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講錄

 

道源老法師講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法航

 

進入能仁佛學院,親近源公院長,算來已是整整四年了。在這四年當中,院長一直坐鎮院內,為我們講經授課,而且規定每一學期至少講一部經。這是他老人家為作育英才,而盡責的一面。院長講經的本事,早已有口皆碑,不但被譽為臺灣獨一,就是海內外也無二!我們在他座下四年,深受法益,的確是盛名毫不虛傳。

 

自從受教以來,法恩的化育,使我充滿了慶幸與感激!善知識難逢難遇,我終於遇到了,而且是遇得那麼長久。這是托福於善根因緣,也是仰賴於佛光的照臨。因為親近院長除了身教、言教可以使我獲益良多之外,還使我得到淨土法門的究竟利益。院長在了生死的行門當中,是以淨土法門為依歸。我在他老人家座下學法,也就很自然地認識了淨土法門的殊勝。院長說:「末法時代的眾生,非念佛無以了生死,非念佛無以度有情!」這正同於印光大師說:「九界眾生雖是門,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普利含識」了。所以再一轉胞胎,便不知升沈何所的茫茫大海裏,我能夠直截了當地親近到慧眼別具的淨土宗師,這是何其有幸啊!

 

由於院長是位淨土宗師,所以同學們都一直希望著,能在他老人家座下聽一部阿彌陀經。去年佛學院學期滿,全體同學由院長的領導下,打了個圓滿佛七。佛七期間,院長以阿彌陀經,作為念佛的開示。一來是滿同學求法的心願,二來是特藉此難得的機緣,為我們這些即將畢業的學生,作修行上的最後強調!我常想:得遇明師若此,生死從此有託,只看各人能否死盡偷心,老實念佛吧了!

 

這次佛七的開示,承蒙源公上人垂慈,給我學習的機會,令我將七天的講詞全部記錄下來。我明知自己沒有這份能力,但是四年學法千年恩,只好以惶恐的心情,依教奉行了。阿彌陀經的要旨,不出信願持名,惟願見聞受持者,都能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倘若信願真切,報盡命終,便即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法航智不蘊靈腑,功未到毫端,只是就事論事,略記本末而已,是為序。

 

中華民國六十九年歲次庚申農曆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七日在臺灣省基隆市八堵路正道山海會寺

 

第一天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閒岔,今年的念佛七要向各位講阿彌陀經,所以這部阿彌陀經就當成念佛七的開示,在這七天以內準備把阿彌陀經講完,請大家留心諦聽!

 

首先介紹幾部阿彌陀經的註解:一部是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蓮池大師是淨土宗第八位的祖師,他著了阿彌陀經的疏,恐怕我們不懂得這個疏,再作個鈔,鈔是解釋疏的,疏是解釋經的,所以就叫「阿彌陀經疏鈔」;另外一部是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蕅益大師是淨土宗第九位的祖師,他註的「彌陀要解」,在一切阿彌陀經的註解之中,是最好的一部註解。但是「彌陀要解」不太好懂,要想懂得這部「彌陀要解」,我再介紹兩部註解:一部是圓瑛法師的「彌陀要解講義」,一部是寶靜法師的「彌陀要解親聞記」,看這兩部就可以懂得「彌陀要解」了。諸位要是發心研究阿彌陀經,就看這幾部註解;但是我要勸導諸位,你不是看一遍就可以了解,最好多看幾遍。佛經的道理很高深,你看阿彌陀經的經文不是很好懂嗎!看了「彌陀經解」反而不好懂,那是什麼道理呢?這就是蕅益大師把這部阿彌陀經裏面的深奧道理都發現出來了,所以你看一遍是一遍的道理,看兩遍是兩遍的道理,多看幾遍你懂得道理就越多。

 

解釋佛經,必須「分科判教」。不分科,不知經文之節段,不判教,不知經義之淺深。釋經的方法,以天臺宗與華嚴宗為最完善,天臺宗用的是「五重玄義」,華嚴宗用的是「十門分別」。此次解釋阿彌陀經消文、釋義、顯理、分科、判教,悉皆依據「彌陀要解」。但有一點與「彌陀要解」不同,就是不與四教相配合。因為初學的人,不懂天臺四教,若與四教配合得越詳細越看不懂。「彌陀要解」用的天臺宗「五重玄義」,即「名、體、宗、用、教」。

 

第一釋名:即解釋一經的名題。佛經雖多,其題目之取材不出三種,即人、法、喻,其組織之方式不出七種,即「單三、複三、具足一」等七種立題。單三者:一、單人立題,如本經。二、單法立題,如「涅槃經」。三、單喻立題,如「梵網經」。複三者:一、人法立題,如「文殊問般若經」。二、人喻立題,如「如來師子吼經」。三、法喻立題,如「妙法蓮華經」。具足一者:即人、法、喻具足立題,如「大方廣佛華嚴經」。本經叫做「佛說阿彌陀經」,能說的佛及所說的佛,皆是究竟覺悟的人,故為單人立題。

 

第二辨體:本經以實相妙理為體。一句彌陀名號,體即法界,故本經以實相妙理為體。

 

第三明宗:本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的宗要。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滿所願,而證所信。故依信、願、行為本經之宗要。

 

第四論用:論用者,論其功能力用。本經以往生極樂,圓證三不退為力用。

 

第五判教:教者,聖人被下之言,略稱「言教」。即是如來所說之經,皆名為「教」。天臺宗分判如來四十九年所說之經為「藏、通、別、圓」四教。「藏教」即小乘教。「通教」即通於小乘,通於大乘之初始大乘教。「別教」即別為菩薩所說之大乘教。「圓教」即圓融無礙,圓攝諸教最高之大乘教。圓教之經有二部,即華嚴經與法華經。蕅益大師則判釋阿彌陀經為圓教,他說:「華嚴之奧藏,法華之秘髓,皆在此經」!華嚴經最後一品,即普賢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故本經信願持名,往生淨土為華嚴深奧之藏。法華經偈云:「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本經專示持名念佛,圓證三不退,必得成佛,故為法華秘密之髓。因此判本經為圓教。

 

以上略講天臺宗之五重玄義,以下開始講解本經之題目及譯經之人。

 

佛說阿彌陀經

 

先講「佛」字;「佛」即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按我國歷史在周昭王甲寅年四月初八日,降生於天竺(印度)之迦維羅衛國;父名淨飯國王,母名摩耶夫人,佛名為悉達多太子,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說法四十九年,八十歲示現涅槃。

 

第二個「說」字;「說者悅也,悅所懷也」。佛以普度眾生為懷,現在說出阿彌陀經,三根普被,萬修萬人去,得隨其普度眾生的心懷,故歡悅而說。「阿彌陀」乃極樂世界的教主;久遠劫以前為大國王,是時有佛,號世自在王如來,聞佛說法,發心出家,名法藏比丘。發四十八個大願,廣修無量功德,因圓果滿,在西方造成一個極樂世界,接引念佛的眾生,往生彼國。「經」者,梵語「修多羅」,華言契經。謂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故名契經,簡稱為「經」。又經者「徑」也。徑是一種快路,也就是捷徑。走的路不需要繞大彎子,很快就到達目的地,這叫徑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能了生死成佛道,這是修行法門中一個最快的徑路,故「經」字亦可解釋徑路之「徑」也。

 

經題六個字,有能、有所、有通、有別。第一個「佛」字乃「能說」此經的釋迦佛,「阿彌陀」乃「所說」的阿彌陀佛;這是能所一對。「佛說阿彌陀」五個字,乃本經的「別」題,別於一切經故。「經」之一字,乃是「通」題,通於一切經故;這是通別一對。講解經題已竟,再講譯經之人。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姚秦」是說明譯經的時代。我國當時一連有兩個秦國,歷史家分為前秦、後秦;尤恐不顯明,再加上國王之姓以分別。前秦的國王姓苻,稱為苻秦。後秦的國王姓姚,稱為姚秦。「三藏」是指經藏、律藏、論藏。古時候法師,分的很清楚;通經者稱為經師,通律者稱為律師,通論者稱為論師。經、律、論悉皆通達,方可稱「三藏法師」。梵語「鳩摩羅什」,華言童壽。因他七歲時就大徹大悟,講經弘法,不異於高壽的老法師!以童子之年,而有高壽之德,故稱其德號為童壽。「譯」是翻譯,這部阿彌陀經是在姚秦時代,由貫通三藏的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

 

以上講解經題及譯經人已竟,以下開始講解經文。在未講經文之前,先說說「分科」的重要性。分科就是一部經的綱要,經文分不開,則這一部經的綱要就攝持不住,所以要分科。凡是佛說的經,無論長的經文,短的經文,都分三大科。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流通分。華嚴經最長,有六十萬字,也是分這三大分。法華經六萬字,一樣分這三大分。阿彌陀經只有一千八百多個字,還是分這三大分。最初發現每部佛經皆應分為三分的是晉朝道安法師,當時有人批評他,說是「割裂佛經,罪過無邊」。到了唐朝玄奘法師翻譯出來的「親光菩薩佛地經論」之後,方知印度早有佛經應分三分之說,大家就認為道安法師有先見之明。因此反毀謗而轉為讚歎!稱之為「彌天高判」。現在開始分科:

 

甲一、序分    甲二、正宗分    甲三、流通分

甲一序分分二    乙一、通序    乙二、別序

乙一通序分二    丙一、標法會時處    丙二、引大眾同聞

 

丙一、標法會時處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這是通序的第一科,標法會時處,通序亦名證信序。通序者,通於一切經,一切佛經開始都有這段經文。證信序者,有這段經文證成可信是佛說的經。這段經文亦名六種成就,「如是」二字,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一時」,是時成就。「佛」之一字,是主成就。「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下文「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眾成就。

 

六種成就之由來,是釋迦佛四種遺囑之一。佛將涅槃時,阿難尊者有四種請示。第一問、佛住世時,依佛為住;佛滅度後,依何而住?佛言:依四念處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謂之四念處。第二問、佛住世時,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何為師?佛言:以戒為師。第三問、一切經首,當安何語?佛言:如是我聞等。第四問、惡性比丘擾亂時,佛住世時,佛自調伏;佛滅度後以何調伏?佛言:默擯之。因此,佛經開始皆有「如是我聞」等六種成就的一段經文。佛說一切法從因緣生,因緣不具足,法生不起來。佛講經說法的法會,就是因緣所生的,要有這六種因緣具足,法會才能成就,缺一則不可。

 

第一、信成就者:「佛法大海,惟信能入」。若無信心,法會何由成就?是故六種成就以「信」為首。第二、聞成就者:「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娑婆世界的眾生,以耳根最利,是故佛度眾生,必須說法。若無「能聞」之人,法會亦不能成就。第三、時成就者:說法必須有好的時間,若天氣大寒大熱,或是兵荒馬亂,法會亦不能成就。第四、主成就者:此為法會中的重要因緣,若無說法的「主」人,即使其他五種因緣具足,亦不能成就法會。第五、處成就者:若無說法的「處」所,法會亦不能成就,將在何處說法呢?第六眾成就者:講經說法,為令「眾」聞。若無聞法的大眾,法會亦不能成就。是故以上六種因緣,名為六種成就。

 

現在開始講解經文:「如是」二字是信成就,有三種解釋。第一是指法之詞,指著這一部經法叫如是,也就是指著這一部阿彌陀經叫如是。第二是信順之詞,信順者就是信仰順從。佛說的法我信仰,佛說的法我順從,這樣就如是。假若不信仰不順從就不如是,所以「如是」者為信順之詞。第三是顯理之詞,就是顯實相妙理。「如是」二字先消文,再釋義。怎麼叫做「如」?不變謂之「如」。怎麼叫做「是」?無非謂之「是」。因為一切法皆有生住異滅,成住壞空,隨時都在變動,所以都不是「如」;不變動的,沒有生住異滅,沒有成住壞空才叫做「如」。無非謂之「是」;我們所說的「是」是有一個「非」對待著,而如是之「是」若有個「非」對待著,並不是絕對的「是」了。要沒有「非」才叫絕對的「是」,所以無「非」謂之「是」。現在依著這兩個字來顯理,「實相妙理古今不變謂之如」;什麼法才不變呢?即是實相妙理。古時候如是,到今天亦如是,古今都不會變動,故稱曰「如」。「無非謂之是」,依實相妙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故稱曰「是」。「如是」二字,蕅益大師解釋得太好了。我們念佛是依著心念的,能念佛之心就是實相理體,依著實相妙理來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所念的阿彌陀佛是實相理體,所生之極樂世界亦是實相理體。能念之心,所念之佛,能生之信願行,所生之淨土,能所一一皆是自心實相所具,亦即自心實相所作,依著實相妙理求生淨土,古今不變決定無非,故稱為「如是」。懂得這個顯理之詞,我們的信心就堅固不易動搖了。否則我們以為念阿彌陀佛是個粗淺之法,實際是甚深玄妙之法,因為這是依著實相妙理來念的佛,這樣我們

的信心就會堅固,所以「如是」者亦稱「信成就」。

 

「我聞」是聞成就,我們要想修行用功,增長智慧,明白佛理,必須廣學多「聞」,不明佛理怎麼修行呢?所以「我聞」名為聞成就。我是指誰呢?我是指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在諸大弟子中是多聞第一,而且得到總持法門。凡是佛說的法他統統記得,一句也不會忘記。所以佛涅槃後,他將佛四十九年所說之法,全部背出來,把所背誦之法集錄出來,即是現在流通的經典,這是阿難尊者他親從佛聞的。再把「如是」合起來講,「如是」若以淺的來講是指法之詞,「如是我聞」,就是指著如是這一部阿彌陀經,是我阿難親從佛聞的,故為「如是我聞」。講解佛經可以講深,可以講淺,但是不可以講錯,講錯了就瞎眾生的智慧眼。前面依實相妙理來講,講得很深,假如講不出這麼深,不要緊,就以最淺的指法之詞來講,絕對不會錯誤的。

 

(釋疑)問:世尊成道之日為阿難出生之日,阿難二十歲才出家,世尊說法已經說了二十年,結集經藏時,阿難如何能誦出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之法呢?

 

答:解釋這個疑惑須要知道阿難出家的因緣。世尊度阿難出家時,阿難說:我很願意出家,但世尊說法已經說了二十年,我都沒有聽到,因此我不願意出家。世尊說:只要你肯出家,我可以把過去二十年所說之法,為你再說一遍。這樣阿難才答應出家,所以阿難尊者才能誦出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之法。

 

「一時」者為時成就。講經要有講經的時間,但是佛經上記載的都是一時,沒有說某年、某月、某日,這也是當時結集經藏的人有大智慧。若是記載上某年、某月、某日,反而不好懂,因為各個國家的歷史不同。佛在印度說法,走遍了五印度,一時到這個國家說法,一時到那個國家說法,在時間上無論那一國都不好定。再者,佛法將來流通到全世界,各國的年、月、日也不一樣。尤其佛說法,一時天上,一時人間,時間更不一樣。如華嚴經七處九會才說完,人間說了三處五會,天上說了四處四會;這樣天上的時間與人間的時間怎麼記載?到底是某年、某月、某日呢?不能記載的,所以只記載個「一時」。這個「一時」蕅益大師解釋得好,怎麼稱為一時呢?「師資道合,說聽究竟」就稱為一時。「師資道合」者,師是老師,資是弟子,老師跟弟子之道相合,老師願意講佛法,弟子願意聽佛法,師資之道就相合了。「說聽究竟」者,老師把佛法說究竟圓滿了,弟子聽佛法也聽究竟圓滿了,一時圓滿,故稱為「一時」。

 

「佛」者乃梵語「佛陀」之略稱,為主成就。一個法會必須有說法的主人,像我們現在開一個講經法會,必須有一位講經的法師,沒有一位講經的法師,講經的法會如何成就呢?佛住世時,就是講經的法師,所以他是說法的主人,故稱為主成就。梵語「佛陀」略稱為「佛」,華言覺者;「覺」是覺悟,「者」是指人之詞。覺者是覺悟的人,一個大覺大悟的人,就稱為佛陀。那為什麼不直接翻譯成覺者,而保留了原來的梵音呢?因為「含多義」不翻,這在中國翻經的法會有五種不翻的規定。五種不翻者:第一、秘密故不翻,如陀羅尼者。第二、含多義故不翻,如薄伽梵之語具有六義者。第三、此方所無故不翻,如閻浮樹者。第四、順古故不翻,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第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者;所謂般若二字,聞之者生信念,如譯為智慧則生輕淺之意故不翻。含多義不翻乃五種不翻之一,即是一個梵語的名相,含的意義很多,而在中國找不到很適當的名詞,所以就不翻。佛陀如果簡單的翻成覺者,還不夠佛陀的意思。因為要具足三覺才能稱為佛陀。三覺者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先講自覺,自己覺悟了稱為自覺。覺悟了什麼呢?覺悟了「真心本有,妄心本空」。凡夫的心是個虛妄不實的心,本來是空空洞洞沒有一個心,我們執著出來有個心。妄心本來是空的,這妄心沒有本體,妄心的本體就是真心,真心是本來就具有的。用一個比喻來說:真心如水,妄心如波,波沒有本體,波的本體就是水。在華嚴經上說:世尊成道時,三嘆奇哉!看見「一切眾生悉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眾生就因為把妄想都當成真實的,而起了執著,所以把如來智慧德相統統蓋覆住了。因此眾生與諸佛不同,就是眾生多了一個妄想執著。只要把妄想觀空,不起執著,立地就成佛。因為真心本來就具有的,妄想心本來是空的,世尊自覺就是覺悟這個道理。自己覺悟了以後,就看見眾生是可憐愍者,你們本來是佛,為什麼要當個苦惱的眾生呢?所以就要說法度眾生,稱此為「覺他」,這自覺而又覺他,就是以先覺覺後覺。第三種覺是「覺行圓滿」;行即是功行,自覺的功行,覺他的功行都圓滿,稱為「覺行圓滿」。三覺圓滿就是超九界以獨尊的德號。六道的凡夫皆迷而不覺,佛能自覺,就超過了六道凡夫,也就是超過了六凡法界。二乘聖人自己覺悟了,但是不肯「覺他」,即不發菩提心,不行菩薩道。佛不但自覺而能覺他,又超過了聲聞,緣覺二乘法界。而菩薩呢?他既能自覺也能覺他,但他的覺行不圓滿。佛的覺行圓滿,超過了菩薩法界。這樣就超過了六凡法界,超過了三乘聖人的法界,超九界以獨尊,故稱為佛陀,譯為覺者。

 

(釋疑)問:世尊自己成佛,可謂自覺的功行,已竟圓滿。但是現在還有無量的眾生尚未得度,何能謂之覺他功行已竟圓滿呢?

