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青年

 

文珠法師講述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五日於沙田政府大會堂

 

一、青年的定義

二、一般的青年

三、學佛的青年

四、念佛的青年

 

今天,與各位討論的問題,是關於佛教與青年,可分為青年的定義,一的青年,學佛的青年,以及念佛的青年四種來說明。

 

一、青年的定義

 

青年的定義,不止是天真活潑、血氣充沛、勇往向前,還包含強毅的意志,進取的雄心,堅固的信仰,以及不屈不撓的精神,所以青年,並不限於年齡。年輕的青年,固然是人生的黃金時代,在知識豐富言:遠勝於幼年、童年、少年;在其體魄強健言:又勝於中年,老年。何況青年好像一張白紙,可以創作各種不同的圖畫;又如一塊金屬,可以鑄成多種用途的器皿。是以青年,應該是人生事業的開始,亦是人生成功的基石;人生事業與前途成功與否.全視乎年青時代的思想、行為、與品德而定。若然在特質方面說:則凡是具有堅毅不拔的意志,具有勇敢進取的雄心,具有肯幹、苦幹、實幹精神的人,皆可以名之為青年。因此在座各位,只要你有青年的朝氣,有青年的魄力,有青年的雄心,有青年的苦幹精神,無論你的年紀多大,都是屬於青年的一族。

 

我們每見英美各國,祖母與孫兒同學。因為外國人視接受高等教育,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而大學學位,亦非常普遍,每個中學生,皆有機會進修大學課程,不像香港,考上大學,還要等待學位的配給。但有人早婚,要照顧孩子,或為經濟所逼,急於找尋工作,直至孩子長大,或自己退休,然後再進入大學,繼續自己的學業;曾經有一個八十多歲的祖母,繼續攻讀各種不同的博士課程的紀錄。這種好學不倦,老而彌堅的精神,固然可嘉,而其不知老之將至,一派天真的作風,更令人敬佩。至於其他學歷好,職位高的退休人士,不甘寂寞,往往跑到學校、醫院去當義工,推輪椅,擦地板,凡能力所及,皆盡力而為。還有充滿愛心的老人,站在十字街頭,手執令牌,協助學童過馬路,以策安全,這種精神,真是值得我們學習。由於他們工作認真、行為積極,肯服務,肯助人,誰敢說他們是老朽的人呢?

 

在佛教的立場言:人的色身,雖然歲月無情,由少而壯、而老、而死,終於生命結束。但學佛的進度,學佛的願力,絕對不會因歲月的遷流,或生命的結束而停止。世間學問,不過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碩士課程、博士課程,用二十多年的時間,便可以完成。但佛學課程,就非一生一世可能畢業,在楞嚴經中說,由凡夫開始學佛修行,直至成佛,於其中間,必須經歷六十個階次的晉升。最初從三漸次開始,摒棄世間一切慾念,斷除殺盜淫妄等惡業,以清淨的身心,嚴持佛的禁戒,進修佛的大定,由觀行位出發,向十信位進軍,再出十信位,進入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向、四加行、十地,等覺的分證位,不知道要歷盡多少時空,要經過多少次生死,一生又一生的向著菩提道邁進,不斷的磨練自己,使自己斷惑證真,最後,還需要加功策進,盡最大的努力,始可以斷盡無明,證入妙覺果位,成無上道,所以說:佛道遙遠。在進修過程中,必須放棄年齡的觀念,不論年老抑或年輕,不管今生,抑或來世,在無量生命中,永遠抱看堅毅的意志,不撓的精神,不畏難,不退屈,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在菩提道上漸次增進,始可完成學佛的課程,使自己轉凡入聖,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證入佛道常樂我樂的真理生命。

 

