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法門
文珠法師講述
1990年於香港九龍梁顯利中心
觀音法門,即是楞嚴經中的耳門圓通。屬於二十五種圓通之一,是一種特別而又殊勝的修證方法。文殊菩薩在楞嚴經選擇圓通時說:「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可見此法門是何等的殊勝!由於太殊勝,并非一般初學佛,或善根淺薄的人所能修證,是以釋尊為應眾生種種根機,而說種種法門,或大或小,或顯或密,或漸或頓,或權或實,所謂法門無量,皆為眾生而設。耳門圓通,是無量法門中最殊勝的法門,可以說是成佛的法門,但並非絕無僅有的法門。因為,耳門圓通,是觀世音菩薩所說自己修證的法門,亦是古之觀音如來所傳授的法門,故耳門圓通,又名觀音法門。
但此一觀音法門,并不是近日邪知邪見的人所說的觀音法門。邪人所說的觀音法門,是循聲流轉,向外攀緣,為聲困擾,為魔所惑的邪門。而耳門圓通,是觀世音菩薩,棄生滅,守真常,旋聞機,聞自性,音性圓銷,滅音圓聞的法門。本人誠恐不懂佛法的人,被人愚弄,魚目混珠,或為邪說所惑,故今天特別提出討論,以正視聽,以辨真偽,以析邪正。但內容比較深入難懂,不像講故事、說笑話那麼輕鬆動聽,希望各位留心諦聽,不明之處,請於提問題時,提出討論。
耳門圓通,既然是觀音菩薩,親自修證的法門,亦是觀音菩薩親自宣說的法門。那麼,我們在理解耳門圓通之前,首先應該了解觀音菩薩的來歷與性別,及其得名之由。相信,這是各位所想知道的。
觀世音菩薩,雖然與娑婆世界眾生特別有緣。尤其是中國浙江一帶,幾乎無人不知道觀音菩薩,所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即使是美國人,知道有Happy BUDDHA的人不少,但知道有觀音GWANYIN的人更多。可是觀音菩薩,卻是遠在十萬億佛土以外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一生補處菩薩。現正在輔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無量劫後,阿彌陀佛於上半夜入滅,觀音菩薩,即於下半夜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佛。
其實,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名正法明如來,因大悲心切,愍物長迷,故帶果行因,現菩薩身,助佛轉輪,何止輔助阿彌陀佛,亦助十方一切諸佛。釋尊降娑婆,觀音菩薩亦於娑婆世界,印度南部的普陀洛伽山,示現道場,助釋尊轉法輪,度眾生(見華嚴經)。
及佛法東來,觀音菩薩又在中國浙江南海普陀山,建立行化道場。據說南北朝時代,大約梁明貞年間,日本有一位名慧諤和尚,到中國求佛法,於五台山朝禮文殊菩薩時,看見一尊觀音菩薩聖像,清淨莊嚴,非常喜歡,欲請回日本供養,又恐主持不允,結果不與而取,立即買舟東渡,欲回日本。當船行至浙江舟山群島,新羅礁附近,忽見海中出現無數鐵蓮華,阻擋船隻,不能前進。如是三日三夜,船隻不能通過,因此禱告菩薩說:「假使日本眾生,無緣見您,當隨所向,弟子即於該處,建立精舍,供奉聖像。」禱畢舟行,竟至潮音洞邊停下。當時慧諤和尚,棄舟登山,見一漁翁,說明來意,漁翁大受感動,將房舍讓出,供奉觀音,名「不肯去觀音院」。慧諤和尚亦成為普陀山第一代的開山祖師。由是可知,觀音菩薩大有來歷,何止是一生補處菩薩,而且是佛道中再來的菩薩。何來籍貫之有?
觀音菩薩,既然是從佛道中來的菩薩,早證佛果,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何止是以三十二應身,化度群迷,同時以十四無畏,四不思議施於眾生,則其性別,說是男是女,是凡是聖,是人非人,皆無不可。瑜伽焰口中的面燃大士,便是觀音菩薩所現的鬼王身。然則,又豈可僅憑凡夫妄念,測度菩薩的性別?當知凡夫境界,未出輪迴,為時空所困,處處執著,因此見有男女、人畜、凡聖、甚至善惡好醜種種對待之法,若能超越時空,脫離輪迴,悟歸佛性;佛性平等,絕對待,謝是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何來生佛之分,凡聖之別?聖凡都無,生佛一如,遑論性別矣!
