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天藍
—菜根譚的智慧(2)
聖印法師著
《菜根譚》一般人看作是聖典,但一提到「聖典」兩個字,就以為是二千年前的釋迦牟尼、耶穌、孔子、老子或莊子等的經典,或是其他一宗一派的祖師寫成的宗派聖典,其實《菜根譚》並不是那樣古老的書籍,而是大約三百年前的著作,作者並非大宗一派的祖師,而是一個涉獵過道教、儒教,尤其是對佛教特別通達的人,所以他能引用各教的教義詞句,可說是一部徹研三教真理的結晶。
作者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闡述出來,使人讀了咀嚼玩味,體會其中困苦艱辛的經驗、清冷淡泊的趣味,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力量。它是一部萬古不易、教人化世的聖典。作者的一言一語都含義深遠,字句雖是片斷的,卻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於世道人心的書籍。
《菜根譚》共分前、後三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則,後集有一百三十五則,共計三百六十則;正適合一日一則,天天直見生命。體裁是隨筆,也有人視作「語錄」,其根本思想是中國的思想、儒教的現實主義、老莊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謂三教合一,集結儒、釋、道各派的精華,冶於一爐,誠為曠古稀世之奇箴寶訓。
作者隱君子「洪自誠」,明代人,號「還初道人」。關於他的事蹟,沒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難斷定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當時社會局勢十分混亂,他對於功名吉田貴看得很淡泊,專心埋首於著述。他的著述很多,如《聯瑾》、《樵談》、《筆疇》、《傳家寶》等書,都是當時的警世教言,雖然後世無傳,但這本《菜根譚》卻散放不朽的光明,歡喜讀它的人不少。從《菜根譚》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文辭、性格等,絕不是一般學者如膠柱鼓瑟或侈言清談者流所可比擬。
書名為何叫《菜根譚》?宋儒汪民曾說:「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胡康侯聽了這話,擊節嘆賞。菜根者,即青菜的根,如蘿蔔、番薯、芋頭等粗食,咬得菜根,即表示能夠受艱難困苦,才會做成偉大事業。洪先生取斯語以為書名,其寓意是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著無限真味存在,故本書是修身處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如果把東方與西洋的文章作一比較,西洋的文章是較為客觀寫實的,描寫生動而有力,但蘊藉的意味並不深遠。東方的文章用字雖然不多,含義卻特別雋永豐富。因此,西洋的文章如油畫一樣,東方的文章則如文人的墨寶,不著華麗而韻致無窮。東方文章解釋方面不大注重,要讀者自己去省悟、去自覺,這可說是民族性的自然趨向。因此,《菜根譚》充分代表了東方文藝的特色,這大概沒有人能夠否認吧!
推究「菜根」的意義,「菜」就是所謂青菜的菜葉,「菜根」如蘿蔔、大根、牛蒡等,是一種粗俗淡泊的食品,在《鶴林玉露》一書中說:「士大夫不可一日離菜根,百姓不可一日無色水。」這是當時貼在寺廟的門框上,教人去咬菜根味的警語,其意義是老百姓如無菜可吃,徒嗅菜根以療饑渴,那麼就是政治家的不是了。故看一般老百姓的面色即知當時執政者的成績如何。因此「菜根」二字,當時十分流行。用此二字警告世人,以堅忍、清苦磨練身心,栽培灌溉,充實自我。這是作者洪自誠親身體驗孕育出來的結晶。故本書頗通人情世態,裡面包蘊甜、酸、苦、澀等人間味道。
《菜根譚》也有同名異類者,如乾隆五十九年,以還初堂主人的識語為冠的洪應明之著作便是,這與本講話所用的底本,雖然有人說是同人異名,其實不管是內容、編纂等都有懸殊的差異。
洪自誠的《菜根譚》分為二集,洪應明的《菜根譚》不但分為修省、應酬、評議、閒適、概論五項,尤其裡面散見清朝石惺齊之《續菜根譚》的語句,故我們可以斷定洪應明的《菜根譚》是後人的合纂,唯洪自誠的著作才是正宗。
本書問世後。博得許多人的讚賞,學者間爭先恐後寫了很多續篇,或類似的書籍,其中只有清石惺齊的《續菜根譚》二卷、劉子載的《吾家菜根譚》二卷比較出色,而這更突顯原典的可貴價值。
對陰險者勿推心,遇高傲者勿多口
在應當發言的時候一語不發、沈默毫無表情的人,其心難測,可以說是一種陰險的人物。對於這樣的人,不容易輕輕搖動他的心機。西諺說:「沈默是金子,雄辯是銀子。」這是說雄辯不如守沈默好。
沈默的人看來是代表君子的風度與氣質。然而,這不過是普通的看法,不能說是不變的。俗語說:「禍從口出。」這也是戒人少說有害無益的言語,但也絕不能說保持絕對沈默是正確的,應當說的話一定要堂堂正正的說出來。何況說話是人的權利,如果保持沈默太過,就是放棄自己天賦的權利。啞巴是很可憐的,況且無意義的沈默,容易引起別人的誤會和猜忌,人人遠避這樣的人,自己便成了孤獨的人。
大致說來,一般人是口雖不言而心中多慮,沈默寡言的人多半心中多思多慮。多言多語固然不算是君子的行徑,但沈默不語的人,多半是陰險暗昧的小人。
此外,還有一種小人,就是聽他人的言語有了空隙,就乘勢加以攻擊,如果和這種人接近表示傾心,也會帶給你很大的害處。
【前集一二二】
遇沈沈不語之士,且莫輸心;見悻悻自好之人,應須防口。
震聾啟聵,臨深履薄
心中散亂暗昧的時候,要自己提起精神去控制,使精神恢復飽滿,心情過於緊張的時候,要把事物暫時放下,使心緒平衡安定一下。
不然,當治住了散亂暗昧的毛病時,卻又染了蠢蠢欲動的情緒,擾亂了心地的安靜。
陶淵明說:「識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人必須時時有此念頭,才能夠提醒念頭的昏暗。又如佛家所說的但求放心而已。此心如能放得下,則一切魔障不起,更無外界的紛擾了。
【前集一二三】
念頭昏散處,要知提醒,念頭喫緊時,要知放下,不然恐去昏昏之病又來幢幢之擾矣。
君子之心,雨過天晴
晴朗澄澈的太空,忽然間,雷電交加大雨傾盆而下;相反的,狂風暴雨的天氣一過,忽然現出北風霽月的景色。這氣候陰睛無常,說明了天心有凝滯與障塞,人事也是如此,毫釐之差即發生千里的急劇變化。
但是,天心雖然有驟然之變,那風雨雷霆對於人都是有作用的,等雨過之後天氣馬上晴朗,不留絲毫痕跡。這正說明了天心的偉大,人心本乎天理,喜怒哀樂之發生,誠然是一息之間就有急劇的變化,務須過而不留,切不可凡事都縈懷於心,鬱結不散,那就有失天人合一之道,難免不遭逢到意外之變。
古人教人讀書養氣,就是要人心與天心相吻合,然後才能天人合一。
【前集一二四】
霽日青天,倏變為迅雷震電;疾風怒雨,倏轉為朗月晴空;氣機何嘗一毫凝滯?太虛何嘗一毫障塞?人之心體,亦當如是。
有識有力,魔鬼無蹤
擊退私情,抑制私欲;如果對私情私欲這一頑強敵人,沒有徹底認識的話,就達不到擊退和抑制的目的了。
治病必定要知道病因,這是先決的條件。對於排除心中的惡魔,如果不能認識出惡魔的原形,那就沒有辦法了,雖然識透了他的本體,然而,擊退抑制這一惡魔並不簡單。如果忍耐力不足,也不能達到目的。
只有知識才是照出惡魔的一顆明珠,沒有這一顆明珠就照不見自魔。而意志的力量才是斬殺惡魔的一把慧劍,若是意志的力量不堅,雖然有明珠照見,也斬殺不了惡魔。因此,這意識堅固的毅力,都是斷邪念、明心體不可缺少的條件。
【前集一二五】
勝私制欲之功;有曰識不早力不易者,有曰識得破忍不過者,蓋識是一顆照魔的明珠,力是一把斬魔的慧劍,兩不可少也。
大量能容,不動聲色
人家侮辱我、作弄我、欺騙我,而我能夠包容含蓄,不發一言,不表慍怒,所謂「喜怒不形於色,是非不辨於言」,使他人無從捉摸我的內心深處。這其中的趣味是奧妙無窮,同時也藏著很大的機謀與作用。
所謂「靜以制動觀人入微」,則他人對你再也不敢加以侮弄欺騙了。
【前集一二六】
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此中有無窮意味,亦有無窮受用。
困苦窮乏,鍛鍊身心
人受了種種災厄,置身於逆境的時候,如同在爐子裡鍊的鋼一般,鍛鍊身心成為一個鋼鐵一樣的人。所以,人能受得住災厄與逆境而不為它所挫折,才能享受到大的利益。未經過此種鍛鍊的人,則身體禁不住風霜折磨,精神的修養也不充分,終究成不了一個偉大的人物。
古語說:「憂危啟聖智,厄窮見人傑。」意思是人處在困窮的時候,千萬不要灰心,須知這正是促成我們向前發展的一個契機,正是鍛鍊琢磨人們成為堅強偉大的人物。人生來如果不受困苦,飽食暖衣,對任何事都任性去做,那他就經不起挫折,受不了打擊,好比是在室內培養出來的花木,絕不會有健全的發展。
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困乏其身,惡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話的意義是說天將要給一個人的幸福以前,必定先給他許多困難,使他能夠戰勝困難、克服困難,養成了堅決奮鬥的意志,對於任何困難都能突破,遭遇失敗也絕不悲觀,永遠抱持樂觀的希望,不屈不撓接受鍛鍊,最後一定得到幸福與光明。
【前集一二七】
橫逆困窮是煆煉豪傑的一副爐鎚,能受其煆煉,則身心交益,不受其煆煉,則身心交損。
人乃天地之縮圖,天地乃人之父母
人體是心為主宰,太陽則是天地的中心。所以,人身也可以說是一個小世界,大天地有春夏秋冬四時的運行。風雨寒暖的往來,由於陰陽的和合,滋生了萬物,形成一個小天地的我們,人人都有喜怒哀樂之情和鑑別是非好惡的知識,並且有實現這些情感和知識的意志作用,而後才構成了一個完全的身心。如果狂喜暴怒,好惡混同不分,那就不會造成一個完全的人格。應該歡喜的地方就要歡喜,應該忿怒的時候就要忿怒,好善而惡惡,無過與不及,能夠調和這一身的心天地,才不失為中庸之道。
天地既為一大世界,則等於包容人的父母。人存在於天地間,人人彼此都當視同手足,彼此相親相愛互助合作,施德而不結怨,以仁愛待人處世自然就沒有恨與煩惱了,應當使人人各盡其業,即使是萬物也應當各安其所,人人都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和為萬世開太平的宏願,則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永久和平便因此產生了。
【前集一二一八】
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惡有則,便是變理的工夫;天地一大父母也,便民無怨咨,物無氛疹,亦是敦睦的氣象。
戒疏於慮,警傷於察
從人類整體的大處著眼,無論自己的民族或其他民族都可以說是同胞,相互間以仁愛之心相處,那麼都有幸福。
人絕不可以存害人之心,你害人家,人家也一定反過來報復。所以說,害人如害己;但是有很多人都不明白這種道理。人雖不應當有害人之心,但也不可不事先防範壞人加害於你。
有些人把人家都當成和自己一樣去看待,這樣的人非常正直,即或受了人家的欺侮他也毫不在乎。還有些人太聰明了,事先看破了他人的詐偽而嚴加防範,兩相比較下,愚直的人使人願與他相親,聰明的人則人人都敬而遠之。
人有聰明固然不是壞處,但切戒破壞人家道德,揭露人家短處,這是不可不細加察者的。以上的話我們不妨玩味一番,做人做事就不致有什麼差誤了。
【前集一二一九】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此戒疏於慮也;寧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詐,此苦傷於察也;二語並存,精明而澤厚矣。
辨別是非,認識大體
有很多的人對事表示疑惑,而我對事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那就要擇善固執,不被群眾的疑慮所阻礙。所謂:「千人盲目一人明,眾人皆醉我獨醒。」多數人的意見,有時也未必合乎真理,一個人的獨見也不一定是不合真理,如果自己確信,就可以排除別人的疑問。
古往今來的大人物能成就千秋偉業,都是有別人所不及的智慧和自己的見解。其次,天下事不是一個人獨力所能成的,凡事應當多旁聽他人的意見,做為多方面的參考,千萬不要任性而忽視他人的言語。
【前集一三0】
毋因群疑而阻獨見,毋任己意而廢人言,毋私小惠而傷大體,毋借公論以快私情。
親近善人須知機杜讒,剷除惡人應人保密防禍
當我們知道某人是一個有道德的人,還不能和他交往,在結交之前不要過度讚揚,以免招致奸人嫉妒,挑撥離間,使你接近不得。
當我們發現對方是一個惡人,不能急切的把他退掉也不要輕易表示意見,以免被他轉去,招致了怨尤,使我身蒙受意外之禍。
古時自天子至臣相,不管是拔擢人才或是剷除奸佞,一切用人行政上的措施,都要把以上所學的兩種原則作為圭臬,才不至於有重大的差錯。
今人仍應效法之。
【前集一三一】
善人未能急親,不宜預揚,恐來讒譖之奸;惡人未能輕去,不宜先發,恐招媒孽之禍。
節義來自暗室不欺,經綸繰出臨深履薄
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人所稱道的節義忠貞,是歷千古而不能磨滅的。既不是一時在人前造作的偽善行為,也不是在人所不見的暗室當中的私情私見,君子慎獨,雖處於暗室而不自欺,所以說,青天白日的節義是從暗室漏屋之中培養出來的。
一個人能夠有旋乾轉坤的大手筆,不是豪放的思慮所能達成的,必須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精神,一點也不敢疏忽,謹慎小心,按部就班,慢慢培養出成績。至於有人說「舉大略細」,又有人說「做大事不拘小節」,都是錯誤的想法。
【前集一三二】
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漏屋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繰出。
倫常本乎天性,不可任德懷恩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當然的倫理之道,有時達到極點也是應該的,不可以有絲毫的感激之心。如果父兄對於子弟認為是施恩,子弟對於父兄感恩,這樣的施恩望報,骨肉之親反而不如路人。
從前有一個孝子孝順父母,傳到皇帝的耳裡,皇帝非常感動,把孝子召來,給他許多的錢以表示賞賜之意,孝子很不安的回答說:「陸下,我從來就沒有感覺過我是盡了人子的孝行。實在沒有接受陸下褒揚的理由,也絕不敢接受陞下的賞賜。」皇帝聽後,更加感動,加倍賜賞錢給他,要他無論如何都得接受。
所以,說真的孝行是自己不會感覺得到的。世界上自以為有孝心的人,在並不一定是真孝。人子孝順父母,是無論如何都要使父母歡心,這是自然真情的流露。當人自己感覺到自己的孝行,同時就起了要求報酬之心,也就失去了孝的真義。
兄弟之情也是一樣。友恭之情是出於真情的流露,這其間也絲毫不能有施恩之念,不然兄弟反成了路人啊!
