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響集
三昧耶戒佛弟子黃念祖敬答客問
夫一切法從因緣生。因緣牽引成種種事,往往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此集之印行亦是隨緣演變,非始料所及。戊午歲(一九七八)起開始醞釀註解《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乃謝絕酬應,於故交今雨之間唯通魚雁。數年之間論佛之書劄頗多,不意江南有熱心居士,抄出所得書信,蔚然成冊。認為有益,堅主刊印。復蒙上海悲誓宏深為法忘身之鄭老居士贊助。愚雖再三婉謝,亦未獲允。於是乃仰體諸君子之大心,不揣愚陋,撿得討論佛法函件六十餘通,於中遴選,校定刪節,乃成斯集,敬作供養,並請教正。
集名谷響,蓋取自永明大師之《宗鏡錄》。其百卷之末有偈云:「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數年來諸方賢達不恥下問,乃引起幻士之酬對。下愚之掬誠獻曝,正如谷響之應和。空谷回響,隨聲而應,故名《谷響集》。
《宗鏡錄》之宗旨為「泥牛水上行」。此語直似金剛王寶劍,斬斷一切情計。至於本集宗旨,愚則效顰仍用此五字,而變其次序為「水牛泥上行」。水牛者,天地間一蠢物爾!呆頭呆腦,千醜百拙。若問其行處,亦只是水塘裏打滾,糞土中操作。毫無文彩,更不奇特。夫牛之耕田,唯知牽犁曳耙。愚之答問,唯知隨機而應,率真而言,「寧可身受地獄苦,不把佛法作人情」。於是拖泥帶水,而作落草之談。以言遣之,未曾道著一字。五十封信,總是落二落三。直是扯葛藤而已。今以世法為喻,水牛焉比拖拉機,上機利智自當機械化、電力化、自動化,而永棄水牛。但在山區無法使用拖拉機之處,水牛尚不失其助耕之用。古德云:「若要會,也須從這裏過。」故本集或可為初修作他山之助而已。
本集所答之問者:有初信、有未信,有初修、有久修,有禪、有淨、有密,有專修、有兼修,種種不一。故所答亦隨機而異。但萬變不離其宗,唯以般若為導、淨土為歸。若無般若,則成迷信,只是附法外道,煮砂終難作飯。若不以淨土為歸,則於現世,決定難出輪迴,再出頭來,不知何年何劫。故愚嘔心瀝血以此為勸也。
念祖乃具縛凡夫,謬誤難免。禪宗有「陳解問」之說,指陳明本人見地,參以請大德指教或印證。當前拙見已備顯集中,謹以此集作個問端,敬向諸方請求指示。故此集非答話也,實為陳解之問而已。敬請諸方大德不吝慈悲,垂賜棒正,不勝企禱之至!
答信摘抄
為了更好地繼承既往與迎接未來,都必須瞭解佛法。
接到來信,我很高興。您純正樸實,心地光明,沈默寡言,不與人爭,所以不同於凡俗。有許多人善言說,廣交遊,辦法多,門路廣,實際只是小聰明,佛法稱之為「世智辯聰」。這種人學佛至為困難,稱為「八難」之一,與盲、聾、啞、精神病患者,處於同一的行列。
信佛與否,尚為第二步的事,但對於佛教的理解則刻不容緩。日人有一部《禪學講義》,其中說只要是一個人就必須理解禪。我覺得這個要求未免太高。只要每一個中國的知識份子能理解禪,那就很不錯了。實際上,在一百年前,中國的舊社會基本上就有這種情況。過去的文人如果對於禪宗一無所知,他便「面目可憎,語言無味」,像個市儈。因為自從漢代佛教流入中國後,便在哲學、科學、文學、藝術、音樂、政治、經濟各領域都起了昇華作用,各個方面都因為攝取了佛教的新血液而面目一新了。不研究佛教便會在中國古代學術各個方面,出現空白區,而得不到全面的瞭解,當然也就談不到如何來繼承。
這些空白區不但局限了人所理解的「量」,更嚴重的,它影響所理解的「質」。不理解佛教便很難理解中國學術中,離文字、超形相,精深微妙、思慮所不能及的妙諦。我們便將辜負固有文化的寶貴遺產。
另一方面,不理解佛教哲理,則將落後於時代。近百年中由於相對論、量子論、亞原子物理學、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給佛教哲理增添了許多實際論證和實例。許多大科學家都在研究佛教,希望給實驗結果找到解釋,給研究工作找出方向。這是一個新的形勢,整個科學正在醞釀一場大革命。
當前確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生逢其時,便應肩荷起這個偉大的任務,發起「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大志。我們要為一切有情感、有靈性的生物,謀求最廣大、最長久、最真實、最徹底的利益,這就是「利他」。最真實最徹底的利益,那便是覺悟。所以要「覺他」,要把這些醉生夢死的人,從醉夢中喚醒。點破他們的愚癡迷亂,恢復他們本有的覺性。讓他們得到真實的利益。既要覺人,先須自覺。既能自覺,即是自利。故此八個字的次第為:為利他,乃覺他;欲覺他,先自覺;因自覺,即自利。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人,這樣的生活才有意義。目前蕓蕓眾生中,多少人終身忙亂,只是在混吃等死:混口飯吃等待死亡!
勸真實發心,善處逆境
(一)任何一個人,如果不願意醉生夢死,一直糊塗到進火葬場,那就首先必須明白這一件事:為什麼要活著?活著是為瞭解決什麼問題?
人身難得,哪方面難得?天比人聰明,有福有壽;天比人好,為什麼不說天身難得?因為在解決根本問題來說,天身不如人身。天人享樂放逸,不像人能精進;人身難得而易失,一失人身,萬劫難復。這就是說,解決問題的最好機會是人身,但這個機會如電光石火,稍縱即逝。三途一報五千劫,如何得了!因此第一個問題很明顯,活著就是為解決生死,也就是抓住這一生機會永超生死。
(二)「眼前都是生死事」,既然活著便必然有這些事。表面看來,這些事與出生死有矛盾。怎麼辦?道理很明白。人不能都出家,出家也不能離開衣食住行與社會聯繫。所以要抓綱,一綱舉萬目張,一領提全衣順。所以在頭腦中要有出生死這條綱。萬變不離其宗,萬目皆隨於綱,世法和佛法就打成一片。例如,要做好工作,為了什麼?如果其目的、動機落在佛法上,那麼你所做的工作,也就是佛的工作。反言之,如果你在佛教道場中,忙得腳跟不點地,可是,內心深處,是個人打算,是利用佛教求名、求利,那就是在欺騙佛,表面是佛教徒,實質上何異於魔子魔孫!同樣,整天拜佛燒香,所希望的只是消災延壽、富貴榮華,妻兒子女,人間福報,這就叫做愚中倍人。不明佛法是愚癡,知道佛法還是這樣,故曰倍人。既是在家人,當然有無窮無盡的世間事,只要從出世法出發,並落實到出世法上,世法又何嘗有妨礙呢?但是當有不同的機會時,選擇什麼,這是檢驗自己最好的儀器,是自己有沒有真實發心的真實表現。老是為了世間而犧牲出世間,那還談得到什麼發心呢?
(三)有的時候是不容你自己選擇的。例如我的上幹校和你的下農村,是不由分說。這類的事,大的小的,酸、鹹、苦、辣、甜樣樣俱全,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怎麼辦?既然無容選擇,當然也就無法逃避。那就要逆來順受,化火宅為清涼,轉毒藥成甘露,善於利用,善於轉變。
一切事物皆有兩面: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光明的一面,黑暗的一面。一切事物對於我們的根本大事,同樣有以上兩方面,就看我們會不會用,會用就能轉。但能轉物即同如來。「轉物」二字多少人錯會,以為是把眼前的一座大樓搬走了,才是轉物。不對,那是聖末邊事。應知,轉煩惱為菩提才真是轉物。例如:文革時我在河南幹校,身份是牛鬼蛇神,人皆厭惡。對於自己的家庭與自己的前途一籌莫展,無能為力。整天勞動,身同牛馬。這是好事是壞事?可是我當時覺得,人不願和我說話,我正好一句話不說。既然許多事我盤算也無用,乾脆就不想。於是我在修持上得到一個飛躍,壞事變為好事。
對於你來說,現在(一九七九年)是好事還是壞事?應該說有好有壞。工作單位要垮臺,經濟上沒有收入,從世法看,這都是壞事。但必須重視這當中有一件大好事:現在可以有全部的時間和最好的因緣,來學佛和修行。這不但是在家人所難有的,出家人同樣也難於求到;可是你自己有了!怎樣使好的方面落實,是現在的首要問題。關鍵是這三段話要理解清楚:第一是發心;第二是分清主次,知所選擇;第三,在無選擇之中,則從兩方面下手。避免其壞的方面,落實其好的方面,當然無往而不利。
這一段話雖不圓滿,但萬分重要,應好好去思考。如能信受,絕不辜負這一生。好好努力!
一、勸繼續懺悔念佛求生
三月十二日來信收到,此信實是您能否往生的關鍵,因此抽暇先回您的信。從信中可以看出:(一)您的發心很真誠,用功也很勤。(二)對於自己要求很嚴格,並敢於直率的說出自己的缺點。(三)為懺悔自己過失,曾哭過數十次。這些都是很可貴的優點。但目前成為障礙者,則由於(一)嗔毒較深,(二)更重要的則是,對於教理的瞭解,還不深入。
修行人常犯輕敵之病,常以為自己一用功便能克制煩惱,一切太平,這實是不符合實際的主觀願望。應知貪嗔癡三毒,多劫以來,染入我們的心田,如油入面。在和麵時摻入一些油是極其容易的;但摻入之後,想再從面中取出這些油,那就難如上青天了,所以經典中說世尊的常隨弟子中,許多已證阿羅漢,但三毒所殘留的習氣,仍保留不斷,只有如來才能斷殘習。蓋「久反之地,非一戰所能成功」,故首先勸您,不可喪失信心。犯錯誤,怎麼辦?那很自然,那就是懺悔。再犯怎麼辦?那就再懺悔。一切罪從懺悔滅,故普賢大士十大願王中云:「我此懺悔,無有窮盡。」普賢菩薩尚且盡未來際,懺悔不休,我們凡夫焉能因為懺悔數百次,哭過幾十次,但脾氣不改,愧見如來,便半途而廢呢?
