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或問白話淺譯
元師子林天如維則述
法宣法師白話譯
成時述曰:我觀察古代以至今日、佛法運勢的興盛與衰亡之緣起故,而後才知道禪宗與淨土乃是共同交替興隆佛法者也。人們正是因為尚未開悟,是故不了解生死輪迴之利害,豈有開悟之人而仍然輕視一生即可不退轉之事呢?人們正是因為尚未悟道,是故不了解諸佛甚深不可思議的境界,豈有悟道之人而知見猶如一般的流俗凡夫呢?永明大師等諸長老,分別料揀禪宗與淨土,如同道出自家屋裡之事一般,這是由於他徹悟自家的禪宗才能如此啊!末法時代禪宗之道大壞,食人唾沫者多,於是對於淨土法門這一宗,歧異的知見更加茁壯成長。
由唐朝以至於宋代,邪知邪見的荊棘叢生。天如禪師為中峰國師最殊勝的弟子,故能繼承永明大師等諸長老,努力扶持淨土法門免於衰敗。如今觀察《淨土或問》這一本書,比較於天台智者大師,紫閣飛錫法師之時代,其間的邪見旗幟更加普遍樹立於諸方,邪知妄見的羅網、糾纏交羅於道場。作者天如禪師推平坑陷、廓清道路,其劬苦辛勞未免加倍於前面二位大師。這實在是因為禪宗與淨土都衰敗所使然的,讀者亦可以此而觀察時代之變遷矣!
然而諸長老大德匡正扶持淨土法門,實在即是扶救其本身之禪宗。《淨土或問》的開頭章節,便說到永明大師深深有功於宗門、教門,此等言語,邪見偷心尚未斷盡者,也不肯直接以之為然。假使說宗門、教門上流根器之人,能參破禪宗的第一則淆偽難解之公案,能講得透教門的第一個差別名相,能超然於凡夫外道、權教小乘等歧路之上,一去之後更不再入。又能普遍於十方世界,為諸迷者,使其遍破禪宗公案、遍透教門名相、遍超諸乘分歧,而卻說禪宗、教門之能事,不究竟於此書中所指之西方淨土者,吾不信也。排列《淨土十要》的次序,由《淨土十疑論》、《念佛三昧寶王論》、以至於《淨土或問》,深深有感於佛法運勢的興盛與衰敗之緣起,因此撥弄引出此段言語,以之請益於後世賢者。
我讀《淨土或問》,有感於天如老人所說的:「永明大師深深有功於宗門教門」這一句話,於是狂謬地作了評語圈點。當時正度夏於華陽的度雲精舍,谿谷邊的樓閣正在山影之下,雲影景物靜謐優好,於是隨意漫賦了古調的詩詞一篇,作賦完成之後,三度長歎而感懷之,恭敬附錄於此文之首,聊作為《淨土或問》一書之題詞。
窗外青山如列屏,山下清流朱絃聲,窗中有人拭几塵,熟讀天如六字經。
世人皆悟向上竅,又能悟得心王妙,須彌芥子都勃跳,露柱燈籠齊廝鬧。
獨有一箇佛名號,千悟萬悟悟不到。
天如兩眼爍如火,淆偽公案直下剖,不從門外循牆走,恰恰自家屋裡坐。
愚夫愚婦閒活計,恰恰自家屋裡事。恆河沙數諸通明,恰恰自家屋裡人。空中迅鳥跡如畫,恰恰自家屋裡話。
窗外青山如鏡裏,山下清流鏡中水,鏡中有人逐雲起,寶王三昧應如是。
奇哉一句阿彌陀,勘破宗教諸禪和,就中也有無奈何,曾聽城邊霜月歌。
戊申仲夏白月孟齋日,私淑後學成時,題於度雲庵雲氣樓之谿窗左□
元師子林天如維則述
五濁佛子釋法宣淺譯
天如老人,正當安然靜默於臥雲之室,有客人推開門扉而入者,乃是禪上人也,於是請他入坐。端坐良久之後,夕陽已經落在窗戶之外,香鑪上裊裊的雲煙即將消散,客人乃整理衣裳而起立,從容不迫地問曰:我私下曾經聽說永明延壽和尚,稟持禪宗單傳之學於天台德韶國師,是為法眼禪師的嫡傳徒孫,匡領徒眾於杭州淨慈寺,座下常有數百徒眾之多。其機鋒言辯德才智慧,如雷厲風飛,海內的禪宗大師們,共同推崇其為一大宗匠。奈何在他直說禪法之外,自己卻修習淨土法門,而且以此教導眾人,又復撰寫揀別開示西方淨土等文章,廣泛流傳於世間。並作四料簡偈,其大略是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看他此等文章語言,獨力主張淨土,無法稍微寬容其他法門,難道不是自我屈辱其所傳、所修的禪宗,而過度讚歎淨土法門嗎?這個疑惑不是個小問題,期望師父為我說明辨別之。
答曰:大哉問也!當知永明禪師並非過度讚歎淨土也,實在是深深有功於宗門、教門者也。可惜永明禪師只舉其綱要,而發揮闡明並未詳盡,所以未能完全排除參禪者之疑惑啊!我有幸稍微學習禪法,並未詳知熟悉淨土法門,然而也曾經涉獵淨土法門的一些書籍,稍微知道其大概。
淨土法門,本是容易修行、容易進入之方,亦是難以言說、難以信受之法門。所以釋迦慈父示現在世間時,為諸弟子講說《阿彌陀經》,並預知末法時期的眾生,少有能夠信受歸向的,故引證此阿彌陀佛之淨土法門,乃是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說真誠真實之言所共同讚歎的,以生起眾生之信心,以破除其疑惑。到了此經的末後,由於諸佛亦讚歎釋迦世尊,因此佛陀自己說言:「當知我釋迦牟尼於五濁惡世,行此難行之事,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如此種種皆是苦口叮嚀,勸人信受歸向矣!況且大悲釋迦世尊垂慈示現救度眾生於減劫之末,凡是如來金口所宣示的一偈一句,不論是人非人等,莫不至心歡喜信受奉行。唯獨對於淨土法門之開示演說,則有些人心中尚有疑惑者,這是什麼道理呢?實在是由於淨土的教理行門,至為廣闊、至為深大;而淨土的修法,則至為簡單、至為容易。正因為其廣大而簡易,所以聽聞到的人便不能不懷疑了。
所謂廣大者:一切眾生的根機,全部都已含攝容收。上而至於等覺位中,一生即可補於佛處的大菩薩,亦可往生於淨土。下而至於一般的愚夫愚婦,與那些造作五逆十惡業的無知之徒,臨命終時但能稱念佛名、悔改過失,虔誠歸心於西方淨土者,悉皆能夠獲得往生。
所謂簡易者,念佛法門本無艱難勞苦之行,又無所謂的迷者與悟道的差別之緣,但能執持阿彌陀佛四字名號,由此即能脫離娑婆世界,往生極樂淨土,證得永不退轉之位,直至成佛而後已也。其廣大普遍既如彼,其簡單易行又如此,因此雖然是世間有智慧的人,亦不能對淨土法門的殊勝毫無疑惑。你如果知道這個道理,則知道永明大師之讚歎西方淨土,實在是深深有其含意,而不是過度稱揚啊!
問曰:淨土法門的廣大普遍,簡單易行,既然聽到師父您的開示了。那麼只如禪宗悟道而通達佛法的大德,既曰見性成佛,他們怎麼肯再求極樂淨土之往生呢?
答曰:你尚未了知這個道理啊!悟道通達之人,正願求生淨土呢!古人云:「不往生淨土,有何國土可以往生?」你只是因為尚未開悟,假使讓你悟道之後,則你求生淨土的趨向,即使是一萬頭牛也不能挽回你啊!
問曰:佛陀祖師出現於世間,為的就是要度化眾生。學佛之人但只憂慮生死大事不能明了。生死大事既明,則應當遵行佛陀的教化,隨著眾生的根機而隨類化身,入於眾生煩惱之污泥、入於六道輪迴的大海水中,不逃避畏懼個人的生死問題,廣泛度脫眾生覺靈。如今悟道通達之人,求生於西方淨土,則是厭離生死之苦、趨求淨土解脫之樂,不顧其他眾人的生死,此不是我所願求的啊!
答曰:才見到母雞所生的卵,就期待牠能長大後為人守夜,而於天明時啼叫報時,這不是計劃推度的太早了嗎?你難道認為一旦悟道之後,習氣煩惱即能永遠斷除,便能證得不退轉位嗎?你難道認為一旦開悟之後,更無所謂的普遍廣學佛法,歷劫修行證果等種種事情嗎?你難道認為一旦開悟之後,便可上齊諸佛究竟之果,入生入死,不受種種障緣之所撓亂嗎?如果真的如此,則諸大菩薩修習六度萬行,動則要經歷恆河沙劫數者,反而不如你、而羞愧於面對你了!
古教有云:「聲聞尚且還有出胎時的迷昧,菩薩亦有隔世五陰之昏迷。」何況是近時修行人的薄解淺悟,而尚且自救不了者呢?縱使少數有些所悟之處較為深遠的,其見地高明,身心實行的與所解的佛法能夠真實相應,而且立志想要度化眾人的。奈何尚未登於不退之地,自身的道力以及度人的善巧方便之妙用尚未具足,居處於如此的濁惡世間,教化此等剛強難調的眾生,此也是諸佛先聖所未允許的。就如同以尚未完成而不堅固的舟船,濟渡眾多人們於環境惡劣危險的大海之中,自己與他人俱皆沉溺於大海之內,這個道理是必然如此的。
故《往生論》云:「眾生如果想要遊戲神通於地獄門中者,必須要往生彼極樂國土,於淨土中證得無生忍後,才能還入六道生死的世間當中,救拔受苦的眾生。」以此因緣之故,應當先求生淨土。又先聖有云:「未得不退轉位的行者,不可混於世俗之中度化他人;未得無生法忍的菩薩,要須常常不離於佛陀的身邊。譬如幼小的嬰兒,常時不能離開母親。又如羽翼尚弱的雛鳥,只可以在樹枝間跳躍。」
如今於此國土之中,釋迦如來已經滅度,彌勒菩薩尚未下生。何況是這個世界充滿了四惡道的苦趣,我們心中善惡業的因果交雜牽纏。種種的外道邪魔,使真理的是非扇動混亂。更加上美色淫聲等六塵的誘惑,種種惡緣污穢境界的觸撓侵犯。既沒有現在佛可以依靠,又被外境塵緣所撓動,初發心而剛剛悟道通達之人,少有不遭其境緣擊退而失敗者。所以釋迦世尊殷勤懇切地指導眾生歸向極樂淨土者,實在是大有原由的啊!
因為彼極樂導師阿彌陀佛,如今現在正在說法,極樂國土的境界外緣,有種種的殊勝清淨。倘使能夠歸依於彼阿彌陀佛,修行的忍力便容易成就,乃至高證佛階,親自蒙受佛陀的授記,然後出來度化眾生,十方世界都可去來無礙。以是之故,雖然是上根利器的大德,猶願託生於西方淨土,何況如你中下根機之輩,才剛剛得以發明心地者呢?
你難道不見《觀佛三昧經》中,文殊師利菩薩自我敘述宿世的因緣,說他證得念佛三昧,常常往生於淨土。世尊又授記他說:「汝當往生極樂世界。」難道你又不曾見過《華嚴經》中,普賢菩薩勸進善財童子,及華嚴海會上的大菩薩眾,以普賢十大願王,引導歸向極樂世界,其偈頌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又云:「彼阿彌陀佛蓮池海會的大眾、皆是具足莊嚴清淨的妙色身,我即時能夠於微妙殊勝的蓮華中化生,親自目睹彌陀如來無量的相好光明,世尊現前當下即授記我當來成就菩提之事。親蒙彼彌陀如來授記成佛已,即能變現無數百俱胝的化身,皆悉智力廣大不可思議,而遍於十方世界之中,普遍利益一切眾生界。」又不見《入楞伽經》中,授記龍樹菩薩的偈頌云:「在南天竺的國家當中,有一位有大名聲大德行的比丘,其名號稱為龍樹,能廣破一切有宗、無宗之偏執邊見。於娑婆世間中,開顯我釋迦牟尼無上的大乘佛法,證得初地歡喜地,臨命終後往生西方安樂國。」
又不見《大乘起信論》中,馬鳴菩薩有求生淨土之願。在《無量壽經》的論著中,天親菩薩有期願往生西方之心。又不見《大寶積經》之中,佛陀印許其父親淨飯王,以及七萬個釋迦種姓之人,皆可同生極樂安養。《十六觀經》中,世尊指明開示韋提希夫人,及五百名侍女,皆同往生覲見阿彌陀佛。況且淨飯王、韋提希等,皆是現生證得無生法忍,西土天竺似此根機之流,實在是多得不可勝數了!而在東土中國如廬山遠公大師,及整個蓮社高賢之人,天台智者大師、賢首法藏國師,以及諸宗的尊者,自我修行化導他人,或是出家僧人、或者在家俗人,同得往生西方淨土者,又難道是可以計算的嗎?