各位,你們都知道,善財童子為了增益道業,接受文殊師利菩薩的勸導,實行五十三參,遍訪佛教善知識。在不斷拜訪善知識的旅程中,不知消耗了多少歲月,其實年紀已經不少,但人皆稱之為童子,原因是他那精勤進取的毅力與信心,和自強不息的意志與精坤,使他永遠年輕,永遠是一位年少好學,勤奮向上的童子。

 

還有文殊師利大菩薩,是三世諸佛母,是釋迦牟尼佛的師祖,佛經言:「文殊師利大聖尊,一切諸佛以為母,一切如來初發心,皆因文殊教化力。」何況在過去無量劫前,文殊菩薩已經成佛,號龍種上佛,壽命四百四十萬歲。而現在又示現於北方常喜國成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可見其資格之老,年齡確實不少,但佛經中常常稱他為文殊師利童子,其形像體態,亦多作童子形,右手執持金剛寶劍,左手執持摩訶般若梵篋。在文殊師利法資藏陀羅尼經中說:「於佛右邊晝文殊師利,如童子貌,頂戴寶冠。」可見學佛的人都是青年,永不衰老,直至成佛,證得理性平等,更無所謂年紀老少之分。

 

所以我說:學佛的人,雖然是人老,但其心不老,永遠青年。但請各位切莫誤會,以為學佛人可以人老心不老,因而放浪形骸,胡作非為,甚至沉迷酒色,做個老而不尊。當知人老心不老,是指向佛道進取的雄心,是指廣度眾生的責任心,是指入世救世的慈悲心,任何人如果能夠本著進取心,責任心,慈悲心來自利兼他,進趣佛道,雖老而實少,否則,年紀輕輕,終日垂頭喪志,不能奮振有為,則雖年少而實老,這點,我們應該認識清楚。

 

佛弟子中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被大眾稱為長老,因為他是一位年高德長的老人,有一次知道輸盧那國,還未有佛法,在結夏安居後,向佛告假,要到彼國弘揚佛法。佛勸他選擇另外一個地方去佈教,因為輸盧那國交通不便,文化落後,民族性兇捍暴戾,打、罵、殺、戳無日無之,特別是對陌生人,往往置之死地而後已。但富樓那弘法心切,堅持欲往,佛說:「如彼國人,不肯信奉佛法,反而罵你呢?」富樓那答:「很好,只是罵我,不致於打我。」佛言:「如果用拳頭打你,用石塊擲你呢?」富樓那說:「很好,還不致於用刀殺我。」佛言:「如果用刀殺你呢?」富樓那說:「那應該感謝他們,因為他們殺害我的色身,成就我的道業,使我早日進入涅槃;而我能以此身命,奉獻於弘揚佛法,正好報答佛恩,可惜對他們沒有好處。」這種至死不退的決心,為法犧牲的精神,正是青年人的特徵,而其忍辱佈教,為法捐軀,甚至生命受到威脅,仍然為他人的利益著想,這樣的思想與行為,正是佛教青年的好榜樣。

 

二、一般的青年

 

目下一般青年、勇敢有餘,智力不足,經驗有限,做事僅憑一時意氣衝動,往往不顧後果;加上社會風氣,誨淫誨盜,處處陷阱,在在誘惑,缺乏道德修養的青年,很難把持,不受其害。特別是當今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聲色犬馬,充斥人間,茶樓舞廳,燈紅酒綠,彼此皆是;一般血氣方剛的青年,處身其間,最易感染。我認為要改善人生,拯救人類未來厄運,非從青年德育做起不可。因為凡人生體格的鍛鍊,學識的增進,德性的修養,事業的建樹,無一不從青年時代開始。何況青年是杜會中堅,國家柱石,民族元氣,時代靈魂,社會的安定,國家的興衰,一切力量都包含在青年品德與智力中。身為家長,為教育家,或是弘揚佛法的工作人員,誠應該負起輔導青年,培育青年的責任與使命。否則,思想敏銳,情感豐富的青年,如無良好的教育訓導,無正當娛樂的宣洩,便會感到苦悶,空虛,為了找尋刺激,就會誤入歧途。