您說發一次脾氣,就把多日修持的功德,一把火燒光,這是根據於「一點嗔心火,能燒功德林」而來的。但我們想要正確理解經論中的一句話,那就需要聯繫其他經論中文句,融會貫通來理會。例如,經論中說我們看經和念佛的功德,「如食金剛,決定不消」。這就是說念佛和誦經的功德,如同人吞食了金剛鑽(鑽石),這是決不會消失的。於是這句金言,便同您的體會,燒光了一切功德,完全矛盾了。那麼,這相矛盾的兩句話應如何融會來正確瞭解呢?現在我做個譬喻。例如有人被法院凍結了他在銀行中存款,這筆錢他當時完全不能動用,就和沒有這筆錢一模一樣,這就是「火燒功德林」之原意。但是這筆錢並沒有被沒收,沒收了,那才真是燒光了。現在只是凍結,仍承認這筆錢是他的,這就是「決定不消」之義。我這個譬喻,可引證佛經。佛在世時有一人因八萬劫前遇虎,失聲念了一句南無佛,八萬劫後得遇釋迦牟尼佛,因此一句功德,收容為僧,而證阿羅漢。試想,此人在八萬劫中應該生過多少氣,發過多少嗔心火,但這句南無佛的功德「決定不消」,終於憑其功德而證阿羅漢。同時根據這段經中開示,證明嗔毒等的可怕,所以把念佛功德的果報推遲了八萬劫。
修禪定的人,一發脾氣,於是禪定的境界保不住,定中所發的神通,也不出現了,必須再用一段功才能恢復。至於修淨的人,臨終一念,如果是嗔恨,那就決定不能往生。以前修持的功德,以及求生極樂的願望,此時都失效了。這即燒盡功德林之意。所以我們必須忍辱護嗔心,如能忍辱則嗔心漸漸的自然不起了。
您來信問我有什麼辦法?現在「辦法」已躍然於紙上矣!辦法是:(1)恒修懺悔。(2)修行忍辱,善護己念。在這兩方面的無上武器,便是一句佛號。
(一)懺悔,有理懺與事懺。理懺者,如「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空」。是謂心空則罪消也。是以「若欲懺罪者,端坐念實相」,若能心契實相則諸罪自然消除。但此法不是凡夫之人所易做到。事懺者(又名作法仟),乃修懺法(例如大悲仟)以懺除罪業。目前有先師所編之《寶王三昧懺》,又名《長壽懺》,正在印製。印好後,會寄送您一本,您可照懺軌禮拜懺罪。但更重要者,《觀經》說「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勸您一心持名,是即無上殊勝之懺悔。
(二)忍辱護念:《金剛經》中忍辱仙人,實是我們之良師,仙人是說法度眾,反被誣衊為調戲婦女,並用刀來節節支解,可是仙人當時無人我等相,不生嗔恨。故知嗔毒之根在於我相,若無我相,還有誰會生氣?所以生氣者,只是為了它違反了我,污辱了我,冤屈了我,欺負了我,侵害了我,處處都是因為多了個我。若能無我,則一切煩惱,都除了根,便必然隨之消滅了。正因為多了個我,於是處處有障礙。例如有人罵我是「蠢豬」,當他罵完了,這句罵人的話也當時消滅完了,何處還有這兩個字的音聲?「蠢豬」這句話本身就是肥皂泡(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他已罵完,於是這個肥皂泡已經消滅。可是自己不依不饒,還死抱著這個已滅的肥皂泡不放。大發脾氣,真是加倍的愚癡。所以我們應在日常生活中,儘量秉著經中無我無人的開示,來待人接物,應付一切。例如有人罵我,請問罵人的人是誰,挨罵的人是誰,那句罵人的話是什麼,實際上一切皆不可得。故云:「萬法本閑,唯人自鬧。」何苦來。自己要鬧個不休,把心歇一歇不好嗎?《首楞嚴經》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我們何嘗不想歇心,但是歇不下來。所以要一心念佛,這是最好的歇心之法。古云:「念佛功純,妄想自然不起。」那還有什麼脾氣可發?
奉勸您進一步把功課集中在持佛名號。隨時隨地,心中常提這句佛號。您念佛看經的功德,與懺悔而哭泣的功德,都是決定不消,盼您繼續努力。根據您的信願行,都已有基礎,但能堅持下去,決定可以往生。淨土宗稱為他力門,乃是仗佛力而能往生。只要我們深信切願持佛名號,那麼在我們臨終,阿彌陀佛自然實踐其本願,前來迎接,加持行人,「慈悲加佑,令心不亂」(見唐玄奘大師譯的阿彌陀經,名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我們凡夫往生,都是帶業往生,您這些嗔恨之業,便都托彌陀慈航之力,而不成障礙了。
二、勸看破世緣,一心念佛
讀來信,對於您的不幸遭遇很同情。丈夫離婚,兒子不很聽話,自己又有病,許多折磨集中一身,確甚苦惱。但您在煩惱堆裏,仍然信心不退,並堅持念佛,很是難得,實應讚歎!
您的苦惱,證實了在娑婆世界修行之難。它是「進一退九」,進一步便要退九步。就像您想用功,這是進步,可是偏偏有事引您發火吵架,這便是退了九步。同時也說明如果有一種因緣使您進步,例如您看了《淨土資糧》很想發心,可是偏有種種煩惱來使您退步,這又是退九。這就叫娑婆世界。這是修行人個個都共同的,只是表現到每人身上而有不同而已。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要下定決心,誓於今生出離生死,往生極樂。
實際上,夫妻兒女只是一台戲。在臺上您是母親,下了台您是誰?所謂母子,其實都是戲,都是假的。您是過於認真了。《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現在所遇到的一切,好的壞的,通通都是肥皂泡,馬上就要幻滅的。老實說來您的兒子在當前年青人中還是不錯的,您是「愛之深,責之切」。演變至今,幾乎形同水火了。您現在應當認清目前是演戲,您在演「三娘教子」,其實您本非「三娘」,您只是您自己。這次您演「三娘」,下次您演什麼還不知道。希望您看破這台戲,往生極樂,蓮花化生。
俗云「不受魔,不成佛」,先師夏老有詩曰:「病久方知身是苦,魔多反使道心堅。」這兩句對於您很合適。在病痛中,在煩惱中,能念這一句佛號,功德更大。因為在「難能」,所以「可貴」。煩惱乃多生習氣,如油入面,不能期望懺悔幾次,便能永斷。只有不斷地懺悔,不斷地改正。發了脾氣,馬上知道不對,便到佛前懺悔,這就是進步。脾氣發得小了一點,短了一點,都是很大的進步。煩惱很多,一樣往生,故云「帶業往生」或云「帶惑往生」。這便是阿彌陀佛極大的慈悲,也是淨土法門無比的殊勝。您能聞能信,能修此法,實是最大的幸福。《無量壽經》說這就是佛的第一弟子。世間一切,只是些肥皂泡,千萬不要被這些假像耽誤了您的根本大事。
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也就是說,一個人能否往生極樂,全看他有沒有信和願,如都有,那就能去,不管他念佛的水平和脾氣的大小(當然,臨終時正發脾氣,則不能往生)。反之脾氣很好,念佛也好,但信願不足則去不成。所以您當前應多讀《淨土資糧》來增進自己的信願。至於您的脾氣,只要您是在克制,而不是放縱,發了就好好懺悔,一心念佛,仍是可以往生的。
您問臨終時是否有魔怪變成佛形來誘騙?蕅益大師說,臨終時不是魔擾時。也即是說,臨終時沒有魔擾,見佛即是見佛。總之您只要在臨終時把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只要能念就接著念,這便一定往生。
答三世因果並勸努力懺罪念佛
大劄奉悉,欣聞知難而進,甚以為慰。唯所提諸問,仍是您二十年來屢問之老問題。茲願再賈餘勇,一試棉薄,看看能否突破。
(一)為解決問題,宜先從問題之根下手。您之病根有二,一曰「唯看現實」,二曰「但重功利」。您所著眼的只是自身當前一生中的情況,於是不能放眼宇宙。應知過去的時間是無量的,未來的時間也是無量的。若想在人的一身中,實現全部無窮盡的因果關係,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只有白癡才希望在電影挎貝中的半寸膠片,明瞭電影的全部故事。只看手中的一小塊膠片,不問過去與將來,故名之曰「唯看現實」。所謂「功利主義」,您認為做好事必須現世得福,這就是求利,何況您還是急功近利。您主張一切善惡之事,都應現世報應。殊不知,為了求得福而行善,其善心已不純,其所得之福則如仰箭射虛空,福盡還墮,福力甚微。以此微弱之福業,所感善報往往須遠待多生之後,焉能盡望皆於當時而現報?惡業亦然。故須知三世因果,過去生中所作之因,當前所受者是;將來生中所得之果,現在生中所作者是。多劫以來,無量生中,種種業因,種種果報復雜錯綜,實不可能皆於現世顯報。但應深信業因果報三世相續,絲毫不爽。
(二)伸手與助手
這又是說了多年的問題。求福求壽求平安等等,總之都是向佛伸手,求之又求,始終是個伸手派。觀音大士曰:「先以欲鉤牽,後令入正道。」有求必應,是以欲鉤牽也;而其真實目的,是希望行者發心,從求佛變為學佛,從伸手變為助手。如報載高田二君入水救生,捨己利人,這才是學菩薩之所行,成為菩薩之助手。
(三)求仁得仁,種菩提得菩提
高田二君之志願是救人,有願必滿,他們救起了人。並且他們的任務,完成得十分出色,犧牲了自己。救了一個與自己不相干的人,他們成功了,同時也成仁了。如同寫詩人寫了一篇登峰造極的詩,詩人犧牲了眠食健康,寫出了極優美的詩,難道是得不償失嗎?士各有志,詩人以詩為生命,庸人只是以吃飯睡覺為生命。伯夷叔齊求仁得仁餓死首陽,難道說既應保全氣節又要吃飽肚子才正確嗎?世尊因地投身飼虎,諸天人也只收拾遺骨造塔供養禮拜。天人既能於菩薩身後,做這些工作,那為什麼不於半空中托住菩薩,或於菩薩落地後,趕走餓虎呢?這一點請深思之!如果天人那樣做,那就是幹擾這位捨身菩薩的大行。
如果世界上沒有犧牲享受的詩人,沒有求仁得仁的伯夷叔齊,沒有投身飼虎的菩薩,也就不會有今天捨身救人的高田二君,那樣的人世將墮落為一個大動物園。
佛教徒萬不能只是追求人天福報。蓮池大師發願文中,明白寫出「不求人天福報」。修行的真實目的,是求覺悟。佛者,覺也。我們學佛所為何事?也只是普為眾生求覺悟而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菩提得菩提。菩提者,覺也。
(四)謹防業力發動
由上可見,每人無始以來功功過過,層出不窮,無量無邊,是為別業。但個人所造之過,絕不孤立,決與其他之人有關,於是互相牽連,功果複雜,又復無量無邊,是為共業。共業決定世運,別業決定本人之命運。前因後果,有因必有果。故云:「欲知過去因,現在受者是,欲知將來果,現在作者是。」此上經文道出一切因果關係。今君意見與此相違,實即與佛相違。多少年來,堅持不改,此實應速行懺悔者也。現生所受,乃多生以來之別業與共業所決定,若無回天動地之功過,焉能輕改定業?更有進者,明年之事,但您今年不知;明天之事,但您現在不知。最怕是明天翻到的一頁,恰是受惡報的一頁,於是便有飛來之禍。您之傷腿,即類此也。故云「今日不知明日事」。又云「只怕業力發動」,故須日日防盜,夜夜防賊。誰能知下一頁是什麼?(此信寄去一年左右,此居士竟在散步中慘被火車撞死。)
(五)念佛求生,超脫生死
生死苦海,實可畏怖,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了脫之道端在「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佛名號」。切莫磋砣,錯過今生。「此回若錯真成錯,再出頭來是幾時?」願共勉之。
一、勸不可減少念佛時間以習定
承詢修定問題,甚為驚愕。老學長早歲皈依印老,虔修淨宗四五十年,今日仍欲捨念佛而習定,足證念佛之法,真實難信也。靈峰大師常云:一句佛號念熟,則「三藏十二部極則道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都在裏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裏許。」又云:「真能念佛,不妄想馳逐,即大禪定。」可見持名是大總持,圓攝一切功德。只要老實念去,不管它定不定。若去管它,早是二心。欲定反亂,只是自擾。夏師詩云:「散亂固成病,分別引魔軍。」散亂當然不好,故名之為病。若起心分別欲遣除之,則此分別之心,即是魔心,故曰「引魔軍。」引得八萬四千魔軍亂舞,何苦來?古云:「欲除妄想,去一添兩。」
靜坐念佛甚好,但八旬老人亦不一定勉強要坐。勉強則身不寧,身不寧心即不安矣!要之,行住坐臥,均是威儀,只貴「念念相續」,不管你是坐是臥。
函云:「欲修禪定,終不能定。」此正合規律。因有此希求心,故終不能定。又云:「但口裏念佛,即不是放下一切,實難入定。」仁者之見,本末倒置。今欲放下念佛以入定,如是之定,最多只是個「無所住」,何嘗有些許般若氣息?無住生心,才是金剛般若。五十年前,弟第一次讀佛典,看《金剛經》。深體無住生心之妙,當時便領會得,以凡夫心,欲臻此境,唯有念佛或持咒也。蓋放下一切,即是「無所住」;一句佛號聲聲相續,即是「生其心。」倘欲抽減念佛時間以習定,則更是大錯,念佛是易行道,餘者皆難行道,乃龍樹菩薩之開示,若去此易行之道,反趨坎坷之途,何其顛倒之甚也!