只如文殊、普賢,乃是大菩薩也。善財童子及華嚴海會的大眾,遍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其所悟的就如同諸聖者一般。馬鳴、龍樹等,亦是菩薩也,也是中國禪宗推崇而以之為大祖師也。如此諸位聖人,其所悟之智慧、所證之境界,比起如今當世的悟道賢達之土,到底又如何呢?彼諸菩薩祖師尚且願生極樂國土,親近阿彌陀佛。而你一旦開悟之後,更不再求生西方淨土,則龍樹、馬鳴、普賢、文殊等聖者,反而不如你了?你何不自我揣度自心,自我測量自己的力量,你所修行、所證悟的,真的有勝過於二大菩薩、二位禪宗祖師嗎?你所參訪的善知識,所悟得的佛性,真的有勝過善財童子及華嚴海眾嗎?你所得的無生法忍,得到佛陀的授記,真的超過了淨飯王、韋提希夫人嗎?淨飯國王,乃釋迦世尊的父親也;七萬釋迦種姓者,乃是佛陀的親戚眷屬也。往生西方淨土之事,倘使毫無利益,佛陀忍心自誤其父親與親屬嗎?前面所謂的證得無生法忍者,可以允許混跡於世俗中度化眾生,如今其父王親屬既然證得此無生法忍,而尚且要授記其往生極樂世界,那麼釋迦如來對其父王親屬護持保養之意念,豈不深切而且遠大嗎?
常常見到現今之參禪者,不能體究釋迦如來之了義法,不知達磨祖師之玄機,腹中空虛而高慢其心,虛妄熏習而變得狂妄自大。凡是見到修行淨土法門者,則笑之曰:「彼人學習無知的愚夫愚婦之所作為,真是何其卑劣啊!」我曾經評論這些禪者,說他們不是鄙視愚夫愚婦啊!乃是鄙視文殊、普賢、龍樹、馬鳴等聖人也。不只是自己迷失於佛法正道,自我壞失善根,自己敗喪慧身,自我滅亡佛種。而且成就毀謗佛法之罪業,又招來鄙視聖人之殃禍,佛陀祖師視之為可哀憐者。
於是永明和尚,深深憐憫而痛哀之,乃剖出最真誠的心肝,主張推崇淨土法門,既以之為自我修持之法,又以淨土來化導世人。故其臨命終時,能夠預知往生的時間將至,乃至有種種殊勝的瑞相現前,火化後舍利子如同魚鱗般眾多地附著於色身。曾經有撫州的一位僧人,整年經行旋繞永明大師的舍利塔,有人問其緣故?僧人曰:我曾經因病而入於幽冥地府,閻羅王以我陽壽的歲數未盡,因此得以釋放而再度復活。我在地府中見到閻羅殿的左側供養一幅僧人的畫像,閻王常常恭敬虔誠地禮拜。我於是請問主事的吏卒,吏卒說:此乃永明延壽禪師也,其一生修行精進,直接往生極樂世界上品化生,閻王因此繪畫其圖像而禮拜恭敬之。
夫永明禪師既悟得達磨祖師直指人心之禪,又能致身於極樂世界的上品蓮臺,以其身行來解除參禪者的執著之情,以此來作為對末法眾生的勸導信向,所以我說永明禪師乃深深有功於宗門、教門者,即是此意也。豈只是永明禪師如此,如死心悟新禪師,作勸修淨土之文章,其中有云:「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又云:「參禪的人最好是再加上念佛,根機如果稍微遲鈍的人,恐怕今生今世不能大徹大悟,便可以假借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接引往生了脫生死。」又云:「汝若念佛而不能得生西方淨土者,老僧當墮拔舌地獄。」
又如真歇了禪師作淨土的開示,其中曾說:洞山禪師以下的這一宗,皆是密修淨土法門,其緣故何在呢?實在是因為淨土法門,是以徑直的一條道路修行,正是按照著世尊一大藏教之開示、接引上上根器,並從傍接引中下根機的修法。又云:禪宗門下之大宗匠,已經悟得不空不有之法,然而卻又秉持志向、孜孜不倦於淨土行業者,難道不是淨土法門之見佛聞法,尤為簡易於禪宗之門呢?又云:無論佛陀、無論祖師,在教門、在禪門,皆是修習淨土法門,同歸於念佛真源。入得此淨土法門,則無量法門,悉皆能夠進入。
至於如天衣義懷禪師、圓照本禪師、慈受深禪師、南嶽思禪師、法照禪師、靜藹禪師、淨慈大通禪師、天台懷玉禪師、梁朝道珍禪師、唐朝道綽禪師、毘陵法真禪師、姑蘇守納禪師、北澗簡禪師、天目禮禪師等諸大老,皆是禪門的大師宗匠,考究其自我密修及顯化眾生,發明闡揚淨土法門的宗旨,則是不約而同的。
豈只前述的諸大德長老是如此,我曾經聽一位老參的大德說:合禪宗五家的宗派,全天下的參禪僧,不論其開悟與未悟,無有一個人不歸向於淨土者。我因而問其緣故?此大德乃曰:如百丈山的大智懷海禪師,是江西馬祖禪師傳法的直傳弟子,天下的叢林,依他的規矩而建立,從古代到今日,無有一人敢議論其過非。天下的清規,依從他的號令而推舉實行,從始至終,無有一件事敢違背他的法則。看他百丈禪師所立的為病僧念誦的規則云:當集合寺院的僧眾異口同聲,由維那師舉腔稱揚一首偈頌,稱揚讚頌阿彌陀佛。接著又同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或百聲、或千聲,回向時至誠發願云:「病僧某某,如果娑婆世間的諸般業緣尚未度盡,期望能夠早日身心輕安。若是壽命的大限難逃,希望能夠直接歸向極樂安養。」這難道不是求生淨土的指導歸向嗎?
又看他百丈禪師所訂的度送亡僧儀軌,在大眾念誦後,回向伏願云:「神識能夠超生於清淨的國土,業障消除而能遠離塵勞的世間,盛開上品往生的蓮華,阿彌陀佛授一生成佛之記別。」如此難道不是求生淨土的指導歸向嗎?至於到了荼毘火化之際,別無其它的作為,但令維邪師引聲高唱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如是維那師唱十次,而大眾同聲和十次,總名之曰十念往生也。唱和完畢後,再回向云:「上來稱揚十念阿彌陀佛聖號,資助亡僧往生西方。」此難道不是求生淨土的指導歸向嗎?自從百丈禪師立下清規以來,凡是度送亡僧,皆是依照這個方法,那麼所謂合五家之宗派,盡天下之禪僧,無有一人不歸向淨土者,豈不是如此嗎?
就我觀察這位長老大德所引用的言語,實在是有所根據而不容辯駁啊!又因為其言說,於是悟到了百丈祖師建立此法則的深意,難道百丈禪師也是毫無根據而如此嗎?你住在叢林當中,度送亡僧,已經不知道其次數了,此種回向往生十念念佛的方式,口裡面唱誦過,耳裡邊聽過,又不知道其次數了。你既然不能體會祖師的用意,又不能自己發起省覺之心,狂妄認為悟道通達之士不願往生淨土,則天下參禪者之執情,再也沒有人像你這樣的了!
問曰:淨土法門攝受的根機,確實是非常廣大!我不敢再論議其是非了。然而我也曾經聽說過有所謂的「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之說,我心中也頗暗自歡喜之。可是當我觀看淨土的經論時,其所謂的西方淨土,乃是在十萬億國土之外的極樂世界。所謂的阿彌陀佛,則是極樂國土中的教主。如此則彼世界阿彌陀佛與我本心條然分隔,遠遠在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之外了,這到底是什麼道理呢?
答曰:你的話太過於狹隘了!根本就不明白你心性的廣大而明妙啊!《楞嚴經》云:「我們的色身,乃至外在的山河虛空大地,皆是我們妙明真心中的事物。」,又云:「一切諸法之所生,皆是唯心所現。」哪有一個佛土不是在我們真心之中的呢?當知所謂的淨土唯心,是說真心之外別無國土,就如同大海現出所有的波浪水泡,沒有一個水泡能夠離開大海的。而所謂的唯心淨土,是說離開國土之外也別無另外一個真心,就猶如一切的塵土皆依止於大地,沒有一粒微塵不稱為大地。此外當知過去的聖人有說過:就我們這一個心,具有四種國土,一曰、凡聖同居土。二曰、方便有餘土。三曰、實報無障礙土。四曰、常寂光土。
一、凡聖同居土者,其中分為二類:初曰同居穢土,次曰同居淨土。初、凡聖同居的穢土者,就如我們娑婆世界之類也。居住於其中的,有凡夫、也有聖人,而凡夫與聖人亦各有二種。凡夫居住的有兩種:一是惡道眾生,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四道也。二是善道眾生,即人道、天道也。聖人居住於此的有兩種,一是實聖,即聲聞的四果,緣覺的辟支佛,通教七地位,別教的十住位,圓教的十信滿心。見思的通惑雖然已盡,而其果報身猶在,如此皆名實位的聖人。二者權聖,是指在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淨土中的法身菩薩及妙覺佛,為了利益有緣的眾生,而應化示生於凡聖同居土,此皆是權巧方便也。此等聖人皆與凡夫共住,故云凡聖同居。因為還有四惡道眾生共住,故云穢土也。
其次、凡聖同居的淨土者,就如西方極樂國土,雖然所得的果報非常殊勝,非是其他國土可比,然而也是凡聖同居土,何以故?因為其國土之中雖然沒有四惡趣,但是還有人道、天道,因為能夠往生彼極樂國土者,未必皆是得道證果之人。如《觀無量壽佛經》云:犯種種重罪的人,臨命終時能夠懺悔過失、至心念佛,即得往生淨土。故知雖然還具有煩惑染污、也可以居住於淨土。其中聖人居住的權聖實聖,比類前面所述的即可了知。但是因為其世界中沒有四惡趣,故名為淨土也。也有人說:如果全部研究所有諸佛國土的相貌,又有很多的不同。例如無動世界,雖然也是淨土,但是猶有男女相貌的分別,以及須彌山等。各個淨土既然有其不同,穢土亦應不完全相等。
二、方便有餘土者,聲聞緣覺之二乘人,以及通教、別教、圓教三種菩薩,證得世尊三乘方便道者之所居止也。何以故?若修空觀、假觀二種觀法,斷見思通惑,斷盡塵沙惑,而別惑根本無明尚未斷除。能夠捨離分段生死的色身,而生於三界之外,受法性身,即有變易生死。其所居住的國土,之所以稱為有餘者,是指仍有剩餘的根本無明未斷也。稱名為方便者,乃是說其是世尊所設三乘方便道的修行人之所居住也。故《釋論》云:「出離於三界之外另有淨土,聲聞辟支佛出生於其中,受無漏的法性身,非是凡夫六道的分段生死也。」
三、實報無障礙土者,無有聲聞緣覺等二乘人,純粹是證得法身之諸位菩薩所居住的,分破無始無明,顯露直心如法性,得到真實的果報。然而因為根本無明尚未斷盡,滋潤無漏的淨業,受法性報身,亦名果報國土。《仁王經》云:「三賢十聖住於果報土」,即是此也。以其觀照諸法實相,發起真實無漏,而所得的果報,故名為實。以諸位菩薩修行的因地各個不定,而達到色心無礙的境界,故名真實無障礙土,即《華嚴經》所闡明的因陀羅網世界,即是此也。
四、常寂光土者,乃是妙覺佛果究竟智慧所照的如如法界之理,名之為國土,亦名法性土。其但是究竟的真如佛性,非是有形之身、亦非國土。然而說之為身土者,以其離開法性身則無國土,離開國土則無法性身,名其為國土者,則是一個法而有兩種意義。此即是普賢菩薩所觀察之毘盧遮那佛的住處,名之為常寂光土。
前面凡聖同居及方便有餘二種國土,是應身佛所居止的。第三實報無障礙土,亦是應身亦是報身,即是報身佛所居的。第四常寂光土,唯有真實清淨,非是應身非是報身,乃是法身佛所居止的。又云:常即法身德,寂即解脫德,光即般若德。就如同天竺世間的伊字有三點『△』,不縱不橫,不並列,也不是次第分別,名之為秘密藏,乃是諸佛如來所遊居之處,真實恆常而且究竟圓滿,乃是究竟真實的淨土。
由此道理觀之,所謂十方如微塵數的國土者,唯只是我真心中之國土也;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中如恆河沙數諸佛者,亦只是我真心中之佛陀也。知道這個道理,則知道無有一個國土、不依止於我們的直心而建立,無有一尊佛不是由我們的本性而發露顯現。那麼十萬億國土之外的極樂世界,難道獨獨不是我唯心所現之淨土嗎?極樂國土中的教主阿彌陀佛,獨獨不是我本性之阿彌陀佛嗎?
