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三)
淨空法師講述
此為 淨空法師於各地之早餐開示,尚未經 淨空法師鑒定,僅為講記小組親聆音帶,摘要記錄,順文整理,草成此篇,供養讀者。
依教奉行才能證果 (990222早餐)
世尊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是說我們有幸得人身,而且有機會聽到佛的正法,應當要珍惜此殊勝之因緣。這些年,我們認真學習佛的教誨,在現實生活上得到了證明。最淺的常識,佛講的「因緣果報」,我們很冷靜、細心去觀察,確實財布施得財富的果報,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的果報,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的果報。能明白此理,了解事實真相,生活在世間,心情自然就穩定,所謂「心安理得」;道理明瞭之後,心就安了。
在《了凡四訓》中,了凡先生與雲谷禪師在禪堂裡,坐了三天三夜,沒有起一個妄念,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一般人妄念紛飛,分別執著太多,這就是經上講的「凡夫」、「可憐憫者」。禪師說:「你的功夫不錯!」他說:「我沒有功夫,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一生的休咎、吉凶、禍福,都是命裡安排好的,打妄念也沒用處,所以就不打了。」了凡先生雖然明白事實真相,但沒有透徹明瞭,也就是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禪師為他開示,將所以然之理告訴他。他依照禪師的教導,認真努力去做,真的改變了命運。所以,明瞭道理與事實真相,才能改變命運,創造命運。
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每個階級所了解的道理與事實真相都不同。最低的是圓教初信位菩薩,所明瞭的比了凡先生高出太多了,但在佛法裡是屬於階層最低的菩薩,到如來果地才是究竟圓滿透徹的明瞭。所以,佛家的教學,無非是教導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已。真正明瞭真相,就是法身大士,是圓教初住菩薩的果位。初住以下,雖明瞭而沒有透徹,只是解悟,沒有達到證悟。譬如,佛說一切眾生就是自己的法身,我們深信不疑,這是解悟,但沒有證實,還不能將一切眾生真的看作自己,眾生與自己之間仍有差別。若是對待一切眾生,真的與對待自己一樣,就是證悟,這是法身大士。
我們現在雖然懂得這些道理,但還做不到,這就是解悟,不是證悟。李老師常說,解悟不管用,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無法脫離輪迴,證悟才能脫離輪迴;不但脫離輪迴,而且脫離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才真正得大自在,得幸福美滿。十法界裡的美滿、幸福不是真的,「真善美慧」是有名無實;一真法界才是真實的,「真善美慧」都是事實。佛陀對我們的期望及勉勵,是希望我們在一生當中證得。佛所說的是我們一定能做到的,問題是「你肯不肯做」。佛教我們將心量拓開,愛一切眾生像愛自己一樣,這就是行,解行要相應才能證得。
世間有些野心家,想做世界的主宰,能否做到?能。佛在經上講,此世間最大的國王是金輪王,統治一四天下,就是統治太陽系。為何稱為輪王?他以輪寶作為交通工具及武器。這使我們聯想到,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地傳聞的飛碟,大概就是輪王的輪寶。可能是輪王派遣部屬,到此地來巡視。他們乘著輪寶,一天一夜可以走遍一四天下,也就是一個太陽系,這是一般的講法。
若照黃念祖老居士的講法,一個單位世界是一個銀河系;換句話說,金輪王統治的範圍是一個銀河系。他的輪寶在二十四小時內,能周遍遊歷整個銀河系。輪王何以能統治如此大的國家?經上說,他以「十善業道」和「四無量心」,得此大福報。摩醯首羅天王是天王福報最大的,金輪聖王是人間福報最大的,都是修積功德而成就的,決不是以武力、霸道成就的。
在中國,秦始皇用霸道,三十幾年就亡國;在近代,希特勒用霸道,亦復如是;日本人用霸道對中國發動戰爭,八年就幾乎滅亡,最後無條件投降;這是在史實上證實霸道不能成就。在中國歷史上,建立王朝時間最久的是周朝,享國八百年,就是實行仁政,以「五倫」、「八德」來治理天下。而周朝末代的子孫,不遵守祖宗的教誨,不仁不義,最後招致亡國。倘若他們仍遵循祖宗的成規,周朝就不會亡國。
所以,仁慈、真誠、愛人,無條件的幫助別人、成就別人,這是世出世間真實的福報。真正的福報不是自己享受,是一切眾生享受,因為一切眾生就是自己。如同一位真正愛護子孫的老人,自己辛勤的耕耘、工作,就是希望兒孫過得幸福、美滿。他將兒孫看作自己,兒孫享受就是自己享受,這是世間人。諸佛菩薩是將一切眾生看作自己,實際上一切眾生真正是自己。這是說明生命是一個整體,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生命的共同體,亦即是一體。
若將虛空法界比作是一個人身,一切眾生就是身體的每個細胞。每個細胞都是自己,每個細胞都是平等的。雖然各個功能不相等,眼能見,耳能聽,但無論是眼、耳、鼻,或是內臟、四肢、皮膚、指甲,分析後皆變成分子、原子、電子,所有的組織完全是相等的,這是平等。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是佛知佛見。
華嚴宗常講「作法界觀」。過去有些老法師,如隆泉法師、智光法師和南亭法師都是學《華嚴》的,他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祖師大德講的「作華嚴觀」。何謂「華嚴觀」?在日常生活當中,認真去做,認真去學,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就是華嚴觀。所有一切眾生,就像身體每個部位的細胞;不同族群就像不同的器官,少一個族群,人就會生病。所以才曉得,各種不同的族群,組織起來是一個圓滿、美好、完整的生命共同體,這樣你就會愛一切不同族群的眾生。所以,我們對於各種不同的文化、族群、宗教,以真誠心去愛護,全心全力去幫助,這就是《華嚴經》的落實。所謂落實,就是《華嚴經》的證果。「信、解、行、證」,證就是落實,完全落實在現實生活中,現實的生活就是「佛華嚴」,我們才得真正的受用。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示現的榜樣,我們要細心體會,認真學習,在一生中,就能過佛菩薩的生活。這樣,你就成佛、成菩薩,前途無限光明。這是諸佛如來對我們的期望,在這一生中決定可以證得,只要真正依教奉行。佛教我們做的,認真去做;佛教我們不許做的,決定不做,就能證實經上所講的事實真相,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
疾病的三種根源 (990225早餐)
疾病的根源有三種:
第一是生理病。《華嚴經》講,虛空法界一切諸法,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佛法的基礎、根本,一切諸佛就是從此基礎上建立佛法,為眾生宣說無量無邊的法門。所以,事實真相是「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心識,能變能現的是正報,所變所現的是依報。若依報一切都能隨順正報,所謂是「隨順自然生態」,這是最健康、最美好的。
身體是個小宇宙,每個器官、每根微血管、每個細胞,若能隨順自然生態,就可百病不生。反之,不能隨順自然,就會生病,這是屬於生理上的病源。這個自然就是自己的心性,佛說「真心離念」,真心沒有一個妄念就是自然。由此可知,起心動念是妄想、分別、執著,就是違背自然、違背心性,於是破壞了我們的器官、血脈、細胞等組織,這是疾病產生的原因。所以,心地愈清淨,病痛就愈少,業障也就減輕。所有的麻煩都從妄想而生,這不但是病苦的根源,也是六道生死輪迴的根源。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要修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回歸自然,回歸法性。
回歸法性,就是「法身菩薩」,永遠沒有生死、沒有煩惱、沒有病痛。這樣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華藏世界、極樂世界,以及諸佛菩薩的報土都是如此。眾生迷失了自性,違反了自然,所以才遭受種種苦難。真正有志氣、有智慧之人,會找尋苦難的根源,並將之消除,恢復到最健康、最幸福的長壽之道,亦即《無量壽經》講的「無量壽」。無量壽是每個人本有的,就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才會變成生死輪迴,造成這種惡相。
第二是冤業病,就是冤家債主纏身。《慈悲三昧水懺》是最顯著的例子,記載了唐朝悟達國師的公案。悟達國師是十世高僧,修行功夫很好,持戒精嚴,善根不昧,連續十世出家修行。到第十世智慧福德都很有成就,於是做了帝王的老師。這不是一世的修行,而是很多世的修行,智慧福德的累積,才能作帝王師。假若他能遇到淨土法門,早就到極樂世界作佛了。
悟達國師接受皇帝供養沉香寶座(以沉香雕成的太師椅),因此心生歡喜(歡喜是煩惱,屬於七情五欲:喜、怒、哀、樂、愛、惡、欲)。一念的歡喜之心,護法神就離開了,冤家債主找上身,得了個人面瘡,苦不堪言。皇帝找一流的大夫為他診斷,也沒法子。他生生世世是真用功,只是現前接受供養,心生歡喜而煩惱現前。所以,佛交代出家弟子要「以苦為師」,是非常有道理的。有很多修行人,一接受信徒五欲六塵的供養,就回到阿鼻地獄去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榜樣,是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絕對不會退墮。
人面瘡是悟達國師宿世的冤家債主,過去是他的同事,被他害死了,所以怨恨結得很深。他是個修行人,有護法神保護,雖然冤家生生世世環伺身邊,仍然不能貼近。於是到了第十世,終於有了機會,冤家就附身了。他有這個難,佛菩薩知道;《金剛經》中,釋迦牟尼佛囑咐大菩薩要常照顧小菩薩。悟達國師早年作小和尚時,遇到一個長了毒瘡的乞丐,臭味難聞,沒有人願意接近這個乞丐。他看到之後,生起慈悲心來照顧,並用口將毒吸出來。以後乞丐病稍微好一點,就告訴他:「你將來若遭遇困難時,你來找我,我住在四川一個山上,山上有兩棵松樹」。
悟達國師遭遇人面瘡後,忽然想起了這個乞丐的話,所以就到四川去找他。照著他的指示,果然看到這兩棵樹,他到那裡去祈求,忽然看到一個大道場。從前生病的乞丐,就是迦諾迦尊者示現,是一個大阿羅漢,來試試他有沒有道心、慈悲心,也知道他將來會有人面瘡的災難。後來,迦諾迦尊者用慈悲三昧水洗人面瘡,人面瘡開口說話,說出過去生中的業緣,悟達國師這才完全明瞭。迦諾迦尊者為他們調解,冤家離開了,悟達國師的病就好了。
所以,一個人在世間,不要與人結怨,非常重要。人家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要甘心忍受,決不能有一絲毫報復的念頭。若有一絲毫報復的念頭,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他今天侮辱我、陷害我,甚至於殺害我,必定是過去生中我曾經害過他、侮辱過他,今天他對我如此,這個帳就了結,一筆勾消。所以,一切要做還債想,來世再相遇就是好朋友,不會再做冤家對頭。因此,決不能有一絲毫傷害別人的心,不能有一絲毫傷害別人的行為,這就是修行,你才真正有福。
不可與一切眾生結怨,連一切畜生都不可以結怨。《楞嚴經》云:「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人吃羊肉,人死了以後變羊,羊死了以後變人,人又吃羊肉,生生世世吃來吃去,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報絕對不會報得恰好,總是會過頭,每一世都過頭,到後來就造成了大劫難。《文昌帝君陰騭文》中,有一大段說明文昌帝君過去生中所造的殺業,由很小的殺業累積到十幾世,就變成嚴重的殺業,果報都在阿鼻地獄。這是疾病的第二種因緣。若遇到這種疾病,以誦經、念佛、修積的功德迴向,這是調解。他接受了,問題就解決;他要是不接受,還是有麻煩。
第三是業障病,不屬於生理,也不屬於冤業,是自己造作的惡業太多。這種病,醫藥沒有效果,誦經、拜懺、迴向也沒有效果,只有用真誠懺悔心才有救。換句話說,要以真誠心修懺悔法,改過自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能消除這種病苦。所以,凡是病痛必有原因,將原因消除,才能恢復真正的健康。
這三種病,在現前社會裡常常見到,得病的人若自己知道病因,如教修行,無一不得救。這些事情,唯有佛法講得透徹、圓滿,我們學佛也必須要知道。有健康的身體,心地清淨、平等、慈悲,菩提道上的障礙就減少,修行證果就能一帆風順。
佛七的真實意義 (990322早餐)
【佛七目的】
佛七不是法會,若將之看作法會,那就是湊熱鬧,意義不大。佛七真正的目的是放下萬緣,希望在這七日當中,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得「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之結果。一心不亂功夫有淺深不同,端看你放下多少;放下得多,一心功夫就深;放下得淺,一心功夫也淺。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和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淺的事一心,但決定有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功夫成片】
何謂功夫成片?佛號念熟了,真正在二六時中(即二十四小時),妄念不起,只有佛號;念時有佛號,不念時也有佛號。很多同修有這種經驗,但是時間短暫,不能保持長久,若能長久保持即功夫成片,這是好境界。
【如何放下】
必須曉得,妄想、雜念、分別、執著,決定破壞正念。我們應當有高度警覺心,不能捨棄妄想雜念,就不能往生,無法脫離六道輪迴。如何解決?仍是一句老話,「要放下」。在日常生活當中,念念為眾生想,念念為社會想,不要想自己,就容易放下。世間人之所以放不下,起心動念都想到自己,這是大障礙。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在經論當中,為我們提示多次,我們讀了、聽了,依舊麻木不仁,仍是自私自利、保護自己的念頭。
美國人的思想,第一就是如何保護自己。這種思想在美國被認為是正確的。是否真的正確?不盡然。念念保護自己是增長我執,我執是六道輪迴之根本。佛告訴我們「無我」,可見保護自己是錯誤的。無我就無輪迴,有我就有輪迴;有我,造的業是輪迴業;無我,造的業是淨業。佛經上說的「常樂我淨」的「我」是真我,我們現在執著身是我,這是「假我」。禪宗說得好,「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才是真我。
真我是自性、法性、法身,找到真我就是成佛,就是法身如來。何謂法身?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即是法身。由此可知,我們常念一切眾生,常想一切眾生,就與法身、真我、佛道相應。念念自私自利,念念保護自身,這是絕大的錯誤。多少善法、真實功德,都被這種錯誤觀念障礙;不但障礙自己的善法功德,還造作許多罪業。此罪業是障礙一切眾生的善法,破壞大眾的功德,其根源都是「一念私心」。
尤其在現前時代,災難頻傳,這不是好預兆。我們要想救自己,首先要將自私自利的念頭捨棄。念佛也是為一切眾生而念,這不但是自利,也是利他。我很認真努力的念佛,是為消一切眾生的災難,為求世界永久和平,不是為自己而念。眾生造業,不知道念佛,我代他們念佛,這是好心。縱然劫難不能消除,但能減弱、延緩、或縮短,此效果是肯定的。
新加坡的念佛堂常年佛七,講堂一星期講經十四小時,目的就是為一切眾生祈求消災免難,祈求社會安定和平,不全為自己。為眾生是真正為自己,為自己念佛會懈怠懶散,為眾生就不敢了。我若不認真念佛,眾生就不能得救;我認真念佛,災難就能化解;換句話說,能否化解劫難,能否減緩劫難,我有責任。我應當以清淨心、真誠心、慈悲心勇猛精進,將這句佛號念好,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自然就有感應。
緣與懺悔 (990327早餐)
【示現往生】
此次達拉斯佛七當中,馬老居士往生,我們聽了非常歡喜。「三轉法輪」—示轉、勸轉、證轉,馬老居士在佛七當中示現往生,為我們做了證明。這是念佛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應當要效法學習。世間一切法都是假的,只有往生不退成佛是真的,此機緣我們必須要把握住。
大慈菩薩說,能在這一生當中,勸兩個人往生,就比自己精進;能夠勸一、二十人往生,就功德無量。勸的人愈多就愈殊勝,自己念佛功夫雖差一點也能往生。所以幫助人往生,是世出世法最大的功德。
【緣】
念佛而不能往生,第一是善根福德因緣不足,《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第二是聽經太少,對於佛所說的道理、事實真相,沒有契入,不能理解,依舊生活在煩惱妄想雜念之中,故功夫打了很大的折扣。功夫不得力,念佛很難有成就,總不外乎這兩種因素。善根福德能否成熟,「緣」太重要了。這正是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所說的,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換句話說,若遇緣殊勝,縱然善根福德差一點,可以補足,這一生也決定成就。可見,緣對我們太重要了。
道場是緣,善友是緣,聞法是緣,世尊當年在世,為我們示現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不中斷,這就是為我們做增上緣,使善根福德差一點之人,用聽經的方法來補足,這一生也能成就。
【正法道場】
佛家的道場,自古以來,都是以講經說法教學為主。佛法的衰落,也不過兩百年的歷史。衰落的原因,就是寺院裡不講經。不講經,不懂得修行的理論、方法,縱然修行,也是盲修瞎練,得不到諸佛菩薩加持,反而招致妖魔鬼怪的擾亂,這是道場衰敗的原因。我們明白、了解,所以希望建立一個正法道場,報佛恩,報眾生恩。
正法道場要天天講經,但是現在講經的法師少,我們利用科技的便利,保留講經的錄影帶、錄音帶,做成CD、VCD,無條件提供給大眾。這樣,你就可以天天聽經。若你沒有這麼多錄像帶,就重複聽,聽十遍、二十遍,鍥而不捨,道理就漸漸明白,心也愈來愈清淨,愈來愈定,這樣魔事就少了,魔不得其便,魔想擾亂也找不到機會。只要你真幹,魔也會受感動,魔不但不擾亂你,也來護法,這是我們要曉得的。所以聽經比什麼都重要。
道場要有學、有道。「學」是天天講經、聽經;此地的「道」,是採取持名念佛,佛堂裡佛號不中斷,念佛人不中斷。有道、有學才能「上報四恩,下濟三苦」。
【放下】
世出世間這些拉雜事情要放下,放下不是事上放下,是在心裡放下,心裡面毫不沾染。出家人住持道場,要維護道場,所以要策畫種種活動,幫助大家修學,這是事。放下是心裡不落痕跡,永遠保持「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行持自行化他,化他是接觸一切大眾,與「看破、放下、自在、隨緣」相應,我們就住在正法中。提出這十句目標,希望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點點滴滴都相應。如何能做到恰到好處,這是學問、功夫,要多學,多體會。佛家修行原則很多,總持(即一般講的綱領)不是一個;掌握住每個綱領,都能貫穿一切諸法。
【懺悔】
對於業障深重之人,懺悔很重要。台北三重妙音淨宗學苑,三個月舉行一次發露懺悔,所有同修在一起,檢討自己在這三個月當中,做錯了哪些事情,毫無隱瞞的說出來,改過自新。這就是佛門講的「自恣法會」,從前是一年一次,現在我們業障重,一年一次不行了。三重妙音淨宗學苑三個月舉行一次,此作法值得推廣。
新加坡李木源居士,他不是一年一次發露懺悔,也不是三個月,他是天天懺悔,天天發現自己的毛病,天天改正自己的錯誤,所以這兩年來,此地道場如此興旺、殊勝。任何人對我們的批評,我們都樂意接受,認真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多數批評人與我們接觸得很少,對我們並不了解,有許多誤會。但是他說出來也好,我們沒有這個毛病,則勉勵不要犯過失;若有,他為我們指出來,我們很感激,立刻改過自新,這都是善知識。這樣學佛,一生生活在感恩之中,這是真正的幸福、美滿。有良好的修學態度,這一生道業才能成就,生活才會美滿。人家說我們的過失,聽到就不高興,這是絕大的錯誤,這是迷惑顛倒,毛病、過失永遠改不過來,這是道業上的大障礙,如何能成就!世出世法成就之人,勇於改過,歡喜接受別人批評。
超薦的重要意義 (990330早餐)
三時繫念佛事,從淺處看,是孝道的顯示,儒家所講的「慎終追遠」,效果是「民德歸厚」。這是良好的教育,教導我們孝親、報恩,這是德行之根本。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注重孝道,特別著重祭祀祖先。在「古禮」裡面,對於祭祀很慎重,禮節相當繁瑣,其用意非常之深!