此事切要,故直言之。靈峰《要解》曰:「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則在念佛之深淺。」當前首要是決定往生,先不管品位高低,但當深信切願,靠定這一句佛號,靠定這一法,同靠一座山相似,無論如何也動他不得,這才決定生。看來品位也不會低。若於念佛信不及,今天要誦經,明天要打坐,後天想持咒,大後天又欲參禪,這樣修法,對於「信、願、行」的第一個「信」字,早已七折八扣。信願不堅,欲生極樂,是真背道而馳也。以上乃剖心瀝血之言,望三思之。
二、勸放下萬緣單提一念
您當前的第一件大事,同時也是唯一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一句彌陀念到底,「萬緣放下,一念單提」。了生脫死,唯此一法。所謂萬緣,不僅柴米油鹽、妻兒子女、富貴榮華、地位聲名、功勳事業、學術文章等等世俗之緣,應捨應放;實則您今日信中,所問之咒名,與所求之聖像等等,總之,亦在萬緣之中。以上對於初修,當然是正事。但對於您八十一高齡,終身習淨之老修行,則應一刀斬斷,一齊放下。萬緣放不下,則此一念決定提不起。往生之關鍵,在於一念。不管你是在家中念,還是在寺中念,所貴者是你的念是否一。您當前迫切之務,就是把一切善緣、善行、善法等等,完全打疊在這一句佛號之中。一切不管,一切不問,心中孤零零地單提這一聲名號。一句念完,又是一句,老老實實,綿綿密密,一直念到佛來接引,一氣念到花開見佛。這樣念,決定往生;這樣修,也即是萬修具備。切不宜頭緒過多,百端並舉,東張西望,顧此失彼。
誦經修法都是好事,但均宜精要,而不應繁多。總以隨時隨地持名為主,其他一切均是助行,不宜喧賓奪主。一切善行,一切工夫,一切境界,總不如老實念佛,念念相繼。
一、論密淨兼修
拜讀大劄,欣悉您已持誦蓮師咒二十餘年。今又發勇猛心,奉持齋戒,摒棄煙酒,志心精進,欲出生死。不勝讚歎之至!您所提出,密淨兩門如何進修問題,既承下問,敢不掬誠奉告:
君現難明者蓋以令師,XY二老一密一淨,各主專修,莫衷一是。就我所見,兩者咸為無上殊勝究竟方便之妙法。行者只要發菩提心,隨修一門,皆有所成。現君已選定密法為主,並欲即生了脫生死,則不可不兼修淨土也。先師夏蓮老曾開示曰:「淨宗乃是密教顯說。」故知密淨本來不二。且諾那祖師開示曰:「故修佛者,任修何佛為本尊,均須兼修西方淨土。」可見您修蓮師為本尊,亦必須兼修淨土也。惜諾祖寶貴之開示,多為後人所忽,甚可歎也。
X老主「一門深入」甚是。腳踏兩隻船,一山望見一山高者,則世間小事亦不能成就,況了脫生死之大事因緣乎!故《無量壽經》三輩往生者,皆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必備條件,「一向專念」正X老所謂「一門深入」之真義也。但「一門深入」不宜理解為除此一句蓮師咒外,一切修行皆不能要,是經於往生正因品,首明「聞此經典,受持讀誦」,乃正因中首要之因。此經即指《無量壽經》。且《觀經》亦以「讀誦大乘」為往生極樂國土之淨業正因。可見讀誦《無量壽經》及一切大乘經典,皆為往生極樂之正因。且知識份子欲習佛乘,最好是行解相資。尤其是仁者於無上道尚屬初機,故首須廣讀大乘,端正知見。如人行路,先須方向正確也。仁者之機,正宜行解並重,密淨兼修。近代大德圓瑛法師曾對我曰:「密淨兼修好,萬修萬人去。」我今默察居士之因緣,亦正宜於此「萬修萬人去」之無上妙法。您說「已習慣於持咒,不必另換他法,但隨時隨地一句蓮師心咒,自念自聽,一心做愚夫愚婦。」果能如是,則決不是愚夫愚婦也。君不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只是憶佛念佛,淨念相繼,自得心開,入三摩地。此真大菩薩之殊勝行徑也,但此話說來容易,做到甚難。只念一句咒,這點做到很容易。但「隨時隨地,自念自聽」實在是很少有人能做到,千萬人中也難有一個半個。為逐漸落實您自己之言語,同時為滿足您出離生死之勝願,我建議如下:
(一)您已發心持戒,持齋很好,盼堅持。
(二)應發菩提心,首先發起「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等等。)
(三)繼續持誦蓮師心咒,最好能持念珠記數,多多益善,退休後每日至少不應少於一萬,(我現註經繁忙,仍每日持咒四至五萬。)每日記數念之外,並應隨時散念。
(四)誓心求生阿彌陀佛淨土,每日課程圓滿,均須虔誠祈願。
(五)持誦《無量壽經》(我已寄上),並志心研究。此即往生正因。
(六)持念阿彌陀佛名號,每日至少十念,多則更好。彌陀第十八願,十念必生。今又密淨兼修,故萬修萬去。
(七)每月初十日讀蓮花生大士應化因緣經(已寄上)。如有同修需要此經,您可抄送。平日加念更好。
拙見認為,根據您之學法因緣與當前環境,以上實為契機應緣之最佳方案。拙見如是,謹供參考。
二、論求生極樂淨土
「必兼修淨土」者,實為諾祖所傳之心要,故蓮花精舍之共願為「同生極樂」。可見蓮舍成員,人人均必以此為願,如有異說,決非我先師之徒也。當今末世,欲出生死,唯有求生淨土之一法。修禪、習密、學教,無一不可,但不求往生則不可。蓋「菩薩有隔陰之昏,聲聞有入胎之懼」,今生修證縱不無進益,但來世一墮母胎,往往昧失前因。試看今生所行之事,往往忘得乾乾淨淨,焉能保證來世不忘本願?生死不斷,則惡趣緣多;再失人身,何堪設想!故云「誓盡此生出娑婆」。切盼仁者亦以此為誓願。至於方法,則應以一切功德回向極樂,或兼修十念法、頗瓦法等等皆可。
仁者所云:「以蓮師心咒為資糧,一心求生蓮師國土。」當然甚好。但請諦思:諾祖為何云修任何本尊(當然包括以蓮師為本尊)必兼修西方淨土?王師為何以「同生極樂」為共願,而不云「同生貝嘛洛渣」?諾祖王師均蓮師應化,所見如是,故知此是正印,其他總是落二落三。
三、論臨終接引與發菩提心
垂問數則,謹覆於下:
(一)修持以蓮師為主,求生則專志西方。因蓮花精舍共願之文,直指「同生極樂」也。蓮師與彌陀無二無別,臨命終時,佛來,蓮師來,兩尊同來,無量聖眾同來,只要是接引往生,便是功德圓滿。不問來迎者誰,關鍵是自己一心願往。
(二)菩提心淺言之,是悲智並運之心,亦即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相結合之心。終日度生是悲,終日無度是智,終日度生、終日無度之心是菩提心。淨業行人一心為利樂有情故,求生淨土。願見佛聞法後,盡未來際度一切眾生。如是之心,即是發菩提心之初步。蓋普度之心是悲,求生之心是智,若無大智慧決不能信淨土法門也。往往有些人自求極樂,卻無心普利,便不是菩提心。
(三)蒙古人住在蒙古包中,佛堂臥室只好擠在一處。只要不是有意褻瀆,護法必當垂慈原諒。目前最好在佛像前垂設布簾。用功時,儘量先將室中打掃清淨。然後拉開布簾,供養修法。下座禮拜後,復掩上簾幕。
四、論密淨均為易行道
(一)淨宗及密教均為果教(又稱他力法門),從果起修,故稱易行道。若臨終之際,全憑本身定力,則仍為難行道矣!蕅益大師曰:「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乃依念佛之深淺。」由是可見,能否往生,全看本人之信願。信深願切,平素盡力修持,則與彌陀大願相應,臨終憑佛接引,決定往生。故稱易行道。難行道如蟻子上山,易行道如順水揚帆。難易之別,何啻霄壤!
(二)慎老勸君閉關之話是好話,惜非契機之談。君尚未退休,未能掩關專念,乃自然之理。目前但應抓緊一切可念之時間,不使虛過。如聽任時光虛度,則過在自身。可念而不念,表所願不切。信願有虧,縱念得甚好,定力過人,亦不能往生。
(三)承索拙照,我等神交,不以形容相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蓮師三身法之法本附寄,供養大居士。盼精進修持,並參究軌中文句。此實即身成佛之大法,於生起次第中圓攝大圓滿。殊勝究竟,不可思議。盼勤修習,以報蓮師、諾祖、王上師之慈恩。
五、勸讀誦大乘
密宗義理極深。漢地行者,多喜躐等冒進。知見不明,妄談法要者,比比皆是。仁者今欲求人,實則不如求法。大乘經典,正顯如來密意。一面修法,一面讀經。行解相資,功不唐捐。
六、勸深入《彌陀要解》
(一)仁者喜讀《彌陀要解》而難於領會《金剛經》。殊不知《要解》全體正是金剛般若,但能熟讀深思,領會一二,窮劫受用不盡。仁者機緣既在《要解》,盼一門深入。
(二)讀書亦不必太多,目前但以《要解》為綱,再參讀夏師會集之《無量壽經》,此書即是一大藏教。
七、勸重視戒律尊師重道
十月五日大示敬悉,只以註經事繁,復以問題難答,是以遲遲。
議論人師,於禮有違,事關密法,焉能不辯。茲為兩全,故捨人而專論事。
(一)密教極重戒律,在大法灌頂壇中,於灌頂前,行人須先飲海螺中之誓語水。並誓曰:如違密戒,此水即於腹中燃燒,命終墮入地獄。此地獄名為金剛地獄,乃專為修密行人而設者。此獄極苦難出,甚於無間獄。佛不能救,唯本人之根本上師,究竟成佛後始能拔度。當前漢地密教行人,竟將根本戒拋置腦後。甚至全無心肝,自己破戒,復勸他人破戒。其應受之惡報,吾不忍言!