 

答:凡是善根成熟的眾生,應當見佛得度者,皆已度盡,故謂之覺他之功行亦已圓滿。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此為處成就。梵語「舍衛」,華言聞物。乃印度之大國,國王名波斯匿,因為該國名聞全印度,而又物產豐富,故名「聞物」。在該國都城之郊外,約六里遠的地方,有一祇樹給孤獨園。「祇」是祇陀之略譯,華言戰勝,乃波斯匿王之太子。太子出生時,適逢與鄰國交兵戰勝,為紀念其戰功,故為太子取名祇陀。「給孤獨」之梵語為須達多,乃一位長者之名。幼而無父曰「孤」,老而無子曰「獨」。這位長者不但大富大貴,而又是大慈善家,常常周給孤獨之苦人,故尊稱為給孤獨長者。此處道場,乃祇陀之樹,給孤獨之園,故名「祇樹給孤獨園」。現在再詳細講講此座道場之因緣由來。

 

須達多長者,為兒娶婦,去了鄰國王舍城「珊檀那」長者家中。珊檀那半夜起來,打掃舍宅,準備菜飯。須達多聽見了,就起床問珊檀那,全家忙碌是為了請國王或是為了嫁女兒之事呢?珊檀那說:是為了請佛來應供。須達多善根深厚,聽到了一個佛字,身毛皆豎!即問:「何以名佛」?珊檀那廣說佛的功德,須達多又問:「佛現今在何處?我很想見佛」。珊檀那答說:「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須達多求珊檀那同往見佛。見佛後,佛為他應機說法,須達多即獲得須陀洹果。「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乃聲聞四聖果的初果,已超出凡夫而入於聖人之流。須達多當即求佛往舍衛國說法,佛即受請,並告他說:必須籌建一座大道場,因為我的弟子很多,要有大的講堂,大的宿舍的花園才能容納。須達多回國後想找一個理想的好地方,結果找到祇陀太子的花園,地方很大環境清幽,實在太好了。於是他向祇陀太子要求買下這個花園,祇陀太子聽了笑笑說:「我是一國的太子,怎麼能賣花園呢?」給孤獨長者說:「您一定要賣給我,因為我要請佛來說法。」祇陀太子的善根沒有給孤獨長者的深厚,雖然聽見了佛字,但沒有反應,而他卻說了一句戲言:「如果你一定要買我的花園,必須用黃金把我花園的地面全部舖滿了,我就賣給你。」給孤獨長者說:「好!我請佛說法甚為重要,黃金算什麼呢?」給孤獨長者是個大財主,家裏黃金很多,於是用象把金庫裏的黃金送往祇陀太子的花園,把花園裏的地面都舖滿了黃金。看管花園的人把此事報告太子。太子聽了很驚訝說:「有這回事嗎?他真的連黃金也不要嗎?」於是到花園一看,真的是拿黃金舖地。太子對長者說:「我是一國的太子,怎麼可以賣花園給你呢?我只是跟你開玩笑!」給孤獨長者說:「你既然是一國的太子,怎能跟我開玩笑呢?是你說黃金舖滿了地面就賣給我,怎麼又說不賣呢?」這一說把祇陀太子的善根發動了,心想此人這麼多的黃金都捨得,這位佛一定是了不起的人。於是就說:「我是太子,不能賣花園的,你一定要,我就送給你好了!」這位給孤獨長者是位初發心的人,對於功德之相還是有所執著,認為非買不可。祇陀太子說:「空地已舖滿了黃金,就算是賣給你了,可是樹底下沒舖到黃金,仍是我的權利。若是把樹拔掉,這個花園就不好看了。不如這樣吧!樹算我供養,花園算你供養的!」給孤獨長者一聽,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答應了。給孤獨長者立刻動工,把講堂、宿舍都建好了,就禮請佛及其諸大弟子來,並把此段因緣講給佛聽,並請佛給此處取個名。佛說:「紀念你們兩位大施主,樹是祇陀太子的,花園是給孤獨長者以黃金舖地買的。因為祇陀貴為太子,所以把他的名列在前面,稱為祇樹給孤獨園。」

 

「處成就」是很重要的,我們發菩提心要弘法利生,要講經說法,若沒有講堂,怎麼講給人聽呢?所以講經的處所非常重要。現在所有翻譯過來的經典中,大部份都是在祇樹給孤獨園裏講的;因為佛說法四十九年,單在給孤獨園就講了二十五年之久。為什麼呢?因為它環境清幽,設備完善,佛講經時,常隨眾就有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還有其他的人。若是講堂小,宿舍小怎麼能容納得下呢?由此可知,成就一個講堂,其功德真是不可思議的。

 

講到這裏,把「丙一、標法會時處」一科講完。

 

丙二、引大眾同聞分三

丁一、聲聞眾    丁二、菩薩眾    丁三、天人眾

丁一、聲聞眾分三

 

戊一、明類標數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為聲聞眾的第一科,明類標數。聲聞眾即指這些「大比丘僧」,這是「明類」,「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標數」。「比丘」是梵語含有三義。第一怖魔,第二破惡,第三乞士。第一怖魔者,即出家後要受比丘戒,登壇正受具足戒白四羯摩的時候,第六天的天王,魔王波旬的天宮便會起大震動。因為他認為欲界的眾生都是他的子孫,凡是有人出家,他的子孫就少了一個,所以他會驚怖,這叫「怖魔」。第二破惡者,出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斷煩惱,煩惱是惡法,所以要「破惡」。第三乞士者,釋迦佛規定出家人要去托缽化飯吃。化即是「乞」,有學問有道德的人稱為「士」。出家人的托缽化飯與社會上討飯的貧人不同,因為出家人雖然托缽乞食,但是具有學問道德,而且受人尊敬,故稱為「乞士」。具足以上這三種意義,叫做「比丘」。這部阿彌陀經是大乘經,而參加彌陀法會的都是回小向大的比丘,故稱之為「大比丘」。

 

「僧」是梵語「僧伽耶」的略譯,華言和合眾。和合眾分事和、理和。理和者,同證無為之理;事和者有六種,即身、口、意、戒、見、利,稱為六和僧。就是要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這六種事和再加上理和,即是和合眾。

 

「千二百五十人俱」,此為常隨眾,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佛成道後,度了舍利弗、目犍連兩位尊者出家,他們兩位未出家前皆是外道的首領,有外道的弟子各一百人,出家後就帶來了二百個弟子。以後再度三迦葉,即「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和「伽耶迦葉」,這三兄弟也都是外道的首領。優樓頻螺迦葉帶了五百個弟子來,那提迦葉、伽耶迦葉,各帶二百五十個弟子,三迦葉共帶了一千個弟子,與舍利弗和目犍連的二百個弟子加起來,就有一千二百人。還有耶舍長者子帶來五十個弟子,共有一千二百五十個人。這些弟子在沒有見到佛之前,皆是學外道的,受些無益的苦行。見佛之後,都斷了煩惱,證得四果阿羅漢。由於感念佛恩深厚,所以發願盡此一報身,常隨於佛。自此以後,佛走到什麼地方,他們就跟隨到什麼地方,故稱「常隨眾」。並不是釋迦佛講經時只有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來聽,另外還有很多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都在法會聽講。以上是「戊一、明類標數」講完。

 

戊二、表位歎德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皆是大阿羅漢」是表其果位。聲聞眾所證的聖果有四種,即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最高的是四果。阿羅漢含有三義,第一殺賊,第二無生,第三應供。第一殺賊者,是個譬喻之詞,把煩惱斷除,等於把煩惱賊殺死了。第二無生者,把煩惱賊殺死後,就證得無生,永遠不再流轉生死了,故稱無生。第三應供者,因為已證得最高的四果阿羅漢,應受人天的供養,所以稱為「應供」。比丘三義與阿羅漢三義,是因果對照。比丘因位中之「破惡」,即阿羅漢果位中之「殺賊」;因位中之「怖魔」,即果位中之「無生」;因位中之「乞士」,即果位中之「應供」。現在的在家弟子要打齋供眾,就是請出家師父來「應供」,我們出家人不能說去「應供」,只能說「趕齋」,因為我們還未證得阿羅漢的果位。為什麼叫「大」阿羅漢?因為阿羅漢是聲聞乘最高的果位,故稱「大」阿羅漢。再一種解釋,來此聽講阿彌陀經者,都是回小向大的阿羅漢,故稱「大」阿羅漢。

 

「眾所知識」者,此為「歎德」。前面是表明其果位,現在是讚歎他們的功德。「眾」是大眾,就是一切眾生所知所識,不但知其名,而且識其面,這就是他們功德的成就。眾生怎麼都知道他們的大名,甚至於都認識他們的面貌呢?因為他們常常跟眾生結緣,平常講的聲聞眾是小乘人,只肯自利,不肯利他。但是回小向大的聲聞,不但自利,且常利益眾生,與眾生結緣,所以功德也就無量。「眾所知識」,就是讚歎他們的功德。以上將「戊二、表位歎德」講完了。

 

今天就講到這裏,話說多了打閒岔,大眾好好念佛吧!

 

第二天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閒岔!昨天已將「戊二表位歎德」一科講完,今天接講「戊三列上首名」。

 

戊三、列上首名

 

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跎、阿難陀、羅侯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冕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

 

「上首」就是上座,如現在學校「班長」的意思。這一千二百五十個大比丘叫什麼名字呢?因為不可能把每個人的名字都列舉出來,所以只列舉上首的名字,也就是「上座」的名字,一共有十六位,稱為「十六尊者」。

 

「長老舍利弗」,「長老」,就是德臘俱尊的意思。他的功德很「長」,戒臘很「老」,稱為「長老」。說到戒臘,出家人不是以世俗上的年齡來論定的,而是從受戒後結夏安居的那一年算起,初夏的比丘就是第一年的戒臘,二夏就是第二年的戒臘,功德和戒臘又長又老的,即稱為「長老」。「長老舍利弗」,不單是舍利弗才稱為長老,「長老」這兩個字是一直貫通到下面這十五位尊者的,在一千二百五十個大比丘中,他們十六位都是德臘俱尊的長老。

 

這十六位尊者都是上首,為什麼把舍利弗列為第一名呢?因為舍利弗在聲聞眾中「智慧第一」。梵語「舍利弗」,華言「身子」亦譯「鶖子」,「身」與「鶖」都是他母親的名字。因為他的母親身材窈窕,故名為「身」;眼睛像鶖鳥的眼睛那樣美麗,故名為「鶖」。印度的風俗與我們中國不同,中國人對於父母的名字有忌諱,若取了與父母同名的是為不敬。印度則相反,用父母親的名字來取名,才是最尊敬的。舍利弗就是用他母親的名,母親的名字稱為「鶖」,他就稱為「鶖子」;母親的名字稱為「身」,他就稱為「身子」,「弗」就是子的意思。

 

第二位「摩詞目犍連」,華言大采菽氏。「摩訶」即大,采菽氏是他的姓,他在聲聞眾中「神通第一」。

 

第三位「摩訶迦葉」,華言大飲光,也就是隱蔽之意。他身上的光明很大,只要有他在的地方,所有的光都會被他身上的光明吸飲去了。他身上為何有這樣大的光明呢?原來過去有一尊佛像的金脫落了,當時有一個討飯的女子,生活很困苦,為了求佛的加被,每天都到佛前去禮拜。禮拜時,他看見佛臉上的金脫掉一塊,心裏很難過,心想若我有了錢,一定要為佛裝金。她發了這個願馬上就有感應,一天走到路上撿了一枚金幣。印度以前最尊貴的錢是用黃金造的,這枚金幣可賣得很多錢,等於發了一筆財,這下可滿她的願了,於是就拿到金店裏去找打金的師傅。而迦葉尊者的前身就是這個造金師,他見了這貧窮討飯的女子,就問道:「你從那裏得來的金錢呢?」貧女答:「我在路上撿的!」造金師再問:「撿了金錢,為什麼不買衣服穿,買些吃的,或者住間好的房子呢?」她說:「我曾經發了願,要為佛像裝金的,我不能用這些錢,請您替我把佛像裝金,我就滿願了!」這下子把造金師傅感動了!世上竟然有這樣的人,寧願貧窮得沒飯吃,撿到錢還要為佛裝金。造金師就說:「好,我也隨喜你的功德,我去替佛像裝金不要工錢!」從此以後,第二生,貧女和造金師兩人都感得了果報,身上有光明。到了釋迦佛成佛時,他們的善根都成熟了,同時都出了家。男的叫迦葉比丘,女的叫迦葉比丘尼。我們現在所造的釋迦佛像,佛旁有兩位侍者,一位年輕的是阿難尊者,另外一位較老的就是迦葉尊者。迦葉尊者抱拳不合掌,就因為他曾為佛親手裝金,十指的光明特別大。若是合掌,光明刺眼,來禮佛的人,眼睛便會睜不開。因此佛開方便,令他抱拳,不必合掌。釋迦佛滅度後他是第一代祖師,這位大飲光尊者是「頭陀第一」,頭陀華言抖擻,即抖擻精神,精進用功,終身修持頭陀苦行,故稱為頭陀第一。

 

第四位「摩訶迦旃延」,華言大文飾,因為他說話很有文采,造的文句也都很文雅,所以稱大文飾,他是論議第一。佛經裏有一段公案故事,可證明他的辯才無礙:印度的外道,都是邪知邪見。根本邪見有兩種,一種是斷見,一種是常見。斷見的外道,執著人死之後,就永遠斷滅了,沒有來生來世的。常見的外道,相信人死後來生仍轉為人。這些說法都與佛說的不一樣,佛說各人造善造惡之業因不同,所得的果報亦不同,怎麼會人死了就斷滅呢?既然所造的業因不同,怎麼還會永遠轉生為人呢?所以就有三善道與三惡道之分。這些外道都不相信有六道輪迴之說,有一天見了迦旃延尊者,就來問他的道理說:「你們世尊講六道輪迴,要是造了惡業,就會墮到地獄裏受苦,若真的會墮到地獄裏受苦,怎麼不來向我們報告一聲,他是怎麼樣受苦的呢?可見這個地獄是不存在的!」迦旃延答他說:「這個地獄等於人間的牢獄,若有人犯了法被關到牢獄裏,他想要回來向你報告一聲也沒辦法,因為他已失去自由了。而地獄的苦比人間牢獄的苦何止千萬倍,而且一點自由都沒有,又怎麼能夠回來向你報告呢?」外道聽了又說:「你們世尊說,若是升到天堂就可以享天福,一升到天上去,感得果報就有神通,有神通當然是任運自在了。但是,我們也沒有看見他回來向我們報告呢?」迦旃延說:「我們這個人間,污濁不堪,臭氣很重。而天堂的境界清淨無染,那些天人在天堂裏享天福,以後若再想回來,卻受不了人間的臭氣,猶如大糞坑一樣的臭,好不容易脫出糞坑,又怎麼肯再回到糞坑裏來呢?所以他不肯回來,當然就不會向你們報告!」因此稱迦旃延尊者為「論議第一」。

 

第五位「摩訶俱絺羅」,華言大膝,是舍利弗的舅父,他是「答問第一」,一問一答,百問百答。

 

第六位「離婆多」,華言星宿,他是父母祈禱星宿而生的,故取名星宿。他所說的佛法決定正確,不會顛倒錯亂,故稱「無倒亂第一」。

 

第七位「周利槃陀伽」,華言繼道,為「義持第一」。為什麼他名為繼道呢?因為他母親生他哥哥的時候,是在道路旁生的,而生「周利槃陀伽」的時侯,也是在道路旁生的,故稱繼道。根據印度當時之風俗,出嫁後之女子要生產時,都應回娘家生。以前交通不便,全靠走路,他母親娘家又離得很遠,而且在快要生產時才回去,因此還沒有走到娘家,孩子已生出來了。若不瞭解印度風俗習慣,一定還懷疑他的母親為什麼生小孩都在路旁生的?原來是不得已的事。後來哥哥出家了,他也隨著哥哥從佛出家。釋迦佛當時規定出家弟子,每天必須背誦一偈,一偈有四句佛法。周利槃陀伽因根機愚鈍,一個偈總是背不出來,他哥哥譴責他說:「你如此愚笨,不能出家,還是還俗去吧!」他被哥哥譴責後,哭泣不已,佛憐愍他,派他做為佛的侍者,拿了掃帚掃地。佛就叫他背誦掃帚兩個字,周利槃陀伽笨到連掃帚兩個字都不會背,記得「掃」就忘了「帚」,記得「帚」又忘了「掃」。釋迦佛大慈大悲,不但沒捨棄他,反而權巧方便誘導他。後來,因將一把無相掃帚,把心地見思煩惱,掃得一乾二淨,證到阿羅漢果。且能攝持義理,通達一切佛法,圓融無礙,所以是「義持第一」。由此可見,修行不怕愚鈍,只怕不肯用心,若肯用心,下愚可得上智。背誦掃帚,即能證果,若用功念佛,豈能不成佛嗎?

