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李炳南老居士著

 

壹、講前小言

 

      ┌東晉道安法師製,與西土暗合。

        ┌通┤

文分三科┤ └首序分,次正宗分,終流通分。

       │  ┌此經傳世者七種,今現者不計,四譯同上例。

        └別┼今採者為玄奘法師譯,最流通。

            └奘師譯本,簡擇精要,略去序與流通。

 

貳、經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表解)

 

  ┌華言智慧┐  ┌實相(真空之體)

般若┤    ├三種┼觀照(實相之用)

  └五不繙一┘  └文字(銓釋言教)

└→別名—(真性實相)—(一實諦)—(自性清淨心)—(如來藏)—(如如)—

       (實際)—(一乘)—(法性)—(首楞嚴)—(中道)—(畢竟空)等

 

(智度論)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眾生類,為之立名字。

 

    ┌上二字譯彼岸┐┌生死喻此岸┐

波羅蜜多┤      ├┼煩惱喻中流┼修習┐

        └下二字譯曰到┘└涅槃喻彼岸┘    │

    ┌──────────────────┘

  │  ┌三賢歷一僧祇,道力微,被煩惱伏,名遠波羅蜜。

  └階段┼一至七地歷一僧祇,道力增,伏煩惱,名近波羅蜜。

          └八至十地歷一僧祇,道力盛,盡伏煩惱,名大波羅蜜。

 

 ┌此係華語,釋此者甚多,以為六百卷之精要者圓。

心┤

 └喻人心臟,為百體之要,義合乎中。

 

  ┌梵語修多羅,譯義甚繁。

經┤

 └簡舉「貫、攝、常、法」。

 

參、開義

 

(表解)

 

  ┌釋名—即前之題。

  ├顯體—即一經指歸。本經以中道實相為體。

五玄┼明宗—即修持之法。此經以一心三觀為宗。

    ├辨用—即其功用。以此法自他兩度。

    └判教—即五時教相。本經在第四時。

 

肆、人題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表解)

 

   ┌偃師陳氏名褘,十三歲出家洛陽淨土寺。

   ├貞觀三年西行至印,歷百二十八國。

奘師 ┼留學中印摩竭陀國那爛陀寺,受業於戒賢論師,及勝軍居士。

略介 ├貞觀十九年歸長安。

   ├繙經十九年,成七十三部,千三百三十卷。

   └世壽六十五歲。

 

伍、經文(附表解)

 

綱甲 示菩薩法空人我執

 

       ┌實相┐    ┌破我執┐

節一  般若起用    ├蘊相空性┤      ├度苦厄

        └觀照┘    └顯我空┘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表解)

 

     ┌梵語數種翻來      ┐       ┌納音為聞

「觀自在」┤                    ├即觀世音菩薩┤

     └華譯有觀自在、觀世音┘      └達理為觀

 

        ┌人空般若┐┌但見於空,不見不空。

      ┌淺┴破除我執┴┴三乘同修,名共般若。

「行深般若」┤

      └深┬法空般若┬┬不但見空,又見不空。

                └更破法執┘└異三乘,名不共般若。

 

         ┌空觀深,斷見思惑,顯一切智,見真諦。

「照見」—為三智用┼假觀深,斷塵沙惑,顯道種智,見俗諦。

         └中觀深,斷無明惑,顯一切種智,見中諦。

 

                          一羊毛上塵,七分之為兔毛塵,再七分為水塵。

                          水塵七分為金塵,再七分為實極微,再七分為色聚微。

          ┌(喻)┼色聚微七分名極微之微,不可更分。

                  │      ├實極微名最極微,天眼可見。

  ┌身─色(眾微聚)┐  色聚微及極微之微,名假極微,天眼亦不可見。

五蘊┤ ┌受(前五識)│

    └心┼想(意 識)├從因緣生,本無實性。

    ├行(末 那)│

        └識(阿賴耶)┘

 

                                ┌空無義,因緣所生,自體不實。

   ┌各經舉釋各有異┐    ├虛空義,無粗相身,有微妙色。

「空」┼有一至二十之數├約有四義┤

   └為契時機語有異┘    ├心空義,心不著物,一切俱捨。

                                └法空義,空為諸法之實相。

 

