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慈舟法師講

弟子通徹、通法、通方記錄

 

將釋此經大科分二、一者總釋名題,二者別解文義、

 

初總釋名題、

 

「佛」者覺也。凡夫不覺。二乘自覺。菩薩雖自覺覺他。而未究竟。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為十法界聖中之聖也。未學佛法者。皆以凡夫作聖人。如世人以孔子、關夫子、天、帝釋等為聖。不學無知。不識出世聖人。故以世間好人作聖人。按聖教量說。不惟文、武、周公、孔子、關夫子、諸天等不得為聖人。即出世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等。亦不得稱聖人。以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等。非究竟覺故、對世間凡夫而稱為聖人。佛自覺圓。智慧足。覺他圓。福德足。為世出世間之所尊。故稱為聖中聖。此佛為能說之化佛。即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梵語娑婆。此云堪忍。是釋迦牟尼佛之化土也。約佛說。娑婆眾生難調難伏。佛堪忍教化。約眾生說。愚痴無知。堪忍五濁惡世之苦。不思出離。化佛者。化凡小權乘之佛。又者即法身報身所變化之佛。謂之化佛。梵語釋迦。此云能仁。梵語牟尼。此云寂默。能仁者。慈濟眾生。表悲心重故。不住涅槃。寂默者。寂然不動。表定心深故。不住生死。又默默不語表慧。知一切法不可說故。即悲之智。故能仁不離寂默。即智之悲。故寂默不離能仁。靜不礙動。故廣度眾生。動不礙靜。故終日度生。終日寂默。古人云。若要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說」者悅也。歡喜也。心中歡悅阿彌陀。故說阿彌陀。佛為覺人。有智慧心。故曰覺。以智慧人。方有智慧心。有智慧心。方能說智慧人。佛說法四十九年。始終說此一心字。能說釋迦。是覺心覺人。所說彌陀。亦是覺心覺人。能說人、所說人。能說心、所說心。皆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上說知一切法不可說。云何又說。說彼不可說故。

 

「佛說」者。揀此經非菩薩、聲聞、諸天、化人所能說。所以要佛說者。以此經難信。天仙、化人、聲聞、菩薩所不能知。下位不知上位境故。又者他經亦有佛說。然皆有人請問。而此經不問自說。正顯此經難信。亦顯佛悲智具大故。又者佛說此經。為何人而說。約文中釋。是為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僧。並諸文殊師利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而說。實則正為我輩末世五濁苦惱眾生而說。細讀流通分中文即知。佛大慈大悲憐憫我輩。令我們生西方極樂世界。說此念佛脫苦之方。但我輩還須自己肯受佛之憐憫。肯受佛憫者。即肯念佛。不受佛憫者。即不肯念佛。佛悲心切切。愍我苦惱眾生。我輩若不肯念佛。甯不辜負佛恩。就此佛說二字。我輩聞之。應痛哭流涕。

 

「阿彌陀」者。此云無量壽。又云無量光。就無量壽言。是法身佛。豎無初后故。就無量光言。是報身佛。修顯本具無量福德智慧故。化身通無量壽。無量光。隨願所成故。是為三身一際之阿彌陀。又者正報無量光。依報亦無量光。正報無量壽。依報亦無量壽。阿彌陀佛因地所發四十八願之第十二十三兩願中云。設我得佛。光明壽命若有限量者。不取正覺。正報無量壽者。不但是佛。生到西方眾生。皆得無量壽。及一生補處。第十五願云。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依報無量壽者。三災不及。娑婆世界。火災起時。空中續出七個日。燒盡依正二報。直至初禪。水災起時。淹盡依正二報。直至二禪。風災起時。吹壞依正二報。直至三禪。極樂無此三災之苦。故得永住。又娑婆依正。眾見未融。如能融之。等同極樂。依正一如。依隨正轉。如人心一壞。世界即壞。人心好殺。刀兵劫起。極樂佛與眾生心淨故。世界亦淨。如佛坐微塵裏轉大法輪。即是依中現正。於一毛端現寶王剎。便是正中現依。依正互轉互融。二而無二。說極樂即是說阿彌陀佛。說阿彌陀即是說極樂。是為身土不二之阿彌陀。又者。釋迦說阿彌陀。即是說自性阿彌陀。亦即說他阿彌陀。十方諸佛。皆可說是阿彌陀。如華嚴經中毘盧遮那佛。此云光明遍照。豈非無量光。又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約化身化土。各各不同。約法身則各各自他不二。是為自他不二之阿彌陀。又者佛說阿彌陀。即因即果。因果齊說。九法界眾生。皆是因阿彌陀。因該果海故。西方極樂之阿彌陀。是果阿彌陀。果澈因源故。現在修行者。皆因阿彌陀。法藏比丘。願滿成就。是果阿彌陀。由此可知。我輩若男若女。若老若少。皆是因阿彌陀。念念成。漸漸成。句句成。但未圓滿。俟願滿行圓。究竟成佛。是舊佛新成。譬如有人造佛像。鋸木料時。即是成佛時。一雕一刻。皆是成佛時。及莊嚴圓滿。成就佛像。此像由斧鋸雕刻漸漸而成就也。念佛法門亦復如是。念佛即佛。念佛是佛。念念成自心本具之佛。西方阿彌陀是已修成者。我輩是未修成者。九法界眾生皆是因阿彌陀。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修得精進早成佛。修之怠慢晚成佛。始終不修。終在六道輪迴。何時善根發現念佛。何時成佛。此因阿彌陀。人人本具。個個不無。迷人不識。故佛大慈憐愍。勸說令修。不只釋迦佛說阿彌陀。即十方諸佛亦同說此因果不二之阿彌陀。又者佛說理事不礙之阿彌陀。理佛法身。事佛即報化二身。十法界中。今說一佛法界。而通因通果。通事通理。十界具足。依此自性理彌陀。而起事修報化彌陀。皆成阿彌陀。是為事理無礙之阿彌陀。此上已釋本題五字。約經上文義釋。阿彌陀為正報。極樂國為依報。人為能主。國為所主。能主為正。所主為依。就依報說此經名佛說極樂世界經。就正報說此經名佛說阿彌陀經。正不離依。依不離正。依正合說。此經應名佛說極樂世界阿彌陀經。

 

「經」者梵語修多羅。譯云契經。契者合也。契理契機故。契三世諸佛理。契九法界眾生機。佛說三藏十二部皆契理契機。約佛說。無不契機。約眾生說。種種法。契種種機。此阿彌陀經。是離苦得樂之方。正契苦惱眾生之機。我輩末世眾生。正當其機。豈可不依此經念佛乎。又經者。徑也。道路也。出苦直捷了當之路也。若男若女。若老若少。若庸夫愚婦。三歲兒童。鸚鵡八哥。畜生等等。皆能念佛。皆可成佛。經義甚廣。恐煩不引。

 

二別解文義

 

別解文義分三;甲初序分二;乙初通序二;丙初標法會時處。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是」者。信成就。指上釋題中依正因果自他不二等如是之法。始可信故。「我聞」者。聞成就。我阿難自稱。如是可信之法。我阿難親從佛聞。「一時」者。時成就。到說法之時故。「佛」者主成就。以無說法主。不能得聞故。「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者。處成就。舍衛國是總。祇樹下是別。以有說法主。若無處所。則法會不成故。並下科眾成就。是為六、六種成就。稱謂通序。通于諸經故。亦名證信序。異諸外道。斷眾疑故。外道經首。皆立阿優二字。以表吉祥。佛法如是。故不同也。於佛涅槃後。結集法時。阿難升座。蒙佛加被。身具三十二相。如佛無異。眾起三疑。一疑大師涅槃重起。二疑他方佛來。三疑阿難轉身成佛。不然。魔所化現來擾亂耶。待阿難說此如是我聞等字。則三疑頓斷。

 