 

我們這一代,實在有責任教育下一代,但教育並不限於學校,家庭與社會教育更為重要。因為人自幼年至成年,無刻不在被教育中,在學校的時間少,在家庭、在社會的時間多;青年人的行為是否正常,擇業是否正當,固然受社會習俗影響:但品格的良好,道德的觀念,卻開源於家教,家庭教育不良,學校與社會均受其害。

 

可惜一般父母教育子女,不是失之放縱,便是管教太嚴,或因工作繁忙,無暇照顧,致使年青一代,不知何為道德.何為正義,何為倫理禮教,加以學校教育又偏於智而輕於德,於是一般青年,大多數都不習向上,反而放浪形骸,找尋刺激,好勇鬥狠,無所不為,以致形成今日社會,青年犯罪紀錄,日益增加,有心者能不無動於衷?因此,早在六十年代,本人就開始輔導青年的工作,創立佛教青年會,創辦佛教青年學校,當時被譽為「太空寶筏文珠第一號」,可惜限於環境,加以各種負面的因素,建樹無多;現在,人都老了,仍然無法達到理想。可見輔導青年工作,非一人能力所能及,必須群策群力,共同合作,始可收效。現在,香港佛教界有很多團體,都致力於化導青年,實在可喜可賀。不過,如要達到預冀之目的,仍然需要繼續努力,而且需要更多人在這方面通力合作!

 

三、學佛的青年

 

佛學,不止是著重德、智、體、群、美的宗教,亦是著重人的知情意獲得平衡發展的宗教。佛教的真理教育,不僅是開拓人類智慧的利器,亦是促進人性覺悟的力量;因為佛教的教育,是以智慧為體,道德為用,慈威兼施,品學並重,而且是世出世間,通行無阻。學佛的青年人,可以憑藉佛的真理,開拓智慧;可以憑藉佛的道德,輔導行為,以奔向真善美的領域,以體會宇宙萬物的層次和價值,以明瞭人生的真相與意義。使青年人從發掘真理,開拓智慧的道德實踐中,不斷長養慈悲,不斷擴展生命熱能,退則可以獨善其身,進則可以兼善天下,獻身社會,造福人群。由是可知,佛教的確可以使青年的一代,潔身自愛,自覺自奮,自尊自立,自制自勵。

 

特別是佛教的八正道法門,更是納青年於人生正軌的良方,是有利於社會,正風氣,淨人心,去罪惡,化腐朽的無上聖藥。何謂八正道?八正道指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種正確的修身養性的方法,通用於出家與在家的佛弟子們。

 

正見,指明白事理,分析邪正,又合乎邏輯的見解。見解正確的人,處事必然提高警覺,意志堅決,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做人必定居仁由義,公正廉明,不歪曲真理,不誇張事實。特別是學佛的青年人,一定要見解正確,以培養正知正見,趣向正信正覺之道。否則,邪知邪見,極易墮入魔道,淪為魔眷,自害害人,不可不慎。至於出家人,更需要知見正確,既理解無常、苦、空、無我的真理,還要捨有漏行,修無漏法,以謀斷惑證真,方名正見。

 

正思惟,又名正欲,是一種純正的思想,正當的欲望。然而人之思想有邪正,欲望有善惡;凡由思想欲望所引生的行為,足以獲得真實的利樂,對己有益,對人有利的謂之善、謂之正;反之,足以招致苦果厄難,自害害人的謂之不善,或不正。學佛人受佛法的薰陶,深信因果,明白事理,知道人生的財富,非在於金錢的積蓄,而是在於智慧的開拓;人生意義,非在於一己之利益,而是在於群體的福利。因為一己之利益,是寓於利他的行動中,也唯有在利他的行動中,始可以達成個人的利益。是以學佛青年的思想,應該是以群眾的福利而出發,學佛人的欲望,應該是欲各遂其生,欲各適其適,欲同樂其樂,欲天下為公,欲世界大同。至於出家人對佛教真理,如理思惟,以無漏心,斷滅世間苦惱之因果,進修出世無漏道,不但欲斷惑證真,還欲令自他開佛知見,共成佛道,因此名正思惟,又名正欲。