       ┌諦觀身心┐   ┌煩惱障滅

       ├但見五蘊┴我執空┴度分段生死

「度一切苦厄」┤

       ├蘊從緣生┬法執空┬所知障滅

       └都無自體┘   └度變易生死

 

       ┌蘊色┐┌從假入空

節二 闡明色空┤  ├┼從空出假

              └我空┘└空假相即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表解)

 

      ┌幻有因緣,原無自性┐

      ├此色無此,色性曰空│  (隨緣不變)

「色不異空」┤                  ├從假入空,照了實性

      ├溼波喻色,溼水喻空│

      └波溼水幻,波豈非水┘

 

      ┌空幻四大,造作色法┐

      ├空不見形,形從空幻│  (不變隨緣)

「空不異色」┤                  ├從空出假,照了因緣

      ├溼水幻波,水豈離波│

      └水波溼同,水不異波┘

 

                       ┌真如有隨緣德

                       ├故真如即萬法

      ┌諸法無性,緣生有相┐ ┌萬法真如┼真如有不變性

      ├無性真空,緣生幻色│ │    └故萬法即真如

「色即是空  ├體相不離,空色不二 

 空即是色」┤         ├─中道一義,照了分別

            ├幻外無真,故曰真空│  │

      ├真外無幻,故曰幻色│  │        ┌真空能成幻有

            └如波即水,水即是波┘  └真空幻有┼幻有必覆真空

                       ├真空顯幻有滅

                       └幻有不礙真空

 

         ┌造

             

       │ └受

       │ ┌外—(苦樂)

              ├受

       │ └內—(憂喜)

「受想行識  │ ┌有相

  亦復如是」┬┼想

            ││  └無相

      ││ ┌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

            │├行

      ││ └煩惱二十六—不定四

      ││ ┌前五—眼、耳、鼻、舌、身

            │└識

      │  └六意—七末那—八阿賴耶

            └前釋蘊假體,茲補釋假用

 

       ┌昧於因果┐

       ┌凡夫┤        ├執著妄有─┐

    │   └執有身心┘      │    ┌立有諸法

       │  ┌不了緣生┐      │    ├方便斷空

 (附)├二乘┤        │          │        ├次及人空

 契機 │   └執有五蘊┼法有人空 └方便契機┼進而法空

 說法 │   ┌雖了緣生│          ├後說中道

       ├中乘┤        │                    └利鈍不次

    │   └不達無性┘

    │   ┌照了諸法┐

       └菩薩┤        ├色空中道

       └緣生無性┘

 

            ┌諸法——蘊處

節三  顯示實相,廣引蘊處    ┌實相六不

            └實相┤

                              └本無妄相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表解)

 

      蘊處等。

「諸法空相」

      └真空實相無相狀,況強名實相。

 

         ┌從俗諦觀事相,因緣有此六者。

「不生  ┌事理設喻├從真諦觀理性,法空無此六者。

 不滅  │    ├金瓶喻,金性瓶相,瓶壞為金沙,沙是金,為瓶之金。

 不垢  ┤    └性相色空,仍歸中道。

 不淨  │    ┌色從緣起,真空不生;色從緣謝,真空不滅。

 不增  └採古註一┼隨流不垢,出障非淨;德滿不增,障盡非減。

 不減」     └此生滅等是有為法相,反此以顯真空之相。

 

 └─────近人語:「能力不滅」,近言性;「物質不滅」,近言色。

 

節四 分示蘊處—名相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真空不變無為之理

 

   ┌(色)   ┐┌陰覆義─妄相煩惱蓋覆本性

「蘊」┤      ├┤   ┌由此五法積聚成身

      └(受想行識)┘└積聚義┤

               └由此積聚塵勞煩惱

 

   ┌(根)┐

「處」┤ ↓↑ ├(識)所生之十二處

   └(塵)┘

 

   ┌(根)—眼┐ 耳┐ 鼻┐ 舌┐ 身┐ 意┐

「界」┼(塵)—色┤ 聲┤ 香┤ 味┤ 觸┤ 法┼諸法性別,各有界限

   └(識)—看┘ 聽┘ 嗅┘ 嘗┘ 感┘ 念┘

 

               ┌根┐

                  ┌色┤  ├為迷色重者說

(附)蘊處界分合說┤ └塵┘

            └心—識—為迷心重者說

 

綱乙 示緣聲法空法我執

 