 

第八位「難陀」,華言喜。他是佛的親弟,威儀、容貌都是第一,故稱「儀容第一」。佛出世七天後,他的母親就別世升天了,怎麼還會有個親弟呢?其實是同父異母的親弟,是他姨母「摩訶波闍波提」生的。佛的母親「摩耶夫人」別世後,淨飯王繼娶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生了小孩後,非常高興,所以就取名為「喜」。後來佛把他度出家。難陀怎麼儀容第一呢?我們知道,釋迦佛是一丈六尺高,難陀比佛低四寸,即一丈五尺六寸高。釋迦佛具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且威儀又好,一舉一動與佛差不多,威儀、容貌都是特別莊嚴的,故稱為「儀容第一」。

 

第九位「阿難陀」,華言慶喜,即慶賀歡喜,乃佛之堂弟,在佛成道之日所生的。淨飯王在此日,得到悉達多太子出家成道之報喜,又得到王弟「斛飯王」生子之報喜,為慶賀這雙喜臨門,故取名為「慶喜」,他是「多聞第一」。

 

第十位「羅侯羅」,為佛的親子。這裏順帶一提,就是佛的一家人,除了他父親淨飯王,要統治國家無法出家,其他的家人先後都出家。其中包括他的親弟難陀,他的養母摩訶波闍波提,還有他太太耶輸陀羅及親子羅侯羅全部都出了家。梵語「羅侯羅」,華言覆障。「覆」是閉覆,「障」是障礙。因為他有閉覆的障礙,他在母親的肚子裏,閉覆了六年才出生。為什麼他會有這種障礙呢?因為羅侯羅的前生也是個修道人,自己住在山洞裏修行。有一次正想打坐的時候,有一隻老鼠跑來跑去,擾亂他用功,想把牠打死,又不能犯殺戒。最後想了一個辦法,就拿一種帶刺的東西,把老鼠洞堵起來,這隻老鼠就被困在洞裹無法出來。這樣經過了六天,老修行才想到老鼠被困在洞裏,雖然不會擾亂我,不過在洞裏沒有東西吃,會被餓死的。心裏越想越不安,也就無法用功。於是就把帶刺的東西拿開,好讓老鼠出來。因為這個因緣,把老鼠堵在洞裏關了六天,致使今生投胎到他母親肚子裏時,被關了六年才生出來,所以才有閉覆之障。羅侯羅是密行第一,密行就是他修行時別人看不見。他出家時才九歲,那些大比丘證了阿羅漢果,他也一樣證了阿羅漢果。大家很奇怪,他只是個小孩,天天在玩耍,是怎麼修行證果的呢?釋迦佛就對大家說,他修行用功,你們不知道,這是密行,故稱為「密行第一」。

 

第十一位「憍梵波提」,華言牛哃,他是「受天供養第一」。牛哃就是牛吃草的樣子。憍梵波提為什麼會得這種果報呢?這是他的餘報,也就是五百世以前是個小沙彌,他看見一位老比丘,這位老比丘牙齒都掉了,吃飯時嘴巴很難看,小沙彌見了在旁邊大笑的說:「看你吃飯的樣子好像牛吃草。」老比丘說:「小沙彌,你可別亂說啊!我是個阿羅漢,你毀謗我將會墮地獄的,你要趕快求懺悔!」小沙彌一聽說是阿羅漢,心裏很害怕,就趕快向老比丘求懺悔說:「我說的是遊戲話,沒有惡心要毀謗您,請您饒了我的罪。」他當下求懺悔,僅僅免了墮地獄之報,來生來世就轉了牛。而且連轉了五百世的牛,果報算轉完了,今生才轉到人道來,加上多生的善根成熟,見佛得度,也證了阿羅漢。可是還有餘報,吃飯時就像牛嚼草的樣子。大眾僧一起吃飯時,看見他吃飯的樣子都會發笑,但笑了就有罪過,因為他是個阿羅漢。於是佛對他說:「你不要在人間受人供養了,你去受天人供養吧!因為天人有五種神通,一看就知道你前生前世的果報,就不敢毀謗你,也不會取笑你的。」所以他稱為「受天供養第一」。大家聽了這個公案後要慎重,不要隨便造口業,雖是說了一句遊戲之言,招來的果報就太嚴重了。

 

第十二位「賓頭盧頗羅墮」,華言不動利根,是「福田第一」。因全名的梵語太長,簡稱賓頭盧尊者。他奉釋迦佛之命常住世間應供,應供就是給眾生種福田,所以他是「福田第一」。我們打齋供眾,若能發至誠心,就能感動賓頭盧尊者來應供了。

 

第十三位「迦留陀夷」,華言黑光。他長得皮膚很黑,而且黑中發光,名為黑光尊者。其教化眾生的能力最大,故稱為「教化第一」。

 

第十四位「摩訶劫賓那」,華言房宿,房宿是星星的名字。他父母為了要生兒子,就祈求「房宿星」,等兒子生出來後,就取名為「房宿」。他的天文學很好,什麼星星他都知道,故稱為「知星宿第一」。

 

第十五位「薄拘羅」,華言善容,就是有慈善的容貌。他是「壽命第一」,活到一百六十歲。十八羅漢像裏面有一位長眉羅漢,兩道白眉拖垂下來,就是這位薄拘羅尊者。

 

第十六位「阿冕樓陀」,華言無貧,亦是佛之堂弟,乃甘露飯王之子。往昔劫中適逢饑荒之年,以一碗稗子飯,供養托空缽的比丘,該比丘已證辟支佛果。因此感得九十一劫,不受貧窮之報。現世善根成熟,遇佛出家,在聞佛說法的時候,常常打瞌睡,佛即呵責說:「咄咄何為睡,螺獅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因受佛的呵責,發憤精進,經七日七夜,不眠不休,致使雙目失明!佛憐愍他,教他修持「樂見照明金剛三昧」,而得天眼,能觀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羅果,故稱「天眼第一」。在阿冕樓陀尊者用功的公案裏,我們可以瞭解到,用功不能太緩,亦不可太急。四十二章經有說,用功就像彈琴調絃一樣,絃線上得太鬆,就彈不出聲音。若上得太緊,一彈線就會斷,要不鬆也不緊,才能彈出好聲音來。所以你們聽經時不用心聽,一直打瞌睡,那就太緩了。假若你受了呵責,七天七夜不睡覺,把眼睛弄瞎了,那就是太急了。太緩太急都不如法,要不緩不急,才能用功,而得到真實的利益。

 

「如是等諸大弟子」,這裏是做個總結。「如是」者,指以上所提的十六位尊者,「等」者,等於一千二百五十位「諸大弟子」。引大眾同聞分三科,「丁一,聲聞眾」,講演已竟。

 

丁二、菩薩眾

 

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並諸菩薩摩訶薩」,梵語「菩提薩埵」,略譯菩薩。「菩提薩埵」翻成中國話為「覺有情」,就是「上求覺道,下化有情」的大乘弟子。「摩訶」是大,「摩訶薩」即大菩薩。在菩薩眾中有三賢菩薩、十地菩薩、等覺菩薩。等覺菩薩都是大菩薩,下面列舉的四位菩薩,都是等覺菩薩,也都是菩薩眾中的大菩薩。

 

「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師利華言「妙德」。「妙」者不可思議,文殊菩薩,為過去八佛之師;現在於釋迦佛座前,示現菩薩之身,其功德不可思議,故稱妙德。又譯妙吉祥,凡有見其相,乃至聞其名,皆發菩提心,永脫輪迴苦,其吉祥不可思議,故稱妙吉祥。佛稱為法王,為何他在眾菩薩中獨被稱為「法王子」呢?因為他在菩薩眾中智慧第一,故稱為「法王子」。

 

「阿逸多菩薩」梵語「阿逸多」,華言「無能勝」,「阿逸多菩薩」就是彌勒菩薩。「彌勒」是他的姓,翻到中國話稱為「慈氏」,名「阿逸多」。沒有那一位菩薩能勝過他的,因為他是補處菩薩之故,所以名為「無能勝」。

 

「乾陀訶提菩薩」,梵語「乾陀訶提」,華言「不休息」,就是精進用功不休息的意思。

 

「常精進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前一位「乾陀訶提菩薩」都是一樣的。因為不休息就是常精進,意義相同,所以把不休息菩薩的梵音保留,以作分別。

 

為什麼列舉這四位菩薩作為代表呢?因為文殊師利菩薩是智慧第一的大菩薩,連他也相信淨土法門,我們還能不相信嗎?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他是補處菩薩,當來下生成佛的菩薩都相信淨土法門,我們還不相信嗎?這兩位菩薩表示要我們發信心的。發了信心就要發願生到西方,發願求生西方,就得精進用功。所以便列舉了「不休息菩薩」和「常精進菩薩」給我們做榜樣,只要我們不休息常精進,好好的用功念佛,一定能生西方的。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像前面列舉的這四位大菩薩的還有很多,而且都是大菩薩。「丁二、菩薩眾」講演已竟。

 

丁三、天人眾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釋提桓因」,華言「能為主」,他能為天主。欲界有六層天,他是第二層「忉利天」的天主,就是社會上所說的玉皇大帝。既然欲界有六層天,他不算最高的一層天,為什麼把他列舉出來做代表呢?因為每一尊佛出世,都是釋提桓因出來請法的,而且佛講經說法時,他們就來做護法,所以就把釋提桓因列出來作為天人的代表。「無量諸天大眾俱」,指天眾的人數很多,即有無量的諸天和無量的人眾。「大眾」,包括四眾弟子都在內,「俱」就是俱集在一起聽釋迦佛說這部阿彌陀經。講到這裏把眾成就講完了,就是把六種成就講完,也就是把「通序」講完了。

 

六種成就以「主成就」為重要,但比較起來,仍以「眾成就」為重要。因為前面五種成就,皆為「眾成就」做準備,前面五種成就都準備好了,設無聽法大眾,講經法會還是不能成就的。

 

(釋疑)問:經中列舉聽法大眾有三類,第一聲聞眾,第二菩薩眾,第三天人眾。聲聞眾是小乘弟子,菩薩眾是大乘弟子,為什麼把小乘弟子列在前面呢?

 

答:對於這個問題,蕅益大師各舉三種理由,加以解釋。聲聞眾列為第一者:為「一、出世相故。二、常隨從故。三、佛法賴僧傳故。」一、出世相者,就是出家相,因為佛示現的是出家相,故將聲聞眾列為第一,以表僧寶之重要。二、常隨從者,這些聲聞眾就是經中常提到的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只要佛走到什麼地方,他們就隨從到什麼地方,所以稱為常隨眾。三、佛法賴僧傳者,這個理由很重要,佛教要具足佛、法、僧三寶。佛寶就是釋迦佛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寶就是佛說的一切經典,僧寶就是出家的弟子。佛寶和法寶必須依賴僧寶,才能流傳到十方,流傳到後世。佛在世時,以佛寶為重,佛涅槃後,以僧寶為重。因為沒有僧寶,佛寶、法寶都不能住世,三寶就會滅亡的。有了僧寶,若沒道場他會建立道場,並供佛寶讓人禮拜;若沒有經典,他會去印經典,這樣三寶就具足了。若道場裏沒有僧寶,大家就不知道佛殿裏所供的是什麼佛,世人就會將佛像當神像來禮拜;也不瞭解佛經裏講的是什麼,看不懂就把它當成廢紙賣。所以沒有僧寶,佛寶和法寶都不能流傳於後世。因此奉勸聽講的四眾弟子,出家二眾要負責任度眾出家,否則僧寶就沒有繼承人了。在家二眾的男居士與女居士,你們都是三寶弟子,護持三寶是你們的責任,護持三寶首先要護持僧寶,護持了僧寶,也就是護持三寶。若有機會,大家可到泰國去參觀一下,泰國的佛教非常興盛,泰國的比丘仍如釋迦佛在世時一樣,每天必須出來托缽化飯吃。在家弟子供養這些出家人,如恭敬佛一樣的恭敬他們,這點大家應向泰國的居士學習。另一點希望在家居士發心出家,有的居士說:「我在家修行也一樣,尤其是淨土法門,一樣可以往生極樂世界!」話雖如此,但有一點要注意的,釋迦佛制戒時規定在家弟子不得收徒弟,這是勸導出家眾要收徒弟,就是要度在家弟子來出家。如果在家弟子都不發心出家,僧寶沒有繼承人,不用多久佛教就會滅亡了,所以佛法賴僧傳故。因有以上三種理由,故將聲聞眾列為第一。

 

菩薩眾列為第二者:為「一、相不定故。二、不常隨從故。三、表中道義故。」一、相不定者,菩薩是隨類現身,有時現出家相,有時現在家相。不像聲聞眾固定是出家相,所以把菩薩眾列為第二眾。二、不常隨從者,聲聞是常隨眾,而菩薩遊化十方,不常隨佛,所以不列為第一眾。三、表中道義者,聲聞著空,凡夫著有。菩薩則內修觀道,不住有。外度眾生,不沉空。不住二邊,是故表中道之義。因有以上三種理由,故將菩薩眾列為第二。

 

天人眾列為第三者:為「一、世間相故。二、凡聖品雜故。三、外護職故。」一、世間相者,天人眾都是在家的弟子,是世間相,不是出家相,所以列到最後。二、凡聖品雜者,天人眾包含有凡夫,也有聖人;他的品類很複雜,所以列到最後。三、外護職者,天人從佛聞法時,都是做外護的職務,所以把他列到最後。因有以上三種理由,故將天人眾列為第三,講到這裏把通序講完了。

 

乙二、別序

 

別序者,別於一切經,這一段經文是單敘阿彌陀經的意義。蓮池大師的疏鈔裏只有通序,沒有別序。這是蕅益大師特殊手眼把此段經文列為別序,具有深益。別序亦名發起序,有此一段經文以發起正宗分。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在沒有講解經文之前,首先要知道,這部阿彌陀經在「十二部經」中,屬於「無問自說部」,十二部經亦名十二分教。孤山大師頌曰:

 

「長行(非偈頌之經文皆名長行)、重頌(重頌長行經文之義者)、並授記(佛為諸大弟子授成佛之記者)。

 

孤起(孤起之偈頌,非頌長行文者)、無問而自說(無人請問,佛自說者)。

 

因緣(經中所說見佛聞法之因緣者)、譬喻(經中所說種種譬喻者)、及本事(佛說諸弟子過去世之因緣者)。

 

本生(佛說自身過去世因緣者)、方廣(說方正廣大之真理者)、未曾有(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之事者)。

 

論議(以法理論議問答之經文者)、共成十二名。

 

廣如大論三十三(詳見大智度論第三十三卷)。」

 

現在講解經文:「爾時」,就是佛要開始講阿彌陀經的這個時候。「佛告長老舍利弗」,佛告訴長老舍利弗,以他作為當機者。我們要注意,就是本經不是舍利弗出來請問的,而是釋迦世尊稱其名,然後對他說的。全部阿彌陀經裏的「舍利弗...」,都是釋迦佛叫的,凡講一段,就叫一聲舍利弗,佛怎麼說,舍利弗就怎麼聽;自始至終舍利弗沒有請問過一句。這是跟其他經不同的地方,其他經皆由當機者出來請問的,而這部阿彌陀經是「無問自說」的。為什麼不叫其他的聲聞眾,只叫舍利弗呢?因為舍利弗在聲聞眾中智慧第一,若智慧不夠,聽淨土法門是不容易相信的,所以凡不相信淨土法門的人,都是智慧不夠者。菩薩眾中智慧第一的文殊師利菩薩和聲聞眾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們都相信淨土法門,我們又怎麼不相信呢?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注意這個「是」字。「是」指著娑婆世界。從娑婆世界往西方走,一直經過十萬億個佛土而後到達的地方就是極樂世界。一個佛土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以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做單位。「過」就是超過,要超過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那個地方「有世界名曰極樂」。十萬億個佛土以外,就是十萬億零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了,那個世界的名字就叫做「極樂世界」。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極樂國土裏有尊佛,號為「阿彌陀」。阿彌陀佛的翻譯在下面的經文裏,釋迦世尊自己會解釋,現在暫且不講。「今現在說法」,佛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阿彌陀佛是現在佛,現今還在極樂世界裏講經說法。講到這裏,把別序講完了。

 

蕅益大師對阿彌陀經研究得最透徹,阿彌陀經有三個要點,就是信、願、行。此三要點為阿彌陀經的三大綱要,信、願、行三法亦稱為「淨土三資糧」。正宗分所分的三大科,就是依著信、願、行而分的。前面所講的別序,也是敘述信、願、行的。本經後面的流通分,還是講信、願、行的。在這一段別序裏,蕅益大師是怎麼解釋的呢?要注意此段經文中的「二有」、「現在」皆是勸信序。「有世界名曰極樂」,這是第一個「有」,「其土有佛」,這是第二個「有」,極樂世界是依報,「有」一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正報,「有」一個阿彌陀佛。釋迦佛說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不出兩種,一是「有」門,一是「空」門。佛是應機說法的,眾生根機應該從有門入手,佛就跟他說有門的經;應該從空門入手,佛就跟他說空門的經。比方般若經等是屬於「空」門的經,如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都是要我們把相空掉的。心經也是屬於空門的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都是從空門入手,可以得到利益的。阿彌陀經是「有」門的經,絕不講空。般若經講三空,即我空、法空、空亦空。阿彌陀經一開始就講兩個有,依報有,正報也有。「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在我們娑婆世界裏,釋迦佛已經過去了,彌勒佛尚未來!要怎麼樣才能親近到佛呢?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還沒有過去,我們為什麼不發信心呢?所以這一段序文是勸信的意思。「有世界名曰極樂」,是勸願的序文,我們為什麼要生到那個世界去呢?因為那是個極樂世界。「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你為什麼要在娑婆世界受苦,而不生到極樂世界去呢?這是勸我們發願的。「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是勸我們要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是個不可思議的行門,所以也叫「持名妙行」。你應如何修行淨土法門呢?就是持念「阿彌陀佛」的聖號。所以信、願、行三資糧在別序裏都有了,這是蕅益大師以他的大智慧所發現的。

