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釋疑新論
律航法師著述
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徹悟禪師,嘗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淨土一門,信尤為要。」為什麼信心這樣重要呢?佛經上說:「信為道源功德母」,若無信心之人,即為「一闡提」(久缺善根,無法勸導)。所以淨土三資糧——信願行——以信字為首。本師釋尊以徹底悲心,開示淨土法門,普被三根,大暢本懷,最後告誡我們眾生,此為「易行難信之法」。所謂「易行」,人人皆知,男女老幼智愚貧富貴賤等人,無論忙碌閒暇的場合,皆能念佛,皆可念佛,真正「易行」了。為什麼不肯念佛的人很多呢?此即「難信」之故也。為什麼難信呢?以持名念佛,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收效速,其法太方便了,其效太便宜了,因此之故,不惟外道凡夫不相信,而二乘聖人也不相信,不惟聲聞緣覺不相信,而權位菩薩也不相信。竟使我佛無上妙法,不能普及大眾化,甚至視為消極厭世的老太婆的勾當,豈不太可哀嗎?殊不知持名念佛法門,乃諸佛甚深行處,唯除一生果遂菩薩,可知少分,其餘一切聖賢,但當遵信而已,非其智力之所能知,地前菩薩尚不能知,何況凡夫二乘怎能知道呢?
歷代祖師暨善知識,鑒於念佛法門難信之故,悉憑自己悟證的道理,設為問答,以釋群疑。例如智者大師著《十疑論》;懷感法師作《淨土釋疑論》;永明大師著《萬善同歸集》;妙什法師作《淨土或問》;乃至明代袁宏道居士作《西方合論》。統統採用問答體裁,解釋群疑,令人人皈信淨土,往生極樂,圓成佛道。真可謂上秉佛智,下化眾生,功德之大,實莫能名了!
但因往昔眾生器根淳厚,社會環境亦較良善,且所設問題,皆就適應當時的需要,不甚切合現時根器浮薄之眾生,和風氣惡劣之社會,俗語說:「十全大補湯,不治時令症。」現代人對淨土法門,群疑滿腹,焉能生信?晚學不揣固陋,謹效古德的良範,勉索時人的疑根,試作〈淨土釋疑新論〉,以作淨土行人的參考,斷疑生信,不復再疑。尚祈諸方大德慈悲教正為禱!
全論體例,擬分三章:第一章、所設問答,專對未信淨土之人;第二章、所設問答,專對初信淨土而未斷舊習之人;第三章、專對久修淨業尚未理事圓融之人。參考書籍,以淨土宗「五經一論」為圭臬,其他歷代祖師和善知識的精闢理論摘要纂入,淺顯易解,祇求應病與藥,契理契機,詞句不妨俚俗,義理務期準確。
第一章 假設對於未信淨土者問答釋疑
問:照佛教上講,此生若不了生脫死,死後就要入六道中輪迴,生了再死,死了再生,生死死生永無休止,究竟輪迴六道之說,有什麼憑據?果真可信麼?