又智論云。佛涅槃時。於拘尸那國娑羅雙樹間。北首而臥。一心欲入涅槃。阿難親屬。愛心未除。未離欲故。心沒憂海。悲哀痛泣。如喪考妣。尊者阿泥樓豆。語阿難言。汝守佛法藏。為佛侍者。多聞第一。佛將入滅。汝應請問後事。不應同凡人自沒憂海。失所付事。阿難醒悟止悲。於佛末後。所臥床邊。以四事問佛。一佛在世以佛為師。佛去世後。以誰為師。二佛在依佛而住。佛滅當依何住。三惡性比丘。云何治之。四佛涅槃後。結集經藏。經初置何言辭。佛一一遺囑。一我涅槃後。解脫戒經。是汝等大師。在家有五戒八戒。出家沙彌有十戒。比丘及比丘尼有具戒。若出家在家受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等戒。要依戒為師。身口意業如戒而行。此第一遺囑。二我涅槃後。依四念處而住。即身、受、心、法、四念處也。以此四法為學佛人觀念之處。一凡學佛者。若男若女。若老若少。皆應以此色身作修觀處。觀身不淨。大而言之。九孔常流不淨。通身毛孔。亦流不淨。五臟六腑。亦皆不淨。香美飲食。一下咽喉。即成大小便利。若不看破此身腥臊垢穢。如糞尿桶。何能論到修行。此身以業識為因。父母為緣。和合而成。當前五陰身已捨。後五陰身未成。中陰身觀大地如墨。因與某男女有緣。於行婬時。見一線光明。千里萬里。剎那即至。若女陰身見父如夫。於母生憎。若男陰身。見母如妻。於父生憎。攬彼父精母血成胎。如蠟印印泥十月胎滿。初出母腹。膿血腥臊。身大食多。盡成屎尿。如以好服。莊嚴廁所。非痴而何。從頭至足。眾小臭虫。成一大虫。有何可愛。此是第一念處。觀身不淨。二受念處。如有富貴可樂之人。一但失位破產。富貴之樂己壞。是為壞苦。如在貧窮困苦之人。有時妻離子散。種種逼迫。苦上加苦。是為苦苦。平常人。既無富貴等樂。亦無飢寒等苦。而遷流轉變。念念不停。從少至壯。由老至死是為行苦。此苦誰人。都免不了。不學佛法人。貪名求利。東西奔馳。自謂快樂。討飯乞丐。吃得一餐飽飯。還有個窮快樂。實則都是糊塗。若能觀得富貴貧窮所受皆是苦。纔肯發心修行出苦。出苦之方。惟有念佛。往生西方。是真快樂。是為第二念處。觀受是苦。三心念處。人心總是不足。未得患得。既得患失。妄想不斷。若能觀心無常。念念生滅。纔能發心修行。是為第三念處。觀心無常。四法念處。法者色受想行識五蘊法也。色有青黃等顏色。大小等形色。六根六塵。森羅萬象。若男若女。若僧若俗。一切色法。愚人執身為我。餘皆我所。故破色陰。觀色無我。即破色陰。受是領納。前第二受念處。觀受是苦。此乃觀受無我。有我故。有三苦。為我所受。今既無我。即破受陰。想是妄想。能想所想皆妄。故曰妄想。非真曰妄。真我。則真能自由作主。不能作主故。知無我。即破想陰。行亦心之遷流。亦以無我故。不能作主。知此即破行陰。識即心識。對所識之境。而顯能識之識。所識不現前。能識即不顯。即破識陰。是為第四念處。觀法無我。能觀五陰無我。觀成即出三界。若觀未成。當藉觀對治。去一分執。顯一分觀智。佛住世時。令眾如是修。佛滅度時。亦令眾如是修。是第二遺囑。三惡性比丘與默擯。默即不與講話。擯即遷單。默擯即軟遷單。是第三遺囑。四結集經藏。首置如是我聞等。六種成就。總為信成就。堪可令人信故。是第四遺囑。又「一時」者。約別三時言。此經在般若時。十三轉中。為後轉時。「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為法王。於法自在。

 

「舍衛」此云豐德。福德豐厚也。是波斯匿王國。「祇樹」者。樹為祇陀太子所有故。於佛初成正覺時。給孤獨長者。聞佛成道。身毛悚然。踴躍歡喜。欲請佛說法。佛默然允許。長者歸國。遍覓道場。唯祇陀太子園。可以建立。「祇陀」此云戰勝。因戰爭得勝時生故。長者求見太子。說明請佛說法。欲買彼園。太子戲謂長者曰。須以金磚舖滿園地。長者聞已。返家開庫。將所藏之金磚。以象載之。遍舖祇園。將舖滿時。太子見之。心生奇特。對長者言。我不賣園。前言戲之耳。長者曰。自古君無戲言。太子將來是一國之主。君若戲言,國人如何。太子曰。如是則園雖已賣。樹尚未賣。我今捨之供佛。是故樹名祇樹。長者性喜布施貧窮孤獨。因名給孤獨長者。又以太子為君。長者是臣。故祇樹在前。給孤獨園在後也。

 

若約理釋。「如是」二字。是大乘法之實相印。實相無相。上自諸佛。下至軟動含靈之一靈真心也。亦即法界法。此心與法界實相。三者換名不換義。又理事不二。因果不二。自他不二。是十法界所有之心。會相歸性。無不如是。若知萬法唯心。即大乘法。西方極樂是唯心極樂。彌陀亦是唯心彌陀。若能信得就念。念得就證。如是念如是證。張某念張某證。李某念李某證。如是之法。是可信之法。是可證之法。又者古今不變曰如。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曰是。「我聞」者。自心聞自心佛說法也。阿難聖人。已斷我執。而言我者。是假我代名詞。親從佛聞。是非從外聞。乃自心聞自性彌陀。自性釋迦說也「一時」者。感應道交之時。亦即以心印心之時。前約文釋中說般若時。是約別時約通時言。何時感應道交。何時即是一時。一年三百六十日。何日感應道交。何日即是說彌陀經時。「佛」是心王。聽眾是心所。心王說法。心所聽法。同是一條度生之心。二而不二。此心大而無外。無生無滅。非妄想生滅之心也。「舍衛」此云豐德。謂福德豐富是心王所住之處。心王無住。故無所不住。周遍法界住。如虛空故。無量功德。皆是心王本具。「祇陀」此云戰勝。「樹」表智慧。是心王正念。與妄想鬥戰。即修行將軍、有大智慧。戰勝煩惱魔。所謂將軍不下馬。打死妄想好成佛。眾生無功德法財。為業所繫。於六道受生死。法王煩惱已盡。妄想已滅。翻成功德法財。具足圓滿。故大行布施。給度孤獨眾生。故名「給孤獨園」。

 

約三寶釋。如是是法寶。佛是佛寶。我與大比丘等眾是僧寶。一時是佛及大眾說法聽法之時。處是佛及大眾說法聽法之處。此二通具三寶。舍衛豐德國祇樹給孤獨園。表三德圓具。即涅槃內具常樂我淨無邊功德。是心王心所之住處。

 

丙二引大眾同聞三;丁初聲聞眾三;丁二菩薩眾;丁三天人眾;戊初明類標數。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與大比丘僧」者。明類也。「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標數也。連下菩薩諸天等為眾成就。有眾堪說法故。又證此可信之法。非阿難一人聞。與聲聞菩薩天人等共聞也。「與」者合也。「大比丘」者。梵語比丘。此云乞士。怖魔。破惡。多含故不翻。乞士者。佛制比丘。不自煮食。托缽乞化。免除麻煩。一心辦道。不許買賣、種植、工巧、技術等維持衣食。凡在家人所作事。出家人均不得作。作者違教犯戒。是為下乞食於眾生以養色身。二六時中精勤不懈。求學諸佛三無漏學而修之。是為上乞法於佛以資法身。怖魔者。有人發心出家求受具戒。於受戒時。羯磨和尚問。汝是丈夫否。答是丈夫。又問已發菩提心否。答已發菩提心。此時聲動天地。魔王毛悚。知魔子魔孫又少一個。於佛教中佛為究竟丈夫。是十號之一。比丘雖不是究竟丈夫。是學丈夫者。丈夫是有大人之志。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有十種忍耐。耐風、雨、飢、渴、寒、暑、惡言、毒蟲、一食、持戒。耐此十事。方是比丘丈夫。古人云。出家非將相所能為。唯有大丈夫能為。何故將相不能為。常云。富貴修行難。貧窮布施難。以將相是富貴人。憍態重。這樣忍不得。那樣耐不得。富貴是障道因緣。故不能修道。釋迦佛有丈夫志。故能捨太子轉輪王之富貴而出家。女人出家亦應有此丈夫志氣。是為女中丈夫。不在外相。在身體力行。丈夫揀非女人之憍。大揀小孩之態。比丘志欲超出三界。了脫生死。發菩提心。是大丈夫氣。故魔恐怖。又者出家非但魔王恐怖。即自父母妻子。不知出家功德者。阻止出家。亦即魔眷屬也。「破惡者」。破十使煩惱也。五利使身、邊、邪、見、戒。五鈍使貪、瞋、痴、慢、疑。總此十使。根本即是貪瞋痴。比丘以正觀慧。破除煩惱惡。是為破惡。此上是釋比丘二字。在比丘上加一大字。是有大智慧。得證阿羅漢果。破齋犯戒之罪人。佛正法時一概不容。默擯不改者。即滅擯。末法時人。均害麻木不仁病故。不知痛癢。今眼光淺之俗人。輕慢僧寶。造罪無邊。不知此等僧人。根本出自在家。譬如說欲求忠臣者。必於孝子之門。在家不孝。出仕必不忠。在家為居士時五戒尚不能持。何能持出家戒。誰知破戒僧人。盡是在家壞類。其實流俗之僧。猶勝在家。具眼者知之。「僧」者眾也。一二三人不成僧。四人以上為僧。皈依佛是皈依十方三世佛。皈依法是皈依十方三世佛所說一切法。皈依僧是皈依一切剃髮染衣僧。三寶為福田。須要會種。皈依某一人時。某人是三寶之代表。當以一切佛法僧三寶為師。弟不言師過。如子不言父過。方稱孝子。自求多福。否則福田荒矣。