       ┌無十二因緣流轉┐

節一 權巧立法┼無十二因緣還滅┼皆無實性

       └無四諦世出世法┘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表解)

 

   無明┐   流      ┐

   行  ↙   轉↖    │

   識 ↙  生↖  │       ┌苦┬身心酬業┬(世間果)┐

   名色↙  死↖ 還 │       │ └患累逼惱┘         

   六入↙  門↖ 滅 │       ├集┬起惑造業┬(世間因)│聲

   觸 ↙  苦↖ 涅 ├緣覺乘  四諦┤ └招集來苦┘          ├聞

   受 ↙  集↖ 槃 │       ├滅┬結業已盡┬(出世果)│乘

   愛 ↙  二↖ 門 │       │ └無生死累┘          │

   取 ↙  諦↖ 滅 │        └道┬正助雙修┬(出世因)┘

   有 ↙   ↖ 道 │          └能至涅槃┘

   生 ↙   ↖ 二 │

   老死↙    ↖ 諦 ┘

        └───┘

 

綱丙 無證果相

 

       ┌智慧本具非可增

節一  自性涅槃┤

       └非從外來何云得

 

無智亦無得。

 

(表解)

 

            ┌成所作智┐

      ┌一切智  ├妙觀察智│

    ┌智┼道種智 ┌┼平等性智├繁至七十餘名

「智得」┤ └一切種智┘└大圓鏡智┘

        └得—於一切法造作成就之謂

 

     ┌智即「能觀」之知,得即「所證」之理。無智則「能觀知」

「無智得」┤空,無得則「所空境」空。無智方為真智,無得方是真得。

     ├一切法自相皆空。能取、所取,不可得故。

     └本為有病,借空以除;有病既除,空亦不存。

 

       ┌菩薩依除三障顯三德

節二  般若之德┤

       └諸佛依證無上正等正覺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表解)

 

 (苦)┌「我執」起煩惱障障涅槃,名曰罣┐┌展轉生死

「罣礙」┤                              ├┤

    └「法執」起所知障障菩提,名曰礙┘└輪迴六道

 

 (業)┌貪求名利患得患失

「恐怖」┼三業相應三界果報

    └「華嚴」列有十八種(不活、惡名、死、惡道、大眾等)

 

  (惑)

「顛倒」——反於真理,迷真逐妄(如四顛倒等)。

 

    ┌寤時妄想,寐時幻夢。晝心不散,夜神不昏。

「夢想」┤

    └醒時作得主,還要夢時作得主。

 

            ┌譯曰圓寂。障盡曰寂,德備曰圓┐

「究竟涅槃」┤                            ├菩薩依般若而因圓

          └此言大涅槃,又謂必至此際    ┘

 

「阿」———譯「 無 」┐

「耨多羅」—譯「 上 」┤

「三藐」——譯「正等」┼諸佛依般若而果滿

「三菩提」—譯「正覺」┘

 

綱丁 尊重贊歎

 

     ┌贊法至上

節一  結贊┤

     └贊修功德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表解)

 

   ┌陀羅尼名(復有明、密語、真言等謂)。

   ├陀羅尼有四(法、義、咒、忍)此言咒。

「咒」┤

   ├陀羅尼義為總持無量義,及善不失、惡不生。

   └明謂淨障,密謂不知,真謂實相不虛。

 

「大神」─具大神力,陰陽不測,除障不虛。

 

「大明」─破眾生闇,鑑照無昧。

 

「無上」─最勝窮理盡性,無法出上。

 

「無等等」─一切諸法,無能與等。

 

      ┌喻咒贊功除苦歎果

「除苦不虛」┤

      └總結而映前起度苦不虛

 

綱戊 結顯開密

 

節一 說咒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按)經語有五種不翻,唐代玄奘法師所立,咒語即其一也。秘者深奧難言之義,密為隱密不易示人。又顯法誦持,往往尋文思義,不得專一;秘法誦持,不起分別,易成三昧。聞密宗大德云:咒文不盡梵語,通乎各趣,即天竺人,亦每有所不解。但求信心薰習,淨心感應,故文例不許翻,語例不強解,謹遵之。然各經多有顯說密說,不獨本經。顯說者義詳,密說者義簡,詳簡皆說一事;知其顯,可會其秘密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終

 

http://buda.allcadblock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