答:我們身體有敗壞,性靈沒有敗壞。譬如五穀吧,根葉雖枯,其子落地,向春復生,六道輪迴,亦復如是。究竟六道是什麼呢?即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法界是。(法界者,約勝義言,放之則遍滿虛空無所不包,近之即人人當前一念之心性)。約淺近言,在此處可作類字解。畜生以下,名叫三塗,加上修羅,名叫四惡趣。人為什麼轉入四惡趣呢?若瞋恨傲慢,就感受修羅趣;若愚癡不信因果,就感受畜生趣;若慳貪不捨,就感受餓鬼趣;若五逆十惡就感受地獄趣。修羅一道,也屬惡趣者,以修羅有天福,無天德故。天人二道,名叫善道,勝於他道。人道以前生修持五戒而得生,樂少苦多,人人自想可知;縱有修行的人,多不發大心,福報一盡,仍墮三塗。天道以修十善及諸禪定所致,感報受樂,樂極不暇修行,福盡也還墮落。所以人們欲免六道輪迴,當求生淨土,則情欲滅而本性現,業障盡而感報空,既無輪迴之因,自不受輪迴之果了。
輪迴六道之說,雖然倡自佛教,而儒者也多主張此說:例如賈誼說:「千變萬化,未始有極,忽然為人。」魏伯起說:「三世神識不滅。」張子厚說:「知死之不亡,可與言性。」以上三說皆是也。緣以生死之名,從肉軀得,非從心性得。若以佛說疑為無據,則《左傳》和《史記》上明載伯鯀為熊、如意為犬、鄭人相驚以伯有、彭生報怨於齊襄,種種事跡皆在漢明帝以前,時佛法未傳到東夏,而輪迴之理,已大著於天下。
或謂輪迴之理,既為中國固有,孔子為什麼不說呢?殊不知孔子言之已詳,人自不察耳。《易經》上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精氣」是就受生後說,「遊魂」是就入胎前說,知其情狀,則輪迴之說明了。又《中庸》上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言始終,而言終始,正見循環無端,並非斷滅。可惜後世儒者見不及此,或疑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祇論其理,不信其事。若謂實有輪迴之事,則詆近於妄誕。殊不知《二十五史》中所載三世輪迴事,如羊祜前身為李氏子、梁元帝前身為眇目僧、范祖禹前身為鄧禹、郭祥正前身為李太白、夏原吉前身為牛僧孺,如此之類,數說不盡。現在歸納為三點,方知輪迴之說,大有益於社會人心:(一)人惟不知有後世,所以屈指將來,嘗嘆光陰無幾。苟知肉體雖死,而真性不滅,即悟當身壽數原來地久天長,是易短命為長壽者,此輪迴說之利益一也。(二)人惟不知有前生,故見帝王將相,自慚藐小。苟知真性一昧,便入六道,天人四趣,互為高下,則大富豪貴之途,我夙世悉皆經歷,是等貧賤於富貴者,此輪迴說之利益二也。(三)人惟不知有前生後世,所以見善人得禍,惡人得福,如顏回短命、盜跖善終等,便謂天道難憑,苟知今生所受之禍福,乃前生所作善惡之果報,今生所作之善惡,又為來生所受禍福之因種,則知因果通於三世,福善禍婬,毫髮不差,是轉愚癡為智慧者,此輪迴說之利益三也。六道輪迴之說:既有歷史為憑據,又為經典所證明,還會有不思了脫生死之人嗎?還尚有自甘淪墮之人嗎?還尚有不願往生淨土,親見彌陀,蒙佛授記,一生成佛之人嗎?則皈依三寶憶佛念佛,安敢遲疑不決呀!
——本文曾刊於《中國佛教》月刊——
——答解「三世因果」難憑疑——
問:佛教既主張六道輪迴之說,必有前因後果。乃就現生所表現者,善人未得善報,反多貧苦艱難,而惡人未必受惡報,甚至富貴如意,這因果不盡可憑,則又有何說?
答:善哉此問,所關甚大,茲分條說明,以解眾疑:
一、因果關係人心社會的重大:現在各報紙上社會新聞,每日所登殺、盜、婬三惡業,層出不窮。推究其故,皆由人心之貪、瞋、癡三毒。治安機關,雖然刑警密佈,破案敏捷,嚴懲峻罰,終不克戢止惡風者,世人不明因果之故也。蓋因果不明,必謂善惡不一定有報,死後不復受形,則利慾薰心之徒,作奸犯科,徒快目前,於是三毒惡念滔滔,更無忌憚了。凡不明因果者,以為勵行修身,徒然自苦,蕩檢踰閑,深為得計,社會那有不日趨於惡濁紊亂呢?周安士嘗說:「人人明因果,則天下大治;人人昧因果,則天下大亂。」此誠探本之論也。
二、因果的真理:徹悟祖師說:「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由此足見因果和心性,息息相關。若與世人說因果,則往往反譏為三世無憑,若言凡屬有情的動物,皆不無當前之一念心性,即貪生怕死,求食避害,則除非抱絕對斷滅見者,皆不否認此說。若既承認心性為人人所本有,為永在不滅,則因果互亙三世之真理,自然顯明。蓋一人行為,無論是善是惡,皆成為業;業之力用又皆隨附心性,古德云:「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心性既然不滅,報應豈能全無?語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然則因果之事理當合前生後世而交互觀之,不能以目前之境遇而為斷定也。
三、儒教明示三世因果之理論:如謂三世因果之說,全出於佛,不於出儒,便疑為不盡可信。則不思《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善,積不善,因也;餘慶,餘殃,果也。《書經》上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作善,作不善,因也;百祥,百殃,果也。又在《周易》為吉凶消長,在〈洪範〉為五福六極,在〈無逸〉為壽夭,即在佛說為因果,名異而實同。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各隨所為,如影隨形,纖毫不差。此前因後果之理論,迭見於經史,獨惜世人不省察耳。