 

一切經列眾。皆將比丘列在前者。以比丘為內眷屬。承佛家業。撐佛門戶故。菩薩是宏揚佛法之大眷屬。諸天是護持佛法之外眷屬。圓融說。皆是僧。又三寶有理有事。約理人人本具。個個不無。迷而不覺者。須假事三寶。以顯自性三寶。故恭敬佛寶。以顯自性佛。法僧亦然。又約理、佛是心王。大眾是心所。心王顯極樂世界。令眾求生。心所亦顯極樂世界。令眾往生。心王是主。心所是伴。如僕體主意。提倡極樂。攝化眾生。

 

戊二表位歎德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皆是大阿羅漢」者。表位也。「眾所知識」者。歎德也。謂千二百五十比丘。皆是證得大阿羅漢果位。阿羅漢亦含三義。曰應供。殺賊、無生也。一因為乞士。果為應供。即因中乞求人家。果中被人所求。為天人所供養故。二因為破惡。果為殺賊。殺煩惱賊故。三因為怖魔。果為無生。出三界了生死故。眾所知識者。以有大德。有大名望故。一切國王人民莫不知其名也。

 

戊三列上首名

 

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拘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冕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

 

「長老」者。年高戒老之稱也。此二字貫下十六尊者。舍利弗此云身子。亦云鶖子。母名舍利。弗、子也。如云舍利之子。在母胎時。已能令母辯勝其舅。八歲登座議論。勝十六大國。七日之中。遍達佛法。聲聞眾中。智慧第一。摩訶目犍連。摩訶此云大。目犍連此云采菽氏。亦云萊菔。姓也。名拘律陀。樹名。禱樹神而生。因以為名。神通第一。摩訶迦葉。此云大龜氏。亦云飲光、姓也。名畢缽羅。緣宿生為冶金師。與一女人同以金嚴佛像。遂感世世身是金色。金光晃耀。吞一切光。因名飲光。傳佛心印為初祖。頭陀行第一。摩訶迦旃延。此云大文飾。南天竺婆羅門種。論議第一。摩訶拘烯羅。此云大膝。從狀得名。舍利弗之舅。答問第一。離婆多。此云星宿。亦云室宿。禱星而生。因以為名。又名假和合。見鬼以死屍合成己身故。無倒亂第一。周利槃陀伽。此云繼道。以西域風俗。婦女受孕。歸母家生子。尊者母還娘家。於中路生子。名槃陀。此云路。或云道。即尊者之兄。周利此云小。亦云繼。繼生路中。因名小路。或名繼道。宿世為法師。吝法。故感愚痴報。非但半偈不能持。掃帚二字持一忘一。后得證果。辯才無盡。義持第一。難陀此云喜。亦云善歡喜。即牧牛難陀也。佛之親弟。儀容第一。阿難陀。此云慶喜。佛成道日誕生。王及臣民既聞太子成佛。又聞王妃誕子。雙美二難。舉國忻慶。因以立名。白飯王子。佛之堂弟。為佛侍者。多聞第一。羅侯羅。此云覆障。以宿生曾塞鼠穴六日。及六日不見仙人並婆羅門故。感報住胎六年。因名覆障。佛之太子。密行第一。憍梵波提。此云牛司。以過去世中輕弄沙門。報感五百世為牛。牛雖不食。恆事虛哨。今成羅漢。子縛已盡。果縛猶存。故稱此名。因恐凡夫不知其德。視其形譏笑遭墮。佛令常居天上。受諸天供。受天供養第一。賓頭盧頗羅墮。梵語賓頭盧。此云不動。名也。梵語頗羅墮。此云利根。姓也。奈耶律云。樹提長者。以栴檀缽置剎頂上。號於眾云。神力能取者即與。尊者現通取缽。佛呵責已。敕令不得入滅。久住世間。應末世供。福田第一。迦留陀夷。此云黑光。顏容粗黑故。又黑色光耀異常故。為佛使者。教化第一。摩訶劫賓那。此云房宿。父母禱二十八宿中第四宿星而生。故得此名。或云初出家時。將欲詣佛。中路值雨。寄食陶舍。有一比丘來共宿止。彼比丘者。即佛所化現。尊者聞法得道。因在陶家與佛同住一宿。聞法證果。故名為房宿。知星宿第一。薄拘羅。此云善容。顏貌端正故。由昔持不殺戒。九十一劫壽不中夭。又昔曾施一病僧訶犁勒果。感不死報。初生現異。母以為怪。置之熬盤不死。復置釜中不死。後置水中。巨魚吞之。魚被人獲。刀破子現。一無所損。火不能炮。湯不能煮。水不能淹。魚不能噬。刀不能割。名五不死報。壽年百六十歲。故云壽命第一。阿冕樓馱。一名阿那律陀。此云無貧。亦云無滅。亦云如意。佛之堂弟。昔於飢世。曾以稗飯施辟支佛。九十一劫資用充足。至今不滅。故有無貧無滅如意三譯。出家喜眠。佛說法昏睡不覺。佛乃呵責曰。「咄咄。胡為寐。螺絲蚌蛤類。一睡幾千年。不聞佛名字。」尊者受呵。發憤精進。經七晝夜。眼不交睫。雙目失明。佛憐之。教習樂見照明金剛三昧。遂得天眼。觀大千世界。如觀掌上菴摩羅果。故云天眼第一。「如是等諸大弟子」者。如是二字結上十六尊者。等字例後千二百五十人也。謂千二百五十大阿羅漢。皆如上說十六尊者。常隨於佛。為常隨眾。本法身大士。示作聲聞。為影響眾。聞法得益。增道損生。自淨佛土。亦名當機眾。

 

丁二菩薩眾

 

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並」者。承前佛說此經。不但聲聞與會。大士亦所同聞也。「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此云覺有情。覺悟有情眾生也。有三種義。一悲智所緣義。覺是所求佛道。有情是所化眾生。上以智求。下以悲度也。二能所合目義。覺是所求之果。有情是能求之人。以己之心。悟佛之理也。三利生為急義。廣覺一切有情。即自未能度。先度人也。「摩訶薩」者。此云大道心眾生。大有四義。一願大。求大菩提故。二行大。二利成就故。三時大。經三無數劫故。四德大。具足一乘諸功德故。具云「菩薩摩訶薩。」即大道心成就眾生也。「文殊師利。」此云妙首。信也。信為萬行萬德之首故。亦云妙吉祥。行也。於一切世界親近供養諸佛。平等利益諸眾生。不為損惱故。又生有十種瑞故。又云妙德。智也。為十方三世諸佛母故。「法王子」者。佛為法王。菩薩入法正位。紹佛家業。名法王子。菩薩眾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實智。不能證解此法門。故文殊列首。「阿逸多。」此云無能勝。即彌勒菩薩。彌勒此云慈氏。姓也。阿逸多。名也。具云慈無能勝。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又過去生中遇大慈如來。願同此號。即得慈心三昧故。又昔為婆羅門。號一切智。於八千歲修習慈行故。又弗沙佛時。與釋迦如來同發菩提心。常習慈定故。又昔發願於刀兵劫中擁護眾生。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故。當來成佛。現居等覺。故次列之。「乾陀訶提」者。此云不休息。行諸梵行。歷恆沙劫。然後授記。經此多劫。曾不休息故。「常精進者。」有二義。一是自利。修善去惡故。二是利他。度生無疲倦故。與「如是等諸大菩薩」者。結上文殊彌勒等。例餘普賢觀音無量無邊諸大菩薩也。