 

(釋疑)第一、有的學華嚴經的人,但求生華藏世界,而不求生極樂世界,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因為他們只看過六十華嚴、八十華嚴,而未看過四十華嚴之故。四十華嚴最後一卷普賢行願品,是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的。再者,他們亦未認清華藏世界的形狀方位。華藏世界在虛空中形狀像一個倒豎的寶塔,上面大,底下小,一共有二十層。每一層裏面都有無量數的三千大千世界,我們的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同在華藏世界的第十三層。有少數不善學華嚴的人求生華藏世界,而不生極樂世界,這是他根本不知道華藏世界是個什麼樣子,也根本不知道極樂世界是在什麼地方之緣故。其實極樂世界就在華藏世界以內,唐朝一行國師,他依著華嚴經編了一部「華嚴懺」,裏面有四句回向偈,就是:

 

「十方盡皈命    滅罪生淨信

願生華藏海    極樂淨土中」

 

學華嚴經的人,當然願生華藏世界。可是,華藏世界有二十層,你要生到什麼地方去呢?「極樂淨土中」,當然是生到華藏世界的極樂淨土中了。娑婆世界也是在華藏世界內,可是娑婆世界是華藏世界的苦世界,極樂世界卻是華藏世界的樂世界。雖然佛菩薩看苦樂是平等的,但是我們薄地凡夫受苦受樂就有很大的分別。因為生在苦世界是受苦的,生到樂世界則是受樂的。所以一行國師的回向偈,是願生到華藏世界的極樂淨土中。所以學華嚴經的人,千萬別學偏差了。

 

第二、就是現在對科學常識懂得一點皮毛的人,自作聰明。說我們的地球一天一夜自轉二十四小時,根本沒有個東方,也沒有個西方,我們天天願生西方淨土,都是迷信。他認為我們住的這個地球會自轉,一轉動,東方轉到西方,那裏有個西方呢?好像自高聰明。其實他不曉得「從是西方」的「是」,是指整個娑婆世界而言,地球只不過是太陽系裏的其中一顆行星。地球會自轉,它是繞著太陽轉的。但太陽卻是不動的,整個太陽系在虛空中是為一個單位,而且它有一定的東、西方位。佛經上所講的單位不是太陽系,講的是以三千大千世界來做單位的。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具有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也就是說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裏有一百億個太陽。這一百億個太陽在虛空中都有個固定的位子,不會轉動變移的,有一定的東方,一定的西方,那怎麼會沒有西方呢?所以阿彌陀經上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是說明娑婆世界,一定有西方,西方一定有個極樂世界。

 

到此別序講演已竟,亦就是將序分講完。今天就講到這裏,話說多了打閒岔,大眾好好念佛吧!

 

第三天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閒岔!昨天已將序分講完,今天接講正宗分。

 

甲二、正宗分——分三

乙一、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    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乙一、分二    丙一、依報妙    丙二、正報妙

丙一、分二    丁一、徵釋    丁二、廣釋

丁一、分二    戊一、徵    戊二、釋

 

正宗分的科文很長,也是依著信、願、行三大綱要而分的。起先乙一是為了啟發我們的信心,而廣陳彼土依正之妙果。「陳」就是說,廣說彼土極樂世界的依報和正報之果都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稱為「妙」,為什麼要說得那麼「妙」呢?是為了啟發我們的信心,所以就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信心生起之後,接著就是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特別的勸導我們,西方有個極樂世界是怎麼的妙,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你為什麼不求生極樂世界而親近阿彌陀佛呢?要親近阿彌陀佛就要發願往生,這是第二大科勸我們要發願的。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行者」,就是修行的人,正確的開示我們這些修行的人,應該執持名號,念阿彌陀佛是「有宗」的法門,絕不講「空」,我們不要執著世間法,因為執著世間法就會流轉生死;我們要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可以了脫無始劫以來的生死,而建立行門。這三大科就是依著信、願、行而分的。乙一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分成二科,丙一依報妙,先講極樂世界的依報妙。丙二正報妙,講阿彌陀佛的正報妙。丙一再分二科,丁一徵釋,即徵問解釋。丁二廣釋,廣為解釋。在丁一徵釋中又分二科,戊一徵,戊二釋。分科分到這裏,現在開始講經文。

 

戊一、徵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這是釋迦佛自己徵問的。「舍利弗」,叫一聲當機者。「彼土何故名為極樂」,西方極樂世界何故名為極樂?

 

戊二、釋分二

 

己一、約能受用釋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此科為約能受用釋,能受用者,就是指著念佛往生的人。這是釋迦佛自己解釋別序中,「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的。「其國眾生」,這是約眾生說的,因為諸佛菩薩都沒有苦,而眾生是有苦的。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無有眾苦」。娑婆眾生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沒有這些眾苦。「但受諸樂」,只有享受各種快樂,「故名極樂」。現在依著慈雲懺主,他以娑婆世界的苦,對著極樂世界的樂,對待的十種分別來講:

 

第一、「此土有不常值佛之苦,彼土有華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我們娑婆世界第一種苦,就是不容易見到佛,釋迦佛八十歲就入涅槃了,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彌勒佛才會下生;要等那麼久,娑婆世界才有佛出世。可是彌勒佛只開三個法會,即龍華三會後,又入涅槃了。所以娑婆世界要想見到佛,實在很困難的,這就是「不常值佛」之苦。極樂世界就沒有不見佛之苦了,而且有常見佛之樂。我們眾生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華開見佛,蓮花一開就見到阿彌陀佛,所以有常常親近佛的快樂。

 

第二、「此土有不聞說法之苦,彼土但有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娑婆世界不見佛,不聞法,是個最大的苦惱。我們見不到佛,若能遇見善知識,講經說法給我們聽那也很好。可是到了末法時代,想要親近一位善知識聽經聞法,是不容易的。不聞佛法,就不明佛理,又怎麼能修行用功呢?所以娑婆世界有不聞佛法的苦惱。極樂世界不但有佛菩薩說法,連水流的聲音,鳥叫的聲音,也都在暢宣妙法。樹林裏的七寶樹被風吹動響起的,還是說法的聲音。水、鳥、樹林皆宣妙法。所以極樂世界沒有「不聞法」之苦,只有「常聞法」之樂。

 

第三、「此土有惡友牽纏之苦,彼土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惡友」就是使你不能聽經,不能聞法,也使你不能修行用功的朋友,處處阻擾你精進的人。反過來說善友就是善知識,也包括同參道友。為什麼佛經上不把善友和善知識分清楚呢?因為輩份高的人,我們不容易親近,而輩份相等的同參道友則容易相處在一起。若能親近到一個善友,他也就是你的善知識了。比如你交到一個喜歡研究佛理的善友,就會受到他的熏習,也去研究佛理,這樣就幫助你用功修行,所以選擇朋友是很重要的。但在娑婆世界卻惡友多、善友少。若生到極樂世界去,只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全是善友,全是善知識,自然會熏習的使你進步,有這一種快樂。

 

第四、「此土有群魔惱亂之苦,彼土有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娑婆世界魔事重重、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等。你不修行用功,反而魔境不現前,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剛發了道心用功,魔事就來了。結果把僅有的一點道心給魔退了。娑婆世界有這群魔惱亂之苦。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諸佛常常護念著你,使你遠離一切魔事,所以生到極樂世界去,便有「永無魔事」的快樂。

 

第五、「此土有輪迴不息之苦,彼土有橫截生死永脫輪迴之樂」。在娑婆世界最大的苦惱是六道輪迴。若墮到三惡道,是苦不堪言。設若修的善業多,可能不會墮入三惡道。但是要知道的,就算不會墮入三惡道,能夠升到人、天道中,也是不好修行的。因為我們今生修行了幾十年,在三寶門中培了福,升到天上,但又被天福迷倒了,再也不修行,這樣還是會墮入三惡道。假若沒有升天,轉為大富大貴的人,此亦為一種障礙,因為富貴修道難。如此一下升天,一下轉人,一下墮入三惡道;所以娑婆世界有六道輪迴不息的苦惱。如果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則橫截生死,把無量劫的生死給截斷了。古人有個比喻,依著其他法門修行,稱為「豎出三界」,豎著往上一步步的高升。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稱為「橫超三界」。比如在竹竿裏面的蟲,要是這隻蟲想超出竹竿之外,若往上爬,就須把竹竿裏的節,一節一節完全咬穿了,才能爬出竹竿外,這實在是很困難的!這表示若依著其他的法門修行,好像要豎出三界那麼困難。依著念佛法門,等於那小蟲不用一節一節的往上咬,只要橫著把竹竿咬破一個洞,不是馬上就出來了嗎?若是生到極樂世界去,即能橫超三界,截斷生死,有永脫輪迴之樂。

 

第六、「此土有難免三途之苦,彼土有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娑婆世界是個苦的世界,難能免除三途之苦。三途就是三惡道,即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我們在娑婆世界當個苦惱凡夫,三業不清淨,造十種惡業就墮落,假如造的是上品十惡,就會墮入地獄道。中品十惡墮餓鬼道。下品十惡就墮畜生道。墮入三惡道,不能見佛聞法,再想出離三惡道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娑婆世界有難免三途之苦。而極樂世界不但沒有三惡道,連三惡道之名也不會聽到。所以有惡道永離,不聞惡名之樂。

 

第七、「此土有塵緣障道之苦,彼土有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在娑婆世界裏,衣、食、住、行的生活就是塵世之緣,故稱塵緣。在家居士學佛法比較困難,因為在家人的塵緣深厚,事務太多,所以障礙修行。不但在家弟子被塵緣障到,出了家還是有很多障礙的,畢竟我們還是個凡夫,需要衣、食、住來維持生活,這樣就不能專心修行了,所以娑婆世界免不了塵緣障道之苦。生到極樂世界「有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經營」就是你要親自去做的意思,沒有房子必須蓋房子,沒飯吃就需要買米煮飯等等。「不俟經營」,就是不用你去辦理,衣食住都是自然受用的。因為阿彌陀佛看到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為了衣食住而忙碌,不能專心辦道,因此以他的願力,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不用我們去經營。住的房子是現成的七寶樓閣,想穿什麼衣服,只要一動念,衣服就披到身上來。想吃什麼有什麼,不用你去煮,而且用的都是七寶做的缽,吃完後碗缽自然化去,不用你洗,這就是「衣食自然」。只有安心享受辦道之樂,沒有為衣食住忙碌經營之苦。

 

第八、「此土有壽命短促之苦,彼土有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在娑婆世界有「命濁」之苦,命濁即壽命短促。人生過百年者無幾,年青時不聞佛法,當你聞到佛法,想發心修行的時候,歲數已經到了,還沒有修行,命就終了。命終之後又隨業受報,一點也作不了主。不幸墮入三惡道,苦不堪言。就算來生仍然作人。還是壽命短促,所以壽命短促是一種痛苦。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則壽與佛同,阿彌陀佛即無量壽佛,他的人民,也都是無量壽。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跟佛一樣的壽命,有一生辦道之樂。

 

第九、「此土有修行退失之苦,彼土有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娑婆世界的眾生,難得發心修行辦道。好不容易發了心要修行用功,打閒岔的因緣太多了,才精進了幾天,又退了道心;所以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稱為「不定聚」。「聚」者類也,就是不定根性的這一類眾生。凡是念佛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正定聚」。就是「十信」圓滿,入了「十住」位,皆是「阿鞞跋致」,即不退轉,有永遠不再退轉的快樂。

 

第十、「此土有佛道難成之苦,彼土有一生行滿,所作成辦之樂」。在娑婆世界修行,單進不退,還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假若修行進進退退的話,塵點劫也難以成佛。就以我們念佛堂的大眾來說吧!我們前生前世都是修行過的,怎麼到現在還是個苦惱的凡夫呢?因為進進退退的原故,不曉得過去修了多少劫,到現在還沒有完成佛道。極樂世界則不同,一生就能以成道。因為壽命無量,單進不退,就這一生行門修滿,所作成辦,結果就成了佛;在極樂世界有這一種快樂。

 

以上是慈雲懺主,以他的大慈悲,大智慧,依據阿彌陀經,舉出十條極樂世界之「諸樂」,而與娑婆世界之「眾苦」,對照宣說。令初學淨土法門的人,知苦識樂,生起信心,而離苦得樂。對苦言樂仍是方便說法,若據實言之:「彼土眾生,無有眾苦」,而是「但受諸樂,故名極樂」。「無有眾苦」,就是慈雲懺主給我們列舉出來的十種苦都沒有。「但受諸樂」,受以上的十種樂。就是一切苦都沒有,一切樂完全具足,因此名為「極樂」。「己一、約能受用釋」講演已竟,下面接講「己二、約所受用釋」。

 

己二、約所受用釋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正宗分的第一大科,是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彼土」即極樂世界。「陳」是說,「廣陳」即是多說,說了再說。廣陳極樂世界的依報是妙果,正報也是妙果;講那麼多做什麼?目的在啟發我們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信心。「彼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你為什麼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呢?生到極樂世界,「但受諸樂」,享受的什麼樂呢?現在就依著所受用的諸樂來解釋。

 

「又舍利弗」,又叫一聲當機者。「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這是講所受用的極樂世界,是怎麼樣的極樂法呢?極樂世界,其依報的莊嚴真不可思議,這只是說個大概而已。「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一重一重的共有七重,欄楯就是欄杆。極樂世界的欄杆是由四寶做成的,當然莊嚴,而且不止一重,乃是七重,這七重欄楯是莊嚴其邊際的。每一座樓閣外面都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這是空中的莊嚴。虛空之中有四寶所成的羅網,而且也是七重。「七重行樹」,這是莊嚴大道的。每一行都排列的整整齊齊,一行一行的共有七重。「皆是四寶」,四寶就是金、銀、琉璃、玻璃。欄杆是用四寶做的,空中的羅網也是四寶造成的,最不可思議的就是樹,也都是由四寶所造成的。「周匝圍繞」,周匝就是周圍,即是一重一重,一行一行的在那裏圍繞著。「是故彼國名為極樂」,以上的種種莊嚴,就曉得極樂世界的確是個極樂的地方。講到這裏,「丁一、徵釋」一科講完,下面接講廣釋。

 

丁二、廣釋分二    戊一、別釋所受    戊二、合釋能受所受

戊一、又分二    己一、釋生處    己二、結示佛力

 

