經》摘錄

 

佛言:人繫於妻子寶宅之患,甚於牢獄桎梏鋃鐺。牢獄有原赦,妻子情欲,雖有虎口之禍,己猶甘心投焉!其罪無赦。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假其二同,普天之民,無能為道者。

 

佛言:愛欲之於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愚者不釋炬,必有燒手之患。

 

《五大虛空藏菩薩速疾大神驗裫密式經》摘錄

 

若人欲得夫婦相愛者,以西方菩薩加毗沙門天,書男女姓名和合天地間置封之,祈之。

 

若人欲得夫婦令相離惡中者,以北方菩薩加西南天,祈之。

 

若人欲得夫女相離如本愛念者,以西方菩薩加毗沙門天,祈之。

 

《摩醯首羅大自在天王神通化生伎藝女念誦法》摘錄

 

又法,若有夫婦,外心相背,不相喜見,猶如火水相憎者,密書其名,勿令知覺,一依前法,左腳踏之,稱名誦一千八遍,即相和順,轉相伶愛,如同膠漆;永更不生憎背之意。

 

《法苑珠林》摘錄

 

除己妻外,餘之男女、鬼神、畜生,可得行婬者,悉是邪行(邪婬)。雖是自妻不犯,然須避於非處,謂自妻非道(非交合之道)及得身已(懷孕),亦須禁之,恐傷胎故。產(生子)三年內,亦須避慎,謂防乳竭。

 

如佛說:邪淫有十罪。何等為十?一者、常為所婬夫主欲危害之;二者,夫婦不睦常共鬥諍;三者、諸不善法日日增長,於諸善法日日損滅,惡增善減;四者、不守護身,妻子孤寡;五者、財產日耗;六者、有諸惡事常為人所疑;七者、親屬知識所不受喜;八者、種怨家業因緣;九者、身壞命終死入地獄;十者、若出為女,多人共一夫;若為男子,婦不貞潔。

 

《勸發菩提心集》摘錄

 

有邪婬者問曰:「若夫主不知、不見、不惱,他有何罪?」答曰:「夫妻之情異身同體,奪所受敬破他本心,是名為賊。又復惡名醜聲為人所憎,少樂多畏,或畏刑戮,又畏失主、傍人所知,多懷妄語聖人所呵。」

 

又復思惟:「我婦他妻同為女人,骨肉情態彼此無異,而我何為橫生惑心,隨逐邪意!邪婬之人,被失今世、後世之樂。迴己易處,以自制心;若彼侵我妻,我則忿恚;我若侵彼,彼亦無異。恕己自制,如佛所說:『邪婬之人,後墮劍樹地獄,眾苦備受;得出為人家道不穆,常值婬婦,邪僻殘賊邪婬為患;譬如蝮蛇,亦如大火,不急避之,禍害將至!』

 

如佛所說:『邪姪有十罪:一者、常為所婬夫主欲遮害之;二者、夫婦不穆,常共鬥諍;三者、諸不善法日日增長,於諸善法日日損減;四者、不守護身,妻子孤寡;五者、財產日耗;六者、有諸惡事,常為人疑;七者、親屬知識所不喜愛;八者、種怨家業;九者、身壞命終,死生地獄;十者、若出為女多人共夫,若為男子婦不貞潔。』」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災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願以此功德

 

回向往生者○○○罪障消除  永離三塗  住生淨土

回向現世者○○○病苦消除  消災免難  身心安康  共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