若是深一層去觀察,在佛法裡面,此意義更重大。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世尊具體說明,超薦真有效果。婆羅門女、光目女,她們的親人,生前造作極重的罪業,死後墮入地獄。設法將親人從地獄救度出來,這是孝子之心。能否做到?能,因為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有真誠心、慈悲心,依照佛教的理論方法去修學,就能達到目的。若只有超度形式,而沒有實質轉變,就達不到;只可以說做比不做好,實質上的效果很難講。
《地藏經》所用的方法是念佛,可見念佛之法非常殊勝。念佛一定要念到有功夫,才能產生效果;若念佛沒有功夫,念得再多,境界轉不過來,超度的效果就達不到。婆羅門女念佛一天一夜,在定中見到地獄,遇到鬼王告訴她,她母親生到忉利天。為何她能生天?因為她有個孝女,依照佛的教誨超薦她,不但她生天,跟她在一起受罪的這些地獄眾生,也都沾光生天了。她念佛一天一夜有何轉變?「轉凡成聖」。她得一心不亂,得一心不亂就是聖人,不是凡夫,所以鬼王稱她「菩薩」,這是定中的境界。由此可知,《彌陀經》上講:「若一日、若二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亂」,此事不假。婆羅門女念了一天一夜,她的功夫淺深,我們不曉得,但她肯定得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有淺深不同,有事一心、理一心。若是理一心,依照《華嚴經》上講,理一心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理一心淺深次第,就有四十一個等級。理一心如是,事一心亦不例外,證得事一心不亂,功夫相當於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沒有斷,只是功夫成片,所以她最低限度也是得事一心不亂。
婆羅門女之所以能轉凡成聖,是母親幫助她的;母親要是不造罪業,不墮地獄,她就不會念佛,她永遠是凡夫,所以母親的功德在此地,她就是憑此功德而生天的。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才曉得,要想超度家親眷屬,要發真心,自己真修,真正修行證果,功德迴向給他們。他們墮落,逼著我們非修不可,我不修,他們就不能得度,就要受苦;我真修,做出成績,他們就能夠離苦,所以相輔相成。
我們今天做佛事,依照儀規做一遍,我們的境界若沒有轉變,超度的效果就非常微薄。他在地獄道,還在地獄道;在餓鬼道,還在餓鬼道。若超度之人在這一堂佛事中觀念改變,做到「轉惡為善」、「轉迷成悟」,被超薦者就得利益;若真能在佛事當中「轉凡成聖」,他必定脫離惡道。
光目女也是念佛,功夫就淺一點,沒有能得一心不亂,她得的是功夫成片,所以僅在夢中得感應。佛在夢中告訴她,她的母親脫離惡道,轉生在人道。婆羅門女的母親生忉利天,光目女的母親投生作家裡傭人的兒子。兩者相比,光目女功夫降了一等,效果也降了一等。由此可知,接受人超薦不容易。信徒拿錢恭恭敬敬請你為他超度,你超不了,但你收了這個錢,麻煩大了!我一生不敢做這件事,因為我了解當中的道理與事實真相。所以做佛事應當不收一分錢,以真誠心盡心盡力來做,對他們會有好處。若超度還要講價錢,討價還價,不但一點效果也沒有,還有副作用,這是我們要知道的。由此可知,只要自己真幹,自己真有功夫,形式不要緊。
倓虛老法師的《影塵回憶錄》,記載一段故事,叫「八載寒窗讀楞嚴」。那時他還沒有出家,有幾位同參在一起學習《楞嚴經》,他們在這部經上用八年的時間,鍥而不捨。有這一分誠敬,也有一點功夫了。他們合夥開了一間中藥鋪,中午沒有生意時,其中一位在櫃台上打瞌睡。睡著時就彷彿在夢中,看到兩個人來找他,這兩個人是冤家債主。生前因為財物糾紛打官司,他打贏了,這兩個人打輸之後上吊死了。這兩個鬼走到他面前跪下來,他問:「你們來幹什麼?」「來求超度的。」他的心就定下來了,他說:「我要怎樣為你們超度?」「只要你答應就行了。」「沒有問題,我答應你!」就看到兩個鬼魂踩著他的膝蓋、肩膀生天了,什麼儀式都沒有。
接著又看到兩個鬼魂,一個是他過世的太太,另一個是過世的小孩。這兩個人也到面前來求超度。他答應了,就看著這兩個鬼魂踩著他的膝蓋、肩膀也生天了。這是什麼道理?跟《地藏經》的道理一樣,他八年讀《楞嚴經》有了功夫。所以修持沒有功夫,鬼不來找你;他來找你,證明你的功夫可以幫助他。
所以我勸勉同學們,現在講台技術學會了,德行重要,有德行才能超度冤親債主。沒有德行,講經說法是福德,福德不能出三界,只是來生得好果報;講經說法是法布施,來生得聰明智慧。若有德行,講經說法是功德,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淨土,決定得生。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都要清楚、明白,一堂超薦佛事、三時繫念,我們就知道如何作法。
「三時繫念」我曾講過,為何要講?不講不能契入境界。古大德常教導我們,讀經、研教要隨文入觀,隨文入觀就是契入境界,若這個文不懂,如何能入境界!一定要將方法說清楚,讓所有參與者都了解,讀文時的感受就不一樣;換句話說,就是轉境界。雖然轉的時間不長,做完之後就忘記了;但在做的時候,能夠入幾分也好,也能產生一點效果。若真的契入而不退轉,功德就非常之大,被超度者真正得度。同理,修行任何法事對內容都要細說,都要好好去研究,最好參與者都能了解,這個佛事就無比殊勝。這些道理用現代科學方法來解釋,那就是波動的現象。修學、讀誦、念佛確實是有效果的,不但自己境界向上提升,對家親眷屬,乃至於對一切眾生都有好處。好處有多少、有多大,完全在自己的用心,心愈真誠、清淨、平等,效果就愈殊勝。若當中夾雜疑惑、顧慮,夾雜妄想、煩惱,功夫就完全被破壞,要明瞭此理。
筆記小說裡有一段故事:明朝戚繼光是一位大將,他是一位很虔誠的佛教徒。有一次作夢,夢到一個陣亡士兵來求超度,求他念《金剛經》為他迴向,他答應了。第二天,他以很恭敬的心念一部《金剛經》,念到一半的時候,家裡傭人為他端了一杯茶,他沒有講話,用手搖搖告訴他「不用」,傭人就端回去了。那天晚上,夢到這個士兵來道謝,他說:「我只得了半部,因為你當中夾雜一個不用。」然後想到家人端茶,雖沒有說話,但念頭上有個「不用」。一部經裡,夾雜個「不用」,效果就減一半。到第二天,重新再念一部迴向給他。所以功夫最忌諱的是夾雜,一夾雜效果就沒有了。正因為如此,古人才說讀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因為愈簡單、愈短,不容易夾雜。真正做到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那就是功夫。
覺悟的條件 (990406早餐)
自古以來,覺悟的人不多。在淨土宗,東晉廬山遠公大師的時代,只有一百二十三人往生,這是我們在歷史上看到最多的一會。而在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會下開悟的,也只有四十三人。從這些地方,我們很清晰的明瞭,覺悟的人不多。什麼樣的人能覺悟?徹底犧牲自己利益的人能覺悟,如果對世間名聞利養放不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不下,恩怨的情執放不下,就不可能覺悟。真正覺悟之人,並非要特殊的天才。釋迦牟尼佛會下的周利槃陀伽是愚鈍之人,他在世尊會下時間不長,亦能證阿羅漢果,原因就是他能放下。
我們在多生多劫之前,就曾經學過佛,遇到佛菩薩,供養過佛菩薩,種植深厚的善根。為何不開悟?病根是我們的情執沒有徹底放下。徹底放下情執之人,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我們常聽說「為民服務」,此範圍小,這只是十法界裡的人法界。而為一切眾生服務,此範圍大,除了人之外,其他的九法界都包括了,這個心量多偉大!決定沒有自己,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自己,為眾生服務就是為自己服務,此理很深。
若只為自己,不肯為人、為眾生,這是迷惑顛倒,迷失了自性,還害了自己,就是害自己生生世世永遠不能脫離輪迴;說得再明白點,永遠不能脫離三惡道。應當要曉得,我們生在人、天兩道很幸運,但時間很短促,佛經上的比喻說,我們是出來旅遊的,三惡道是故鄉,所以在三惡道的時間長。這是什麼原因?自私自利造成的,貪圖世間五欲六塵享受造成的。所以為自己是害自己,為眾生才是真正利益自己。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迷在六道、迷在情欲之中的人不懂,也不會覺悟。
今天我們非常幸運知道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對於佛菩薩的大慈大悲,才能體會到幾分。也開始漸漸醒悟過來,能夠學習佛菩薩,捨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以真誠的愛心,無私的布施供養,無條件的幫助一切眾生,這樣的人才會覺悟,才會開智慧。智慧與煩惱是一樁事情,迷的時候,也就是我們沒有放下自私自利的時候,我們的智慧都變成煩惱。若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自私自利,無量無邊的煩惱馬上就轉變成無量無邊的智慧。佛經上講:「煩惱即菩提」,菩提是智慧;「生死即涅槃」,這是一樁事情。佛菩薩何以有智慧?佛菩薩沒有自己,只有眾生,念念為一切眾生,這就是佛菩薩;念念想到自己的利益,這種人就是凡夫,佛菩薩與凡夫的差別就在此地。我們真正清楚、明白了,在學佛過程當中,才能做到「轉惡為善」,這是第一個階段。
我們從第一個階段,提升到第二個階段「轉迷成悟」;希望再提升到第三個階段「轉凡成聖」。何謂凡聖?雖然轉迷成悟了,但是還無法脫離六道輪迴,那還是凡,脫離六道輪迴才稱作聖。六道以外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此四種人是小聖,這還在十法界。佛法有小乘、大乘,這是小乘的聖者。超越十法界才是真正的大聖,即《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大聖的觀念跟小聖不一樣,小聖慈悲、愛護、服務的對象,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所以他的心量是三千大千世界。大聖的心量更大,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的一切眾生,為他慈悲、愛護、服務的對象,這就是佛法講的大乘。超凡入聖是世尊、諸佛如來教導我們真正的目的,是希望我們作大聖,而非作小聖。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大聖的心量。這兩句話,雖然讀的人、念的人很多,但心量還是放不開,還是不能脫離自私自利,只是用這兩句話來讚美釋迦牟尼佛及諸佛如來,這兩句話永遠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這是我們的過失。這兩句是真實話,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心量,都是包虛空法界的。由此可知,遍虛空法界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本有的心量。佛說我們迷惑了,把這麼大的心量迷失了,現在變成很小的心量,連兩個人都容納不下。聽人家造謠、毀謗,就幾天都睡不著覺,這個心量多小!
我們學佛學的是什麼,自己要知道。上根人拓開心量,中下根人改過遷善,從事相上逐步改正自己錯誤的行為、想法、看法。上根利智之人從根本修,根本是觀念,即現在學術裡講的人生觀、宇宙觀;觀就是看法,對宇宙人生的看法。從根本修是將過去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立刻扭轉過來,與諸佛菩薩同一知見,《法華經》上講的「入佛知見」。只要觀念轉過來,思想、見解、言語、行為全部就轉過來了,這是佛家講的上根利智。
上根利智之人畢竟是少數,我們能否做到上根利智,佛明白的告訴我們,這個沒有難處,總在遇緣不同。實在講,雖然說沒有難處,但還是有條件的。第一是名利心要看得淡,日常生活容易滿足,粗茶淡飯的生活能過得很自在、很快樂,這是好條件。第二是要遇到善知識,或者沒有遇到善知識,能遇到佛法,喜歡讀經。只要具備這兩個條件,長時薰修,鈍根也會變成利根,愚痴也會變成智慧,周利槃陀伽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我們要想在一生當中,薰習成上根利智,只要依照佛的教誨去做,向古大德學習,他們在一生當中能成就,我們在一生當中也能成就。所以,只要願意過最低水平的生活,再加上一個「好學」就行了。好學一定是向佛學習,向菩薩學習,向祖師大德學習,這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煩惱少,智慧開;煩惱斷了,智慧就圓滿。圓滿的智慧,圓滿的愛心,圓滿的服務,佛家稱作大圓滿。這樣的人是少,正是善導大師所說的遇緣不同。我們今天很幸運,因緣具足,所以希望同修們要認真努力,我們一切為法界苦難眾生,我們不成就,他們就多受一天苦;我們早日成就,早日為他們服務,他們就早日脫離苦難。要常存此心,勉勵自己,勇猛精進,才能圓滿菩提。
落實華嚴境界 (990412早餐)
新加坡居士林從上到下,一團和氣,諺語講「家和萬事興」,這是此地最大的特色。人與人相處的時間很短暫,緣分很深。上個月,我到香港講經,回程時在機場餐廳吃午飯,告訴大家,餐廳裡有很多人,這些人跟我們只有一面之緣,一生就見一次面。這一面之緣是多生多世結的緣分,否則一生都遇不到。一生只見一次面,只有一、兩分鐘的時間,為何不珍惜?為何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高興,還要結這些怨仇?沒有必要。我們與任何人相處,都要和睦、真誠、有愛心,這是佛菩薩。如何培養這種心態?必須對事實真相多加理解。我們的家親眷屬、朋友,聚會、見面的時間比較多;佛講這是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若沒有這四種關係,一生當中遇不到。這四種緣都是情執,情執就帶來煩惱,就搞六道生死輪迴。
佛陀對一切眾生的教誨,就是將這些事實講清楚、講明白,讓我們恍然大悟,真正徹底覺悟,宇宙虛空一切眾生與我們是一體,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這是《華嚴經》上說的。現在許多科學家、哲學家,都在探討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佛經上有很好的答案,一念自性變現出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千變萬化,變現出十法界;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十法界就變成一法界,稱作一真法界。
所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這就是佛法講的法身。你何時肯定、承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就證得清淨法身。佛出現在世間,講經說法,千經萬論,就說明這樁事實真相。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愛心自然就生出來,你會愛一切眾生,愛一切眾生跟愛自己一樣,知道一切眾生就是自己。
現在災難頻繁,而且愈來愈嚴重,這對於有智慧、有學問、有德行之人,是很大的啟示,他能從這些地方認真反省,就會覺悟。要想生活過得幸福、美滿,第一個條件就是社會要安定,世界要和平。若有這種理念的人愈來愈多,災難就可以消除;縱然不能消除,也可以減輕,災難的時間也能縮短。許多宗教領袖都有此覺悟,這是好事情。我在澳洲參加過「多元文化論壇」,他們有一個「世界宗教和平組織」,共有三十多個宗教參加。
有一位天主教的神父提出來,他希望每個宗教在傳教、講道時,不要攻擊別的宗教。這個理念很好,這是真正有自覺。我聽了之後說,我們不但不能攻擊別人、批評別人,還要禮敬、讚歎別人。希望全世界所有宗教領導人都能覺悟,把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存共榮,落實到信徒上,這個世間才有真正的和平安定。他們討論了好多年,都沒能落實,所以我將我們在新加坡的作法,提供給他們做參考,並邀請他們來參觀。
我們最近訪問了伊斯蘭教、回教、印度教(即婆羅門教)和天主教。新加坡有九大宗教,我們往來很親切。他們有需要幫忙的,我們全心全力主動的幫助,這是前所未有之事。我們也希望能落實到群眾生活上,所以想要辦一個「新加坡宗教和平嘉年華會」,預訂舉辦十天,這十天是所有宗教徒在一起聚會。這是不同族群的團結,不同宗教的團結。希望這個嘉年華會能辦得很成功,有助於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我們會邀請其他國家的宗教領袖來參觀指導,希望這個活動能推廣到世界各地。我們籌備將培訓班擴充到佛學院,佛學院將來的課程,是每個宗教的課程都有。我們請各個宗教的傳教師,來為我們介紹他們的宗教教義,他們的生活習慣、禮儀。我們先學習他們,讀他們的經典,以後,他就會讀我們的佛經。彼此互相了解,誤會、摩擦、隔閡就消除了,這才能做到大同,才能真正落實到共存共榮,互助合作。
新加坡政府對我們的這些活動很重視,他認為這對社會有正面的貢獻,所以非常歡迎。有人問我:「為何要這樣作法?」我說這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落實。《華嚴經》一展開,列出兩百七十多個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族群都在華嚴海會。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許多不同的族群生活在一起。我們要向毘盧遮那佛、阿彌陀佛學習,我們這個世界才會美滿,大家才能幸福。讀經非常重要,世尊不但教我們要讀經,還教我們要「深解義趣」。對於經典講的道理,要深深去理解,解得愈深、愈廣,運用就愈自在。一定要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佛法學了才有真正好處。
解行相應 (990417早餐)
世間教學著重在品學兼優,中國古代有所謂「學而優則仕」;也就是說學問品德達到高度的水平,就可以擔任國家的公職,為人民服務。佛法的修學著重在「解行相應」,三皈依誓詞「皈依佛,二足尊」,二足尊就是解行達到圓滿。解是屬於慧,行是屬於福,解行是因,福慧是果報。所以成佛就是智慧與福報都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此時就能全心全力為一切眾生服務。佛菩薩為眾生服務的項目無量無邊,所謂是「隨類化身,隨機說法」,所以服務的項目也是達到究竟圓滿。學生要向老師學習,老師是我們最好的模範,老師一生為眾生服務,我們學佛也要發這個心願。有此心願,就要認真努力去學習、去實行。菩薩聞思修三慧,聞法、思惟是開解,修行就是把所理解的落實到生活上,行與解相應就稱作德行,能明白、領悟佛的教誨。
修行法門無量無邊。歐陽竟無居士說:真正修行不拘形式。佛法在近兩百年當中,過分侷限於形式,形式雖有好處,但是迷於形式、執著形式就錯了,佛法是破妄想、分別、執著的。譬如,到念佛堂念佛是形式,要是過分執著非到念佛堂念佛不可,這是古人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佛要怎麼念?中國的文字,「念」不是口念,念是「今」、「心」,現前這一念心。真正的念就是一念自性,這一念當中與佛相應,就是念佛。你的心是佛心,願是佛願,口是佛言,行是佛行,那就是真念佛、真修行,這樣才能普利一切眾生。
六祖惠能大師是真正修禪定者,他並沒有在禪堂裡面壁枯坐,而是在碓房裡劈柴舂米,天天幹活工作,那是修禪定。何謂禪定?外不著相謂之「禪」,內不動心謂之「定」。所以他一天工作二十四小時也不會累,因為他在禪定當中。工作沒有著工作相,工作裡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不會累。我們今天做了幾個小時的工作,就覺得「我做了好多工作,好累!」所以就累了。人家是真正做到「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就在禪定當中,禪定就是念佛,他的「心願解行」統統與佛相應。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形式就不是很重要,你就曉得怎樣真正念佛、真正用功,解行相應,品學兼優。心與佛的心願相應、相結合,故讀經是念佛,研究教理也是念佛。
講到究竟之處,心行與自性相應,那是真念佛,是圓圓滿滿的念佛。因為性就是佛,佛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自己的真心,真心就是佛。更容易體會、理解的說法,就是起心動念不管是對人、對事、對物,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五種心相應,是真念佛。反之,那就是「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果然與這五種心相應,縱使一天到晚,一句佛號也沒有念,也是真念佛人。
佛的心、願、解,表現在外面,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是要做出念佛的樣子,這是化他。否則,勸別人念佛,自己不念佛,人家不會相信。真正念佛人的生活表現,決定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看破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理事、因果清楚明白。放下是心裡面對於世出世間法,一絲毫都不沾染;不是事情不做,事情照做,做得比別人還要積極、還要好,而心地清淨絲毫不染著。這是菩薩行,前面五種心是菩提心。能夠將之落實是真修行,能夠理解明白是真智慧。所以世尊一代時教,四十九年所說,歸納起來就是這二十個字。
學講經的同學每星期要到念佛堂念三十六個小時,因為你不去念佛,人家瞧不起你。像從前諦閑老法師是講經說法者,也是再來人。有人問他:「你有沒有參過禪?」「沒有!」大家認為他只有解沒有行,所以講經就沒有人聽。於是他就到鎮江金山寺的禪堂去坐禪,做出個樣子,大家就相信了。上次,仁德老法師到此地來訪問,看到我們修學的方法,有解有行,他很佩服。
菩薩教化眾生不捨方便,這就是佛家講的「善巧方便」。我在講《地藏經》時,特別詳細解說「四攝法」與「四悉檀」,就是希望大家真正明瞭其中意思,這對現在人太重要了。四悉檀是諸佛菩薩服務一切眾生的最高指導原則,而四攝法是落實的原則。你要是學會了,你就會做人,你到處都受人歡迎,連妖魔鬼怪也歡迎你,這樣才能普度眾生;普度眾生用現代話講,就是服務一切眾生。所以諸佛菩薩在九法界到處受人歡迎,就是這個原因,我們應當要學習,應當要落實。你要是不好好學習,不但你幫助別人,人家不接受,連自己修學也不能成就。
特別在現前時代,這個時代有災難。災難能否避免?非常困難。我們今天所做的、所學的、所修的,就是避免災難的方法。不但自己要避免,還要幫助社會、幫助一切眾生消災免難,我們不認真努力怎麼行?自己受苦受難無所謂,看到廣大的眾生受苦受難,不忍心!怎麼幫助?一定要求學問,要開智慧,要提升自己的品德。災難是怎麼來的?是從邪知、邪見、邪行裡生出來的。佛法講了一個最高的原理:「境隨心轉」,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是隨心轉,依報隨著正報轉。人心善,災難就沒有了;人心不善,災難就來了。
災難肯定有,因為整個世界大多數人的心不善,我們住在這個地方是共業所感。生在這個年代,是幸與不幸,就在一念之間;有人認為自己心行善良,卻受大家連累遭這個苦難,很不幸;反過來想,我生在這個時代,眾生這麼苦難,我認真努力修學來幫助他們,那也很幸運。我們要發願、要發心作救世主,到世間來才有意義、有價值,不是來跟大家一起受苦受難的,要把這種心理、念頭轉過來。至於能做多少,盡心盡力就是功德圓滿。
現在人生活,心是漂浮的,從前人無論過什麼樣的生活,居住在什麼樣的環境,心都是安定的。安而後有樂,整天心神不安,怎麼會有樂?今天的樂是打嗎啡、吸毒之樂。吸毒是比喻,爭名奪利,奢侈浪費,倫理道德完全毀棄,這就是吸毒;六根接觸六塵起貪瞋痴三毒,這就是吸毒,造極重的罪業。現前所受的天災人禍,這是「花報」,果報在三途。我們非常幸運遇到佛法,明瞭此事實真相。多少人迷惑在其中,永遠不會省悟,眼看著他造業、墮落,佛菩薩縱然慈悲,也無法救他。必須等他的罪業受滿了,省悟過來,佛菩薩才能度他。
佛法的經論看似容易,實際上字字句句含攝無量義。從深度上講,其深無底,其廣無邊,任何一部經典,不僅一生學不盡,生生世世都學不盡。因為經典與自性相應,字字句句都是性德的流露,性德無有窮盡、無有邊際,道理在此地。佛在經論上教誡我們,要「深解義趣」、「廣學多聞」,但是一般人修學往往錯會意思,以為「廣學多聞」是什麼都要學,什麼都要聽,這是完全錯會了。廣學跟深解都是一門深入,一門怎麼能稱為廣學?一門見性就廣了,「一經通一切經通」,一經學通了,一切經都通了。
譬如圓有圓心,圓周上任何一點都能通到圓心,通到圓心一切就通了;通不到圓心,只能通一門,第二門就通不到。要如何通到圓心?一門深入。心是自性,圓周是自性變現的法相。佛家的圓心,宗門稱為「明心見性」,教下稱為「大開圓解」,淨土宗稱為「一心不亂」,名詞不一樣,意思是相同的。所以修學要專、要精。你要是從圓球上的點點滴滴去學,永遠學不盡。你達到圓心,全部都包括了,世出世間法全都通達,才能開智慧,無量無邊的法門立刻就圓融了。
所以,圓球上任何一點(任何法門)都能通到圓心,這稱作「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不但佛法如是,世間法亦復如是。世出世法都從這一心變現出來的,一心是真佛。佛菩薩苦口婆心,千言萬語,反覆叮嚀,可惜我們把意思錯會了,依舊盲修瞎練。會學的人,一念之間,念頭轉過來就成功了。凡聖不隔毫端,就看這一念能否轉得過來。