 

正語,是正當的語言,語言是人的心聲,有之內而傳於外,是以思想不正,私慾氾濫的人,不但兩舌惡口,且妄言綺語,知言不知,不知言知,以飾其奸,以助其惡。而學佛的青年人,見解正確,思想純正,不但行為光明磊落,且非理勿言,言則合理,不妄言,不綺語,不搬弄是非,不惡口罵人。至於出家佛弟子,更應該以無漏心,收攝口業,住於善法,凡有言語,皆與真理相應,名為正語。

 

正業,就是從事正當的事業。佛教認為,凡能促進社會安定、繁榮,對自他有利,對國家有益的行動,無論是士、農、工、商,皆名正業。否則,唯利是視,或挺而走險,走私漏稅,或販賣色情,販賣毒品,危害社會,擾亂秩序,種種不合理的行為,甚至與殺、盜、淫,妄有關的行業,皆非正業。出家佛弟子,更應退則以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為業,進則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否則,醫卜星相,妄言吉凶,或販賣如來,或依附權貴,廣求名聞利養,或經營行商,謀取盈利,皆非正業。所以出家人應以無漏慧,斷一切邪行,使身業清淨,恆修梵行,不殺,不盜,不淫,不妄,律己修身,隨緣教化,是名正業。

 

正命,是指合理的經濟生活。從正當職業,取得合理的經濟,過著合理的生活,謂之正命。否則,經營娼寮、舞廳,茶樓、酒館、販毒、走私,或從事不道德的行業,賺取厚利,養活自己,都是屬於邪命。身為出家佛弟子,更應以無漏慧,除去身口意中,五種邪命,淡薄名利,寡欲知足,住於清淨正命中,以道自活,長養法身,培植慧命,不詐現異相,不自說功德,不星卜相命,不現通示威,不論說名聞利養,遠離五種邪命,謂之正命。

 

正精進,精謂精勤不懈,進謂進取不倦。人的精進有善與不善之分,善則名正,不善名邪。所謂正精進,該是精於道業,進於德行,既要克己復禮,善與人同;還要努力增長善業,設法停止惡業,所謂:「己生善令長,未生善令生;已生惡令止,未生惡令不起。」謂之正精進,出家佛弟子,精於無漏道,進修無漏業,對涅槃解脫,進取不懈,行必契智,證必契理,名正精進。

 

正念,即是正當的意念,亦即是正當的志願。人不可以無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但人立志,必須向善,勤於正道,立於正行,念行一致,切忌為邪念所侵,為惡勢力所動。特別是出家之人,更要視富貴如浮雲,視名利如蔽屣,不為利動,不為色惑;恆以無漏智,斷除妄想邪念,住於正念,善念,志趣真理,願成佛道,是名正念。

 

正定,定是禪定,禪定有正邪之分,有世間與出世間之別,而出世間禪定,又有小乘禪,大乘禪,如來禪,種種不同。八正道是僧俗共修的法門,僧人志在出塵,修行偏於無漏,故修正定是出世禪;世俗之人,偏重於福業進取,行為向善,故修正定,該是世間四禪八定。無論是修習世間禪定,或出世間禪定,皆應以正見,正思惟為領導,對於定境,分別明了,不生執著。否則,未得謂得,末證謂證,謗佛謗法,必墮無間地獄。如無聞比丘,依佛出家,精進修定,可惜不肯多聞,缺乏智慧,證入初禪,以為證得初果,次第增進,證得四禪境界,以為證得小乘四果,自以為足,不再求上進。及其命終,四禪天中陰身現前,將生四禪天,便起邪見,以為既證阿羅漢果,仍然未能了脫生死,然則所謂涅槃,豈非是佛妄語欺人?僅此一念謗佛謗法的邪見,即現阿鼻地獄中陰身,而生阿鼻地獄,求昇反墮,我們學佛修定,豈可不慎?