 

丁三天人眾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及」者承前言淨土法門。不但諸聖與會。一切凡眾皆同聞故。正顯念佛法門。三根普被也。「釋提桓因。」此云能天主。能與卅三天人為主故。梵語忉利。此云三十三。在須彌山頂。四面各有八天為臣。即釋提桓因為主。主伴合稱曰卅三。「等」者。下等四王諸天。上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及色無色界諸天也。「無量諸天大眾俱」者。謂盡虛空法界十方三界諸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等。無不與會也。通序至此已竟。此序安於經前故。亦名經前序。說經時無此序故。亦名經後序。

 

乙二別序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別序者。發起序也。蕅益老人解釋。判此為別序。以此經是不可思議佛境故。下位所不知。如初地不知二地事。二地不知三地事。乃至等覺不知佛事。故無人請問。佛自唱依正名字為發起也。

 

「爾時」者。六種成就時。「佛告」者。自上對下而言也。首句非佛口吻。仍是集經人口氣。從是娑婆往西去。過十萬億佛土。一佛土即一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所化之土。依此土言之。一須彌山東西南北。各有一洲。名一四天下。即一小世界。千小世界。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合名曰三千大千世界。此娑婆是釋迦化土。從是西行過十萬億三千大千世界。有世界名極樂。佛號阿彌陀。極樂是依報。阿彌陀是正報。此土娑婆是依報。釋迦是正報。約事說過十萬億土。表法即十使煩惱。互攝互融。十十成百。十百成千。十千成萬。超過無盡煩惱。方是心淨土淨。法藏比丘以四十八願度眾生。度盡煩惱。日過十萬億佛土。世界者。世以遷流為義。豎通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界以方位為義。橫賅十方一切處。從是西去十萬億土。一化土有一化土方位。如一省有一省界限。一邑有一邑界限。世界雖一。隨機見有淺深。因佛有法報化三身。見法身者。知法身無相。住常寂光土。身無相故。土亦無相。約智說為法性身。約理說是法性土。即如如智契如如理。曰法性身住法性土。故身土不二。見報身者。知報身住報土。即性中本具恆沙性德。已經修顯。功德雖多。總言不出福德智慧。約度生無盡。故修成福德無盡。約斷惑無盡。故顯能斷智慧亦無盡。見化身者。即化身住化土。亦化度眾生所變化之土。化佛頂有無見頂相。眉間有白毫相。乃至足下有千輻輪相。是三十二相。又有八十種好。所化土有染淨不同。亦隨機見故。如是三身三土。皆舉一即三。全三是一。而且皆身土不二。依正一如。如文殊、普賢、觀音、彌勒等諸大菩薩。皆分證佛之法身。曰法身大士。彼等亦得分住佛之常寂光淨土。又分得佛度生斷惑二利果報故。亦分住佛之他受用報土。又分得佛化身妙用故。亦分住佛之染淨變化土。我等胎生眾生。死此生彼。住佛變化染土。受分段生死苦。聲聞、緣覺、菩薩、無分段生死。有變易生死。若佛則二死永亡。菩薩變易。亦有微細苦。常寂者。常住不動。起信云。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不動故無苦。光者光明常現前。故曰常寂光。釋迦佛憐愍娑婆苦惱眾生。令念佛求生西方。雖不能生寂光報土。得生淨變化土。亦樂之極矣。故曰極樂。若約報土。極樂如華藏世界。是菩提覺法樂。約常寂光土。極樂是涅槃寂靜樂。約化土。對娑婆極苦。說西方極樂。不信有極樂彌陀者。未學教故。反對佛教故。佛親口說。有世界名曰極樂。有佛號阿彌陀。豈虛語耶。但此有是妙有。非眾生遍計所執之實有。實有即有定量。如一茶碗。小底大口。其量如是。此就眾生眼光說。若就諸佛菩薩眼光看。此茶碗可大可小。大則大而無外。小則小而無內。如楞嚴經云。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剎中一切山河大地。植物動物。皆在一毛端上。毛端不大。剎土非小。而小能容大。皆妙有故。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此微塵中亦有山河大地。森羅萬像。十界依正。乃可轉大法輪。亦妙有故。小大相容。如此方念佛人。將往生時。不離此界。即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他方人念佛亦然。彌陀極樂。既現他方世界。亦即妙有無分限故。極樂彌陀既妙有不可思議。娑婆釋迦亦復如是。菩薩見淨。眾生見穢。亦無分限。故劫火洞然。眾生之穢土壞盡。佛菩薩之淨土不壞。阿彌陀佛現極樂世界。為攝受眾生故。釋迦佛現娑婆世界。為折伏眾生故。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者。其字指上所現世界。佛指能現之人。曰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者。簡上依正二有。非過去已滅。非未來未成。即今現在正說法度眾生之極樂彌陀。極樂二字。既對娑婆眾生極苦而言。須知娑婆。苦有無量。束為八類。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是也、此八苦無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均不能免。一生苦者。如一人身。過去世身已死。未來世身未生。於過未之中。有中有身。亦名中陰身。此身雖非鬼道。而大同於鬼。約有二尺許。就人道說。看他與某家有債。所謂兒女本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此中有身。自亦不知與某家有債。但隨債業而轉。觀大地如聚墨。一無所見。若與某家有債。即現一線光。得見彼夫婦行淫時。中有淫心即動。千里萬里乃至遠隔世界。亦速如電。到彼奪淫。男中有身。愛女嗔男。女中有身。愛男嗔女。就此一媱。中有身與父精母血三緣和合。中陰身失而成胎矣。初七日曰凝滑。二七日曰軟肉。三七日曰硬肉。乃至七七日人相具足。住於胎中。如住黑暗地獄。其穢如糞尿地獄。娘吃熱物。如處鑊湯地獄。娘吃涼物。如在寒冰地獄。十月胎滿。由產門出。如夾山地獄。纔脫衣胞生下,嫩膚觸風。其苦如活牛剝皮。眾生愚癡。不覺不知。佛令念佛。求於極樂蓮花化生。永脫此苦。二老苦者。鶴髮雞皮。耳襲眼花。眾苦難述。三病苦者。寒暑不調。飲食不節。則有病苦。俗云好漢怕的病來魔。四死苦者。地水火風四大。原屬無情。識心相織。如經緯和合。死時四大分張。如經中抽緯。故苦如生龜脫殼。蓮花化生之身。無此等苦。五愛別離苦者。愛即家親眷屬。或生離。或死別。愈是親愛。愈不得久聚。蓮花化生。無父母妻子兄弟等。既無情愛。別亦不苦。六怨憎會苦者。強冤家如仇人敵人。奪財謀命等。軟冤家。如恩愛相纏。不使修道等。總而言之。不是冤家不聚會。極樂蓮友。雖無偏心私愛。而修道之心。盡皆痛癢相關。無相怨對。故曰彌陀骨肉。七求不得苦者。財色名食睡。無人不求。求之不得則苦。求之若得更苦。試舉一例。如世人求子。求之不得者苦。若求得者。幼時怕生病。怕壽不長。怕冷著。怕熱著。稍長又怕不學好。終日盡夜。懸心吊膽。未得患得。既得患失。如此諸類。實難盡述。極樂思衣衣至。思食食至。七寶樓閣。無非自然。百無所求、故無此。八五陰熾盛苦者。如上生老病死。是一色陰熾盛苦。受想行識四陰熾盛。即一切妄想煩惱熾盛故苦。極樂但受聞法之樂。非唯佛說妙法。七寶行樹。眾鳥和鳴。皆演妙法。總之極樂世界。若依若正。皆說妙法。我輩既知此樂。願各各發心。努力念佛。求生極樂。否則。非呆即傻。序分至此已竟。