在中國一千年前,《金剛經》最適合當時人修學,所以《金剛經》在中國流行最普遍。因為《金剛經》非常適合當時眾生的根性,但現代不行,沒有人懂得《金剛經》;縱然懂得了,實在講也做不到。而在這個時代,《無量壽經》最契機,最適合現代人修學。《無量壽經》教我們修行:「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此三句如何落實?就是十善。「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就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就是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出家是不淫欲);「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對於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切人事物,不貪、不瞋、不痴。這比《金剛經》容易太多了,講得很具體。若能將這幾句話做到,你的德行修養,在現前時代就很希有、很難得。
這三句十善從哪裡做起?從不妄語始。若對人還不敢講真話,什麼都不要談了。外國人講「隱私權」,隱私就是不可以說真話,這是錯誤的。司馬光一生的成就,就是「事無不可告人言」,心地光明磊落。學佛從哪裡學起?「誠實」。有隱私很痛苦,這個也怕人知道,那個也怕人知道,這樣過得多難受,壓力多大。一切透明化,沒有一絲毫隱瞞的,就得自在、快樂。人生苦短,何必自己對自己那麼多約束,為何不生活得快樂一點?佛得大自在,誠實的人得大自在,樣樣事情都要隱瞞的人很可憐。
我們今天提倡絕不好高騖遠,只希望能將五戒十善做好,念佛就決定得生淨土。五戒十善是德行,將佛陀在經中的教誨真正做到,真正落實,那就是品德的修養。念佛堂還是要去,五戒十善修好了,持戒念佛。在念佛堂是屬於影響眾,認真念佛,解行相應,令初學之人生起信心、歡喜心,這屬於自行化他。
一般人對出家人格外尊重、敬仰,不管你有無德行,穿上這身衣服,人家對你的看法就不一樣,你是佛弟子。所以我們要常常反省,我像不像佛弟子。怎樣才像佛弟子?天天接受佛的教誨,天天奉行佛的教訓,這就是佛弟子。經裡常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受是對於佛所教的完全接受,能信、能解、能行;持是保持,天天做,時時做,一時一刻都不放鬆。
我的觀念是出家人要住廣單,一般講通鋪,睡覺的時候大家互相看著,所謂是「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自己會約束自己,不可以放逸,道業才能有成就。如果一個人一個房間,就會放逸、懶散。從前寺院叢林,年歲老了,行動不方便者,才能有一個小房間。這是佛家講的「依眾靠眾」,自己煩惱重、習氣重,沒有辦法約束自己,希望靠大家的幫助。
佛法裡非常重視這個方法,這不是釋迦牟尼佛提倡的,是中國百丈禪師、馬祖道一和尚二人提倡的,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世尊當年在世,學生的智慧德行很好,都接受佛的教誨,各個都能認真修學。但是僧團還是做一個模範給我們看,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每個人在樹下打坐,休息養神,也是互相看著。我們要能體會這種作法,這都是提供我們現前修學的好資料,能避免盲修瞎練,避免種種錯誤、過失,才能成就自己的道業,幫助社會大眾。
一切法從心想生 (990418早餐)
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對於一個人的生理產生影響的是心理,心理健康,生理就不會有疾病;心地清淨、慈悲,就不容易感染傳染病;清淨心能抗拒病毒,慈悲心能化解病毒。真正有智慧之人,能調適自己的身體狀況,無需借重外面藥物。佛法稱為內學,其原理就是《華嚴經》說的,「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心最極清淨、慈悲,所以佛的世界、佛的依報環境,是最極圓滿。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清淨心、慈悲心所現的。今天的社會環境濁惡到極處,是住在此世界的眾生,自私自利、貪瞋痴慢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心極不清淨,沒有慈悲心,感得現前濁惡的依報。由此可知,我們身體健康的狀況,與生活環境的勝劣,都是淵源於一念心性。
佛教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怎樣才能往生?心要清淨,「心淨則土淨」。念佛要把清淨心、慈悲心念出來,若天天念佛,清淨、平等、慈悲不能現前,那只是跟阿彌陀佛結個緣而已,這一生不能往生。念到與清淨、平等、慈悲相應,就有把握決定得生淨土。蕅益大師講,「能否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這是往生第一條件;「品位高下,決定在念佛功夫之淺深」。功夫就是清淨、平等、慈悲,我們了解這個道理,明白事實真相,就曉得怎樣用功夫。
清淨、平等是自利,慈悲是利他。淨土法門是大乘法門,不是小乘,懷著自了漢的心態不能往生。大慈菩薩說得很好,能幫助兩個人往生,就比自己精進;能幫助十幾個人往生,福德就無量無邊;能幫助幾百個人往生,你就是真正的菩薩。沒有緣分,另當別論,有機緣幫助眾生而不肯幫助,只著重自了,這種心態是往生的障礙。清淨、平等、慈悲從何處顯示?起心動念都為眾生,都為佛法。修學淨土,專修專弘,弘修是一不是二。勸導別人就是勸自己,帶領別人念佛就是帶領自己,自他不二。「生佛不二」,眾生與佛不二,所以為眾生就是真正為自己,為自己不顧眾生,這對自己造成重大的障礙。
所以幫助別人才是真正幫助自己,障礙別人就是障礙自己。幫助別人是諸佛的心願,障礙別人是違背諸佛度生的願望,豈能往生?念佛念得再好,到自己生死關頭之時,必定業障現前。這些道理、事實真相都要懂得,我們在菩提道、往生路上,才能一帆風順。
如何修行 (990421早餐)
常言說: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所以處逆境的時間多,稱心如意、順境的時間少。要如何處逆境,印光大師給衛錦洲居士的一封信中,教導我們,遇到逆境應該如何去對待,在逆境當中應如何修學,這是很重要的一篇開示,我們要多讀幾遍,要認真努力修學,遇到別人有困難,才知道怎樣去幫助他。
佛經具足「教、理、行、果」四法,當中最重要的是「行」,現在人所謂的「落實」。教、理若不能變成實際的生活行為,等於白學,必定還是隨業流轉,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講的,「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佛教導我們做個轉變,要從念頭轉起。從哪個念頭轉起?從自私自利的念頭轉起,一切諸佛菩薩在因地修行證果,都是從此地著手。古往今來,世間哪個人不是起心動念都為自己,這是自私自利,要把這個念頭轉過來,為一切眾生。此念頭一轉,就是轉凡成聖,就徹底轉過來了。
念念之中決定沒有自己,只有一切眾生。我到此世間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若還常想著自己的利益,這是凡夫。斷惡修善,造惡有惡報,種善因得善果,若還是為自己,仍是凡夫。轉迷為悟,真正覺悟必定是捨己為人。此念頭沒生起,願心沒發,縱然覺悟,還是有限;這種悟不能斷煩惱,不能出三界、了生死,這個悟得淺。何謂上根利智?就是從根本上轉變,為一切眾生不辭一切辛勞。讀書是為眾生讀的,因為發心要為眾生服務,一定要有豐富的常識,真實的學問。修養品德也是為服務一切眾生而修的,乃至於穿衣、吃飯,養活色身,也是為了能多服務眾生。
世間人體力衰老之後有退休,佛法沒有。《釋迦譜》、《釋迦方誌》,都是世尊的傳記。釋迦牟尼佛沒有退休,佛的眾弟子們也沒有退休。在中國佛門裡,有退居和尚,這是年歲老了,將工作傳給底下一代年輕人,自己退休了。在中國,出家人退居這種作法,在佛陀經典裡沒看到過。所謂退居是將一些執事交出來,不是養老。中國佛教跟古印度佛教,在制度上完全不相同。世尊在世,純粹是教學。世尊在後期,也接受國王大臣、長者的供養,譬如接受林園精舍的供養,是為了大家有安定的住所。但是世尊只接受使用權,決定不接受所有權;換句話說,暫住而已,決不是據為己有,所以心沒有罣礙。
佛法傳到中國之後,由帝王供養當時從印度來的高僧,也只是接受使用權。一直到唐代中葉,佛教在中國有了重大的改革,就是叢林制度。這是馬祖道一和尚(禪宗第八代祖師),與百丈禪師發起的。這個制度好,過去方東美先生非常讚歎。在這以前,佛教教學是屬於私人教學,叢林的方法是將教育正規化、制度化,也就是現在所講的大學,叢林就是大學,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
叢林的組織和設施,與現在的學校一樣,只是名稱不相同。叢林的主席、方丈,後人稱為住持,這是校長,負教化的總責任。下面有綱領執事,分成三個機構:首座和尚,用現在學校的性質是教務長;維那是訓導長;監院是總務長。阿闍梨是現在稱的法師,就是教授。有組織、有計畫,制定一些課程標準,課程標準就是在中國形成的分科判教。其用意就是將佛經做一個整理,依照經典內容的性質,程度的淺深,編排教學的順序。但是最基本的是德行培養,這是儒佛都不例外。
近一兩百年來,佛教衰了,至今衰微到了極處,原因就是沒有依照成規去學習。儒家的規矩在小學,跟現在的小學不一樣,儒家的小學是德行的培養,德行培養一定要從小開始。小孩聽話,教他守規矩,養成他的習慣。《禮記》裡所記載的,小學教的是生活教育,灑掃應對,孝親尊師。在學術上面,只是教導背誦經文,沒有講解。利用少年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將所有古聖先賢的教誨統統記住,一生都不會忘記。無論在何時,在什麼環境,起心動念就會想到古聖先賢的標準,不會違越。讀書的用意在此地,不敢犯規,不敢做錯事。是非邪正善惡的標準,古聖先賢的經驗提供給我們,諸佛菩薩的經驗也提供給我們,我們要想超凡入聖,還是要依此模式才能成就。若自己另立一套標準,沒有不失敗的,一定要循規蹈矩。所以經典的教訓要記住,理論要明白透徹,然後將這些道理教誨落實在生活上,這稱作「修行」。
古代出家人五年學戒,那是基礎教育,現代沒有了。五年學戒不是學律藏,而是五年當中遵守老師的教誡。老師的教誡就是沙彌律儀,男眾是比丘戒,女眾是比丘尼戒,三聚淨戒。要認真學習,成就自己的德行,這是儒佛相同之處。孔夫子教學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語,第三是政事,最後是文學。政事,即現今講的一般辦事常識;也就是說,將來為社會、國家、人民服務的本事,這是屬於政事。行有餘力才能學文學,文學是提高自己精神生活的享受,所以擺在最後。佛家教學亦不例外,首先是戒行,培養自己的德行。一定要重視行經,也就是將經典的理論、教誨,落實到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順境、逆境,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違背佛祖的教誨,我們這一生才能得度。
養生之道 (990424早餐)
對於中年人,特別是老年人,在飲食方面若稍加注意,身體就不會有問題。但是身體健康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心理若不健康,無論用什麼藥物、補品、飲食,都無濟於事。這個道理,學佛的人懂得,深信不疑。
將自己的欲望捨棄,對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捨得乾乾淨淨,心就會清淨自在。心地清淨自在,身體就不會有毛病。經上講:「依報隨著正報轉」,心是正報,身是依報。算命看相的常說:「相隨心轉」,相就是身體、身相,身相好看與否、身體健康與否,都是隨心轉,所以心理健康,身體一定就健康。迷惑、妄想、煩惱是心理的毛病,能將這些毛病統統放下、捨棄,身體無需任何刻意的保養,自然健康。順乎自然,身體就健康;刻意營求,刻意保養,這是違背自然。歷史上,許多帝王將相、大富長者,用盡心思,保養色身,但依舊是一身毛病,壽命長的很少。原因是心理不健康,種種保養都無濟於事。
這些道理與事實,都擺在我們眼前。我們想要身心健康、自在幸福,就要聽從佛的教誨,斷煩惱、轉換念頭,也就是轉換觀念。佛家講的修觀,就是修正錯誤的觀念、思想,這是真修行。研究教理是修觀,參禪還是修觀,念佛亦不例外。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修正錯誤思想觀念的方法門徑而已。我們選擇的是淨宗法門,此法門包含念佛與研教,研教是解門,念佛是行門,解行相應。對於知識分子,此方法非常有效。知識分子修學不能偏在一邊,偏在一邊不能成就;偏在教理,廢棄修行,不能成就;偏在修行,不研學教理,也會遇到許多障礙。
但有些人有行無解,也能成就,那是老實人。真正老實人,只有兩種:一是上根利智;一是下愚,愚不可及。下愚之人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什麼都不想,能成功。我們念一句佛號,胡思亂想,如何能相比!所以下愚之人,古聖先賢無不讚歎。他遇到好因緣,有善知識教導念佛,他就老老實實一句佛號念到底,這我們學不來。李炳南老居士曾經說過,他很想學愚,學了一輩子都學不像。難怪古人講:「愚不可及」,這是真話。
學佛首先要明白道理,然後了解事實真相,懂得如何調心、調身,讓自己身心輕安自在,功夫才能得力,才能真正得到法喜充滿。世出世間一切法,展現在面前,真的能完全放下。一天三餐能吃得飽,衣服穿得暖,還有一間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矣!多餘的都是累贅。
飲食方面,古聖先賢教導我們,早晨要吃得好,中午要吃得飽,晚上要吃得少,這是養生之道。晚上少吃的原因,是睡眠時,所有器官的運動都緩慢下來,消化系統緩慢了,吸收能力也緩慢,所以晚上少吃,對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好處。所以佛家「日中一食」,很有道理。
現在很多人,晚上也不吃,但身體並不好,其原因何在?妄想沒斷。飲食是能量的補充,每個人能量消耗的狀況不同,有人消耗能量多,有人消耗能量少。而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五是消耗在妄想上。若妄念少,消耗就少。古代的修行人妄念少,沒有欲求,心地清淨,所以每天一點飲食,足夠補充能源,體力的需要足夠了。可是妄想多的人不行,他若是補充的不夠,體力支持不了,就會生病。所以這還是心理上的問題,心雜心亂,身體就需要大能量的補充;心清淨,妄念少,補充的能量也就少,一天一餐足夠。若將三餐的分量變成一餐吃完,必定得腸胃病。表面上做得很如法,日中一食,卻是一身的毛病。所以這是不能勉強的。
在中國,禪堂裡修定的方法是打坐,也有跑香運動,但以坐為主。因此,禪堂的飲食就比較特殊,點心很多,保持「不飢不飽」,便於用功。「不飢不飽」非常重要,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懂得這個道理,你的身體決定健康。人在飢餓時發慌,太飽時昏沈,精神不振,功夫都不會得力。所以在禪堂裡飲食,不能超過五分飽,當飢餓時,再吃一些點心。所以,禪堂每天是吃八、九頓,多半是小饅頭、小點心,讓你始終保持不飢不飽,功夫就容易得力。尤其是晚上,吃得愈少愈好。
養生是大學問,講得最圓滿的是佛法。歸根結柢還是一個清淨心,消除一切欲念。不但對世法的欲望要放棄,對佛法的希求也要放棄,只有一個念頭:「求生淨土」。這個世間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時時刻刻提起來,在順境就不會起貪愛之心,逆境也不會生煩惱。一切境緣之中,能夠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道,是菩提大道。要深信因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能深信不疑,自然就會放下,就敢放下。有些人不敢放下,就是害怕所有的都捨棄了,明天怎麼辦?總是想前想後,不能徹底放下。這是因為事理不明,沒有生起信心。而事實是放下愈多,獲得的愈多。財富從哪裡來的?財布施得來的,這是果報。法布施的果報是聰明智慧,無畏布施的果報是健康長壽,所以愈施愈多。
要把心調好,身調好,這是招牌,使人看到能生起信心。飲食起居要如法,不要勉強,最重要的還是修清淨心,心安住在彌陀聖號之中,念念為一切眾生服務,把無上的法門推薦、介紹給大眾。特別是對於外來參訪的這些善知識、善友們,要熱忱、慈悲接待,廣結善緣。
談布施 (990430早餐)
【三種布施】
經說,凡夫在沒有明心見性,自性無盡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時,一定要靠修德,若不知道修行,生活就會過得很苦。因果的定律,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報,這是六道三途的原理。世間人與佛菩薩最大的差別,就是覺迷、智愚。佛菩薩覺悟、有智慧;凡夫迷惑、愚痴。沒有智慧,思想見解脫離不了感情,感情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果報的差別就大了,絕對不是一般凡夫所能想到、見到的。
世間人重視財利,特別在現前,經濟掛帥的時代,每個人都拼命爭取財富。財富是能夠爭到的嗎?命裡若沒有財富,真的爭到了,諸佛菩薩都要拜你為老師。其實能爭到的,還是命裡有的,正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裡沒有的,怎麼爭都爭不到。這個道理,《了凡四訓》就講得很清楚,所以古人講:「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一飲一啄都是命中注定的。命是自己造作的,自作自受。
世間人所希求的三種殊勝果報,就是財富、聰明和健康長壽。佛家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真的求什麼得什麼。只要懂得求的理論與方法,如理如法去求,沒有求不到的。財富是從財布施來的,財布施是因。這一生擁有巨大的財富,是過去生中修大布施、大財施,這一生才得大果報。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果必有因,不肯修因,哪來的果報?強取豪奪,損人利己,造作罪業,那不是得福,是得禍害。縱然奪到了,依舊是命中所有的,但是手段、起心動念不善,造的是惡業,這一生福享盡之後,就墮落到三惡道。三惡道進去容易,出來難!
我二十六歲接觸佛法,聽方東美先生講解佛經哲學,並接受朱鏡宙老居士的教誨。朱老居士送我一本《了凡四訓》,跟我講了許多因緣果報的故事,大部分都是他一生的遭遇。讀了《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年輕時的個性,造作的一些惡業,我幾乎都犯了;他的過失我都有,他的好處我沒有。明瞭之後,認真努力改過修學,所以在這一生當中,晚年還有一點福報、一點智慧,壽命也延長了。我不是明心見性,我是懂得用真誠心去修三種布施。現在世間人心不正常,我們用真誠心對待他,他還會懷疑,「你可能是裝的、是假的,不是真的」,疑慮重重。
所以,有財富是福報,但是福、是禍很難說。中國古聖先賢造的文字,都是啟發智慧的符號,看了、讀了要覺悟。「禍」跟「福」,形狀非常相同,意思就是「是禍、是福就在一念之間」。一念覺,禍變成福;一念迷,福變成禍。譬如你擁有財富,不知道做好事,緊守著財富,這是禍害。這個財富可以利益很多眾生,救活很多眾生的生命,你守住不拿去救人,讓那些人死於災難、死於飢餓,就造了大罪業。雖然沒有害人,但是守住財富,這一點就叫你墮阿鼻地獄。所以財自古以來稱為「通貨」,通貨就是要流通,不能止住。止在面前就是罪,能夠流通出去就是福,禍福在一念之間。
但往往有財富的人會說,「我願意布施,但布施未必能到達災民手上。」這就是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錯失修福的機會。有智慧的人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知道該做的就去做,不該做的就不做。貪官污吏苛扣賑災物資的,自古以來就有,無法避免,這是少數人。我們不能因為這樣,救濟賑災的工作就不做了,那是我們的過失。要以真誠心去做,真誠心能感動人。自己做得不好,是真誠不夠,把這些責任推怪在別人身上,這是沒有智慧。李木源居士跟我都是例子,一生無私的布施,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很認真努力的做。果報你們都看見了,物質生活所需不缺乏,聰明智慧年年增長,既健康又長壽。這不是性德,是修德,修來的。淨宗學會、居士林修三種布施,團體得三種果報。這就證實佛所說的正確,完全相應。
【信佛】
過去,李老師苦口婆心叮嚀我、囑咐我,要「信佛」,此意思很深。人都相信自己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想法,不相信佛。佛所講的當作耳邊風,聽了之後點頭,轉頭即忘,還是相信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依舊造一切罪業。「信佛」,就是不要相信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一定要信佛。經上說,證得阿羅漢果之後,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因為自己的思想見解正確了。阿羅漢稱為「正覺」,未證得阿羅漢果之前,自己的想法看法都靠不住。能將佛的話認真去思惟,深入去理解,而後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此人真正有福。
【自度與度他】
大乘經說,人必須自度而後才能度他。佛講的話含義很深,可是有些人斷章取義,把佛的話誤會了,於是急著先自度,然後再度他,把自度、度他分成兩樁事情,這就錯了。在沒有覺悟,沒有明心見性之前,度他是自度,在度他裡去學習。我教導同學們,我們在沒有自度之前,每天講經說法,看下面的聽眾都是老師、善知識,都是我的監學。我在講台上,把我所學習的向他們報告,請他們批評指教,是這種心態,這就是自度。到自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看底下的聽眾就是學生,那就是度他。度他與自度是在一個講堂,離開講堂,離開群眾,去求自度,不可能。佛講經說法才是度他,十地菩薩、等覺菩薩講經說法都是自度。
不能度他,決定度不了自己,自他不二。所以在講台上,你就是修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禮敬諸佛」,坐在下面的聽眾是諸佛。「稱讚如來」,講解世尊的經論,就是稱讚與會大眾的性德。「廣修供養」,認真努力做準備,將這一堂經教講好,是對於一切與會大眾的法供養。「懺除業障」,大眾提出的指正,我們認真努力改進,就是懺除業障。「請轉法輪」、「請佛住世」,請別人難,人家不答應,要請自己;請自己上台轉法輪,請自己住世。一切要依靠別人,佛法會滅。自己覺悟,自己要荷擔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的使命,要認真努力做好。十大願王就是坐在講台上修。所以自度就是化他,化他就在自度之中,自度與度他是一不是二。台上如是,台下亦如是;處事待人接物,無一不如是。在沒覺悟之前,這些都是屬於修德,福慧雙修,定慧等學。
希望同學明瞭,要認真努力,三種福報都能得到,不必用心機,自然會成就。一切求自己不要求別人,心正、行正,做善事即使需要錢財,也有佛菩薩供應你。李木源居士常講,我們做這些事業需要的財力,完全靠阿彌陀佛,仰仗阿彌陀佛;不向人化緣,不向人開口。眾生沒有福,就沒有錢來;眾生真有福報,佛菩薩會差遣人送錢來。向人求,就落在意識裡,會生煩惱。唐朝龐居士教導我們,「好事不如無事」。我們今天看到這麼多苦難的眾生,這是發慈悲心幫助他們。佛菩薩也是救苦救難,只要你肯發心,做佛菩薩的代理人,佛菩薩是後台老闆,會源源不斷的支持你。你的心不善、行不善,是個假代理人,沒有佛菩薩支持你,但是也有妖魔鬼怪支持你,也會得很大的財力,造極大的罪業,將來墮最苦的地獄。妖魔鬼怪也很會捉弄人,不能不知道。尤其在末法時期,《楞嚴經》云:「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正要能辨別。要真正懂得修福,修福才能享福,才能得福;不修福天天打妄想,真正福報決定得不到。
挽救劫運 (990419早餐)
中世紀法國有一位大家熟知的預言家Nostradamus(諾查丹瑪斯),他的能力跟《了凡四訓》裡的孔先生一樣。孔先生算命非常準確,肯定一切眾生都受命運的安排,決定不能改變。Nostradamus(諾查丹瑪斯)也是這類人物,他確實能看到我們現代的社會狀況。他的能力怎麼來的?一是數學,一是禪定。他有禪定的功夫,綜合禪定與術數,所以他的預言能講得這麼準確,準確度幾乎達到百分之九十。但是還有百分之十不準,這是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沒有雲谷禪師高明,袁了凡先生遇到雲谷禪師之後,聽從禪師的教誨,斷惡修善,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人都有命運,但是不明白改造命運的道理,不懂得修學方法,這一生就會被命運所主宰,真的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家有家運,國有國運,世界有世運,有這類特殊能力的人都能知道。中國也有古老的預言稱為《皇極經世書》,收集在《四庫全書》裡面。那個預言不僅講到現在,真正是講到千年萬世,比Nostradamus(諾查丹瑪斯)《諸世紀》說的時間還要長。《皇極經世書》是一部很了不起的書,完全是依據《易經》數理來觀察、推測。
世出世間法只有佛才講得透徹,講得清楚。如果大家能夠涉獵世間的典籍,細心的去思惟、觀察,才明瞭佛為什麼出現在世間。世間不是沒有聰明智慧的人,但是再聰明、再有能力,仍是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
古印度婆羅門教以及當時那些大宗教家,他們的禪定功夫也很深,定中能突破時空,將六道輪迴的境界,完全展現在面前,看得清清楚楚。可是六道輪迴怎麼形成、怎麼演變,將來是怎樣的結果、怎樣的歸宿,他就不知道了。他非常想知道,但是禪定智慧不能再向上提升,就沒有能力知道。所以這才感動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幫助這些人滿足他們的願望,滿足他們的需求,把這個所以然的道理說清楚、說明白。