所謂性別,只是凡夫之人,妄想執著的假名假相而已。為佛弟子,不知會相歸性,破妄顯真,反而固執性別,妄論高低,甚至重男輕女,實不應該。維摩經中,有一天女散華,華至菩薩,即皆墜落,及至大弟子們身上,便著不墜,身為佛之大弟子,滿身皆花,實在不雅觀,於是眾大弟子,皆用神通,力謀去花,但華終不去,於是天女問舍利佛,何故去花?舍利弗答:「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天女說:「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於是,展開一番辯論。
舍利弗心想,女輩之流,有此辯才見識,真是不容易;既有如斯辯才見識。又何必作為女輩之流?因此說:「汝何不轉女身?」天女答:「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為正問不?」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天女言:「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云何乃問不轉女身?」即是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女反而自己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以不轉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而為女身。」天女說:「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人,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還復如故,天女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天女言:「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
最後維摩居士語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養九十二億諸佛,已能遊戲菩薩神通,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以本願故,隨意所現,教化眾生。天女僅供養九十二億諸佛,成就菩薩遊戲神通,得無生忍,住不退轉,便可隨意現種種身,教化眾生,何況觀音菩薩,久證佛道,當然更能隨意,現男身,現女身,甚至現十二類眾生身。故法華經說:「應以何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至此,各位對於觀音菩薩的性別,應該有所認識了?
菩薩之所以稱名觀世音,可從其因中修證,及其果上施化兩方面來說明。若約菩薩因中修證而言,「觀」是菩薩能觀之智,「世音」是菩薩所觀之境,在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說自已在因中修行,久遠劫前,得值觀音如來,蒙觀音如來教以「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依之修證,從耳根聞性本覺的理體,起始覺妙智,觀三種世間所有音聲,皆唯心所現,故不循聲轉,反觀聞聲之性,入流亡所,解六結,越三空、終證圓通,故得古之觀音如來授以觀世音號。
若約果上施教論,則「觀」該是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世音」是世間眾生稱念菩薩聖號的音聲,或求救的音聲。如法華經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觀」是能救能度的人,「世音」是所救度之機,能所不二,機教相投,謂之觀世音。
至於菩薩的意思,譯名覺有情。據自利釋,覺是菩薩自覺之心,有情是指菩薩的本身,身為菩薩,並非泥塑木雕的偶像,而是與一般人一樣,具有知情意精神活動的高等生命。不過一般人在迷,菩薩在覺,故一般人是迷惘的人,菩薩是覺悟的人而已。所以菩薩是芸芸眾生中,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聖者。
若據利他言,覺是指菩薩所證的覺道,有情是被菩薩所教化的眾生。人之所以被稱為菩薩,原因是此人能於覺悟真理之後,本乎同情心,正義感,運悲啟智,深入社會,以斯道,覺斯民,解除人生的迷惘,促進人性的覺悟。如果綜合自利利他而說,覺是上求佛道的自利功德,有情是下化眾生的利他行為,人能上求佛道之覺以自利,又能下化有情以利他,自利是智,利他是悲、悲智雙連,自他兼利,故名覺有情,亦即是菩薩。
不過菩薩,有凡夫菩薩,聖人菩薩,及佛菩薩之別。位居凡夫,得聞大乘佛法,因而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但初發心,功德未深,煩惱未除,雖有滿胸熱情,但為境所牽,未能與宏願相應,謂之凡夫菩薩。若已久發菩提心,久修菩薩行,斷煩惱,了生死,分證佛道功德,甚至分身無量,在諸佛前助佛教化,紹隆佛種,名真佛子,常為諸佛所稱讚,名聖人菩薩。亦是名符其實的菩薩摩訶薩。若然三覺圓,萬德備,早成佛道,但悲願深切,愍物長迷,倒駕慈航,隨流九界,現種種身,說種種法,度種種眾生,如觀音菩薩,過去成佛,名正法明如來;文殊菩薩,過去成佛,名龍種淨尊王佛;維摩居士,過去成佛,名金粟如來。而佛弟子中,須菩提過去成佛,名青龍陀佛;央屈摩羅,過去成佛,名一切眾生樂見如來;舍利弗過去是金龍陀佛,此皆是佛界中的菩薩。觀音菩薩既然早已成佛道,當然亦是佛界中示現的菩薩。