【前集一三三】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做到極處,俱是合當如此,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頭。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使成市道矣。
不誇妍好潔,無醜污之辱
天地間的事物,不限於美與醜,潔與污。一切長短、善惡、男女、上下、賢愚等等都是相對的。一方面有了美,另一方面一定有醜,沒有美就沒有了醜。所以,僅有美而沒有醜的東西是不會成立的。人通常稱某人是善人,沒有惡人存在。如果沒有惡人存在,善人也就不會存在。
有美的時候必定有醜,如果人能夠超越美醜的觀念而不掛在心,則無論怎樣醜陋也不會有人笑了。
清潔的相對是污穢,「嫌惡污穢,喜好清潔」是人之常情,但是清潔和污穢並非是對立的,應該用達觀的眼光覺悟到污穢與清潔本不是兩件事,人能夠將精神超越到潔與不潔之間,則我不好清潔,也就沒有人能以污穢加諸於我了。
【前集一三四】
有妍必有醜為之對,我不許妍,誰能醜我;有潔必有污為之仇,我不好潔,誰能污我。
富貴多炎涼,骨肉多妒忌
富貴的人與貧賤的人兩相此較,按人情的動態來說,富貴的人反而比貧賤的人不好。富貴的人為了求自己的名利,逐漸的轉移情感,趨向於利益的方面。對無利的方面,人情就淡薄了。總而言之,他的情感是隨著對方而變動的。
反之,貧賤的人情定沒有什麼變動的,無論什麼時候,他都以一樣的態度來待人接物。所以,貧者比富者的人情還厚重。按理說,應是富者的人情厚而貧者要來得薄,事實正好相反。難怪孔子會慨嘆的說:「為仁不富,為富不仁矣。」
嫉妒別人的長處和幸福,在父子骨肉之間,比一般人還要利害。照理說,應該骨肉之間互相祝賀幸福才是,更應當以喜悅的心情來讚美彼此的長處才是。事實卻不然。對於旁人的幸福和長處並不關心,對於親族之間有了長處和幸福反而嫉妒,念念不忘,耿耿於心。
這樣說來,真是非常不幸。當人們遭逢了這種場面,必定也會以冷靜的態度平心靜氣的處理,如果這嫉妒之念不除,必定每天生活在煩惱中。
【前集一三五】
炎涼之態,富貴更甚於貧賤;妒忌之心,骨肉尤狠於外人;此處若不當以冷腸,御以平氣,鮮不日生煩惱陣中矣。
功過不可少混,恩仇不可過明
在上位的人對待其部屬,應當分清楚功勞與過失,這兩者不容混淆,功過混淆賞罰不明,如果有功的不賞、有過的不罰,那些奮勇不惜性命的人們,雖然建立功勞,也得不到名譽與陞賞,自然就起了怠慢的心情,不再忠於職守了。所以,居上位的人一定要功過不混雜,賞罰尤其分明。
其次,說到恩義與仇恕不可分得太開。居上位的人如果恩仇分得太開,有恩的人就對他好一點,對於有怨的人就冷酷無情。這樣一來,部屬無論如何忠實盡職,也得不到上級的歡心。久而久之,起了貳心而背叛激變,這都是基於私情之一念,致使部下不忠。
【前集一三六】
功過不容少混,混則人懷惰墮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則起攜貳之志。
位盛危至,德高謗興
俗語說:「官大擔險,樹大招風。」一個人的官位太高,很容易招惹出意外的敵人。對於自己得意的事物,不可以做得太過,太過則容易頹敗,凡事得留餘地想。日常的行為不可過於清高,過於清高的人就容易受人排斥,招來種種無謂的誹謗。
古代的哲學主張中庸之道,無過猶不及之處。人能行中庸之道,則可大可久,持盈保泰,既不違天之道,亦不背地之理。順乎人情,本乎天理則無往而不自得,無太盛太過,或過高過亢的弊病。
【前集一三七】
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則危;能事不宜盡畢,盡畢則衰;行誼不宜過高,過高則誘興而毀來。
陰惡禍深,陽善功小
做惡事忌隱藏,所謂「陰惡是大惡」。做善事別忘顯露,所謂「陽善是小善」。
凡惡事顯露於外的人,則眾目所視十手所指,其惡行不得擴張,所以為禍尚淺。如果人做了壞事還隱藏起來,覺得十分得意,他就加深罪名終至身敗名裂,所以說,惡之顯者禍淺。
做善事喜歡顯露於外面,使人家知道,功德是小些;在暗中做的善事,功果反而很大。這個道理很奧妙,只有佛家的道理才能夠解釋清楚。按道理說,做善事顯示出來給人家看就不算真善,這裡面含著沽名釣譽的心理存在。所以,他的善行不會有多大的效用,也不會徹底去做完善事。反之,要在暗中去救人濟世,則其立心為善,必定不計較名譽。地做的善事也必定徹底。所以說,善之顯者功小,而隱者功大。
【前集一三八】
惡忌陰,善忌陽。故惡之顯者禍淺,而隱者禍深;善之顯者功小,而隱者功大。
應以德御才,勿恃才敗德
人不可不修養才智,更不可不培植道德、兩者都缺一不可。才與德互相比較,德好比是才的主人,而才好比是德的奴僕。有才無德的人,像一個家庭裡面主人被奴僕所欺,制度紊亂毫無條理,終至敗家亡身而後已。
一般人恃才傲物,就是沒有道德以養其身,只知逞能恃才,任意妄為,終亦受到嚴重的打擊。
所以,用人行政必須用才德兼備的人。才能稍差但乃有德之士,不妨用他的德來補才能之不足,將不至於像有才能卻缺乏道德的人,把一切的事情弄壞了。
【前集一三九】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無德,如家無主而奴用事矣,幾何不魍魎猖狂。
窮寇勿追,投鼠忌器
奸佞邪智之人僥倖以圖上進,為了防止這種弊病發生,在建立法制這方面務必講求嚴厲。然而,實行起來又必須求其寬厚。在除惡務盡的原則下,又不能不網開一面。常言說:「窮寇勿追,投鼠忌器。」總要放他一條生路,叫他自己逃生。不然,如同捉鼠而阻塞了一切洞口,窮急反噬,一切器物反而被破壞光了。
凡事勿走極端,總要合乎中道適可而止。天地間的萬物,都是一個制服著一個,如螳螂捕蟬黃雀伺之於後,獵人打雀不覺濕露沾衣。
其實,天地造物之妙,雖是互相制服同時也是互相為依的。人食牛羊而牛羊依人以為生,就是這個道理,世間善惡之理,無論到了什麼時候都是兩面的。如果說除惡而必盡,則惡盡而善亦不能成立了。覺悟了這個道理,也就覺悟了人生的大半。
【前集一四0】
鋤奸杜倖,要救他一條去路。若使之一無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盡,則一切好物俱咬破矣。
過歸己任,功讓他人
和別人共同擔負過失的時候,那人必定喜悅。和別人共同分功的時候,那人必定發生嫉妒,所謂「利益在前,人所必爭」。人對於爭榮譽爭報酬,千古以來不知道葬送了多少人的生命,毀壞了多少人的人格。如此看來,與人共患難易,共安樂則難了。
例如春秋時候范蠡、文種之於越王勾踐,漢代的韓信蕭何之於漢高祖,當勾踐被吳王打敗作了俘虜,文種、范蠡兩人與越王共受患難,終於設法使越王回到了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臥薪嘗膽勵精圖治,二十年後滅掉了吳國;范蠡明白其患難與共安樂的道理,遂棄官而遊於五湖,文種不明這個道理,終於仗劍自殺。其次,高祖的殺韓信、囚蕭何也是基於同一個道理,君王之於臣下尚且如此,一般人的彼此爭名奪利不能共榮相安,更無足論了。
【前集一四一】
當與人同過不當與人同功,同功則相忌;可與人共患難,不可與人共安樂;安樂則相仇。
警世救人,功德無量
有道德的君子雖然不能用金錢救濟他人的貧困,但可用精神的力量去感化他人。人們在迷惘的道途上能得一言以提醒,就可以改邪歸正覺迷卻癡。
又當人們陷溺在危急困難的情況下,得一語的勉勵,教他脫離危難之道,這就是善根,勝於贈送他人財物的恩惠。
【前集一四二】
士君子,貧不能濟物者,遇人癡迷處,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難處,出一言解救之,亦是無量功德。
趨炎附勢,人情之常
人到貧窮不濟的時候,就一切廉恥也不顧了,只知貪求食物依附於人,等到有了食物,稍見飽暖,就向更好的地方尋求生活了。
人人都向豐衣足食的地方集聚,等到這富貴者一旦陷入貧乏,則一般常常集聚來往的人就作鳥獸散了,一切義理人情也都不講了。甚至在路途中相遇,掉頭不顧。這是古今中外的人情通病,並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蚊蠅逐臭,蟻蟲嚐甘,而小人則趨於利。」這幾句話說穿了人情的通病。人情通常是趨利而忘義,只有君子才不為利益而變節。
【前集一四三】
饑則附,飽則颺,燠則趨,寒則棄,人情通患也。
須冷眼觀物,勿輕動剛腸
君子大多是富於情感,不免熱心過度,招致人家的怨尤。所以,不可不以冷靜的頭腦來考慮事情,然後以理智來判斷是非,才不會發生錯誤。如果感情一衝動,心就把握不住,心愛感情所左右,便會輕舉妄動。
日本古時候有一個武士鎌倉權五郎,他作了源義家軍隊中的先鋒,在戰場上衝鋒的中間,被敵人的箭射中他的眼目,卻一點都不怯懦,他並不取下箭矢,就奮勇把敵人射死,然後倒在草地上。他的同僚將官三蒲為繼走到他的身邊,想要設法由眼睛裡拔除箭鏃,於是以腳踏著權五郎的臉,想把箭從眼睛裡拔出來,這時候權五郎忽然跳起來要殺為繼,為繼吃驚的躲開,問他什麼緣故?權五郎說:「武士死於戰場是常有的事,但生平還沒有人敢用腳踏著我的臉,我認為這是莫大的恥辱。」為繼領悟了他的語意,深深謝罪,然後跪在地上,將箭由權五郎的眼中取下來。
這個故事是說:君子應以鐵石心腸、冷靜頭腦來擔當大事,才不至於有失中正。
【前集一四四】
君子宜淨拭冷眼,慎勿輕動剛腸。
量弘識高,功德日進
古語說:「德高望重。」又說:「量寬福厚。」德與量是互相關聯的。
由於道德高尚而器量才能寬大,器量寬大才能受人尊敬,自己的幸福便可以慢慢增加了。
然而,道德怎樣才能夠高尚,那就要培養高深的學問。有了高深的學問與知識,才對於處世做事具有遠大的眼光,高明的識見,做事就不會發生錯誤,處世也不會過與不及了。
【前集一四五】
德隨量進,量由識長。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識。
人心唯危,道心唯微
一燈螢然,萬籟無聲,這是夜半時分;此時天地寂然,只有枕邊一點燈光,這時候正是萬事萬念俱亡,使人更能安靜宴息。到了天光破曉,人畜鳥獸一切動物都還沒有起來,才是吾人開始出於混沌時。
所謂「混沌初開」,即是天地尚未分明,這時候天地好像鶴卵渾然一團,漸漸的,清氣上升而濁氣下降,山川草木人畜次第的發生出來了。人當休眠入睡時間,身心都在休止狀態,此時既沒有善惡也沒有苦樂,恰似天地尚未開闢以前的混沌時代,等到一夢醒來,萬物還未興起的時候,宛如初出混沌尚不辨是非與邪正。等到身心一有動作,善惡是非之念就開始發生了。
所以,當著宴寂入眠的時候,或是在混沌初出的時候,要用一念把自己回光返照一下,探索是非善惡因果在何處,才明白善惡是非既不是什麼身外之物,它的發生也絕不在於一念未生的混沌初開之時,而是因為人有了耳目口鼻,對於事物才生出來情欲嗜好,然後基於情欲嗜好的取捨愛憎,而有了種種的妄想與分別,因之而苦惱了身心。
這樣說來,耳目口鼻都是束縛身心的桎梏,情欲嗜好都是使身心陷落到機械中的一種障礙。善惡苦樂本身實有之物,只緣由耳目口鼻所生之情欲嗜好而發生,但是,人又不能拋棄耳目口鼻之情欲嗜好,不能如頑石帖木無情,那麼,應當怎樣做才對呢?只有在這回光返照的一剎那間,反省覺悟世間一切都是虛幻。
不要為那些而勞役身心,應當自由自在的處於其中。
【前集一四六】
一燈螢然,萬籟無聲,此吾人初入宴寂時也;曉夢初醒,群動未起,此吾人初出混沌處也。乘此而一念迴光,炯然返照,始知耳目口鼻皆桎梏,而情欲嗜好悉機械矣。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人能自己反省,其所言所行都能夠不離於道,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能取之以為借鑑而加以反省,這樣的話,就成修養自己身心最好的工貝了。久而久之 便能進德修業,自能達到聖賢的地步。
反過來說,不去反省自己,反而全歸咎於他人的過失,終日看旁人有何過失而妄自批評,這樣的人其所做所為都是惡行。不但傷人,且自傷其身。
因此,反省自己的人,是廣開眾善之門,不能反省自己的人,則惡事日漸增多。善人惡人的差別,只在這反省與否之一念罷了。
【前集一四七】
反己者,觸事皆成藥石;尤人者,動念即是戈矛。一以闢眾善之路,一以濬諸惡之源,相去宵壤矣。
功名一時,氣節千載
一個人的事業和他所作的文章,無論多麼成功偉大、優良簡練,到了他死之後,這股力量便化為烏有了。只有人的精神可以傳之萬代而不會改變,精神的偉大便可以使後世的人受到極大的感化。
富貴與功名隨著時代的轉移而改變,這代的功名,到了下一代便一文不值。現在貧困的人到了後代子孫也許就變成富貴了。唯有人生的氣節,一直到千萬年之後都是不變的。
由此看來,事業文章功名富貴,與精神氣節來比較其價值實有天地之別,所以,君子不可因尋求事業文章功名富貴,而玷污了自己的精神與氣節。
【前集一四八】
事業文章隨身銷毀,而精神萬古如新;功名富貴逐世轉移,而氣節千載一日。君子信不當以彼易此也。
自然造化之妙,智巧所不能及
捉魚張網,而鴻雁誤陷到裡面,這封鴻雁來說是多麼可憐和不幸。螳螂捕蟬而黃雀伺於其後,這對於螳螂來說是多麼的悲慘和危險。
世間的事不僅限於鴻雁與螳螂的事情而已。
所謂「一機之中又藏一機,一變之外復生一變」,天地之大,事事物物,無奇不有,神妙得使人感到不可思、不可議,又豈是人的智慧和才能所能夠追得上的。
【前集一四九】
魚網之設,鴻則罹其中;蛙螂之貪,雀又乘其後。機裡藏機,變外生變,智巧何足恃哉。
真誠為人,圓轉涉世
做人必須講真誠,否則他的言行都不足以使人相信,像一個偽造的假人形,既沒有靈魂,又不像真人能夠動作。這樣的人活在世間也了無生趣,自欺而欺人,久了必定會暴露。
其次是過於頑固的人,與人落落寡合,毫無圓轉滑脫的通融機趣,這樣的人就像木偶,到處都受到人的冷遇,事事都行不通了。
所以,處世過於虛偽既得不到別人的信任,處世過於呆板也一定不受人歡迎啊!