四、腐儒狂士創破壞因果之謬說:「佛說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乃為騙愚夫愚婦,奉彼教之據,實無其事。」斷以人死之後,形既朽滅神亦飄散,縱有地獄的剉斫舂磨,將何所施?神已散矣,合誰受生?在彼斷其必無因果,而《春秋傳》、《史記》、《漢書》,每有冤殺者作祟,蒙恩者報德,種種事實,皆在佛教未到中國以前,豈是前賢為佛教預作騙人之據麼?唉!既無因果,無有報應,則堯舜桀紂,同歸於盡,誰肯孳孳修持,以求身後之虛名乎?以實我已無,虛名何用?由此善無以勸,惡無以懲,流毒所至,釀成今日殺父、殺母、共產、共妻之古今中外未有之奇禍。在彼不過固執門戶之見,創造無因果之說,而不料竟為狂妄者流打倒孔家店的預行鋪路也。哀哉!
五、佛教闡明因果之諦理:語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由是罪障消除,功德圓滿,直至成佛而後已。眾生常作惡因,欲免惡果,譬如當日避影,徒勞奔馳,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善心,反謗佛法。豈知報通三世,轉變由心之奧旨麼?報通三世者,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今生作善作惡,第三生,或第四生,或十百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大劫後,方受福受殃者,謂之「後報」。後報則遲早不定,但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俗語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報早與報遲。」又有積惡反得善報者,今世之惡果未熟,前生之善果先熟也;行善反得惡報者,今世之善果未熟,前生之惡果先熟也;熟處先受報者,譬如欠債之人,急處先還也。復次,轉變由心者,譬如有人所作惡業,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其人後來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由是之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與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墮地獄長劫受苦之業,即便消滅,復得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又心能轉業者,前境未報不定之時,而大行忽退,實行有虧,則業能縛心,即前境未報,不定而定。換言之,有人本來功名富貴一帆風順,忽遭變故,家敗人亡,比比皆是。此因因果果之理,惟諸佛菩薩,方能洞知灼見,吾輩凡夫,唯有諦信不疑而已。
六、因果為挽救人心世道之大權:印光大師說:「因果者,聖人治天下,佛度眾生之大權也。」就佛法上說,從凡夫地,乃至佛地,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若就世法上講,何獨不然呢?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於害己。殺人之父者,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者,人亦殺其兄。善事其親者,其子必孝;善事其兄者,其子必悌。如屋簷水,後必繼前。由是觀之,孝親敬兄,愛人利物,皆為自己後來福基。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皆為自己後來禍本。人雖至愚,斷無幸災樂禍,趨凶避吉者,而究其所行,適得其反,何也?因他未遇明理之人,為彼詳細發揮因果報應之事理故也。是故居今之世,而欲長治久安,縱令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切聖賢,復出於世,亦不能捨卻因果報應之道,另有他法也。至於偽託人民,實行共產主義者,極權專制,完全違背因果,滅絕人性,不久崩潰,固無論已,即美國領導之民主陣線,若專競賽發明武器,以嚇阻主義,維持和平,也不是根本辦法。
七、因果二字為弘揚佛法之要道: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若不深明因果之理,則忠恕之道,必不能圓滿盡到。蓋世出世間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間之事,不外因果二字。眾生沉九界,如來證一乘,於心性毫無增減。其所以昇沉迥異,苦樂懸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別耳。所以吾輩,弘揚佛法,大非易事。唯談心性,則中下根機不能受益;專說因果,則上士每厭聞薰。然因果心性,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至於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理,更非融通心性因果之事理,不能徹底的一以貫之也。
八、結論:本論為淨土釋疑而作,信願念佛,因也;往生西方,果也。淨土就事上說,則實有至極莊嚴之境象;若就理上講,則唯心所現,良以心清淨故,致使此諸境界悉清淨。理與事不能分張,猶之乎因和果不可離開,事理二法,兩不相離。由有淨心,方有淨境,若無淨境,何顯淨心?心淨則佛土淨,是名心具。若非心具,則因不感果了。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則不惟為淨土法門之綱宗,也是一大藏佛法之綱宗,何以故?三世因果之真理,都包含裡許也。明眼人試深思之。
——本文曾刊於《中國佛教》月刊——
——答解「人死神滅的斷見」疑——
問:朱子《小學》上說:「死者形既朽滅,神亦飄散。」餓鬼地獄,殆指世間飢餓人和牢獄犯人而言,豈有真實的餓鬼和地獄麼?