觀音菩薩修證的法門,是從耳根聞性下手,終於反妄歸真,覺悟成佛,因名耳門圓通。在未研究觀音菩薩修證耳門圓通反妄歸真之前,讓我們首先了解眾生迷真起妄的過程。關於眾生如何迷真起妄,又如何反妄歸真,在楞嚴經中有詳盡的說明,現在限於時間,僅作簡單的介紹。
眾生本具佛性,圓明遍照,無能所,絕對待,超越時空,謝絕生死,純真無妄,自由自在。奈何眾生,從無始來,一念不覺,為無明所惑,妄見能所,所謂一念不覺生三細,亦即是無明熏真如,將白淨無垢之識心,變為生滅與不生滅和合的第八阿賴耶識,成為第一滅結。
再由三細長六粗。因無明障蔽真智,不能了解三細中的能見相、及所見的境界相,唯心妄現,而知見妄發,引生第七識分別的智相,屬於俱生我法執,成第二空結。
能所相對,發妄不息,分別不已,是六粗中的相續相,屬分別法執,成第三覺結。
知見轉深,對境執著,取捨不已。因境牽心,故由明暗通塞等十二種妄塵,黏湛發見、發聽、發嗅、發嘗、發覺、發知等種種心理反應;因心取境,故由見精映色,結色成根,聽精映聲,卷聲成根,乃至知精映法,攬法成根,遂有六根之形成,屬俱生我執,是六粗中的執取相,為第四根結。
六根既成,取境不已,引生六識分別,內見有我,外計我所有,是六粗中的計名字相,屬於分別我執,成第五靜結。
眾生不知我法俱空,內執實我,外執實法,六根終日攀緣六塵,起貪瞋癡之心,做殺盜婬等業,是六粗中的起業相。由業感果,遂有眾生、世界、業果等三種相續。自此,身被業繫,苦不堪言,是六粗中的業繫苦相,成第六動結。
若想反妄歸真,破五陰,解六結,滅無明,證法身,當於六根中,選擇一根,作一門深入。如能「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見楞嚴經)因此十方微塵諸佛,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難未明,問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又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又說:「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由於阿難未明「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更未明「六解一亡,舒結倫次」之理,佛即於獅子座上,取天華巾,於大眾前,倫次綰成六結。巾本無結,喻眾生真心原無障礙;巾綰成結,喻眾生迷真起妄,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遂成五陰六結,根局於塵,生死輪迴,不得自由。
結有次第,綰時是從一至六,解時由六至一;喻眾生五陰煩惱,生時從細至粗,滅時由粗至細,所謂:「生因識有,滅從色除」。若欲解結,當於結心解,即可分散。否則,偏左偏右皆不可;喻依中道了義之教,自然可以反妄歸真,否則,偏於凡小,或邪魔外道,結終難解。由於六結雖同體,而結不同時,故解結之時,亦應次第而解。楞嚴經說:「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觀音菩薩修證耳門圓通,亦是次第解結,層層深入,終證菩提。
(一)依教修證
楞嚴經中,觀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聞思修三慧,是修習三無漏學的階梯,亦是轉凡成聖的基石,但普通聞慧,是用耳識及意識;思修則是獨頭意識。古之觀音如來所啟示的聞慧,是用耳根的聞性。因為識是生死根本,性是成佛真因。今觀音菩薩依教起行,反聞耳根之聞性,內不隨耳識分別,外不聞所聞之聲塵,但聞能聞聲塵之聞性,謂之聞慧。據本覺理,起始覺智,不著空有,謂之思慧;念念旋妄脫黏,歸元內伏,謂之修慧。如是聞,如是思,如是修,日久功深,發本明耀,解六結,破五陰,超五濁,證圓通,得三昧,始覺智契本覺理,謂之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
普通眾生,當耳根對聲塵時,即起耳識分別;塵有識有,塵無識無,為聲所轉,喜樂無常,生滅不停,故入於生死之流。今觀音菩薩,修習金剛三昧時,於三摩地中,旋聞與聲脫,以如幻始覺智為能觀,以聞音聲之聞性為所觀,內不依妄識分別,外不隨聲塵流轉,所謂「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便可以外亡所聞之塵,而進入聖人涅槃之流;故說:「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耳根所對之聲塵,有動有靜,動是有聲,靜是無聲。觀音菩薩修金剛三昧,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僅亡聲塵之動相,而入初果聖人之流。動結雖解,靜結猶存。今繼續進修,不但外遣聲塵之動相,連聲塵之靜相亦不可得。如楞嚴經說:「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則動者自動,菩薩不為其所動,靜者自靜,菩薩不知其所靜,心中再無動靜二相存在,便可以亡六塵,遣六識,斷分別我執,除起業相與業繫苦相,破色陰,超劫濁。