【前集一五0】
作人無點真懇念頭,使成個花子,事事皆虛;涉世無段圓活機趣,便是個木人,處處有礙。
雲去而本覺之月現,塵拂而真如之鏡明
水不遇見風,就不會掀起波浪,自然歸於平靜安穩,鏡子沒有塵埃的掩蔽,自然就會現出光明。人心本來是清潔澄澈的,只因為被妄想的塵垢所遮蔽,消失了本來的光澤。只要拂拭掉那些煩惱與妄想,其清淨光明的本來面目就出現了。
歡樂是不必去強求的,只要能夠除去使他本心苦痛的私欲、私見、私利就好了,至於妄想尋求歡樂,結果是內心得不到安穩平靜,歡樂也就一點都得不到了。
【前集一五一】
水不波則自足,鑑不翳則自明,故心無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現;樂不必尋,去其苦之者,而樂自存。
一念能動鬼神,一行克勤天地
人做事假如稍不留意,就容易招致失敗,而遭到不測禍患。所以對於一言一行都不可不加謹慎。
人有一念不修而犯了上天的禁誡,因一言不慎而破壞了世間的和平,有一事不謹而釀成了後世子孫的禍患。因此,我們不能輕起一念,亂發一言,錯做一事。
古德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古代兵法說:「一言不慎身敗名裂,一語不慎全軍覆滅。」這樣看來,怎能輕舉妄動,草率的用事呢?
【前集一五二】
有一念犯鬼神之禁,一言而傷天地之和,一事而釀子孫之禍者,最宜切戒。
情急招損,嚴厲生恨
一件事情發生了,想調查徹底頗不容易,在真相未明之前,應當放寬一步任其自然發展,慢慢的終必水落石出;如果操之過急,反而容易引起他人的忿怒和反感,增加求真實結果的障礙。
其次,關於支配他人服從你,如果自己巧用心機施行操縱,反而招致他的不服從。不如聽其自然,使對方心悅誠服的遵從。所謂「以德服人者真服也,以力服人非真服也」,如果只知嚴厲管束,反而使他頑抗不服,事情就越弄越壞而不堪收拾了。
【前集一五三】
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操切以益其頑。
不能養德,終歸末節
把陶土拿來燒,才能成為光滑無比的器皿。把生鐵拿來鎔鍛,才能成為堅硬寶貴的金鋼。「陶鎔」的意義也是如此;一切的物質都必須經過鍛鍊才能有所成就。
人的節義雖然可以高傲過青雲,文章可以妙勝過白雪,假如不是由道德的心鍛鍊出來的節義和文章,則他的節義不過是自私,文章也不過是普通的,這也許與那俠客的義節與騷士的文章毫無差別了。
【前集一五四】
節義傲青雲,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鎔之,終為血氣之私,技能之末。
急流勇退,與世無爭
古語云:「功成身退。」這是君子之教,當事業全盛時期能毅然引退,自己意足,他人也羨慕不已。平時置身的場所應當選擇與世無爭的地位,這樣去做,不但是自己安全,就是他人也不會嫉妒,實在是「明哲保身,受人尊敬」的好方法。
以漢代的韓信、張良與漢高祖謀事來說,就是很好的例證。張良能夠明哲保身,功成而身退,僻穀以求仙,終於得以保全他的聲譽。韓信不明這個道理,致屢遭貶抑,終於被殺掉了性命。
【前集一五五】
謝事當謝於正盛之時,居身宜居於獨後之地。
慎德於小事,施恩於無緣
人若想要進德修業,就要處處努力,必須在人所不注意的極微細事情上加以留意。如果認為是小事情而不去做,只注意大的地方不犯過錯,小的地方錯誤重重,且認為小疵不致妨礙大體,那就錯了。因為小事往往會變成大事,而大事的結果都是由小事漸漸累積得來。所謂:「千丈之提,壞於一穴。」這話我們應加以三思。
其次是施恩予人,絕不希望人家報答,世間有些人對人施恩了卻使受恩者深深感受到他的壓迫。這樣一來,「恩」很可能變成「仇」了。所以,最好是施恩於不能報恩或是無力報答的人,那才是真正施捨了恩德。
【前集一五六】
謹德須謹於至微之事,施恩務施於不報之人。
文華不如簡素,談今不如述古
由人的行為來看,在表面上好像是有利益,但在實際上則有傷道德,貽誤終身的事情往往不少。
都市上的人多半是生活浮華,舉動輕薄,人在都市生活久了,難免會染上不良習氣,不如去和山中隱退的老人談心。官高位大的富貴之門,日子久了也難免沾染壞的習慣,趨向墮落生活,所以不如去和居住在茅屋的窮人相親近,反而比較有益。
聽街頭巷尾的傳聞消息,使人動氣,名利觀念便縈迴於心中不去,使情緒紊亂,如果能退居到田舍去聽那些樵夫牧童的山歌之樂,心中就悠然自得。其次是談論批評現代人的言行得失,這也是於人有損於己無益的事。如果人把古聖先賢的立身處世,以及可歌可泣的事蹟加以琢磨,於本身的增進學識、修養道德都有很大的幫助,何樂不為呢?
【前集一五七】
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詣未門不如親白屋;聽街談巷語,不如聞樵歌牧詠;談今人失德過舉,不如述古人嘉言懿行。
修身種德,事業之基
建築房屋要先打好地基,如果根基不穩固,所建的房屋一定不堅固。人作一番事業,也一定要先建立基礎,如果基礎不堅牢,事業也隨之不能悠久。這基礎就是人間不可缺的道德。
有堅忍不拔的道德基礎,所營事業必定圓滿;如果建立的道德深厚,其功業也必定更加悠久綿長。反之,僅憑一時的利害而互相為用,縱使成功也不過是一時而已,絕不會悠久綿長。這就像建築房屋一樣,根基不穩固的房屋是不會支持長久的。
古德說:「德為善政,政在養民,正德、利用、厚生。」古人為政的基礎也在於道德。唯有正德,才可以利用,才可以厚生,然後方可以解決民生問題,所以,一切事莫不是以道德為基礎。
【前集一五八】
德者事業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者。
心善而子孫盛,根固而枝葉榮
我身和子孫的關係,好比是樹木的根和枝葉,根本堅固則枝葉必定茂盛繁榮。根本薄弱,枝葉也就不會發達了,所以身心必須健全,才能期待子孫綿延不絕。
但是,這裡所指的「我身」,並不是肉體,而是體內的心。心正則積德,子孫就蒙受更多的恩惠。如果心執著於妄念,失去了光明,多行不義之事,則淪為社會上的害蟲。這種人還天天在神佛面前膜拜,想祈求自己子孫的繁昌,無異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前集一五九】
心者後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葉榮茂者。
勿妄自菲薄,勿自誇自傲
《學佛入門》有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也就是說:心即是佛,人人皆備,只求諸內心,勿求於物外。
我們不要拋卻自家的寶藏去向人家乞討。不要向人自誇所有,人人皆有良知與明德。良知與明德是與生俱來的,所以聖賢君子之道,只是求諸於本心,只是修心養性的工夫高人一籌。
須知道本無涯,學無止境。如果能在「格物致知」方面下工夫,則修身正德之道,自然非你莫屬了。
【前集一六0】
前人云: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又云:暴富貧兒休說夢,誰家灶裡火無煙。一箴自昧所有,一箴自誇所有,可為學問切成。
道乃公正無私,學當隨事警惕
道德並不是聖人與君子的佔有物,乃是一種公共且公開於世的事物。所以垃沒有彼此高下的差別的,是人人都可以接近的,是人人都應該施行的。
相同的,學問之為物,也不是學者的私有物。它好比家常便飯,是人人不可缺的。然而,學問的目的,不僅僅是辨明道理的一種知識,而是希望學問能夠實用。
當一件事情發生了,人們必須以大學問的工夫去警惕研究,希望在根本上得到一個圓滿解決的方法。
【前集一六一】
道是一重公眾物事,當隨人而接引;學是一個尋常客飯,當隨事而警惕。
信人示己之誠,疑人顯己之詐
忠恕之道,是待人以誠,推己及人;俗話說「將心比心」,也是夫子的恕道。
所以,我心正直,則相信他人亦必正直,反之我心不正,他人也是如此。我如果信任他人,則以為他人如我的誠實不欺,實際世間的人未必都如我之誠實。只因我一念之誠,相信他人與我一樣,則他人亦多少必得掬誠相見,於是互相幫助而事業得到發展。
反過來說,我如果一直懷疑人家,以為他人都是欺人騙人,則對方縱然是正直的人,也因為我的猜疑而不能接近了。這麼一來,自己形成孤立,大家離心離德,結果所做的事業沒有不失敗的。
【前集一六二】
信人者,人未必盡誠,己則獨誠矣;疑人者,人未必皆詐,己則先詐矣。
春風育物,朔雪殺生
心胸廣大人、情厚重的人,如同春風薰化萬物,所接觸到的都是生生之機,其所感應者都是和和之氣,草木欣欣向榮,萬物生長發展。其人如冬日之可愛,人們都願意與他親近。
反之,性情殘忍、刻薄多疑的人,如同秋霜,草木接近沒有不枝枯葉脫,這樣的人還有誰敢和他接近呢?
所以,「待人接物」應當如春風之和,而不當知秋氣之肅殺。
【前集一六三】
念頭寬厚的,如春風煦育,萬物遭之而生;念頭忌刻的,如朔雪陰凝,萬物遭之而死。
善根暗長,惡損潛消
做善事不見善報,如草裡長冬瓜,善根暗長,慢慢的自然壯大。做惡事不見惡報,如庭前積雪,春天一到必定暗自消失。
又如做善事的人不見善報,也許是因為祖先有了餘殃波及他這一代,或是還要延及他的子孫,因此應當不斷積善修福以補償善行的不足。又如做惡的人不見惡報,也許因為他的祖先尚有餘慶,蔭及了他這一代或還要庇及他的子孫,等他的餘蔭完了之後,如果他仍然怙惡不悛,則必定要受惡報。
【前集一六四】
為善不見其益,如草裡東瓜,自應暗長;為惡不見其損,如庭前春雪,當必潛消。
厚待故交,禮遇衰朽
人人都有喜新厭舊的毛病,易於親近新交的朋友,而疏遠舊日的朋友,所以我們一旦遇到故舊之交,切不可忽略或忘記,一定要更比以前還要親切相對。
人在一般人前,多表示自己是光明磊落的,但在人所不見之處就容易胡作。我們應當在暗地裡比明面上,以還要光明正大的心跡來處理事情,不要認為在人所不見之處就任意胡作妄為。無論任何時候,也要不計其私才好。
我們對待老朽的人,應當比盛旺的人更隆重,才是敬老扶弱之道。
【前集一六五】
遇故舊之交,意氣要愈新;處隱微之事,心跡宜越顯;待衰朽之人,恩禮當愈隆。
君子以勤儉立德,小人以勤儉圖利
所謂「勤勉」,本來就是為人之道,是實行道德仁義所應當奮勉不懈的一種行為,然而,世人竟誤認為勤勉是增殖財貨以達到富貴榮華必經的手段。所謂「儉約」,本來是對於增殖財產、圖謀利潤的一種淡泊行為,世人誤認為存貯財貨凍結不用是一種儉約行為,竟為他的吝薔行為作辯護。
世間事大多是如此,本來為君子保身之守則,竟成了小人圖私利欲的工具,比方說春秋時候有歐冶子製成的千將莫邪雌雄二劍。這劍用在名將完成了克敵致勝的功業,這劍要是落到壞人的手裡,就變成了殺人越貨的凶器。
同一種東西,有兩面不同的用法,因此利害也就不同了。
【前集一六六】
動者敏於德義,而世人借勤以濟其貧;儉者淡於貨利,而世人假儉以飾其吝;君子持身之符,反為小人營私之具矣,惜矣!