(二)諾那祖師等大德常慨歎曰:「汝等漢人與我們康藏人不同,你們一學密法,便想當金剛上師。」此語實深痛於此間學密者之狂妄。一蒙授「金剛阿闍黎」灌頂,便以金剛上師自居。一受慧灌,便任意雙修。未經根本上師允諾,擅自非為。於是一盲引眾盲,流毒廣播,其害無窮。昆明蓮花精舍首座大師兄,修持極好,此位大德曾多度受金剛阿闍黎灌頂,但至今不肯傳法。請求者雖多,伊只是回答曰:「未得上師許可,我不敢傳。」又雙身法亦然,有老學長某君,曾受多種大法灌頂,追隨王師極久,伊夫人亦受灌頂。伊曾叩詢上師,餘夫婦間可否雙修,上師曰不可,因其夫人之根器不夠。當前許多人亂修此法,以身謗道,不重法,不尊師。蓋密戒以尊師為第一條,尊師是尊師之教,不是只憑口裏讚誦上師,心裏實是違背上師。如此決無好下場。
(三)謗法之罪,重於五逆。今之學密者,輕口妄談,蔑視余宗。甚至反對吃素念佛,習教參禪,一概譏之為小乘。這等言語,正是違犯密宗根本戒。密教戒條不多,但極難持。修密法而破戒,則根本腐壞,枝葉亦必隨之。菩提心與戒實為根本。
前事未忘,後事之師,勸仁者此後千萬莫輕易拜師,尤其是密教。因當前密教中惡知識易逢,善知識難遇也。
八、勸深信因果端正知見
連奉二劄,驚聞令師某某發狂逝世,足見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是故菩薩畏因。前以諱言人師之非,故論事不論人。實則所舉之事(見第七函),正某某之病。前則略舉數端,其實尚不止此。某某修密無功,正合規律,因某某不是修法宏法,實是謗法敗法也。某某是反面教員,應以為誡。
仁者云:「修密已成夾生飯。」但佛法無邊,「夾生飯」未嘗不可變為醍醐上味。某某傳您之法,確是蓮花精舍之密法,確是殊勝。但某某對於密法之認識與言論,如糖衣中,全含毒藥。是故仁者,法可續修,但對於某某所散佈之一切,應徹底消毒。
仁者願修蓮師大法,願依止一句蓮師咒,均很難得。但應追究一下,為什麼喜歡密法?為什麼向往蓮師?這個問題應窮根到底的追問下去。現世佛教徒雖多喜學密,若究其真實動機,往往只是:(一)好奇,(二)求速效,(三)好神通,(四)佔便宜,找竅門,舒舒服服成佛,(五)貪求名聞利養,(六)想當上師,(七)以淫欲心愛慕雙修。總之種類繁多,未能盡舉,但只要有與上述一端相類者,則學密難成,甚至反招無間之業。故我建議,若願消毒,請從此始。毒消即淨,仍是潔器,可盛醍醐。
九、勸如法修持
大劄奉悉,因專心註經,遲覆為歉。彌陀、觀音、蓮師「三身法」,請照法本修持。近感密法行人,或升或降,因果分明,絲毫不爽。從未見如法修行,而無功效者;亦未見破法毀戒,而不遭惡報者。故我等務須依法而行,切莫重蹈覆轍。密法重實修,不可躐等。按康藏學密慣例,須先學顯教十二年,然後修四加行,一般約三年,然後才能修本尊儀軌。近世通病,喜作上師,收徒傳法,接受供養。甚至不按法則,不問根基,隨意亂傳,害人害己。仁者發心甚誠,願出生死。既然如此,便須依法修行。首應補四加行。但年壽已高,亦可從權,邊修邊補。百字明正是四加行之一,此咒共一百字,故稱《百字明》。乃金剛薩埵 懺罪法中之根本咒。應於座上念滿十萬遍。仁者如真發心,請先念滿此數,其餘之咒法才可再告。既要修法,便應如法,否則徒勞。
十、勸安心虔修並誦大乘
大劄奉悉,您求法真摯之情,流露行間。具此真心,必能滿足求法之願。您在得法因緣上雖有遺憾,而其主要之過不在閣下,故不必多慮。閣下既與蓮師有緣,又曾發大願終身持誦,故萬無中退之理。唯當精勤到底,再接再厲,誓於今生了此一段大事。
密法重師承。上師與弟子之關係很深,相互影響極大。但其究竟,仍是各賬各算。至於《楞嚴經》云:「師及弟子,俱陷王難」死墮無間地獄。蓋以此等弟子,以其邪師之身口意,為自己之身口意,於是乃因其本身之邪惡三業而招惡果。決不是因有師徒之社會關係,而悉皆牽連入獄也。現仁者所得之三身法,乃蓮師無上心要瑜伽廣軌中之核心。此法乃康藏紅教諸寺必修之大法,殊勝之至,仁者正好終身修習。對於軌中偈語,切須用心。此乃今日漢地學密者之通病,只重咒語與手印,對於軌中偈語漫不經心,真是一大顛倒。殊不知必先於有言說者窮盡精微,才能契入離言說之最後一著。密宗之即身成佛,正是這一著。日東密興教大師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故即身成佛。」請看,此中首二句即《觀經》之經文,而此二句即是密教即身成佛之妙諦。密乘行人,焉可輕捨漢地之大乘經論而不深究耶?
仁者今後修行之道路很明確。
(一)是安心虔修三身法。
(二)精讀大乘經論,盼先從《阿彌陀經要解》、《普賢行願品》、《勸發菩提心文》(省庵師與裴相兩種)。《顯密圓通》等書下手,盡此一期報身,行解相資,發起大菩提心。未發令發,已發增長,直至究竟。
十一、勸勿執著事相
大示敬悉,所訂每日功課甚好。每座法後,皆應回向極樂淨土。蓮師即彌陀,故鄔金即極樂。回向極樂,正與蓮師法相應。
函雲仁者欲據團體照片中拙影,請人畫像供養,實萬萬不可,此舉全違我之本願。我學密之初即發願,終身不受頂禮供養,不收弟子。去春昆明來三人,一定要頂禮,伊等每人在拜墊上禮三拜,我則在平地回禮共九拜。倘仁者堅決要畫像供養,則是以我最不喜之事,強加於我。故不但無益,深恐有害也。總之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大家同心同德,即是最殊勝之事,實不應以色相求也。密宗不廢事相,旨在當相即道,即事而真。見一切相,即是見第一義空;行一切事,即是行履於實相海中。若當相著相,即事迷事,則皆謬矣!唐譯《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應得見我。彼如來妙體,即法身真性。法性不可見,法體不可知。」諾那祖師曾盛讚此偈,並謂為「最堪玩索」。故我等應深留意。
諾祖本無定像。王上師常說:「觀傳法上師之像,可如蓮花生大士;觀蓮花生大士像,可如傳法上師。」故仁者今後可觀諾祖如蓮師,此正是上師金口所宣也。總之學密者可從事相入手,但萬不可著於事相。從事相而入實相,終於了達一切相無非實相。
十二、勸先做到萬法歸一
承詢如何再進一步,此問極好。拙見以為當前之要,是重點突出,萬法歸一。閣下重點是一句根本咒,故表讚歎。當前所應進步者,即使此重點突出再突出,方能使熟處變生,生處變熟。當前諸行只是一個目標棗求生淨土,這即是萬法歸一;放下一切,單提一句根本咒,亦是萬法歸一;攝一切法入一法,亦是萬法歸一。只有先達到「萬法歸一」方能問「一歸何處」。又云:「若得一,萬事畢。」故知歸一甚為切要。當前應將一切功德回向淨土,所願求者,只此一事:接引往生。至於靜坐有無八觸功德,均可不管也。
淨宗綱要在於信願持名,衡量自己之進步,首在信願二字。夏師曰:「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故吾人當前所應關心者,端在信之深與願之切。信願二字看來似淺,實則甚深,無有止境。閣下信願較前增長,此即最大之進步。至於靜坐中有何善相,與此不能相比。
十三、勸行解相資密淨不二
(一)三身法觀想已備顯於儀軌中。目前修法,依文作觀即是,手印未學不妨暫缺。三密相應,當然最好,但三密齊修之人則甚難得。但一密相應亦可成就。手印屬身密,暫缺無礙,當前仍以語密為主。持咒持名均屬語密。
(二)讀誦大乘應以大小《阿彌陀經》為中心。《無量壽經》稱為大本阿彌陀經。目前先以小本入手,以《彌陀要解》為核心,結合《疏鈔》與《圓中鈔》一同參究。復融會《觀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普賢行願品》,深入《無量壽經》,以此為本。復以《大乘起信論》、《金剛經》、《圓覺經》、《法華經》、《首楞嚴經》為輔佐。以上乃學淨、學密者之必讀經論,未可再少。
仁者修持以密為主,應專修蓮師三身大法。
仁者研究以淨為主,應深究大小《阿彌陀經》。
如此則解行相資,密淨不二。前途光明,未可限量。
十四、論密宗重見地
佛法是心地法門,用功宜在念頭上用功。密宗最重見地。盼多讀《淨土資糧》中之拙著,懂得了淨宗才能懂密宗,能懂才能正信。頗有淨密都不懂而學密者,這只是迷信。既是迷信,舉體都在迷中,故決無覺悟之期矣!
當知成就全在當人。知見若正,則修什麼皆可成就;知見不正,則修什麼都必墮魔軍。
真實用功,不必住廟,也用不著擺脫工作與家庭。只是隨時隨地能提起一句蓮師真言,就是無上修持。
十五、勸「慎勿信汝意」
《四十二章經》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盼您好好體會這兩句經文。因為「汝意」全體從妄想所生,如何能信,如何能堅持。目前您之真心為妄想所蔽,故汝意不可信,而應虔誠依止善知識。依教奉行,自己少作主張。
十六、論心皈依
您目前應做之事甚多,一方面努力修持,一方面提高知見。密宗之殊勝,就在於傳承的加持。如何才能得傳承的加持?就須以上師之身口意為自己的身口意。這就不僅是禮拜供養,而是要言上師之所言,想上師之所想。必須如此,師徒之心才能相通,傳承的加持才能達到弟子的身心。X老學密甚晚,所聞寥寥;某某則是背離了先師的遺教。因此您對於蓮華精舍這一偉大殊勝的傳承之真實精神,很不瞭解。皈依密乘,不僅是身皈依,更要緊是心皈依。組織上參加了,但思想上沒有參加,在世間法也是行不通的,在密法上更是如此。至於所皈依的傳承,同樣的,也不僅是形式上的皈依,而更根本的是心皈依。所以真要學密,便須心皈依。心皈依不在形式,而在於心心相通。這就是您目前所應做的大事之一,首須瞭解蓮華精舍的殊勝精神。
十七、答其修法收益不多之因
大示奉悉,深感仁者求法之心甚切。仁者修密多年,自恨收益非多。若究其根源,實因閣下求法所經之過程,萬分艱險,能有今日之轉危為安,實已萬幸。
修法倘欲即生有所成就,必須遇人始得。閣下數十年來一直未遇明師。於無上密乘,未聞圓音。多是一些隔靴搔癢之談,甚至摻雜一些異端邪說,障正法眼,是以蹉跎也。
閣下欲求「深秘軌中最精華」。秘所欲求者,正是您所修蓮師三身法中最末一段之首句,直指此蓮師三身法即是「深秘軌中最精華」者也。王上師稱此為「蓮師瑜伽心中心,最為殊勝故」。但閣下未具正眼,於此無上心要未能深信,反欲更得大法,另覓精華,實應懺悔改正。
閣下久修而未得相應者,原因甚多。首則是傳法之人不如法。某某並不具傳法資格,又不如法傳授,濫傳大法,妄修雙身,背叛上師,由如是之人傳法,當然得不到傳承加持力。
次是,閣下修此法,基礎不夠,信心未充。至於密法中大法尚多,但其精要亦不能超逾於此。且愚默察您之善根因緣,亦以此法最為應機。目前邊修法,邊懺悔,邊補基礎,盼您下最大決心,堅決修下去,務於今生掘井得水,方是修行人的樣子。
再其次,則是您對於《金剛經》等般若經典重視不夠。諾祖開示:「大密宗的境界,即是金剛經的境界。」此真是無上醍醐。過去我勸您多讀此經,正是這個道理。目前應以圓瑛法師之註解為主;將來如有機緣,應深研蕅益大師《金剛經破空論》,並以《金剛經宗通》為參考。
最末則為求師之道。此是學密者第一件大事。閣下過去過於輕率,應永以為戒。密宗行者應尊師如佛。對於師之教導,決不能稍有違越,違抗上師者,墮金剛地獄。又上師如入地獄,則弟子隨之亦入地獄,故萬不可不慎也。目前漢人學密,有一大錯,都是把上師當作賣藥的。老爺我來買藥,想要什麼你就應該賣什麼。師徒之間形成買賣關係。如此學密,萬劫亦無成就之理。正確態度應是:看上師為大醫生,自己是癌症患者。此病只有此醫生能醫,此命只有我上師能救。於是殷重懇切,一切唯醫之命是聽。叫開刀便開刀,須切除便切除。決不能自作主張。更不可今日求王三,明日求李四,或者諸醫之藥混合服之。此喻雖淺,寓意甚深。閣下今後應不斷增加對良醫之信心,則病可治,而慧命可救矣!