答:五濁惡世,最貽害世界的為「見濁」,而見濁之中,最毒害的為常見和斷見。常見者謂富貴人來生還富貴,貧賤人來生還貧賤,其為害使為善者無獎勵,作惡者無警畏,姑置無論。就汝所言,實為「斷見」。斷見之害,更烈於常見百千萬倍。現在共匪窮兇極惡,滅絕人性,敢冒古今中外之大不韙者,實皆「斷見」二字在心中作祟也。譬如乞丐沿途,好像餓鬼;囚徒入監,好像地獄;然遂謂這就是餓鬼,捨此枵腹鶉衣者,更無餓鬼;這就是地獄,捨此披枷戴鎖者更無地獄,此猶之乎下愚之流。人皆比之畜生,因硬指此即是畜生,彼披毛戴角者非畜生,豈不是戲論嗎?
汝如果因為「死者形既朽滅,神亦飄散」兩句話,出於朱子《小學》,即深信形滅神散,無有餓鬼地獄,則何不思「獨享富貴,而不恤宗族,異日何以見祖宗於地下」,也是朱子《小學》所引范文正公語也。果然死即散滅,更有誰人羞見祖宗呢?祖公亦已散滅,更有誰人見此不恤宗族者耶?堯舜周公孔子,為儒家的泰山北斗,然在《虞書》,則曰「祖考來格」。周公告三王,則曰「予仁若考,能事鬼神。」孔子則彈琴而見文王,夢寐而親周公,如是明明皆以前人為不散滅。如謂佛言不可信,朱子之言可信,則堯舜周孔更當可信。由此言之,形雖朽滅,神不消散,更足證明了,特善人可以上升善界,惡人則視其罪業之輕重,以墮餓鬼及地獄耳。蓋人有八個識,前六識為眼、耳、鼻、舌、身、意,第七識名末那識,係我執的意思,第八識名阿賴耶識,係含藏的意思。前七個識,在人死之後,即隨著消滅,唯第八識,是「去後來先作主翁」。換言之,人死之後,識神不滅,遇有父母緣者行婬時,它即來投胎,故為來的最先;到了命終時,它去的最遲,或在五六小時以後方去,或在兩三日還能復活,故為去的最後。當它完全離開身體,名為「中陰」,仍是昏昏沉沉飄飄蕩蕩,七天一回生死,除大善大惡者外,大約七七四十九天以後,方遇緣投生。中陰受生,疾則一彈指頃,即向三途六道中去。但未投生以前,它的識性,永久保持不滅。因此之故,在生前慳貪成性者,多墮餓鬼道;剛戾殘暴者,多墮地獄道。業報未盡,任世界壞盡,其受苦未嘗少息。《地藏經》所謂「此界壞時,寄生他界,他界壞時,更寄他方,他界壞時,輾轉相寄,此界成後,還復而來」,正指阿鼻地獄受苦眾生耳。
汝必謂無有餓鬼、地獄兩惡道,佛假設此說,特用以勸善而儆不善,則《寶藏經》何以說:「無量劫前,有一惡國,名曰『棄老』,有大臣最孝,密作地室,將其父藏之。一日天神化作餓人,連骸柱骨而來,問言:世有餓人,更慘於我者否?臣往問父,以期詳答,父言:人若慳貪嫉妒,得墮餓鬼中,百千萬歲,不聞漿水之名,舉動骨節火燃,如此餓火,當勝汝百千萬倍。天神又化一人,手腳杻械,項復加鎖,身中出火,舉體焦爛而來,問曰:世有更苦於我者否?臣父言:人若不孝父母,逆害師長,誹謗三寶,後世墮地獄中,一日一夜,萬死萬生,當慘於今百千萬倍。」如果無此兩道者,不應臣父言之,佛經述之,如此確鑿也。
古德有言:若無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種種之善惡報應,則顏子為孔門大賢,年方三十二而短命,造物何以處顏淵?若無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則曹操蓋世奸雄,終身富貴壽考,上帝何以獨私曹操?誠以餓鬼、地獄兩道眾生,良由宿世堅持斷滅見,廣造惡業,更不信西方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故受此報。吾輩如欲度這兩道的眾生,須知阿彌陀佛於無量劫中,曾發大願,其願有曰:「我若作佛時,名聲超十方,地獄鬼畜生,亦生我剎中。」惟當代發菩提心,長時稱念佛號,於念念中,令其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彼三惡道眾生,若根器成熟,當承此功德,即生西方。若或未熟,未能往生,待吾輩往生之後,回入娑婆,然後盡行度脫,方為超格上士,雄猛丈夫!