又當了知只是此一真心,具足含攝了十法界,身影與國土互相融通,重重無盡而無障礙。又當了知心、佛、眾生,三者毫無差別,眾生與諸佛互相影現,念念之間互相交參融通。所以云:「眾生乃是諸佛心內的眾生,是故眾生世間的塵塵皆是極樂世界;諸佛乃是眾生心中的諸佛,是故念念即是自性彌陀。」又云:「十方清淨污穢的國土,卷收於心懷則同在於剎那的一念之間;一念迷妄而為色心,乃至能夠羅列十方而遍收於一切法界。」如此種種皆是我天然真性所本自具足的,非是眾緣生起而新成就的。一念既然如是不可思議,當知隨舉一塵亦如是爾。是故能夠在一一塵中現一切剎土,在一一心中現一切心念。一一的心念與微塵又互相周遍,重重無盡而無障礙。能於一時之間頓時顯現而沒有隱顯之差,一切皆能圓滿成就而沒有勝劣之別。如同摩尼神珠頓時含容眾多寶物,猶如帝釋天因陀羅網之明珠、其千種光輝互相交映。我的心既然如是神妙難思,眾生與諸佛的體性亦可等同而觀。
如此,則了知遷移神識於十萬億剎土之外的西方淨土,實在是生於自己的真心之中;孕育形質於極樂世界的九品蓮華之上,又豈能夠逃離於自性剎那心念的邊際之內。又云:極樂世界遍在一切處所,隨舉一法而全部皆能收攝也。就如同帝釋天的宮殿上,千顆明珠羅列的寶網,一千個明珠的光影咸皆映照攝入於一一的明珠之中,每一個明珠的光影亦遍入映照於其餘一千個明珠之內。雖然一一的明珠互相遍照映攝,但是此珠不可為彼珠,彼珠不可為此珠。雖然交參映照而卻不雜亂,雖然個個獨特相離而不分殊,一一明珠互相遍照彰顯,亦無獨立遠離於其餘明珠而單獨的存在。西方極樂淨土,即是千顆明珠中的一顆。其他十萬億的國土,也各個是千珠中的一珠。乃至於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以及人道、天道,下至於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一一無非是千顆明珠中之一。而阿彌陀佛,也是在千珠之中直接顯示其中一珠,因此見一尊佛,即是見到十方一切諸佛,亦是見到十方其餘九法界的眾生。如是則微塵數的佛剎世界海,過去、現在、未來等十世的古往今來,皆在我真心圓覺海之心印中頓時圓滿具足,更無其它剩餘之法了!
如上所引的文句,皆是佛陀、祖師、古聖先賢代代相傳,所啟發宣揚的明白訓示也。了知此種道理,則知諸方剎土、諸般微塵,塵塵皆是我唯心之極樂世界也。一微塵、一佛陀,佛佛皆是我本性之阿彌陀佛也,如此還有什麼疑惑呢?
問曰:既然說淨土穢土是互相融通,塵塵皆是極樂世界,為何娑婆世界就獨獨不能免於污穢呢?
答曰:這是由於凡夫愚痴的業力所感,即於清淨的心中而現出污穢的國土。若是佛眼所觀的世界,即其污穢的當下皆是淨土,豈有釋迦如來果報的國土境界、真的是污穢不堪呢?
問曰:本性能含藏攝持一切法而無餘物,我相信「唯心」義理之廣大矣!身土圓融十方無礙,我相信「唯心」之微妙矣!奈何我等尚且滯著於迷妄情執,未能遠離污穢的雜業,則我唯心之土,又如何得由清淨呢?
答曰:心如果染垢,國土即染垢;心清淨,國土即清淨。故《維摩詰經》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念轉變清淨,則佛土清淨。」如果想要清淨其心者,捨離淨土法門的修法,其他的則無能為力也。
問曰:淨土法門的修行方法,其詳細情形可以請師父開示嗎?
答曰:其實淨土也無所謂的修與不修,修行是因為眾生迷失,才施設而有的。佛陀的法門亦無所謂的高下之分,高下的區別是由於根機的不同而分別。因為眾生的根器有多種差異,修行的方法也分成很多種類。收攝整理淨土法門眾多種類的修行方式,總括有三個門路。一曰觀想,二曰憶念,三曰眾行。而此三種皆是依據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西方淨土為歸向之宗主也。
一曰觀想者。如《觀無量壽佛經》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
天台智者大師的《觀經疏》云:經文中『諸佛如來』以下,廣泛說明一切諸佛。『是故應當』以下,偏於觀想阿彌陀佛。『法界身』者,乃是報身佛的法性身也。眾生如果心念清淨,則能了知法身本自具足存在,故云:所謂的『入』於一切眾生的心想當中,就如同白天的太陽、昇於天空而遍照一切,又如同清淨圓滿的明月、影現在百川萬水之內,此是說明佛陀的法身自在無礙,能隨眾生心而影現其中也。又『法界身』乃是佛之法身,十方世界無所不遍,是以一真法界為體,若能得此觀佛三昧,能解能觀的心、與能入能現的佛相應,故云入於一切眾生心想中。所謂的『是心作佛』者,是說佛本來在心中並不存在,因為心清淨而顯現。而所謂的『是心是佛』者,前面聽聞佛本是不存在,心清淨故顯現存有,於是便以為我心與諸佛是條然區隔的兩者,故世尊又云此心『即是』佛。眾生由無明中開始覺悟佛法的存在,故名是心『作』佛;修行的果地終於成佛,故名是心『是』佛。
四明知禮大師的《妙宗鈔》解釋曰:意欲觀想佛陀的報身,應當先明瞭能觀之心的體性,其體性乃是眾生的本覺真心,因緣生起而成為眾生能觀之心。本覺之心乃是諸佛究竟所證的一真法界之身,以其諸佛如來無有別種所證的境界,其所證的全體即是眾生本有之覺性也。若眾生的始覺能夠究竟其功德,本有的覺性乃能彰顯。故云:「諸佛法身從眾生心想中生起。」又阿彌陀佛與一切諸佛,有平等同一的清淨身、平等同一的智慧功德,隨應眾生根機的妙用亦復如此。阿彌陀佛的清淨身顯現,即是一切諸佛的清淨身;諸佛的相好顯明,即是阿彌陀佛的報體顯現。因此《觀經》泛指諸佛,以之作為所觀的阿彌陀佛之體性。從智者大師經疏的『法界身』以下,是約眾生與佛的感應道交來解釋。從智者大師經疏的『又法界身』以下,是約眾生的能解與諸佛的能入,其解入相應來解釋。四明知禮大師的《融心解》云:若無智者大師『感應道交』的初釋,則其觀想不是觀想諸佛。若無其次『解入相應』的解釋,則眾生與諸佛的體性便有差殊而不同一。二種解釋相互成就,即是如今《觀經》所說的觀法。
知禮大師的《妙宗鈔》又曰:如今《觀經》的心念觀想,並非直接於眾生五蘊之中觀照自身之本性佛,乃是託於他方之佛來顯現我們的本性佛。故先說明應身佛入於我觀想的心中,其次闡明佛身全體即是我們的本有覺性。是故應身佛顯現時,即了知其是本性的光明;仗託著外義外境的成就,使唯心的觀照成立。
若是論及心『作』、心『是』者,即是不可思議的一心三觀也。以其若是破一切法、若是立一切法,名之為『作』,即空觀、假觀二種觀行也。不破一切法、亦不立一切法,名之為『是』,即是中道實相觀也。眾生心性全體『是』佛而修觀『作』佛,則真俗中三諦俱破俱立;修觀『作』佛的全體即當體『是』佛,則三諦當體全非是破、全非是立。
即中道之空觀、假觀名之為『作』,能破見思、塵沙、無明之三惑,能立真諦、俗諦、中諦三法。故能感得阿彌陀佛法身、報身、應身之三身圓滿應現,亦能成就我心法身、報身、應身等三身當來之果報。即於空觀、假觀當中的中道實相名之為『是』,則無明迷惑全體即是佛果之真實智慧,三障全體即是三德,故眾生心即應身佛,心即是果報佛。故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皆是同一心體,而以此來修此三觀,此乃是諸般觀行之總體,《觀無量壽佛經》此一經的妙宗也。
又曰:此觀能令四種佛土清淨,如是方為此《觀經》的歸向意旨。乃至云:以此《觀經》,本是因為韋提希夫人厭離同居穢土,欲求生同居淨土,是故世尊為之談論不可思議的妙觀,觀想彼國依報、正報之清淨莊嚴。三觀若是成就,見思惑的粗垢首先脫落,當下不就是方便有餘淨土,那又更要求生何處呢?須知正是為了求生凡聖同居淨土,故說三種觀行,實在是由於觀行微妙,能破見思、塵沙、無明三惑,不只是感生於同居的淨土,而且隨其斷除惑染淺深不同的當處,自然感得方便有餘等三種國土。就如同疾病必須藥物對治,本來只是為了身體的健康,但是如今卻求得了仙方妙藥,如果能好好地配合服用之,不但身體安康,兼帶也能輕骨而成仙飛行。身體安康可以比喻生於凡聖同居土,輕骨成仙可以比喻感生上三種國土。只是一種藥,其功效乃如此殊勝;就如同只是一個觀佛的妙觀,而能清淨四種國土。
知禮大師解釋云:韋提希本來只是欲求捨離穢土、求取淨土,而佛陀開示其不可思議的觀行方法,使其捨除污穢以至斷盡,顯現清淨的身土而無遺漏。這就如同月蓋長者為了免除毘舍離城疾疫的果報,是故請示於觀世音菩薩,等到菩薩宣說神咒之後,不但能治病,乃至能消滅降伏貪嗔痴三毒之根,具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之果德。是故以一心三觀而求生淨土者,以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等三惑為穢土之因,以真諦、俗諦、中諦等三諦為淨土之果報。因此別於二乘的不共無明惑斷盡,則常寂光土清淨,即能究竟證得三諦也。無明別惑尚未斷盡,則實報無障礙土清淨,即是分證三諦等等。
如同上面所說明的一心三觀,能破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能清淨常寂光等四種國土。如果有人其見思惑、無明惑尚未破除,而往生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淨土者,仗託著極樂世界的殊勝境緣而增進修行,則其它的方便有餘土等三種淨土,也可以指日而待了。況且經教中有云:五濁染污的輕微與厚重的差別,即產生同居淨土和同居穢土的差異。而修一心圓觀能夠減輕五濁染污,其所感生的凡聖同居土,依報正報最為清淨。比起只是修行戒行的善法,及其餘經典所說修習種種善法而感生的極樂世界,其清淨莊嚴的程度就有如天地之殊別。故天台宗即是將一心三觀之圓教觀法,當作是為比『散善』更高的『定善』也。
二曰憶念者,或者緣慮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或是執持佛的名號,如此皆名之為憶念,然而其中有指理體的、也有指的是事相的。如同《華嚴經》中解脫長者云:我若欲見安樂世界無量壽如來,隨我的意念即能明見。如是乃至十方一切世界所有如來,我若欲見其如來,隨我的意念即能明見。我能了知十方一切如來,其國土的清淨莊嚴之相貌,以及種種神通不可思議等事,皆是無所從來,亦無所至。了知一切如來無處所,亦無住處。就如我自己之身,無來無去,無行住處。然而彼如來不來至我此處,我亦不前往彼佛之所。知一切諸佛,及與我心,皆如夢故。就如夢中所見的事物,皆是從分別而生;觀見一切諸佛,皆是從我自心而起。又知我自心就猶如器皿中的淨水,體悟了解一切諸法就如同水中之影像。又知我心猶如魔術師的幻術,知道一切諸佛皆如同幻術所變現的。又知我自心及諸佛菩薩,悉皆如同山谷的回響,譬如在空曠的山谷中,隨其音聲而發出回響。悟解我們自心,隨著心念而見佛,我如是了知,如是由於憶念而所見的諸佛,皆是由自心所現。
澄觀法師的《貞元疏》曰:『無所從來』以下,正式辨明萬法唯心,即心而無心,便入真如之理。了知彼境界相是虛妄不實,唯從自心所顯現,既然了知一切唯心,則了知自心即佛。故說隨其所憶念的,便無非是佛了。其下所列的四種譬喻,通通是為了顯示唯心的事實,比喻我與諸佛無有往來,別喻則兼帶說明不出不入等道理。四種譬喻皆具有四種觀行,一正是唯心之觀,二唯心故諸法空,三唯心故諸法緣起假,四唯心故諸法即中道第一義諦。融通而無隔礙,此即是《華嚴經》的意旨。所謂的如夢是比喻我與諸佛,不來不去,諸佛並不來至我所,我亦不去諸佛之處。水中影是比喻我與諸法,不出不入。魔術師幻術是比喻諸法非有非無。山谷的回響是比喻我與諸佛菩薩,非合非散,即非是合一,亦非分離而不相關。