學貴有恆,道在悟真
「不退之輪」,輪是法輪的意思。如來說法,摧破眾生的執迷邪見,轉成廣大正見,如車輪輾過的地方,邪見都被摧毀輾破。所以,佛家所說的「法輪常轉」,又叫「不退轉輪」。此處所說的不退轉輪,是「唯有前進而不後退」的意思。僅憑著一時血氣之勇的人,做一件事將起始就突然終止去做別的事情,這樣忽做忽輟,絕不是出於本心的堅持,當然無法持續到永久。
如來說本智的光明是永久燃燒而不滅熄的,所以用「常明之燈」來比喻它。如果僅僅從情識之中來分別道理,則有時解悟,有時迷惑,終不能大徹大悟,所以說,從情識之解悟者,終非常明之燈。
【前集一六七】
憑意興作為者,隨作則隨止,豈是不退之輪;從情識解悟者,有悟則有迷,終非常明之燈。
律己宜嚴,待人宜寬
古人說:「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他人有了過失,總要原諒寬恕,不應當嚴厲的責備。但自己有了過失的時候,一定要嚴加改正,不可以自己原諒自己,務必真正改正方可以。
自己有了困苦不堪的事情,要盡力的加以忍耐,但是遇到別人有了困難的時候,則要毫不猶豫的加以援助,使他的痛苦能夠解除,能夠這樣做,道德才算是有進步,事業才能夠成功。孟子所說「捨生取義」的道理就在於此。
【前集一六八】
人之過誤宜恕,而在己則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則不可忍。
為奇不為異,求清不求激
一個人如果能夠棄捨名利之念,當然是很可貴的,是與眾不同的人。
如果一個抱名利之念的人而好做與常人不同的言論與行為,就不是奇人而是怪物。
處於污濁的世俗之中,其心卻不被染污,這種人像蓮花的性質,出污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這就是清淨潔白的人。如果心存世俗之念卻又斷絕與世俗的來往,藉以表示自己的清淨潔白,便不是真正清淨廉潔的人。
【前集一六九】
能脫俗便奇,作意尚奇者,不為奇而為異;不合污便是清,絕俗求清者,不為清而為激。
恩宜自薄而厚,威須先嚴後寬
對人施恩,應先從少量慢慢的增加。如果先前對人很厚道,慢慢的減少了分量,則受恩的人不但不加以感激,反而因冷淡而生怨恨。
上對下應先嚴而後寬,如果先寬而後嚴,在下者怨恨在上者苛酷,心中並不傾服。
所謂「恩威並濟」,是在上者、在下者表示威嚴,同時也對下施予適當的恩惠。另付威嚴而無恩惠使人不服,表面忠實而內裡多行不義,則使人抱怨而去。如果只施恩惠而無威嚴,則受恩者對他失卻尊敬之心。於是,在上者命令不行紊亂了統制,這與無恩招怨同樣有害。但威嚴也不可以過度,大抵在上者以大分恩惠、四分威嚴統御部下,就可以達到恩威並濟了。
【前集一七0】
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後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嚴而寬,先寬後嚴者,人怨其酷。
心虛意淨,明心見性
心、性、意三者俗語叫做「心」,但其實有點區別,「性」就是萬物之性,也可以叫「天性」,只有徹悟的人才能夠照見本性。所謂「心念」也就是本性的作用,所謂「意識」也就是心的馳聘與奔走。本性好比是主人,心念是經紀人,意識是受命的夥計。這三種東西雖然在人身裡面發生作用,結果仍然要看主人的本性。當心中空寂一事也不想的時候,就會顯露出本性來。假如善惡是非、取捨憎愛的各種念頭不能熄滅而想要徹見本性,那宛如「鏡中看花,水裡撈月」,是絕不可能的事。
當意識淨化,不破妄想與煩惱污染的時候,心念自然澄清了,假如意識不清而妄想尋求心念的清明,那就恰如在有塵污的鏡子上面想要見出鏡子的光明,也是絕不可能的事,因此悟道見性,必須先明瞭心念,明瞭心念必須先清淨意識。
佛家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道理也在此。
【前集一七一】
心虛則性現,不息心而求見性,如撥波覓月;意淨則心清,不了意而未明心,如索鏡增塵。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我身位居於高官高位,人們尊敬我的德高望重,多半是尊敬我身上華貴的衣服,與其說是尊重人物,不如說是尊敬地位。
我身的地位在低賤的民間,人們都對我輕視。某輕視者不一定是我的人格與德行,多半是輕侮我身所穿的布衣草履,因而侮辱了我的身分。
由此看來,在高官高位之時,人對我的尊敬並非真實,所以找也不必太喜歡。又我在民間,人對我的侮辱也並非真實對我侮辱,所以我也無須發怒與計較。
從前有一個和尚穿著破衣服托著缽向一個富豪之家化緣,這富豪對他非常輕視,連一文錢都不施捨給他。後來這和尚換了金色燦爛的袈裟又到富豪之家化緣。富豪把他請到內堂,供養一桌富盛的素齋。並且佈施了很多錢。和尚於是把袈裟和衣服一起脫下來,放在床上,把素齋和佈施的錢都供奉在袈裟和衣服的面前,而他自己連手部不觸一下。主人覺得很奇怪,問他是什麼緣故?和尚說,施主今天的供養不是供養小僧 是供養袈裟和小僧的衣服。所以,我把素齋和怖施奉獻到袈裟和衣服的前面,叫他們享受施主的盛意。主人於是大感慚愧,連忙請和尚恕他以前的失禮。
以上這個例子,說明了尊崇權勢而輕蔑貧賤是愚蠢的行為,而和尚以巧妙的說教警戒富豪的愚癡。
【前集一七二】
我貴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帶也;我賤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則原非奉我,我胡為喜。原非侮我,我胡為怒。
慈悲之心,生生之機
古人認為人既是萬物的靈長,應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
所謂「人道」也,是幫助天地發育生生不已的機用而生的,人類也就是這生生發育的根本,所以應當對於萬物懷有慈悲心。
如果人類沒有這種念頭,就是無情無義的東西,與土木無異,也不過等同行屍走肉了。
【前集一七三】
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古人此等念頭,是吾人一點生生之機,無此,便所謂土木形骸而已。
勿為欲情所繫,使與本體相合
人心的本體是一個小天地。我心生出了喜悅之念,天也就現出景星慶雲。我心生出了忿怒之念,則天也就降下雷雨風雹。我心生出了威嚴之念,則天就表現出烈日秋霜的景色。此所謂「上應天象,下應人事」,是天人合一的道理。
這喜、怒、慈、嚴四種念頭,好像是天有四時景象,對於心體來說缺一不可,一切都是必要的現象,此四者是一致協調的,隨起隨滅過而不留,所以人心也是一樣。但上天是都能作用在適當的時候,故人蒙上天恩惠而化育生長,綿延不絕。
【前集一七四】
心體便是天體:一念之喜,景星慶雲;一念之慈,和風甘露;一念之嚴,烈日秋霜;何者少得。只要隨起隨滅,廓然無礙,便與太虛同體。
無事寂寂以照惺惺,有事惺惺以主寂寂
人在周圍的環境沒有什麼變化的時候,心就像在睡眠時候一樣,心體的運用也非常遲鈍。心雖如此安靜,但若和外界的事物相接觸,則如同明鏡般映照出來,絕不使外界的動作有所逃脫。如果不能以靜寂來照見的話,心就陷於昏冥欲睡的狀態,對於一切意外事件的事理,都不能靈活敏捷了。
反之,當我們遇到意外事變的時候,心就忙亂不易控制,這時候一定要求其心平靜、沈著、警覺,以理智冷靜的頭腦去應付。
總之,心之為用在閒暇之時,不可任其昏冥而入於眠睡狀態。在有事之秋,也不可狂亂慌張,始可免除錯誤。
【前集一七五】
無事時,心易昏冥,宜寂寂而照以惺惺;有事時,心易奔逸,宜惺惺而主以寂寂。
明利害之情,忘利害之慮
古諺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置身於事外的旁觀者,才能夠虛心平氣來評議是非,辨別利害,所以他的判定是正確的。反之,置身於事中首當其事者,應當忘掉利害的念頭而能一心一意的處理,才可以使事業有所成就。
一個國家立法機構是評議政事的,而行政機構則是實行政事的,但是立法機構如果被行政機構驅使,或是行政機構受立法機構過分牽制,則兩方面都不能夠善盡其職,而使政治改善勢所不能。
這就是如上面所說的一樣,立法者雖然是居於超然地位,但應當熟悉事務內中的利害情形,而執政者雖然是居於當事人地位,但應當忘卻利害的顧慮。能夠這樣做,是一秉大公出於至誠,一切政事才能完滿而無阻礙。
【前集一七六】
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
操持嚴明,守正不阿
君子得志的時候,處於國家的樞要地位,要使威權行於天下,那就當操守嚴明,心氣和易。要守正不阿,勤勉修身,以天下為己任。不稍放縱,不事營私,不結小人,不邪惡,執法公正無私,做事必須無過與不及,能夠如此做,不致有「近惡濁,以招腥擅之氣」或觸犯小人受不必要之氣的禍患。
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因為他有這種偉大的政治理想,才能成為廟堂之器。這實在值得後世執政者效法。
我們做事必須要有防患未然的精神,凡事必須有了預備才能夠免去後患。怎樣才能做到以上的地步,還是要由正心、誠意、修身、正德方面下手,更必須言出必行,才可以擔當起政治上重責。
【前集一七七】
士君子處權門要路,操履要嚴明,心氣安和易,毋少隨而近腥檀之黨,亦毋過激而犯蜂之毒。
渾然和氣,處世珍寶
有學問的人往往被無學問的人恥笑,有道德的人往往被險詐的小人排斥,有道行修養的宗教家往往被欺世的假慈善家誹謗。世間往往是認假而不認真。但是真正達到學問淵博、道行高深的學問家、宗教家們,他們絕不說一句罵人的話,看起來也絕不受他人的注意,這是和氣不露頭角,居身處世的最好辦法。
以節義為外表的人,絕不是真正的節義。以道學為號召的人,也絕不是真正的道學。所以,標榜節義反而因節義受社會人士褻瀆,以道學為號召的結果是反受世人的批評和嘲笑。
君子不標節義、不榜道學,只是審慎而不做惡事,亦不立善名受世間的褒揚。因此,只有渾然和氣不露鋒芒,才是處世之道、度世之寶啊!
【前集一七八】
標節義者,必以節義受謗;榜道學者,常因道學招尤;故君子不近惡事,亦不立善名;只渾然和氣,纔是居身之珍。
誠心和氣陶冶暴惡,名義氣節激礪邪曲
人性本是善良的,對於任何邪僻奸惡的人,都可以用方法引導、感化,這樣不但可以減少為惡,並且可感化向善。比方對於虛偽奸詐的人,要誠心誠意的對待,使他感動得改變欺詐的行為;對於粗暴不講道德的人,我們要以溫和的心情相接觸,就如焚名香以去惡臭,其暴逆之性就必定融化於和平氣氛之中。
對於為一己的私利私欲而欺心的人,我們要給他名譽、義理與節操,使他本心恢復到善境,用這樣的作法,既不損人性,又合乎人的心理。能用適當的工夫,天下的人都能歸於教化而成善行。假如是以善心而不能去其惡行,那就是自己的德溥或是熱心不足。
在日本史上後三年之役,源義家殺了敵人安倍宗任。俘虜了他的弟弟貞任,義家赦了他的罪過,命貞任為他的近侍。貞任心裡打算替哥哥報仇,義家對於此事或許明知而不問,絲毫也不加警戒。貞任想要殺掉義家的機會很多,但是見了義家的威嚴。躊躇而不敢下手,經過一年,有一天義家外出,只有貞任一個人隨侍,他在義家的後面走著,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幾次想要拔刀殺掉義家,但看見了義家溫和慈祥的態度,還是忍住不下手。等到義家回府之後,貞任審然覺悟,向義家自首請罪,義家安慰了一番並未加以責備,貞任此後對義家更為心服,就終生效忠於義家。這故事證明了和氣足可薰陶暴戾。
【前集一七九】
遇欺詐之人,以誠心感動之;遇暴戾的人,以和氣薰蒸之;遇傾邪私曲的人,以名義氣節激礪之,天下無不入我陶冶中矣。
行至中點,一省吾身
行至中點,再省吾身
行至中點,三省吾身
和氣致祥瑞,潔白留清名
「慈悲」兩個字可以解釋為「慈悲之心」,人有慈悲心,便有非常大的力量。所謂「醞釀兩間和氣」,是說可以製造出天地之間的溫和氣象。從前有一個學生,周遊西洋各國。看見買賣奴隸的事情太不人道,把人當成下等動物看待,實在覺得殘酷。於是,他主張解放奴隸。各國人受了他的感動,全都開始實行解放奴隸。
「寸心」是說人的心在胸中只有方寸之大,古語說:「一心潔白,留方千古。」中國古時候有一個名叫楊震的人,夜間有人給他送賄賂,說這件事誰也不會知道,請他收下,楊震當即告訴行賄的人說:「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如何可以說誰也不知道?」所以,楊震四知的清廉潔白名譽,乃得傳之於後世。
總之,人的一念至誠,可以動天地,所以我們應當勤去惡念而常起善心。
【前集一八0】
一念慈祥,可以醞釀兩間和氣;寸心潔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
庸德庸行,和平之基
在世間,有奇言異行的人不知作了多少驚怪駭人的事,他們為了使人家知道他們的不平凡而想揚名於世,當然很好。可是,從古至今又有幾人可以安全度世,全了性命呢?