依照佛法的理論、方法來修學,個人命運能改變,家庭命運也能改變,國運、世運沒有一樣不能改變。佛經承認有命運,但不是宿命論,它不是一定的,是可以改造的。用什麼方法改造呢?完全在自己的心行,也就是你的思想行為鑄造了你的命運。心行善,命運就好;心行不善,前途就愈來愈暗淡。
細讀《了凡四訓》明暸此理,看過西方大預言,你也不會感到恐怖,因為你知道它是怎麼一回事。共業當中還有別業,確實能消除自己的業障,消除自己的災難。一家人能夠修學,一家人免除災難。如果是一國的人民都能修學,國運一定昌隆,天災人禍必定減少。所以歸根結底一句話,就是「教育」。佛法是「正覺的教育」,是「真實智慧的教育」,是惠予眾生「真實利益的教育」。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先生說得好,「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今世就是現代,是現代人所必須要學習的教育。
這些大預言家知道世紀末有這些問題存在,但是沒有解決的方法。他們將此不幸的結果推給上帝,眾生造作惡業,上帝震怒要懲罰他們,沒有辦法改變,這是錯誤的宿命論。
天神是公平正直的,他們所說的上帝是欲界天主,欲界天人煩惱雖然沒有斷盡,但比我們要輕得多,智慧比我們高得多。如果我是上帝,眾生能夠斷惡修善,回頭是岸,我也會很歡喜。「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我們要相信佛的話,要接受佛的教誨,改造自己的命運,改造家庭的命運,佛法就沒有白學。
過去許多人在不同的地方給我算命看相,都說我短命,活不過四十五歲。我學佛後,命改過來了,大家都看得很明顯。所以要曉得命運是可以改造的。我學佛接觸的第一部書是《了凡四訓》,是朱鏡宙老居士介紹給我的,讀了之後非常感動。我年輕時,毛病跟了凡先生差不多,他所犯的毛病我統統都犯了。
「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所以我們不能存有僥倖逃避的心理,這種心理與大乘宏願不相應。當前最要緊的是自己一定要遵守聖哲的教誨,努力「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還要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明瞭事實真相,勸導他們共同改過修善,積功累德,誠敬慈悲,愛護眾生,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共存共榮,同心協力,防止一切天災人禍,共同挽救這個劫運,才是一切眾生希望之所在。
依報隨著正報轉 (990420早餐)
【依報隨著正報轉】
印祖一生極力提倡《了凡四訓》、《文昌帝君陰騭文》與《安士全書》這三本書,其用意何在,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安士全書》可以說是佛門的著述,因為周安士先生是虔誠的佛弟子。《安士全書》共有四篇,第一篇是《文昌帝君陰騭文》的註解,分量最大;接著「萬善先資」,是勸人不殺生,勸人素食;「欲海回狂」,是勸人不邪淫;末一篇,勸人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此書的內容。《文昌帝君陰騭文》及《太上感應篇》都是道教的。印祖推行的《太上感應篇彙編》,註解得很詳細,歷來也不斷的增加一些公案因緣。
學佛,如果連人都做不好,怎麼能作佛、作菩薩?不但佛菩薩做不了,實在說聲聞、緣覺都沒有分。須陀洹有能力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稱為「入流」,入聖者之流。倘若我們沒有這種能力,決定是生死凡夫,生死凡夫決定在三途受報。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六道業因擺在面前,自己想想與哪個相應。印光大師是淨土宗的祖師,他全心全力推行這三本書,我們今天對他的用心愈來愈清楚,這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傳記裡說,他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一生的行誼,確實很像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表智慧,觀世音菩薩表慈悲,他教導我們的是真實智慧。
印祖一生提倡這三本書,用意是挽救現前的劫難。劫難是人心造成的,是誰的心造成的?我自己的心造成的,這個劫難才有救。若劫難是他們造作不善,這個劫難就沒救了,自己也要跟著受難。決定不能把過失推給別人,好事是別人做的,壞事決定是自己,是自己修行功夫不得力,修行不如法,所以才造成這個依報現象。依報隨著正報轉,真正有大慈悲心、大智慧,要從自己來轉變,自己轉變,身心世界統統就轉變了,正所謂是心清淨則身清淨,身心清淨,世界就清淨。佛法稱為內學,就是從內心裡去做功夫。
【珍惜法緣】
西方預言家諾查丹瑪斯,與《了凡四訓》裡的孔先生一樣,認為一切災難是命運,是上帝的安排,決定不能更改。這是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然的道理,佛在經論裡說得很透徹,不但身邊點點滴滴的這些果報是自己所造,擴展到虛空法界也是自己一念自性變現的。這些人非常聰明,緣不具足,沒有遇到佛法,若他們能遇到佛法,一生當中一定修行證果,決定有能力脫離三界。
我們能夠遇到殊勝的機緣,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了要珍惜、要解義,佛所講的不能深解義趣,就得不到利益。唯有深解義趣,才能真正指導我們的生活、行為,才能得殊勝的功德利益。深入經藏,就要天天在講台上講,一天都不鬆懈,長期薰修才能大開圓解,大開圓解與宗門的大徹大悟境界完全相同,這才能契入如來境界;不但超越六道,實際上也超越十法界。
我們肯定能做到,只要排除自己的障礙,障礙是煩惱習氣,一定要遠離,要發大誓願,「捨己為人,救度一切眾生」,只要具足這兩個條件,就有成功的可能。成功的早晚在精進,能夠精進不懈,成就就快速;若精進緩慢,成就就延後。對我們妨礙最大的是情執,無量劫來修行不能證果,就是被這些障礙了,要認識清楚,要徹底放下。放下之後,才知道利益無邊,智慧開了,煩惱斷了,不僅是精神生活的領域拓開,物質生活也拓開了。諸佛菩薩及法身大士的生活空間,是以虛空法界為家,一切眾生是他的化身、應身,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生命的整體。這種受用,不契入境界是無法體會得到的。
許多人想契入這個境界,沒有緣分,沒有機會。現在從世界各地,到此地來參學的人數月月增長,這都是仰慕佛法而來的。但是受到旅遊的限制,有很多人從中國來,只能停留二十四小時。為了求法,不遠千里而來,這種精神值得敬佩。緣分好一點的人,以探親的名義可以住一個月,他們才真正明瞭緣分之可貴。天天在一起的人,不懂得珍惜緣分,所以也就不會精進努力,這是我們修學成敗的樞紐、關鍵。
我過去在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我算是外地人,所以特別珍惜這個機會,能親近一天,絕不放過。我沒有想到,有那麼好的機緣能親近他十年,十年如一日。我常想一旦緣沒有了,離開台中,就沒有機會再來學習。住在台中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原因就是他們認為老師長住台中,機會太多了,今天不會還有明天,今年不會還有明年。一直到了老師往生,才後悔莫及,沒有抓住時間與機會。外來求法的人,心態不相同,真誠懇切,幾句話的點醒,一生受用無窮。這些道理、事實我們都要明瞭,印祖常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經上說,大千世界七寶不足以為奇,遇到佛法是珍奇。佛法能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套一句宗教的話來講,佛法能幫助我們得到真正的永生。有智慧、真正聰明之人認識機緣,他們求之不得,怎麼肯捨棄?諺語常講:「人在福中不知福」,這是說已經遇到機緣之人,不知道珍惜。
所以我們要加強教理的深入,徹底放下身心世界,一切為眾生,為佛法久住世間,希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消除一切眾生的災難,要靠大家真正覺悟,認真努力。
談因果 (990423早餐)
【見和同解】
新加坡淨宗學會是由李木源會長領導,他非常熱心於弘法利生的事業。此道場很難得,這麼多人上下一條心,沒有意見,這真正是希有難逢。諺語說得好,「三人同心,其利斷金」。佛教給我們,與大眾相處一定要依「六和敬」。六和第一條「見和同解」,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建立共識。人再多,只要想法、看法相同,就能一致努力去做,事情沒有不成功的。
【談因果】
由於世間災難頻繁,社會動盪不安,有些地區雖然物質條件比較好,但是人人心神不安,這是很大的遺憾,所謂是「富而不樂」,反不如「貧而樂」。其原因錯綜複雜,但有一個基本的因素,就是人的想法與看法偏差、錯誤。人都為自己著想,尤其在此時代,所見所聞無不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人人都是這種思想、作法,社會豈有不亂之理!完全是違背了倫理道德。
佛法自始至終不離因果,世法是一個錯綜複雜的因果現象,佛法亦不例外;世法緣生,佛法也是緣生。古德判《華嚴》是「五周因果」,《法華經》是一乘因果。世出世法不離因果,因果的定律,是種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惡因必定感惡報。現今社會不安定,天災人禍,就是惡業所感。心惡,念頭惡,言語惡,所作所為無不是惡,正如《地藏經》云:「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災難能否化解?答案是肯定的。一個人的命運是自己造的,命運決定有,就是自己業力形成的。《了凡四訓》裡,雲谷禪師幫助袁了凡先生改造命運,就是懂得因果的道理。斷一切惡業,修一切善業,災難就消除了。個人的命運能改,乃至於家庭的命運(家運)、國家的命運(國運)、全世界的命運(世運)都能改。
《了凡四訓》中,孔先生將袁了凡一生的命運都算定了。了凡先生仔細比對,一點都不錯。哪一年考試中第幾名,這一年的俸祿多少,都被算定了。於是心灰意冷,一生受命運擺布,所以妄念也就放下了。遇到雲谷禪師,與禪師在禪堂裡坐了三天三夜,沒有起一個妄念。這也很希有,平常人做不到。雲谷禪師對他很佩服,「你的功夫了不起!」他很老實的說:「我沒什麼功夫,我的命給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用處,所以沒有妄想。」禪師聽到這個話,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凡夫」,然後教他改造命運的方法。一定要懂得命運形成的原因與演變,才有能力改變命運。我們改變自己比什麼都重要,自己能改,家庭就能改;大家都能夠改變,社會必定就改變,國家才有安定、幸福、興旺的氣象。
印祖在一生當中,極力推行、流通《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與《安士全書》,我們現在明瞭其用意,唯有這些能救急,能挽救社會,消災免難。佛法雖然好,但來不及了,一定要大眾化、普及化才能產生效果。這三種書確實是學佛的基礎,有此基礎,念佛求願往生才真正有把握。這三種書能幫助現代人建立共識,這個共識就是因果的認識,肯定有因果報應。
倘若不從心理、行為上做個改變,念佛也不能往生。經上講得很清楚,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的心行不善,怎麼能往生!「心淨則佛土淨」,清淨心是最善的。一切災禍都是從煩惱生起的,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生起的;若心地清淨,這些災禍就消除了。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心才得清淨。《金剛經》上,「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受其誘惑,稱為「不著相」。當接觸外境時,內心不會起貪瞋痴慢,不會起妄想分別執著,稱為「不動心」。「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是清淨心的標準。千經萬論,無量法門,都是為講這樁事情,都是希望我們達到這個水平。
【聽經的重要】
我們在無量法門裡,採取持名念佛,這個法門最方便,行住坐臥都不妨礙。只要真正肯念,如理如法去念,就能收到效果。經不能不聽,不明教理在念佛堂念佛,起初很歡喜、很熱心,念了一段時間,就會懈怠、懶散。這是什麼原因?教理不明,所以念佛沒有收到效果。不念的時候,心散亂,煩惱很多;念的時候,心也散亂,煩惱還是很多,所以就退心了。因此,教理的探討非常重要,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天天講經說法,無非是讓大家明白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保持不退轉,令功夫得力。
如理如法,功夫容易得力;功夫得力,當然就容易保持;功夫不得力,就保持不住。我們的煩惱業障習氣非常重,若不下定決心克服,這一生雖然有機緣聞到佛法,來生還是六道輪迴。這跟打仗一樣,要是打敗了,就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一定要下定決心,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才是英雄。佛門的大殿稱作「大雄寶殿」,大雄就是大英雄。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一般人克服不了自己的煩惱習氣,他有能力克服,此人就是英雄好漢,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如何建立共存共榮的多元文化 (990117早餐)
(淨空法師在世界宗教和平組織會議致辭 1999/3/3)
一九九六年,我在澳洲結識了昆士蘭少數民族事務局的局長—尤里先生。他告訴我澳洲政府近年來採取開放政策,歡迎各個地區的人民移民澳洲。但是這些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宗教信仰,乃至於不同生活習慣的人民。現在大家居住在一起,如何能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存共榮,創造澳洲美好的生活環境和安定繁榮的社會。尤里先生的想法非常合理、非常難得,佛法裡所說的真實智慧,無過於此。
去年年初,我訪問黃金海岸的邦德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保羅院長接待我們,他說這個學校有兩千多名學生,卻來自三十多個不同的國家地區,就像是一個小型的聯合國。他們也在尋找,用什麼方法融合一切多元文化,使全校師生能夠融洽的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學習,將來把這個融合多元文化的精神帶向全世界。
保羅院長的談話,使我即刻就想到《大方廣佛華嚴經》。此經開端,我們看到參與佛陀說法的聽眾,就有一百七十五個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社團,此是一會,若通說十方,則有無數無盡之族群。這正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多元文化的大匯集。佛經上所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指這些無量無數的族群,不同的文化思想集合在一起,大家皆享有各種和合圓融的真善美慧生活。世尊和諸佛菩薩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採取了教學的方法,就是要讓一切眾生認清宇宙人生的根源、真相。所以佛跟大家講真話,真話是什麼?盡虛空、遍法界原本就是一個妙好完美的整體。這種思想、見解,在中國古聖先賢也曾說過。周易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老子說得更清楚,「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此皆與佛說相近。
我們要達到多元文化的和合,多元文化的圓融,首先必須要有這個認知,問題就解決了。凡人沒有這個認知,起心動念所作所為,總祇是顧到小小的身家,生起了自私自利的觀念。自私自利心行的發展,必定做出損人利己之事,這樣與別人就產生衝突、矛盾,互相侵犯、加害對方,這就造成天災人禍的根本原因。我們冷靜觀察世間,許許多多的災難從哪裡來的?就從自私心行中來的。所以佛講得非常正確,一切災難、一切不好的果報都是從癡迷而生的。
譬如一顆大樹,這顆大樹是一個整體,我們把這個大樹比作宇宙,比作法界,自己比作樹上的一片樹葉。葉葉相看就產生對立、對抗,彼此猜疑。如果深入觀察,原來好幾片樹葉是從同一個枝條生出來的,是屬於同一族群,這就不會和其他的葉產生衝突了。如果再往下尋找,條條同生一枝,枝枝同生一幹,幹幹同生一本,本本同生於一根,找到根本,才曉得整個大樹是一個整體,一個大我,一個真實的自己,這才真正把自己的生命根源找到了。於是一切對立、矛盾、衝突煙消雲散,大慈大悲的心油然而生,愛護一切眾生跟愛護自己一樣,真正契入自他不二。
真正體認到整個大宇世界是一家,整個地球是一家,人與人的紛爭就沒有了,所以任何族群團體統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個體,這是我們必須認知的。澈悟虛空法界裡所有的星球是一個整體,一切問題才能圓滿解決。此一事實真相,《華嚴經》講得最詳細、最明白,所以多元文化最理想的教材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即是表虛空法界無量不同的族群,「嚴」即彼此無礙,共存共榮,和睦相得的莊嚴美好圓滿的境界。凡是具有如此認知的人,佛法中稱為「佛知佛見」,此人即稱為菩薩、佛陀。
今年我訪問昆士蘭州立格里菲斯大學,尤里先生發起在這個學校裡建立一所「多元文化活動中心」。我看了非常歡喜,全力贊助。並且向校長建議,希望學校能開辦一所「多元文化研習所」,專門培養從事促進社會安定繁榮、世界和平工作的專業人才。最理想的是國家有一所「多元文化大學」,或者每所大學裡,都有「多元文化學院」、「多元文化學系」,共同努力落實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多元文化的理念,才不至於變成一個口號。這是澳洲政府、澳洲學術界人士值得我們尊敬,值得我們佩服的地方,我們會全心全力贊助他們,完成這一偉大至善理想的實現。
佛法有理論、有方法,決定可以落實,我們應當要學習,佛教的經典是人類各種不同文化的共同寶藏。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它的看法、想法、做法完全是與大宇宙完美的整體相應,與整體相應就是佛經常說的與自性相應,這才能真正把宇宙人生一切問題圓圓滿滿的解決。我今天有緣參加如此勝會,非常感謝主辦單位的志士仁人,謹在此表示熱忱的擁護支持讚歎,做出自己本分微薄的貢獻,敬請指教,謝謝大家!
佛法修學目的 (990407早餐)
在四十卷《華嚴經》中,世尊為我們說明,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種種心量」,這是很複雜的現象。種種不同的心量,從何產生?不外乎妄想、分別、執著。心量原本是相同的,佛法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我們本來的心量,諸佛如是,十方法界一切眾生無不如是。而原本這麼大的心量,現在變成這麼小;原本單純的心量變成這麼複雜,這是我們要深深去省思的。
原本的心量顯示出來的境界,即「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作用,《華嚴經》稱作「佛華嚴」,淨土經稱作「極樂世界」。這些都是我們本有的,正如馬鳴菩薩所說的「本覺本有」。一真本有,極樂本有,包太虛、周沙界本有,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教學,就是教人恢復自性本有的而已。所以佛不度眾生,佛沒有能力幫助眾生多添加一點,完全是恢復自性而已。要知道,恢復本性才是大圓滿、大自在。佛的圓滿、自在、快樂,是我們永遠無法想像得到,而這些都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
「阿彌陀」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無量」。心量是無量的,智慧是無量的,德能是無量的,才藝是無量的,壽命是無量的,享樂是無量的,無一不是無量的。而且這些無量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向外求得的,所以佛法稱為內學,向自己真心裡面去求。若能恢復自性的無量,就稱作佛菩薩,稱作法身大士;迷失了自性的無量,就是凡夫、眾生。由此可知,整個佛法歸納起來,只不過是迷悟的問題而已。
佛法教學的目的有三:
一、「斷惡修善」,這是最初方便,是學佛入門的手段。希望你做個純善之人,清淨的善心善行能幫助你覺悟;惡心惡行決定是迷惑,不可能開悟。
二、「破迷開悟」,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事實真相,逐漸明白了,就有可能脫離六道輪迴,也可能脫離十法界。現在我們就在這個邊緣上,有時醒過來,但是醒過來的時間不長,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境界一現前,立刻又迷惑。這個現象雖然不算成就,但是也相當可貴。世間有幾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夠覺悟一次、兩次?像黑暗當中放出閃電的光明,雖然極其短暫,但非常可貴。我們希望這種閃光能多閃幾次,密度愈來愈多,光度愈來愈強,這是好現象、好徵兆。
三、「轉凡成聖」,唯有真正覺悟、真正明白,才真想學佛菩薩;真想學,就能真成就。佛說,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決定能成就,問題在於肯不肯認真。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裡講「真幹」,只要肯真幹,一生就能成就。《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一生成就;《法華經》上,龍女八歲成佛;世尊舉出這些例子就是說明,我們也能做到。舉童男、童女是表示,用赤子之心才能成就。小孩的心還沒有受過污染,不受污染的心就能成就。
能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不污染;於一切法還有好惡,心就污染了。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是清淨平等的,若在境界裡,起好惡、愛憎、控制、佔有的念頭,這是嚴重的污染。我們要學習諸佛菩薩,諸佛菩薩的境界是華藏世界、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美不勝收。雖然他們有種種享受,但是沒有控制、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念頭都沒有,何況是行為?那才是真樂。我們現在無論是樂也好、苦也好,都有控制、佔有的念頭與行為,那是造業。由此可知,起心動念想佔有、想控制,就是造業。造業決定是惡業多,善業少。何謂善業?偶爾短暫的把控制、佔有放鬆一點,就是善業;抓緊一點,又造惡業了,善惡無非如是而已。所以佛才講,三惡道是六道眾生的老家,三善道是六道眾生出來觀光旅遊。我們冷靜仔細去觀察,佛所講的確實是事實真相。
我希望同修們要覺悟,覺悟一定要學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最佳的榜樣。我們以釋迦牟尼佛做為基礎,這是我們根本的模式,然後才有定力。定力就是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誘惑、動搖,逆緣、逆境不生煩惱,善緣、善境不起貪愛。有定力,自然就有智慧,智慧就是一切通達明瞭,這樣就可以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所謂道,就是存大菩提心,以大慈大悲心,無條件的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有這個心,若沒有行為,心是空的,必須以行為去落實,就是菩薩行。菩薩行在一般大乘經裡講六條: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而《華嚴經》講十條,說得詳細、圓滿。其實,六與十的內容是一樣,十條歸納起來就是六條,六條展開就是十條。十條,是把「般若」展開,般若是根本智,根本智起作用是後得智,所以有方便、願、力、智。後得智是智慧的作用,用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所以說十條,只不過是把般若智慧詳細說明而已。
我們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之中,要真正做到六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到彼岸、圓滿,六種圓滿。布施要無條件,不著相,就是圓滿。《般若經》上講的「三輪體空」,就是不要執著我做了多少好事,也不要執著別人得了多少好處;圓滿一定是三輪體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布施離四相,持戒也離四相,忍辱也離四相,精進也離四相,禪定也離四相,般若就是離相,這才稱作波羅蜜,這才是圓滿。希望同修們要細心去體會,放下自私自利,念念為社會、為一切眾生無條件的服務,盡心盡力幫助法界一切眾生。這一生修學,向諸佛菩薩學習,決定得到殊勝的結果。