 

甲二正宗分三;乙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二;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丙初依報妙;丙二正報妙;丁初微釋二;丁二廣釋;戊初徵。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佛呼舍利弗而徵問云。「彼土何故名為極樂。」汝知之否。否則為汝釋之。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眾生」者。是能受樂境之人。等覺以還。皆名眾生。今且約凡夫眾生而言。以下例上。不言可知也。上文以娑婆之苦。顯極樂之樂。娑婆苦樂皆苦。苦逼身心是苦苦。樂不久住是壞苦。不苦不樂是行苦。行性遷流故。極樂則永離三苦。一得往生。即壽命無量。六通具足。自在遊行。天衣天食。隨念即至。故云其國眾生。無有眾苦。阿彌陀佛。與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諸大菩薩。皆在說法。終日聞法。法喜充滿。故云但受諸樂也。

 

戊二釋二;己初約能受用釋;己二約所受用釋。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前文是依正二報合說。此段文廣顯依報。純是樂事。娑婆眾生亦有見欄楯羅網行樹莊嚴者。皆由攀緣造作而有。一切皆是有為有漏。極樂眾生所見莊嚴。是佛有為福德所感。而非人工造作。亦是無為無漏。佛知舍利弗未曾見聞如是莊嚴。故呼而告之。七重欄楯者。七層欄杆也。橫曰楯。直曰欄。為防物損。並狀美觀。表佛因地嚴守身三口四七支淨戒。故果感如是莊嚴。七種羅網者。表佛因地修卅七道品中之七覺支。層層互融。故果感羅網重重。網覆樓閣寶池寶樹。於虛空中重重相間而為莊嚴。七重行樹者。一行一行。一列一列。次第不亂。表佛因地修七聖法財。層層有序。故果感行樹嚴地。欄楯圍於樹外。羅網覆於空中。皆是金銀琉璃玻璃四寶所成。表四宏誓願。以七支淨戒。七覺支。七聖財。並餘善法。皆靠四宏誓願。方可成就。願力一鬆。善行不成。故以願導行。以行填願。「周匝」者。遍滿也。「圍繞」者。迴護也。有此種種莊嚴。是故彼國名為極樂。此就所受之樂境而言。以上是略述能受所受。廣釋如下。

 

丁二廣釋二;戊初別釋所受二;戊二合釋能受所受;己初釋生處。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佛又呼舍利弗曰。極樂國有七寶池。「七寶」者。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也。到處皆有。俱表佛德。「八功德水」者。大本彌陀經云。是摩尼寶珠流出。一澄淨。謂澄淳潔淨。離污濁故。二清冷。謂清湛涼冷。無煩熱故。三甘美。謂甘旨美妙。具至味故。四輕軟。謂輕揚柔軟。可上下故。五潤澤。謂津潤滑澤。不枯澀故。六安和。謂安靜和緩。絕迅汛故。七除飢渴。謂水僅止渴。今兼療飢。有勝力故。八長養諸根。謂增長養育身心。異此土損壞諸根。及沴戾增病沒溺等也。此八功德水。充滿於七寶池中。池底金沙布滿。「四面階道。」即四面上下台階道路。皆是四寶所成。「上有樓閣」者。池上有樓閣。重屋曰樓。岑樓曰閣。即彼池與此池中間。有無量樓閣。廣而言之。花上亦有樓閣。皆是七寶所成。池中蓮花。其形大如車輪。各放各色光。如法華云。四色花。表四十位因行。青色表十住位。黃色表十行位。赤色表十向位。白色表十地位。以因修四十位菩薩行故。果感四色花。此花即是念佛生西眾生所生之處。一一花皆是微妙香潔。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度眾生。因地具足戒定慧等香。故果感依報有香。正報亦有香。如臨往生之人。或見佛。或聞香等可證。生到西方至七寶池中。池水如意。淺深皆隨心想。澡浴身體。欲令水沒足。水即齊足。洗足己。欲令水至膝。水即至膝。令至腰。水即沒腰。至腋至頸。及灌周身。乃至洗面。悉皆如意。自然而至。欲令水還原。水即還原。調和冷暖。無不順適。此是阿彌陀佛功德所感。亦是眾生念佛力所感。依正一如。自他不二。水是如來妙用。故滿眾生之願。「此是大本彌陀經意。」今顯念佛往生西方。七寶池中蓮花化生。生處妙也。

 

己二結示佛力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阿彌陀佛功德是能持。極樂世界是所持。又阿彌陀佛功德是能莊嚴。極樂世界是所莊嚴。又阿彌陀佛為能成就。極樂世界是所成就。此結上明住處生處。種種妙好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因中所發大願。願後所修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也。此經與華嚴同宗。三世間為一身。三世間者。極樂是器世間。眾生是有情世間。佛是正覺世間。會三世間為一體。故曰依正一如。自他不二。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戊二合釋能受所受二;己初約五根五塵明受用二;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庚初正明。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上是能所各說。此能所合說。先說能受用為五根。所受用為五塵。合下科耳根聲塵。為六根六塵。天樂即聲塵極樂境界根塵皆妙。娑婆根塵皆粗。心粗故。根塵亦粗。心細故。根塵亦細。「常作天樂」者。此耳根對聲塵也。音樂即匏、土、革、木、石、金、絲、竹等八。娑婆人間須人作。極樂人間。同此土天上。故曰天樂。不鼓自鳴故。而且常鳴不息。又異此土天上。生西方人。耳根得常聞天樂。且極樂天樂。八音中。一一皆具八音。音音皆演妙法。聞者皆得法喜充滿。黃金為地。即色塵地具七寶。而以黃金為體。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亦色塵也。生西方人。眼根得常見之色塵也。鼻之于花。亦香塵也。日分初中後。名晝三時。夜分初中後。名夜三時。故曰晝夜六時。此就娑婆而言。極樂常晝不夜。以依正皆有光明故。不假日月而分晝夜。雨字讀去聲。動詞。降下之意。曼陀羅。梵語。此云適意。又稱白蓮花。上加一天字。是自然義。非人力種植所成故。廣本云。花落滿地。有自然風捲去。如是常捲常下。「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者。觸塵也。極樂國眾生。是十方國土念佛得往生者。衣祴者。盛花之器。或衣具。或包單。生西方眾生不是無事。因得長壽。不忙衣食住等。正好修行。故每當朝起。手持衣祴。將天曼陀羅花包起。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以他方不常有此花故。供養十萬億佛土之佛。是約娑婆至極極而言。極樂至娑婆是東方。餘九方亦復如是。娑婆眾生。士農工商。爭名奪利。忙個不了。極樂眾生。忙供佛拜佛。忙六度萬行。並忙供養他方諸佛。或謂念佛人求生極樂是消極。其實以六度萬行上供下化。但不積極於爭奪耳。安得謂之消極。此但云供養諸佛。三寶舉一即三。以供佛求法必具僧眾故。又以花供養。即攝一切供養。如普賢廣修供養中說。「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者。味塵也。朝起食時持花。以神足供養十方諸佛已。仍以神足回至極樂。不廢飯食經行。飯上聲。吃義。食去聲。所吃飯也。彼土眾生。常以法喜為食。偶然欲食。即有天食從空中而來。食畢撒手。碗缽亦從空而去。「經行」即運動以調身。極樂所有一切果報。皆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大行所成。五六七八九五願。成就五通。其天耳。乃不動得聞十方佛法。上云神足往還。蓋約一面供佛一面聽法說。又廿三願云。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量無數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又廿四願云。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有如是因。故感如是果。阿彌陀佛功德。亦是眾生念佛功德。阿彌陀佛能攝眾生功德。眾生亦能攝佛功德。不過眾生攝佛功德是分攝。眾生所有功德。彌陀全攝。

 

庚二結示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結上天樂天花等種種莊嚴。皆佛願行功德及眾生念佛功德之所成就。

 