所以,言行怪異是涉性的禍根所在,只有道德才是合身保家最好的方策。以前莊子的混沌比喻不過是警世的一種寓言,人在混沌時期的無為無事,當然就無傷人之本性。
太古時期的人大都很長命,到了後來人的智慧日漸進步,與外界接觸更多了,於是變化多端加深,終於夭折了壽命。因此,只有與世無爭,免招了忌不討人厭,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前集一八一】
陰謀怪習,異行奇能,俱是涉世的禍胎,又一個庸德庸行,便可以完混沌而召和平。
忍得住耐得過,則得自在之境
古人說:「登高涉險,臨深履薄。」這個時候就要用上「耐」這一個字。不僅是登山踏雪需要這一個「耐」字,同樣的,你接觸陰險的社會,有高低障礙橫 互 在眼前,如果你不能堅持住這一個「耐」字,很少有成功的。如果忘了這個「耐」字,就立刻跌到了深山幽谷棘叢中,遭遇到喪身的危險。
從前有一農人,他家的後面有一座山崩塌了,他每天把後面山上的土運一些到他家前面的水塘。有一個有知識的人看見了,就對他說:「你每天運這些土的目的是什麼?」農人一面擦著臉上的汗,一面說:「我用山崩了的土填滿前面這個池塘,將來山也變成平地可以種田,池塘則變成菜圃種菜。再撒上一些麥種,一年的食糧也就不虞匱乏了。」
這個有知識的人笑了起來說:「這是不可能的事。你這是在說夢話。恐怕你日以繼夜不停的工作,這一生恐怕也不會填滿,我看你還是早早停止這個工作吧。」
這個農人搖搖頭說:「也許你說得很對,但是無論多麼困難的事情,只要能夠忍耐就沒有做不到的事,在我這一代即使不能成功,可以由我的兒子繼續來工作。兒子不能完成,再由孫子那一代來工作。」
有知識的人聽了這話不禁愕然:「你說的話簡直是荒唐,和你這樣的人說話,是自白的浪費了時間。」說完就氣憤的走了,而農人仍然頭也不抬,照舊做他移山填池的工作。
看了這一段故事之後,應當效法這農人的作風,還是聽從有知識的人的說法呢?
我想還是應當效法農人。不是嗎?
【前集一八二】
語云:「登山耐側路,踏雪耐危橋。」一吋字極有意味。如傾險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撐持過去,幾何不墜入榛莽坑塹哉?
心體瑩然,不失本真
憑一人的事業功名與天齊,或者是詩歌文章光海內,到頭來都不過是身外之物,遊戲人生。
所以,這些由外物而建立的人生,都是止於人間一個短短的時間而已。吾人最可尊敬的東西不在身外,而在於本心。如果人心的本體不受污穢,像玉石一般清瑩光輝,就是不建功立業、不作文章,也是堂堂正正的做人。然而,世間許多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往往被外物奪了他的心,這真是可憐之至。
禪宗修佛之道是直指其心而不求物外,所謂「明心見性於一念之間」就是必須先覺悟心體的本真,才能達到圓覺真知之境,修佛的方法,莫過於禪宗最為直截了當。
【前集一八三】
誇逞功業,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做人。不知心體瑩然,本來不失,即無寸功隻字,亦自有堂堂正正做人處。
忙裡偷閒,鬧中取靜
當你在事務繁忙的時候,要想忙裡偷閒,就得先在閒暇的時候找一個機會,也就是說,在平常無事的時候,要把心安置好,有寄託的地方,然後,在忙裡才能不亂方寸而有悠閒時間。當你在喧嘩鬧亂中,想要取得一個寂靜的境界,就必須先要在寂靜當中立住一個中心主宰,也就是把自己的心緊緊的放在主宰萬物上;要使心不受外界的影響,否則心隨物動,心就要見異思遷,心就要隨事而變了。
英雄豪傑在戰亂中,每能當風高歌對月吟詩,其心顯然猶有充裕的境地。偉大的人物臨生死之變的時候,心不稍動,反而悠然像平時的料理事務。這都是掌握住良機,建立一個主宰,才能達到這一個境界。
【前集一八四】
忙裡要偷閒,須先向閒時討個把柄;鬧中要取靜,須先從靜處立個主宰。不然,未有不困境而遷,隨事而靡者。
為天地立心,為子孫造福
心體是一個小天地,它和大的天地是相融合的。為了完成這天地應有的使命,人應當體會到我心即是另一小天地,所以應當為天地立心。
為天地立心的道路有三條:第一是不受外物的引誘而泯滅本心;第二是不要苛待他人到不堪忍受的痛苦程度;第三是役使萬物要任其自然,不可以過用超越了限度使其力全消。此三者即是人天地之心,人若能善為體會運用,就可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子孫造福。
不昧己心的人,心地一定是光明正大的;不盡人情的人,熱情一定是充沛有力的;不消耗物力的人,則一定愛惜物力。心地光明的人,則公正無私;熱情充沛的人,則人情厚重;愛惜物力的人,則不怕缺乏。此三者可使大地立心、民命安穩和萬物生息。這不但可以使現在的生活美滿,也可以為將來的子孫造福。
【前集一八五】
不昧己心,不盡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子孫造福。
為官公廉,居家恕儉
作官的人,應當遵守兩句話:第一是「公平無私來辦事,不要以私情而害公義」,也就是不能以私情來左右事務,這樣的辦事才能得到正確的判斷,而智慧也朗朗光明;第二是「清廉潔白」,不圖私利才能夠被人家尊敬信服,自然也就不失個人的威嚴。
其次,治家也必須遵守兩條訓誡:第一是「互相原諒對方過失」,這樣就不起什麼不平或抱怨,家庭間使和氣融融,心境自然平穩;第二是「力求儉約不浪費」,量入為出,別家用常常是富足而沒有缺乏的憂慮。
【前集一八六】
居官有二話,曰:「唯公則生明,唯廉則生威。」居家有二語,曰:「唯恕則情平,唯儉則用足。」
處富知貧,居安思危
人當富貴的時候並不感覺到有任何不足,所以對於貧窮人的苦痛,他們也感覺不到。
然而,世事變幻無常,人們被運命之神所愚弄,曾幾何時由高貴的地位變成了貧賤的環境。所以,我們應當在富貴的時候,不要忘記貧窮人的痛苦。常言說:「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能夠常常這樣思想,就能夠保持富貴悠久了。
其次是人當少壯時代,血氣旺盛,對於外界環境毫不懼怕,身體強壯勇氣百倍。然而,歲月易逝,不知轉瞬者之將至。所以,在年輕的時代,要知道衰老時期的辛酸痛苦,應當事先鍛鍊身體,保持健康。
古語說:「少年休笑白頭翁,花開能有幾日紅。」又說:「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都是教人愛惜青春的意思。
【前集一八七】
處富貴之地,要知貧賤的痛癢;當少壯之時,須念衰老的辛酸。
清濁並包,善惡兼容
處世之道,首先要明哲保身。如果一個人自己持身清白太過,亦受他人的忌視。人處世能夠清濁並包,容納污穢,則豁豁大度,眾望所歸,以之成名建功立業都是無往而不利的。古時楚漢相爭,漢王能容物而項羽對人嫉苛,故漢王獲得垓下一戰的成功。
與人交際愛憎好惡之念不可過於分明。一切賢愚善惡總須包容於心,則未有不受尊敬的。古語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也就是這個道理。
做大人物處世,要訣亦在於此。
【前集一八八】
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
勿仇小人,勿媚君子
黃雀食蟲,貓來捕鼠,天地間萬物是互相制服著的。
所以,小人也自有制服牠的人們存在,無須我來和他為敵,小人自有他的敵手。我如果不與小人為敵,小人自然也不會和我作對,這樣便可以避其禍害了。
對君子切莫逢迎諂媚,因為君子是公平無私的,我如向他卑躬屈膝,反而引起牠的鄙視,即或有所乞求,他也絕不施以恩惠。
所謂「士以器識」,千萬不要在君子面前失禮,致使他對我的器量低估過甚了。
【前集一八九】
休與小人仇讎,小人自有對頭;休向君子諂媚,君子原無私惠。
疾病易醫,魔障難除
放縱情欲的人,好像口貪美味,耳貪妙音,心戀酒色,癡迷不悟。這些病當然比身體所得的痛要難治得多,但還不能說是到了不堪救藥的地步。
頑固於偏頗的道理,執一而不化的人,不接受他人的勸說,更不可以理喻解,這樣的病想要治療可就難了。
除去事物的障礙還不算是難事,但想除去拘泥於理由的障礙就難得多了。這種人即所謂的「食古不化」。
王陽明說:「除山中之盜易,除心中之賊難。」除有形的痛易,除無形的痛難。縱飲的痛是俗人的病症,執理的痛是學者的病症,和有病的學者去談究竟,是談不出什麼好結果的。
【前集一九0】
縱欲之病可醫,而勢理之病難醫;事物之障可除,而義理之障難除。
金須百煉,矢不輕發
修養身心好比是冶煉刀劍,百煉鋼能成繞指柔。「若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工夫越久,其鋼越純越硬。
古時候楚國有夫妻二人冶鐵煉雌雄二劍,雄劍名叫「干將」,雌劍名叫「莫邪」。他們用了極強的火力都煉不成功,最後,這個男人為了增強火力,自己跳到爐中做燃料,於是雄劍成就了。女人見男人跳到爐中成了雄劍,她也跳到爐中,做了雌劍的燃料。於是,雌雄二劍干將、莫邪遂成千古的名劍。不過,這段故事不見於正史,只是一段傳說故事,但也足以證明古人做事的專心與犧牲精神的偉大了。
煉劍工夫不深就不能成為名劍,一般人凡事欲求速成,根本談不上修養。其次,做事好像是用千鈞之力拉開硬弓,必須用上全身的力量,如果輕拉而輕發,必定不會中的。如果輕於著手、草率從事的話,也必定不會有什麼大的功效。
【前集一九一】
磨礪當如百煉之金,急就者,非□養;施為似千鈞之弩,輕發者,無宏功。
寧為小人所毀,毋為君子所容
小人的行為是只要認為對自己有利益,對方雖然是惡人也可以互相為用;如果沒有利益,對方雖然是善人,他也不去接近。小人只是知道依著自己的利益而予人以毀譽。
所以,被小人嫌忌或誹謗,於個人並無絲毫的損失。如果為小人所喜悅而自以為得計,那就難免被人家認為是與小人臭味相投了。
君子雖然面對一個人,也要講道說法,導人向善。只要有一線希望,都不輕易的放棄,而對於沒有希望的小人就不用說了。
所以,受君子的斥責,正是證明自己還是一個有希望的人。如果我有了過失,受君子寬恕而不加責備,那就說明我已沒有做善人的希望了。
【前集一九二】
寧為小人所忌毀,毋為小人所媚悅;寧為君子所責備,毋為君子所包容。
好利者害顯而淺,好名者害隱而深
整日為利益而奔走的小人,自始就不重視道義,做事的時候公然超出道德的範圍,去做那些不正當的事,流毒於社會,當然為社會一般人所指責,但他為害的範圍並不深廣。
反之,為求名譽的偽君子,戴著假面具,在暗中卻多行不義與不德,他對於社會的害處使人不知不覺,久而久之其所行之惡越多而其害處亦越大。在社會裡,教育家、宗教家和事業家,在名教、慈善與社會救濟等等的美名之下,以飽私囊的人不知有多少,而其害處之深也不知有多大啊!
【前集一九三】
好利者,逸出於道義之外,其害顯而淺;好名者,竄入於道義之中,其害隱而深。
忘恩報怨,刻薄之尤
人情的缺點有種種不同,其中最無人情缺點的要算是受恩不報;反之,對人有怨,時常掛念於心。這樣的人要算是違反人的常情了。
聽見人家的惡事,不管真假卻深信不疑,並且以幸災樂禍的心情來待人處世,唯恐人家比自己強,希望人家都不如自己。
這種心理如果能導之以正、化之以德,未始不可變成向上前進的意志,但是,如果任性妄為而不受人批評指正,則養成殘酷刻薄的行為,最後終至身敗名裂。
【前集一九四】
受人之恩,雖深不報,怨則淺亦報之;聞人之惡,雖隱不疑,善則顯亦疑之。此刻之極,薄之尤也;宜切戒之。
讒言如雲蔽日,甘言如風侵肌
人們受了讒言誹謗,或破人惡意攻擊,心中有冤無處訴,感覺委曲,然而事實總是事實;如果不是實在的誣陷,這不過是短暫的黑暗,宛如烏雲遮日,不久雲散而重現光明;所以,人們如果被他人造了謠言,最好不去理會,久而久之自會水落石出,謠言不攻而自破了。因此造謠言的人如果再去挑撥離間,也就不再發生效果了。
人們都喜歡讚揚或受人尊敬。有些人專會收買人歡心,對人當面恭維,這種諂媚阿諛的風氣,如果不改正過來,就好比是由窗縫鑽進來的寒風,不知不覺逼侵人身肌膚,久之便得了寒風侵襲的病症,使人受了健康的損害而不自覺。
所以,甘言蜜語欺騙人的話,絕不可隨便聽信,以免損害了品德。寧受人謗勿受人揚,受人誹謗則知所警惕,受人諂媚則敗德喪身而不覺。
【前集一九五】
讒夫毀士,如寸雲蔽日,不久自明;媚子阿人,似隙風侵肌,不覺其損。
戒高絕之行,忌褊急之衷
高山峻嶺地質大都是岩石,所以草木不易生長;拿來和人相比,就是說人的性格如過於剛慢自用,過於堅頑就不易與人相近,結果孤立無援,事業難成。社會是一群人民的組合,如果大家對你印象不好,又將何所適從呢?反之,在溪谷幽深之處,草木蒼翠,這是說人的性格如果能夠俯順人情,則大家都願意相親接近。
另外,在水湍急的洪流裡面,魚鱉很難停留。這正代表人的性格偏急狹隘,量小不能容物,則他人都避而遠之。又如在深海巨洋裡面,不但能容魚鱉且可隱匿蛟龍;這好比人的氣量寬大能夠包羅萬象,則人們都願來趨附。所以,君子處世要兼容並包。古語說:「得道者多助,失德者寡助。」人能謙恭待人,仁民愛物,自不會孤立。所謂「德不孤必有鄰」,就是這個道理。
【前集一九六】
山之高峻處無木,而谿谷迴環則草木叢生;水之湍急處無魚,而淵潭停蓄則魚鱉聚集。此高絕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戒焉。
虛圓立業,僨事失機
古今中外,成大功、立大業的聖賢豪傑,做人多半是虛心求教,寬宏大量,其做事則能機敏圓融容人納物。
反之,執著頑梗不化的人,做人則心性偏激,不能容物,做事則主觀太強成見太深。
偉大的人物能善於用人,凡事從大處著眼,不拘泥小節,所以因人成事,其功業成就並非出於偶然。而執著自恃的人,卻往往失掉機會,甚至功敗垂成,楚漢相爭的項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前集一九七】
建功立業者,多虛圓之士;僨事失機者,必執拗之人。
處世要道,不即不離
處世如果和俗人混同攪在一起,自己也就成了平凡之人,談不上什麼建功立業,嶄露頭角。反之,如果不同於世俗,並且表現出與世俗完全不相同,那就被俗人排除而孤立起來。所以,處世既不要流於世俗,也不能與世俗完全相異,總要中正不移合乎中庸之道。彷彿人在水裡面游泳,既不能離開水面,也不能沈溺水裡,才能向前進行。
其次,做事情不要討人厭惡,但也不能使一切的人都喜歡,因為事業不是一人之力所能成就,會與很多的人發生關係。討人厭惡,則人人不願同他接近,做事就無人幫助,事業也絕不會成功。如果要令一切的人都喜歡,必須迎合一切人的意旨去作業,結果是不能按著自己的意志去做,也做不出什麼有益的事業來。
因此,吾人是既不討人厭惡,也不討人喜歡,能夠處於中庸之道無太過與不及,這樣才是處世的儀規。
【前集一九八】
處世不宜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作事不宜令人厭,亦不宜令人喜。
老當益壯,大器晚成
人當少壯時,年富力強,血氣方剛,志氣旺盛,精力充沛。一到老年精力衰頹了,志氣也不免消沈,一旦有了疾病便一病不起,所以,人到老年應格外鍛鍊體格奮發精神,越老而越壯健才好。就像黃昏日頭雖然快要落下,仍然映現出一片絢爛的雲彩。
一年之中到了冬天,行將歲暮,一切草木都露出枯萎狀態,唯有那橙橘之類樹木,正在默默結果生實。所以,君子在晚年更應當比少壯時期精神百倍,古人說:「歲寒而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意思也就是人到老年當如松柏之強勁,做事應當貫徹到底,亦如人生最後都有個歸宿,凡事都有個結果啊!