 

八正道,不獨是出家人尋求解脫生死必循的正途。亦是在家學佛者生活的導師,行為的指南。尤其是青年人,若能以正見為眼目,以正思惟為出發,以正語、正業、正命為德行,以正精進為努力,以正念為修定的前方便。以正定為智慧的源泉,使自己見解正確,思想純正,言論合理;從事正當職業,爭取合理利潤,過看合理生活,無不良嗜好,無不良行為,無不良企圖,無不良心理。同時,以八正道來孕育下一代的思想,培植下一代的道德觀念。然則直接可以建立理想的家園,創造理想的事業,培養理想的下一代;間接可建立理想的社會,理想的世界,而導人類奔向光明的前程。

 

特別是正語,因為在家庭中,家長的語言行為,對下一代的影響既深且鉅。例如:家長講廣東話,孩子亦懂廣東話,家長講國語,孩子亦懂國語,家長講英文,孩子亦講英文,家長講粗口,孩子當然也學講粗口,家長講大話,孩子當然也會講大話。今日社會,你虞我詐,互相欺騙,互相漫罵,究其主因,皆由家長妄言綺語,惡口粗口太多之過。學佛青年,果能以佛的八正道帶回家中,作為家族的德目,作為兒童的精神補品,使兒童在八正道的法乳養育中長大,自小就知見正確,思想純正,行為合理,不粗口,不妄言,不綺語;自少就養成仁慈博愛的個性,自小就富於同情心,正義感,那麼,長大成人後,必然向善發展,向道德進軍,甚而肯為天下人的幸福而努力,而犧牲,這是自然的演變,可見八正道對於青年人及其下一代,是何等的重要?

 

青年人學佛,除以八正道為生活規範,以八正道為思想行為的準則外,還要以佛志為己志,以佛心為己心,以佛行為己行。

 

佛的志願,是欲令無量眾生,離苦得樂,覺悟成佛;學佛青年,也應該立志令自己和他人,皆離苦得樂,覺悟成佛。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佛的心意,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學佛的青年,應學佛的慈悲喜捨,以佛的慈悲喜捨之心為自己之心。慈,是至極的博愛,是平等而又無條件的給予,能夠令無量眾生,在佛的慈愛普蔭中,獲得出世間的利益與安樂,謂之:「慈無量心」。悲,是至極的同情心,正義感,是無限度、無止境的救濟。平等拔除一切眾生煩惱生死的苦惱,謂之:「悲無量心」。喜是至極的隨喜功德心,無論任何人,任何事,凡對人身心有益,可以助長佛道的功德,皆應該隨喜讚歎,隨力協助,使一切眾生,獲得支持,獲得鼓舞,積極向善,勤求佛道,謂之「喜無量心」。捨,是至極的平等心,不分人我,不管是非,不問冤親,不論順逆,一概捨棄,不分別,不執著,不瞋恨,不眷戀,順我不喜,逆我不瞋,對怨家不生報復心,對親屬不生愛戀心,內則情與智保持平衡,外則冤親平等,拔苦與樂,謂之:「捨無量心」。

 

學佛的青年,能夠以佛的慈心為己心,自然可以改變往昔殘暴的個性,而成為仁愛的慈善家;能夠以佛的悲心為己心,將會改變刻薄寡恩,幸災樂渦的心理毛病,而成為悲心救苦的天使;能夠以佛的喜心為己心,再不會妒忌障礙別人,反而隨喜成就他人的功德;當其能夠以佛之捨心為己心,再不會分別人我是非,喜怒無常,反而實行悲智雙運,平等救濟;所以學佛青年,能以佛心為己心的結果,必然是利己利人,自救救人,法喜充滿,心情愉快。