又如《般舟三昧經》當中,世尊教導眾生佛立三昧,專念阿彌陀佛,其大略云:「若能常常憶念彼阿彌陀佛,就能譬如在夢中見到金銀眾寶及親戚眷屬一樣,與其一同娛樂談笑等等。」永明禪師曰:此是譬喻一切法皆是唯心所作,即於緣起有的當下而即是空,故我與諸佛無去無來,我亦不去佛亦不來。又因其如幻化而無實體,則自心與佛、兩者皆忘;然而亦不無緣起的幻相,則也不壞自心與佛之相。真空與幻有無有隔礙,雖然沒有我與佛陀去來之相,亦不妨因我念佛而普見於佛。見佛的當體即無能見所見,常能契會於中道。是以阿彌陀佛實則不來,自心亦不去至西方淨土阿彌陀佛面前,唯是自心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唯心所作而自見。
又如《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云:「若是為人之子者能憶念母親,就如同母親憶念子女一般,那麼母親與兒子在一生當中,便不會互相違離而相隔遙遠。」以至於大勢至菩薩說:「我過去在因地修行時,即是以念佛心,證入無生忍。」霅川法師以理、事判別之而說:觀察大勢至菩薩說如同母親與子女相互憶念之譬喻,則只是凡聖同居土的事相而已。觀察其念佛而自證無生法忍,則念佛心便不可以只是單約事相而解釋之。念佛而存一心三觀之理,則佛身亦具足法身、報身、應化身等三身,心中亦能破除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無生法忍之位,乃可以契入也。
又如《阿彌陀經》云: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乃至於一心不亂。淨覺法師曰:所謂的『一心不亂』,比例前面所說的一心妙觀,皆是同名為正受,即是定心、定善也。根據過去前人之論說,則有理體、事相之分別。若是通達此心不自生、不從他生、不自他共生、不無因而生等四性不生,與空相的智慧相應,是理一心。若是用心存想憶念,念念之間能不間斷,名為事一心也。真歇禪師亦曰:所謂一心不亂,兼帶含攝了理體與事相。若是事一心,則人人皆可以行之。由於執持阿彌陀佛,心不散亂故,就如同蛟龍得入深水,猶似猛虎倚靠於山林,而如此安定不亂。此即是《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所說的:「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等文句,此即連帶攝受中下二種根機之意思。
若是理一心,亦非用其他的方法,但能將阿彌陀佛四個字,當作一箇話頭,二六個時辰當中,直下一心提起正念。不以有心而念之,亦不以無心而念之,不以亦有心、亦無心而念之,不以非有心、非無心而念之。如是過去的前念與未來的後念等劑限分別、皆能當下斷除之,而達到一念不生的境界,不涉階梯次第,逕直超越而入佛地。
我曾經評論之:不以有心而念等,文章有四節,可以配合於三觀。初節『不以有心念』,可以配空觀。次節『不以無心念』,可以配假觀。第三『不以亦有、亦無心念』,即是雙離。第四『不以非有、非無心念』,即是雙即。雙離雙即,可以配中觀,蓋彼所謂的中觀,亦包含了遮止與照明之義也。總合而言之,無非是以修行之事相契合於自性理體,顯現其念佛的當處即是空,全體即是緣起的幻有,亦非空有二者,亦是空有二者,不可以心思湊泊,不可以言語擬議,心行之思與言語之路絕斷之處,即名之為佛。
如上略舉經中數條修行之法,通通名之為憶念,而其中各自皆有理事之分。其理體念佛者,與一心不思議圓觀相同,能破見思、塵沙、無明等三惑,能淨凡聖同居、方便有餘、實報無障礙、常寂光等四土,此則收攝上上之根器也。若其事相念佛者,近則感生凡聖同居淨土,遠則可以為上三種淨土之因。就此事相念佛之下,其種種的修行事相又不盡相等。譬如諸經典所說的:或者一生繫念阿彌陀佛,或者三個月繫念,或是晨朝十念念佛,或是七七四十九日念佛,或是十日十夜二六時辰念佛,或是一日一夜不斷地專念阿彌陀佛。更加上以深信之力,清淨真實發願之力,諸佛加被攝受之力,皆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外下而至於五逆十惡的造罪凡夫,臨命終時十念稱念佛之名號,亦蒙許可得以往生極樂淨土,此則攝持中等及下下等之根器也。
三曰眾行者。如《大方廣佛華嚴經》當中,普賢菩薩勸進善財童子及華嚴海會大眾,發十大願:一者、禮拜恭敬十方諸佛。二者、稱揚讚歎如來功德。三者、廣泛修造種種供養。四者、懺悔過去一切業障。五者、隨喜十方聖賢功德。六者、勸請諸佛轉大法輪。七者、恭請諸佛聖賢常住世間。八者、時常隨順學習諸佛之行。九者、恆時隨順眾生善行。十者、普皆回向一切法界。其中一一之誓願皆云:虛空界如果有窮盡,眾生之業障如果窮盡,眾生之煩惱如能斷盡,我之大願乃有究竟窮盡之時。然而虛空乃至眾生之業障、煩惱皆不可窮盡故,我此普賢十大願王亦無有窮盡。乃至於在念念之間我此願王皆能相續,而無有一剎那時之間斷,身語意業精進實行,而心中無有疲勞厭倦。
乃至於經中說:若能如是修行,到了臨命終時,生命最後的一剎那間,一切的眼耳鼻舌身等諸根,悉皆散失敗壞。一切的威德勢力,悉皆消退而失去。乃至是身為君王之人,其輔佐的宰相、大臣,乃至於大大小小的宮殿及內外之庭園,大象駿馬及廣大眾多的車乘,所有的珍寶及國土中的資源寶藏,便無法再如同從前相隨於己而去至後世。唯有此普賢十大願王,不會捨離你而去,並且在一切時中,在我們之前引導向前,於一剎那間,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一到極樂世界,即能見到阿彌陀佛。其人自己能看見自己生於蓮華之中,並且親蒙阿彌陀佛授記當來成就佛道。既已得到阿彌陀佛的授記之後,經於無數劫的時間,皆能普遍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眾多的世界,以大智慧功德力,隨著眾生的根機心念,而施為利益眾生之事。乃至於能在煩惱的大苦海中,救拔濟渡眾生,令其出離煩惱痛苦之海,並且皆得往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又如《法華經》中所云:若能聽聞此《妙法蓮華經》的經典,並如世尊所說之法而修行,於此娑婆世界中壽命終止之後,即能往生西方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眾圍繞於其住處,生於清淨的蓮華之中,七寶所成之臺座之上。不再為貪愛欲念所煩惱,亦復不為瞋恚愚癡所惱害,亦復不為憍慢嫉妒諸染垢所惱亂,證得菩薩的種種神通,以及無生法忍。
又如《大寶積經》之中所說,發十種心,即得往生極樂淨土。佛告彌勒菩薩:如是十種心,並非一切平凡、愚痴、造不善業的眾生,具足種種煩惱者所能夠發起的。何者為十?一者、能於一切眾生,起於給與快樂之慈心,無侵損傷害之心。二者、能於一切眾生,起於拔除苦難之悲心,無逼迫惱害之心。三者、於佛陀的正法,能夠不惜自己的色身性命,而生起樂於守護正法之心。四者、於世出世間一切法,能開發生起殊勝的忍力,而無有執著之心。五者、不貪求種種利益供養,以及他人之恭敬尊重,而得以法為樂之清淨意樂心。六者、勤求諸佛的一切種智,於一切時中,無有忘失之心。七者、能於一切眾生之中,尊重恭敬,無有貶低輕視之心。八者、不執著於世間的諸般論著,於佛陀的菩提正法,生起決定堅固的信樂之心。九者、種植種種的善根,無有混雜污染,具足清淨之心。十者、於諸佛如來,能夠捨離對其相好光明等之諸相分別,而起於隨念其功德智慧之心。是名菩薩所發起的十種心,由是種種心故,當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若人能夠於此十種心中,隨意成就其中一心,樂欲往生彼阿彌陀佛之世界,若不得往生淨土者,絕對是沒有這種事的。
又如《觀無量壽佛經》云:意欲往生彼極樂國土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具慈悲心而不殺害眾生,修習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依,具足種種戒法,不違犯戒律威儀。三者、發成佛度眾生之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受持大乘經典,勸進他人修行佛法。此三種福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淨業之正因。智者大師的《觀經疏》曰:第一種淨業,是共於凡夫所行的。第二種淨業,是共於二乘人所修的。第三種淨業,乃是大乘不共的佛法也。
又如《無量壽經》之中,上中下三輩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以及其餘諸經論所說明的誦經、持咒,建立佛塔、塑造佛像,恭敬禮拜、讚歎稱頌,奉持八關齋戒,燒種種香、散雜色華,懸掛繒彩、幢幡、傘蓋,凡是任何一行、隨意一事,足以求生極樂淨土者,更加上以深信切願、至心回向之力,無不往生西方淨土也。如上廣泛所引經論中所說之事,通可名之為『眾行』。然而誓願、修行既有功德大小之不等,而且又各有理體、事相之不同。且如《華嚴經》所說的十大願王,《大寶積經》所說的十種發心,依此而往生極樂世界者,其所感得的依報世界、正報身心之殊勝,及所見到的阿彌陀佛之相好光明,及其所聽聞阿彌陀佛所說的教法,比較於一般小修行的凡夫常流,應當必定相當懸殊差異也。
問曰:我聽說善財童子,乃是圓頓的上上利根之人,能於一生證取成辦佛法之功德,如今乃不求生華藏世界,而勸導其求生極樂世界,此是何種意旨呢?
答曰:《華嚴經疏》之中,本身自己就有此種疑問。彼疏中所回答的說:因為娑婆世界眾生與阿彌陀佛特別有緣故,其次為了使眾生歸向憑靠之情能夠專一故,三者極樂世界也不離華藏世界故,四者阿彌陀佛即是我們的本師毘盧遮那佛故。這是說華藏世界中所有的佛土世界,皆有微塵數之多。極樂世界雖然離此娑婆世界,有十萬億國土之遠,但是並不離開於華藏世界之外,所以說不離於華藏世界也。如《華嚴經》云:「或者有人能見到無童壽佛,並有觀自在菩薩等大眾所共圍繞。」此即是讚歎毘盧遮那佛、隨機用不同的名號來實行不同的教化,故阿彌陀佛即是我們本師毘盧遮那佛。又曰:普賢菩薩為善財童子及華嚴海眾,結勸歸向極樂世界者。是為了讓信解圓頓教法的人,能夠入於文殊師利菩薩之智慧,修習普賢菩薩之德行,使其福德智慧、事相理體,皆能稱合於一真法界。此發大菩提心之人,雖然能夠妙悟自性本有之智慧光明,頓時同於諸聖之智,然而威德勢力、神通妙用仍然尚未充足,沒有辦法及得上諸佛如來現出於世普利眾生之事。所以暫時要依止於淨土,親近阿彌陀佛,直至成佛而後已,其意旨即在此也。
問曰:前面第三『眾行門』中,既然說誓願修行有其大小之不等,契入理體與修行事相也有差別,而其所感生的依報國土、正報身心之相,也有懸殊的差異。那麼在前『觀想』、『憶念』二門之中,修行方式亦各個不同,其所感生的淨土之相,是相同還是不同呢?