入佛知見 (990409早餐)
【深入經藏】
「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即是自性」,這就是入佛知見,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特別是在現前時代,若沒有此認知,自己與一切眾生的災難,就無法避免。要認知這個事實,就必須要深入經藏,而經藏並不是指《大藏經》,而是佛教裡的任何一部經典,一部經典所含藏的真理,就能解決問題。任何經論裡含藏的真理是相同的,所以「法門平等,無有差別」。
修學佛法依據任何一部經典,都能夠入佛知見。至於選擇哪一部經論、哪個法門,這是各人的緣分、根性、愛好及生活環境不同。諸佛如來為利根人介紹《華嚴經》、《法華經》,為中下根性之人,介紹《無量壽經》,畢竟眾生還是中下根性的佔多數。而淨宗法門不只是釋迦牟尼佛一人介紹,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介紹,這還會有錯嗎?問題就在於要深入經中所含藏的真理、所說的宇宙人生真相;若不能深入,煩惱習氣就伏不住,煩惱習氣伏不住決定造業,造業必定是傷害自己,也傷害一切眾生。
傷害自己無所謂,將來墮地獄、變畜生,這是自作自受;可是傷害了許多眾生,這個罪過就重了。斷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沒有比這個罪更重了,因為這個罪業才會墮地獄。他無量劫來,這一次得人身,有機會聞到佛法,你把他這個緣分斷掉,這個罪多重?佛經裡講的結罪,我們要懂得它的深義。反之,幫助一切眾生有機會聞到佛法,有機會修學佛法,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功德。在世間雖有大財富,死後一分錢也帶不去,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什麼能帶去?幫助眾生獲得度化機緣的功德能帶去。
現今社會上有許多有地位、有財富之人,不曉得這個道理與事實,沒有智慧,不知道真正吉凶禍福的根源,所以依舊不能趨吉避凶。這些因果報應,我們不但在古德記載裡看到很多,若我們稍加留意,在現前的社會,處處都能看得到。我們今天有幸遇到這個緣分,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若我們還不曉得把握,不知道去修福,反而造業,障礙這個因緣,罪就重了。所以遇到最殊勝的緣分,到底是好、不好,很難講,端看你用的是什麼心。你用的是善心,願意成就眾生,這是好事。若自己有想控制、佔有的意思,這個緣分就幫助你墮阿鼻地獄。這都是事實,完全在認知上的差別。
【聽經的重要】
智慧要如何培養?唯一方法是聽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沒有中斷過。他的學生當中,出家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除此之外,不是常隨眾的人數更多了。有許多人跟著釋迦牟尼佛,捨不得離開,每天聽佛講甚深微妙法。我們這才恍然大悟,要想得真智慧,不能離開經教,要天天聽,要天天講。聽了之後,自己明白了,講給別人聽。世尊一生當中,教導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句話說了千遍萬遍,我們要很歡喜、很願意為別人解說。
現在講經的人少了,我們利用高科技的方法:網路、衛星,將佛法傳播弘揚出去。真正想入佛知見,使思想見解純正而沒有錯誤,不讀經、不聽經是決定辦不到。我學佛四十七年,多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唯有天天薰習,一天都不能中斷,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事待人接物,才不會隨順煩惱;也就是不會隨順自己的意思,因為自己還是迷,沒有覺悟。
佛說我們在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意思都是錯誤的,是凡夫知見,是輪迴知見。隨順自己的意思,決定造輪迴業,佛講的是真話。所以沒有開悟之前,要隨順佛的教誨,但倘若對經教不熟悉,不能深入,就做不到。到自己煩惱斷了,最低限度是見思煩惱斷了,一切執著放下了,證到阿羅漢果,阿羅漢稱為正覺,也就是思想見解不會錯了,這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菩薩比阿羅漢高,是正等正覺,也就是塵沙煩惱斷了,分別也沒有了;佛是最圓滿的,妄想、無明都沒有了,稱為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見思煩惱統統具足,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是非人我、貪瞋痴慢、自私自利,這是輪迴心,所造作的就是輪迴業。輪迴心、輪迴業遇到佛法,往往就會障礙佛法,不但現代如是,古代亦不例外。但是古人比現在人好,因為他們一般都受過道德的薰陶,還有道義的觀念。現在倫理道德沒有了,你跟他講倫理道德,他不但不能接受,還排斥。他認為自私自利是對的,損人利己是對的,他在這裡面可以得利益。他不知道眼前得一點小利,轉眼之間就墮落阿鼻地獄,這就是佛法所講的愚痴,沒有智慧,才會做這種傻事情。
覺悟的人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決定沒有想控制、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與行為。因為他真正明瞭「三心不可得」,「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所以他不會起一個惡念,不會有錯誤的行為,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與法性相應,這是佛法裡講的「稱性」。稱性就是佛知佛見,稱性就是佛言佛行,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以此功德莊嚴法界、莊嚴眾生,這稱作諸佛菩薩。
凡夫是利益眾生的事情不肯做,念念想自己的利益,第一個念頭就是自己得利益,保護自己。而佛菩薩只要能利益眾生,犧牲自己也歡喜、樂意。犧牲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何況身外之物?只要能令眾生得真實利益,哪有不發大歡喜心的,這是佛與凡夫不同之處。我們學佛一定要真幹,若遇到真正利益眾生之事,還要想一想對自己有沒有好處?值不值得做?有這個念頭就是迷惑。為何會有此現象?第一是自己善根福德不夠。第二是外緣不足,外緣就是聽經聞法的機會太少。若是常常有人講給你聽,久而久之,不知不覺就薰習成種。這是佛種,佛種就是覺悟的種子。這個種子多了,就產生力量,你遇到機會就能掌握,你決定就不會捨棄。
我年歲這麼大了,還要天天講經,都是為了眾生;若是為我自己,我可以退休了。古書上記載:七十致仕,致仕就是現在講的退休,告老還鄉。我也可以退休,找個清淨的環境去念佛求往生,還需要勞碌奔波嗎?為的就是這些經教沒人講,若有人講,我絕對不會再講了。沒有人講,那就不得不講,這是犧牲自己,幫助別人。
諸佛菩薩捨己為人就是講經說法,佛菩薩為我們示現,無論在家、出家,都是萬緣放下,一無所有,清淨無為,幫助眾生的是教法。在此娑婆世界,眾生的耳根最利,所以講經說法是第一手段;其次,再身體力行,做一個好榜樣給社會大眾看,如此而已。真正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要學佛,出家要學高僧,在家要學高士,這些高僧、高士都是諸佛菩薩應化到世間,為我們做出最佳的榜樣、模範。我們要明瞭,要認真努力來學習,成就自己無量無邊的功德。
教育是解決災難的根本之道 (990428早餐)
現代社會很不安定,其根源何在?思想見解的錯誤,這是真正動亂不安的根源。若大家沒有正知正見,此現象必定會產生。正知正見,一定要靠教育。生而正知正見,真是千萬人中難得有一人,佛法講這都是佛菩薩應化世間,不是凡夫。凡夫無量劫來,受煩惱習氣的薰習,產生了錯覺,這是必然的現象,所以,一定要靠教學。中國古代有家教、有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就是私塾教育。《禮記》裡,「曲禮篇」、「內則篇」講得很詳細。教育一定要從少年開始奠定基礎,培養辨別真妄、邪正、是非、禍福的能力,有此能力,一生決定能夠建功立業,立於不敗之地。
中國自古以來,是最重視教育的民族。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融成一個整體的教育,社會當然是安定、繁榮、興旺,國家必定強盛,世界一定和平。唯有真誠的愛心,良好的教育,才能夠救自己,救家庭、救社會、救世界。今日社會之動亂,是經濟帶來的災難,每個人急於牟利,都往錢眼裡鑽。前清銅錢當中有個洞叫錢眼,其形象是個枷,這是刑具。做成這種方式,就是提醒你錢不是好東西,鑽到裡面去,就戴上枷鎖,就是犯罪。中國古人所做的一切,都含有很深的教育意義。今天使用的是鈔票,鈔票是最骯髒的東西,多少人的手摸過,帶有很多細菌。不了解這些事實真相,拼命往錢眼裡鑽。
夫妻二人都去工作賺錢,兒女得不到父母的愛,心裡就會反常,這是沒有家庭教育的後果。家庭教育被電視取而代之,而電視的內容,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很少,幾乎都是殺盜淫妄,教人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小孩天天在家看電視,這個印象多深刻,他以為這些是正常的,以為做人就應該如此。學校教育沒有倫理道德,社會上所看到的,幾乎就是電視上所演的。人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縱有善根也會變壞,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幾個人能夠不受環境的誘惑、影響?這是社會動亂的根源。對治的方法,從根本下手,就是家庭、學校、社會教育,要融合成一個整體,才能挽救社會,幫助一切眾生覺醒,回頭是岸,問題才能解決。
今天全世界的動亂,武力決定不能解決,武力只有加深族群之間的仇恨,這種仇恨難以消除。滅絕一個族群,消滅一個國家,用現在高科技的武器,容易做到。但是果真消滅了嗎?沒有。這些冤魂死了以後,就到你的國家來投胎,做你的兒孫,將來再來報復你。在中國清朝歷史,明文記載著一段公案。清朝在早年開國之初,憑著自己武力將葉赫氏消滅了。葉赫氏酋長臨死時發誓,「我們族裡將來就剩一個女人,也要報仇,也要把你消滅」。清朝末年亡國就在慈禧太后,她是葉赫氏女子。清朝宮廷裡,祖宗的規約中,「葉赫氏的女子,決定不能進宮」,年代久了,大家就疏忽了。所以慈禧進宮時,當時有人提起這樁事情,但咸豐皇帝不理會,最後國家亡在她的手上,她是來報仇的。所以武力不能解決問題,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一切眾生都不可以侮辱,都不可以欺負,《楞嚴經》云:「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你今天是人,勢力大,宰了羊來吃;來世你變成羊,牠變成人,也來宰你,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解決問題要用真正的愛心,真誠的關懷,無私的幫助,感化人心。一切有情眾生都有良心,在佛門裡有許多公案,高僧大德馴服獅子、虎豹猛獸;連這些猛獸都能感化,哪有不能感化人的道理。不能感化,是沒有達到精誠,所謂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們不懂此理,不曉得向內反省,沒有付出愛心,所以只會把問題愈搞愈糟,愈不能收拾。這是疏忽教育的罪過,忽略教育的果報。我們從歷史上來觀察,災難、天災人禍的演變,愈演愈烈,一次比一次殘酷,一次比一次破壞力增長,這就是冤冤相報,大規模的屠殺,到最後世界同歸於盡。這是人類的智慧,和科技發展所造成的結果。
中國古聖先賢確實有智慧,看得深、看得廣、看得遠,所以極力提倡教育,將教育列在人生最重要的首位。人可以沒有吃的,可以沒有穿的,不能沒有教學。《論語》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是人生第一樁大事,所謂是「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生命就在學習當中,一世學不了,生生世世都學不了。佛法說得更圓滿、說得更好,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無量劫的修學才達到究竟圓滿。圓滿之後,就能服務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由此可知,「學」的目的就是為服務社會,服務大眾。從小往外擴大,服務家庭,服務宗族,服務鄉黨,服務國家,服務一切眾生,要是沒有良好的學養,服務就不圓滿;甚至於服務是在造罪業,給社會、國家、世界帶來災難。真正有道德、有學問、有良心之人,決定不會去發展新武器。菩薩戒裡,造作這些殺害眾生工具的人,都犯殺戒。造打獵的工具都犯殺戒,何況造的武器能殺害很多人,此罪大矣!你雖然沒有去殺人,但你製造的這些武器,將來殺害很多人,你要負責任,這個果報不堪設想。
今天要想社會安定、繁榮、興旺,一切眾生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還是要靠教育。教育的目標,第一是明瞭人與人的關係,第二是明瞭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第三是明瞭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佛法教育也有三個目標,第一是「斷惡修善」,第二是「轉迷為悟」,最後是「轉凡成聖」。所以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不能脫離這個理念,一切眾生的劫難可以化解,社會可以恢復安定和平。今天我們認識、明白了,就要從自己努力做起,全心全力的幫助有緣的眾生。何謂有緣?能聽得進去、能接受的,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他。聽不進去、不能接受的,那就沒法子了,這是佛法常講的「佛不度無緣之人」,意思就在此地。
九九年在雪梨松柏高齡中心談話 (990429早餐)
尊敬的父老兄弟們:
今天是雪梨舉行一九九九年國際敬老節。淨空有緣參加盛會,感到非常榮幸。「敬老尊賢,孝親尊師」,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在古老的中國,從歷史追溯,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中國古老的祖先們,代代相傳,以這個理念教導下一代。孔子,創建了私人教學的典範。而國家正式制定教學的政策,也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
古代教學的目的有三點:第一、是教導我們明瞭人與人的關係;怎麼樣做人,怎樣與大眾相處,稱為倫理教育,古人將人倫分為五類。從最小的範圍—「夫婦」,夫婦同居一室。室外是家,家有「父子」、「兄弟」。家外是社會,社會有「朋友」,有「君臣」;君臣就是現在所說的領導與被領導。我們明白這些關係,這些關係中,有血緣的關係稱為天倫,有道義的關係稱為人倫。「父子有親」,是血緣的關係,是天倫的關係。「朋友有信,君臣有義」,這是建立在道義的人倫關係。所以人與人相處,自然相親相愛,相敬相重,互相照顧,互助合作。無量壽云:「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之明訓。人是一個社會動物,不能脫離社會人群單獨生活的,尤其是與不同的族群在一起共同生活,自古以來就如是,到今天依舊不例外。所以多元文化是天然的不是人為的。能夠適應多元文化,就是健康的。違背多元文化,這個人心理跟生理都生病了。
第二、是教人明瞭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我們的生活仰賴大自然的供應,衣食住行都離不開自然環境。所以如何跟自然環境相處,於是才有「仁民愛物」的教育。什麼叫「仁民」?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待別人要常常想到自己,別人用這樣心態對待我,我能不能接受。如果不能接受,我就不可以用這種心態對待別人。這才是真誠大愛。不但愛一切人還要愛一切物,這是對自然環境的愛心。
第三、更向上提升,教我們了解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世間許多宗教學者,敬仰上帝。中國這個民族,自古以來,就崇尚祭祀天地鬼神。在佛教裡,佛陀教導我們,每年初一,這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佛弟子第一樁事情做的是什麼呢?「供天」,要做這一堂佛事,就是對上帝的尊敬,以最真誠的心,奉獻給上帝。
中國古代教育的內容,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這種教育理念都沒改變。而教育的根基則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孝親尊師」。孝親最重養老。孝養父母,是做兒女的天職。但是現代教育,與中國古時教育的理念完全不相同。現代的年輕人對於孝敬非常淡薄,這個不能怪他。如果我們怪他,那就錯了。怪誰呢?怪我們自己沒有教他,沒有作出好榜樣給他看。世尊在《無量壽經》上講:「先人不善,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上一輩沒有把他教好,你怎麼可以怪他呢?不能把這個責任推卸給下一代。
我生在這一代還算是很僥倖,沾到一點教化的邊緣,對於這些道理懂得一點。不幸的是,我生在戰亂憂患的年代。我從十四歲離開家庭,這麼多年來很少跟父母有過短時相聚。所以對於父母養育之恩,念念在懷,時時想到古聖前賢與佛祖的教誨。佛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們看看佛菩薩的胸懷。宋朝范仲俺先生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都是慈悲博愛精神的落實。所以我上一次經過雪梨,聽說此地松柏高齡中心要建一個養老院,我就非常歡喜;我願意全心全力來協助它。事後也有很多人來告訴我,說這邊這些狀況不是那麼樣理想,法師你不要受騙。假使每一個人都存這個心,天下的善事就沒有人去做了,誰還敢去做?正如同這世間有許許多多的災難,大家都不敢去救災,為什麼呢?怕救濟的錢到不了災民的手上,活活的看到許多災民餓死凍死。這是感情用事,不是真正的慈悲。真實的慈悲,縱然我們以善心出錢出力被人騙了,佛說我們的功德仍是圓滿的。《楞嚴經》上佛說:「發意圓成,圓滿功德」。為善修福的人來生生天作佛,那些偷竊救濟財物而害人凍餓的人,來生必墮阿鼻地獄。他們墮阿鼻地獄不是我們存心陷害他墮地獄的,你如果是存心要害人,要把他送到地獄去,我捐些錢讓他去貪污,那你就做惡事了。你不是存這個心!大乘佛法結罪是論心不論事。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放心大膽去做慈善事業。我是一顆純善的心,是真誠的愛心。看到年老的人,就跟看到自己父母一樣。今天有人發心建老人院,有這麼多人來照顧老人,替我照顧,我已經是求之不得,感恩之至,怎能不盡心盡力來做好這一樁事呢?不是說幫助他做,這事本來就是我自己分內的事。我們人人能存這個心,人人能作如是想,世間的老人有福了。我們自己也會老,我們能夠尊敬老人,愛老人,照顧老人,養老人,將來自己得的果報自然殊勝。如果我們畏首畏尾,不敢去做,到你老的時候沒有人照顧。那個時候自己感受痛苦,後悔莫及。
世出世間法最寶貴的,就是你存這一點真誠的心,這個心太可貴了。財力不可貴,那是身外物無所謂的,這一念真心可貴,一念信心可貴。信誰?信自己。所以我們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具足自信心的人很少,所以世法跟佛法的修學都很難成就。沒有自信心,要相信別人,太難了。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給我們講「信」,第一是相信自己,第二信佛。這個道理很深,我們要仔細地去思惟,去體會,去修學。
世間縱然有災難,有信心的人得救。所以我們今天做這一樁好事,決定沒有畏首畏尾。決定不會受周邊境界的動搖。這一樁事做得成功很好,做不成功也好。總之,我們這一點真誠的心,上帝知道,神明知道,佛菩薩知道。所以我們在新加坡,也正在籌備建一個「彌陀村」,對象是幫助年老人,大家在一起過一個最有意義、最幸福、最有希望、最美滿的晚年。我對於養老的福利非常關心、非常留意。在世界許多國家地區,凡是我到的地方,我一定要去參觀老人福利事業。而這個事業,澳洲確實是做得最好,可是也使人遺憾的是精神生活缺乏。所以我希望松柏高齡中心,除了對老人物質生活照料之外,一定要提升精神生活,使他們真正度過一生中最幸福、最美滿的晚年。中國人常說:少年是培福,中年為社會、為大眾造福,晚年是享福。所以我們希望這個高齡中心是老人晚年享福的一個設施。如果做不到讓老人享福,我們就有罪過。所以我要求新加坡的彌陀村,所有工作人員要把住在彌陀村裡的老人,都看作是自己父母一樣孝順,都看作佛菩薩一樣尊敬,我們才是佛陀的學生,才是真正佛弟子。盡心盡力為老人服務。在老人院裡面,為老人講經說法,為老人提供一切文化娛樂的節目。這些娛樂節目,必須遵守孔夫子:「思無邪」的原則。讓老人每天在這裡,都能接受到古聖前賢和佛菩薩的正知正見。
我曾經說過,老人院是最有希望的工程。因為他們要在這個地方做一個轉換,怎麼轉換呢?「轉凡成聖」。像一般宗教徒一樣,這是他們生天的預備處,他們在此地準備生天,在此地準備往生不退作佛,你說這個工程多殊勝?還有哪個工程比這個更有希望?還有哪個工程比這個更殊勝?我們能對一切老人孝順,對一切老人像對一切佛菩薩一樣的尊敬,像對上帝那麼樣的尊敬。佛經告訴我們,孝敬是性德,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性德能夠流露,這個人就是佛,就是菩薩。佛菩薩到哪裡修?在老人院裡修行就成佛了,就成菩薩了。在這裡行菩薩道,修菩薩行。
今天,非常希有難逢,淨空有緣應邀參與這一勝會。大家要我講幾句話,我以此勉勵我們與會所有的女士先生們,我們要同發大心,要以大愛來愛護社會,愛護一切眾生。將世間照顧老人,幫助老人這樁大事,全心全力去做好,這樣才不辜負雪梨九九年國際敬老節的用意了。淨空願與大家共同勉勵,共同努力做好這一樁好事。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弘法人才首重德行 (990329早餐)
達拉斯召開「美國淨宗護法會議」,有意邀請中國法師到美國各地講經弘法,這是很好的構想,也是真正的好事。現代弘法人才非常缺乏,人才的培養需要精心照顧,長時間才能培育成就。而人才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德行,若沒有德行只有才華,不但不能成事,而且造業,於自、於他、於教都沒有好處。人才的培養不難,德行的培養就難了,現代社會與古代不同,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比古代增長百倍、千倍都不止。古人在那種環境之下,很少的誘惑,他都會很謹慎的去防範,唯恐退轉。生在現代社會,若避免不了物欲的誘惑,必定退墮,必定造業,那就是古人常講:「袈裟之下失人身」,是非常可憐可悲之事。
品德的修養,在現今社會要靠自己。過去,父母、老師能幫忙,可以做增上緣。現代社會提倡民主、自由、開放,兒女不聽父母教誨,學生不接受老師勸告,所以在這種環境之下,不靠自己就一無所成。靠自己就是自己要覺悟,「三皈」要念念不忘,「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念念與覺正淨相應,念念離迷邪染,這才有救。這是諸位同學們要深深警惕的。
「德行」的含義,「行」是行為,包括思想、見解、言語,以及身體的造作,通稱為「三業行為」。「德」是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與性德相應,這種行為稱作「德行」。何謂性德?「一念自性」是性德,《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是性德;由此可知,「一」是多麼重要!古大德曾說:「識得一,萬事畢。」「一」就是真心、自性、真如。一不是數量,落在數量上不是性德。
實際上,自性、性德是無法以言語表達的,我在講經時曾經介紹「四不可說」,這是天台家的說法,這種說法是根據《大涅槃經》裡的「六種不可說」。不可說就是不可思議,不得已用「一」來表示。一念、一心,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就是有情眾生的佛性,一切眾生的法性。二念就變質了,二念是無明,三念就是阿賴耶。所以說與一念相應,純真無妄,這種思想、見解、行為,稱作「德行」。這是法身大士的德行,我們可望而不可及。
在我們初學之人,德行的標準降到最低,就是「淨業三福」。思想、見解、言行與三福相應,這種行為稱為「德行」。三福,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慈心不殺是五戒。與孝親、尊師、受持五戒十善相應,這種行就是德行。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十一句是我們現在修學德行的標準。若不以此為基礎,修學任何法門都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往生。佛在三福後面總結,此三條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淨業正因」,修學有無結果、成就,關鍵在此地。換句話說,一切大小乘經千言萬語,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無非是這三條的詮釋,為我們詳加解釋而已。