 

佛的行為,不超出六度四攝等自利利他的範圍。六度的意義與內容,前已詳細介紹,現在不再談,但六度萬行的法門,必需由四攝法的方便來完成。所謂四攝,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種利樂有情,攝受眾生的良好方法:

 

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運用在現代社會而言,財施,是杜會救濟的慈善工作;法施,是社會教育文化事業;無畏施,是法律的組織與執行。所以,財施是用來協助貧苦大眾建立基業;法施是用來作育英才,教化群眾;無畏施是用來執行賞善罰惡,使人的生命財產,獲得安全的保障。一個以佛行為己行的青年,遇見他人需要內財外財資助時,必然以財施來解救他人的困苦;遇見求知慾強盛的人,必須以法施來充實對方知識,開發他人智慧,解救他人精神的貧乏;若然遇見處於水深火熱中,飽受憂患的人,就應該以無畏的精神來排難解紛,保障他人的安全。同時,還要做到三輪體空,內不見能施之我,外不見有受施之人,於其中間亦無所施之物;以內外皆空,人我一如的胸懷來發揮人性中:「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同情心,正義感,實行拯救與協助一切眾生。

 

愛語,包括安慰語、鼓勵語、祝賀語,以及清淨語,殊勝語。語言之於人生,關係至大,人與人間情感的維繫,意志的傳達,思想的交流,無一不憑藉語言為媒介。不善於詞令,或口不擇言的人,勢必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特別是實踐四攝,志在利人的青年,既要辯才無礙,常以歡喜的詞令,說出真實話,正法話,引導眾生走向真理的話;還要審情度勢,說契情契理,契時,契機的話,否則,當人辦理喪事卻時,說些祝賀的話,當人辦喜事,卻說撫慰語,何止詞不達意,令人反感,而你的善意亦變成惡意,試問誰喜歡你,而肯接受你的教導和感化呢?

 

利行,可以說是一種公共福利的事業。其目的有三:一令人改善生活環境,得到幸福與快樂;二使人止惡行善,由今日的善因,引生他日或來生的善果;三勸人出家修行,破除煩惱,了脫生死,獲得真理智慧的永恆生命。學佛青年為達到令一切眾生,現在和將來,皆得利益之目的,不特自利利他的事要做,就是損己利人的事也要做,如焚網經菩薩戒本中說:「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本著寧可「天下人負我,不可我負天下人」的犧牲精神,去實踐利行,饒益群眾,令人感動,而受你的影響和教化。

 

同事,學佛青年,實行四攝法教化眾生,絕不能離群獨居,或閉門自修,必須深入民間,接觸各階層人物,不分種族,不分職業,平等教化。為了弘法,為了利生,固然要從事杜會文化教育,慈善、軍政、商業、醫學、工業或農業種種工作,還要因應環境的需要,不斷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斷改變自己的行業,以遷就對方,實行與之同事,實行潛移默化。將佛教自我犧牲精神,作為群眾模範:將佛教智慧種子,散播在眾生的八識田中,使眾生共種成佛之真因,以感成佛的結果,而達到同事之目的。

 

學佛青年,能以佛的八正道來改造自己的思想行為,以佛的八正道來培育下一代的道德觀念,以佛的八正道來淨化自己,淨化社會,淨化世界;同時以佛志為己志,以佛心為己心,以佛行為己行,一定能夠負荷時代的使命,一定能夠擔當艱巨的任務,一定能夠為自己、也為他人開闢前程,走向光明。

 

四、念佛的青年

 