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二;庚初別明二;庚二總結;辛初化有情聲二;辛二化無情聲;壬初鳥音法利。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廣說耳根聲塵。其實極樂世界攝法界機。六根六塵一一圓妙。出生一切法門也。初句總標。下六別列。白鶴此土有四種。玄黃蒼白。以白色為最勝。孔雀鸚鵡是此土所貴。故偏舉之。舍利舊云鶖鷺。□禪師云是春鶯迦陵頻伽。此云妙音。未出殼時。音超眾鳥。共命亦云命命。一身兩頭。識別報同故。此兩種鳥。娑婆雪山等處有之。彼鳥。究竟眾生非眾生。不過其形相似而已。晝夜六時。出和雅之音。演微妙之法。所演法。為五根等卅七道品。五根者。信正助道法。名信根。行正助道法。勤求不息。名精進根。念正助道法而無他念。名念根。攝心於正助道法。相應不散。名定根。為正助道法。觀苦集滅道四諦。名慧根。五力者。即前五根增長。具有大力。能破疑惑。懈怠。邪念。亂想。並遮通別諸惑。發真無漏。故名五力。七菩提分者。亦名七覺支。一擇法覺分。二精進覺分。三喜覺分。四除覺分。五捨覺分。六定覺分。七念覺分是也。八聖道分者。即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也。如是等法者。攝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並餘善法。總和而言也。其國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者。因他方眾生念佛。生到西方。有未悟無生者。佛威神力故。變化眾鳥。演唱三寶。無時間斷。令修行眾生。精進不懈。因圓果滿。直至成佛。

 

壬二徵釋略顯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變化所作。

 

此釋迦牟尼佛自徵自釋。略顯正覺世間作有情世間。演悅可眾心之音。汝勿謂句。是警策語。恐娑婆眾生謂極樂亦有惡道。而成謗佛之過。罪報者。起惑造業所感之果報也。惑不出貪嗔痴三毒。亦是意之三惡業。貪墮餓鬼。嗔墮地獄。痴墮畜生。此就偏多而言。實則貪具嗔痴。瞋具貪痴。痴具貪嗔。此意三業以外。更有身三口四七支惡業。皆三惡道之因。其果畜生苦輕。餓鬼苦重。地獄更重。畜生道。有互相吞噉等苦。易見故。不須多言。試即餓鬼言之。昔有二餓鬼。同伴尋食不得。於城門分手。一在城外。一進城內。約定誰先得食。即於城門侯之。城內鬼忽得兩滴痔瘡水吃。歡喜異常。城外鬼因偏覓不得食故。先於城門候之。城內鬼來問。候我許久。答曰見此城三壞三修。不知幾許年月。餓得七孔流血。而亦不死。地獄之苦死已復生。一日一夜。經萬生死。如一油鍋地獄。應受苦眾生。見油鍋自跳其中。煮化了。巧風一吹。又化生一個。食油鍋之肉。食已還跳鍋中。如是一日一夜萬死萬生。其狀甚多。一言難盡。經云。極樂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此即四十八願之第一願無三惡道。十六願不聞不善之名。又曰。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佛令眾生悟法身平等。無不具。無不造。故變化白鶴等眾鳥。宣流道品等法。可知白鶴等即阿彌陀佛。亦即十方諸佛。佛一究竟一切究竟。所謂究竟畜生非畜生。正覺世間作有情世間如是,作器世間亦然。故有下文無情說法。

 

辛二化無情聲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微風」者。乃佛願力所成之風也。此風能成萬物。無常大狂風。能壞世界。乃眾生無明煩惱心所成之風。上古人心淳善故。風不鳴條雨不破塊。常得風調雨順。「諸寶行樹」者。上云七重行樹。皆眾寶所成。其寶枝寶葉寶花寶果。體如珊瑚等寶。實則奇妙異常。而非堅硬。故微風一吹。枝枝相對。葉葉相當。花花相掽。果果相擊。撞出音聲。演說妙法。空中寶網。網孔寶珠。被風所吹。亦出妙音。其所說法。字字分明。何者是戒。何者是定。何者是慧。其音演時。如百千種樂音。同時俱作。音音皆具八音。西方眾生。聞是音者。得法喜樂。自然念佛念法念僧。風力所使。即彌陀慈悲願力所使。使初發心人。乃至等覺。一切未成佛人。欲成圓滿報身佛故。隨緣念佛。心念眾生。即成眾生。乃至念地獄餓鬼。即成地獄餓鬼。華嚴經十地品。十地菩薩。各各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娑婆眾生、鬥爭事多。有時念。有時不念。極樂眾生無爭人我是非事。故時時念佛念法念僧。念法者。欲證法性理體故。念法身佛也。念僧者。欲成化身佛故。念化身佛也。梵語僧伽。此云和合眾。即佛法報和合。現度生妙用也。法性理體如燈。起心念之。如燈發光。光還照燈。燈光不二。和合即僧。又佛者覺也。即般若德。相大。報身義。法者法性理體。即法身德。體大。法身義。僧者和合僧。即解脫德。用大。化身義。三寶。三德。三大。三身。皆一心本具。彌陀。心。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會念舉一即三。不會念。即老實念。將心佛眾生三。打成一片。則三即一。

 

庚二總結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此結上有情無情同圓種智。皆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行。使三世間互融而成度生妙用。至此總結前文耳報受用妙聲竟。

 

丙二正報妙二;丁初徵釋名號二;丁二別釋主伴;戊初徵。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以上廣釋極樂依報。向下廣說正報。即阿彌陀佛及所度眾生。今先徵起彌陀德號。以便下文解釋。

 

戊二釋二;己初約光明釋。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光明」者。身心二光。俱遍法界。身光照十方世界。依正二報。一切色相。盡成大光明藏。心光照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心念。盡成佛之知見。阿彌陀佛攝三世間為一身。阿彌陀佛是無量光。其國天人聲聞辟支菩薩亦無量光。如第卅一願云。國土清淨。皆悉照見無量世界。第四十願云。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世界。於寶樹中皆悉照見。以此得知三世間同一無量光。

 

己二約壽命釋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此文當迴云。彼佛及其人民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彼土眾生壽命與佛同故。壽者受也。約佛法身。以真如不隔諸法為受。報身以境智相應為受。化身隨所化緣為受。法身為體。智慧為相。應身為用。舉一即三。其實壽命俱無始終。而應化身壽命有延促不等者。皆隨機見耳。今彌陀化身壽命。雖云無量。亦有量之無量也。何以故。百廿四大數中。無量為百零七。無邊為百零九。向下還有十五大數故。今言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蓋以凡小不能算數耳。此法藏比丘第十三願之所成也。其國人民壽命。亦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者。此由法藏比丘第十五願之所成也。前舉光明無量。是橫遍十方。今約壽命無量。是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是法界。舉此法界作彌陀身土。亦即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是始覺智和本覺理。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丁二別釋主伴二;戊初別釋二;戊二結示;己初主。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此下釋極樂主伴成就。先主。即極樂教主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成者。法身無成無不成。報身因圓果滿名成。應身為物示現名成。法身不應論劫。報應可以論劫。然法身因修德顯。亦可論劫。報身別無新得。應身如月印川。亦無成無不成。不應論劫。但諸佛隨願度生。示現成道。各有本跡。約本門則不可測。今約跡門。故云十劫。即三身一成一切成。亦即非成非不成而論成也。劫者具云劫波。此云時分。佛壽無量。今僅十劫。未來方長。現在說法。此普勸眾生當速念佛求往生見佛聞法也。

 

己二伴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后伴。第十四願云。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較。知其數者。不取正覺。極樂國之聲聞弟子。非是初二三果。皆是漏盡大阿羅漢。此土羅漢。約權說。有定性不迴心者。彼國羅漢。皆是迴心向大之阿羅漢。非是算數所能知之。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者。亦無有量也。如第五六七八九。此五願。成西方凡夫。皆具五通。能遍十方供養諸佛故。定速成佛。凡夫如是。況三乘乎。要知生到西方。無有退緣、不是即生成佛。即是一生補處也。

 

戊二結示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上來若主若伴。並是極樂國土人寶莊嚴。故云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能令信願念佛求生者。亦念念如是成就也。至此正報妙竟。總結上文。乙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竟。

 

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二;丙初揭示無上因緣。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上來廣讚彼土依正二嚴勸信已竟。此下為特勸娑婆眾生發願往生故。指出無上因緣。無上指佛果也。因即成佛近因。一生補處佛故。緣即成佛助緣。與一生補處為伴故。

 