學講經的方法、技術不難,一個月的時間足矣;根性鈍一點之人,三個月也足夠。我們培訓班在講經技術方面收到效果,德行方面一定要靠同學們自覺,自己認真努力,要發心作師作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要發此大心,立如是大志,我們這一生才能度自己,才能幫助別人。
要邀請法師到國外弘法利生,德行為第一考量,其次才是學術,這對我們才有真正利益。在此地一起共修的同學,為了將來到世界各地弘法利生,一定要砥礪自己的品德,如理如法的修學,不辜負海內外許多護法大德們的期望,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這一點非常重要。所以要邀請法師,只要他的思想、言語、行為能與三福相應,就可以禮請,要特別著重這一點。
我希望達拉斯佛七、佛學講座是每個月舉行一次,不能中斷。怕我們的體力、精神比不上古人,不能像古人那樣精進,所以我們舉辦一星期,休息一星期。一個月當中有一次佛七、一次佛學講座,這才像個道場。
若不願意幫助一切社會大眾,自己要做個老修行,這是小乘人,利益眾生的意願不強,只希望自己成就,也行!那必須找一個深山建小茅篷,自己修行。這是大乘心與小乘心不同之處,但是都值得讚歎。大乘菩薩能夠捨己為人,犧牲自己,成就別人。大慈菩薩讚歎,你這一生當中真正幫助兩個人往生成佛,就比自己修行精進。因為世出世間最殊勝、最大的福報,是幫助人作佛。一尊佛成佛之後度的許多眾生,與你有關係,是你幫助他成佛的,等於說都是你度的。你能幫助十幾個人往生,你的福報就無量無邊,你決定得生淨土。只要你臨命終時,心不顛倒,神志清楚,念佛的功夫差一點也不要緊,這些人也會同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你。因為他們知恩報恩,想到自己能到極樂世界,是你的幫助,不會忘記恩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要曉得。
所以發大乘心,發大乘願,修大乘行,一切諸佛菩薩無不讚歎。《楞嚴經》上,釋迦牟尼佛責備小乘、呵斥小乘,一定要懂這個意思。大乘心可貴,即刻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龍天善神的擁護;而小乘得感應不容易,這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尤其在《法華經》上,佛明白開示,末法時期,大乘契機,小乘不契機。我們現在深深體會到。古代社會是封閉、保守的,所以小乘契機;現在社會是自由、開放的,此時宣傳保守的修學法,一般人很難接受,所以大乘契機。
弘法首重品德 (990414早餐)
談到弘法,講經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品德的修養。若沒有德行,縱然說得天花亂墜,也無濟於事,依舊是自欺欺人,造作惡業,最後還是墮落。所以一定要重視品德的修養,真正放下名聞利養,捨棄五欲六塵,在境緣當中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這才是真正的如來弟子,才能肩負起自利利他、弘法的使命。
德行的培養,最基本的就是《觀經》講的「三福」。三福第一條,包括了五戒十善,這是根本。有德行才能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若是破戒,心地不善,經講得再好,法緣再殊勝,周圍都是妖魔鬼怪,最後必定失敗。《楞嚴經》講,心邪、行邪,魔就得其便,與魔志同道合,魔就附身。你也能言善道,甚至於也有不少小神通,很能誘惑人。跟魔結合,依舊脫離不了感情,魔不是聖人,感情結合的時間久了會厭倦;到了厭倦時,魔就會離開,你的能力全部喪失,必遭王難。王難就是犯法要受法律制裁,要受輿論制裁。
《楞嚴經》講,五十一種陰魔(「色、受、想、行、識」是五陰,每一陰裡有十種,共五十種陰魔),每一種都無量無邊。在現前社會,我們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展開佛經,就像是講我們現前的事實。我們接觸外面的境界,都是魔境,所以在這種環境裡,要站穩腳跟,修行證果,實在不容易。
所以,古大德建道場,都在深山人跡罕到之處,目的是避免外緣的干擾。初學之人心還不定,定力不夠,接觸外面境界,總免不了受影響,所以道場離村莊都有一段距離,這是經上講的「阿蘭若」,修行人所居住的地方。凡夫一定受環境影響,「心隨境轉」,所以要選擇好環境;若自己有功夫,「境隨心轉」,就無所謂了。所以古德對於初學善於保護,用心非常周到。可是現今社會,科技資訊發達,交通便捷,想找一個真正清淨修行的道場很難。
我們從事於社會教育工作,一定要明瞭,出家學佛在社會上扮演何種角色。穿上這身衣服,人家稱你為法師,「師」是群眾的表率,人民的模範。我們講經弘法,主題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自己要常常想,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否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好模範;若不能,就決定不能做、不能想、不能說。這八個字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們共同擬訂的。這八個字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上每位善知識,皆為眾生作師作範。
在現前時代,沒有人會約束你,唯有自己約束自己。現在人不接受約束,所以父母不能教導兒女,老師不能教導學生。隨著自己的妄想、執著去行事,豈有不造罪業之理!造罪業,怎能免得了苦難?大家都造罪業,感得共業;全世界的災難,是多數人的共業。學佛之人明瞭,共業中有別業,別業中有共業。這不僅是學佛人要省思的,許多宗教家也都有很深的覺悟。雖然彼此信仰、弘揚的宗教不同,我們都有此認知,要如何自己做好,才能減輕世間的劫難。我自己做不好,就帶給一切眾生痛苦;自己做好了,就減少眾生一分苦難,這是事實。「牽一法而動全身」,虛空法界是全身,牽一法就是動個念頭,科學家講波動的現象。一個念頭就是一個波動,這個波動剎那之間就周遍法界。
真正學習《無量壽經》之人,警覺性應當比一般人都高。經上說,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無法計算,極樂世界之廣大也無法測量。十方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本能都恢復了,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盡虛空、遍法界眾生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們都清楚、明瞭。所以不僅是儒家所謂的「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不要以為自己動個惡念,做個壞事,沒有人知道,可以瞞人。說老實話,只能瞞愚痴之人,連世間聰明智慧之人,都瞞不了,何況是天地鬼神、諸佛菩薩!能有這種警惕,自然會約束自己,心行才會正。心行正,縱然有大劫難、有共業,自己不能避免,也無所謂,決定有好地方去。我們捨棄污穢的世間,一般宗教講的升天堂,佛教講的往生極樂世界,就更殊勝了。所以,前途是無限的光明,這都在我們一念之間。
我們有緣分遇到這個機會,只要能掌握這個機會,我們的生活就愈來愈幸福、自在,生活空間愈來愈大。這不是幻想,這是事實,只要如理如法修學,這一生中決定得到,端在自己,不在別人。所以自己要懂得檢點,約束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違背佛的教誨,認真努力去學習,這樣才不辜負佛菩薩,不辜負自己。能得人身,能遇佛法,此緣分非常希有,為何不學好?面前兩條路,一是天堂,一是地獄,為何不走天堂,偏要走地獄?希望我們共同勉勵。
講經祕訣與修行方法 (990425早餐)
講經要注意儀態,《內典講座之研究》所要求的條件,一定要做到,有缺點要不斷改進。在錄影室講經,與現場講經不一樣,目光注視攝影機的鏡頭,就是注視收聽的大眾。但也必須常常要顧及到現場,雖然顧到全場,目光最好也能保持中正,才顯得格外莊重。頭一定要抬起來,所以講稿要熟悉,若不熟常低頭看講稿,這給聽眾不好的印象。最好同學們能在一起研究討論,察覺自己的毛病難,看別人的毛病就容易,所以互相研究討論能幫助自己進步。
現在大家練講都是採取《無量壽經》,這是一樁好事情。世尊告訴我們,將來佛法滅盡,《無量壽經》還留在世間一百年。實際上,這就是說末法時期的眾生,唯有依本經、淨土法門能夠成就,能幫助眾生脫離生死輪迴,往生淨土,一生成佛;除此之外,沒有第二個法門。淨土宗的典籍「五經一論」,這是必修的功課。若還有能力、時間,也應當要多看古今大德會集淨宗的註疏。像蕅益大師編輯的《淨土十要》,和現代毛凌雲居士編的《淨土叢書》,內容蒐集得相當豐富,分量也很大,值得專修淨業的同修,做為很好的參考資料。
要成就決定是一門深入,一門深入不是指一生專門讀一部經;專讀一部經是修定,修定的目的是開慧。可是現在人修定,說老實話,不能開慧。古人修定能開慧,現在人修定不能開慧,原因是分別、執著沒放下。古人能放下,現在人放不下,所以就不可能開慧。那要如何幫助自己開慧?廣學博覽是一種方法,能做為開慧的增上緣。廣學博覽會集在自己主修的這一部經上,還是一門深入。《華嚴經》上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自己依舊專修一門,專弘一門,一門就是一切門,一經就是一切經。當然這不是我們現前能做到的,可是我們要明白此理,把心定下來,專攻一門。涉獵的範圍,與這一門相關的先閱讀,能幫助你解得更深、更廣,也幫助你宣揚此經。所以初下手,「五經一論」都要看,對於淨宗的修學,才能逐漸拓開心量。但那僅作為助修而已,主修仍是一部。若選《無量壽經》為主修,其餘五種就是助修;若《普賢行願品》為主修,其餘五種就是助修。
過去弘一法師教導知識分子,學佛從《華嚴疏鈔》入門。《華嚴疏鈔》用現在話來說,就是佛學概論。不論修學任何一種學科,都要從概論學起,首先了解全貌,然後在其中專攻某一部門。但現代人的根性,和古人相差很遠,也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一部《疏鈔》的分量很大,要熟讀、研學,不是短時間能做到的。
所以,清涼大師將《四十華嚴》最後一卷別行流通,即《普賢菩薩行願品》,這是《華嚴經》的綱要、總結。既然是《華嚴》的總結,若對於《華嚴》完全不了解,如何能總結?對於「十大願王」,若不讀全經,如何能了解!我們現在沒有讀全經,這一點粗淺的常識,只是從古來大德們的註解裡看到的。
而《華嚴》對我們的確有好處,有真實利益。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學《華嚴》,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世界,凡是往生極樂世界之人,個個都是普賢菩薩。《無量壽經》一開端,「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就說明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修普賢行。普賢行與其他的菩薩行有何不同?普賢菩薩念念是盡虛空、遍法界,念念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服務。其餘大乘菩薩服務的對象是一個大千世界、十個大千世界、或一百個大千世界,沒有到盡虛空、遍法界。這是普賢菩薩跟一般大乘菩薩不同之處。
不論是大乘佛法,或小乘佛法,有我、我所就不得其門而入;佛法雖然廣大,但入不了門。不能入門的原因是自己有障礙,此障礙就是「我執、法執」。入門就是見性,見性就是見法界,也就是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在面前,你不能了解,原因就是「我執、法執」這兩種障礙,使你無法契入,無法了解。你若想入佛境界,想明心見性,此障礙不除就做不到。
佛家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去障礙的法門。我們今天採取「持名念佛」的方法,但是念佛的人很多,真正將障礙去除而功夫得力的人很少。最重要的原因,是對於佛號的真實義,了解不夠透徹。第二個因素,煩惱起現行時,佛號提不起來。這就是對於佛號不夠熟悉,還是相當生疏。古德說,念佛人要功夫得力,一定要把生處轉變成熟處,熟處轉變成生處。妄想習氣是熟處,佛號很生疏,所以念頭一起都是煩惱。這就是教我們把生熟換一換,在一切時、一切處,心裡一起念就是阿彌陀佛,把佛號變熟,把煩惱習氣變生疏,功夫就會得力。
所以下手之處,分別、執著要捨棄。我常勸同修,要捨棄對世間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控制的念頭,是與生俱來的煩惱,是無量劫來的習氣,總是想管別人。更嚴重的是佔有,據為己有,這是生死輪迴的根本,這些念頭要捨棄、要放下。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絕對沒有控制、佔有的念頭,只有犧牲奉獻。犧牲也是隨順凡夫而說,佛菩薩為一切眾生服務,任勞任怨,決定沒有自己。佛菩薩跟凡夫的差別就在此地。
大家要細心去體會,認真學習,這一生就不至於空過。真正向佛菩薩學習,這叫學佛。自己修學有心得,講經才有味道。沒有契入境界,講得再好,沒有餘味。因為講的都是別人的,不是從自己自性領悟中流露出來的。從自性領悟中流露出來的還是淺,完全從自性自然流露的就深了,這都在自己平時用功。
以後你們回到自己的道場,應當是每天至少要講經一個半小時,最好能講兩個小時,不能間斷;每天念佛至少八小時,這一天就沒有空過。你只要發這個心,自然得一切諸佛如來加持,不怕沒有智慧,問題就在自己肯不肯發心。喜歡講,講十年、二十年,哪有不成就之理!講經也是修三昧的一種方法,「言說三昧」。希望同學們都能夠認真努力,自己勉勵自己。
掌握機會 成就道業 (990408早餐)
【福由心造】
中外古今,沒有人不希求福報。福從哪裡來?中國俗話常說:「福由心造。」若不從心地上求,決定得不到福報。這些道理,儒家、佛家講得很多,古今中外的聖哲也都明白,也以此教導大眾。而現在,希求福報的人更多,但往往是不擇手段,掠奪別人之所有,做一些損人利己之事。掠奪別人的財富歸為己有,其實這些財富原本是自己命裡注定擁有的,所謂是「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強求到的還是命裡所有的,命裡沒有的強求也求不到。所以古人講:「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道理透徹了,才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人心就定了,定了就生智慧,就得自在、安樂。
【存菩薩心、行菩薩道】
佛法對於事實真相說得很透徹。一切為眾生,連生活都是為眾生,吃飯也是為眾生。因為吃飯養這個生命,這個生命是替眾生服務的,所以吃飯就是為眾生。為眾生的就是佛菩薩、聖賢人,為自己的是凡夫,這個道理要參透。這個身體在世間,雖然不長,短短幾十年,一定要利用它為一切眾生造福,為續佛慧命、正法常住,這就是存菩薩心、行菩薩道。雖然沒有受過菩薩戒,甚至於也沒有受過三皈依,但是他是真正的菩薩,決定得生淨土。皈依、受戒是形式,形式不重要,雖沒有形式,但有實質,實質超過形式。
能存菩薩心、行菩薩道,必然得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幫助。諸佛之所以護念,龍天之所以幫助,是為幫助眾生,因為你幫助眾生,與諸佛菩薩、龍天善神志同道合,你所想、所做的,正是諸佛菩薩、龍天善神所想、所做的,他怎麼會不幫助?我們今天聽到有人要做一樁好事,這件事正是我想做的,他真做了,我們立刻歡喜、樂意的主動去幫忙。發心替佛菩薩普度眾生,做佛菩薩的事業,這個人就是佛菩薩。我們今天發心了,做得不好,這是因為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也就是業障太重了。
【掌握良機】
佛菩薩慈悲,幫助我們有很好的修學環境、工作環境,這個機緣真正是千載難逢,百千萬劫難遭遇,往往我們疏忽沒重視,當面錯過,這多可惜!要知道好的機緣很不容易遇到,遇到的時間往往很短促,所以有智慧之人,遇到之後趕緊抓住,決定不放鬆,利用這個機會成就自己,利益眾生。古今中外,世出世間凡是有成就之人,仔細去觀察,都是掌握機會;凡是失敗之人,都是錯失良機。由此可知,認識良機是智慧、學問,把握良機是真正的福報。
現前的時局,每個地區都動亂不安,這是以往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世尊在經上講的「五濁惡世」,我們現在能意識到,而且還是濁惡到了極處。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還能遇到佛法,還能有一個良好的修學環境,這是無量劫修來的福報。世間許多真正想修行之人,找不到修學環境。真用功,沒有修學環境,是緣不足;有修學環境,不肯用功,是善根、福德不夠。《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有因緣,但是善根、福德不夠。信願的力量不強是善根不足,不肯真幹是福德不夠,這樣的人縱然遇到因緣,這一生還是空過。
往年我在台中求學,親近李炳南老居士的有幾十萬人,有幾個人成就?李老師常說,一萬人當中,真正能成就的二、三人而已。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事實,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一定要把握機會。而且一定要認清楚,這一生不能成就,不免長劫輪迴。下次再想遇到這個機會,不是來生,不是後世,恐怕要多生多劫之後,所以大聲聞、大菩薩對於機緣非常珍惜。若我們不是常常讀經,看到佛菩薩對於機緣如此重視,說老實話,我們當面錯過,也不在意。以為這些機會常在,今天偷懶沒有關係,還有明天;今年放逸也沒有關係,還有明年。這種思想是錯誤的,這就是業障現前;不僅是業障,是魔障現前。明天還有這個機會嗎?明年還有這個機會嗎?靠不住!
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先生辦「支那內學院」,也是打算長期辦下去,但是兩年就停辦了。因那時軍閥割據,戰爭頻繁,不能不解散,不能不停辦。現在世界動亂不安,好日子不多,更應該把握機會,用功努力修學。經論所說的「生死事大」、「人命無常」、「國土危脆」,這都是真實話,是高度的智慧、高度的警覺。
今天世間人對名聞利養是分秒必爭,我們也要有這種精神,分秒必爭成就道業、利益眾生。眾生有災難,眾生得不到真實利益,是我們沒有修好,責任一定要歸咎到自己,是自己愚昧無知,不能依教奉行,不肯真幹,將來前途可悲。前途在哪裡?在三惡道,不是三善道!我們要是不能把握時光、機緣,空過了,那是多麼可惜!不但是一生當中最可惜的事,可以說是無量劫來最可惜的事,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可惜了。希望同修們要有這種認知、警覺,一定要認真努力,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能成就。《彌陀經》上講得很好,「若一日、若二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利根的人一天能成就,鈍根的人七天也能成就,我們要有這種精神、毅力來幹。
談「和」 (990223早餐)
【和的重要】
《論語》曰:「禮之用,和為貴」。禮就是日常生活的規範。在日常生活中,處事待人接物,最可貴的是和。諺語云:「家和萬事興。」中國自古以來,帝王統治國家、教化百姓,就是一個「和」字。和的基礎是孝,孝表現於外就是和,不和就是不孝。中國北京的故宮,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宮,這三代歷時將近五百年。皇宮裡有三個最主要的建築物,一般人稱作「金鑾殿」,其實它的匾額不是寫金鑾殿。最大的殿,稱為「太和殿」;太和殿後面,稱為「中和殿」;第三是「保和殿」。大清帝國用「太和、中和、保和」來治理天下,所以能享國兩百六十多年。到了末代,家不和,導致亡國;若子孫能一直保持和睦,至今仍是大清帝國。
中國歷史上,每個開國帝王都是提倡孝道、和睦,子孫若能遵守祖宗的成法、規矩,國家就永遠不衰。反之,不遵守祖宗的成規,自家的兄弟姊妹、親戚、朋友不和,就是亡國的徵兆。只要有不和的局面產生,政權絕對維持不到五十年;若爭執得很厲害,大概十年、五年就滅亡了。家庭、國家,乃至世出世間任何團體,皆是如此。
何謂真正修道人?和就是修道,不和就無道可言。佛制定的成法、規矩,四眾弟子若遵守,佛法就久住世間,法緣殊勝,眾生有福。若出家人穿上這身衣服,在僧團之中不和,就是破壞僧團,果報在阿鼻地獄。出家人修行好,能成佛、成菩薩,成就是最高的;修得不好,墮落是最下的。出家人做個老好人,能否成就?不能成就,老好人是鄉愿,不但不能維持佛法的形象,反而糟蹋、破壞佛法的形象,此罪業無量無邊。
【古代出家的資格】
現在出家人比不上從前,從前出家談何容易!穿上出家人的衣服,帝王看到都要合掌問訊,就是尊敬你的道德、學問、德行,你是「人天師範」,言行舉止,是天上、人間的榜樣。所以,古代出家要經過皇帝考試,考試及格才頒發文憑,稱作「度牒」。考取度牒之後,你跟哪個道場、哪位法師有緣,就到那裡出家。你沒有度牒,他為你剃度是犯法的,要受國家法律的處分。
進士是國家考試最高的等級,這是普通的學術標準,相當於現在學校裡的博士學位。出家人在普通學術上拿到進士的學位,然後考佛法,再考德行,統統及格才發度牒。若是在過去那種制度之下,我們可能都沒有出家的資格。但後來,此制度被清朝順治皇帝廢棄了,印光法師在《文鈔》裡,幾次提到這個問題,都非常感慨、痛惜!順治皇帝這個作法錯了,使佛法衰敗至此,一落千丈。順治皇帝認為出家是好事,值得尊敬、提倡,不必嚴格的限制。在當時確實是好事,使程度稍微低一點之人也能出家,但是他沒有想到,三百年之後,佛教因之而毀滅,他要負責任。
【三福與六和】
佛教導我們修行,基礎是「淨業三福」與「六和敬」。淨業三福是自己修行,六和敬是與大眾相處。像蓋房子一樣,這是地基,沒有基礎,其他的就不用談了。淨業三福的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要認真去做,這是人天福報。學佛先要把人做好,人都做不好,怎麼能成佛作祖?所以,我們今天勸人,不談高深的理論,只勸人修三皈、五戒、十善。能將三皈、五戒、十善真做到,就是現代的聖人。
「三皈依」,第一、覺而不迷,第二、正而不邪,第三、淨而不染。皈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與覺正淨相應,這是真皈依;不相應,就是沒有皈依、沒有回頭,還是迷、邪、染。生活行為,處事待人接物,要依五戒、十善,將五戒、十善落實到生活上,變成具體的生活行為,這是學佛。佛法是從第一福的基礎建立的,然後才「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再向上提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就是佛法。
佛教我們處眾依六和敬。第一、「見和同解」,是根本。就是建立共識,大家的想法、看法一致,問題就解決了。佛有真實、究竟、圓滿的智慧,教我們「見和同解」,把自己的成見統統捨棄,這就和了。佛不是說:「我的知見正,你們都是錯誤的,都要跟著我」。佛從不牽著人鼻子走,佛是教我們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是正知正見。只要自己尚有知見,都是邪知邪見。大家都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天下太平了。
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有沒有知見?沒有。《金剛經》說,佛沒有說一句法,因為佛說的是事實真相,絕對沒有夾雜一句自己的意思在其中,所以佛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自己沒有意思,這是無說,說的全是事實真相。看眾生很多地方做錯了,告訴你「這個錯了,將來有果報」,這是講事實。所以,誰說佛說法,就是謗佛。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唐朝的馬祖道一和尚與百丈大師,是禪宗第八代祖師,發起建叢林,提倡共修。建叢林,用現在話來說,就是發起辦佛教大學,使佛教的修學制度化,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百丈清規》第一條,「叢林以無事為興旺」。沒有事才是興旺,有事就不是興旺。我們今天的麻煩,就是兩個眼睛專門看別人的過失,不曉得回光返照自己。蕅益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外面所有的人、事、物,沒有善惡、好壞,好壞在自己的心。你用惡心看外面的人都是惡人,用惡心看外面的事都是壞事,所以壞是自己壞,不是外面壞。
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善人看一切眾生都是善人,惡人看一切眾生都是惡人。大家好好去反省,自己到底是善是惡、是凡是聖、是迷是悟。自己無量無邊的罪業、過失不知道,都反應在外面;你看到外面的情況,實際是自己心態的反應,外面確實是中立的。蕅益大師這種說法,佛在經上講得很多,佛說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看地獄眾生也是佛,佛對地獄眾生也恭敬,也不敢輕視。普賢菩薩十願教我們要「禮敬諸佛」,對地獄眾生、妖魔鬼怪都恭敬,都念「南無」,南無是皈依、禮敬的意思。這是事實真相。
【聽經的重要】
往年,高雄的天一法師提出一個問題:「為何現在的道場如此難管理?我好心好意對待大眾,大眾卻忘恩負義?」我只告訴她一句話:「這是道場沒有道。」道是天天講經。從前讀書人天天要讀書,三日不讀書,面目全非,因為無始劫的毛病習氣統統起現行。天天聽經,是天天在壓自己的煩惱習氣;一天不聽經,毛病都出來了。釋迦牟尼佛從未帶領大眾念佛、參禪,他是天天講經說法,而修行是在個人。從前道場是「二時講經」,二時是印度的時間單位,印度將一晝夜分為六時,晝三時,夜三時,所以印度的二時,是現在的八小時。每天八小時密集的聽佛講經說法,自己逐漸就明白、開悟了。現在的道場不講經,人人都胡思亂想,道場怎麼能和睦?