答曰:皆不相同也!故永明大師曰:所謂的九品往生者,其感生的事相並不是完全相等的。有的是往生遊歷於化城國土,見到佛的應身。有的是往生於實報國土,見到阿彌陀佛的真體。有的只要經過一夜,便能登於上地的菩薩階位。有的要經過一劫,才能證得小乘之果。因為其在因地中,或者因其利根、鈍根,或是定意念佛,或是散亂心念佛,或因悟道有遲緩與迅速的不同,而其根機器用亦不相同。或者蓮華開的時間有早、有晚,而其時間期限皆各有異。又慈雲遵式大師曰:往生極樂世界雖然分為九品,然而只是大略地區分而已,若是更加詳細的分判,應當是有無量之多。
問曰:極樂世界只是凡聖同居土,本非實報無障礙土,何以說有的人往生於實報國土,見到阿彌陀佛的真體呢?
答曰:你真的以為在凡聖同居土之外,別有實報無障礙土嗎?當知方便有餘、實報無障礙、常寂光等三土,皆不離於凡聖同居土。只是正報的身心、依報的環境等等受用,各各不相同而已。如《觀無量壽佛經》云:「阿彌陀佛的身形,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等。」古代的法師曰:「此乃實報的莊嚴色身也。」又霅川法師曰:「極樂世界的國土,有四種國土之不同,豈只是極樂世界分成四種國土而已呢?」荊溪法師云:「直下觀察娑婆世界國土,亦是四種國土具足。就如同當時毘盧遮那佛的華嚴海會,並不離開印度的逝多林,然而諸大聲聞,卻不知不見。」此即是四土具足之類也。
問曰:既然說此娑婆國土也是四種國土都是具足,那麼只要在此娑婆世界展轉修行即可,反而卻要人捨離此土而往生彼國,這是什麼道理呢?
答曰:此娑婆世界雖然具足四種國土,奈何污穢雜染之業行難以消除,因為如果想要捨除污穢而求取清淨,勢必要求生彼極樂淨土。四明知禮大師云:此娑婆國土染濁極重,到了十信位才能脫離苦輪;而彼極樂國土境緣殊勝,九品根機的人只要往生後,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難道不曾聽說大通佛當時的國土中,受大通佛教化的徒眾,雖然已經經過了塵點劫以來,尚且還在聲聞的境地,如此種種眾生皆是因為遇到惡緣而退轉,故需要經歷長時劫的修行才能得不退轉。例如舍利弗在過去世已經證得六心住位,仍然還會退落到五道輪迴,更何況是一般悠悠泛泛的修行人呢?實在是由於此娑婆國土,常常會遇到讓人退失的惡緣,故經典中云:「魚的幼苗和菴摩羅華,以及菩薩初發心的人,此三種事皆是因地中很多,而真的能成長而有結果的卻非常稀少。」若是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即使普通泛泛無修行的凡夫,便皆可以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之故,所以不滯留於此世界中進修,而要求生彼國也。
問曰:凡聖同居的淨土,在十方世界中種類極為眾多,如今卻偏偏單指極樂世界,而且又偏偏獨讚其境界殊勝、眾緣殊勝,這是什麼道理呢?
答曰:彼極樂國土的眾生,無有生老病死等眾多痛苦,但受自在無礙之諸般快樂,故名極樂世界。如今以娑婆世界相對而比較之:此世界眾生則是感得血肉形軀之果報,有生皆有眾苦;彼極樂世界眾生則是蓮華化生,無有生產、生活之痛苦也。此世界則有春去冬來的時序代謝,色身的衰老一日一日地侵蝕;彼國土則沒有冬寒夏暑之變遷,無有老邁衰殘之痛苦也。此世界則色身的地水火風、四大難調,常常產生種種病患;彼國土則蓮華化生形體香潔,無有疾病難忍之苦也。此世界則七十長壽世間稀有,無常迅速性命難保;彼國眾生則個個壽命無量,無死亡難逃之苦也。此世界則有種種的親情執著、愛戀纏綿,可是愛戀之人卻終究必定要分離;彼佛國土則皆是大丈夫相,沒有父母妻子之執情,因而無有恩愛別離之痛苦。此娑婆世界仇家敵人怨恨常起,有冤有債必定相會;彼國土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無有冤仇憎恨會遇相聚之苦也。
此娑婆世界則有貧窮困苦饑寒交迫之事,雖然想要貪求卻常常不足;彼國土則到處皆有衣食珍寶,不需經營而受用現成。此世間有的人是身軀形骸醜陋污穢,五根常有缺陷不全;彼國土則人人皆有端正莊嚴的相貌,身體皆有亮麗的光明。此世界則有六道輪轉的痛苦,彼國土則永證無生不再輪迴。此世界有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四道之苦;彼國土則尚且不曾聽聞三惡道之名。此世界充滿高低丘陵坑坎險境,以多刺的荊棘為林木,並有土石為山的種種險阻,污穢的惡境充滿於其中;彼極樂國土則以黃金為地,七寶所成的行樹高大參天,七種珍寶所成的樓閣聳入雲霄,開放著各種青黃赤白的美麗華朵、皆是微妙香潔令人歡欣。此世界則釋迦牟尼佛在娑羅雙樹間已經滅度,而龍華三會之彌勒尊佛尚未前來下生;彼國土則極樂導師無量壽佛,如今現在正在說法。此世界則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只能徒自仰聞其嘉名而不能親見;彼國土則可以與二大菩薩,親近而為最勝之道友。
此世界則到處充滿各種邪魔外道,惱亂真正的修行道業;彼國土則由阿彌陀佛變現一切境界、教化眾生使修行能一統而不混亂,邪魔外道之輩根本斷絕其蹤跡。此世界則常有嬌聲媚色、妖豔淫逸之事,引誘迷惑修行之人;彼國土則是人人正報色身清淨無染,沒有女人形色之態。此世界則有兇猛惡獸、鬼怪魍魅,交相扇動著令人恐怖驚心的邪聲;彼國土則流水華鳥、羅網樹林,咸皆宣說種種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音。娑婆與極樂兩種國土互相比較度量,其境界眾緣有極大的差別,而極樂國土之殊勝之處,其數量可以說是無窮無盡,沒有時間全部列舉也。其境界殊勝者,可以攝受眾生喜歡取著清淨安適之執情。其眾緣殊勝者,可以幫助往生西方者修行之道力也。因此雖然十方世界中凡聖同居淨土的種類甚多,唯有西方極樂世界修行的眾緣具足,是故釋迦世尊偏指求生極樂世界也。
問曰:十方世界諸佛如來,皆可以親近而學習,如今獨獨推崇阿彌陀佛者,是何道理呢?
答曰:獨獨推崇阿彌陀佛者,其緣故有三:一、誓願深重。二、娑婆有緣。三、化道相關。一、誓願深重者。如佛經中云:阿彌陀佛在往昔修行的因地之中,曾經發下種種廣大的誓願。其大略是說:若我將來成佛之後,其有眾生發願往生我的國土者,或是聽聞到我的名號,修行種種的善根福德,稱念我的名號,乃至十念之間的短暫,若不能往生我國土,誓願不取無上正覺。既能往生我之國土者,若有退轉於三惡道或退轉佛道者,不能於將來決定成佛者,我誓願不取無上正覺。是故《華嚴鈔》曰:阿彌陀佛的誓願深重,專門接引娑婆世界如此根機的眾生。
二、娑婆有緣者。我本師釋迦牟尼佛,出現於此娑婆世界時,受其教化而歸向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者,固然已經是相當眾多了!如果再觀察釋迦牟尼佛滅度後,末法時代的眾生,無論僧俗男女、貴賤貧富,曾經稍微聽聞佛陀教法者,無不信心歸向。即使是未曾聽聞佛教者,亦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就算是頑劣愚痴、殘暴造惡,而無信仰之徒,或者是遭逢災難危險之處,或者有時發出讚歎、或是怨恨嘆息之聲,不知不覺間隨口便會叫阿彌陀佛。乃至於幼小的兒童或女子們在遊戲玩耍之際,聚集沙石撥弄土泥,或是塗牆畫壁之時,便會作出阿彌陀佛的形像。甚至於那些學習步行尚未平穩、學習語言尚未完成的嬰兒,自然而然也能唱念阿彌陀佛。如此種種皆是不用勸化而發出之聲,不用教導自然而能的,此不是阿彌陀佛與娑婆世界眾生特別有緣是什麼呢?
又如《無量壽經》云:釋迦牟尼佛說:我演說此部經典,令眾生親見無量壽佛,以及其極樂國土。若有眾生當來欲往生淨土者,皆可以發願求之,千萬不要因為我滅度之後,又再生起疑惑之心。將來末法的時候,經典與修行的法門都已滅盡,我釋迦牟尼以慈悲憐憫眾生的緣故,特別留下此《無量壽經》,使其更再住於世間一百年。當時如果有眾生遇到此部經典者,隨其心意之所願,皆可以得度而往生極樂世界。又經典中云:此《無量壽經》滅失之後,世間的佛法全部都沒有了,但留下阿彌陀佛四個字的名號,救度眾生。如果有不信受而毀謗阿彌陀佛者,將來即會墮入地獄,蒙受種種的痛苦。故天台智者大師云:當知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娑婆五濁惡世,與眾生特別有緣。
三、化道相關者。過去的前輩覺者說,娑婆與極樂兩個國土的如來世尊,示現居住於淨土與穢土,以折伏及攝受二種法門,來調伏教化眾生。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以污穢的國土、以種種痛苦的境界,以短促無常的世間、以眾多的魔惱而折伏眾生,使其知道厭離生滅不淨的世界。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清淨的國土、以種種安樂、以無量的壽命時劫、以不退轉之道而攝受眾生,使其知道欣求無量清淨的法身慧命。既然知道厭離娑婆、並且也知道欣求極樂,則如來教化之道即能盛行流傳了!再者我釋迦如來於三乘教法教授佛道之外,其有尚未能夠度盡的眾生,其化度的因緣則在阿彌陀佛了。是故釋迦如來於諸大乘經典之中,一再叮嚀反覆宣說,稱揚讚歎阿彌陀佛,勸導往生極樂世界者,實在是因為其與釋迦如來的教化之道有很深的關連也!以是三種緣故,因此乃獨獨推崇憶念阿彌陀佛之淨土法門。
問曰:偏指極樂、獨推彌陀之說,實在是盡善盡美之言也!欣求淨土厭離穢土,求取極樂淨土、捨離娑婆此土之方法,實在是至極廣大之教化也!但是膽敢請問所謂的欣求厭離、取淨捨穢,難道就沒有貪愛與憎惡之分別執著,沒有能取捨與所取捨、互相對立之過失嗎?
答曰:你實在不能了知我所說的話,此非是世間之愛憎分別,能所對立也。此乃是十方如來,為令眾生轉凡成聖的普遍法則也!若不是因為厭離生死、捨棄生滅,眾生何以能夠轉除凡情?若非因為欣求淨土、取於菩提,眾生何以能夠成就聖道?因此從一般的凡夫之人,以至於進入聖人之位,由入聖位以至於到等覺菩薩之地,其中能夠次第而增上者,無非就是因為欣求上位、厭離下位。只有到了究竟妙覺佛果,其取捨分別才能完全消亡。
是故古代的大德云:「取捨之情到了究竟之時,即與不取不捨,無有任何差異也。」何況此淨土法門之修法,只是同一群所教化之眾生,而由釋迦世尊與阿彌陀佛之所共同建立而成就也。釋迦世尊在此指導眾生往生西方,阿彌陀佛在彼國接引攝受眾生前來淨土。假使不是因為厭離捨棄之情,想要離開此土卻沒有路徑;如果不是因為欣喜執取之心,往生彼國土也無有其分。既然能夠捨離此土矣,又能往生彼國矣,然後憑藉著極樂世界殊勝的眾緣,直至成就無上佛果,那麼貪愛憎恨與能取所取,其功用實在是莫大於此了!如此又有何過失呢?