很多人都以為念佛,是老年人的事,與青年無關。因為老人業已退休,有充份時間;還有年老人體力衰退,無法到處走動,最好就是念佛,寄托精神;何況老年人來日無多,誠應該及早念佛,求生淨土。至於青年人,既要辦公創業,又要交際應酬,公餘課外,要做的事實在太多。例如:參加社團活動,參加俱樂部娛樂,參加政治選舉、遊行、示威……還有室內體操,戶外運動,出門旅行,到處訪問,各國考察……總之,青年人要做的事既繁且多,何來時間念佛?殊不知一切俗務,無非是人生舞台的片段,無論表演得如何出色?甚或力爭上游,扮演舞台主角,擔當重要角色,但一旦無常到來,也就是表演完畢,一切名利財富,自此與你無關,甚麼地位勢力,亦屬多餘,唯一隨伴在你左右的,只是生前所作的善業或惡業,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屆時,一身業債,一雙空手赴黃泉,見閻君,必然悔之已晚。

 

何況念佛法門,三根普被,智愚兼收,執持佛號,至為方便,不需要選擇時間,不需要謝絕應酬,不需要放棄學業、事業。在出門旅行、訪問、考察時可以隨時隨地念佛,在辨公室裡可以念佛,上班落班亦可以念佛;交際應酬,迎賓送客可以念佛,室內運動,戶外跑步亦可以念佛,總之,無論居家旅行,或坐或臥,都可以念佛。只要佛不離心,心不離佛,就可以停止妄念,智慧開朗,減少煩惱,培植德性,改變氣質;就可以趨吉避凶,不致押近惡友,誤入歧途。可見念佛法門,並非老年人的專利品,而是青年人立身處世,創基立業的無上妙方。何況念佛法門,有正助二行,正行念佛,老人當然可以執行,但助行必須發三心,修三福,就不是老人智力、體力、能力可能勝任,非由頭腦敏捷,精力充沛,知識豐富的青年人實踐不可。

 

因為念佛法門,無論是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甚至實相念佛,皆屬自利,皆是慧業,未兼修福,未能利他;一定要加以助行,發三心,修三福,自利兼他,福慧雙修,然後可以上品上生,速證菩提。

 

三心,在研究方面說:是根本心,依本心,以及起事心。根本心指第八阿賴耶識,是心中之王,為一切識心所依止,因名根本心;依本心指第七末那識,依第八識心而生,為一切染淨諸法生起的根本,因名依本心;起事心指眼等六識,取六塵境,起惑作業,名起事心;此三種心就是唯識宗所說: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

 

若在菩薩修證方面言:三心是入心、住心、出心,菩薩修行,登十地時,初入其心,名之入心:住於所入之境地;名之住心,將出此地而轉入後地,名之為出心。

 

若依修持淨土法門言:三心,是指至誠心,深心,以及回向心。真實願生淨土之心名至誠心,深願往生淨土之心名深心,以一切修行功德,回向發願,求往生淨土,名回向心。凡是具足此三種心念佛的人,決定可以往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云:「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足三心者,必生彼國。」此中至誠心,是指正念真如之心,亦即是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之心;此中深心,是指積聚一切功德之心,即廣行六度,下化眾生之心;此中回向發願心,指宏誓無盡,亦即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種種功德,回向發願求生淨土。

 

三福,在一般而言;是施福、戒福、修福。以布施功德,能感大富之福名施福;受持佛之禁戒,能感生天之福名戒福;以修行功德,能感解脫之福,名修福。

 

又三福,可以說是三種福業,那就是施福業,平等福業,以及思惟福業。由布施功德,感得世出世間之福,名施福業;以平等愛護一切眾生,成就世出世間之福,名平等福業;以智慧思惟佛法,觀察世間無常、苦空,遠離惡業,成就出世道法,名思惟福業。

 

在修行淨土法門而言:三福,是指世福、戒福、行福。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言:「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佛將孝順父母,奉事師長,居於三福之首,眾善之先,可見佛教是何等的重視孝道。不理解佛法的人,以為佛教主張人割愛辭親,出家修行,不養父母,不盡人子之責,是為不孝;其實,佛教是最重視人倫,尚崇孝道的宗教。

 

佛言:「善之極莫大於孝,惡之極莫大於不孝。」又在忍辱經中勸誡弟子:「汝等常應孝養父母。」大寶積經中言,釋尊因:「孝養父母,知恩報恩,今得速成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梵綱經說:釋尊初在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已,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即以:「孝順父母,師僧三寶」為戒,在觀無量佛經中,開示淨土法門,又以「孝順父母」為三福之首,誰說佛教不重視孝道?