現今講經法師少,補助的方法是用錄影帶、錄音帶來聽經,這是救急的方法。四眾同修都要聽經,決不能間斷,如同學校的學生上課,每天聽經兩小時,不間斷的聽上兩、三年,就會變化氣質。要是不聽經、不研教,學佛三十年、五十年,還是凡夫,天天搞是非人我,造三途罪業。我是一個凡夫,我年輕時,也是看到別人的不是,現在我看到個個都是佛菩薩。這個境界如何轉變的?四十年講經、讀經沒有中斷,這是我的經驗。我不講經時,也天天讀經,沒有一天放鬆,這可以提供給諸位做參考。所以,一定要讀經、聽經,三福、六和一定要認真去做。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是一句很重要的話,能幫助我們修行成就。真正修道之人,不見世間人的過失,只見自己的過失。你不見自己過,只見世間過,決定墮三途,這是百分之百肯定的。
建道場 (990224早餐)
【依報隨著正報轉】
在澳洲、紐西蘭,找風景優美、山靈水秀的處所作為道場並不難,問題在於是否有真正修行之人。所謂「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菩薩必定有應;不但有情眾生有應,無情的山河大地也供應你。這就是經上常講的,「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指自己的心,除自己之外都是依報。我們依靠生存的環境,一切人事物、山河大地都屬於依報,乃至於諸佛菩薩,也是我們的依報。佛家講的「依正」,此概念必須要清楚、明白。
我們的心正,感應就正;心邪,感應就邪,所以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唯心所現」。外面環境不好、惡劣,是自己的心邪、心惡劣,決不能怪外境。如何改進我們的生活環境?要從心上去改;心正,一切法都正。所以,諸佛菩薩的生活是那麼莊嚴,我們在《華嚴經》看到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在往生經看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由此可知,心行與阿彌陀佛不相應,念佛也不能往生,心行是往生的第一要件。
慈雲灌頂法師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末後,講到念佛人一百種不同的果報,第一條就是墮阿鼻地獄。對此我感到非常驚訝,就向李老師請教。李老師說:「這是一個大問題,我不對你一個人講,我在講經時提出來。」為何念佛會墮阿鼻地獄?一天到晚口念彌陀,心裡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但言語行為是在破壞道場、破壞佛法,造的是毀滅三寶之業,所以果報在阿鼻地獄。特別是末法時期「鬥諍堅固」,出家人同住一個道場,彼此不和,互相鬥爭,雖念阿彌陀佛,將來還是一起墮阿鼻地獄,道理在此地。
念佛如何才能上品上生?心是佛心,行為是佛行,決定得生淨土。所以我常講,六十歲以上的人,什麼事情都不要過問,一心一意求生極樂世界,萬緣放下。你行善好、護法好,殺人、放火也好,什麼都好,與我都不相干。你造你的業,你受你的報;我造我的業,我有我的果報。自己要找一條出路,他往阿鼻地獄走,我也跟他去,這是愚痴。別人罵我,我尊敬他;別人毀謗我,我讚歎他。人都有長處,也都有缺點,若能專看別人的長處,天下人都是善人;若專看別人的缺點,連佛菩薩都不是好人。由此可知,是非、善惡沒有標準,端看自己的起心動念。心善,盡虛空、遍法界無有不善,你一生就過得很幸福、很美滿。
所以,不可要求別人與自己一樣。想研究一套標準的早晚課誦、佛七、三時繫念儀規,讓全世界的淨宗學會都依此模式,這是錯誤的。每個人的口味不同,不能要求全世界都跟我一樣。孔老夫子教給我們要「入境隨俗」,這個多自在!普賢菩薩說:「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是教我們要順從別人,不要要求別人順從我,這是佛菩薩與凡夫不同之處。佛菩薩能尊重、順從別人,凡夫是叫別人遵從我、服從我,所以凡聖就是一念之差。
【多元文化】
何謂「多元文化」?恆順眾生就是多元文化。要聽命於一個,那就是統一文化,是一元的。譬如一個大型的聚會場面,全世界的國旗都掛在一起就很美;若全世界的國旗是一種顏色,就不美了。花園裡,百花盛開很美;若只種植一種花,就沒有欣賞價值。所以,文化根本上就是多元的。以一個身體來說,眼能見,耳能聽,這種組合就是多元的。若要統一成一元的,只要眼睛就好了,耳朵、鼻子、嘴巴都捨棄,人就不能生存了。所以,身體的每個器官都是多元文化的組合,世界也是多元文化的共同體,怎能強迫成為一元化?佛家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是一元,多是多元。一元是講自性,多元是講現相、作用。《華嚴經》講:「體、相、用」,體是一元,相、用是多元。這是真理、事實真相,若違背了就不吉祥,必定有凶災;你能順從,就會非常幸福美滿。
【控制與佔有】
如何能在一生中脫離三界、六道、十法界,往生極樂世界,成就圓滿佛道?必須將自己的障礙去除。我們無始劫以來,第一個障礙就是有控制別人的意念,這是大障礙。希望別人都聽自己的,此念頭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六道生死輪迴的根本,一定要捨棄。
第二個錯誤的觀念,就是想佔有一切人事物。《般若經》上,佛講現相、作用的事實真相,《金剛經》云:「三心不可得」,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果真懂得,你就成佛了,因為你的用心與諸佛相同。若你對一切人事物還會起心動念,《金剛經》你沒懂。三心不可得,所以沒有能得、能控制的心。所想控制的、想得到的,是外面的人事物,這屬於境界,所有的境界都是因緣生法,沒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外面一切人事物也不可得。《金剛經》在末後做了總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此看法就是諸佛如來的看法,就是「佛知佛見」。《法華經》上教我們「入佛知見」,佛的知見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在一切法裡沒有得失的念頭,沒有佔有、控制的念頭,就得大自在。佛家講的真解脫、大自在,就是從這裡得來的。還有患得患失,還有想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這是煩惱、束縛,你就不自在。不自在不是別人給你的,是自己造成的。一切法是緣生的,緣聚緣散,明瞭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才與一切眾生、諸佛如來,結好緣,結善緣。
【建道場】
真正發心修行,真正需要一個風景優美殊勝之處做為道場,賴居士會發心供養,成就你們修道,將來作佛、作菩薩。懂得這個道理,需不需要是你們的事,我今天是交棒,我已經沒事了,什麼都不需要,我在這個世間無牽無掛、無憂無慮。你們害怕世界有大災難,我不害怕,我看原子彈爆發,就像放煙火一樣。這是我們的觀念、看法、想法不同。
我們在澳洲建道場,是為了此地的眾生,幫助他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就是行菩薩道,這個道場的建立就有意義。我們到此地,不是來避難、享福的,而是為了弘法利生,這是報佛恩、報父母恩,這是建道場的原因。有人問我:「法師,你的道場在哪裡?」我說:「我沒有道場,一生都是住別人的道場。」所以,我們將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就心安理得,就不會有妄想分別執著;離開妄想分別執著,自性的般若智慧就現前。智慧不需要學習,是自性本來具足的,你怎麼會不自在?
【學講經】
道場最重要的是講經說法,一天都不能缺少。若沒有講經說法的法師,就要自己發心,求人不如求己。講不好怎麼辦?求佛菩薩加持。我常講,我不會講經,我希望佛菩薩借我的身體來講經,我的身體免費、無條件的借給佛菩薩使用。要真正發這個心,決不為自己,一切為眾生、為佛法。
所以,一定要讀經,要聽佛法,還要自己發心學講。像美國洛杉磯的趙立本居士,聽我講經很歡喜,就發心學講。他學兩部經,《六祖壇經》和《金剛經》。他問我:「我這一生專門聽這兩部經,行不行?」「行!」他這兩部經聽了二十幾遍時,來告訴我,我說:「你再繼續聽,聽滿一百遍之後,再聽一百遍。」現在這兩部經他講得很好,並到美國各處去講,他成了專家。所以,講經方法不需要學習,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以講經說法幫助別人,有這種熱誠,自然得佛菩薩加持。
所謂「鐵杵磨成針,只要功夫深」,只要真正有心、真正肯幹,哪有不能成就之理!所以不要輕視自己,天下沒有不能成就之事。天下第一等難事是作佛,都能辦得到,其餘的都是小事,不足以為道,講經又有何難處?只怕自己不肯幹。所以,自己真幹,真正發心,就能成就,就能續佛慧命,自利利他。
『養老院』是最有希望的工程 (990321~0325早餐)
現前由於科技醫藥發達,人的壽命延長了;佛說這是過去生中他們所修的福報。長壽者多,人口老化,這是當前社會嚴重問題。每個國家地區政府都非常關心這件事,所以普遍建設老人公寓和安老院。我們在澳洲所看到的退休村,也都是老人福利的設施。
佛法最重視「養老」,這是「淨業三福」的落實。第一條就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以辦老人院就是實踐落實佛陀的教訓。這個教訓是整個佛法的根基,如果不在這件事上真正用功夫,念佛也不能往生,修學任何法門都得不到結果,所以養老是佛法裡的中心課題,比什麼都重要。
可是社會上有些人,認為養老院是無希望工程,老了之後就會死,不如辦孤兒院、辦學校。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有沒有希望在人,不在事。新加坡政府鼓勵每個宗教社團辦養老院和孤兒院,收容社會上沒有親人照顧的這些老人與兒童。我們對這件事非常關心,我們是推動再生的教育、來生的教育,所以老人就變成有希望,而且是真實的希望。佛在楞嚴會上說明了生死的真相,那祇是因果的轉變和相續現相,生命是永恆的,凡人的色身是隨自己所造業力轉變出現的。所以老人在這個轉變中生起極大的希望。
一九八三年,我在舊金山見到一所老人公寓,這裡住有四百多位老人,而且還附設一個幼稚園,這是一位猶太人主辦的,辦得很成功。於是我就聯想到,二十一世紀的佛教道場一定是這樣的形式,啟示我對「彌陀村」的想法,住進彌陀村的就是退休的老人。他們一生當中,應當做的事都做了;現在退休了,還有多餘的時間,應當協助他們做來生轉變的大事,這是更有意義的工程。
因此我們對老人要有「宗教教育」,每天讓他有機會聽經,幫助他覺悟,每天帶領他念佛。他就會意識到,晚年的修學生活,才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生活。中國人常講「童少年時要培福,奠定一生福德的基礎。少壯時要為社會、為人民服務,這是造福。晚年才是享福。」所以享福決定是在晚年,我們要把這個理念落實。人在晚年,漸漸老化了,如果沒有事做會打妄想,會生煩惱,這就是外國人所說的「老年是人生的墳墓」,跟中國人的想法不一樣。
所以「宗教教育」非常重要,要向他們講解六道輪迴的狀況,向他們說明十法界諸佛剎土的殊勝莊嚴,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歷史,阿彌陀佛因地的修學,果地上的成就,諸佛的讚歎,往生的殊勝,使他們充滿了希望,充滿了活力,幫助他們真正看破世間,放下一切,得大自在。他只要脫離六道輪迴、脫離十法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作佛了。我們的道場只要有一人念佛往生成佛,所有的投資、建設就沒有白費,所以這是一個最有希望的工程!世間什麼樣的希望也沒有這個希望殊勝。
這種「老人院」是成就諸佛菩薩的第一道場,也是二十一世紀的主要修學道場。我們帶頭做,也把這個理念、做法、成果,介紹給其他宗教。我們期望所有宗教都能著重養老,都能幫助老人往生作佛,或者是生天享天福。
大乘經說,「往生不退成佛」。我們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只要懂得理論、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學,沒有一個不成就的,這正是古大德所講的,「萬修萬人去」。往生作佛是最難的事,我們都能做到,生天哪有做不到的!每個宗教都有他們嚮往的天堂,我們就應當全心全力幫助他們達到生天的目的。我們願意生天堂,也要把所有的人都帶進天堂。學佛的同修期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要把我們的同修都帶到極樂世界,這是大功德,無比殊勝莊嚴。總希望一切眾生在一生之中,個個作佛、作菩薩。我們這一生來到這個世間就有意義、有價值,沒有白來了。
可是這件事要落實,要做得很圓滿、很成功,一定要深入經藏。我學佛四十七年,講經四十年,對於這樁事體會深刻。古人學佛成就的多,原因就是他們對於讀誦,講解研究討論,鍥而不捨,所以奠定了堅定的信願,以堅定的信願做基礎就會有成就。世尊當年在世,為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每天講經說法不中斷。同學們每天時時刻刻研究討論,與佛菩薩做朋友,時時刻刻都不離開,魔就沒有能力擾亂,道業就能成就。
今天在新加坡,我們每天講經兩小時,時間還是不夠。但是現代眾生沒有這麼大的福報,他們需要工作,需要照顧家庭,一天能來聽經兩小時,已經是很難得了。因此,我們就想到老年才是最合適的修學階段,他們的工作放下了,兒孫長成了,不再顧慮了。這時可以安心來修道,這是修道最好的時期。我們看清楚、看明白,就要全心全力幫助他、成就他。
我要求李木源居士,將來在「彌陀村」裡服務的工作人員要接受訓練,要天天聽經,要在念佛堂念佛。我們要以孝順父母的心來服務每位老人,以恭敬佛菩薩的心來恭敬每位老人,這是其他老人院所沒有的。在「彌陀村」裡面,每天有兩小時講經,二十二小時念佛。但並不是要求每個人二十四小時聽經念佛,而是要真正發心到念佛堂念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念佛堂裡,二十四小時佛號不中斷,晚上睡覺醒過來了,就到念佛堂去念佛,所以念佛堂總有人念佛,不拘人數多少。至於其他的娛樂也會安排,像民族舞蹈、表演、戲劇,每個星期都安排一場,讓老人有充分的娛樂時間,有平靜、快樂的生活,如同大家庭一樣的和樂溫馨。
我們在歷代往生傳中看到,果然如理如法的修學,有三年五載成就的;也有十年八年成就的。由此可知,退休之後,正是我們用功念佛的好時候。所以老人院是充滿了希望,決定不是無希望工程,我一定要在無希望中,幫助他們充滿希望。而且我還要把這個理念,介紹給所有的宗教,我們共同努力幫助一切眾生,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從人道提升到天道,從凡夫提升到聖人,這是我們應該全心全力去做的。我們幫助別人提升,自己不知不覺也就同時提升了。我們幫助別人作佛,自己哪有不作佛的道理!我們幫助別人升天,我們自己怎麼會不升天!
由此可知,世出世法確實如佛所說的「無有定法」,一切吉凶禍福、善惡利害,都在一念之間。這一念能轉過來,轉惡為善,轉無希望成無窮的希望,轉人作天,轉凡成聖,都在一念之間。
佛對我們的教導都是從自性裡流露出來的,這是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而性德必須落實,落實的第一步就是養老。我們每個人都會老,我們尊敬老人,照顧老人,到自己老的時候,年輕人就會尊敬、照顧你。我們不尊敬老人,到自己老的時候,也就沒有人尊敬你,這是因果報應。佛經上講,照顧自己的父母,這個功德等於供養佛。佛常講,你家裡有兩尊活佛,就是你的父母。不孝養父母,去供養佛,佛不會接受,所以一定是從「孝親尊師」做起。
今天我們在新加坡的工作,第一是要建彌陀村養老,第二是培訓年輕的法師,第三就是聯誼各個族群宗教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存共榮。讓我們大家一同創造美好、繁榮、安定的社會,創造真實的世界和平,決定不能有私心。自私自利是迷惑顛倒,保全自私就是保全自己在三惡道永不得出離,因此真正覺悟的人,必定是念念為一切眾生,放棄自私的利益,這才能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
佛經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要把它兌現、落實。世間有一些作惡的人,如何能把惡人變成好人,把邪知見的人變成正知見的人,把造作罪業的人變成修福的人,你就成功了。我們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去對待一切人,再惡劣的眾生也會被感化,不能感化總是自己做得不夠,要反省、要改過,這是真誠當中還存有自私。在事相上,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就行了。「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徹底放下對一切人、事、物的控制、佔有的欲念。放棄自己的成見,這個很重要;自己想要怎樣做,那就錯了。
自己的缺點很多,自己不知道,別人看出來了,說出我們的過失,我們就要很認真的檢討,立刻改進,改過就是進步。別人給我們指出,幫助我們向上提升,我們非常感激,那是我們的恩人,我們一生都生活在「感恩」之中。我們全心全力的幫助社會,利益眾生,別人怎樣做不必去過問,心要永遠保持清淨,這個功德才是圓滿功德。我們看到許多人做好事,做完之後還有顧慮、有牽掛,這樣心就不清淨,做的是三界有漏的善果,果報在人天。清淨的福德,果報在極樂世界、在一真法界,絕對不一樣。
我們學佛的同修,出家要做出家人的好榜樣,在家學佛要做在家人的好榜樣,道場要做道場的好榜樣,我們建老人院是所有老人院的好榜樣,我們就成功了。這確實是世間最殊勝、最有希望的工程,我們有緣份一定要抓住機會,認真努力去做,不能錯過。願與諸同修共勉之!
願力與欲望 (990410早餐)
【願力與欲望】
願力與欲望有何不同?佛法講發願,世間人講心願,心願是欲望,發願則不然,但是一般人確實很難辨別。倘若你能明白其中道理,也就不難辨別。以《金剛經》為例,佛法常講「四弘誓願」,若離四相、離四見發願,這是真的發願;反之,願就是欲望,這是一個揀別的方法。另外,一切隨緣是發願,攀緣是欲望;為自己是欲望,為一切眾生是發願。
《金剛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如果有此四相就不是菩薩,是凡夫。凡夫有欲,所以有欲界;凡夫有分別、執著,所以有色界和無色界;色界是執著有,無色界是執著空。空有兩邊都不執著,才能超越三界。念念以我為本位,念念都想到我,發的一切願都變成自己的貪欲了。
【建道場】
我們冷靜去觀察,仔細去思惟,在經典上,釋迦牟尼佛與這些大弟子,從來沒有去蓋廟、建大道場。道場在哪裡?維摩居士講得好,清淨心就是道場,慈悲心就是道場,不是形式。這些形式上的道場,都是帝王大臣、信徒們貢獻的。
淨土宗的蓮池大師,他的道場是怎麼形成的?隨緣成就的,沒有一絲毫攀緣心。他到了雲棲山,看到這裡風景很好,所以自己就搭個茅篷修行。之後有人看到這是一位有道德之人,想去親近他,所以在旁邊也蓋個茅篷。後來,被一些有地位、有財富之人發現,就發心替他們建道場。所以蓮池大師沒有去化緣,那個道場是自然成就的。若是自己想去募化,那是欲望,不是願力。所以欲望度不了眾生,將來自己還是往三途去。《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得清楚明瞭。一生不建道場之人,能往生作佛、作菩薩,這個果報不一樣。
佛法究竟真實的宗旨是「自覺覺他」,千萬不能做自迷迷他之事,自迷迷他沒有不墮地獄的。出家人生活,衣食住行一切隨緣。出家眾對出家眾也是布施供養。他下廚做飯供養,我們用托缽的心理來接受,他供養什麼就吃什麼,沒有分別。我們用這種心態過日子,這叫修行。心要清淨,一切時、一切處都要保持清淨心。龐居士示現的,「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
劫難真的在眼前,自己一定要認真努力,放下萬緣,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真實智慧,在這一生當中,真正能做到自度度他。自度的緣具足了,度他隨緣,絕不攀緣。現在社會上也有所謂「創造條件,創造機會」,佛菩薩也會創造條件、創造機會,但是創造條件也必須在條件具足之下,才能創造;創造機緣,也是機緣湊巧;沒有條件、機緣,是不可能創造的。這在佛法裡稱之為「善巧方便」,比世間人說得好,說得真實、圓滿。
真正佛弟子要學佛陀,佛是我們最好的榜樣,向佛學習決定沒有過失。佛為我們示現一個最好的榜樣,每天吃飽穿暖,有一個小地方可以遮蔽風雨,足矣!佛沒有建道場的念頭,佛一生為眾生講經說法,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只做這件事情。從這些地方我們要深深去體會。
【上智與下愚】
在佛法裡,無論修學哪個宗派,最容易成就的是兩種人:一是上根利智,一是下愚。常言說得好,「愚不可及」,我們比不上下愚之人。為何這兩種人容易成就?這兩種人用功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所以他能成就。中等根性之人疑惑、夾雜,還要中斷,所以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容易成就,道理在此地。所以佛才教我們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樣可以減少疑惑、夾雜。學的東西多了,看到佛在這個經上講「有」,在那個經上講「空」,到底是有、還是空?你就會懷疑釋迦牟尼佛,連佛都不相信了。
必須要知道,佛無有法可說,佛說法是為破執著。此人執著有,佛就為他講空,破他有的執著;那個人執著空,佛就為他講有,破他空的執著。正因為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佛才有法可說;若眾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宗門大德講的「口掛牆壁」,就沒得說了。我們經論讀多了,決定生疑惑,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所以不如下愚,不如那些老太婆,她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知道,也不聽經,一句佛號念到底,能站著往生、坐著往生,走的時候瑞相希有,這是我們比不上的。但是有疑惑一定要解除,否則就是障礙。上智之人,一聞千悟,一接觸就通達、明瞭,一點疑惑都沒有,所以很容易成就。
【結論】
我們對於願力與欲望一定要辨別清楚,落在欲望裡,就是造三途業,這是輪迴心造輪迴業。要知道,輪迴心修學佛法也是輪迴業,輪迴心念阿彌陀佛還是造輪迴業。灌頂法師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末後講,念佛人的一百種果報,第一就是墮阿鼻地獄。為何念阿彌陀佛還會墮阿鼻地獄?就是輪迴心,迷惑顛倒,他不是發願,他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這實在是太可怕了!而別人造,我們也不必說,說了與人結冤仇,他也不會接受。要緊的是自己要明白、要清楚,自己決定不可以造,要死心塌地,安分守己,好好修行,念念與戒定慧相應。
我們把水平降到最低,念念與五戒十善相應就不錯了,五戒十善真正做到究竟圓滿就成佛了,你的持戒就圓滿。心地真誠、清淨、平等,老實念佛,這一生決定成就。以自己成就的法門,介紹給有緣的眾生,就是自行化他;除此之外,一切放下,不要再打妄想。不要想著自己要蓋個大道場,要接引許多眾生,眾生是接引了,但是不曉得接引到哪裡去?諸位要很冷靜的去思惟觀察,才能了解事實真相。
談建立道場 (990413早餐)
【建道場】
有一位秦皇島的同修,希望在當地建一個淨宗的寺院。佛法的修學、弘揚,在此時代,寺院的功能逐漸減少,而最有效果的是利用高科技的傳播。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修建寺院道場,他的生活方式是遊化人間,居無定所,這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機會教育,效果很好,值得我們省思。
經典記載,佛的常隨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他們追隨佛陀,時間短的也有十年、八年,時間長的終生。他們就是佛法的繼承人,弘法人才是這樣培訓出來的。有了道場,就有世俗許多瑣碎之事,這些事會擾亂清淨心。能夠在管理人事物上,保持心地清淨而不繁雜,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世尊做出樣子給我們看,沒有道場最好,沒有道場去找道場,那是自找麻煩。
佛菩薩及祖師大德的行持,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我自己在這四十多年的經驗中也體會到,與我一起出家的同參,人數不少,講經說法的唯我一人。絕對不是我才智過人,原因是在,他們有道場,要管人、管事、管錢,操心勞神,對於弘法利生、自行化他,就產生了障礙。我的好處,就是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沒有道場,一生都是寄居別人的道場,作客不作主。作主很累,作客很自在。像我們住旅館,旅館老闆是主人,他不自在,住旅館的客人很自在。我們應當有一個態度,到這個世間來是作客的,不是想在這裡落戶、生根,那你就得自在了。所以我們一生學佛,隨緣而不攀緣。
【回頭是岸】
觀念之建立,信心之生起,一定是對於教理有相當的認識與理解,所以讀經聞法很重要。諺語說:「三天不讀書,面目可憎」,這是說從前讀書人,三天不讀聖賢書,煩惱習氣都起現行。學佛亦復如此,若有幾天不讀經、不聽經,自己的煩惱習氣都起現行,隨順煩惱習氣決定墮落。煩惱習氣就是輪迴心,煩惱習氣作主,所有一切思想見解、言語行為,都是造輪迴業,將來的果報當然在六道輪迴。我們無始劫來至今,從未覺悟過。
心善行善將來會生天,天有二十八層,也沒有出離六道輪迴。天上的壽命比人間長,等壽命終了之後,阿賴耶識裡含藏的惡習氣種子,又會使你墮落。所以還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在佛法修學裡不算有成就。佛法最低的成就,是超越六道輪迴,這是小果聲聞,屬於小成就;脫離十法界,才算是大成就。我們是凡夫,罪業深重,可否在這一生當中獲得大成就?答案是肯定的。再重的罪業都不怕,只要能夠覺悟,能夠回頭,所謂「回頭是岸」。佛在經上講,五逆十惡的罪,回頭都能成就。五逆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如此重罪能回頭,都能在一生當中獲得最殊勝的成就。
有許多同修疑惑,造這麼重的罪,怎麼可能會成就?造罪業是一時迷惑,覺悟之後,這個罪業就消了。佛在經上,把罪業比作黑暗,覺悟比作光明,「千年暗室」是比喻房間有一千年沒有光線,這就是造罪業很久、很深,可是點一盞燈,黑暗就消失了。佛法貴在智慧、覺悟,不要常想自己造罪業,因為想一遍就又造一次。佛教我們要把念頭轉過來,想佛、想菩薩,這是一大轉變,這就是回頭。
從何處回頭?從迷回頭,去想覺悟。諸佛菩薩是究竟圓滿覺悟之人,我們常常想佛,常常向佛學習,就對了,常常想自己是錯誤的,常常想一切眾生就是覺悟。諸位要冷靜的去思惟、觀察,把這個道理事實搞清楚、搞明白,就會放心大膽去做。不為自己,只為社會、為眾生,決定有好處。為自己再富有,都要操心,在生活方面,樣樣都要自己照顧自己。若我們念念為社會、為眾生,一切就有人照顧,一點都不要操心,這個多自在!「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是天經地義、真實的道理。世間人常講「真理」,這就是真理。學佛無非就是做個轉變而已,「轉惡為善」,「轉迷成悟」,「轉凡成聖」。
【智慧】
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善惡、利害,這是智慧。世間的聰明,是「世智辯聰」,他沒有能力辨別這些。中國人有智慧,外國人只算是聰明。科技發明最早在中國,王莽時代,中國人就已經想學飛行。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機械化的運輸。為何中國人不繼續發展?中國人有智慧,知道科技發展會帶給世人負面影響,若要使世界長治久安,不能著重在科技上發展。西方人沒有這種遠見,拼命在科技上發展,地球的資源幾乎快竭盡了。用盡之後,世界毀滅,科技發展的結果是世界同歸於盡。所以,真正有智慧之人不做這種事情。
【恢復本能】
世尊、諸佛菩薩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現代人的這些發明,他們知道的比我們更清楚,佛經裡也有科技的理論知識。而佛法不從外面機械方面去發展,而從內心禪定來發展。現今科技還無法做到分身,我們從此地到美國,還要坐飛機,而禪定功深之人能分身。這不是神話,都是事實,我們在經典裡能看到,古人筆記小說裡就更多了。《西遊記》,孫悟空七十二變,那只是小神通,微不足道。這可不可能?可能。因為這是本能,這是佛法六種神通的「神足通」。六種神通都是我們的本能,本能為何會喪失?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這三大障礙,把智慧德能障礙住。本能現前,才得真自在。
佛教我們恢復本能,我們眼能見,沒有障礙,盡虛空、遍法界,都看得清楚、明白。經上所說的,我們都把它當作神話,都看作是佛菩薩的能力,不是自己的,所以我們修學不能入佛境界。我常勸告同修,經上講的點點滴滴,都是我們本身的事情,都是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佛的能力現前,我們的能力不能現前,這就是有障礙,把障礙去除,我們的能力就恢復了。佛希望每個人都能恢復自性本具的德能,生活空間就廣大,是盡虛空、遍法界,何止是這個小範圍!