——本文曾刊於《中國佛教》月刊第三卷第四期——
——答解「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疑——
一、賡續前論
余在三十七年秋季,發心詮述〈淨土釋疑新論〉,送交《中國佛教》月刊登載,請益各方大德,業已陸續發表(一)(二)(三)等論。不料業障深重,本年春節前後,忽患腎臟發炎,醫囑切勿勞累,因此停筆靜養,一心念佛,對於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等意義略有悟入,茲為答解各方同道蓮友的疑問,特撰此論。就正有道,並賡續前論,庶免虎頭蛇尾之嫌。
二、久諱的公案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兩句話,本是祖師們開示學人的名論,原恐初學高推聖境,不敢當下承當,向外馳求,愈趨愈遠,特為親切言之,以見淨土彌陀,人人有分,當會歸唯心自性。乃後人又因此誤解,以為但淨其心,極樂不離方寸,何必遠求西方呢?但了自性,彌陀原非別人,何須別念他佛呢?甚至妄認說土說佛,純是莊生寓言,絕非真實。嗟呼!祖師開示,本是無上醒醐,而後人誤解,竟然變成害人慧命的毒藥,則毫釐之差,千里之謬,天地懸隔,可不畏哉!
三、解答的前方便
釋迦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一代時教大別為經律論三藏十二部聖言,乍觀之,真覺得浩如大海,莫測深廣,而究其實際歸納之,則不出乎理事、心性、真俗、因果、權實、頓漸等項之外。所以學佛者,若不把前列等項,分晰清楚,加以融會貫通,則非隨語生滯,自相矛盾,即必囫圇吞棗,不知其味,因此在正式答解問題之前,先作一方便,將理事、性相、真俗、因果、權實、頓漸等界說,略作分晰融通其意義,則答覆本問題時,自可迎刃而解了。
問:何謂理事?
答:理者理性也,事者事相也。淨土法門,約事言,則實有至極莊嚴之境象;約理言,則是我心具,是我心造。然理與事固不能分張,不過約所重之義分事分理耳。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則此理方能顯,故名為造。心具即理體,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稱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雖悟理而不廢事,方為真修,否則便墮執理廢事之狂妄誤解。若事理二法融通之,則必如蕅益大師所謂「信自性中實有西方現成佛道之彌陀如來,唯心中實有清淨莊嚴之極樂世界,深心弘願,決志求生。」蓋彌陀淨土,總在吾人一念心性之中,既是我心本具,固當常念,既能常念,必可感應道交,則事理圓融,生佛一如。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麼?
問:何謂心性?