如是繼續進修,漸次深入,增長智慧,不但所聞之塵盡,能聞之根亦盡,如楞嚴經說:「如是漸增,聞所聞盡」。至此,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脫,除去六粗中之計名字相及執取相,便可以破受陰,超見濁,斷見思,證真空,何止解靜結,根結同時消除。即是楞嚴經所說:「此根初解,先得人空」。
僅得人空,斷俱生我執而已,法執猶存,尚待進修,若然保果不前,不肯趣向無上菩提,便是定性聲聞。觀音菩薩於三摩地中,盡聞不住,繼續深入,觀照力強,了達萬法唯心,知空有二邊,即是中道,不但所覺之根塵空,能覺的覺智亦空,捨智愛,斷分別法執,解覺結,破想陰,超煩惱濁,謂之「盡聞不住,覺所覺空」。亦即是「空性圓明,成法解脫」。
自此,以如幻金剛妙覺,加功策進,不但能覺所覺之智境空,而能空此智境之空亦空,空覺得以至極至圓;空相既滅,能知空相之心亦滅。至此生滅方盡,分斷俱生法執,解空結,破行陰,超眾生濁,行陰盡,識陰顯,故言:「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滅已,寂滅現前。」亦即是「法解脫已,俱空不生。」
空結雖解,滅結尚在,必須解除;此結不解,猶為圓通障礙。觀音菩薩,於生滅滅已、寂滅現前之際,承其金剛三昧力,破識陰,解滅結,以不生不滅心,合如來藏性;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唯一寂光,達識陰即藏性,成佛果大圓鏡智。所以能「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此中世間,指生滅法,即前文所說: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出,覺滅空生。出世間是指空滅識生。二乘執此為涅槃,菩薩依此而住俱空。觀音菩薩達萬法唯心,不著空有,生死涅槃,二皆遠離,連離相亦不可得,即空此人空法空之空亦不生。心無所住,畢竟清淨,修證至此,六結盡解,妙心圓悟,圓破、圓超、圓證。不為世出世間所障礙,而得超越世出世間,識性圓明,周遍法界。故言:十方圓明,正是顯示修證之功,獲二殊勝,是顯利他之德。
(二)由證起用
觀音菩薩修習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至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再百尺竿頭重進步,破五陰,超五濁,解六結,忽然超越世出世間,證同諸佛,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故能從體起用,普應群機,以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施於眾生。
(1)三十二應
三十二應身,是佛身,獨覺身,緣覺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太子身,人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女主身,童男身,童女身,諸天身,諸龍身,藥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緊那羅身,摩呼羅伽身,人身,非人身。楞嚴經說:「是名妙淨三十二應,入國土身,皆以三昧聞熏聞修,無作妙力,自在成就。」
法華經亦說:「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及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身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兩經皆言菩薩以三十二應身入諸國土,但楞嚴經於應天趣中有四天王太子身,人趣中有女主國夫人身,法華經則無。而法華經八部中有迦樓羅,八部外有執金剛神,楞嚴經亦無。非兩經互有出入,而是菩薩妙應無量,神化莫測,豈止三十二應而已,兩經亦不過於菩薩無量應身中,略舉其中三十二類而已。兩經皆言,入諸國土,或遊諸國土,顯示菩薩現種種形,教化眾生,非限於娑婆世界,而是遍於十方世界。三十二應是教,諸國土眾生是機。菩薩於十方世界,有機則應,無感不通,此皆由因中修習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而得自在成就。
(2)十四無畏
觀音菩薩,因中修習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斷惑證真,忽然超越世出世間之後,不但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能以三十二應身,入諸國土,度脫眾生。同時能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因同悲故能順其悲而拔苦;因同仰故能應其所求而與樂。所謂聖凡同體,感應道交。眾生是菩薩心中眾生,眾生於苦惱厄難中,能一心稱念菩薩名號,即於菩薩淨妙色身,及大慈大悲心中,獲得加被而脫離苦惱,是名無畏功德。