【聽經之重要】
所以經不可不讀,不能不聽。要多聽,要常聽,不間斷的聽。聽上三年、五年,你就會覺悟、明白,即佛家講的「開悟」。有疑惑則存疑,不必去問,繼續不斷的聽經,總有一天聽到疑惑解開了,那就叫悟處。所以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疑惑不必急著去問人,人家為你說明,你還是沒有開悟;不但沒有開悟,還障礙了開悟,把悟門堵塞了。自己明瞭,自己覺悟,那是自己的;別人講的,聽了似懂非懂,轉眼又迷惑了。這是求學的態度,我們要懂得。
近幾年來,我特別強調聽經的重要,因為有許多老同修退轉,功夫不得力,原因都是解得不夠透徹,妄想太多,所以信心、願心無法建立。要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聽經。我就想到,釋迦牟尼佛為何四十九年天天講經,道理在此地。世尊千叮嚀萬囑咐,要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依教奉行是受持,受持還要天天讀誦,若不天天讀誦,不天天聽經,受持會退轉。為人演說是化他;演是表演,做出樣子給人看;說是為人解說,全身說法,這真正是利益眾生。只會講,不會做,也不行;要自己做到,才有真正的受用。
【蓋小茅篷】
若想建道場,我建議蓋小茅篷,不要建寺院,勞民傷財。你到外面去化緣,這有因果責任。佛家說得好:「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你不能成就,將來要還債。你現在募化得很多,將來還起來就很累,要懂「無債一身輕」的道理,絕不負債。一切要自然成就,不要有一絲毫勉強,這樣就很好。
三種真實 (990415早餐)
佛法是真實智慧,《無量壽經》講了三種真實,這是整個佛法修學的中心。
第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句話足以表明何謂佛教。開是開導,佛家講的「開示」,亦即講解、說明。講清楚、說清楚,聽眾的思想觀念就產生變化,這是教學的成果。講的是什麼?聽眾心理變化的是什麼?「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即現在人講的「真理」,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佛法教學、修學的總目標。
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清楚、明白,就稱作「佛」;雖然清楚,尚未達到圓滿,稱作「菩薩」。由此可知,佛、菩薩不是人,也不是神,他什麼都不是,也什麼都是,他在人間現的是人身,在天上現的是天人身,在畜生道現的是畜生身,在餓鬼道現的是餓鬼身,在哪個法界現哪一種身,但是他修學的層次確實是佛、菩薩。十法界示現的身相不一樣,族類不一樣,這是「異」;但是他所契入的境界,確實了解宇宙人生真相,這是「同」;「同不礙異,異不礙同」。正如同現代教學,譬如你拿到博士學位,你去從政,身分是政府官員;另一位也是博士學位,去賣豆腐,是豆腐店的老闆;雖身分不一樣,但都是博士學位。博士是同,身分、地位、工作不同,這稱作「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異不礙同,同不礙異」。整個宇宙一切眾生的結構,就是這種現象。
我們在社會扮演什麼身分,一定要清楚。釋迦牟尼佛的身分,是一位義務社會教育工作者,而且是不求報酬,完全盡義務;佛的弟子,亦復如是。佛弟子拋棄自己本分工作,這是近代才產生的現象,這個歷史頂多兩百年。在清朝初年,出家人仍是從事於教學工作;至清朝中葉以後,才變成經懺佛事、做法會。現在佛法教學幾乎不存在了,所看到的都是變相的佛教,所謂是「宗教的佛教」。所以人家說佛教是宗教,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形象確實是宗教,這是佛法變質了,我們要認識清楚。
要將佛法恢復到本來面目,恢復到社會教育,佛法才能廣度眾生。「度」,用現在的話來講是幫助,幫助一切眾生;「廣」是普遍,不分族群、不分種類,十法界平等的幫助。而且決定是義務的幫助,對於被幫助的這些人物一無所求,心永遠保持真誠、清淨、平等,這是自覺。
我最近常想到,建道場絕對是錯誤的。世尊一生沒有建道場,菩薩、阿羅漢沒有建道場,祖師大德們也沒有建道場。何以故?不建道場,心在道上;一建道場,心就變了。所以沒有道場,心是安住在佛道、菩薩道;道場一建立,心是安住在輪迴道。誰可以建大道場?在家居士。他們建道場來供養,我們可以接受,但自己決定不能建。
蓮池大師為我們做了一個最好的榜樣,他最初看到雲棲山環境很好,就自己搭茅篷進修。以後人家發現,他是一位有道德、有學問之人,想親近他,就在旁邊搭個茅篷。後來有些宰官、大富長者們知道了,有這麼多高僧大德在那裡修行,就為他們建大殿、建房舍,這才變成一個叢林。蓮池大師與一起修行之人,不但沒有操這個心,連念頭都沒有,所以這個道場是自然形成的。自然形成的,不失清淨心。道場雖然形成了,修行人心理絲毫不執著,能放得下,依舊不失當年住茅篷的心態,絲毫留戀都沒有。
我們美國達拉斯的道場,是自然成就的,從未化緣。這個道場的成就,是德州人民的福報。我們幫助它、成就它,但對它毫無留戀;要是對道場有留戀,就不能往生。真正修行人的道場何在?盡虛空、遍法界都是道場,多自在!而我的道場就是這些機器,我走到哪裡,機器都跟著我,每天講經都從網路上傳播,這就是道場。
道場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要建立這種觀念。此觀念就是三種真實裡的「住真實慧」。能住真實慧,能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後才能做到第三個「惠以真實之利」;幫助別人,把真實的利益布施、供養大眾。《無量壽經》的這三個真實,黃念祖老居士在註解裡,特別提醒我們要注意。這三個真實代表整個佛法,不但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不離這三個真實,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修所弘的,也不出這三個真實。
在二十多年前,香港洗塵法師曾到台灣來看我。我跟他建議,我們找五個真正志同道合的比丘,到全世界弘法利生。我們每人背一個小帳篷,晚上將五個帳篷圍在一起。世尊當年是樹下一宿,我們現在體力不夠,所以住帳篷。他聽了很歡喜,最後仍是不了了之。那是真正出家人應當過的生活,托缽的生活。
我在中國良鄉有一塊地,面積是二千三百畝,良鄉出石頭,我們就地取材,蓋石頭屋。每個人一小間,每個小屋的距離,走路三至五分鐘。裡面供水不供電,沒有電話,這樣人就清淨了。晚上點小蠟燭,叫你早睡早起;天黑了,就老實睡覺,天尚未亮就起來做早課。上課有一個多功能的大廳,拜佛、共修、活動有一個大的活動中心,起名為「六和堂」。我們的果木樹很多,有幾千棵,故此道場稱為「善果林」,種善因得善果。只要真正發心,一切有三寶加持,龍天護佑。
一切法無我 (990422早餐)
【無我、無法】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裡,對「無我」的一番開示,很值得我們學習。大意是講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誤會有一個自己,於是分別自己、執著自己。因為此錯誤的認知,所以才將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在輪迴裡,此知見愈來愈深,牢不可破,於是才會起惑、造業、受報。所以六道輪迴的根本原因,就是起於此錯誤的認知。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佛都常講「無我、無法」。相宗入門典籍《百法明門論》,文字雖然不多,但註解非常豐富,在《卍續藏》裡就有六種註解。這部論所講的就是「一切法無我」。什麼是一切法?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裡,將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又將六百六十法歸納成百法,便利於初學,而百法展開就是一切法。一切法無我,不但是人無我,法也無我。所以相宗一入門,就破我法二執。這兩種執著破了,就入大乘之門,這才算是入門。
由此可知,我們今天修學入不了門,雖然很認真努力,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原因就是沒放下。要放下真不容易,佛在經上說得好,這是無始劫來的習氣,是生生世世的迷執。何人能放下?一是上根利智,一是善根福德非常深厚之人。一接觸到,真正相信,真正明瞭放下的利益,他就肯放下。中下根性的人很難,似懂非懂,依舊是造業、受報,我們就是這樣的人。這一類根性的人,只有一個法子能得度,那就是嚴持禁戒,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除此之外,雖然有無量法門,法門平等,但不契機,苦苦修學依舊不能得力,反而不如老實念佛之人。達拉斯的同修親眼看見馬老居士,在佛七之中安詳往生,沒有病苦。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最近幾年往生的人不少,瑞相也非常殊勝。佛法講的「三轉法輪」,他們為我們作證轉。
【談加持】
在現代的社會,佛法雖然好,可是發心弘揚的人太少。有許多人謙虛說自己業障深重,沒有能力弘法利生,自己這一生能往生就心滿意足。此想法不能說錯,也不能說全對。你得到佛法的利益走了,佛法後繼無人,不就是斷在你這一代嗎?自釋迦牟尼佛創教以來,代代相傳,我們才有此緣分遇到佛法,到我們這一代斷掉了,怎麼能對得起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們?佛了解這些人的心理,所以常勸導我們,不僅要自行,還要重視化他。沒有智慧,沒有能力,煩惱習氣很重,果真發大心,捨己為人,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必定得到諸佛如來的加持。
實在講,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平等加持,這個加持有人能得到,有人得不到,原因不在佛,在我們自己,問題是自己願不願意接受如來威神的加持。怎樣接受?心行與佛相應就能接受,與佛相悖就不能接受,佛力就加持不上,道理在此地。心願果然與佛相應,所得到加持的力量,依舊不甚明顯,原因就在夾雜。相應裡夾雜著染污,就是蕅益大師講的,夾雜著我、我所,於是相應效果就大幅降低。倘若能把我、我所放下,加持的力量就非常明顯,自己幾乎都能覺察到,有功夫之人也能見到。「心願解行」要與如來相應,必定要把我與我所捨掉,自己才能真正成為法器,能夠接受如來大法。像接力賽跑,我們發願接班,接過來之後,立刻就想到,還要交給別人,使佛法能夠代代相傳,正法久住世間。世尊的法運往後還有九千年,不是西方人講的九九年是世界末日,佛法裡沒有這種說法,所以我們應該有信心、願力,認真努力的修學。修學的基礎決定是禁戒,《無量壽經》教給我們的「善護三業」,這是真誠的教誨。
【一心念佛】
一心念佛,念佛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心願與佛相應就是念佛。善財童子參訪吉祥雲比丘,吉祥雲比丘修的是念佛法門,也稱為「般舟三昧」。吉祥雲比丘對善財童子的講解,就是介紹念佛法門,共介紹了二十一種念佛法門,這幾乎把所有佛法全都包括在其中。《華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吉祥雲比丘講得非常圓滿。說念佛,哪一法不是念佛?說坐禪,哪一法不是坐禪?說持戒,哪一法不是持戒?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任何一法都具足圓滿的佛法,這才能成無上道。世間人修淨,淨不是禪,禪不是戒,戒不是密,劃分得這麼清楚,所以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就,心都不清淨,清淨平等覺始終得不到。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清淨平等覺都得到。清淨平等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圓滿的大菩提、大涅槃。
由此可知,我們的病根就是分別、執著,《般若經》講的「著相」。我們必須要用「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的方法來對治。祖師大德教我們念佛,分別執著才起來,立刻一句阿彌陀佛把它伏住,這是初步功夫;更進一步,這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化解了;更深的功夫,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圓融了。同樣念一句阿彌陀佛,各人功夫不相等。善財童子參訪的第一位善知識,就是用這種方法。佛法裡的排列順序是有意義的,不是隨便排的。五十三參第一位善友代表「念佛法門」,最後一位善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徹始徹終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不但要念佛,最後必須要求生西方淨土,我們要從這裡去領悟。
風水與命運 (990426早餐)
【風水與命運】
儒家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佛法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儒、佛所說的中心理念,確實能幫助一切眾生,達到幸福美滿的願望。
凡夫決定會受外界事物的影響,凡夫有分別、執著,所以就落在數裡,也就是有命運。數能夠推算出來,《了凡四訓》對於這些道理,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就脫離不了命運的主宰。還會受外面一切人事物的誘惑、影響,心就隨著境界轉;心隨境轉是凡夫,就決定有風水。
對於一切事理通達明瞭,就稱為聖人。聖人不受命運的主宰,因為他於世出世間法,一切人事物,沒有分別、執著,超乎命運之外。會受外面環境影響,就有風水;不受外面環境影響,自己能做得了主,這就是佛菩薩。《楞嚴經》說,「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有能力不被環境轉,可以轉環境,就是聖人。凡聖之別在此。
我們沒有能力轉變環境,所以要選擇對自己修學有利的環境,古人在功夫未成就之時,都選擇在深山大澤。中國一般的叢林道場,都是建立在深山,交通不便,人跡罕到之處,這種環境對修學有利益。我們會被外境所轉,就盡量避免接觸,這是聰明的作法,智慧的選擇。到自己道業有成就,不會被環境所轉,能做得了主宰,這時再下山入世,幫助一切苦難眾生。要是沒有成就,就進入社會,尤其是現代社會,決定會迷失自己,也就容易墮落。不僅是現前墮落在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之中,而來生墮落在三惡道,那就苦了。所以選擇環境,對我們的學習就非常重要。
今天的大環境不好,我們要建立好的小環境,保護自己。何謂環境?外國人講磁場,中國人講風氣,也就是大環境的磁場對我們修學不利。現在,都市的風氣不如鄉村,鄉村的風氣比較淳樸,誘惑面較少,誘惑的程度也較輕。大都市誘惑面廣,誘惑力量深,若沒有相當的定慧功夫,很難保住自己。
能否找到一個山明水秀、幽靜的環境來修學,這是個人的福報。我們很想隱居,但是沒有福報,居住在都市修行是很不幸,天天要與外境抗拒,時時刻刻要提高警覺,稍微不謹慎就打敗仗,就墮落了。今天社會要依佛法來說,步步都是陷坑,步步都通達地獄之門,幾個人能警覺到、能看到、能防範?凡是能看到事實真相之人,此人有救;看不到事實真相,點也點不醒,那就是無救。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對於社會、國家、世界,我們有責任維護其安定和平。處處為眾生幸福著想,不為自己,這就是行菩薩道。要常記住「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榜樣。現今社會大眾犯什麼毛病,我們要對治、幫助他,那就要反其道而行。世間人貪圖名聞利養,我們就要捨棄名聞利養。世間人追求榮華富貴,我們必須放棄榮華富貴,要真正做出樣子給世人看。世間人念念想控制一切人事物,我們把控制的意念放下;世間人念念想佔有一切人事物,我們把佔有的念頭也放下;念頭尚且沒有,怎麼會有行為!
我們過的生活,別人看起來很清苦,而苦樂沒有標準,我們所受的是真正之樂。我們在享樂,享清福,清福是真樂,是健康之樂。世間人享受五欲六塵之樂,那是麻醉、吸毒之樂,是病態之樂,不正常!一轉眼,果報不堪設想。佛菩薩、世間聖哲的教誨,都是金玉良言。在現前社會,確實有些人被名利、物欲沖昏了頭,迷失了方向,想盡方法奪取名聞利養、物欲的享受,已經到了不擇手段,連佛法都被利用。此事佛經上有記載,世尊在世時,魔王波旬勸世尊早入般涅槃,魔發願要破壞佛法。佛說:「佛法是正法,沒有人能破壞。」魔王說:「等到你末法時期,我叫我的魔子魔孫統統出家,來滅你的法。」世尊聽了一句話不說,流眼淚,所謂是「譬如獅子蟲,還噬獅子肉」。現在是末法時期,大家心裡都有數。
我們要做真正的佛弟子,要想在這一生中真正有成就,首先要認識弊病,並從內心裡將之革除,才能有成就。實在講,世尊為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他捨得乾淨,活得自在快樂。世尊一生沒有道場,都是住小茅篷,佛集會講經就在草坪上、樹下。今天我們在一起共住,還是要恢復小茅篷的方式,這有很大的好處,對居住環境沒有絲毫留戀。居住豪華的房舍,住得很舒服、很安穩,就不想離開,起了貪心、控制、佔有的念頭。將來死了之後,墮畜生身,在道場裡作蟑螂、螞蟻、蚊蟲之類,這多可憐、多可悲!
世尊當年在世,僧團沒有組織,沒有層層節制,只有師生關係。釋迦牟尼佛是老師,一千二百五十人是學生。經上所看到的「上首」是表法的,不是真正的組織。他們在一起生活的愉快、幸福,原因是每天聞法,大家的思想見解逐漸相同。相同不是說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思想見解,而是每個人將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都捨棄,這就同了,這是「見和同解」。不是說佛的思想正確,我們都是錯誤的,我們要以釋迦牟尼佛的思想做我的思想。佛絕不做這種事情,這是魔做的。佛絕不控制人,佛教導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所以真正佛法,決定沒有控制、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我們能將控制、佔有、分別、執著捨棄,就會得大自在,過的就是佛菩薩、天人神仙的生活。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白,要認真努力學習的。
有形式的組織很容易被人利用,還是沒有組織的好。有人說沒有組織就沒有力量,這是爭權奪利的力量,我們不要。我們要戒定慧的力量,這個力量可以突破三界,了斷生死,能將我們的生活空間拓展到虛空法界,這是真實智慧。真實智慧才能幫助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一切眾生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滿,這是大慈大悲,這是孔夫子的忠恕之道。學佛人要有真正的智慧,將孔夫子的忠恕之道,與世尊的大慈大悲,在一生中落實,才不愧為聖人的弟子,這一生過得有意義、有價值。
謹提議以 淨空法師宣說之簡要必生十念法,為淨宗學人今後之一般自修與共修之常規。茲說明於后:
自修者,即是日中九次之念十聲佛號法。是晨起與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后開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計九次。每次稱念十聲四字或六字彌陀名號,原有日常定課可照常行之。
共修者,凡講經、開會、聚餐等無特定儀軌之集會,在共同行事之始,而行此十念法。亦即是約同大眾合掌同聲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而後始進行講經、開會、用餐等活動事宜。
按此自修與共修之十念法,有其特殊之法益。試舉如下:
此法簡單易行,用時少而收效宏,確實而切要,可久且可廣。
為「佛法家庭」之具體有效方法。例如:於家庭中三餐時行之,則舉家之成員或信或不信皆蒙攝持不遺。且有佛化親朋鄰里,普及社會之大利益在。
以簡單易行,一日九次,從早到晚,佛號不斷。一日生活之中,佛念相繼,日復一日。久能如斯,則行人之氣質心性將呈逐漸清淨,信心與法樂生焉,福大莫能窮。
如能隨順親和,稱念十聲佛號,便有袪除雜染,澄淨心念,凝聚心神,專心務道,以及所辦易成,所遇吉祥,蒙佛加佑,不可思議等等之功德。
自修與共修,相資相融,資糧集聚,個人之往生在握,而共同之菩提大業,亦共成焉。
此法可以二法名之。試姑名之。
一為「淨業加行十念法」,是對已有行修定課者言,因此法是在原有之課業上加行之故。
一為「簡要必生十念法」,是指適於目前以及今後淨業學人中大部份無定課者言。因現今社會遞變,匆忙無暇,局礙多難故。而此法易集資糧,信願行之,平易圓具。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標準,亦甚符合無缺。
因每次念佛時間短,易攝心及不懈怠故。又以九次念佛之功行,均衡分佈貫穿於全日,全日之身心,不得不佛。亦即全日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總而言之,此法簡要而輕鬆,毫無滯難之苦,如此法大行,則淨業學人幸甚!未來眾生幸甚!諸佛歡喜。
南無阿彌陀佛
一九九四年諸佛歡喜日美國淨宗學會四眾同倫 敬勸
蓮池大師曰:
專持阿彌陀佛名號,猶勝持往生咒;
亦勝持餘咒,亦勝一切諸餘功德。
勝持往生咒者:
持咒三十萬遍,則見阿彌陀佛;
持名則一日一夜,即佛現前。
咒云:晝夜六時,各誦三七遍,能滅五逆等罪;
持名則至心念佛一聲,即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勝持其他諸咒:
專持名號,即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
以十念得生,生即不退,威靈不測,大神咒也。
一心不亂,斷無明,見自性,大明咒也。
往生極樂,究竟成佛,無上咒也。
證無生忍,回入娑婆,普度眾生,無等等咒也。
念佛勝餘功德者:
六度萬行,法門無量;
專持名號,攝無不盡;以不出一心故。
願淨業弟子,專其信願,不二其心。
古德多有原修餘門者,尚當改修念佛。
況原修念佛人,豈敢變其所守,而復他尚乎!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