十八、勸以見為宗,抓緊當下
手書收到多日。對於三身法中偈語,如有不明之處,應先通過自身之努力,苦思一番。如仍不懂,則可寫信來問。學法與學拳不同。學拳是身法,故須當面指點;學佛是心法,故只求心心相契。心若不契,朝夕相處,亦無所益。密宗乃決定見宗,以見為宗。能開大圓滿見,方能契入大圓滿。若無此見,縱天天修大圓滿,亦只能種種善根,甚至僅是結結善緣而已。
盼您今後看準這個「見」字,此即本也,本立而道生。
不要等待退休,以為退休後,住廟專修,一定較好。這都是主觀的想法,實際上許多僧人的俗務並不少於俗人。身住廟而心不在焉,又有何益?故云:「智者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又云:「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所以關鍵只在當下:「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時無了時。」「休」者休其心也,非退休也,非住廟也。夏師詩曰:「力道須從境上練。」即是說從煩惱中鍛煉自心。
十九、誡信念不堅,言行不一
兩信均收到,君求法之心甚切,是優點。唯見解仍有偏差,故不能不予糾正。
正確者:一心靠定蓮師心咒,堅決修下去。把念咒等同念佛,自念自聽。這樣好。好就好在,這是從眾生生滅心入諸法實相的最易之法。餘法雖八萬四千,但皆無此容易。
缺點者:仍然有些信不及。信中屢提:「唯依尊無他」,可是實際上又去修「因是子靜坐法」,實在言行不一。又想學大手印,而不知大手印已涵攝在三身法的儀軌之中。
勸君把心踏實下來,說到做到,「唯依」就是「唯依」,不要好高騖遠,東張西望。一山看著一山高,則永無成功之日。
應知一句佛號一句咒,都具有一切法門無量無邊之功德。禪定之法當然攝在咒中。只此一句,念念相續,這即是無上之定。
習定也可,但離開了三身法去學習「因是子」則不是好事。君現在可於法本中圓滿第六之末,吽吽 後練習入定。定不住時,則呸呸呸出定。另外,可按「因是子」中靜坐之姿勢,靜坐念佛號,(蓮師咒、長壽佛咒、觀音咒均可。)要在一切時處,永不忘這一句。
一部法可以有無量的講法,決定於受法者的水平,總之要以應機為最好。例如治病,以對症為最好。
勸君利用當前之機會全力提高水準,打基礎,作準備。熟讀「淨土資糧」,並弄清楚三身法。病人應聽醫生的話,服藥打針,不可自作主張。希望您在晚年,依止正法,往生淨土。
二十、(一)談止觀(二)答咒語不應翻譯
來信收到,問題解答不日另寄。
《童蒙止觀》等乃基本功。靜坐是上座修法之第一步。端身正坐,調氣調心,清淨安定之後,才開始修法,修法即是觀也。若能於觀中即寓「止」,始是止觀並運之大法。
咒語具無量義,翻譯為某一義,便是掛一漏萬。並正因咒語之不可解,而是離知解之妙寶也。
二十一、勸於今生,討個決斷
您發堅固心,誓「依尊無他」,很好。我等都應在此生中討個決斷,不再拖泥帶水,輾轉六道。您欲退休,亦可。退休後,要攝心專修。關鍵是攝心,不是挑環境。既是娑婆,焉有清淨之處。所謂修者,只是休歇此妄心。隨時隨地都應歇,都能歇。古云:「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時無了時。」您若退休,便是初步休去,應即歇去,莫再等待。所謂休歇者,「萬緣齊放,一念單提」也。
我之《大乘無量壽經解》最近可印出兩卷,盼細讀。如能深入《大經》,信受奉行,決出娑婆。若念至一心,自得心開,則是帶角虎也。有《淨土資糧》與《大經解》時常展讀,勝於晤面。有問題則寫信來問。人在一起沒有用,要心在一起才行。若能契心,則大事了畢。
二十二、答「上戒無戒」之正確理解
「上戒無戒」之語,應了達其中「無」字之真義。若誤認無戒是上戒,則五逆十惡皆是持上戒之大善知識矣!蓋上戒無戒者,乃善持戒者,嚴持淨戒而不著持戒之相也。如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即「上戒」也,從心所欲則是「無戒」也。此乃聖者境界。若破戒凡夫,持此以為盾牌,掩護其過,則其愚甚矣。
至於淨宗是否幼稚園,請一閱拙著《大乘無量壽經解》。
二十三、誡堅持己見
十二月十三日函收到。所提問題,暴露了您的真實水平。看來您之根器,對於無上密,目前尚格格不入。您不知愈高之法愈簡單。諾祖有許多無上大法,都極簡單,根本沒有迎請、加持、灌頂等等這一套。有時一部大法,根本不觀咒輪,甚至不念咒,只觀一個種子字。如果您遇著如是之法將怎麼辦?故老子曰「下士聞道大笑之。」又如葉公好龍,但所好者只是假龍,若真龍現出則嚇死矣。盼望您之學密不要像下士與葉公。蓮師三身法儀軌中,「自明智現」,本尊與壇城皆是自心顯現,何等直接了當!還有什麼迎請、四印與灌頂之必要。為了下士,才需要這些。您以下士自居,何苦來。上次已經指出,不要給法本上添東西。可是這封信,仍認為三身法「尚有需補充者」。可證您之成見十分堅固,如是學密則很難相應矣!
學密必須尊重上師,修法必須尊重法本,不能妄自增改。您認為法本不圓滿,須補充,根本是輕法。輕慢大法,豈但不能相應,還深有罪。慎之慎之!最近這幾封信,都是關鍵問題,不能滑過,應好好想想。(您所急需的,正是此類逆耳之言,只有這些才能救活您的慧命。)
二十四、勸老實修法,老實學般若
數函均悉,目前您課表可增加一項,即為多讀《金剛經》與拙著《大乘無量壽經解》。
閣下之病在於執著,婆婆媽媽氣太重。簡單說來,則是一個「狷」字。狂、狷都不好,但狷者學大法則更難矣!且您年歲已長,歲月無多,學藏文來不及矣!目前只有老實學般若,使生起次第與大手印大圓滿相結合,堅決求生淨土,使習密與生西相結合。除此都是夢話,毫無出路,只是自欺欺人而已。目前可把一句咒當作佛號念,亦可把佛號當作一句咒念。觀想便於攝心,是其殊勝處。但當前許多習觀想之人,一到病重,便一點也觀不成,勸君三複斯言。
如果真想於今生出生死之海,恐怕您還必須在您思想深處,痛鬧一番革命!
二十五、勸真實用功
仁者年過花甲,不宜追求繁法。應節約時間,集中心力,直叩無上心要之法。
修法只宜一天比一天增進,應有定課,但不宜定得過多。其份量應可保證完成,同時則爭取超額。仁者目前應持名與蓮師法齊修,《金剛經》與《無量壽經》合參。行解相資,一心求生淨土。
讀《金剛經》不是要成為《金剛經》的專家,也不是像語文老師備課,把一字一句都能向學生交待明白。而是要依止此經,斷除自己的妄執,開顯自己的本心,也即是通達無上密的無上部份棗阿的(心地法門)。
學無上密,執著則學不成,狂放同樣學不成。但應知孔子在狂與狷二者之中,寧可先選狂者;無上密亦復如是。狂者較近於道,是其長處。但狂者又每每易入地獄,是其致命之傷也。
我勸仁者還是以淨宗為主,兼修密法。每日定課以持咒及持名為主。兩者之和,每日至少應為二萬。(蕅益大師開口便是三萬五萬,甚至每日念十萬。)兩經之中,您應以《無量壽經》為主,力求今生往生極樂。
二十六、誡求知解
仁者近來研究《金剛經》,頗為勤苦,前進一步,甚以為慰。但應注意切不可流於一般治學方法。一般以求解多知為目的,此實背道而馳。知解門開,則悟門塞。六祖不識字,只聽了約半卷經,即「自家日生智慧」,壓倒神秀國師,這才是善讀經者。六祖之悟,即大密宗之且卻(義為立斷),故禪密一味也。
二十七、勸因標見月不可認標為月
唐譯《金剛經》及《普賢行願品》(均有註解)即付郵,兩書皆奉贈,不必寄回。一切經論無非因標指月,貴在見月,不必在「標」上苦苦大作文章,學者最忌認標為月,如是則成為迷中倍人,不但終身不能見月,而且以標為月,正所謂錯認驢鞍橋為阿爺下巴頦者矣。故須行解相資,一方面參究,一方面單提一句佛號或真言。念茲在茲,才可望稍解如來真實之義。淨土法門乃圓中之圓,頓中之頓。經云:「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菩薩尚難得聞,況餘人乎!又小本曰此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所難信者,端在「不可思議」四字,故非語言文字思維分別之所能知矣。《大經》甚深,慎勿等閒視之。
一、答(一)大經經文來歷,(二)修持內容,(三)臨終情況
承詢夏師所會《無量壽經》經文來歷,此問甚為重要,敬答於次:
(一)夏師會本中經文之來歷問題:弟在註經前,曾把會本中每句經文都從五種原譯中,找到來歷。絕大多數都是某一譯的經文,也有不少是綜合數譯的原文而成。先舅南梅序文中說:「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先舅氏之說,是真實報導,絕非虛文。
夏師會經的原因,就是因為宋代王龍舒與清代魏默深所會之本,有少數經文,乃會集者所自撰,故不如法。夏老力救此病,方成今本。現此會本已為海外佛教界公認為《無量壽經》九種中之善本,並採入新印之續藏。弟為此經作註解,非出於師生之私情,而實為關係眾生慧命之大事因緣也。
您謂會本對魏譯有刪節。誠然,確是刪節不少。此經第八種乃清代大居士彭二林所作,乃專就魏譯刪節而成。至於鳩摩羅什大師(乃七佛之譯師),於譯經時即有刪節。《阿彌陀經》本是十方佛贊,大師刪為六方佛;《金剛經》中「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梵文原經為八句偈,但大師所譯則刪為四句矣。蓋為契合華人根器,刪繁取要,正是弘經之方便也。
(二)至於每人之修持內容,實無定法,佛法只是應病予藥。因眾生有種種病,故如來有種種法。因眾生之病不同,故醫師之處方不同。決不可只用一個藥方治一切人之病,對於某一個人而言,亦應針對病情而用藥,今天上火應吃瀉藥,後病腹瀉便不能再吃瀉藥。修持之道亦復如是。例如磕十萬大頭,本為四加行之一,乃人人所必修者,但對您而言,高齡多病,且已修密數十年,則不必再專修此法矣。
具體修行因人而異。(至於每一人,亦可因其修持過程中之情況而異。)或重懺悔,或重讀誦,或重參究,或重禪定,或重持名,或重持咒,或專修,或兼修,種種排列組合,不妨千變萬化,但總原則,只是以對症為宜,總不應離開以下兩句名言:
持戒念佛看經教
察過去習無自欺
「無自欺」三字,至關重要。真實修行,應以深信切願,老實持名(或咒)為主。
(三)
1、念佛人(指信願持名之人)臨終有瑞相,上品往生者也。
2、念佛人臨終有惡相,決定不能往生者也。