答:佛法所謂心,大別為二種:一曰真心,二曰妄心。性者,體也。何謂真心呢?即十法界凡聖生佛,即心本具之智體也,此性體靈明洞澈,湛寂常恆,不生不滅,無始無終。豎窮三際,而三際由之坐斷;橫遍十方,而十方以之消融。謂之為空,則萬德圓彰;謂之為有,則一塵不立。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楞嚴經》所謂「妙性圓明,離諸名相」者也。若言妄心,則分類很多,即肉團心、緣慮心、集起心,以及過去六塵落謝之一切緣影心等,悉皆名為妄心。是知真心可名唯心自性,若妄心則無土可生,無佛可見,又何唯心自性可說。淨業中人,向妄心求者,以山河大地十方剎海為外境;向真心求者,即十方剎海山河大地為內心。知即內心,任意於中求無不得;若為外境,打成兩橛,雖求不得。是故學佛最要條件,「知真本有,達妄本空」,方不致認賊作子,引狼入室耳。
問:何謂真諦、俗諦?
答:佛法大體,不外真俗二諦。約理性說,則名為諦,諦即理也;約修持說,則名為觀,觀即修也。真諦者一法不立也,俗諦者萬法圓備也。宗門下唯主參究,一法不立,佛尚無著落處,何況求生淨土?此真諦之一泯一切泯,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顯性體也。若確論修持,則一法不廢,不作務即不食,何況念佛求生淨土?此俗諦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謂佛事門中不捨一法,顯性具也。必欲棄俗諦而言真諦,則非真諦了!如極樂世界之德風花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色、光、聲、香,遍滿淨土,成就如是清淨莊嚴,似乎備舉俗諦而皆曰「有」者,何也?蓋極樂世界所謂有者,乃妙有也。須知妙有云者,明其有而不有,故妙有即是真空,亦即是真諦,真不離俗,俗中見真,故就俗諦以明真諦,乃實真諦也。
問:因果之道,與佛法有何關係?
答:世出世間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約佛法論,從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況我佛所說三世因果,乃發揮因果之究竟者。三世因果者,現在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謂之現報。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謂之生報。今生作善作惡,第二生,第三生,第四生,或十生百生千萬生,或至無量無邊劫後,方受福受殃者,謂之後報。後報則遲早不定,但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故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所以萬德洪名,一歷耳根,即是將來成佛的親因,如食金剛,永久不化。散心稱名者,福德善根,俱不可思議,況具足深信切願,專持名號,求生西方,則臨命終時,絕對彌陀聖眾,現前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此以念佛求生西方之因,必感見佛往生之果,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響必應聲,影必隨形,因不虛棄,果無浪得,此可不待問佛而能自信者也。
問:何謂權實頓漸?又淨土法門,究竟何教?
答:此問題,以《印光大師文鈔》上,解答最為明白:權者,如來俯順眾生之機,曲垂方便之謂也。實者,按佛自心所證之義而說之謂也。頓者,不假漸次,真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謂也。漸者,漸次進修,漸次進入,必假多劫多生,方可親證實相之謂也。彼參禪者,謂參禪一法,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固為實為頓,不知參禪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但見即心本具之理性佛。念佛一法,徹上徹下,即權,即實,即漸,即頓,不可以尋常教理批判,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種性,皆須修習。如來為眾生說法,唯欲眾生了生脫死耳。其餘法門,上根則即生可了,下根則累劫尚難得了,唯此一法,不論何種根性,皆於現生往生西方,則即生即了,如此直捷,何可名之為漸?雖有其機,不如尋常圓頓之機。有似乎漸,而其法門威力,如來誓願,令此等劣機,頓獲大益,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處。凡禪講之人,若未深究淨宗,未有不以為淺而藐視者;若深研淨宗,則當竭盡心力而為弘揚。豈復執此權實頓漸之謬論,而自誤誤人哉?
四、訂正久諱的公案
問:祖師開示「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的兩句話,何以謂為無上醍醐呢?