【前集一九九】
日既暮而猶煙霞絢爛,歲將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藏才隱智,任重致遠
「行知病虎,立如眠鷹」是形容人聰明才華不外露,但也說明了人的心機深刻,智謀高遠隱秘。
所謂:「靜若處女,動若脫兔。」當鷹在搏兔或虎在攫食的時候,最先是不動聲色,不露鋒芒,懶懶的好像在睡覺,其實牠是在作準備,不發則已,一發即必達到他攫取食物的目的,所以,君子應當要有「鷹立如睡,虎行若病」的工夫,才能勇於任事。
常言說得好:「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也就是說,君子要聰明才華不露,才是明哲保身、消災遠禍的最好方法。
【前集二00】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入噬人手段處。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纔有肩鴻任鉅的力量。
過儉者吝薔,過讓者卑曲
儉為美德,但太過則變成吝薔,有傷大雅。禮讓是美行,但太過則足恭曲謹,反而有失常態。所以,君子處世無過與不及,只要恰到好處。
處於動亂的社會,人心陷溺已久,只知爭奪權利,忘掉道德義行,以致風俗日壞,道德淪亡。
要想使人心恢復,重整道德風俗,只有從生活上著手。
首先應當制止奢靡浮華的生活和改正虛偽不誠的風氣,使人人生活節儉樸實,養成崇禮的德性,在物質生活上不要太吝薔,或是太奢侈,在精神生活上要寧奉之拙勿失之巧。做到這樣,才能夠轉移風俗,振作人心。
【前集二0一】
儉,美德也,過則為慳吝,為鄙吾,反傷雅道;讓,懿行也,過則為足恭,為曲謹,多出機心。
喜慶安危,勿介於心
不要憂愁失意,要知道失意正是得意的基礎。不要歡喜得意,要知道得意正是失意的根源。不要以為有恃而無恐,應當曉得「日中則昃,月盈則虧」。
天道尚不可久恃,何況人事呢?不要怕起頭困難,這困難是為了更向前進一步。
在佛家看來,人生原無得意與失意,只是人的觀念的分別。世間一切事物皆知電光石火,皆知夢幻泡影,在人生道路上只有用辛苦突破艱難,就像蝸牛爬壁,一步步的往上而已。人入世以來,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只求人生在世平安即可。
【前集二0二】
毋憂拂意,毋喜快心,毋恃久安,毋憚初難。
宴樂聲色名位,三者不可過貪
日以繼夜貪圖酣樂的人家,是奢侈浪費生活的代表,這樣的人家享受過度,等到福報已完,便互見衰敗消亡。
古時候讀書的人都是「十載寒窗一舉成名」,如果在讀書的時候就貪愛那些聲色之樂、華美之裝,這樣的士人,也絕對不是真的讀好了書。即使是讀了些書,也不是治國安邦的經典。不過是一些騷人墨客的詩詞歌賦,於世無補,於身無益,結果無聲無嗅的埋沒了一生。有的文人無行,還做出許多風流韻事為後人的笑柄。
有知識的人,如果名利心太重,就會不顧一切爭權奪利。自古為了功名利祿臣逆拭其君父者,不知道有多少,如王莽、曹操、隋煬帝、唐太宗之輩,儘管是位高權重,或是貴為天子,但是在百代之下,後人的筆墨形容,也是難脫公道啊!
【前集二0三】
飲宴之樂多,不是個好人家;聲華之習勝,不是個好士子;名住之念重,不是個好臣士。
樂極生悲,苦盡甘來
世人多半以為自己所喜歡的便是快樂,反而被樂心把他引到了苦痛的境界。比方說喜歡吃好穿好的人,認為衣食豐滿就是快樂,不知他被這享樂的心引到了負債累累的境域,因此是苦痛不是快樂了。
反之,明達事理的人,常處逆境和有不順心的地方,但他仍然不以為苦,反而照常感到快樂。他的苦心,可以換來人生真正的快樂。
比方名人,在開始的時候都要經過困難和惡劣的途徑,而他們都能一一克服,不以為苦,十年埋頭窗下苦讀,終於一舉成名了。武將親自披甲上陣,不避艱險去殺敵攻城,終能立功異域。這都是先苦而後樂,由苦心得來的快樂。
世人不加認識,只知貪圖享受快樂終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反而陷入極大痛苦的深淵。
【前集二0四】
世人以心肯處為樂,卻被樂心引在苦處;達士以心拂處為樂,終為苦心換得樂來。
過滿則溢,過剛則折
當一個人官高祿厚登峰造極的時候,就應當有所準備,萬一有什麼不幸或變故的話,也不至於一蹶而不振。所以,凡事應留餘地,就是不為自身的榮辱打算,也當為後世子孫的安危著想。
但是,人多半是在得意時不為失意時作預先的準備,終至滿盈招禍,等到了窮途末路再後悔就遲了。
俗語說:「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人如果能夠明白這中間的道理,就應當好自為之,知機善退,才不會招致失敗。
【前集二0五】
居盈滿者,如水之將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處危急者,如木之將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
冷靜觀人,理智處世
人在感情衝動的時候,便忘掉了理智的存在,對於判斷事物就免不了發生錯誤,因此必須以冷靜的態度來處理,才可以中正不偏。
要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想。用了這許多的「冷」字,不外是冷靜的去用眼、用耳、用情、用心。冷靜的反面是熱情,熱情並不是壞事,但如果沒有冷靜相對,那熱情一激動,就要壞事了。
冷靜好比是水,熱情好比是人,以冷靜制住熱情,水火既濟,可以利民而益物,建功而立業。反過來若是熱情衝動,瀰漫了理智,就是火水未濟,水與火皆不能當其位,結果是兩敗俱傷。在人事上來說,是既不通情又不達理的。
【前集二0六】
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想。
量寬福厚,器小祿薄
俗語說:「庸人厚福。」其理由是庸人的心地憨直,其性純真,他的心寬而舒暢。至於他待人處世,也少用機巧,所謂不失赤子之心。如能教之以仁愛,則未有不誠心待人的,所以他獲福必厚。天福庸人的道理,即在於此。
反過來看小人,心地狡詐,行為奸偽,事事只講利害不講道義。只圖成功,不顧後果,這種人絕不會有福,即或他一時用機謀僥倖成功,但轉眼也會失敗。有時候上天反而還故意使他暫時得志,但在這得意之中,同時給他種下日後悲慘失敗的種子,況且,像這種心地狹小的人,也絕不會成大功、立大業的。
【前集二0七】
仁人心地寬舒,便福厚而慶長,事事成個寬舒氣象;鄙夫念頭迫促,便祿薄而澤短,事事得個迫促規模。
惡不可即就,善不可急親
在上位的人,聽見了臣下說他人的醜事,不能立刻就聽信。這其間或者是奸人進讒言陷害忠良而假公濟私、公報私仇洩憤的行為,或者是捏造事實以誣告他人的報復手段。
同樣的道理,人有向上來報告他人的善行,也不可以馬上就加以信任,因為這裡面恐怕有心地狹窄的小人,利用機會製造謠言迎合上級,以便於達到他登進享福的不軌企圖。
【前集二0八】
聞惡不可就惡,恐為讒夫洩怒;聞善不可急親,恐引奸人進身。
燥性僨事,和平徼福
古語說:「智欲圓而行欲方,膽欲大而心欲細。」智圓而行方的人,才有成功的希望,膽大心細的人凡事才不至於失敗。
如果性燥心粗的人,即使是膽大而不熟考事情的利害成敗,匆忙的去做,結果是不會成功的。
青年守則上說:「和平為處世之本。」只有心平氣和,才能待人接物立身處世,並且得到多方面的幫助,事業自然能獲致成功,而福祿自然而然降集在他的身上了。
【前集二0九】
性燥心粗者,一事無成;心和氣平者,百福自集。
酷則失善人,濫則招惡友
待人不要太刻薄,性情刻薄的人,一定不會有待人有恩,居上位者對部下刻薄無比,則部下紛紛背叛,勢難常久。父子兄弟之間,如太刻薄,則骨肉相殘導致家庭破敗。
刻薄的起因是吝薔自私,是物欲埋沒了良知,漸漸的習而成性,養成刻薄無情的行為。所以,要不刻薄,首先得要剷除自私的觀念。
古語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交友是不可不加選擇與分別的,朋友也有好的,也有壞的。常言說:「絕無益之朋,交有德之友。」只要不去濫交朋友,就不會招到禍患。交朋友要站在道義的立場,互相幫助增進交誼,如果基於利祿的結合,那就是酒肉朋友,在你有錢有勢的時候,他們如蚊蠅之逐臭蜂湧而來,當你金盡勢衰的時候,他們就掉頭不顧而去,這樣的朋友,還不如早早斷絕來往為妙。
【前集二一0】
用人不宜刻,刻則思效者去;交友不宜濫,濫則貢謏者來。
急處站穩高處看準,危險境地早日回頭
在風強而急的時候,必須要有力,才站得穩腳步;在洪流巨濤當中,必須靠全身用力,才能經得起考驗。性路崎嶇不平,如果我們對於應對事物沒有飽嘗世故的經驗,很容易被那驚濤駭浪糾纏著而不得脫身。
花街柳巷中過活的人,日子久了便被花香柳艷的脂粉香氣所迷,如果不能睜大眼,就被情纏綿不得解脫,往往蕩產亡身至死而不悟。此時此地如能把標準提高一點,選擇適當,心情清醒一下,在這理欲交關的當兒,就能得到退步抽身的機會。
古語說:「憂危啟聖智,厄傑見人傑。」君子處於危險而能及早回頭,及時醒悟,則不但消災遠禍趨吉而避凶,並且越能在憂危困厄的時候,顯露出聖賢豪傑的本色。
【前集二一一】
風斜雨急處,要立得腳定;花濃柳艷處,要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要回頭得早。
和衷以濟節義,謙德以承功名
有節義心的人,他的氣質強正剛直,性情也就容易傾向激烈。剛直固然是他的長處,激烈卻是他的短處。為了去其長而補其短,平素就要養成溫和的心情去待人處世,調和激烈的性情,才能與世無爭,無有後患。
古詩有云:「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這是說功業盛大的人容易招人嫉妒,所以必須處世謙恭和藹,做事以禮讓為先,這樣不但可以杜塞嫉妒之門,還可以永久維持功業。
【前集二一二】
節義之人濟以和衷,纔不啟忿爭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謙德,才不開嫉妒之門。
居官有節度,鄉居敦舊交
做官的人不但處理公文要公正嚴明,在平日私人的書信之間,也要相當節制。凡事不可以等閒視之,隨意的處置。不可使他人輕易的知道你的弱點,這樣就不會給小人覬覦與倖進的機會。等到辭官不作,回歸故鄉,要把一切宦場的習慣與威嚴一一去掉,不可以再擺官架子,這樣舊日的親友鄉鄰才都願和你接近,敦睦舊誼,和合鄉里。
公私分明,做事光明正大,自然可以阻止黑暗邪惡;做人不自視太高或是妄自尊大,自然就不會招怨與受謗。
【前集二一三】
士大夫居官,不可竿牘無節,要使人難見,以杜倖端;居鄉,不可崖岸太高,要使人易見,以敦舊好。
事上敬謹,待下寬仁
敬畏大人就是對上服從。今世能夠居於高位,他的道德學問必定超人一等,否則政府也絕不會用他主持國家大計,人民也不會推選他。下對上如果表示服從,則命令便算有效的成功。一般人民、下級幹部也都能循規蹈矩,勤勉工作而無放縱感情、安逸、偷閒的習性,於是國富民康,國家的一切政治均上軌道,這樣的國家一定是富強康樂的國家。
孟子說:「民為貴,君為輕。」就是一切政事以民為本,小民是可敬畏,「畏」的意思是親近人民而不欺侮人民。事事能以民意為依歸,就不會有豪橫專制之名產生了。今天的極權政治與民主政治的區別,其實也就在於能不能畏民而已。
【前集二一四】
大人不可不畏,畏大人則無放逸之心;小民亦不可不畏,畏小民則無豪橫之石。
處逆境時比於下,心怠荒時思於上
俗語說:「天下不如意事 十常八九。」萬事不能盡如人意,不可隨自己的意思任意而為。
遭遇了困難他絕不悲觀想想一想世間還有不如我的人,我現在還是很幸福的,則自然心安理得,不怨天尤人了。
當我心中起了怠惰的觀念,不願工作的時候,便想一想世間勝過我的人太多 ,人家尚且勤勉不輟,我又何能後人?於是,怠惰的心理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前集二一五】