法華經說:「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又言:「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在法華經,釋尊告無盡意菩薩,觀音菩薩能救三災,能除三毒,能脫八難。更勸眾生,應當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在楞嚴經,觀音菩薩自說:「我復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十四種無畏是:
一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是脫苦無畏。二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三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四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五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六能令眾生,藥叉等鬼,雖近其傍,目不能視;七能令眾生,禁繫枷鎖,所不能著;八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以上七種是免八難無畏。九能令一切多貪眾生,遠離貪欲;十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瞋恚;十一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痴暗(阿顛迦譯名無善心)以上三種是離三毒無畏。十二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十三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此二種是於二求無所畏。十四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此是持名無畏。並說明理由:「世尊!我一名號,與彼眾多名號無異,由我修習,得真圓通。」觀音菩薩由於修習耳門圓通,證得圓、通、常三真實,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十方法界一切眾生,無不包含於菩薩身心之中,故能令持念聖號的眾生與彼共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諸法王子之名者,二人福德,正等無異。
(3)四不思議
楞嚴經觀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善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由於觀音菩薩修習耳門圓通,證得佛果無上菩提,從體起用,帶果修因,任運自在,謂之善獲。四種不思議無作妙德,即是現容不可思議,說咒不可思議,受供不可思議,興供不可思議。觀音菩薩,無論是現容,說咒或受供,興供,皆非一般人心可思,口可議,唯證乃知,故說四不思議。而此四種不可思議功德,隨時可現,不假作意,謂之無作。此四種功德超勝無比,謂之妙德。
1.現容不思議
現容,是於一身能現眾容。觀音菩薩於三摩地中,能旋聞與聲脫,繼之根塵俱泯,聞所聞盡,一根返元,六根解脫;見聞覺知,不再為六根分隔,而得圓融無礙,六根互用。進而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乃至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轉識成智,十方圓明,證同於佛,不止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同時能於一身中現眾多妙容。
楞嚴經說:「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慈容可親,威容可畏,手能提攜,目能照物。慈是仁愛相,威是勇猛相,定是寂靜相,慧是開朗相。菩薩現眾多面容相,眾多手眼,目的無非是為救護眾生,以眾生根機不同,菩薩所現之相或慈或威亦異。對苦惱眾生,現慈悲相,令生歡喜以護善根;對暴惡眾生,現威勇相,以降其惡;對散亂眾生,現定相,以護其散亂;對愚癡眾生,現慧相,以救其昏迷。任運示現,不假作意,而能成就救護一切眾生,拔苦與樂,破邪顯正,名得大自在。
2.說咒不思議
咒是諸佛菩薩於禪定中所發的秘密語,有不測之神驗,能除眾生種種災患,屬於四種陀羅尼之一,名咒陀羅尼。由於諸佛無量,菩薩無量,而菩薩所修之三昧亦無量,故所說之神咒亦無量。今觀音菩薩,由於修習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根塵俱盡,六解一亡,見聞覺知,不再為六根分隔,成一圓融無礙清淨本然的寶覺明心,證入如來藏性本覺理體,然後依體起用,所以能現無量妙容,能說無邊神咒。