問曰:取捨分別之談,我不敢再議論了!但是往生淨土之說,難道能不違背於無生的道理嗎?
答曰:天台智者大師云:「有智慧的人雖然心中熾然求生淨土,但是了達往生一事其體性本來不可得,往生的當體即是真正的無生,此即是所謂的心淨故佛土淨。愚痴者為往生之事相所束縛,聞往生即當作真的有往生來去之事,聞無生則當作不必捨污穢求往生。而不知往生的當體即是無生,無生之當體亦不離開往生淨土等事相。」長蘆宗賾法師曰:「以往生淨土當成有生滅者,此是執常見者之過失;以不求生淨土當作無生滅者,此乃是執斷見者之迷惑也。生滅之當體即無生,無生之當體即不離生滅,此乃是中道第一義諦也。」天衣義懷禪師曰:「往生則決定往生西方淨土,說有來去其實是沒有來去生滅之事也。」
以上三位大師之說,其意旨甚為明瞭,如今我再以性相兩個字來解釋之:眾生本具的如來藏妙真如性,本自不生不滅,自心之因與眾緣和合時,乃有生起之相。以其真如體性而能緣起現出眾相,故曰『無生即生』。以其緣起眾相皆由真如體性而現,故曰『生即無生』也。知此道理,則知淨土法門之往生西方者,其實是自性唯心所生,由『無生』的真如體性、依眾緣具足而『生』,那麼生與無生有何乖違呢?
問曰:往生即無生之說,其意旨已經昭然明白。但是如今之學佛者,大多不能知曉明了。千人萬人之中,皆疑惑極樂世界遠在十萬億國土之外,臨命終時,恐怕難以到達如此遙遠之處,又要用什麼方法令其明了呢?
答曰:這實在是太可笑了!我之前說了許多自心之外無有國土,國土之外別無自心的道理,你到了這裡卻還說不明了。此事沒有其他的原因,只是因為眾生大多妄認其自心在他的色身之內,在其心胸的方寸之間。不知道自己本性的心量,本自廣大無邊。你難道不曾聽聞讚歎佛陀的偈頌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十方的虛空無量無邊,尚且被我心量整個都包含了;如恒河沙的世界,無量無數,我真心之量,一一都能周遍而不遺漏。以如此的道理看來,十萬億國土外的極樂世界,本自在我真心之中,其實是非常近,何遙遠之有呢?臨命終時,即是往生於我心之中,這其實是非常容易的,何困難之有呢?
你難道不曾見到《淨土十疑論》云:「所謂的十萬億國土之遠,是為了對凡夫肉眼六道生死的心量來說的。只要是眾生淨土的行業成就者,臨命終時至心念佛在定之心,即是往生極樂世界受生之心。至心發願動念念佛之際,即是往生淨土之時。」
正是因為如此,故《觀無量壽佛經》云:「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其實離此娑婆世界並不遙遠。」又眾生淨業之力不可思議,一念之間即可往生,不須憂愁遙遠難到。又如人們作夢一般,色身雖然還在床上,而心意識已經周遍到了其他地方。往生淨土亦復如此,不須懷疑也。經中云:「一彈指的時間,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又云:「如同彎曲又伸直手臂的短暫時間。」又云:「短暫時刻的時間。」故《自信錄》云:「十萬億佛剎之遠,少頃的時刻即能到達者,正是因為眾生的自心本來微妙不可思議也。」如此等重重的譬喻言說,只是在說明:往生淨土即是生在自己本性的廣大心中而已,是故非常近、而且非常容易也。
我如今尚且不說你真心自性的廣大心量,暫且只就你的色身之內,方寸之間的妄心,說個簡單的譬喻。譬如由東土此方到西方的天竺,動輒要經歷十萬餘里,而且一路之間,還要經歷很多的國土。有一個人雖然未曾親自到達天竺,但是曾經聽聞他人講說一遍,因而記憶在其心中。此人後來之時在坐臥之間,忽然動了一念,思量彼種種國家,思量千里,便到千里之外。思量萬里,便到萬里之外。思量天竺國,便到了天竺國。以此來比喻往生淨土,便是這個道理。如此豈不是一彈指之間,一念便到西方淨土,如何有所謂的難以到達的道理呢?你如果不修習淨土行業,要到西方極為困難,淨土的行業若是成就了,要到西方極為容易,只要具備了堅定懇切的信心,決定不會欺騙耽誤你。
問:不修淨業,要生淨土極為困難,此是真誠不虛之言也。但是何故前面所舉的五逆十惡的凡夫,臨命終時亦得往生?我未曾聽聞其詳細之事相,而且心中還有疑惑,希望師父詳細開示而解釋之。
答曰:《觀無量壽佛經》云: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造作種種不善之業,如五逆重罪及十惡業等,具足種種的不善之行。像這樣的愚痴無知之人,以其造作此種惡業故,本來應當墮於三惡道中,經歷許多劫的時間,所受的苦報無窮無盡。如此愚痴的惡人,臨命終時,有緣遇到善知識,以種種的方式來安慰開導,為其演說《阿彌陀經》等不可思議的微妙佛法,教導他令他至心懺悔念佛。此人由於身心的痛苦所逼迫,沒有辦法憶念阿彌陀佛,善知識告訴他說:「你如果沒辦法憶念阿彌陀佛者,應當口稱無量壽佛。」此人若能如是至誠心,令音聲不斷絕,具足十念之間,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以其至心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故,於念念之中,去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人臨命終時,見到金色的蓮華,廣大光明猶如太陽,顯現而止住在其人面前,如同一念的時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之後,於蓮華苞之中,住滿十二大劫,蓮華才盛開,蓮華開後見到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大慈大悲之音聲,為其廣泛而詳細地開示諸法實相,以及除滅罪障之法門,是人聽聞之後歡喜無量,應時即發無上的菩提之心。此即是其五逆十惡下品下生之詳細內容也。雖然十二劫處於蓮華苞中,而其受用境界之快樂,就如同忉利天人,故古代的大德云:「華中快樂如忉利,不比人間父母胎。」
五逆十惡之人得以往生者,《觀經疏》曰:「以其臨命終時至心念佛而除滅罪障故,此即是以念佛為殊勝之助緣也。」我仔細研究參詳經中意旨,此即是因為至心念佛滅除罪障而往生也。然而以《觀經疏》和《十疑論》之文句比較而明了之,則有三種義理:
一者、有人問說,如何只是以臨命終時很少時間的心力來念佛,而能勝過其終身所造的罪惡呢?答曰:念佛的心雖然只是很少的時間,然而其心力堅強猛利,其心勇健果決,名為強大的心力,以臨命終時即將捨離色身之事非常急迫,若不精進即墮惡道。如人入於軍陣之中,不惜色身性命,但求出離險境,是故名為勇健之人也。
二者、此人在世時雖然曾造惡業,或者其在此世之時曾修其他三昧,故臨命終時勸其念佛,其定心容易成就,也就是屬於急於佛乘智慧、而緩於精嚴持戒的人。縱使其現世不曾修習三昧,也可能是宿世的善根種子如今成熟。以其宿世的善業勢力較強的緣故,臨命終時得以遇到善知識的幫助,故能十念念佛而成就往生之功德。
三者、若不是宿世的種子,亦非現世曾修三昧,則其臨終念佛之時,必定有深重的懺悔之心。是故永明大師曰:「善業惡業無有定相,以其因緣所生而體性空寂故。臨命終時六道之中有超昇亦有沉淪,那就要看其善惡業之勢力強弱而分優劣。臨終少時念佛而勝其一生之造惡,就如同真金一兩之價值,勝過一百兩層層疊疊之俗花。臨終一念懺悔念佛之心能滅八十億劫之罪,就如同一個只有微光的小火把,能夠燃燒堆積如山的萬仞雜草」
問曰:娑婆世界如今乃是五濁惡世,人人皆有罪業,縱使未曾造作五逆十惡等重罪,其餘較輕的罪業,誰能完全沒有,假使不經懺悔消滅罪障,只是在臨命終時念佛,這樣能夠往生淨土嗎?
答曰:亦得往生也!此乃全部藉著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廣大願力也。《那先經》云:「就如同把一百枚大石頭放置在大船之上,藉著大船的浮力故,大石頭可以不沉沒水中。若是沒有大船的憑藉,即使是很小的石頭也會沉沒於水中」這是比喻彼五濁惡世之人,雖然一生之中曾經造作惡業,臨命終時念佛依靠阿彌陀佛而不墮入地獄之中。如果不是因為念佛仰仗阿彌陀佛大願力之攝受,雖然只是造作小小的惡業,也會墮入地獄之中,更何況是五逆等大惡業呢?大船就是譬喻阿彌陀佛的廣大願力,石頭是比喻人們所造的惡業,因此古人有所謂的帶業往生之說。前面在四種國土的文章當中,也曾說到具有無明煩惱污染的人,亦得往生於凡聖同居的淨土。
又如僧人雄俊,臨命終時即將墮入地獄的鑊湯之中。另有一位汾州人,平日一生以屠牛為職業,臨命終時見到一大群的牛,用頭角來逼近抵觸其身體,身心的驚苦疼痛難以忍受。以及張鐘馗,一生以殺雞為業,臨命終時見到鬼神驅趕著一大群的雞,用嘴啄破其兩隻眼睛,其身上流的血盈滿於整個床舖。此三人皆是臨命終時惡境現前,然後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後來俱得往生於極樂淨土,如此之事不是仰仗佛力加持是什麼呢?
我再以比喻來說明之,譬如有人現在違犯官方的法律,應當被捕關入官方的囚牢之中。但是因為他去投靠依附國王,藉著國王的宣示詔文,則地方官府不但不能拘提收捕,而且能因此而到達京城也。所以《西資鈔》云:「眾生得以往生淨土,是假借他力所致。」因為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攝,釋迦如來的勸化贊助,以及十方諸佛的護念加持。就如同渡過廣大的海洋之時,既已得廣大堅固之巨船,再依靠著善知識的引導,更加上順向風力之方便,必能快速到達於彼岸。如果是那些不肯登上舟船,遲遲滯留於五濁惡國、而不能登於彼岸者,這又是誰的過失呢?
問曰:前面說一般的博地凡夫,便能夠達到不退之階位,此必然是已經沒有惡業之人,如今此帶業而往生淨土者,也能夠達到不退轉之位嗎?
答曰:一律皆可以達到不退轉之地也。經云:「若有往生極樂世界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決定成就佛道而不退轉。」又云:「若有眾生往生西方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退轉位之菩薩。」此外《淨土十疑論》云:「有五種因緣,能令往生極樂世界者,皆能不退轉:一者、由於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之所攝持,故得不退轉於無上菩提。二者、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常常放光照射加持,菩提心可因此而日日增長,故得不退轉於佛道。三者、極樂世界的流水、眾鳥、羅網、樹林,乃至微風吹動之音聲、天樂演奏之眾響,皆能演說苦、空、無常,乃至六波羅密之法音,使聽聞到者,常常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得不退轉也。四者、彼極樂國土純以諸大菩薩、諸上善人以為良師益友,無有種種惡緣境界。外不受鬼神邪魔之迷惑,內不因貪瞋痴等三毒之所撓動,煩惱之心能夠永遠不起現行,故得不退轉也。五者、只要能夠往生彼佛國土,即能得到壽命無數長劫之果報,壽命無量就和佛菩薩相等,故得不退轉也。」又古人云:「如果不願意往生淨土則已,願求往生則無不得生者。不往生極樂世界則已,只要是往生者則必定永不退轉也。」
問曰:一生之中造惡無數,只是臨命終時懺悔念佛,即可帶業往生極樂世界,又無退轉佛道、輪迴生死之疑慮,此阿彌陀佛廣大的功德願力,實在是微妙而不可思議啊!那麼我於往生之前,尚且可以做一些世間的事業,一直等到臨命終時,然後才念佛求往生,這樣可以嗎?
答曰:苦哉!苦哉!這是何等愚痴謬誤之言也。砒霜與酖酒,乃是一切毒物中最毒的東西,如今你這一句言語,更毒於砒霜酖酒啊!不只是耽誤欺騙你自己,況且又耽誤蒙騙天下間不論出家僧人、在家俗眾,以及善男信女,皆是由於此等言論啊!