 

佛教之孝,非止於現生父母,還要孝敬過去以及未來之父母,過去父母,未了生死者,必在六道中輪迴受苦,而自己道業未成,未出三界,仍須在六道中受生,是以六道眾生,既可能是過去父母,亦可能是未來父母,因此念佛修福之人,除孝養現生父母,奉待今生師長之外,還要「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否則殺生食肉,即等如殺害過去或未來之父母,屬於不孝。

 

據說:過去有一家人正在娶兒媳,辦喜事,六親眷屬,聚集一堂,敲鑼擊鼓,飲酒食肉,高興極了,忽然有一高僧經過其門,定目一看,驚嘆曰:「古古怪,怪古古,孫兒娶祖母,女食母之肉,子打父皮鼓;豬羊坑上坐,六親鍋裡煮;眾人來賀喜,我看真是苦。」高僧以天眼觀之,事實如此,可惜六道眾生,沉淪生死,互為父子眷屬而不自知,反而互殺互食;念佛之人,欲出三界,往生極樂,首先就要:慈心不殺、奉行十善。

 

父母生我色身,當然要孝順恭敬,師長長我慧命,亦應該孝順恭敬。力行十善,受持佛的禁戒,自行化他,利己利人,正是報答師恩,所以:「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報恩福田。在修淨土三福中屬於世福,在菩薩三聚淨戒中,是攝善法戒。

 

三寶:是黑夜明燈,苦海慈航,「受持三歸」,即是皈依三寶,棄暗投明。戒能規範人的身心,防患於未然;受持佛戒,無論是在家佛弟子的五戒、十善、及八關齋戒,或出家佛弟子之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以及菩薩的三聚淨戒,皆可以防過止非,停止惡業,積聚功德,所以「具足眾戒」,屬於功德福田。是修淨土三福中的戒福,是菩薩三聚淨戒中攝律儀戒。

 

「發菩提心」,是發心勤求佛道,「深信因果」,是自覺,「讀誦大乘」經典,是自利,「勸進行者」,是勸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是覺他利他,屬於悲田。是修淨土三福中的行福,是菩薩三聚淨戒中的饒益有情戒。

 

三心,是發菩提心,上求下化,發願回向求生極樂。三福是菩薩以三聚淨戒,自行化他,用以作為念佛法門的助行,當然可以往生,而且是上品上生。

 

學佛青年,由實踐八正道,以佛志、佛心、佛行為生活準則,自行化他,現生災禍不侵,福樂無窮。由於念佛回向,兼發三心,修三福,將來命終必生淨土,見佛聞法,一生成辦佛事。由此可知,青年人能夠學佛、念佛,其功德利益,實在不可思議。

 

為期三天的佛學講座,現在宣佈結束,本人深切希望,各位由現在開始,能夠理解佛教與人生關係的密切,對人生影響的重大;了解佛教對健康的看法,特別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同時知道青年人學佛功德利益,不可思議。然則,請各位立即發心學佛,實行素食,把握青春研究佛學,精進念佛,發三心,修三福,切勿猶疑,更莫等待,當知:「莫待老年方學道,孤墳多少少年人。」何況六度萬行,非活力充沛的青年人無法實踐,佛的四攝法門,非智識豐富的青年人無法勝任,至於佛教慧命的延續,更需要年富力強的青年人來接班。所以,今天本人特別以:「佛教與青年」為題,希望各位青年人發心學佛,發心弘揚佛法,發心續佛慧命,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