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則怨尤自消;心稍怠荒,便思勝似我的人,則精神自奮。
不輕諾、不生瞋、不多事、不倦怠
心在歡喜的時候,乘著一時喜悅的激動,就不考慮一件事的善惡,而輕易答應他人的請求。但等到答應以後,事情要辦的時候便發生困難了。這就失信於人,招致後悔。所以,我們不可輕易答應人家的請求,一經答應則要實行辦到。但這必須在承諾一件事之先,要仔細考慮這件事情的善惡與後果,能否實行。
其次,在喝酒喝醉了的時候,不可隨意動怒,動怒是最慎重的事。特別是在酒醉之後,心容易激動,一旦發怒就不可收拾,結果「敗事有餘,成事不足」。
再其次,不可乘著一時的高興而多事,等高興過了必然產生厭倦而不成功,有始無終。所以,當我們感情與平常不同的時候,就要多加注意,不可隨意答應別人的事情,更不可任性處理事情,多管閒事,以免招致後悔與失敗。
【前集二一六】
不可乘喜而輕諾,不可因醉而生瞋,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困倦而鮮終。
讀書讀到樂處,觀物觀入化境
書是用文字表現思想的東西,書裡面的文字是思想的符號。因此善於讀書的人,能夠熟讀玩味的理解其中的思想。書讀到妙處,不禁的手舞足蹈起來。這算是得到了書中的真諦,所謂「不落荃蹄」。
「筌」是釣魚的漂木,「蹄」是捉兔的陷阱。釣魚和捉免的時候,雖然要靠著漂木和陷阱,但是只要能捉住兔釣得魚,漂木與陷阱怎樣都沒有關係。這彷彿是讀書不必依靠書中的文字,只要了解書中的意旨,文字就沒有什麼用了。所以,善於讀書的人,應該認識書中妙處所在。
其次,善於觀物的人,應當觀察到心融神洽的妙處,也就是把精神與物質融合在一起,而不要只拘泥於事物的跡象,然後才能看出事務的真相,所以,觀物不能只看表面的形相,應當看破裡面的神髓。
【前集二一七】
善講書者,要講到手舞足蹈處,才不落筌蹄;善觀物者,要觀到心融神洽時,方不泥跡象。
勿逞所長以形人之短,勿恃所有以凌人之貧
上天在眾多的人當中選出賢明的人,為的是教化眾人,使愚者智而劣者善。然而,世間有許多學者號稱賢能,高高在上,自認為超人一等,不但不去貢獻所長,為社會人民服務,反而舞文弄墨,誇一己之長,譏他人之短。論地位是居於社會上層,論享受是駕乎他人之上,他這樣違反天命、欺世盜名的作風,究竟是福是禍?到頭來總是難逃公道,不受公論的制裁。
上天在多數人當中選出一個富人,是為救濟眾人而來,如果富人不作慈善事業,反而為富不仁壓榨貧民,那就辜負了上天的一片苦心,如莊子所說的「天之戮民」了。
【前集二一八】
天賢一人,以誨眾人之愚,而世反逞所長,以形人之短;天富一人,以濟聚人之困,而世反挾所有,以凌人之貧,真天之戮民哉。
上智下愚可與論學,中才之人難與下手
達道的人,對外物斷絕了妄執的心,離卻了物質的欲念,心思淡泊寧靜,凡事順其自然。其次,無知無識的人,心中既無所知便不會對事物做過多的思考,以致產生疑慮。
這賢愚兩者雖屬兩個極端,但其心中沒有偏執的自然狀態卻是一樣的。這兩種人都可以和他們共同研究學問,建立事業。
最困難的則是立於賢者、愚者之間的中方之士,他們也貝備著知識與學問,然而缺乏道德基礎,萬事憑逞臆測。猜疑之心非常強,一切事情不但做不好,且越弄越糟,這種人是「成事不足,壞事有餘」,和這種人相處實在困難,當然更談不上事業有什麼成功的希望了。
【前集二一九】
至人何思何慮,愚人不識不知,可與論學亦可與建功;唯中才的人,多一番思慮知識便多一番臆度猜疑,事事難與下手。
守口須密,防意須嚴
心有所思而口有所言,所以口是心之門,言語不慎就是口不嚴緊。心是口之主,如果口不嚴的話,則心中的意思都從口中洩漏出來,所以說:「口也是禍之門。」我們應當嚴加警戒,切勿信口開河。
「意」是心的傾向,心有所思則意念趨往心的方向。如此說來,意即是心的足,隨著欲念而改變。心如果也受欲念的支配而不能自主,心就走上了邪路。所以,如果為防止意念走入歧途,只有嚴防心起不正的欲念。
【前集二二0】
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洩盡真機;意乃心之足,防意不嚴,走盡邪蹊。
責人宜寬,責己宜苛
對於旁人的過失,一般人總是小題大作,責備得體無完膚。對於自己有了過失,則不如反省。古語說:「見人之過易,見己之過難。」我們責人萬萬不可過於苛酷,希望他以後不再犯過就好了。
親切的勸勉有過的人,則人絕不會起怨恨心。反之,自己平時沒有錯誤,也要仔細檢查一下,是不是有什麼地方不當。
所謂「閉門思過」、「防患未然」,能夠常常反省自己,德業也就與日俱進了。
【前集二二一】
責人者,原無過於有過之中,則情平;責己者,求有過於無過之內,則德進。
幼不學,不成器
青年子弟都是未來的大人物,是「大人之胚胎」。黌門秀才都將是他日的士大夫,說「士夫之胚胎」。因此,如果在現在不加以嚴格的訓練與考驗,就不能成為一等人了。這好比是鍊造鋼鐵之器,如果不經過充分的火力,則不能陶鑄成鐘鼎之才。
在教育的原則上,如果主張自由主義和放任主義,順著子弟的意思任意胡行,高尚的人格就不能培養起來。即使有點才識學術,也不能腳踏實地的做事,最後一定走到墮落的途徑,什麼事業也不會成功。
【前集二二二】
子弟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士夫之胚胎;此時若火力不到,陶鑄不純,他日涉世立朝,終難成個令器。
不憂患難,不畏權豪
小人有患難才擔憂,心中只想沈醉於宴樂,不考慮後來的禍患。君子遇患難,也絕不擔憂。他心中只有平心靜氣的思想,和如何排除患難的方法。如果事情已經到了不可勉強的地步,他也只有任其自然,慢慢處理,心中絕沒有一點動搖。當他宴飲的時候,也絕不耽溺聲歌,留連忘返,並且時時警惕,留心有所失誤之處。
小人遇到比自己有權力的豪門權貴,心中就十分害怕,便趨炎附勢,一意逢迎,順著有力者的意思來捏造黑白,顛倒是非。對於孤兒寡婦無依無靠的人,則仗勢欺人。壓制別人受苦,自己則享受幸福。
君子則不畏懼權門的勢力,因為他心地公正光明,所以無畏無懼。對於孤寡無靠的人,不但不去欺侮壓迫,反而同情、救濟他們。
總之,小人受環境驅使而動亂了他的心,因人之貧富貴賤不同而生兩樣的態度,即「欺軟怕硬」,君子則不是這樣。
【前集二二三】
君子處患難而不受,當宴遊而惕慮,通權豪而不懼,對惸獨而驚心。
濃夭淡久,大器晚成
桃花李花,雖然艷麗好看,但一經風吹雨打,落花狼籍,那鮮麗的姿態就消失了。松樹柏樹只有青青的顏色,不受人的注重欣賞,但經過了盛夏的炎暑和嚴冬的霜雪,都保持四季常青的顏色,因此,松柏堅貞的節操是桃李所不能相比的。
梨子和杏子的味道雖然甘甜適口,但還趕不上黃橙綠橘味道的馨香芳例。所以,一時的濃夭華麗,不如淡泊來得長久。同樣的道理,早歲的頭角崢嶸還不如大器晚成來得純實。
再說,逞現一時的才華,轉眼到了凋謝之期,到底不如堅貞的節操能夠耐久;少年立身出世過早,則其凋謝之期亦必早,不能成就大業。三國時候的周瑜,雖然位重懼高,早年得志,但因他死得太早,除了赤壁一戰之外,沒有留下什麼大的基業。
【前集二二四】
桃李雖艷,何如松蒼柏翠之堅貞;梨杏雖甘,何如橙黃橘綠之馨冽。信乎,濃夭不及淡久,早秀不如晚成也。
靜中見真境,淡中誠本然
熱心奔走事物的時候,像在大海的巨浪裡行船一樣忙碌;到了無事的時候,像是海上風平浪靜一樣,水的靜止如一面鏡子。當大海波浪四溢的時候,人不容易分辨出大海的形態。這就像人受環境的支配而奔走事業,不知道本身的境遇,在平靜無事的時候,才開始意味人生的真實境界。
又,人在吃山珍海味和聽管弦樂,當時心被外物所動,受珍饈美味悅耳聲歌誘引,不能認出本然的心體。只有在接觸淡泊的味道,一切靜寂的時候,才開始認出本然的心體。也就是說,默坐在松樹之間聽松樹的風聲,心中一點也不為所動,才能夠認識出自然的本體。
所以,想要認識人生的真境和本然的心體,不是在動搖的境界,而是在寂靜的境界才能體認出來。
【前集二二五】
風恬浪靜中,見人生之真境;味淡聲希處,識心體之本然。
言多者多不顧行,談者未必真知
對任何一件事,總喜歡在口頭上表示的人,末必能夠窺見其中的堂奧。反之,真能入其道而體會其中妙旨的人,反而不現於色、不形於言。
每天在都會熱鬧場合競逐名利的人,口口聲聲講述山林田園生活如何趣味,以表示他既高貴又風雅的氣質,像是真正體會了山林趣味,不過是自高身價的一種掩飾煙幕罷了。比方在樓閣的外面裝飾一些花草庭園以為點綴,怎能說是真正得到了山林的真趣呢?還有一些達官貴人權威顯宦,每天都忙於應酬接待飲宴,但他們常常對人表示厭倦了名聞利祿的生活,恨不得早日脫離。他們嘴裡雖這麼說,真要他們脫離塵世遠遁山林,恐怕沒有一個人能捨得放下。
誠如曹操說的:「欲罷不能耳!」嘴上談著討厭名利,而心中正在打算名利,這不能說是盡忘名利之情。社會的事,往往是能說不能行,言行多不能一致。
【後集00一】
談山林之樂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厭名利之談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
無為無作,悠遊清逸
忘卻了世間的雜事,坐在河邊去釣魚,遠離浮世擾攘的煩惱,可以說是相當高雅的行為;然而手握魚釣竿索,仍然操弄生殺魚鱉的權柄,心中懷抱得大魚的欲望,這是變更了爭逐的境界,並未改變爭逐的形式罷了。
在下圍棋的時候萬念俱靜,一心爭逐於棋盤上的黑白棋子,可以稱作清雅的遊戲。然而,對於勝負的觀念、競爭的意識,並不比對其他事情的成分少,這其間如戰爭一般的大動殺機,不過是範圍不比戰爭大,也不會弄出傷人的事來。可是,在互相對奕殺得難解難分的時候,無形中消耗的精神也不減於戰場上的行為。
因此,喜好多事不如減少來得適宜,多能多技不若無能與技來得天真無邪。
【後集00二】
釣水,遂事也,尚待生殺之柄;奕棋,清戲也,且動戰爭之心。可見喜事不知省事之為適,多能不若無能之全真。
春色為人間之妝飾,秋氣見天地之真吾
鶯啼鳥囀,花發草茂,在大地山谷間,佈滿了濃艷的彩色,由外表來看,誠然是一個美麗的世界。但仔細的向裡推求一下,這不過是天地的一種幻相,一種裝飾。鶯啼鳥囀不過是一瞬間的聲音,花發草茂不過是一剎那的景象,等到了花落草衰、川水枯竭,崖岸岩石都露出本來的面目,赤裸裸的毫無掩飾,這時候就出現天地的真體。
人生也是如此。所謂名譽,所謂權勢,都不過是人生的裝飾,一種假的姿態,等到名譽失掉了,權勢也衰敗了,才看出來人生的真正價值。所以,朱子說的真吾,就是人的真正價值。人能永不失其真吾,則價值雖歷千古,亦不能磨滅。占代的聖賢不失其德,忠臣不失其節,都是不失渾厚天真,所以能傳名百代而不衰,歷時千年而不滅,所謂與天地參永垂不朽。
我們如果不失天真,就一定能夠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鬼神合其吉凶了。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要像孟子說的「善為養吾浩然之氣」,以達到返回真吾的境地。
【後集00三】
鶯花茂而山濃谷艷,總是乾坤之幻境;水木落而石瘦崖枯,纔見天地之真吾。
世間之廣狹,皆由於自造
歲月的時光,本來是很長久的,然而人為生活所迫,終日奔波忙碌,自早到晚,在這漫長的歲月當中,反而覺得時間是短促的。李白說:「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這是形容人生的短促。這種觀念我們不以為然。
人生壽命不過百年,時間不算太長,但在這百年歲月當中,人應當做的事太多了。整天埋頭苦幹,恐怕還是做不完,若只管去縱情享樂,嫌日月時光太短,這種人生毫無價值、毫無意義。
我們生於天地之間,是頂天立地繼往開來的,以人數十年短促之壽命,為後來的人立萬世不拔的基礎才對。其次以天地的寬闊廣大,日月星辰山川河嶽都無所不包,人間到處都可以橫行闊步自由的活動,如果以為世間狹隘,未免太愚笨!