前面所謂的五逆十惡的凡夫,臨命終時念佛往生者,乃是其宿世種有善根、及福德因緣者,方能在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此種僥倖而難得之事,萬萬人之中,沒有一個、半個。你難道認為人人在臨命終時,都有此種僥倖之事嗎?你難道不曾見過《群疑論》中說:世間有十種人臨命終時沒辦法念佛:
一者、善知識未必能夠遇得到,所以沒有勸導念佛的道理。二者、命終時種種的惡業苦果纏身,沒有心力能夠念佛。三者、或者由於中風而不能言語,所以沒有辦法念佛。四者、臨命終時顛倒狂亂失去心志,是故要他專注心想是不成的。五者、或是遇到水火之災,極為急迫而沒有閒暇念佛。六者、突然遇到豺狼野獸之攻擊,心中恐怖又沒有善知識在身邊幫助。七者、臨命終時遇到惡友、破壞其對念佛往生之信心。八者、飽食過度,引發昏迷而突然致死。九者、在戰場軍陣中格殺戰鬥,突然之中遇刺而亡。十者、從高山峻嶺一不小心失足墜落下去,色身受傷敗壞而損失性命。
如前述等十種之事,皆是我們平日之中常常耳聞眼見的,此事不論僧俗男女,人人皆有可能遇到。或是因為宿世的業力所招,或是由於現生業力所感,忽然之間境界現前,實在是不容有迴避的空間。你又不是具足神通的聖人,或是有宿命通,能夠事先知道你臨命終時有惡業、無惡業,又不是有他心通、天眼通、能夠事先知道臨命終時是好死、惡死。如上的十種惡緣,忽然讓你遭遇上了一種,往生之事你便休了也,便做手腳不得了也。便是有善知識、活佛圍繞在你身旁,也沒辦法救你也。便需隨著過去的惡業受報,向三途八難中受苦受罪。到了那時想要聽聞到佛的名號,也不得而聞了也!
就算是你無此惡緣,只是安然地老病而死。也沒有辦法免除在臨命終時色身如同風刀解體,地水火風四大分離之時,如同活龜被脫殼,如同活生生的螃蟹落入滾燙的熱湯之中,其色身的痛苦逼迫,以及心中的害怕恐怖、慞惶散亂,那時候要念佛也沒有辦法了。更假饒你無有疾病而壽終正寢,又怕到時世間的種種雜緣尚未了結,俗世的念頭還未休止,貪圖殘生,恐怖死亡的心念,擾亂煩惱自己的胸懷,哪能安心念佛呢?若是世間的俗人,又加上家私財產尚未分明,身後之事尚未預辦,此時妻妾啼泣、子女哭號,百種的憂惱在心中煎熬,早就沒辦法念佛了!
更假使你在未死之前,只是有些少許的病痛在身,每日身上忍著痛、忍著苦,哀號叫喚喘息呻吟。更要四處去探問藥方、廣求良醫,又要問神祈禱、向佛懺悔,種種雜念紛飛不斷,早也是念佛不得了也。更饒你尚未生病之前,只是年紀漸漸老大,色身的衰相現前,行路堅難困頓、形體彎駝龍鍾,整日裡愁嘆年華老去、憂惱時日不久,只向這個衰老的色身上左安右排,早也是念佛不得了也。更假使你尚未衰老以前,正是年少健壯之日,正是可以好好修行念佛之時,只要稍微有一點狂妄之心尚未歇息,世俗的雜務互相關連,東攀西緣,雜思亂想,心中隨著業識而茫茫無定,也是念佛不得了也。
更假饒你沒有雜緣,整日清閒自在,也有志向想要修行。但是在世間諸相當中,觀照不破、放它不下,心把不定、斬理不斷,忽然遭逢一些子境界現前,一個主人翁,便隨他境界左顛右倒,也是念佛不得了也。你看他不論是在衰老病痛之時,或是年少健壯、清閒無事之日,稍微有一些些俗事掛在心中,早已是念不得了,何況是等到了臨命終時呢?何況你更說尚且要做一切世間的事業呢!你真是大愚痴人,說此痴話,敢保你錯用身心了也!
況且世間的事業,如夢如幻虛妄不實,如影如響難可把捉,哪一件又有真實的效用呢?哪一件又能夠代替生死呢?縱使是你能廣造伽藍寺院,多多增加常住的資產,能攀緣尋求有名位的貴人,結交官吏富豪令其布施。你還認為是多做了些好事,殊不知卻犯了釋迦如來所制定的,不能體究佛道之根本,而攀結眾緣、廣造伽藍等戒律。你難道不曾看見佛經裡面說的,有為造作的功業,常常有很多的過咎。天堂的福報尚未成就,地獄的惡業卻先完成了,生死之大事如果未能明了,一切有為之造作皆成為將來受苦之根本。等到哪一日眼光落地死亡之際,蒙受惡業之苦果時,方知道自己平生所作的一番事業,盡是一些枷上添枷,鎖上添鎖。在鍋鼎熱湯下增加柴火木炭,在劍樹上更架上刀鎗之苦事。袈裟之下失去人身,經過萬劫也難以回復。即使鐵石心腸的漢子聽聞此事,也會痛苦難忍而落淚。祖師大德如此苦口婆心勸人早日精進念佛,哪裡曾允許你尚且作些世俗事業,等待臨命終時再來念佛呢?
又不見死心禪師說道:世間之人,個個希望財寶如山,妻妾滿前,日日夜夜歡喜享樂,他難道不想要壽命綿長、長生在世。怎奈性命的前程有限,無常殺鬼在暗地裡相催促,生死符一到就要依令奉行,不容有一刻的住著停滯。閻羅老子,不講人情;無常鬼王,也沒有生熟面目之交情可攀。只根據諸人平日之中眼裡親見的、耳裡親聞的,不論是前街後巷之內,或是親戚眷屬、朋友兄弟之中,身強體壯的後生晚輩之中,已經死去了多少人呢?世間人多說:「等待我老了再來念佛。」好教你知道:黃泉路上無有老少之分,能有幾個人等得到年老呢?少年夭折枉死者實在多有人在啊!古人云:「莫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
死心禪師又云:自從年少開始,追求妻子、生養子女,經營打理一家的生計,受盡種種萬千辛苦,忽然間這三寸的氣息中斷,未免在一旦之間萬事皆休矣!若是有個孝順的兒孫,還會恭請幾位僧眾,看得幾部經典,或是燒得幾張黃泉的過路紙錢。到了春天的三月清明、秋季的九月重陽,還記得作幾碗羹飯來祭拜,於墳前哭得幾聲,這種子孫還算是記得爺娘。若是生得不肖之子,父母才剛一死,屍骨尚未冷透,便開始敗壞財產,出賣田園,恣情任意飲食作樂。以此來比較之,你著急個什麼世間事呢!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馬牛。
死心禪師又引古代大德所云:冷眼旁笑富貴的老翁,一生之中經營生計匆匆忙忙如箭迅速,穀倉中的米囤積到生了蟲,財庫中串錢的繩貫早都爛了還一毛不拔。大白天裡把著稱錘稱量他的金銀,夜裡頭還要點著燈計算其貨帳,煩勞得形體骨骸如傀儡一般,莫教哪一日讓牽扯弄引此色身傀儡的繩索給斷了。死心禪師如此苦口婆心勸人,哪曾允許你尚且做一些世間事業,等待臨命終了來念佛呢?
應當思惟人生在世,能有幾時好光景,就如同擊石所生之火,如閃電剎那之光,一眨眼間便消逝而過,應當趁著現在未老未病之前,振奮精神抖擻身心,撥棄排除世間雜事。得一日空閒光陰,便念一日的佛名;得一時間短暫的工夫,便修一時的淨業。不管他臨命終是好死還是惡死,我往生西方的盤纏資糧,早已經預先辦妥了也,我往生極樂世界的前程路途,早已穩穩當當了也。若是不能如此努力念佛,臨命終時後悔難追,思之!思之!
問曰:我所說的話有過錯也,駟馬急追也不及我舌尖之快矣!承蒙師父您的教悔,誰聽了之後能不寒心呢?奈何凡人之心容易精進、也容易退失,一聽聞警醒策勵,則一往直前勇猛精進。但是忽然於眼前遭逢一些障礙困難,便轉了念頭不念佛了,另外追求其他修行的方便法門。因此大家都說念佛的淨業,只是為了利益此身死後之事,於今日目前無所利益救濟,從此以後身心一時放逸退失,這也難怪其會如此呢?
答曰:這是因為你的見識未廣也,你難道不曾見到經典中說:受持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者,現世當獲十種殊勝的利益:一者、不論晝夜常能得到一切諸天、大力神將,以及其如恆河沙之眷屬,隱覆其形體而守護之。二者、常得二十五位大菩薩,如觀世音菩薩等,時常隨逐其人而守護之。三者、常得十方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照耀加持攝受此人。四者、一切惡魔鬼神,如夜叉鬼、羅剎鬼等,悉皆不能加害其人。一切毒蛇、毒龍、毒藥,悉皆不能令其中毒。五者、一切的火災水難,怨仇、盜賊的刀箭,監牢囚獄刑具枷鎖,以及其它災難橫死、癡迷枉生之事,念佛者皆悉不會遭受此諸橫難。六者、過去所作的惡業,悉皆能夠懺除消滅。過去所殺怨死的眾生,皆能蒙受佛力攝受而解脫,再也沒有怨仇相向、懷恨報仇之事。七者、夜間若是作夢也是安穩正直,或者夢見阿彌陀佛殊勝微妙的色相。八者、心中常常充滿歡喜,容貌顏色光亮潤澤,色身氣力充足壯盛,所作之事吉祥利益。九者、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供養,歡喜禮拜,猶如恭敬諸佛一般。十者、臨命終時,心中無有恐怖畏懼,正念現前得以見到阿彌陀佛,以及諸菩薩聖眾,執持金色蓮華,接引往生西方淨土,盡無量劫的未來時間之中,受用種種殊勝微妙的快樂。如上所說的十種功德利益,經文中有完備的記載,乃是釋迦牟尼佛金口所宣說也。既然念佛對於現生與來世,皆有不可思議廣大之利益,那麼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之中,最要緊的修行法門,就無如念佛法門者也,因此只應精進修行,不用懷疑也。
問曰: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這個法門,多多承蒙師父的開導,種種的疑慮盡能釋懷,正確的信心已經現前了。但是前文所謂的振奮精神抖擻身心,撥棄排除世間雜事,如今尚在世間羅網中的俗人,有的人是有好的環境順緣方便,身形與意念都安閒無事者,則可以依此而奉行之。如果是有些世間俗事不能排遣割棄者,應當以何方式來教導之?
答曰:在世間塵俗羅網中的人,若能夠痛念生死無常,用心真實懇切者,不管所遇的是痛苦快樂、順境逆境,外在的環境是寂靜或憒鬧、身心是空閒或忙碌。任你是經理公務或營辦私事,迎送來賓接待客人,萬般雜緣交互擾動,八面四方交際應酬,與你心中念佛,兩者並不相妨礙。你難道不曾見到古人道:「朝也阿彌陀佛,暮也阿彌陀,假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又云:「竹簍再緊密也不妨礙流水穿過,山嶺再高也不妨礙白雲自在飄飛。」
若是有些世間雜緣稍重,自心的力量較為輕微的人,也必須忙裡偷閒、鬧中取靜。每日或是念佛三萬聲、一萬聲、三千聲、或是一千聲,定為每日固定的功課,不容一日放過間斷。又有一些煩忙至極,沒有短暫一刻空閒的人,每日早上清晨之時必須以十念法念佛,時日積久功德也能成就,絕對不會虛妄而浪費無效。在念佛之外,或是念經禮佛,懺悔發願,以種種方式與眾生結緣,廣種福田,隨一己之力而布施利益眾生,修造種種善行功德以幫助念佛往生。凡是所作的一絲一毫之善業,皆須回向往生極樂世界,若能如此用功修行,不只是決定往生西方淨土,而且也可以增高往生的品位。
問曰:前面廣泛談論念佛,未有說到其念佛的方法,況且十念念佛回向之方法,也是我所未明白的,希望師父能詳細開示之。
答曰:所謂念佛的方法者,或者專緣阿彌陀佛的三十二相,以此念念繫心而得定,使其不論開目閉目之間,常常得以見佛。或者只有專稱阿彌陀佛的名號,念念之間執持不散,亦可在現身之中,而得見到阿彌陀佛。此間東土現在常見的,多是以稱佛名號為最好的修行法門。稱念阿彌陀佛的方法,首先必須要制止妄想,不令心中昏沉散亂,念念之間相續不斷,繫心緣於阿彌陀佛名號。口中聲聲稱喚阿彌陀佛,以心緣於心中之佛號,使其字字分明。稱念佛名時,不管所念佛號之多少,都必須要一心一意,心念與口稱相續相應,如此才能一念之間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若是不能如此,想要滅罪是非常困難的。
所謂十念法者,於每日清晨,面向西方,正身站立雙手合掌,口中連聲稱念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如是十口氣念佛,名之為十念。但隨個人一口氣的氣息長短,不限佛號的數目有多少,不論能念多長多久,都是以一口氣吐盡為限度。其稱佛的音聲不高不低,不緩慢也不急促,自己調停適中,如是十口氣念佛,令其連貫相續不斷,其用意在令心不散亂,專心精純為功效。稱此方法名為十念者,顯示其是藉著氣息而約束心念也。盡此一生用功念佛,不得有一日暫時停止。
回向發願的方法是,在念佛完畢之後,即念云:「弟子某,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如上所說的念佛之法,以至於回向發願,乃是古代大德所垂訓的最切要的方式,盛行流傳於世間已經非常久了,應當遵從而行之。
問曰:在俗世羅網中之人,隨其根器指導教授各種微細的修行方法,無不詳細而明瞭。然則如我輩世外之僧人,又當如何增加其功行呢?