己一、釋生處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這是解釋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處所,微妙不可思議。「又舍利弗」,又叫一聲當機者。「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蓮花化生的。蓮花是生在充滿八功德水的七寶池裏,那「八功德水」是什麼呢?第一、澄清異於此方的渾濁。此方就是指我們的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水都是渾濁不清的。而極樂世界的水根本沒有泥沙,只有金沙,所以水特別清,有「澄清之德」。第二、清冷異於此方寒熱。我們娑婆世界的水不是太寒就是太熱,極樂世界的水不寒也不熱,有「清冷之德」。第三、甘美異於此方鹹淡劣味。甘美就是味道很好,甘甜而且香美。娑婆世界的水不是鹹水,就是淡水上髦無甘美可言,極樂世界的水則有「甘美之德」。第四、輕軟異於此方沈重。極樂世界的水很輕很軟,沒有份量。娑婆世界的水很重很硬,一擔水約有八十斤重。而且你看水不是軟的嗎?其實是硬的,你用手大力的拍一下水,越拍手越痛。只有極樂世界的水是輕軟的,故有「輕軟之德」。第五、潤澤異於此方縮腐褪色。我們娑婆世界的水會縮腐褪色,縮就是過了幾天,水就減少了。腐就是壞了,褪色就是顏色變了。極樂世界則不一樣,其水非常的潤澤,故有「潤澤之德」。第六、安和異於此方急暴。我們娑婆世界的水,除了停流的靜水之外,大海、大江的水都是急暴的。極樂世界的水卻是安和,沒有波浪的,有「安和之德」。第七、除饑渴異於此方生冷。娑婆世界的水是生冷的水,極樂世界的水,不但除渴,喝了也可以充饑,故有「除饑渴之德」。第八、長養諸根異於此方損壞諸根及沴戾增病沒溺等。極樂世界的水,飲用或洗澡,都可以使我們的身體健康,長養諸根。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統統長養增強。我們娑婆世界的水,它是損壞諸根,也就損壞身體的;吃多了會增加疾病,掉進水裏會被淹死。極樂世界的水,吃了不生病,還會長養諸根。你到水裏去洗澡,可以隨意深淺,不會被淹死。故極樂世界的水有「長養諸根之德」。有以上八種功德,所以稱為八功德水。「充滿其中」者,就是七寶池裏面的水不會減少,永遠是充滿的。「池底純以金沙布地」者,即七寶池底完全是金沙子,不像我們娑婆世界的水底是泥沙。「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者,階是臺階,道是道路,七寶池四邊的臺階道路都是四寶所成的。「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七寶蓮池上面,有七寶而成的樓閣。重屋為「樓」,高樓為「閣」,七寶樓閣,就是極樂世界眾生所住的房屋。七寶者,第一黃金。第二白銀。第三琉璃,華言青色寶,彷彿我國的翡翠。第四玻璃,華言水玉,猶如水晶。第五硨磲,即大貝,為白色寶。第六赤珠,即紅色珍珠。第七瑪瑙,為結晶石英,玉髓和蛋白石的混合物,顏色由紅、黃、白、灰混合而成的,非常美麗。七寶池上所有樓閣皆用七寶莊嚴交飾。「池中蓮華,大如車輪」,我們到極樂世界,是由蓮花化生出來的。普通我們看見的蓮花,只有飯碗那麼大,而極樂世界裏的蓮花,則如車輪那麼大,這個車輪是指轉輪聖王的寶輪。最小的一由旬,有四十里大,這就是不可思議,蓮花怎麼會有四十里那麼大呢?因為極樂世界的佛菩薩身量非常高大,其國眾生的身量亦甚高大。蓮花是眾生的母親,因此蓮花必須要大,如轉輪聖王的車輪那樣大。「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極樂世界的蓮花有四種顏色,四種光明。為什麼分為四種呢?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都入「正定聚」。正定聚就是入了三賢十聖位的菩薩,其國眾生都是大乘根性的。三賢位的菩薩有三種,再加上十聖位(十地)菩薩,共有四種,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樣分就分成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以代表這四種菩薩「微妙香潔」,這是蓮花的四德。先講娑婆世界的蓮花,也有微、妙、香、潔這四德。「微」是精細,蓮花的體質,非常的精細。娑婆世界的蓮花,體質比其他的花都精細,這是「微德」。「妙」者,娑婆世界的蓮花,怎麼妙呢?花果同時,別的花都是先開花後結果。蓮花是以蓮蓬為果,花一開裏面就有蓮果,所以不可思議,此為「妙德」。「香」者,蓮花有幽雅之香,有「香遠逸清」之稱。它的香氣很清雅,而且很遠的地方都能聞到,此為「香德」。「潔」者,蓮花有出淤泥而不染,從淤泥裏長出來,卻不被淤泥沾染,此為「潔德」。這是說到娑婆世界蓮花的四種德。那極樂世界蓮花的四種德呢?第一「微」,微即精細,精細到有形無質,你看到的這四種蓮花,有四種顏色,四種光明,但是它根本沒有一個體質。為什麼它會沒有體質呢?因為我們在娑婆世界念佛的人,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就會生出一朵蓮花。你念佛越精進,蓮花長得就越大。若是生了退心,蓮花就會萎敗了。完全不念,蓮花便消失的無形無蹤。這是它根本沒有體質的緣故,這是「微德」。第二「妙」,妙是不可思議。極樂世界的蓮花不是由蓮藕裏長出來的,若有一個眾生念佛,七寶池就會長出一朵蓮花;假如有十方的眾生都念佛,七寶池裏都長出十方眾生的蓮花,而且彼此不相障礙,這是「妙德」。第三「香」,從蓮花裏生出來的眾生都是三賢十地的菩薩,這些眾生身上都帶有香氣的,所以極樂世界的蓮花,香氣更加殊勝,這是「香德」。第四「潔」,極樂世界的蓮花是從金沙布地,充滿八功德水的七寶池裏生出來的,而且蓮花的體質,不是「色塵」,所以是最潔淨的,這是「潔德」。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花,有四種顏色,四種光明,而又有四種德。這是解釋念佛往生的人,受生之處。以上「己一、釋生處」一科講演已竟,下面接講「己二、結示佛力」。

 

己二、結示佛力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此科是總結顯示這一切,都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前面所說的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所成;再說到七寶池、八功德水、樓閣等亦以七寶來裝飾的,這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的功德願力所成就的。阿彌陀佛最初在世自在王如來面前發四十八大願,發了願就依願引行,即修六度萬行,以成就一個清淨國土來度眾生,修了無量阿僧祇劫,才把極樂世界莊嚴成就。現在做個比喻,我們發了菩提心,行菩薩道,建立一個道場,但建立一個道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你把道場建立起來,成就四眾弟子來用功,那能是一口氣所成就的嗎?是慢慢成就的。極樂世界那麼莊嚴清淨的一個國土,能是簡單的事嗎?這也是阿彌陀佛無量劫以來所修的功德成就的。「己二、結示佛力」一科講完了,也就是「戊一、別釋所受」這一大科講完了。

 

戊二、合釋能受所受分二    己一、約五根五塵明受用    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

己一、又分二    庚一、正明    庚二、結示

 

庾一、正明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兩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又叫一聲當機者,在西方極樂世界裏「常作天樂」。「天」是自然之義,「樂」是音樂。「天樂」不是天人所奏的音樂,而是自然有的音樂,不鼓自鳴,並且是晝夜六時常作的。下面的地完全由黃金造成的,所以是「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晝夜六時,這是依著我們娑婆世界說的,極樂世界不以太陽來分晝夜,在娑婆世界是以太陽出來時稱為「晝」,太陽落後稱為「夜」。極樂世界不用太陽光來照明,都是佛菩薩的光明,而以蓮花的開合為晝夜。七寶池裏的蓮花開了為「晝」,蓮花合起來就是「夜」。另外晝三時,夜三時,也是順著我們娑婆世界說的。「雨天曼陀羅華」,「雨」字念去聲,由天空降落下來的叫「雨」,作動詞用。「天」是自然之意。「曼陀羅華」就是適意花,這些花在天空中自然降落的。適意者,就是適合自己的心意,因為生到極樂世界證得三賢位菩薩,名曰教內凡夫,仍有分別心,所以這種適意花,任何人看了都會適合自己的心意。「其土眾生」,指極樂世界的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清旦」是指清晨,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常常在清晨時供養他方諸佛。「衣祴」就是布袋、花囊。若不懂得梵文「衣」字之意,就會著相到我們穿的衣服上,有的就解釋衣袖或衣襟,這都是錯誤的解釋,不懂梵文「衣」字的原故。梵文的「衣」,布也叫衣,「衣祴」就是用布做成的花囊或花袋子。「盛眾妙華」,,「盛」就是把它裝起來。「眾妙華」,曼陀羅華很多的樣子曰「眾」,不可思議曰「妙」,所以名為「眾妙華」。用個花囊裝這麼多的妙華做什麼呢?「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怎麼一早就供養這麼多的佛呢?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入了「正定聚」,正定聚最低的位子是「十住」位,自然就有六種神通。六種神通裏有神足通,神足通會飛,而且飛得很快,所以一個早晨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這十萬億佛也是依著前面的經文講的,因為西方極樂世界距離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土之遠,因此其中就有十萬億尊佛了。能供養十萬億佛,其意是在顯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後,想回來娑婆世界供養釋迦佛及當來下生彌勒佛,亦不成難事。若承阿彌陀佛威神之力加被,則何遠不能供養到呢?十萬億佛之數量就不在此限了。「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食時」是吃飯的時候,若是順著娑婆世界來講,即是「日不過中」以前的時候。早晨出去供養十萬億佛,到吃飯的時候還回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就說明神足之迅速不可思議。「飯食經行」,「飯食」就是吃了飯以後,「經行」即走路用功。在現在中國的寺院裏,已沒有經行的規矩了,從前在印度寺院都設有「經行道」,經行道類似中國的長廊。這長廊最短不能少於二十五步,長則沒有限制,越長越好。為什麼不能短於二十五步呢?因為經行的人要來回走,經行道若太短,頭會發暈,所以太短不合經行的規矩。佛在世的時候,對於經行用功很重視,無論老比丘,或是生了病走不動的,也要去經行。於是有老比丘跟世尊說:「我們老了、病了,實在沒辦法走」。佛對他們說:「你們用兩條大繩子,綁在經行道的兩邊,用手扶持著繩子走動就可以了」。可是,用手捉住繩子走來走去,把手磨出血來,怎麼辦呢?這又去跟世尊說,佛又開了一個方便對他們說:「你把繩子套上一節竹筒子,用手捉住竹筒走動,手就不會再磨破了」。由此可知佛對經行用功的重視,就算老了、病了走不動,還是需要經行。在我們中國寺院道場裏,與經行相似的,只有禪堂裏跑香,和念佛堂裏的繞佛了。「庚一、正明」一科講演已竟,下面接講「庚二、結示」。

 

庾二、結示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上面所講的「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這些功德莊嚴,都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成就的。

 

(釋疑)問:西方極樂世界住的房子都是七寶樓閣,走的是黃金為地,那不是引我們生貪心嗎?

 

答:我們娑婆世界有多疑的眾生,這一段經文本來是廣陳極樂世界依正妙果,以啟發我們的信心。可是,他不起信心反而起疑心,他所疑惑好像很有理由,實際上是「似是而非」;這叫做世智辯聰,八難之一,學佛法很難。我們娑婆世界,七寶、黃金都很難得到的。物以稀為貴,見了黃金、七寶就動貪心。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蓋的樓閣材料都是七寶,誰還去貪七寶呢?大地都是黃金,誰還去貪黃金呢?我們娑婆世界蓋的樓房都是磚、水泥,大地都是塵土,有誰見了磚、水泥及塵土而動貪心的呢?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等於我們娑婆世界的磚頭、水泥;黃金等於我們的塵土一樣,誰還動貪心呢?阿彌陀佛以七寶、黃金莊嚴道場,也正是對治我們的貪心。請勿多疑,快快生起信心吧!

 

到此將「戊二、約五根五塵明受用」一科講完了。今天就講到這裏,話說多了打閒岔,大眾好好念佛吧!

 

第四天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閒岔!「戊二、合釋能受所受」分兩科,昨天已將「己一、約五根五塵明受用」講完,今天接講「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

 

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分二

庚一、別明    庚二、總結

庚一、又分二    辛一、化有情聲    辛二、化無情聲

辛一、又分二    壬一、鳥音法利    壬二、徵釋略顯

 

壬一、鳥音法利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此科「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故以音聲而作佛事,所謂「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復次舍利弗」,重復次第又叫一聲當機者。「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這一句是總說。「種種」指種類很多,「雜色」就是顏色不一,「奇妙」,即好看而不可思議。下面略明六種,「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這把娑婆世界裏已有的幾種鳥標示出來。「白鶴、孔雀、鸚鵡」,這三種鳥我們中國也有,所以不多講。後三種鳥我們中國沒有,印度則有。「舍利」,華言鶖鷺,長得很好看,尤其眼睛最美。「迦陵頻伽」,華言妙音鳥,這種鳥還沒從卵殼出來就會叫,而且叫的聲音很好聽,超過其他一切鳥音,故稱「妙音鳥」。「共命之鳥」,由兩個眾生共轉成一隻鳥,稱為「共命」。這種鳥有兩個頭一個身,若死了一個另一個也活不成,所以稱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前面雖只標出六種鳥,實際上還有很多種其他的鳥,故稱「眾鳥」。「晝夜六時」,這與娑婆世界不同,娑婆世界的鳥只在白天叫,夜晚不叫。而極樂世界的鳥,晝夜六時都在叫,「出和雅音」者,即鳥叫的聲音非常和諧幽雅。「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是諸眾鳥,所演暢之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乃屬於三十七道品。「道」者能通之義,即所修之行法;「品」是種類。由此所修之三十七種行法,從眾生地能通達至於佛之寶所,故名為「道」。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所謂「三四、二五、隻七、單八」。下面分科解釋:

 

第一、四念處:「念」是能觀之智,「處」是所觀之境,共有四種:「(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一)觀身不淨者;娑婆世界的人,由於父母所生,血肉之軀,身體內外充滿污穢。修行者,常觀此身,穢惡不淨,即能破除「身見」。(二)觀受是苦者;苦是「苦苦」,樂是「壞苦」,不苦不樂是「行苦」。修行者,常觀凡所受者,無不是苦,即能破除「愛見」。(三)觀心無常者;妄心念念生滅,剎那不住。修行者,常觀此心無常,即可破除「心見」。(四)觀法無我者;眾生所執之我,乃內心外身組合而成。內心是受、想、行、識四蘊,外身是色蘊。所謂「我」者,乃五蘊和合之假我。修行者,若能觀念五蘊法中,原無實我,即破「我見」。四念處,乃佛四種遺囑之一。佛臨涅槃時,阿難尊者請問:「佛住世時,弟子等依佛而住;佛涅槃後,依誰而住?」佛言:「依四念處住」。如此可知四念處之重要!我們要了生死,斷煩惱必先修四念處,是故列為三十七道品之第一科。

 

第二、四正勤:勤即精進,簡別非外道之勤,故名正勤。(一)已生之惡令斷:謂未修淨業之前,愚癡顛倒,造作惡業,必須斷除,以免障礙聖道。(二)未生之惡令不生:謂雖然發心修行,但以煩惱未斷,惡念仍然生起,必須立加制止,不令萌生。(三)未生之善令生:謂一切善法,必須發心修持。(四)已生之善令增長:謂一切善法,必須廣修,日益增長,勿令退墮。此四正勤,前兩句即「諸惡莫作」,後兩句即「眾善奉行」。

 

第三、四如意足:為四種禪定,如意者,所願皆遂;足者,所依之義,如人的身體依足而立。謂依此四種禪定,方得所求如意。亦名四神足,若修此四法,能得神通。(一)欲如意足:欲者,願望之義,依此願望之力,能得禪定,而發神通。(二)精進如意足:謂依此精進之力,能得禪定,而發神通。(三)心如意足:謂依此一心專注之力,能得禪定,而發神通。(四)思惟如意足:亦名慧如意足,謂依此思惟智慧之力,能得禪定,而發神通。

 

第四、五根:「根」者,能持之義,猶如大樹生根,能攝持自體,不被狂風動搖。(一)信根:信三寶四諦等法,不被疑惑動搖。(二)精進根:勇猛精進勤修善法,不被懈怠動搖。(三)念根:憶念正法,更無他念,不被邪念動搖。(四)定根:使心止於一境,而不散失,不被散亂動搖。(五)慧根:思惟真理,慧照分明,不被愚癡動搖。

 

第五、五力:即前五根,根基堅固之後,發生力用,能破諸邪法,故名為「力」。(一)信力:能破疑惑。(二)精進力:能破懈怠。(三)念力:能破邪念。(四)定力、能破散亂。(五)慧力:能破愚癡。猶如大樹生根之後,發揮大力,而能開花結果。

 

第六、七菩提分:梵語菩提,華言覺,亦名七覺支。(一)擇法覺支:以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偽,不致錯取諸虛偽之法,故名擇法覺支。(二)精進覺支:不雜謂之「精」,不退謂之「進」。修趣向佛道之法,一心精進,不倦不怠;慧照分明,善能覺了,不錯修於無益苦行,故名精進覺支。(三)喜覺支:進修道法,工夫深造,與真法相應,心得法喜。不依計斷計常,著空著有顛倒之法而喜,是住真實之法而生喜,故名喜覺支。(四)除覺支: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偽,不損真正善根,故名除覺支。亦名輕安覺支,謂斷除身心諸見煩惱之麤重部份,使身心輕快安適,故名輕安覺支。(五)捨覺支:若捨所見念著之境時,善能覺了,所捨之境,虛偽不實,永不追憶,故名捨覺支。(六)定覺支:若發諸禪定時,善能覺了,諸禪悉皆虛假,非真實定,不生愛見味著,故名定覺支。(七)念覺支:若修出離世間,了脫生死之道時,善能覺了,定慧不可偏重,常使定慧均等。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要均平不偏。或有時定力太過,其心沈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支,審察提起,而不令沈沒。或有時慧力太過,其心浮動;發念用除、捨、定三覺支,以攝持之,不令浮動。務必調和其心,定慧適中,故名念覺支。

 

第七、八聖道分:「聖」者正也,亦名八正道。(一)正見:見苦、集、滅、道四諦之理,明析正確,故名正見。八正道以正見為主體,設若知見不正,則以下七法皆不正。(二)正思惟:既見四諦之理,依此真理而思惟,使真智增長,故名正思惟。(三)正語:以真智修口業,不說一切非理之語,故名正語。(四)正業:以真智除去身之一切邪業,住於清淨之身業,故名正業。(五)正命:清淨身、口、意三業,順於正法而活命,離五種之邪命(五種邪命者;一、詐現異相:即於世俗之人,詐現奇特之相,以求利養。二、自說功能:即說自己功德,以求利養。三、占相吉凶:即學占卜而說人之吉凶,以求利養。四、高聲現威:即大言壯語,而現威勢,以求利養。五、說所得利以動人心:即於彼方得利,則於此方稱說之;於此方得利,則於彼方稱說之,以求利養)。(六)正精進:以無漏慧,修涅槃道,勤行精進,不倦不怠,故名正精進。(七)正念:以真智憶念正道而無邪念,故名正念。(八)正定:以真智入於無漏清淨之禪定,故名正定。

 

以上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講演已竟。經文中尚有一句結詞,即「如是等法」;「等」者,等於六度萬行。即謂諸眾鳥,不但演說五根、五力...而且演說六度萬行,一切諸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聞到了眾鳥演說的法音,得了佛法的利益,於是常念佛、法、僧三寶。

 

以上「壬一、鳥音法利」一科講演已竟,以下接講「壬二、徵釋略顯」。

 

壬二、徵釋略顯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此科徵問解釋極樂世界何以有鳥說法。「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佛告訴舍利弗,也就是告訴我們,不要以為前面所說的那些鳥,實是罪業報應而轉生的。「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為什麼呢?因為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三惡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又叫一聲舍利弗,極樂世界連三惡道的名字都聽不到,那裏有個實實在在的惡道呢?「何況有實」的「實」,是對著前面「實是罪報所生」的「實」而解釋的。這就是怕眾生會起懷疑心,鳥是屬於畜生道,畜生是罪報而生的,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念佛生去的,怎麼會有罪報生的鳥呢?這是需要詳作解釋,不是由罪報而生的。那麼這些鳥從那裏來的呢?「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這些眾鳥,皆是阿彌陀佛的願力,為了要使法音宣揚流布,以不思議力,變化出這些鳥來說法的。

 

(釋疑)問:三十七道品,乃小乘法相,往生極樂的眾生,皆是大乘根性,何必說此小乘法呢?