楞嚴經說:「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為礙,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能以無畏施諸眾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一一形,是包括十二類眾生之形相,非僅限於人形;一一咒,包括十二類生之語言,亦非僅限於人語;十方微塵國土,非限於娑婆國土。觀音菩薩之所以於十方微塵國土,現種種形,說種種咒,目的是在於解除眾生的災難,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故十方微塵國土中的眾生,皆名觀音菩薩為施無畏者。
3.受供不思議
眾生根塵相對,何止根為塵所局,同時根為塵所轉,起惑作業,流浪生死,不得自在,故六根不淨。觀音菩薩在金剛三昧中,外銷六塵,內解根結,六根互融,回復清淨覺性,故六根皆淨。今說清淨本根,是指由之證入圓通的耳根。菩薩依此具足圓通常三真實的清淨耳根修證,諸塵皆盡,諸妄皆遣,證入清淨妙理,故能遊戲人間。所遊世界,皆能令眾生捨身中珍寶,求觀音菩薩慈悲哀愍攝受。菩薩智圓惑盡,當然無須享用濁世財寶,不過菩薩所到之處,無不救度眾生,拔苦與樂;眾生感恩圖報,故皆捨珍貴之物而供養之,甚至燃香,燃燈,燃臂,燃指而供養之;菩薩為令眾生歡喜,亦欣然接受,然後轉作佛事,如法華經說:「即時觀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此即是受供養不思議。
4.興供不思議
觀音菩薩不獨受供不思議,而上供十方諸佛,下惠六道眾生,皆不思議。楞嚴經說:「四者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于,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佛心,即是離垢的真心,亦是諸佛所證的妙覺明心。眾生雖然本具此妙覺明心,但無始時來,為六塵所蔽,是以背覺含塵。今觀音菩薩,修習耳門圓通,塵盡智圓,故得佛心,證於究竟。然則本有家珍,悉皆具足,故能以種種珍寶,上供諸佛,下惠六道眾生。凡有所求,無論世間財物,抑或出世財富,無不應之。
三昧即是禪定,有世間禪定,及出世禪定的分別。欲界眾生,以暖氣識為壽,二乘以空慧為壽,權教菩薩以俗慧為壽,圓教善薩以中道慧為壽,佛則以一切種智為壽。大涅槃,非指二乘所證的有餘或無餘涅槃,而是諸佛所說的三德秘藏。觀音菩薩,證得藏心,法性平等,能生、佛皆供養,世間財物,出世法財皆布施,其無作妙力,實在不可思議。
綜上,可知觀音菩薩修證的方法及其過程,是由古之觀音如來教其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此三摩地,名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修證此金剛三昧,是從耳根入手,耳根不隨外之聲塵流轉,反而聞耳根的間性,入聖人之流,忘卻外界之塵,故得旋聞與聲脫。進而不但根與塵脫,連內之耳根亦不可得,所謂根塵俱泯;內無能知之根,外無所知之塵;因而斷我執,證真空,成聖果,超出六道輪迴,徹底取消分段生死。
觀音菩薩繼續進修,不但人空,法亦空,連能空此人空、法空的空智亦空,所謂「法解脫已,俱空不生」。於三摩地中,不著二邊,不趣中道,而能隨流九界,入俗利生,漸次進修,層層深入,分斷無明,分證法身;最後,無明盡,生死竭,法身顯,真心現,轉第八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忽然超越世出世間,證同諸佛,獲二種殊勝功德。由於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故能以三十二應身,入諸國土,拔眾生苦,與眾生樂。由於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故能以十四無畏,四不思議,施於眾生。自從證得圓通已來,直至現在,再由現在,直至未來之未來,無不如是。無不於十方世界現種種形,說種種咒度脫眾生,誠如文殊菩薩所說:「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於恆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這就是觀音菩薩所修證的法門——耳門圓通。
各位!現在應該明白,觀音法門該是耳門圓通。修習耳門圓通,自然轉凡入聖,覺悟成佛。但在未修習耳門圓通之前,不特要嚴持禁戒,實行諸佛如來所說的四種清淨明誨;還要熟讀楞嚴經,了解五十二位真菩提路;更要明白五十重陰魔的境界,以免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或為魔境所轉,墮落魔道,為魔眷屬。現在,世上有人稍習禪定,境界現前,即心生執著,妄言證聖;不但狂妄自大,而且到處散播邪見種子,自誤誤人,實在罪過。而一般初學佛的人,不明所以,不知真偽,受其所惑,誤入魔道,的確可悲。所以,今天本人特別向各位介紹,觀音菩薩的修證法門「耳門圓通」,希望各位提高理智,明辨是非,分析邪正,不為邪魔所惑,是所至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