「極樂國土」句。標定地方。「眾生生者。」即十方已得往生者。永明壽禪師曰。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蓋謂有願住生者。無修不生。雖如是說。念佛眾生。一邊念佛。一邊造罪。為業所牽。不得往生者有之。若謂帶業往生。不可含糊儱恫。宿業可帶。現業不可帶。舊業可帶。新業不可帶。古德云。生西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唯在念佛行門之深淺。懺淨業障而往生者鮮矣。多是帶業往生。宿業者。過去生中有無盡業。若不念佛往生西方。來生在此土隨業受報之時長。若以念佛帶之往生。則永不為宿業流轉矣。若現生一邊念佛。一邊造罪。自謂可以帶業往生。視阿彌陀佛為護匪之人。令人可笑。宿業現棠。與舊業新業。似同而實別。宿業現業是約宿世今生而論。舊業新業是就現生罪業以分。舊業即不知念佛以前時所造之業。過而能改。故可往生。新業即已知念佛。實行念佛以後所造之業。有心造罪。靠佛接引。未免過痴。古時有一屠者。殺生為業。造罪無邊。臨終地獄相現。畏苦至極。令其眷屬速請僧懺。僧人來時。屠者求救。僧曰。我無力救汝。唯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能救你。你要懇切念佛。屠者聞已。即忘命念之。才念十念。即時命終。得佛接引。未墮地獄。而生西方。此帶現生舊業之證。亦係宿生善根已熟。惟差此最後一步工夫。所謂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並非有心造業。希望帶業往生。豈有先念佛。後造業。得往生之事乎。況造業一生。臨終知悔。百無一二。危乎危乎。最穩當是要常時念佛。懺悔宿業。不造現業新業。畜生尚可往生。豈僅萬修萬人去耶。又者佛為不了業無自性者。說帶業往生。使彼懇切念佛。則業性即轉成佛性矣。所謂閒時辦得急時用。急時辦來不中用。求生是十方眾生。已生則皆是阿鞞跋致。梵語阿鞞跋致。此云不退。有三義。一位不退。不退凡夫。二行不退。不退二乘。三念不退。不退菩提。彼土凡夫。各具六通。能供養十方諸佛。聽經聞法。必證聖果。是不退凡夫也。以娑婆比之。人中退緣太多。如來悲愍眾生。未往生時。制戒以防退墮。如對俗人。制邪淫。即自己夫婦。於三六九三長齋月。諸佛菩薩聖誕日。父母誕日。自己生日。四時八節。皆當戒之。若不制止。是退墮畜生之因緣。孟子云。人之所以異於禽獸也幾希。出家則全斷淫欲。殺則一命還一命。雖微細昆蟲。亦無不還之命債。盜則文錢不落虛空。妄則騙人者人恆騙之。弱肉強食。吃四兩還半斤。多在畜道中還。故曰娑婆退緣太多。一生極樂。無此退緣。故不退為凡夫。非但不退。還要上進。行菩薩道。故第二曰不退二乘也。極樂眾生皆發大心。願度眾生。又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即正念現前。念念流入娑婆若海。故第三曰念不退。「其中多有一生補處」者。三不退中。多是候補佛位之等覺也。既無退墮因緣。而且壽命無量。故一生修至等覺。誠易事耳。雖云萬修萬人去。大概束為三等。一者念成念佛三昧。念即無念。無念而念者是也。二者一心念佛。不暇造罪。所謂老實念佛。不造新業。此上二品之人也。三者不問造罪多少。只要得遇善知識。依教念佛改悔。多多益善。最少乃至念十聲八聲。得往生者亦有。此下品人也。亦是宿世善根已熟。功虧一簣之類。但太危險。以臨終時。或遭奇災橫禍。或眷屬圍繞號泣。有百分道心。亦剩不了一分半分。況無道心乎。我輩念佛。要求穩當。不求僥倖。能念成三昧更好。不能亦要一心老實念佛。若非萬修萬人去。三不退一生補處。其數甚多。何以說非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丙二特勸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佛呼舍利弗。即代表呼娑婆一切眾生。命聞極樂世界功德。應當發願。往生極樂。凡事皆隨願而成。一切力唯心力最大。所謂世間無難事。但怕有心人。只要發願往生。決定往生。「所以者何。」此句徵。下句釋。以生到彼國。即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人者。皆是阿鞞跋致一生補處之類是也。蓮花化生故。無父母兄弟姊妹。六親眷屬。皆是法門眷屬。彌陀骨肉。不但不增長生死。而且增道損生。娑婆眷屬無論是冤是親。皆是怨家聚會。如意相親相愛者。是軟怨家。你愛我。我愛你。不許超出三界生死。柔軟纏人。故曰軟怨家。一切討債之惡友。惡官。惡賊。乃至惡眷屬。皆是強怨家。障礙道業。不得淨修。惡者為怨憎會苦。愛者有愛別離苦。如意者。當作夢幻泡影觀之。不如意者。當思「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往生以前。若不如是思之觀之。即當一心念佛。見怪不怪。其怪自壞。

 

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二;丙初正示無上因果。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此下是釋迦如來。勸娑婆眾生。執持名號。立念佛之行。先指出無上因果。無上因為念佛。無上果是生極樂國。

 

上勸發願。此勸起行。即以念佛為起行。如天津人願去北京。若不起身動步。即有願無行。不遠之京。尚不能到。況極樂乎。信願行為此經正宗。亦為往生之三資糧。「不可以少善根」者。念佛即多善根。「不可以少福德」者。念佛即多福德。何以故。念佛即得仗佛無量善根福德故。能念為因。所念為緣。能所不二。同一無量善根福德因緣。即得往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二字、是不定之詞。以娑婆世界男子女人。有善者有不善者。若究竟說。善者男不自知是男。女不自知是女。而亦非傻子呆子之無識。又非磚頭瓦塊之無知。如淨名經觀眾生品云。舍利弗從文殊菩薩問疾於維摩居士。有天女散花於室內。「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天女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就淺近說。能受佛皈戒。念佛求往生者。皆善男女。「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者。四十八願中。願願所度皆此等男女。即能得念佛三昧之人也。念佛有事念理念。事念得事三昧。理念得理三昧。事念者所念佛即事也。能念是娑婆眾生。所念是極樂彌陀。有自有他。有彼有此。差別不同。故為事念。理念者。所念佛即理也。能念心亦理也。無有自他。無彼無此。故曰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事三昧者。一切事作到熟至極處。不用起作事之心。而自然作得如法之謂也。梵語三昧。此云正定。即不用心亦不顛倒錯亂之謂也。持名念佛。一切男女。各有根器不等所處環境。亦各不同。故念佛或高聲念。或低聲念。或默念。或金剛念。怎樣念與自己合式。就怎樣念。高聲念功德大。能令一切鬼神人畜。聞者得益。自己亦能隨念反聞故。若氣力不佳。就低聲念。要將此念轉熟。妄想轉生。須念念相續。氣再不足。則默念。但默念力弱。或起昏沉。或起妄想。即當金剛念。金剛者。堅固義。即心念唇動。不必出聲。舌根意根。如兩股繩合起。即有力。或加耳根。三股合起。念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則六根打成一片。無第二事可以擾動。事三昧成矣。大勢至菩薩念佛章云。「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是也。」若得理三昧者。理即法身。念法身佛。即同參禪。看如何是法身本來面目。或名看話頭。法身是諸法之本。亦是話語之頭。念佛時。看一句佛號之話。從誰發起。故曰看話頭。但有疑須參。無疑便念。忝須忝透疑情。念須念破障礙。疑亦障礙耳。若知法身無相。以無相念。驀直念去。初念似有障礙。久久功純。障盡理顯。即得理三昧也。故古人云。一句彌陀深妙禪。參禪參心。理念即參。依教修真空絕相觀。亦復如是。真空亦即法身無相。會得此意。參禪習觀念佛。其義一也。深入容易得定。話頭與真空多就因說。念佛法身多就果說。故多善根福德因緣。若一日一心不亂。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七若字皆不定之詞。眾生根有利鈍不等故。或極鈍者須七日。極利者一日即成。此約出世智說。或極利須七日。極鈍者一日即成。此約世智說。其非極鈍利者。可以例知。真正打七。多不過十人。著新淨衣。齋戒沐浴。功夫先已純熟。七日加工。剋期取證。不須開示。講開示即打閒岔。此會打七。是成就大家學念佛耳。佛有大智。知機知根。死心念佛。七日無有不得一心不亂者。不肯死心。不能濟事。非佛語謬。愚早年見報載北京某女士死心念佛。得念佛三昧。有人請問。云何念佛。可得利益。答曰。死下心去念。又問曰。心云何死得下去。答曰。死下去了便知。此事可為知者道。難與俗人言。雖然如是。不妨饒舌。說一相似語。心本活潑靈通。云何言死。蓋以念人情恩愛名利是非之心。換來念佛。古人所謂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譬如作賊人。賊心死下去。一心作正人。心若真死。將誰念佛。又者要想念到一心不亂。還要一心不亂念。「其人臨命終時」者。其人即一心不亂之人。命終時。即娑婆報盡時也。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人之前。接引其人往生也。彌陀是主。聖眾是伴。有見主不見伴者。有見伴不見主者。今主伴齊見。即往生上品者也。「是人終時心不顛倒」者。因自己念佛三昧力。及佛加被力。故心不顛倒。顛倒者。或不足疑而生疑。或不足懼而生懼。或貪戀眷屬。或掛礙財帛。或見刀山劍樹地獄。謂是五欲園林。歡喜投入。或見畜類胎臟。謂是華美樓閣。直捷闖進。或見人道交遘。急去爭風奪淫。全身沒入便道成胎。種種顛倒。卒難盡述。念佛仗佛加被故。心不顛倒。亦不經中有身。其速如電。即得在生。極樂世界。蓮池化生。此土生天墮地獄。皆無中陰。生西亦然。生即無一生。無生而生。前言萬修萬人去。是就攝受眾生說。若決定往生者。須得念佛三昧為鐵券。其次不會造業者。如愚夫庸婦。鸚鵡八哥。念佛皆得往生者。可以為證。