 

答:三十七道品,乃三乘共修之法,大乘人以此為基礎,再進修六度萬行。

 

問:既然需要三十七道品,為什麼由五根、五力說起,而不說前面十二種道品呢?

 

答: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即已超越四念處等十二種道品。例如,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極樂世界的眾生,皆是蓮花化生,身體清淨,用不著「觀身不淨」。極樂世界的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用不著「觀受是苦」。經云:「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語阿鞞跋致,華言不退。不退有三:一、「位不退」,已入聖人之流,不退墮凡夫地。二、「行不退」,恆度眾生,不退墮二乘地。三、「念不退」,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念不退者,既能念念流入如來果海,用不著「觀心無常」。行不退者,既能超越二乘,是「我執」已破,用不著「觀法無我」;所以不說「四念處」。正定聚的眾生,自然斷惡,任運修善;故用不著再修「四正勤」。極樂世界的眾生,悉皆具有神通,故用不著再修「四如意足」。因此不說前面十二種道品。

 

問:極樂世界有佛菩薩說法就好了,何必變化眾鳥說法呢?

 

答: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為愛鳥的眾生,以及好奇心的眾生,而示現的。問者又說:我生來就不愛鳥,這些鳥對我個人說,簡直是打閒岔?答:鳥是應機示現的,你既然不愛鳥,生到極樂世界去,就不會看見鳥,也不會聽到鳥叫聲,這樣你就可以放心了,請勿疑心,趕快生起信心吧!

 

講到這裏把「壬二、徵釋略顯」一科講完,也就是把「辛一、化有情聲」一科講完。下面接講「辛二、化無情聲」。

 

辛二、化無情聲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不但西方極樂世界的眾鳥會說法,而且諸寶行樹,及寶羅網也會說法。阿彌陀佛的國土,有輕微的風,吹動了「諸寶行樹,及寶羅網」;路旁由四寶所成的七重行樹,及四寶所成空中的羅網,被微風一吹,就會發出微妙不可思議的聲音來。「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像百千種的音樂,同時在奏樂。聽到這種聲音能得到什麼利益呢?「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聽見了四寶行樹及寶羅網所發出的法音,自然就會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念三寶就是所得的利益。

 

(釋疑)問:阿彌陀佛費了很大的心,目的是要我們得法益。可是,前面化有情聲所得的法益是念佛、念法、念僧。後面化無情聲所得的利益也是念佛、念法、念僧。這樣得到佛法的利益不是太少了嗎?

 

答:這是對佛法僧三寶不夠瞭解,才會生疑惑之心。佛法僧三寶可說是全部佛法的大綱,我們初進佛門,發了信心,就要皈依佛法僧三寶。你再進一步受五戒,還是要先受三皈,稱為「五戒三皈」。受菩薩戒,也要先受三皈,稱為「菩薩戒三皈」。乃至你出了家受沙彌、沙彌尼十戒,還是要先受三皈,稱為「十戒三皈」。受比丘、比丘尼戒,還是要先受三皈,稱為「具足戒三皈」。受出家菩薩戒,也是要先受三皈,稱為「出家菩薩戒三皈」。若受過出家戒後,每天早晚課皆要皈依三寶,若早晚不做一次三皈依,就犯了「失意罪」,由此可見三皈之重要。佛法僧三寶,佛是能說之人,法是佛所說之法,僧為受持佛法,流傳佛法之弟子;故常念佛法僧,即是常念全部佛法了。

 

講到這裏把「辛二、化無情聲」一科講完,即是將「庚一、別明」一科講完了。

 

庚二、總結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上面所講的化有情聲說法,化無情聲說法,皆是阿彌陀佛功德成就的。這是總結前面的依報之妙,依報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到此已將「丙一、依報妙」一大科講演已竟,下面接講「丙二、正報妙」。

 

丙二、正報妙分二    丁一、徵釋名號    丁二、別釋主伴

丁一、又分二    戊一、徵    戊二、釋

 

戊一、徵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再叫一聲舍利弗,就是叫當機者要注意聽著。在你心意之下以為如何?西方極樂世界那尊佛,何故號為阿彌陀呢?在前面的別序之中有講到「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他何故名為阿彌陀呢?這裏就徵問起來。

 

這段經文要特別注意,此經乃是如來的確指示,持名念佛之妙行,所以特別徵問佛名而解釋之。持名而稱妙行者,有三種妙:第一、但持一句佛號,而得三界橫超,此為「簡捷妙」;即是最簡單最快捷之妙。第二、但要十念功成,亦得帶業往生,此為「殊特妙」;即是最殊勝最特別之妙。第三、但得往生淨土,便證三種不退,此為「圓頓妙」;即是最圓滿最頓超之妙。有此三種妙,故稱妙行。這段經文解釋正報妙,正報有主有伴。先徵問解釋化主名號,令人深信不疑,阿隬陀佛的名號是萬德洪名。

 

戊二、釋再分二    己一、約光明釋    己二、約壽命釋

 

梵語「阿彌陀」,華言無量光、無量壽。他的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所以經文分兩科,先約光明釋。

 

己一、約光明釋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阿彌陀叫做無量光佛,他的光明無量無邊,能以照遍十方世界沒有障礙。因此之故,號為阿彌陀。

 

(釋疑)問:既然阿彌陀佛的光明能照遍十方世界,為什麼我們沒有看見呢?

 

答:這要知道,不是阿彌陀佛的光明照不到我們,而是我們的業障深重,自己生了障礙,而不能見到佛的光明。與阿彌陀佛的覺性相違背,與眾生的塵勞相合,稱為「背覺合塵」。若想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應該「背塵合覺」,也就是背棄眾生的塵勞,至誠懺悔自己的業障。把業障懺悔清淨了,就能跟佛的覺性相合,自然會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了。喻如陽光普照,不照覆盆。太陽光本來普照一切,因為這個盆覆在地上,就「背陽合陰」,所以陽光照不到它。若是把這個盆翻轉過來,使它「背陰合陽」,太陽光立刻就照到它了。

 

己二、約壽命釋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阿彌陀佛的壽命,及其人民的壽命,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因此之故,名為阿彌陀。「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皆是印度大數目之名詞。「劫」者,梵語「劫波」,華言長時分。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分。小劫者,由人的壽命最短十歲起,過一百年增一歲,如是遞增,增至人壽最長八萬四千歲為止;再過一百年減一歲,如是遞減,減至人壽十歲為止。如此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本經所言乃是大劫。梵語「阿僧祇」,華言無央數。這是說阿彌陀佛及其人民的壽命,不只一個大劫,兩個大劫,而是阿僧祇的大劫。不只一個阿僧祇劫,兩個阿僧祇劫,而是無邊的阿僧祇劫。不只一個無邊的阿僧祇劫,兩個無邊的阿僧祇劫,而是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

 

(釋疑)問:大家都知道西方三聖,中間是阿彌陀佛,上首是觀世音菩薩,下首是大勢至菩薩。將來阿彌陀佛入涅槃後,極樂世界沒有像法,沒有末法。正法於上半夜滅時,觀世音菩薩即補佛位,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其佛入涅槃正法滅後,是夜大勢至菩薩即補佛位,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可是,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觀世音菩薩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成佛呢?

 

答:解釋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本經所說的無量,是個大數目名詞,乃有量之無量。更要知道,佛有三身;第一、法身,法身是理體,實相理體無始無終。第二、報身,因圓果滿,證得報身有始無終。法身、報身之壽命,皆是無量之無量。第三、應身,即是隨機應現之身,其壽命有始有終。本經所說的無量壽,屬於應身,乃有量之無量,即是說明阿彌陀佛之壽命,不只一個阿僧祇劫,兩個阿僧祇劫,而是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等待阿彌陀佛壽命終時,觀世音菩薩即補佛位。

 

以上將無量光、無量壽之名義解釋清楚,再深進一層解釋,以顯發光壽二義,所含之深理。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一真法界之全體。一真法界包含無量功德,如無量智慧、無量辯才、無量神通、無量三昧,悉皆具足,亦即含攝於無量光、無量壽二義之中。是則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具有無量功德,無量力用。因此,持念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即能截斷生死,橫超三界,往生極樂,徑登不退。了達如是深理,對於持名妙行,方能深信不疑!

 

前面已說明阿彌陀佛,乃萬德之洪名。茲再顯發「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之妙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在眾生心中,名曰本覺。一遇師教之緣,由本覺理體生出智慧,名曰始覺。以眾生從來不覺,今日方始覺悟,聞到念佛法門,開始念佛。能念之心,即是始覺之智;所念之佛,即是本覺之理。「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此法身之理體無二無別,故曰同共一法身。所以諸佛法身之理體,與眾生本覺之理體,亦復如是無二無別。是故所念之佛,即是眾生心中之本覺。又者,始覺之智,由本覺之理生出;是始覺之智,同於本覺之理。如是始本不二,生佛一如;了達此理,則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決定成佛,更加深信不疑。

 

丁二、別釋主伴分二    戊一、別釋    戊二、結示

戊一、又分二    己一、主    己二、伴

 

己一、主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

 

別釋主伴中,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是主,其他的大菩薩眾等都是伴,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為說法的教主。阿彌陀佛成佛是證果的,證果必由修因。阿彌陀佛在因地中為大國王,時世有佛號曰世自在

王如來。國王見佛聞法,發心出家,名曰法藏比丘。當時在佛前發四十八大願,依願修行,於無量劫,修無量功德;因行圓滿,得成佛道,即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這段經文是在啟發我們的信心。因為阿彌陀佛剛成佛不久,正好去親近他,在娑婆世界釋迦佛已涅槃,彌勒佛尚未來,要想見佛聞法是很困難的。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能親近阿彌陀佛,常聞妙法。

 

己二、伴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西方極樂世界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聲聞弟子是小乘眾,都是已證得阿羅漢果的。究竟有多少阿羅漢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不是算數所能算出的,極言其多。「諸菩薩眾亦復如是」,極樂世界不只有聲聞眾無量無邊,而諸菩薩眾,其數甚多,亦非算數之所能知。

 

(釋疑)問:天親菩薩所造的往生論,他說西方極樂世界裏沒有聲聞、緣覺等二乘人,那不是與阿彌陀經互相矛盾嗎?

 

答:這個問題有兩種解釋。第一、釋迦佛說阿彌陀經,是以聲聞眾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為當機者。這是釋迦佛有大慈悲心,權巧方便,要度這些聲聞眾,希望他們也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才說極樂世界的聲聞弟子都證得了四果阿羅漢,而且多到「非是算數之所能知」的數目。等他們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後,沒有不發大乘心的;發了大乘心,以聲聞乘四果為基礎,修大乘行便修得快,所以就勸他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去。第二、就是眾生的根性不一,有些是聲聞乘根性的,聽阿彌陀佛說了大乘法,在修大乘法的時候,任運自然的會先證得阿羅漢果,證得了阿羅漢果,卻不入偏空涅槃,更進一步的修大乘法,然後再證大乘果位,等證了大乘果位,根本不是聲聞眾了。阿彌陀經上所說的聲聞眾,乃是回小向大的聲聞。往生論所說的乃是定性二乘;例如,法華會上五千退席之類,他們根本不發大乘心,如何能生到極樂世界去呢?如是融會貫通,阿彌陀經與往生論,並不衝突。

 

戊二、結示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麼多的阿羅漢和眾多的菩薩,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才能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講到這裏,已將正宗分第一大科,「乙一、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一科講完了。今天就講到這裏,話說多了打閒岔,大眾好好念佛吧!

 

第五天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閒岔!昨天將「乙一、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一科講完,今天接講「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分二

丙一、揭示無上因緣    丙二、特勸淨土殊勝

 

正宗分依信、願、行分為三大科。第一大科,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廣為陳說極樂世界之「依報」是如何莊嚴,及阿彌陀佛之「正報」如何莊嚴,以啟發眾生的信心。信心生起之後,第二大科,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設若不發願往生,則信了等於無信。因此,揭開顯示往生極樂世界的無上因緣,共有六種:

 

第一、帶業往生:無明、煩惱、惑,總名為「業」。眾生的罪業極多極重,如何能帶業往生呢?譬如一塊輕微之鐵,放在水裏便沈沒下去。若是放在船上,不但輕微之鐵不會沈沒,就是極多極重的鐵亦不會沈沒。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願,等於一隻大船。眾生的罪業雖然深重,乘著阿彌陀佛的大願船,決定可以帶業往生。

 

第二、橫出三界:在娑婆世界修行,要想超出三界,甚為困難。三界以內有「見思二惑」,見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三界的見惑,需要一齊斷,斷盡見惑,證得初果。三界分為九地,每一地有九品思惑,欲界九品思惑,斷除前六品,證得二果。斷除後三品,證得三果,方能超出欲界。單單超出欲界,就不知道要何年何月。所以要豎出三界,甚為困難!若是往生極樂,則不須斷除惑業。帶業往生,等於橫出三界。前面提過譬如一根九節長的竹竿,最下一節,有一隻蟲,要想超出這根竹竿,必須咬穿九個節,方能超出竹竿之外。若是橫著咬穿一洞,不就出來了嗎?橫出三界,亦復如是。

 

第三、同居橫具四土:四土者;凡夫居住的,名曰凡聖同居土。二乘人居住的,名曰方便有餘土。菩薩居住的,名曰實報莊嚴土。諸佛居住的,名曰常寂光土。娑婆世界則四土障隔,未能圓融,極樂世界則四土融通。帶業往生的凡夫,所住的凡聖同居土,則與其他三土同時並存,不相障隔。

 

第四、開顯四教法輪:往生極樂的眾生,雖然同是念佛往生的,但所具的善根各有不同。阿彌陀佛一音演說,眾生隨類各解。若帶業往生,見思二惑未斷者,則所聞的是藏通二教之法。若是大乘善根深厚者,則所聞的是別圓二教之法。

 

第五種因緣復含三種:一、圓淨四土。二、圓見三身。三、圓證三不退。圓淨四土者:娑婆世界的凡夫,所居住的雖然亦名「凡聖同居土」,但聖人所住的是清淨土,而凡夫所住的是染污土。極樂世界的凡夫所住的,同名「凡聖同居土」,但因極樂世界本是淨土世界,所以帶業往生的凡夫,所住的亦是淨土。凡夫所住的既是淨土,則與聖人所住的三種淨土,自然同時可以圓滿清淨了。圓見三身者:佛有三種身,凡夫二乘所見的是應身,菩薩所見的是報身,補處菩薩所見的是法身。凡夫精進修行,到一生補處,即可從應身而圓見三身。圓證不退者:一、位不退;證入「初住位」,即永不退墮凡夫地。二、行不退;證入「十回向位」,即永不退墮二乘地。三、念不退;證入「初地位」,則念念流入薩婆若海,梵語薩婆若,華言一切種智,即佛之智慧,廣深如海,故名薩婆若海。證入初地者,既不念凡夫,亦不念二乘,念念趣向於佛之智慧,故名念不退。

 

第六、人民皆一生成佛:凡生於極樂世界者,因無退道之因緣,而壽命無量,但進不退,自然可以一生成佛了。

 

阿彌陀經不可思議之「力用」,全在此二科經文之中,信仰淨土法門者,必須特別注意!現在先講第一科:

 

丙一、揭示無上因緣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又舍利弗」,再叫一聲當機者要注意聽!「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語「阿鞞跋致」,華言「不退」。不退有三種: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三不退之意義,在前面已經有詳細解釋了。這裏必須注意的,若依其他經教,由「初住」到「初地」,需要修一大阿僧祇劫。淨土法門,只要往生極樂,即「圓證三不退」。更要注意的,娑婆世界的眾生,分為三聚。聚者類也,就是把一切眾生,分為三大類:一、「邪定聚」;這一類的眾生不信佛法,撥無因果,決「定」於「邪」,故名邪定聚。二、「不定聚」;此類眾生,雖然信仰佛法,但因十種信心,未修圓滿,進進退退,故名不定聚。經中說十信位的菩薩,名為「毛道菩薩」。十信菩薩所修之道,猶如空中的羽毛,隨風吹東西,「風」譬喻境界。十信未滿的菩薩,自己不能作主。遇到佛法的境界,亦知精進修行;但遇到五欲的境界,則又懈怠退墮,如是進退不定,故名不定聚。三、「正定聚」;證入初住位之後,永不起邪知邪見,其心決定於佛之正法,故名正定聚。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正定聚,悉皆圓證三不退。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一生補處」者,即一生補處佛位。「因行」已修圓滿,只此一生便成佛果,不待第二生,故名一生補處。「其中多有」者,謂即此圓證三不退之眾生中,多有一生補處。又者「多有」是接著上句「皆是」說的,必須特加注意!十六觀經上說:往生極樂是蓮花化生,而蓮分九品,即使五逆十惡的眾生,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他念佛,乃至十念(十聲),即得往生。生極樂後,即能「圓證三不退」,所以經文中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下句接著說,不但皆證三不退,而且證得「一生補處」。其數之多,不是算數所能算出的,只好用一句形容詞,說是有無量無邊的無央數之多。若與娑婆世界對照著說:娑婆眾生,即使發心修行,要想修到十信圓滿,證得初住「位不退」,不知道要修多少劫,真是難上加難,更何況證得「行不退」及「念不退」呢?至於「一生補處」,娑婆世界,只有彌勒菩薩一人而已,更無第二人證得「一生補處」,那裏有「其數甚多」呢?