3、念佛人臨終念佛,既無瑞相,亦無惡相,亦皆往生(此乃古德所說)。
二、答大經會本中最後所增四句之深旨
您問夏師所會《無量壽經》定本中最後增入「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之因緣問題。此問有關當前及未來之法運,經您提出,功德極大。
所問之四句,乃夏師於本經印成之後,而決定補入者(補於勘誤表中)。於是此本乃真成為定本,而不再改變。蓋此四句十分重要,既表明淨密不二,淨宗即是密教顯說,又顯示巨集修密乘乃德遵普賢之諸大菩薩等,共同之行持。此四句在八相成道之轉法輪相中。德遵普賢之諸大菩薩,能於十方示現八相成道之佛(此乃權小之佛,非究竟圓滿之果覺),故可「以諸法藥,救療三苦」。而其中之首,即為「升灌頂階,授菩提記」。使諸根成熟眾生,能上升至灌頂之位(可見灌頂之重要,千萬不可輕視),並授給菩提之記,此即俗說之授記成佛也。此下即為最末增入之四句,首曰:「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如上德遵普賢之諸大菩薩,為教導其餘諸菩薩,皆能成為密教之金剛阿闍黎。因密法乃究竟之方便,令眾生之三業,頓同如來之三密,但能相應,便得究竟成就。佛果之究竟處,正在此度生方便之究竟,故須教導諸大菩薩皆能成為阿闍黎,輾轉傳授此究竟方便之密法,普令速證究竟之果覺。下續接「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此中「相應」即「瑜伽」。前者為義,後者為音。故此四句之義,即為:為教菩薩作阿闍黎,以及受教之菩薩,為能充當阿闍黎,彼此皆須實修種種瑜伽(相應)之密行(即修種種密法)。如是則能「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經文極表密法之重要。
又《淨修捷要》云普賢菩薩「化身金剛薩埵 ,永為密教初祖」,故知密教初祖正是普賢,每代祖師皆是金剛薩埵 ,(如信不及,則可看為金剛薩埵 之代表。)是故經中,德遵普賢諸菩薩,普教餘諸菩薩咸能充當阿闍黎。蓋以普賢與金剛薩埵 本來不二,宏揚密乘正是普賢之本願也。
又普賢大士之極果,即普賢王如來,亦即阿達爾嘛佛。密教中稱金剛薩埵乃因位,普賢王如來乃果覺。故弟常對人說,修金剛薩埵 法,初步即是到家,即此意也。
三、粗答「發菩提心」與「稱性極談」
(一)大菩提心者,淺言之,乃大智大悲大願三結合之心,亦即行願菩提心與勝義圓融不二之心。《金剛經》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相即離相,此大智也。修一切善,大悲大願也。三者結合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但離相,則易墮於豁達空;若但修一切善,則成為有為法。皆不能直趨菩提。但終日度生,終日無度;終日念佛,終日無念;終日求生淨土,終日無願無求,方名大菩提心也。能發此心,必證正覺。結合淨宗則為廣度眾生,而求生淨土,能信是心是佛,仍舊老實念佛。如是行者乃必決定往生也。
(二)「稱性」中之「稱」字,即是「稱心如意」中之「稱」字。此乃如來稱心性登峰造極之談。開權顯實,大暢本懷,稱心而談,和盤托出。故云:「稱性極談」。性者自性,乃此心之本體,恒常不變者也。又稱者相稱之義,故稱性指與本性相稱。此性遍虛空,恒不變,體具萬德。今此談亦遍虛空,恒不變,具萬德。此談與自性相稱,故名稱性之談。
甲子冬小雪節(一九八四年)
答臨終一念可以往生
承詢「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何以臨終一念亦得往生?此問切要。蓋信願持名之功德,超情離見,不可思議。正如蕅益大師所示:「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蓋直指稱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蕅師所示,正與古經相符。六朝襄陽石經於「一心不亂」下,尚有二十一字,文為「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古靈芝、大估諸師皆尊石經。幽溪大師更謂今經訛脫,讀經者應補入此二十一字。若補入此二十一字則《阿彌陀經》與《大經》之十念必生,《觀經》之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往生,《寶王論》之臨終一念得生,均一味無殊矣。
稱名妙法,以佛果德作我因心,故我因心頓顯果德。蕅益大師謂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一念亦得往生。夏師云:「念佛即是自心現。」古云:「一聲佛號一聲心。」蓋信願稱名時,即是當人妙明真心顯現之時,故其功德微妙難思。蓮池大師謂《觀經》臨終十念得生,因念者頓契理一心故,故必得往生也。至於近世念佛者多,而往生者罕睹,皆以信願有缺故。蕅益大師曰:「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得往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一)論臨終往生,唯憑佛力。(二)不聞不睹,何懼魔軍。
您所問(甲、乙、丙)三問題,試答如下:甲乙兩問都是臨終之事:甲、無人引導,甚至幹擾。乙、心臟病發,臨終苦迫。因之畏懼,恐難往生。此二問實際是一個問題。其實皆因對淨宗是他力法門,體會未深。蓋臨終時能正念分明,安詳往生,決非專靠自力。一般凡夫何能有此水平?淨土法門所以能普被三根者,端在彌陀願力加持。行人如能信願持名符佛本願,則彌陀於行人臨終之際,必來接引。如玄奘法師所譯之《阿彌陀經》云「慈悲加祐,令心不亂」。蓋因彌陀慈悲,以佛威神功德,加持庇祐行人,故此行人臨終之時,才能不亂,正念往生也。平日信願持名,主要靠自力;臨終正念往生,主要靠他力。他力無邊,故不必有所疑懼。如真欲往生,正好現在努力,提高正信,切願求生。蕅益大師(蓮宗九祖)曰:往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蓋謂如有信願,即得往生,反之,則不能往生。可見目前首應弄清楚淨宗的道理,深信切願,必得往生,其餘一切,均不必多慮。
丙、疑懼有外道作祟,來擾身心。此問題今日正好回答,因有實際事例可作證明。今秋我在廣化寺念佛七講阿彌陀經宗要,末後引用印光老法師開示,謂念佛未得到一心者,不可急求見佛。若有此躁妄求見之心,則為自家的冤對提供機會。他們必借機幹擾報復,破壞行人。講完後,有一年老之女居士,前來問話。該人心情激動,神暗氣急,色憔悴,形容枯槁。連聲問曰:「您所講的,正是我的病。我的病已兩年多。因念觀音,就想見觀音。誰知見到觀音後,從此見種種相,擾亂不息。於是白天黑天,開眼合眼都見。或見善相,或見惡形,心驚意怖,苦惱無窮。夜不能睡,晝不能休。精神疲頓,神經緊張。無法可醫。縱滿室坐滿了人,仍見滿室都是惡相,遂致精神恍惚,身心俱疲,苦惱萬分,命在旦夕。」末後並問是否應念大悲咒來除魔?
我對答曰:「您不必修法去壓制,若去壓制,即是在作對。則這個結子,拉得更緊,更不易解開了。」於是我告以一法:「古有大德,在深山中,結一茅蓬,率眾共修。但該處山精野鬼,時來幹擾,或現佛菩薩相,或現虎豹惡形。大眾驚擾,不能清修,力勸大德遷移,但大德不為所動。三年後,野鬼俱寂,諸相皆無。大德曰:『野鬼伎倆千般有盡,老僧之不聞不睹無窮』。可見不聞不睹,不去管它,則魔惱自息,古云『見怪不怪,其怪自敗』,正此意也。」她當時要求小女寫下來交給她。本月初一日,我在居士林講《淨修捷要》。講畢,該女居士煥若兩人,體態安詳,容光煥發,精神奕奕,特來道謝。蓋小女所寫之字條送到後,諸相俱隱,幹擾全清,大患頓除矣。可見「不聞不睹」,真是去魔之良方,盼您一試。再者《十往生經》云:「佛言: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可見您若切願求生,一心持名,即得二十五位菩薩於一切時,一切處,來加護持。那還怕什麼外道的幹擾呢?末後,請聽一頌:
不聞不睹 平等大智
無愛無憎 不捨不取
般若妙用 不可思議
智光照處 魔障頓息
毋用排遣 不須對治
一心平等 諸魔絕跡
外道邪法 無能為力
自在安然 何必疑懼
捨諸分別 一念單提
深信切願 持佛名字
一聲佛號 萬德圓俱
如海一滴 具百川味
念佛求生 契佛本誓
佛遣菩薩 隨時護衛
現世安泰 臨終佛至
慈悲加護 蓮台迎去
勸君生信 莫更疑慮
信願持名 綿綿密密
乘佛願力 必定生西
蓮花化生 徑登不退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三日
一、答(一)願貴切實,(二)臨終觀行
拜讀大願,至表讚歎。妙解如環,情辭真摯,定邀四寶加被圓滿成就。竊以願貴切,貴落實。令學長勝願即貴在「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十六字。果能逐步落實,決定有願必滿,往生極樂,位登不退。甚至即此肉身,圓滿菩提。
承詢嫂夫人臨終觀何本尊為宜問題。頗瓦法本尊為觀音,嫂夫人平素自修為綠度母,臨時更改困難,故可直接觀自為度母。諦信度母即觀音(實際亦真是觀音)無二無別,決得相應。總之,諾祖開示:「汝能往生與不能往生,只看汝是真願意去與不願意去為斷。」故古云:「但辦肯心,決不相賺。」
更有進者,既承下問,敢不掬誠!行人於臨終緊張關頭,仍能自在修習頗瓦者,恐百中無一,甚至千萬中亦難有多少也。例如宋代蘇東坡居士才智過人,兼擅禪辯,晚歲以淨土為業,臨終又有善友在側。但最後一著,仍只是以手指心,自云「這裏著力不得」而已。持名尚不能著力,況於臨終時自運明點開頂往生乎!可見臨終一關,非同小可,萬勿掉以輕心。唯當勇猛精進,如救頭燃。養之於平日,方能用之於臨時也。我輩行人,結其求生淨土之勝願,臨終之際,萬緣放下,一心求佛接引,此時但能續念聖號或本尊真言,直到最後剎那,決蒙接引生西。只此最為簡易可靠。由此可見,嫂夫人於臨終之際,只要能提起平素熟念之度母咒(或聖號),即大事了畢矣!