答曰:前面不是說了,修行有很多種類,收攝起來共有三門。如是三種法門,門門皆可契入,或者單修一門、或是兼修多門,各隨自己之意而選取之。
問曰:一心圓妙三觀之修法,一切唯心之念,似乎是上根器的修行法門。《華嚴經》的十大願王,《寶積經》的發十種心,也是大根機眾生才有之功用。倘若自己的根器與修行的法門不能相互對應,則修行的功行便難以成就。如今我自己揣度自己的根機,觀察我的愛好,只有在平日專持阿彌陀佛名號,閒暇的時候則增加禮拜和懺悔之功課而已。師父以為如何?
答曰:善哉!善哉!你知道自我之心量了!觀察你所說的言語,正好符合善導大師專修、無間修之說啊!所謂專修者,是說娑婆世界眾生罪障深重,極樂世界與阿彌陀佛,其境界非常微細,而眾生的心念非常粗糙,意識飄揚心神飛散,觀想之法難以成就。是以大聖釋迦世尊慈悲憐憫,直接勸導眾生專門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正因為稱念佛名非常容易,淨念相續則容易產生。若是能夠常常念念相續,以一生的性命為期限而努力念佛,十人修行即十人往生西方,百人念佛即百人往生。何以故?無有其它的雜緣,容易得正念故,與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故,不違背釋迦世尊教化的緣故,隨順佛陀的言語故。若是捨棄專修念佛法門,而修其他間雜的行業,以此來求生淨土者,一百個人當中罕有一個、兩個往生,千人當中罕有三個、四個成就,乃是由於間雜的諸緣散動其心思,失去正念的緣故,與阿彌陀佛的本願不相應故,與釋迦世尊的教化相違背故,不隨順佛陀的言語故,繫念不能夠相續不斷故,心中不能相續報答佛陀的恩德故。雖有修習佛法的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心中好樂親近雜亂諸緣,障礙自己亦障礙他人往生淨土的緣故。
所謂的無間修者,身業必須專門禮拜阿彌陀佛,不間雜其他的禮拜。口業必須專門稱念阿彌陀佛,不間雜稱念其他的名號。意念必須專門憶想阿彌陀佛,不間雜其他的想念。又心中若是有貪瞋痴妄想來間斷正念者,應當隨犯隨時懺悔,不令其隔日、隔念、隔時才覺醒懺悔,要常常使心中清淨,此亦名之為無間修也。善導和尚者,在天竺的傳記中,稱其為阿彌陀佛的化身也。觀察其專修、無間修之說法,最要緊的就是在能夠念佛而念念相續也。故孤山法師亦云:「不可以不虔誠而隨便發願,以散亂心來稱念佛名。」
永明大師亦云:念佛法門最直接了當就是要一心歸命,盡此報身精進修行,端坐和躺臥之間,常常面對西方的方向。每當於道路經行和禮拜恭敬之際,念佛發願之時,皆必須懇切苦心、翹敬虔誠,無有其他的雜念。如同即將接近刑場被殺戮,就好像是被關在監牢之中,又像是被怨仇盜賊所追趕,被水火災難之所逼近傷害。一心一意祈求救拔,期願能夠脫離苦輪,迅速證得無生忍力,廣泛救度一切含識。紹繼興隆佛法僧三寶,誓願回報四種重恩,若能以此堅志誠心,才不會虛棄念佛之功德。如果是言說的與所行的不能相稱,信心願力輕薄微弱,無有念念相續之心,卻有數數間斷之意。仗侍著懈怠懶惰之行,期望臨命終時能夠往生西方,那麼便只有被自己的業障所遮蔽,恐怕很難值遇善知識,被四大分離地水火風所逼迫,往生之正念便不能成就,何以故?如今之修行是因,臨終之心念是果,應當必須因地真實,果報則自然不虛。音聲如果和諧,回嚮則自然順遂;形體如果正直,影子也自然端正故也。
問曰:念念相續之修行,難道不是我等所願求的,奈何自身的定力尚未成就,念頭無法控制主宰。或是因為過去的學問尚未忘懷,或者心中邪思無端亂起,或是與境界外緣相觸之時,意念照顧不牢。或是情想分別四處紛飛,壓抑按捺不住,不知不覺間念頭便東走西走,才一眨眼之間,早就千里萬里去了。又或者沾染黏著一絲一毫的世間之事,便需要五日十日,乃至半個月一個月,掛在心中擺脫不去,如此豈只是間斷而已呢?說起來實在令人慚愧,思惟之實在讓人悲慟,此又應當以何方法來對治之呢?
答曰:嗚呼!此乃是天下間學佛者之通病也。你每當遇到間斷之時,若是不能自己痛加鞭策,則專修、無間修之淨念,永遠無有成就之期。我曾經聽聞古人有三種痛加鞭策之方法,如今再提供給你了解,你當仔細地聽聞之:一曰、報恩。二曰、決志。三曰、求驗。
第一、報恩者,既然修習淨土法門,應當思念報答恩德。佛陀的恩德、與國家國人之恩德,固然沒有時間詳細論說。只如父母養育之恩,豈不是重大之恩惠;老師長輩作育成就之德,難道不是重大的恩德。你最初發心出家時,便說是為了報答雙親的重恩。後來行腳參學,又說是要報答師長之重德。打從離鄉別井之時,至今已經二三十年,父母師長的艱難困苦,你總不顧;父母老邁疾病了,你又不去探看。等到聽聞其死亡了,你也不歸。如今父母師長,或者是在三塗之中受罪受苦,期望你救他,盼望你度他。而你自己卻念念間斷,淨土行業不能成就。淨土行業不能成就,救度自己都沒有辦法了;自救不了,又如何去救度他們呢!既然不能相救父母師長,則你便是忘恩負義、大不孝之人。佛經云:「不孝父母之罪,當墮地獄。」那麼你一念間斷之心,便是地獄業也。
況且你又不養蠶織絲、而受人衣服,不播種耕田、而食人之米。安穩的僧房,舒適之臥具,都是受用現成之物。那麼你應當精勤修習淨土行業,期望能夠回報正信施主之恩德。祖師大德道:「此受用之物乃是施主從其妻子兒女所受用的分上,減損節省而來布施的。」如果你修行的道眼尚未明了,即使是一滴水、一寸絲,也必須要將來如牛馬般、牽犁拽耙來償還他才可以。而你卻念念間斷,淨土的道業不能成就。淨土行業不能成就,則披毛戴角來酬償施主也有你的一份。那麼一念間斷之心,便是畜生業也。
第二、決志者,若是學習專修法門者,志向必須決定。你一生一世參禪,禪法既不能開悟;等到讀經看教,教理又不明白。弄到如今這個地步,妄想念頭也未死卻,又要說幾句禪,又要說幾句教。又要寫幾個字,又要做幾首詩,情想掛於兩頭,念頭分作四路。祖師大德道:「一毫一釐繫念塵境,即是三塗之業因;瞥爾之際情執生起,即是萬劫之羈鎖。」你卻心志無有決定,情想之念繫於多端,因此情念多端而間斷正念。那麼你一念間斷之心,便是三塗羈鎖之業也。
又何況你守護戒律根本,心志不能決定,或是隨順身口之業,依於妄心念念奔馳追求,教典中道:「寧願以融化的銅水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用他人供養之飲食。寧以火熱之鐵鍊纏繞身體,也不可以破戒之身,受用他人布施之衣服。」何況是因為種種戒律不能嚴持,邪念心思虛妄浮動,因此邪心妄動而間斷念佛之專修。那麼一念間斷之心,何止是受熱鐵洋銅之苦業而已呢?
況且你又對於斷除憎愛分別之心,心志不能果決堅定,每每於虛妄名聲、浮泡利益,自己觀照不破。名利屬於我者,便生貪著愛戀之心;名利屬於他者,便生憎恨嫉妒之念。古人云:「貪名貪利,同是趨向鬼道之類;追逐貪愛、追求憎恨,同是進入火坑受苦。」而你卻因此貪愛憎恨之心,間斷修行淨土之正念,那麼一念間斷之心,便是餓鬼火坑之業也。
第三、求驗者,既然學習念佛專修的法門,應當求取靈驗感應。你如今頭髮也白了、顏面也皺了,死亡之相已經現前,你還知道到你臨終之前,更有幾日可活?必須在現在目前,便要見阿彌陀佛,只如廬山慧遠法師,一生之中,三度蒙受阿彌陀佛摩頂加持。又如懷感法師,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便能見佛。又如少康法師,唱佛號一聲,大眾即見一化佛從法師口中飛出,唱佛十聲,則有十佛從口中飛出,就如同連貫的佛珠一般。此等靈驗感應之事,有萬萬千千之多,你若能心無間斷,想要見佛並不困難。若是間斷的心常常生起,那麼決定不能見佛,既不能見佛,則與佛無緣。既無佛緣,則難以往生淨土。淨土如果不能往生,則必定墮於三惡道。那麼一念間斷之心,便是三塗惡道之業也。戒之!戒之!
如上三種方法,應當自我痛加鞭策,使其心念不離於佛,佛不離於心念,然後感應道交,現前便可見佛。既然可以見到極樂蓮邦之阿彌陀佛,即可見到十方諸佛。既然見到十方諸佛,即可見到自性天真之佛。既可見到自性天真之佛,即得自性之大用現前,然後推廣其大悲願力,普遍度化一切眾生。此名淨土禪,亦名禪淨土也,那麼永明大師所謂的:「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之虎,現世可以為人之師,來生可以成佛作祖。」豈不能夠應驗於此嗎?勉之!勉之!
於是來客禪上人者,心中既歡喜且驚異,驚懼不動了一段時間,心中好像若有所失。天如老人乃再一次開示他:「禪與淨土,了悟則俱時了悟,心之外無有一切法可得,切莫錯會才好!」禪上人乃稽顙一再禮拜曰:「我實在是很幸運啊!如今我知道歸向了!」然後禮謝而退。
淨土或問 終
天如則公,以不求生淨土為未悟道,如果真正開悟則對於淨土之求生,即使是一萬頭牛也莫能挽回也。這真是破除一切疑惑的真實之語,精確卓越而明了果決啊!而且種種的邪見疑慮,纏繞在胸中肝肺的、盡皆照破無餘矣。而種種的照明破除,正是天如老人吐出真正肝肺心腸的懇切之語。如此種種的作為,皆是由於真正的大徹大悟故耳。因此掃盡了種種門庭派別之分別知見,昂首闊步於十方大道,此乃是那些瞎驢子隊伍中的真正良導也!
年少的善遇法師,收集祖師們各別的語錄,而不廢棄遺漏此《淨土或問》。沙門成時法師,無論評語或圈點都非常明瞭微妙,傾倒出一羅框的明珠。西蜀的潘存,恭錄而為之作跋文,此皆不是小小之因緣而已也。戊申年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