 

(釋疑)問:大乘起信論說:「十信」圓滿,須要一萬大劫,怎麼說十信圓滿,不知劫數呢?

 

答:起信論是約自從發心修行,但進不退,尚須一萬大劫。因為十信位的眾生,屬於「不定聚」,雖然不能說絕對沒有「一經發心,但進不退」的眾生,但多數皆是進進退退,故說「不知劫數」。

 

問:一生補處佛位,名曰「一生補處」。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應身,有始有終。但其壽命卻甚長久,要經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方能涅槃。涅槃之後,觀世音菩薩,始能補處佛位。又經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觀世音方能涅槃;大勢至菩薩,始能補處佛位。而極樂世界的「一生補處」,卻甚多甚多,非是算數之所能知。這樣多的「補處菩薩」,要到什麼時候始能「補處佛位」呢?

 

答:虛空無邊,世界無量,需要的佛,亦非算數之所能知。既然有此需要,極樂世界的一生補處菩薩,就分發到各世界,應機成佛!不必懷疑。現在假設一個譬喻,以除疑惑。比方說:政府開辦一座師範大學,凡是這座師大畢業的學生,都有「一生補處師位」的資格。而國內的學校很多,需要教師亦很多。於是師範大學就分發這些「一生補處師位」的學生,到各校去當教師。極樂世界的一生補處佛位的菩薩,到各世界應機成佛,即是如此。

 

講到這裏已將「丙一、揭示無上因緣」一科講完了,現在接講「丙二、特勸淨土殊勝」。

 

丙二、特勸淨土殊勝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眾生要有善根才可以聞到淨土法門,這個「聞」就是善根,諸位不要輕視自己的善根,我們能聽經聞法,乃至參加念佛,這都是我們的善根,沒有善根的人根本聞不到淨土法門的!你聞到了念佛法門,就「應當」切切實實的「發願」,願生到極樂世界去,設若不發願往生,豈非等於不聞。「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菩薩、羅漢,只能稱為善人。唯有「一生補處菩薩」,是因位之極,方能稱「上善人」。「諸」者多也,其數甚多,故稱「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者,即是同在一處。全部阿彌陀經都是佛自問自答的,唯有這一問答,特別重要!前面已經說過了「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將往生極樂世界的利益,已經說明白了,這裏為什麼又提出「所以者何」的徵問呢?答釋是「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因為前面所說的「圓證三不退,一生成佛」的利益,皆因得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方能得到的,這是何等重要!又「俱會一處」,即是「凡聖同居」。娑婆世界的凡夫,所住的亦是「凡聖同居土」,這在世尊住世時,有緣的凡夫,可以見到佛、菩薩、羅漢。世尊涅槃後,尤其到了末法時代,不但見不到佛,連菩薩、羅漢,亦見不到;「凡聖同居」,只是空有其名而已。極樂世界之「凡聖同居」,卻是名實相符,帶業往生的凡夫,常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在娑婆世界修行,退道的因緣很多,助道的因緣很少,而且魔障很多。這個「魔」千差萬別,大致分兩種:一是硬魔,就是你的冤家對頭,忌妒障礙,使你不能好好用功修行,這叫硬魔。二是軟魔,就是你的家親眷屬,你要修行用功,他就跟你恩恩愛愛牽纏不已,硬把你拖下去,無論硬魔、軟魔都是退道的因緣,所以說在娑婆世界修行不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修行用功,親近善知識和善友是最重要的。善知識就是要有好的老師,善友就是要有好的道友共修。在娑婆世界要親近善知識和親近善友,畢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西方極樂世界卻沒有一個惡人,皆都是「諸上善人」。所以在極樂世界修行,只有進步,沒有退步的。這是極樂世界的殊勝因緣,修淨業者,應當特加注意,銘記於心!

 

講到此已將「丙二、特勸淨土殊勝」一科講完,也就是將正宗分第二大科「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講完了。下面接講「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分二

丙一、正示無上因果    丙二、重勸

 

正宗分第三大科是「正示行者持名號以立行」。「行者」就是修行人,你發了願就要修行,不修行所發的願是空願。應如何修呢?執持名號以立行,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淨土法門修行的行門。

 

乙三、再分兩科,丙一、正示無上因果,由前面揭示的無上因緣,而發願念佛求生極樂是為無上之因。依此無上之因,執持阿彌陀佛名號證得一心不亂,往生極樂國土,是為無上之果。丙二、重勸。先講第一小科。

 

丙一、正示無上因果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修行要有多善根、多福德,少了就生不了西方。多善根就是因,多福德就是緣。古人對於「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你只要念阿彌陀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另一種解釋,多善根就是多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多福德就是多修六度萬行。我們現在不採取第一種的解釋,而採取第二種的解釋。

 

不採取第一種的解釋,是因為我們是末法時代的眾生,善根越來越淺薄,業障越來越深重。若以為只要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多善根多福德,假藉這種解釋,反而懈怠放逸,一點好事也不做,也就是不肯去修六度萬行,結果善根也沒有增加,福德也沒有成就,只是打自己的閒岔罷了!又因為不合時代的要求,現時代的人只注意現實,他們對於佛教徒,尤其僧眾的要求,須要多做福利事業。我們若是專門念佛,不做慈善,他們批評「出家人對於社會,毫無利益」!過去所遭遇的爭奪廟產,毀寺逐僧的災難,都是由這種惡批評引起的。

 

我們採取第二種的說法,多善根就是要多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多福德就是要修六度萬行,多去度眾生。行六度法門,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亦就是多福德。多念佛是多善根的因,多度眾生是多福德之緣。善根多了,福德多了,因緣殊勝,就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因此,多善根、多福德就是生到極樂世界的無上之因。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曰、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善男子、善女人,就是聞說淨土法門,發了信心,發了大願,求生西方的這些有善根的男子及有善根的女人,就稱為善男子、善女人。「聞說」就是聽說了阿彌陀佛,便要執持名號,發心修行。若不修行,聞了等於沒聞。「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念佛念了一天乃至七天,得到一心不亂,決定往生西方。阿彌陀經的經文很短,鳩摩羅什法師翻譯,很多地方都簡略掉,像下面經文的十方佛,就只說六方佛,而這「若一日至若七日」此段經文不省略,一直說到若七日,這裏有很重要的意義。蕅益大師把念佛的眾生,分為上中下三根。上根的眾生,若一日就得到一心不亂。下根的眾生,若七日才得到一心不亂。從若二日到若六日中間的這五天,都屬於中根的眾生。總而言之,是以達到一心不亂為目的。有的人若一日就得到一心不亂。有的需要念兩天,就是若二日。有的需要念三天,就是若三日。有的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才得到一心不亂。這是因眾生的根機不同,所以日期時間也不一定。這個「若」字沒有省略掉,一直說得很清楚,而重要性就在此。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的「執持」是個方法,應當如何執持呢?有「事持」和「理持」。先講「事持」,事就是事相,雖對「即心即佛」的道理不明白,但在事相上他是相信,而且發了願的,這叫「事持」。亦是相信有個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裏有個阿彌陀佛,但還未了達「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他相信不疑,決定發願往生西方。一心念佛,「如子憶母,無時暫忘」,像兒子憶念母親的那樣念,沒有一刻時間暫時忘記的。這個母親就等於阿彌陀佛,母親是沒有一刻不念兒子的,現在兒子也是如此,無時暫忘母親,二人相憶,二憶念深,這樣才能以得到一心不亂,決定可以往生西方,如是名為「事持」。

 

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這道理比較高深。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並非在我心外,而是心內本具有的。什麼是我心本具的呢?凡夫的心,具有十個法界,就是四聖六凡。四聖即佛、菩薩、聲聞、緣覺。六凡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十法界全在我們的心內,是我們的心地本具有的。「具」就是具有的意思,以「佛法界」來講,十方三世佛都在我心裏,那麼阿彌陀佛也是在我心裏,這叫「是我心具」。「是我心造」者,即是西方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都是由我心造出來的。華嚴經上有講「十方三世佛,一切唯心造」。我們的心怎麼會造一切諸佛呢?上面講到我們的心具十法界,當你一念上品十惡之心現前,這就造了地獄法界,一定墮地獄的。若是你動了善心,造上品十善,將來就生天堂。這地獄天堂從何而來的呢?都是心造的,有所謂「心造天堂,心造地獄」之說。同樣的,你念佛就造個佛出來,這叫「心造如來」。即「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初念的時候,凡夫的善惡還不能完全控制,一時念善,一時念惡。只要你念佛繼續念下去,念得這心純粹只有佛,成了念佛的心,再不會念凡夫了,那是已得到一心不亂的境界,而且決定能往生西方的,這就是「理持」。

 

「理持不廢事持」,雖然明白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往往有些研究大乘學理的人,懂得了一點大乘的道理後,卻沒有起行,就是他不念佛了,結果還是個凡夫。所以一定要「即以自心所具所造之洪名,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也」。就是你明白了阿彌陀佛是我心所具有,是我心所造出來的;你就要將這本心所具所造的萬德洪名,也即是阿彌陀佛的洪名,作為我們繫心之境。要知道我們凡夫的心是妄念不停的,若要使心不打妄想,應以阿彌陀佛的洪名作為我們繫心之境,一心執持不使暫忘,這就是理持不廢事持,念到一心不亂,決定往生西方。

 

以上是執持名號下手的一個方法,事持或理持的目的是為達到一心不亂。這又分事一心、理一心兩種不同,什麼是「事一心」呢?「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是事一心」。我們為什麼要念佛呢?念佛就為斷除煩惱,乃至念到斷除三界以內的見思二惑煩惱,這是「事一心」。那什麼是「理一心」呢?「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是理一心」。猶如大勢至菩薩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到理一心不亂,見到本性佛而開悟了,這還有什麼生死可了,涅槃可證呢?我們學佛法,一時學空門,一時學有門,要了解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明白了這點就不會被空有二邊所亂,如是名為「理一心」。瞭解了理一心的道理,還是要從事相念佛下手修行,按事相上來持,就是信心要堅固,願力要懇切的來執持名號。「執持」照字面上來解釋;「執」就是信心不搖,「持」就是憶念不忘。從堅固執持來下手念佛,一定能念出功夫來,也一定能斷除煩惱。我們的根本煩惱就是貪、瞋、痴。天天都在打貪瞋痴的妄想。現在我們不念貪瞋痴,只念阿彌陀佛,這樣以淨念來代替妄念。念到一心不亂,就能降伏妄想,進而再斷除煩惱了。

 

再看經文,「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不是一個佛弟子死了,就能稱為「往生西方」了,他究竟能否往生呢?須要有個證據,「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他,還有「諸聖眾」,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都會現在其前。以上的瑞相,或是他本人見到,或是助念的人同時見到,這就證明他決定生西方了。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阿彌陀佛與諸大菩薩來接引他的時候,若他只有一個念佛的心,沒有起顛倒心,這叫「心不顛倒」。假如臨命終時,有念到世俗之事;一下想念兒女,一下想念夫婦,卻不想阿彌陀佛,心已顛倒了,怎麼能生到西方去呢?所以要只有一個念佛的心,西方三聖及諸大菩薩都會來接引你,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正宗分第三大科「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分兩科,「丙一、正示無上因果」,這是勸行的文,可說是阿彌陀經的經心,也可以說是阿彌陀經的經眼。「丙一、正示無上因果」一科講演已竟,下面接講「丙二、重勸」。

 

丙二、重勸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叫一聲當機者「舍利弗」,也就是在叫我們注意。「我見是利」。「我」是釋迦世尊的自稱,說他親眼看見這種利益,即念七天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無始劫以來的生死,念七天佛號就可以了脫,真是太大的利益,這都是佛親見的。「故說此言」,所以才說前面正示無上因果這段經文。「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我們相信了佛所說的話,亦就是聽到前面佛說的阿彌陀經,就應當懇切的發願,求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講到這裏將「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一大科講完,也就是將正宗分三大科全部講完。今天就講到這裏,話說多了打閒岔,大眾好好念佛吧!

 

第六天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閒岔!昨天雖將正宗分講完,但還有很多疑問,需要解釋,以除疑惑,而生正信。

 

(釋疑)問:若一日到若七日中,分成上中下三根。上根的人若一日就能念到一心不亂,下根的人若七日才能念到一心不亂,中根人從若二日至若六日,就能念到一心不亂。那麼我們參加打佛七的人,有的已經參加過很多次的佛七,也還沒有念到一心不亂,這樣連個下根的眾生也夠不上,那麼往生西方不是沒有希望了嗎?解答這個疑惑,有四種解釋:

 

答一:全部阿彌陀經,以信、願、行為三大綱要。聽佛說極樂世界依正二報之妙,即生深信之心,由此深信以引發切願,願生彼國。合此深信、切願謂之發菩提心,亦謂之「慧行」(音恨)。由此「慧行」以導生「執持」名號,求得「一心不亂」,謂之「正行」,亦謂之「行行」(上一行字音「形」,是動詞,即是修行。下一行字音「恨」,是名詞,即是功行)。你未曾聽過阿彌陀經,或是聽過此經,而未注意念佛是以「求得一心不亂」為目的。你來參加念佛七,即不知以求得一心不亂為目的,如何能證得一心不亂?

 

答二:只要你瞭解念佛是以求得一心不亂為目的,不管時間的長短,你精進用功,一定會念到一心不亂的。如果你一個佛七裏不能得到一心不亂,你應該兩個佛七、三個佛七、乃至一百個佛七,接著念下去,以念到一心不亂為目的。我們知道,眾生的根性不同,如中根的人,也沒規定說若二曰,經中只說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這就知道中根眾生不止一種了,那下根眾生也不止是一種的。九品往生中,下品有三種,即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若七日能念到一心不亂,是個下上品的人。我們打了一個佛七,沒有得到一心不亂,可能是個下中品的人。若是已經參加過好幾次佛七,仍然沒有得到一心不亂的,可能是個下下品的眾生了。但是你不能就因此退了道心,要相信佛是不打妄語的,只要往前精進,把阿彌陀佛念下去,決定可以達到一心不亂的目的。

 

答三:若一日至若七日,得到一心不亂,都是一心精進的人。前面講過理持和事持,理持的人根機很高,所以不用說了。事持的人不能了達「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只相信西方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發願懇切的念下去,這就是一心精進,而且精進得「如子憶母」;兒子想念母親,能夠如母親想念兒子一樣。就是說,我們想念阿彌陀佛的心,要好像阿彌陀佛想念我們眾生一樣,無時暫忘的。所以不要退心,要回光返照,照照我們念佛的心,是否一心精進。若沒有,就應當大生慚愧!至於經上說的若七日,千萬不要懷疑,你雖然打了一個念佛七,其實只是「混」過去的,一方面念佛號,一方面打妄想,怎麼能得到一心不亂?

 

答四:我們打佛七時,為什麼不能精進?為什麼不能降伏妄想和散亂昏沉呢?這都是我們了生死的心不夠懇切,也就是願力不懇切。古人說:「生死心不切,云何能令念佛成片呢」?「念佛成片」就是念念不間斷的意思,念到所念的阿彌陀佛,就是我能念的心。佛與心、心與佛打成一片,不就很快證得一心不亂,很快可以開悟了嗎?「盡此一報身,得生極樂國」,這是願力,願力不懇切就是信心不堅固。已經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但信心不堅固,所以想的不是西方極樂世界,而是打五欲六塵的妄想。所以要回想一下,自己念佛的心,是不是懇切的念,千萬別被魔境魔倒了。若是你一方面念佛,一方面打妄想,這樣怎能求得一心不亂?念佛不在於貪多念,在於是否能念到一心不亂,有很多人在那裏天天念佛,沒有間斷,實際上是在那裏數念珠,心想我只要念一萬聲阿彌陀佛,把功德做完就算了,這樣只是種了一個飄渺的善根,並不是實在的善根。所以古人警策我們:「念佛切莫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亂,九十九聲一念差,捋轉數珠從頭念」。即是捋轉數珠念佛的時候,就算念了九十九聲,有一念之差,打妄想了,那這一百聲的佛號都不算,就要從頭再算起!若能依照這樣去念一百聲阿彌陀佛,就是念一串珠子,觀照到不打妄想,已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為沒有妄想就是如來,這就是「有令是眾生,無念即如來」。這個「念」就是妄念,即是妄想,若不打妄想,我們不就成佛了嗎?其實我們本來就是佛,所以釋迦世尊成佛後三嘆:「奇哉!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都是佛,不但皆有如來智慧,還皆有如來的功德相好,為什麼我們還是當一個苦惱的眾生呢?「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就是打妄想起了執著,把如來的智慧、功德、相好統統隱蔽起來,而不能證得。「妄想」就是楞嚴經上講的「狂心」,「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狂心一歇下來,當下就是菩提現前,當下就成佛了。若歇不下來,淨土法門有方法,念阿彌陀佛對治妄想。對治妄想要拿出功夫認真念佛,因為妄想與眾生同時俱來的,無始劫來打妄想已成習慣,而念佛還沒念成習慣,所以要了生死,就要靠這一句阿彌陀佛。換句話說,離開念佛的法門,沒有再更好的法門了。即是說要想渡過生死大海,就看你能不能好好的把持著這一句阿彌陀佛救命的大船。所以念阿彌陀佛要下功夫去念,牢牢的觀照這一聲阿彌陀佛的名號來念,不要讓這個「心」走掉,決定可以得到一心不亂。以上把若一日乃至若七日,得到一心不亂的疑惑解釋好了。

 

問:正宗分三大科,一信,二願,三行。第三科為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又分二科,一、正示無上因果,一、重勸。應當再勸持名,何故重勸發願?