二、(一)論開悟(二)勸躡解起修
大函敬悉。承詢樹上之猴,必以一手攀枝,若雙手齊放,即是悟境之說。此為老學長數十年來久參之老問題,既承下問,焉敢緘默。只好再扯一堆葛藤。禪云:「撒手空行。」又云:「如萬丈懸崖,縱身直下。」此兩語與老學長所聆之法喻相似。教云:「真心以實相為相,妄心以攀緣思慮為相。」有所攀緣執著,即是妄心用事。雙手齊放,頓無所攀,即是離妄。離妄即真。故云:「不用求真,唯須息見。」又云:「但盡凡情,別無聖解。」此時若有毫釐求真作聖之念,便是頭上安頭,於是猴子又攀住一枝新條矣!正當悟時,赤裸裸,淨灑灑,取捨情盡,凡聖體空,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非思量分別所能及。喻曰:「如萬里尋親,突於十字街頭,一眼看見親爹。」此喻初見本面時之驚喜也。又喻曰「賊入空室」,此語更好,蓋喻:「死盡偷心」也。可憐生這個小偷,冒危險,費心機,撬開門鎖,誰知室中空無所有,於是這一顆熾盛的「偷心」頓然止息。這也即是雙手齊放之喻也。數喻合參,或能稍窺悟時情景。至於函中所引《宗鏡》法語,均是妙諦。正宜「躡解起行,行起解絕」;「此是行時,非是解時」。近頗有以「解」為「悟」者,此皆錯認驢鞍橋為阿爺下巴頷者也。猿猴之病在於捨一取一,厭喧求靜,棄穢取淨,除迷求悟,捨凡求聖,去妄想入禪定,出生死求涅槃,總之手中必牢執一物,可換而不可無,故永無了期。
此尚屬上者。近更多有雙手齊執之行人,縱變為三頭六臂,每臂也必須執著,愛鎖情枷,名韁利鎖,邪見疑根,一一視同拱壁,愛玩不捨。如是修行,徒自欺爾!老學長久侍上師,聞法獨多,修法又勤,此皆多數師兄所未能及者,敬祈百尺竿頭,日新又新。敬獻芻言,以備採擇。
(一)進一步加深對上師之敬信。
(二)繼續發起大菩提心。
(三)嚴守密戒。
(四)老實修法。
(五)下座後憶念不斷,如未能,則應不忘佛法。
(六)未悟前,決不妄談經論,更不可談禪說密。
古云「大事未明,如喪考妣」,焉有心腸與人喋喋!且大事未明,即是大法未明;既未明法,又要談法,只是一盲引眾盲而已。不但無益於人,更是有害於己。因無知妄談,難免輕師慢法之語,犯罪於趾高氣揚之中,破戒在雄談闊論之際,真是可憐憫者。倘更深墮謗師謗法之坑,則其下場吾不忍言矣!
老學長用功勤而過失少,故成功希望甚大。近閱《大圓勝慧》,中云修「且卻」見性者,方可修「妥噶」。其課程表為:
1-2點:上師法,2-3點:且卻,3-5點:拙火定,5-7點:禮供念誦燒(火供),7-11點:妥噶,11-13點:禮供念誦,13-17點:妥噶,17-19點:護法與氣功,19-20點:觀無常,20-22點:本尊法,22-24點:臥入光明定。可見24小時全部在修持。臥床只兩小時,仍在入定。於是乃知密法之所以能即身成就者,在於菩提心大,從悟起修,晝夜精進不已也。近多有既未悟心,又不勤修,侈言即身成佛,直是笑談而已。唯願老學長以《宗鏡》為導,密法為行,淨土為歸。唯精唯一,再接再勵。誓盡此身出娑婆,無生而生證佛智。願共勉之!
一、答悟、修、事、理、願、行諸問題
來信及照片均收到,甚慰。從照片可見,頂開得很好。所提問題,依次解答:
(一)問:「悟不由參、不由修」是否等於與參修無關?
悟不由修,但亦不離修。至於「悟不由修」,更不能籠統。常云,參須真參,悟須實悟。且禪門自宋大慧禪師倡導,乃以參話頭為法門。又佛徒常行之修持方法有「學教」、「作觀」、「念佛」、「修密」與「參禪」,可見參與禪實有密切關係。但進而言之,古德有云:「諸方的禪是參得的,老僧的禪是會得的。」從後半句看,則參與禪又無關矣。總之「悟」是「行不到處」,非一切修行之法所能及,故云「一法不立」。但此決不可誤解為離一切修行才是,應知捨離修行更不能及。
(二)問:有人認為理無礙則事必無礙。
未必,未必!《首楞嚴經》云:「理須頓悟,乘悟並消。事須漸除,因次第盡。」又宗下常云:「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風停波尚湧,理契念猶侵。」其他同類語句甚多,難於俱引。
(三)問:「八風是動還是不動?」
此問實質是當人應否不隨八風而動之問題。此回答是決定而簡單的棗當然是不隨。教下之忍辱戒定,都是不隨之意也。至於宗下,一風也無,何有八風?更談什麼隨動不隨動?從風源起處,一眼照破。不於心外求法,還有什麼叫稱譏苦樂等。你於此處誤解頗深,所以再次提出。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懂得了許多!應知苦樂等境皆是自心,何必以自心分別自心,更何況從自心生起一心去隨自心,或不隨自心,豈非庸人自擾,頭上安頭?當前下手處一般以教下之忍辱戒定為宜。例如孔門教人「非禮勿視」等等是下手處。等到孔子晚年則是「從心所欲不逾矩」,但這決不是普通人的境界,實無法下手也。另外也決不可誤認為悟心之人如一灘死水,這又誤入歧途。昔白雲端祖師因弟子五祖演的開悟,而樂得手舞足蹈,可五祖演自若也。等到五祖演的侍者佛果開悟時,五祖演興奮到處告訴人「我侍者參得禪也。」
(從五祖所說,可見你提的「悟不由參」也是片面的)這以上不都是歡喜嗎?祖師痛哭流涕者比比也,這豈不是悲嗎?打人罵人者更多,這豈不是發怒嗎?但其悲喜憤怒之境與常人無共同之處。祖師之罵人,正是極度的慈悲,正是演說妙法。
(四)問:世法中認為,變化和運動是「絕對」的,出世法認為不動是「絕對的」。
這後半句話是完全錯誤的,佛法中沒有什麼「絕對」。佛教不說一,「一」就是絕對;佛教只說不二。不動更不是絕對的。宗門說「死水不藏龍」,又說「澄潭不許蒼龍蟠」,焉能是死硬的不動,那豈不是僵化?《金剛經》所說「如如不動」,多少人錯會!經中之意是指說法之人應如如而說(第一個如字是動詞,第二個如字是名詞),無有變動,也即是說不可背離「如如」而說也。《楞嚴》觀音耳根法門,初是「所入既寂」,這是不動,也即是靜也。緊接著便說「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便「不動」也無了。這還只是觀音大士初下手工夫。下面還有幾重「能所」須超脫,也即是說還有幾層筍皮須剝脫才是筍心。
(五)問:以宗言事,以教言性,如何避免邏輯上的衝突?
此問文義不顯,似為:教下講性,但性離言說故矛盾。宗下,本無一物。如談事,又是矛盾。如果即是此義則好答。此亦不是語言問題,(你信中問如何掌握語言?)而是實質問題。《楞嚴》說一切經教,都不過是「因標指月」而已。也即是說,不過是指示一下月亮所在的方向而已。到底什麼是月亮,那只有你自己眼見才知道。這不是語言所能解決和替代的。教之談性,正是如此,有什麼矛盾?世人的毛病有二:一是棄標求月,茫茫太空何易尋找?另一是認標為月。這一病最普遍,最難醫。一般往往以對經論、禪宗公案的理解當作悟。把「標」當作「月」。這不但永絕見月之望,並且連標也弄錯了。當前學禪之人,無論老中青,犯此病者十個幾乎有五雙,切須仔細。至於「以宗言事」,此四字本身有很大語病。現在姑不咬文嚼字,只談大意。禪宗不但不是強調無事,恰恰相反,而是以無事為病。這個問題又是十個幾乎有五雙都搞錯了。宗門所指責的,「墮在無事甲裏」,正批的是這班人。所謂「墮」者,墮落也。貶義詞也。禪德所示「但於事上通無事,見色聞聲不用聾」,又「無心於事,無事於心」,總之都不是一味無事一概斷滅去也。如是談事又何矛盾之有?
(六)如何判斷所發之願是否恰當?
此問最好。此問甚切,此問抓住了根本,此是聯繫當前實際行動的迫切之問,故表揚之。說來也難信,許多人修行一輩子,不懂得什麼叫發願,更不懂什麼叫切願。切者,懇切也,迫切也,切實也。切實兩字含義甚廣,亦包括俗言「切合實際」之義,亦即切己、切時、切機。所以首先應有自知之明,瞭解自己具備哪些有利和不利條件。其次是掌握世界、國家、社會的形勢,包括今天和明天。再則是默察法運之機緣,何者將興,何者暫隱。本人今生具體之願決不能脫離客觀形勢與法運因緣,但憑己意而盲動。發願不是細事,更不是只憑主觀臆想的事,而是一步一步從小到大,從淺到深,從抽象到具體,從浮泛到切實,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例如阿彌陀佛在因地中,以五劫的時間精勤求索,方才結得四十八願。您目前先發起原則性的願,於是一面修法,一面加深對於主客觀的瞭解,逐步形成具體的願。懇懇切切契合時機,這就是切願。既是切願,行動必然跟上來,這樣的願才可能「有願必滿」。目前就要求全部具體和恰當很難,但其中度生與往生之願肯定是恰當的、殊勝的。但度生二字目前仍是原則性的。具體內容,當然您自己也有設想,可是恰當與否,不宜主觀武斷。應多觀察總結,並請教師友。
二、答開頂後之修持
5月22日信收到。目前繼修金剛薩埵 法甚好,理由如下:(一)此法雖名為懺罪法,實為無上密宗無上大法之第一部分。(二)懺罪亦極端需要,為自為他普作懺悔,於劫火欲燃之際,有此甘露,利樂無窮。(三)此法已熟,可續修,多念百字明。另根據您之健康與願力,目前應速念滿長壽佛咒十萬遍(至少數)。當時蓮花精舍王上師對每一開頂者均如是要求。此十萬遍無論座上座下所念皆算數,座上則於念完本尊咒後接念長壽佛咒。長壽佛即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持咒不但長生,且有臨終往生與現世成就之大益。目前就這樣修。
三、勸深信
六字大明治病之法,目前不必修,將來亦不必修。但對此法應珍重,留待有緣人。能知之法不妨多,所修之法必須專。目前修行人忙忙亂亂,勞而無成,都是缺少信心,對自己現修之法信不及。於是東求西問,無有了期。這樣下去,請待驢年。其實,一句佛號、一句咒、一個種字、一個手印,莫不皆是圓圓果海。信得及,當下便用;信不及,徒然忙亂,到頭來仍是入牛胎馬腹。所貴是信心堅固,知見圓融。一切法含治病法,治病法含一切法。信得及,專修可,兼修亦可,輪修亦可。信不及,一切都成戲論!
四、論「依法不依人」,並再談發願
來信收到。內容豐富,思想真實,頗能反映勤修後之心境。欣悉竿頭日進,甚以為慰。現仍事冗,乃擇要先覆如下。
(一)來信謂「依法不依人」,「依法也依人」?