 

二重勸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我見是利。」指上文得佛接引往生之效果也。若迴指前文即往生彼國一生即得補處。及與一生補處為伴等利益也。「故說此言」者。指上佛教善男女執持名號。持至一心不亂之因也。若有眾生聞說如是因。不願修如是果。不願得者。非狂即痴。故重勸曰。「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寂光淨土即是佛性。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祇以業障所障。故不與佛同。依他宗修。雖能開悟。業障未消。終成隔礙。故楞嚴經云。理雖頓悟。事須漸除。今言帶業往生者。正以凡夫不知業無體性。故作如是言而攝受耳。及至生已。必悟無生。無生理中豈有業乎。故曰了得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

 

甲三流通分二;乙初普勸三:乙二結勸;丙初勸信流通二;丙二勸願流通;丙三勸行流通;丁初略引標題六;丁二徵釋經題;戊初東方。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蕅益大師意謂。此經既是佛無問自說而為發起。當然仍是佛流通。佛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餘人不堪流通。故釋迦與六方佛勸信流通。今略引東方佛讚嘆勸信。以證自讚勸信不虛。故先牒自讚曰。「舍利弗。如我今者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后正引東方某佛某佛讚嘆勸信曰。「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之利二字。指法藏比丘第十七願行所成。諸佛勸信。亦即眾生之利。信而持名往生之利也。第十七願云。「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此願似乎好名。而實與世間好名不同。世間所好是假名。法藏比丘發願之後。即廣行六度萬行。及普賢行。饒益眾生。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願以名利益眾生。始成諸佛勸信。及成眾生信而持名往生之利也。據廣本說。是十方佛讚。東方佛在東方為眾生讚彌陀功德。餘九方亦如是讚。故我佛釋迦亦如是讚。又釋迦讚時。十方諸佛同讚。言不頓彰。十方諸佛同一法身故。自他不二故。此是略說。若廣說即十方各恆河沙數諸佛同讚。猶謂之略。「廣長舌相」者。佛三十二相中之一相。約化相舌出覆面。上至髮際。約報相舌覆三千大千世界。此相是妙有。亦即是真空。不礙三千大千中一切情與無情。又佛以三世間為一身。佛之舌遍於一切眾生口中。眾生舌即是佛舌。故有一眾生讚彌陀。即是釋迦及諸佛讚彌陀。所有鸚鵡八哥眾鳥和鳴。皆是讚彌陀。此文末后十六字。是本經經題。上八字約佛德。是諸佛所稱讚之功德。下八字約法。是諸佛所護念之經。今羅什法師所立之題。雖略而義實無異。難信故護念稱讚以勸信。眾生信故。經乃流通。東方如是。餘方皆然。但諸佛名號。皆以德彰。德無盡故。一一名皆非思議之所能及。有智辯者。當隨意發揮之。一一皆是萬德莊嚴。

 

戊二南方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燄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釋同上

 

戊三西方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釋同上

 

戊四北方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燄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釋同上

 

戊五下方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釋同上

 

戊六上方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燄肩佛。雜色寶花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釋同上

 

丁二徵釋經題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原題十六字。前八字即正宗分中廣稱讚者是也。餘八字未釋其義。故我佛釋迦大慈。再加徵釋以勸信。若有人具足聞慧。聞法持法。聞諸佛名持諸佛名。亦如聞持彌陀名號故。亦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亦得一生補處菩提。故曰汝等皆當信受云云。大本彌陀經。佛對彌勒菩薩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多住百歲。此即我佛護念此經也。此與大本同一淨土法故。

 

丙二勸願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已發願」者。已生西方。「今發願」者。現生西方。「當發願」者。當生西方。蓋以娑婆一念念佛時。即西方七寶池中蓮花生時。念念念佛。花即漸漸增長。娑婆命終時。即從蓮花化生。娑婆命終者。染汙因緣報畢故。蓮花化生者。清淨因緣果現故。佛性本來無生滅。而能隨染淨等緣。示現生滅。隨染則終無了期。隨淨則可以漸證不生不滅。故佛勸願得生淨變化土。即可橫超。超至究竟不生不滅之常寂光淨土矣。此法不假信者願者。向誰流通。后世眾生。其將何法以為穩得脫苦之方。

 

丙三勸行流通二;丁初諸佛轉讚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如我今」者。稱讚阿彌陀佛及六方諸佛功德。是承上文自己稱讚諸佛。彼諸佛句。是彌陀及六方佛亦轉讚我佛。而作是言句。即入諸佛口吻曰釋迦牟尼佛。能為二種甚難希有之事。一者能于五濁惡世成佛。二者能為惡世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淨土法門。說即勸也。勸人以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梵語娑婆。此云堪忍。約佛說。慈悲廣大。堪可忍耐此土眾生難度而能忍度故。約眾生說。愚痴深重。堪可忍耐此土八苦。不求出離故。五濁者。一劫濁。劫即時分。時無濁與不濁。以有見等四濁聚會之時曰劫濁。二見濁有五。一執身見為我之見。二執自他等二邊之見。三偏邪之見。四取己邪見為正見之見。五取外道戒之邪見。此五利使。使正見渾濁故。三煩惱濁。即貪瞋痴慢疑五鈍使。使法身慧命昏煩惱亂故。五利五鈍。亦通名十使煩惱。使愚人造業受苦故。四眾生濁。即糊糊塗塗于六道生死故。五命濁。即壽命短促故。信願念佛。可以轉四濁聚會之劫濁。為清淨大海眾聚會之時。轉五邪見濁。為無量光智。轉昏煩亂濁。為常寂光定。轉六道眾生濁。為蓮花化生。轉短命濁。為無量壽。若欲轉此五濁。先以正見轉邪見。具正見者。即能信願念佛矣。若道無善根。正好以念佛種善根。若道善根淺薄。正好以念佛栽培。佛即菩提。以菩提根。成大菩提。亦何難之有。

 

丁二教主結歎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我佛不可思議二難功德。已如諸佛轉讚。尚未覿面付囑。故此呼當機以代表一切眾生。皆當盡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二難事。故末句云。是為甚難。並非說難以駭人聽聞。實欲令人勉其所難。以便離苦得樂。

 

乙二結勸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佛說此經已。長老舍利弗。千二百五十比丘。「一切世間」指三世間。及天龍八部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法喜充滿故。作禮者謝法也。而去者。各回各處。是法住法位也。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終

 

http://buda.allcadblock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