答:先要了知所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云云,乃指吾人之圓覺真心,人人俱有,生佛同體,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所以十方世界,三世諸佛,一切依正莊嚴,悉皆妙明真心中所現之物。汝知虛空最大乎?那知「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彼虛空在我真心中,尚如小片之雲,忽點太清之裏,云何娑婆極樂一切淨穢剎海,而不在我本然心中耶?然則祖師所謂唯心自性者,實非在汝胸中妄想緣影心內也,乃在現前一念本真之心內也。此真實心,遠離知覺,超出見聞,永斷一切生滅增減之相,非今非昔,性本真如,具含眾妙,乃十界迷悟之本,實不可得而思議其廣大者。既十方剎土,都在大覺不動真心之中,則極樂世界,豈能例外?經曰:「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佛與眾生,本來同一法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既為同法性,則自性詎非彌陀也?
我佛常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皆是指點吾人當下念佛之心即是佛。若心淨,則佛土淨。極樂與娑婆,同是實境,雖是實境,乃全我心,既全我心,我今於中,捨東取西,厭穢忻淨,惡娑婆求極樂,乃至恣意熾然,著相而求,皆不離我心也。如是而求,不離心故,故彼彌陀相好現時,即自心顯,自心顯即彼佛顯。又我心即是彼佛之心,彼佛即是我心之佛,一體無二。故云「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如是精義,因賅果海,果徹因源,豈非無上醍醐嗎?
問:後人誤會「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兩句話,何故便變成賊害慧命之毒藥呢?
答:彼誤解者,以唯心淨土之心,妄認為身內肉團的緣影心,所以一言唯心淨土,即手指胸前;以自性彌陀之性,妄認為無始俱生的虛偽習氣,所以一聞自性彌陀,即顢頇氣魄承當。殊不了知即境即心,俗不礙真,反於不二法中,分內分外,辨境辨心。因此教人捨外取內,背境向心,使憎愛轉多,分別更甚,而深違理趣。一分其境,便以極樂為外,教人不必求生;一分其心,便妄指六塵緣影虛偽妄想為心,謂極樂在內。因思此心無質,又謂本無一切因果善惡、修證之法,從是恣意放肆,教人不須禮佛燒香燃燈誦經懺願等,種種善行,謂之著相。似此壞亂佛法,自誤誤人,終成大法魔殃,寧非賊害慧命的毒藥耶?
五、結論
問:祖師的原意,後人的誤會,業已明了,究應如何簡明辨正呢?
答:不必另立理論,便可駁斥,即將此二語破句,讀作:何為唯心?則淨土是;何為自性?則彌陀是。所以然者,不到淨土,焉證唯心?現在妄想不名心也;不見彌陀,安了自性?現在業識不名性也。此千古久諱之公案,蓮池、蕅益諸大師,皆痛辨之,晚學曾會通其意,在拙著〈持名念佛四大要領〉中,加以說明:極樂世界,為依報國土之名,確其有地,決非寓言的烏托邦;阿彌陀佛,為正報教主之號,實有其人,絕非權現的幻化者。......乃至行人須從信裏進入,方肯腳踏實地,老實念佛。倘有人以「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見告者,當下應即體會:淨土乃真正唯心之淨土,但確有可到之境;彌陀乃真正自性之彌陀,但實有能見之佛。夫所以反覆詳辨唯心、自性者,為欲使人依經所說,深知彼土之佛,即是自佛,彼土有相之他佛,即自性無相之實相佛,而不礙有他也。今又以為自佛實相佛,更念自佛實相佛,則始終是他見未忘。他見未忘,則始終我執不化,念念之間,盡成大小鐵圍山,重重障礙。要知西方極樂,去此十萬億剎之遙途,未為遠在。且必回他作自,而後可以證心了性。淨土要義,即有念時,會取心體,專仗他佛。故曰託外義成,唯心觀立,此中理諦,諸經既多散見,而特說「淨土三經」,歸根一念以總束之,乃真教內別傳也,豈通途一切法門,所可相提並論也哉。
——本文曾刊於《中國佛教》月刊——
——答解「淨土難信之法」疑——
問:念佛人既當具信心,《佛說阿彌陀經》為何又連說此為世間難信之法?