第一句乃古人四依之一,四依者:「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此四依實為萬古顛撲不破之至言也。所謂「依法不依人」之實旨,正如《菩薩戒》云:「其法師者,或小姓年少,卑門貧窮而實有德,是故不得觀法師種姓。」意云,當觀法師之見正與不正,莫觀其種族之貴與賤。此即「依法不依人」之正義,亦即求善知識之正眼。當重正知正見之實德,而不看其人之名望與地位也。近世依人之病更深,只慕名頭與牌號,唯重表面,故學法者如牛毛,而得道者如麟角也。《圓覺經》云:「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經意甚明。世間能遇之善知識當然是人,但應是什麼樣的人?經云「正知見人」。「正知見」即是法也。故云「依法不依人」。應因法而依,不是因人而依。此段經文極重要,盼終身信受奉行。此經名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經題直截名為了義經,可見此實為了義中之了義也。此經亦正四依中所指應依之了義教也。經意甚深,切盼深入參究。
從以上所引經戒,估計君之意見可以消除。只要正確理解「依法不依人」之話,便可免君所謂之流弊。殊不必另提「依法也依人」,另提一句,反易混淆。我看但說「依止善知識,依法不依人」較妥。《華嚴經》中文殊告善財云:「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緣。」《大乘四法經》云:「諸比丘盡壽乃至逢遇喪命因緣,必定不得捨善知識。」《圓覺》又云:「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此皆明,應依善知識,並尊之如佛也。但如何辨別善知識與惡知識,則應「依法不依人」。
(二)關於發願問題,函中有「選擇所集中的目標中,就有對自身的取捨標準,要準備犧牲什麼以集中力量得到什麼。」數語甚好。表示確在認真考慮發願問題,應珍重。但另一方面也不宜操之過急。大經中法藏比丘以五劫時間方才結成四十八願。當前,君之求索,不外「默察機緣」與「創造條件」兩途。因須利他,「他」即客觀方面。一切法從因緣生,當然要看機緣。至於「自覺」,雖是主觀方面,但也不能脫離因緣,自身之求法修法,也都要看機緣。故首須對於機緣有切實與深刻之瞭解。但又不可局限於現有因緣之中,而須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創造條件。當前首應創造的是「眼」。《觀世音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觀世音菩薩云:「欲誦持(大悲咒)者,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正如函中所云:「怎麼去辨別人,怎麼知道這是了義教。」這都首須具眼。所以你當前首須創造的便是「眼」。這也即是你當前首先應發的願。這正是觀音大士的教導。要持咒先須發這樣的願。你說按著經本把願文念一遍,這只叫「誦願」,不等於「發願」。真實發願,必然有行動跟上來。那就是止惡行善,懺悔祈願,誦咒修法,讀誦大乘。祈請上師三寶加被,早開正眼。你已有初步眼力,經過一些考驗。但還有更大考驗在後面。必須通過這些考驗,才有可能「得智慧眼」。通過考驗,不等於具眼,只是過程而已。
(一)略談慧業文人學佛通病,(二)勸老實修持,讀誦大乘
學長深具慧根,才華甚茂。先師夏老謂您根器過於Z某某,確是如實之言。Z公確甚聰明,參禪亦甚深入,所惜者聰明反被聰明誤。恃才傲物,自認為必可開悟,不料終身未能打破漆桶。其癥結所在,正是《首楞嚴經》世尊呵斥阿難者。阿難多聞第一,但不能免摩登伽之難。佛教導曰:「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阿難聞此並未了悟,仍以現前能推尋者為心。世尊斥曰:「咄,阿難,此非汝心!」「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世,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可見從古至今,從阿難到Z公以及以彼二人為代表者,無量無數之修行人,都是通患此病。認賊作子,煮沙作飯。不知當前能作決斷及種種思維計較者,只是第六識。八識中前五識及第八識均無過咎,只此第六第七兩識使人背覺合塵,枉受輪迴。第六識是分別,第七識則執我。由於執我與分別,故全真成妄,全盤都錯。而聰明人則受病更深。聰明人自恃比別人更能分別,更善計較,殊不知其自作纏縛,百倍於常人也。例如名學者某某自作聰明,謬指《大乘起信論》為偽書,而其文中之論點及論據均極可笑。又如尊函中所提到之Z某名人,竟將《心經》中之密咒譯為華文,真是荒唐蓋世。試問這四句為何玄奘大師不譯,難道大師不懂這四句梵文?但大師不譯。蓋不譯才真譯也。咒中每一字均有無量義,請問如何譯?勉強譯出非但掛一漏萬,實則掛一而漏無量矣。更有進者,密咒之妙處,正在於其無理路,離言思。《心經》之妙亦正在於前部有理路,可思議,末後直是四句咒,毫無理路,不可思議。從顯而密,即思議而入不可思議。故此經稱為般若之心。(書至此,適收到韓清淨居士所著之《心經頌釋》亦曰「此咒經意義,強解非所應。」可見譯咒真是畫蛇添足。)但大函中荒謬絕倫者,則莫過於某外國學者認為《阿彌陀經》是偽經之說。難道此外國學者,竟能超過羅什大師與玄奘大師?此兩位超絕古今之大譯師,均親譯此經,正顯伊等重視此經。又淨土法門乃千經萬論所共指,難道千經萬論都是偽!真是不值識者一笑。蓋慧業文人學習佛乘,總是易生知解。宗門常曰:「知解門開,則悟門塞,」又《圓覺經》曰:「以生滅心,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隨流轉。」蓋眾生意識分別,皆生滅心。以此妄心,欲解圓覺,則圓覺妙性,亦隨眾生心而流轉為有生有滅之妄相。故勸學長發一猛省,深認生平所自負一切聰明過人之處,即去道愈遠之處。從此甘作鈍漢,老實修行,方能跳出以上諸人之巢臼。至於實修,盼能密淨雙修。「密」則常修貢師親傳之度母(或亥母),(度母似更相宜,諾祖幽囚井下,因持綠度母,屢次中毒皆不死。)「淨」則常持阿彌陀佛聖號。必須「是心作佛」,方能證本來是佛之自心也。故此為首要。
其次則是「讀誦大乘」。蘇州有一老居士,自謂已開悟,實則尚未。夏師曾問伊,平日如何修持,伊曰:「我只是渾渾沌沌。」夏師曰:「你還有什麼渾,你早已是日鑿一竅而渾沌死。」夏老之當頭一棒,打得正好。惜伊不識,當面錯過。事後弟曾請問夏師:「似此渾沌已死者,當如何辦?」夏師曰:「繼續鑿,直到通身鑿通為止。」妙哉!妙哉!此真起死回生之妙藥。知識份子不能如愚夫愚婦之老實修行,正因渾沌已死。故唯有廣讀大乘,深參實究,鑿之不已,直到通體透脫,方到休歇之地。敬盼老學長一方面老實用功,一方面刻苦參研,行解相資,專精勤久,必將柳暗花明,別有一番天地。老學長誠意甚殷,下問於我,故不得不掬誠以報。謹以此密淨雙修,行解相資,二語作為供養。至於密淨之中,孰賓孰主,請您自決。
(一)答「茶碗」的空假中三觀(二)略談物質文明皆「有為法」
上次光臨途中備受辛苦,足證為法心切,甚為難得。所問敬答於次:
您問「茶碗」如何結合《金剛經》?
(一)「茶碗」,是假有,若根本無此物,何有此形?何有其名?今既因「形」得「名」,蓋由於假有也。「即非茶碗」。透過現象看本質,則何嘗有茶碗。只是一些電子、質子與中子,再究其實,則只是波動與能量而已,如是則茶碗成「空」,是即空觀。一個茶碗即假即空,(既是假有,復是空無)空假不二,是名中觀,故曰「是名茶碗」。
(二)物質文明能為人類帶來福利,但所能造福的範圍,只限於一個小小地球,乃滄海之一粟。若只照顧一個小地球,而拋棄無量無邊的世界,正所謂棄海認浮漚者也。
至於所謂福利,實際皆是短暫、虛妄。人間福利以及科學本身,都是有為法。《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世間科學總透不出三維空間,對於多維空間的真實境界,亦無所知。
末後,佛教徒中像您這樣因年老多病而退休之科學家應當如何呢?那就是:學如夢之科學,做如夢之研究,得如夢之發明,造如夢之產品,利如夢之人類。這些都不妨盡力而為,但必須牢記——如何出夢!
略談大圓滿法
L翁老學長道鑒。大示及法照同時寄達,歡喜無似。既聞道場開光,復瞻寶像莊嚴。蓮師法幢,蔚然建立,此實為大事因緣。學長偕伉儷與令媛令坦贊助之功,不可思議。為眾生賀,為蓮舍賀,亦深為學長合府賀也。至於大圓滿法包括「且卻」(立斷)與「脫噶」(頓超)。「且卻」完全同於中國之禪宗,無修無證,一法不立,不歷次第,見性成佛。行人若與「且卻」相應,則同於禪宗之頓悟。至於「脫噶」則必須在與「且卻」相應後,方可開始修習。目前大陸,學密者多喜躐等,未契「且卻」,而大修「脫噶」。修法者興高采烈,自認為得無上法,而不知如是修持正是煮沙作飯。蓮舍之法極妙,大圓滿即攝於生起次第之儀軌中。例如四臂觀音法及蓮師馬王金翹鳥法均有最極殊勝之大圓滿部份。此即無上之妙法。
對於精舍拙見以為:(一)對於同學,貴精不貴多。(二)對於道場,重實質而不重形式。香火興旺、壇城莊嚴者皆形式也,而實質者,法也。發無上菩提心,如法修持,如是之人,所在之處,即是道場。(三)對於法,重悟心,而不重境界、靈感、禪定、神通。盼同修能於修生起次第中,直趨大圓滿。
答學密須兼修西方淨土並讀誦大乘
蓮師法乃蓮華精舍必修之法。王上師指定精舍所有同學均以蓮師為上師,嘛嘎哈拉為護法。至於本尊則可因人而異。再者,精舍初十之會供,王上師亦指定為蓮師會供。故知蓮師乃同學人人必修之法。蓮師與阿彌陀佛、觀世音本為同體,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故紅教尊彌陀崇淨土。諾那祖師曰:「修任何本尊皆必須兼修西方淨土。」因西方淨土有彌陀大願攝受,最易往生也。
您夫婦發心真實,對於密乘信仰甚堅,學法因緣又極殊勝,實為多劫善根所感。切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對於大乘經論,用心讀誦。王上師曾指定精舍同學必讀與參考之經論各十餘部。《金剛經》《圓覺經》《法華經》《普賢行願品》《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經》《維摩詰經》《地藏經》《藥師經》《六祖壇經》《大乘起信論》皆必讀者。昔有人問諾祖,什麼是密宗境界?祖師答曰:「密宗境界不可說,不可說。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是密宗境界。」諾祖開示是無上醍醐,愚即是從此經入。
贅語
校稿初竣,於午餐之際,俄頃得一偈,附錄於後,以代結語。
校稿偶興
清淨一句萬德嚴
掩耳不聞末後句(註1)
六根齊攝當下是
持名即禪即持咒(註3)
禪密淨土一而三
「無心猶隔一重關」(註2)
三密相應剎那圓
且卻即是祖師禪(註4)
丙寅(一九八六年)初秋龍樹大士聖誕 黃念祖志於北京蓮舍
註1:宋黃龍忠禪師觀水磨發明心要。佛眼曰:「吾有末後句待吩咐汝。」黃龍掩耳而去。
註2:古德云:「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
註3:《大集經》:「若人但念阿彌陀,是為無上深妙禪。」
註4:且卻義為立斷,乃紅教大圓滿法中之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