那春天的百花爛漫,夏日的涼風徐徐,秋天的明月咬潔和冬季的白雪晶瑩,這四時的天然美景任何人都可以任意欣賞;但日夜為名利擾攘、奔馳在世間的人們,連去欣賞一下的時間都沒有。他們不知何時是花開花謝,更不知何時是冰凍雪融。在他們看來,風花雪月都匆忙的消失掉,這是為自己的名利而顧不到流覽自然的風光。因此,人看世間的一切,應當有靜心的工夫、安定的智慧,千萬不要受外物的牽累。
【後集00四】
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寬,而卑者自隘;風花雪月本閒,而勞攘者自冗。
樂貴自然真趣,景物不在多遠
一般的人往往跑到很遠的地方,去尋求很多的地方名勝古蹟,以為只有如此才能理解事物的風情與雅趣。殊不知得趣不在多,會景不在遠,在你的身旁附近庭院之間,哪怕是不大的池子,拳大的石頭,都可以具有山谷煙霞的宏大景色。
古人作《陋室銘》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我們會景適趣的地方,不在多處與遠處,而在心的深處,物的近處。
在茅棚草舍的窗前,栽花種竹,到了夏日也有乘涼納蔭的快樂。秋日的天高氣爽、晴風明月,內心深處自有一番悠靜閒然的情趣發生。
【後集00五】
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問,煙霞具足;會景不在遠,蓬窗竹屋下,風月自賒。
心靜而本體現,水清而月影明
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在這悠久無限的宇宙空間,人的一生活動期限不過五十年的壽命,如夢一般很快的過去。
在這如夢的一生當中,一切吉凶禍福哭笑歌泣,為種種事物實在可算是夢裡的夢。在日間裡,為種種的事情所逼迫而奔走勞碌,不起什麼思考,等到夜靜人寂、萬籟俱靜的時候,聽見了遠寺的鐘聲鏗然作響,此時恍如大夢初醒,覺此身所作所為,真知夢中的夢。
而我的身體雖僅僅是五尺之軀,但放開眼界一看,才知道天地萬物都是我的全身。在平日匆忙的時候,難以留意自覺,等到潭水澄清,天上的月影照耀在潭內,就可以知道月亮不僅在於天上,同時也能現影於水中。而我的五尺之軀不僅是我的全身,同時到處可以呈現出我來,這時候就可以窺見了身外之身,才明白了夢中之夢。才能如大夢初醒,不執著於虛相幻身,如此方可稱為明達事理的人。
【後集00六】
聽靜夜之鐘聲,換醒夢中之夢;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
天地萬物,皆是實相
如果不用文字和言語就不能傳授出宇宙的真理和天地的大道。但是釋尊說法達四十九年之久最後終於一字不說,後世根據釋尊所說的經文和祖師所講的論證,經過種種的研究,認為僅憑文字言詞尚不能悟得釋尊的真意;因此,禪宗又有不宜文字的教外別傳,倡「以心傳心」之說。就是一切不以經論為本據,由師尊之悟道處,其弟子亦自行解悟。所以禪宗不以經論的法門相傳,只以佛心代代相傳。
所謂「佛心」即宇宙的真心,天地的大道。釋迦牟尼佛悟解了這個道理,就是佛心,至於怎樣才能夠覺悟,原來萬物都基於此一真理,亦即由此佛心出現,除了理解萬物的道理之外,別無他路可以尋找;仰起頭來看天,則有星辰日月,低下頭來看地,則萬象崢嶸,這都顯露出天地的真心。因此樹間的鳥囀,草裡的蟲鳴,都是傳心的要訣。還有花的英萼、草的顏色,也都是見道文章。釋尊看見明星的閃光而悟道,靈雲和尚看桃花開放而悟道,香巖和尚聽打擊竹子的聲音而悟道,這都是根據物理而看破了傳心要訣和見道文章。
如此看來,天地萬物現存著歷歷分明的真理大道,為什麼不能徹見了悟呢?因為人人的胸中被煩惱和妄想的愚濁所混,以致真理大道不能映現出來。因此,學者要清澈天然的心機,要使自己胸懷,如同玲瓏的水晶映現外界的一切事物,然後使萬物與自己的心合而為一,能這樣的體會它,自然而然會得領悟。
【後集00七】
鳥語蟲聲,總是傳心之訣;花英草包,無非見道之文。學者要天機清澈,胸次玲瓏,觸物皆有會心處。
觀形不如觀心,神用勝過跡用
世人只能讀念理解有字的書,而不能讀念理解無字的書。文字是代表思想的符號,但僅去捉摸符號而不去研究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就沒有什麼用處。世人只能了解字中的意思,而不能看破字的妙理。假如我們放眼四乃,則宇宙的萬象、諸般的人事都是沒有文字的活書籍。多數的學者雖然看到這些活書籍,仍無法理解其中的奧妙。
其次,世人只知道彈有絃的琴,而不知道彈沒有絃的琴,只知道應用物的外形,而不知捉摸物的精神,這樣就不能領會出來其中的趣味。陶淵明撫琴表示自己的快樂,有的人看見他的琴上沒有一根絃,覺得奇怪而問他,他答覆說:「若知琴中趣,何弄絃上音。」這話的意思是說,真正知道琴裡的趣味,就不必去聽賞絃的聲音了。
總之,僅僅取用物的形象尚不能了解真味,唯有捉摸其中的精神才能得實際的妙用。
【後集00八】
人解讀有字書,不解讀無字書;知彈有絃琴,不知彈無絃琴;以跡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書之趣。
心無物欲乾坤靜,坐有琴書便是仙
人被物欲所控制,妄想與煩悶常在胸中翻騰不絕。如果心中沒有物欲,心就不被外物所囚繫;其心如秋日的天空澄澈高潔,如平靜的海面廣闊明亮。在人的身邊放置琴和書籍,則心常被琴書所淨化。
因此這一念,就會差之毫釐而有千里之謬,所以古人說去人欲在天理,也就是一種養心的最好方法。
座旁有琴書,屋中便充滿脫俗的氣氛。又何必一定要遠入深山,住在丹丘洞穴呢?
【後集00九】
心無物欲,即是秋空霽海;坐有琴書,便成石室丹丘。
歡樂極兮哀情多,興味濃後感索然
人在宴會的時候,賓客如雲霞集會往一起,飲酒作樂,酣暢淋漓,興會盡致。等到宴會完了,客人散去了,這時候夜深人靜,漏水滴盡,殘餘的蠟燭燒不久,香也銷了,茶也冷了,於是,這盛宴的樂趣反而變成嘔吐嗚咽的悲泣情景,想起來不覺索然無味。
不僅宴會是這樣,天下的事大都是如此。漢武帝(秋風辭)說:「歡樂極兮哀情多。」天下事盛極必衰,物極必反。盛時是極一時之樂,衰時是悲情四起,然而世人卻不及早的回頭。雖然明明知道那些虛榮浮華是一時的景象,但大多數人仍是執迷不悟,這實在是可憐又可悲的事情!
【後集0一0】
賓朋雲集,劇飲淋漓樂矣,俄而漏盡燭殘,香銷茗冷,不覺反成嘔咽,令人索然無味,天下事率類此,奈何不早回頭也。
知機其神乎,會趣明道矣
「五湖」是中國五百里以上的大湖,一共有五個;一、饒洲的瀋陽湖,二、岳洲的青草湖,三、潤洲的丹陽湖,四、顎洲的洞庭湖,五、蘇州的太湖。這五處都有煙霞風月的景色,古來的詩人墨客多半要到這些地方來遊玩和欣賞,但這些名勝的風景也要因人才生趣,如果來遊覽的人沒有什麼風雅的趣味 這些風景也就沒有什麼興味了。如果有風雅趣味的人,就能領會其中的情趣 可以把天下的名勝,如蒼茫可觀的五湖煙月景色,盡情的收入眼底一覽無遺。孟浩然詩說:「八月湖水平,涵空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樓。」由以上這首詩,洞庭的名勝立刻就出現眼前了。詩人想要領會其中的趣味,不一定要親身到那個地方,也不一定要親眼看見那個地方的景色。在斗室之中就可以把天下的名勝大觀,自由自在的賞玩觀覽了。
同樣的道理,能夠看破了眼前的天機,則千古的英雄豪傑。都可以收歸自己的掌握。這話的意思是:古往今來的豪傑英雄都可以和他們握手談笑,促膝談心。也可以依賴他們作為肱股而建立功勳與偉業,這豈不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嗎?無論古今或遠近,都是由空間和時間比較而來,如果超越了這一個比較而採取達觀,則大至宇宙小至塵芥都可以瞭若指掌,所以能了悟目前之機,便能夠領會萬古之道。
【後集0一一】
會得個中趣,五湖之煙月盡入寸裡;破得眼前機,千古之英雄盡歸掌握。
萬象皆空幻,達人須達觀
佛家說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劫,世界最初是空虛的。由空虛之中而生出天地萬物,這一個時期叫「成劫」(「劫)的意思就是時間)。於是人畜等物繼續的發生,這一個時期叫做「住劫」。等到萬物都生長完畢,大水大火大風相繼的破壞世界成了微塵,這一個時期叫做「壞劫」。破壞了以後,又成了什麼都沒有的空虛,這一個時期叫做「空劫」。
在空虛之中世界又發生,發生出來又破壞,破壞了以後又成了空虛,這樣成、住、壞、空循環不已,以至於無窮,世界的狀態就是如此。這一種說法和近世科學家的說法是一致的,已經成了不可變動的事實。
所以,現在的山河大地無論如何擴大,早晚必定要破壞成為微塵。何況那山河大地之間存在的塵中的微塵,是所有的萬物都將成為灰燼。至於我們的身體,乃是皮肉血液結合而成,不待到百年即消失而成泡影了。何況屬於影外之影的功名利祿等等事物,也都隨之而消失淨盡了。
這樣說來,宇宙的事物不是永久不滅的。如果悟得這個道理,就絲毫不會執著了,應當灑灑脫脫的度此一生。但是這個高深玄妙的道理,除非是有大智慧的人難以明了悟得其中的奧妙。所以說,非上上智即無了了心。
【後集0一二】
山河大地已屬微塵,而況塵中之塵。血肉身軀且歸泡影,而況影外之影。非上上智,無了了心。
泡沫人生,何爭名利
「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古語是說人的壽命太短促了。就是上壽也很難超過百年,以百年而論,時間不為不長。然而,宇宙是無限的,是無始無終的。以宇宙的時間而論,百年的歲月好似電光石火一樣,悠悠之間就消逝了。
所以說,人間世界的爭奪,幾時休呢?只此一念,不爭長短是非。天下的英雄互相爭逐,較量雌雄勝敗,好像是蝸牛角上的戰爭一樣。無論哪一方面勝與敗,在達人的眼裡看來,均不足以論道。
看破了宇宙問的一切,對於世間一切利害得失均不為之所動,也不為那些無謂之爭而勞累心思。一生悠然的度過,才是真正的英雄豪傑,也才是真正的人間丈夫啊!
【後集0一三】
石火光中爭長競短,幾何光陰;蝸牛角上較雌論雄,許大世界。
極端空寂,過猶不及
孤燈在寒天的氣候搖搖欲滅,一件破衣穿在身上無一點溫暖可言,如果人被這種情景所撼動,無論你多麼淡泊和質樸,這樣的人生也是淒涼乏味的。其次,人如果沒有一點活氣,形體和枯死的樹一樣,心中毫無溫暖,如同冰冷的死灰,就是佛家所說的「墮入頑空」的境界。佛家是以「遠離我執,斷除物欲」使人歸之於空寂,這是為了要解脫執和欲兩件事。
至於二乘聲聞的學者,他們認為人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結合而成。心在身中,但心身是相伴而成的。只要實體一空,此身此心就都空了。於是他們修到無我觀的境地,開啟了空寂的悟性,達到這個境界就認為滿足了,但這正是落入頑空的境界。
本來佛教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所謂「空」不是一物都沒有的頑空。但是,像二乘聲聞的學者們的死灰枯木無一點活氣,這雖然斷除了我執和物欲,但不過是自己不做惡事罷了,如果不能進一步濟世渡人,便無善果可言,這樣的活著等於死了一樣,一點也不可取。
因此,所謂「無我無欲」並不是身心的枯木死灰,要為人為世盡到一切的善果才是。
【後集0一四】
寒燈無焰,敝裘無溫,總是播弄光景;身如槁木,心似死灰,不免墮在頑空。
得好休時便好休,如不休時終無休
人應當自己決定一個適當的思想。認為當停止便要馬上停止,這樣才能領悟世界真正的真理而得到安心。假如想尋找一個安閒的時候,等那個時候到來再停止,那你將永久找不到安閒的時候。
所謂「公事未完還有私事」,比如娶妻和嫁女,忙個不休。等到婚嫁完了,認為沒有事情了,仍然還有其他事情急待處理。所以硬是等待,則什麼時候都不會有結果。古人說:「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這就是古人見解高明的地方。
世間多數的人都是不到休止的時節不能夠休止,等到死的時候,那休止的時期也不會到來。偉人或明達事理的人大都能夠看透這一關,他們對於大事了悟以後,萬事都可以罷休。這是高於常人一等的地方啊?
【後集0一五】
人肯當下休,便當下了。若要尋個歇處,則婚嫁雖完,事亦不少;僧道雖好,心亦不了。前人云:「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見之卓矣。
冷靜觀世事,忙中去偷閒
人被熱念情緒騷擾,晝夜東奔西走,自己分不清利害,旁人的勸告也難以相信,一心只為名利而奔波勞累。等到他受了意外打擊,遭遇失敗,則心灰意冷悔不當初了。在這時候能夠以冷靜的頭腦把熱中時候的事情好好考慮一下,就會感覺到過去的奔走,都是無益了。又當我們在工作繁忙的時候,對於那些紛擾的境界,感覺非常有趣。等到由繁忙的境界轉到閒散的境界。就感覺到閒散的趣味是悠然而自得,長久而安靜的了。
這對於熱中功名利祿、野心勃勃的人,又當別論,這種人對於一時的閒逸安靜,都是不甘寂寞的。但是,青年時代血氣方剛急於事業功名的時候,對於損害利害是不會計較的,這往往容易招致失敗。年輕人對於以上的話仔細玩味一下,就可避害逃禍。
【後集0一六】
從冷視熱,然後知熱處之奔馳無益;從冗入閒,然後覺閒中之滋味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