答:這個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問題,大多數人都起懷疑,不惟凡夫不信,二乘猶多疑之。不惟二乘不信,權位菩薩猶多疑之。惟大乘深位菩薩,始能徹底了當,諦信不疑。何以言之?實因淨土法門,太殊勝、太方便,所謂: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譬如對一個人說:「你若信我的話,做一件人人能做之事,可得十萬兩黃金。」人已半信半疑,若說可得全世界所有的黃金,人必大笑而去。佛勸眾生信願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一生成佛,眾生不信,亦復如是。
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上說的最明白:「淨土成菩提易,濁世難。為淨土眾生說法易,為濁世眾生說法難。為濁世眾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難。為濁世眾生說餘頓法猶易,說淨土橫超頓法尤難。為濁世眾生說淨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說此無藉劬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此大經所謂無過此難者也。誠因濁世眾生業重福輕,障深慧淺,但知生於胞胎,不知乃有蓮花化生;但知壽命限於百歲,不知乃有河沙壽數;但知衣食由於營作,不知乃有自然衣食;但知快樂雜於憂惱,不知乃有純一快樂。況其他法門,小法則大根不須修,大法則小根不能修。獨此念佛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之則觀音勢至諸大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之五逆十惡阿鼻種性,亦可預入其中。門徑既如是廣大,修法又如是簡易,所以若非宿有淨土善根者何能諦信不疑呢?
是故本師釋迦牟尼佛,徹底悲心,為末法眾生無問自說此信願念佛往生淨土法門,最後極言難信之法。然說為難信之法,實在欲令眾生悉生真信。故經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此釋迦如來勸人信了。「汝等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此十方諸佛勸人信了。《觀無量壽佛經》世尊放光現諸國土,韋提希惟願生極樂。《無量壽經》佛告彌勒菩薩,於此世界,有六十二億不退菩薩,往生極樂。《觀佛三昧經》佛授記文殊當生極樂。普賢菩薩立十大願王,令華藏海眾,求生極樂。天親菩薩著《往生論》,普勸往生。馬鳴菩薩作《起信論》,明求生淨土,為如來勝異方便。《楞伽經》記龍樹菩薩往生極樂。《大悲經》記比丘祁婆迦,命終生西方,成無垢光佛。《菩薩生地經》,佛言時摩差竭,得不起忍法,與五百清信士,二十五清信女,俱生淨土。是諸佛勸生淨土和菩薩往生淨土的事蹟,斑斑列列,備載經論,絕無可疑者。
大法東來,原未分宗,到了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創立淨土道場,當時念佛往生者一百二十三位高賢,從此蓮風大扇,蔚成專宗。百丈禪師祈禱病僧,代送亡僧,悉歸安養。清涼國師疏《觀經》,弘揚淨土。黃龍禪師,有勸念佛文,令人發哀起信。真歇了禪師,一意西歸,有淨土說。慈受深禪師,立西方道場,謂修行捷徑,不外淨邦。中峰本禪師有懷淨土的詩一百八首、智者大師有《觀經疏》及《十疑論》、四明大師有《妙宗鈔》、慈雲懺主有《淨土懺願儀決疑行願二門》、優曇法師有《蓮宗寶鑑》、大佑法師有《淨土指歸》、妙什法師有《念佛直指》、古音法師有《念佛警策》、宗曉法師有《樂邦文類》、蓮池大師有《彌陀疏鈔》,最為廣大精微,憨山大師有示《念佛切要》、幽溪大師有《圓中鈔》及淨土法語、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其中所著《彌陀要解》為最精妙。上來諸聖尊宿勸人篤信力行,不一而足者。良以眾生居此五濁惡世,得遇此法,是為甚難也。
何以故?「然吾人處劫濁中,決定為時所囿,為苦所倡;處見濁中,決定為邪智所纏,邪師所惑;處煩惱濁中,決定為貪欲所陷,惡業所螫;處眾生濁中,決定安於臭穢而不能洞覺,甘於劣弱而不能奮飛;處命濁中,決定為無常所吞,石火電光,措手不及。若不深知其甚難,將謂更有別法可出五濁,烽烰宅裏,戲論紛然。唯深知其甚難,方肯死盡偷心,寶此一行。」(《阿彌陀經要解》)所以《彌陀經》六方諸佛,謂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世間難信之法。而世尊自言「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之殊勝妙法也。有能信者是為真佛子。
——本文曾刊於《中國佛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