 

答:信、願、行,三法本來平等。但平等之中,不礙差別。前面講過,信、願為「慧行」,行為「行行」。現在再將這三法的關係,詳細講講。有信者未必有願,而有願者必定有信。設若無信,何能發願?既有信、願以為前導引發持名,方為「正行」。只要信心堅固,願力懇切,無論持名多少,皆得往生。十六觀經之十念往生,無量壽經之一念往生,皆由信願之力以為前導之故。設無信願,縱令念至一心不亂,亦不能往生,何以故?不信不願故。這就是「以願引行,以行填願」。所以蕅益大師說:「生西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以有願必有行之故,所以重勸發願。

 

問:有人對於「執持名號」生起疑惑,佛法最忌諱就是「執著」,古人說:「著即不是」,你執著就不是佛法了。那麼阿彌陀經上開示我們要「執持名號」,這不是叫我們生執著心嗎?

 

答:開經的時候講過,八萬四千法門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空門,一類是有門。從空門入手定要一切皆空,切勿執著。所以金剛經上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就是你若執著有個佛的色身可見,有個佛說法的聲音可求,那你已走上邪道,怎麼能成佛呢?所以從空門入手,要一切皆空,連空也空,空得乾乾淨淨,這樣才能以明心見性。從有門入手則相反,相信西方有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不怕執著,為什麼不怕執著呢?因為執著的是阿彌陀佛,不是執著五欲六塵。阿彌陀佛的名號是萬德洪名,西方極樂世界是依報,阿彌陀佛是正報,依正二報都是「妙有」。你執著的是妙有的有,執著到一心不亂的時候,生到西方,就悟到無生法忍,則生即無生,這就是「殊途同歸」,目的是一個。「妙有不有,即是真空」,真空的空不是頑空,也不是斷滅空,「真空不空,即是妙有」。所以只要執著阿彌陀佛,執著西方,不怕執著,只怕你執著得不專一!因為五欲六塵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假如你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執著的不專一,娑婆世界這一邊放不下,又怎麼生到西方去呢?這就是以「淨執」對治「妄執」的方法,等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有是妙有,當下即空。所以對於「執持名號」不必懷疑。

 

問:前面所說,若無信、願,但持名號,縱令持至一心不亂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不信不願故。這個人即不相信極樂,又不發願往生,他怎麼肯念佛呢?

 

答:這就是因為「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的緣故。他聽到有人告訴他,念佛的利益很多,不但來生可以轉為富貴人,而且可以升到天上享受天福。他聽到念佛有這樣好的利益,所以就懇切的念起佛來。他竟將萬德洪名換取一些人天福報,實在可惜!又有一種人,聽說現在念一聲佛,死後可當一圓錢用。設若一天能念三萬聲佛,在「陰間銀行」就可以存三萬元。這個人聽了就努力念佛。念佛是想著死後做一個有錢的鬼,這種人不但可笑,而且很可憐!

 

問:念佛七日,證得一心不亂,是平時,或是臨命終時?

 

答:是平時。因為平時證得一心不亂之後,決定不會再造業,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阿彌陀佛及諸聖眾,決定接引往生極樂。

 

問:十念往生,一念往生是平時?或是臨命終時?

 

答:是臨命終時。

 

問:既然臨命終時,十念、一念皆得往生,何必平時忙著念佛呢?

 

答:設若平時不念佛,臨命終時,誰能保證你能念佛。古人為證明十念得能往生,特舉出一則公案(故事):「唐朝有一殺牛為業的人,名為張善和。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被殺之牛皆來討命,張善和驚恐萬狀!正在危急之時,恰好來一位僧人,勸導他趕快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張善和聽了即念南無阿彌陀佛...剛念十聲,張善和說:群牛不見了!阿彌陀佛來接我了!含笑而逝。」這個故事,只是證明十念得能往生而已,他人不得仿效。如張善和這個人,前世必定有大善根。若無善根,臨終危急之時,何能得遇善知識,開示念佛法門。而且一聞便信,立即發願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如此人者,萬中無一,生死事大,豈可存僥倖之心?

 

問:依據阿彌陀經的開示,必須執持彌陀名號,得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佛及聖眾現在其前,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是則必須得到一心不亂,方能往生極樂!但是有人念佛數年,甚至數十年,因為未能得到一心不亂,竟不能往生極樂,豈非大大的遺憾?

 

答:往生極樂,唯一的條件在於「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如殺牛的張善和,平時一句佛亦未念過,何從證得一心不亂?而他臨終十念,竟得往生;這固然是他的善根所招感,亦是彌陀願力所攝持。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當知十念往生,乃彌陀本願之力!雖未證得一心不亂,只要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決定往生極樂,不必懷疑。然而這樣說來,何必打念佛七,求證一心不亂呢?因為得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決定心不顛倒。倘若未能得到一心不亂,則不敢保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因此需要「助念」。應當約會志同道合之蓮友(最好組織一助念團,人數越多越好,因須輪流換班)。以蓮友助念之力,加持臨命終人,心不顛倒,一心念佛,方能蒙佛接引,決定往生。

 

問:臨命終時,佛及聖眾現在其前,焉知非魔?

 

答:參禪之人,不求見佛,佛來現前,決定是魔。修淨土者,求佛佛現,因果相應,決定非魔。

 

以上將正宗分之疑惑,解釋完了,下面就接講流通分。

 

甲三、流通分分二    乙一、普勸    乙二結勸

乙一、分三    丙一、勸信流通    丙二、勸願流通    丙三、勸行流通

丙一、分二    丁一、略引標題    丁二、徵釋經題

丁一、分六    戊一、東方    戊二、南方    戊三、西方    戊四、北方

戊五、下方    戊六、上方

 

全經分為三大分,已把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講完,現在講的是第三流通分。流通者,流傳萬世,通達十方。這次阿彌陀經所分的科,是根據蕅益大師著的「彌陀要解」而分的。它裏面的科文以信、願、行為依據,無論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都依信、願、行三法為綱要。還有一點要注意,我們講的這一部阿彌陀經,是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這裏邊只有六方佛,實際上梵文的原本是有十方佛。玄奘法師所翻譯的阿彌陀經,亦保留了十方佛。鳩摩羅什法師為什麼要略去四方呢?因為諸佛的讚嘆,都是要令我們相信的。這十方佛的文太長,故把它略去四方,況且說了東南西北上下六方,實際已包括了「四維」。四維就是四個角,即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這四方都已包含在六方裏面,只是經文上沒有翻譯出來,簡略而已。現在先講東方。

 

戊一、東方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東方是方位之首,故先講東方。大家請注意聽,先將東方詳細解說,下面五方佛,只是簡略的講,不再重複。「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如我今者,「我」是釋迦佛自稱。如我釋迦佛現今在這彌陀法會上,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在前面正宗分,揭示無上因緣中,略舉六種:第一、帶業往生。第二、橫出三界。第三、同居橫具四土。第四、開顯四教法輪。第五、圓淨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第六、人民皆一生成佛。這六種利益,都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所成就的。「東方亦有阿(音同觸ㄔㄨˋ)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東方世界也有無量諸佛,像我釋迦佛一樣的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阿(音同觸ㄔㄨˋ)鞞佛」略譯為阿(音同觸ㄔㄨˋ)佛,梵語「阿(音同觸ㄔㄨˋ)」,華言不動。不為無明煩惱所動;故號為阿(音同觸ㄔㄨˋ)鞞佛。「須彌相佛」,梵語「須彌」,華言妙高。佛的相好不可思議稱「妙」,其相九界瞻仰,最尊貴最高勝稱「高」;故號為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為眾山之王,世界諸山所不能及。佛為大法之王,超九界以獨尊,「妙高」上再加個「大」,是讚歎之意,故號為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光」是表智慧,佛的智慧最妙最高,故號為須彌光佛。「妙音佛」,佛說的法不可思議,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其解,故號為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印度有一條大河,名為恒河,其沙甚細,每一粒沙,算一尊佛;前面只是列舉幾尊東方世界之佛,在東方還有恒河沙數那麼多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東方世界像阿(音同觸ㄔㄨˋ)鞞佛等,有恒河沙數那麼多的佛,每一尊佛皆有其教化的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每尊佛在各個的三千大千世界國土之中,「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其廣長舌相多寬廣呢?能以遍覆到他所教化的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那麼的廣長。「說誠實言」,佛度眾生是不打妄語的,說的都是最誠實的話。

 

佛有三身,一法身,二報身,三應身。應身有兩種:一、勝應身。二、劣應身。在印度出世的釋迦佛是「劣應身」,也有廣長舌相,其舌頭伸出可遮蓋到面門,直到髮際。現在舉出一個公案證明事實:

 

釋迦佛成道以後,仍要托缽化飯受人供養的。那時的印度,只認識婆羅門,在釋迦佛成道以前,世間沒有佛。所以,大家並不知道他就是一尊佛!尤其他出來托缽化飯,看起來並不像個討飯的人;而且挨家挨戶去討時,他只站了站,不給就走到別家去。由於大家都不曉得他是做什麼的?所以釋迦佛托了一個上午的缽,並沒人供養他。這時,又走到一戶,有一位老太婆,剛吃飽了飯,正要把吃剩下的半碗殘飯,端到外面去倒掉。看見釋迦佛,威儀莊嚴的站在那裏,這位老太婆也是有善根的,就問他說:「你是做什麼的站在這裏」?佛答:「我是托缽化飯吃的」!老太婆說:「哎呀!你要是早一點來就好了,我剛剛吃完了飯,只剩下這半碗殘飯」!佛就說:「那你把這剩飯布施給我好了」。老太婆說:「這怎麼好意思呢?」佛說:「沒有關係,只要你發心布施,我就接受」!於是老太婆把剩下來的半碗殘飯倒到釋迦佛的缽裏。她心裏很虔誠,而且很慚愧沒有飯來供養他,也不知他就是佛,只是被佛的相好莊嚴所感動而已。釋迦佛接受了她所供養的半碗殘飯,即為她授成佛之記,說她今天種了成佛的善根,在無量劫後一定會成佛的。這時背後本來就有一個外道,已跟蹤著佛好久,看佛究竟在做些什麼的!此時一聽到佛說這些話,以為捉到佛的短處了,於是走上前說:「你不是淨飯王的兒子悉達多太子嗎」?佛答:「我是的」。外道說:「誰叫你出家的」?佛說:「是我自己發心出家的」。外道呵責說:「你出了家,就需忍受吃苦,若吃不了苦,乾脆回去皇宮裏享福就好了,何必為了半碗殘飯來騙人呢」?佛答說:「我三大阿僧祇劫以來都不曾打妄語」!外道說:「我明明聽你在打妄語,誰相信你呢」?佛說:「一個人要是三生不打妄語,他的舌頭伸出來可蓋到鼻子,這你相信嗎?」外道說:「這是全印度都相信的,我當然也相信」。舌頭有「廣長舌相」是說誠實語而得的果報,三生不打妄語,舌頭就能蓋到鼻子。反過來說,若是歡喜打妄語騙人,死後就會墮到「耕舌地獄」去受苦報。將來受完地獄苦報之後,轉為人時還有餘報,就是舌頭短,說話口齒不清,乃至於為啞吧,這都是造口業、打妄語的果報。現在我們還說回來,釋迦佛跟這外道講完後,就把舌頭伸出來,將整個面門都蓋住了,直到髮際,把舌頭收回來,對外道說:「你看到我的廣長舌相了吧!你應相信我不打妄語」!外道說:「我沒有見過這麼長的舌頭,能蓋住整個面門的,我當然相信你多生多劫沒有打過妄語。但是,你現在決定打了妄語,她供養你半碗殘飯,你說她將來會成佛的,這不是打妄語是什麼呢」?釋迦佛說:「你不相信,我先給你說個比喻;你見過多羅樹嗎?(多羅樹是生長在印度的一種很高大的樹)外道答:「我知道」!佛又說:「像這麼又高又大的樹,它的種子卻只有芝麻那麼小,怎麼能長得這麼高大呢」?外道答:「長了幾十年,久了當然高大」。佛說:「對了,你懂得這個道理,就可以相信我並沒有打妄語!我是說她今天所供養我的飯,是種了善根,在無量劫以後才成佛,我並沒說她今天就成佛啊」!公案講到此結束,這是證明劣應身佛舌相的廣長,伸出來可蓋覆整個面門。勝應身佛的廣長舌相,伸出來則可以偏覆三千大千世界。若按理論上講,就更好了解了,凡是這尊佛,他的法音所到之處,就是其舌根所到的地方了。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段經文就是勸信流通的。此乃諸佛苦口婆心,說至誠無妄,真實不虛的話,在各國所教化的世界,勸導本國眾生,當深信極樂世界及彌陀願力不可思議,而相信這一部經。下面的十六個字,就是這部阿彌陀經的經題,即「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一部是什麼經呢?是一部稱讚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議,而且十方諸佛都在維護愛念的一部經。

 

本經的經題應該是這十六個字,鳩摩羅什法師為什麼只翻譯成「佛說阿彌陀經」呢?因為我們中國人說話喜歡簡單,若把經題翻譯為十六個字,不容易記,也不好念!翻譯為「阿彌陀經」,正合「持名妙行」,只要看到這部經的經題,就知道要念阿彌陀佛了。鳩摩羅什法師有大智慧,就應著我們中國人的根性,簡略的翻譯為「佛說阿彌陀經」了。

 

戊二、南方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燄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寶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佛的光明無時不照,無處不照。「日」光照白天,「月」光照夜晚,還有日光、月光照不到的時間及處所,則繼之以「燈」光,故號為日月燈佛。「名聞光佛」,佛的大「名」,「聞」遍十方,「光」是表智慧。即是佛的智慧光明,照遍十方,故號為名聞光佛。「大燄肩佛」,「燄」是火燄,亦表智慧,「肩」是表擔荷,佛有大智慧,能擔荷一切眾生,了生死,成佛道,故號為大燄肩佛。「須彌燈佛」,梵語「須彌」,華言妙高。「燈」亦表智慧,佛的智慧燈光,最妙最高,故號為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此尊佛以因行立名,佛在因位之中,精進無量,成就佛果,故號為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在南方世界裏,除了前面列舉的幾尊佛,還有如恒河沙數那麼多的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此段文意和東方相同,故不再詳解。

 

戊三、西方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此尊佛與阿彌陀佛只是同名同號,並不是同一尊佛,雖然同在西方,而不是同一個世界,其佛「壽」命「無量」,故號稱為無量壽佛。「無量相佛」,勝應身佛「相」好「無量」,故號為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幢」是法幢,高勝之義。在印度建立一個佛的道場,就要建立一個法幢,法幢就是一支高高的柱子,有圓型的,有六角型的,也有八角型的。上面刻有字,有些刻金剛經,也有刻尊勝咒的,這就是「法幢」。此尊佛說法「無量」,故號為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光」和「明」都是表佛的智慧,佛有大智慧,就有大光明,故號為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寶」是尊貴、稀有、利益之義。若有善根的眾生,得見佛的「相」好,就有消災延壽,斷煩惱證菩提的利益,故號為寶相佛。「淨光佛」,佛已斷盡一切無明煩惱,其智慧「光」明最極清「淨」,故號為淨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此段文意和東方相同,故不再詳解。

 

戊四、北方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燄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箕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佛所護念經。

 

北方世界有「燄肩佛」,前面有大燄肩佛,這都是佛的德號相同,有智慧之「燄」,而能荷擔度眾生之責,故號為燄肩佛。「最勝音佛」,此尊佛的「音」聲,不但超過六道凡夫,且超過三乘聖人,故號為最勝音佛。「難沮佛」,「難沮」即難以破壞之義。佛證得金剛不壞之身,一切煩惱與魔王皆不能破壞,故號為難沮佛。「日生佛」,「日」指太陽之光,太陽升起,能以破除黑暗。佛的智慧光明發出來,能把眾生的無明煩惱照空,故號為日生佛。「網明佛」,佛的智慧光「明」是縱橫交絡,普遍十方,有如「網」一樣。佛在生死大海裏救度眾生,就是用智慧光明之網,故號為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此段文意與東方相同,故不再詳解。

 

戊五、下方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下方世界,是佛眼看到的。上方有無量的世界,下方也有無量世界。古時候的人,看見佛經上這麼說,心裏存有懷疑,但經是佛說的,只好相信,其實是勉強相信的!過去科學不發達,知識不夠,以為地是不動的,地下面怎麼會有世界呢?對於佛說的下方世界,且有恒河沙數的世界,只是勉強接受而已。到現在科學發達,才知道地球只不過是空中懸著的一個星球,上方有無量的星球,下方亦有無量的星球,這才證明佛眼所見到的十方世界,確實不虛。

 

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師子」即獅子,為獸中之王,當獅子一吼,百獸震驚。佛說法也是一樣,天魔外道悉皆恐怖震驚。因為佛說法如獅子吼,故號為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佛的德號「名聞」十方,故號為名聞佛。佛的大「名」聞是由大智慧「光」得到的,故號為名光佛。「達摩佛」,梵語「達摩」,華言法。佛能以善說一切妙法,故號為達摩佛。「法幢佛」,佛說「法」有高勝之義,就是建立「法幢」,故號為法幢佛。「持法佛」,佛能攝「持」一切「法」,弘揚一切法,故號為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此段文意與東方相同,故不再詳解。

 

戊六、上方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燄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上方世界有「梵音佛」,「梵」是清淨之意。佛的音聲是清淨之「音」,眾生聞佛說法,能斷除無明煩惱,故號為梵音佛。「宿王佛」,「宿」就是星宿,月亮之光超過了群星,故稱宿王。佛乃眾聖之尊,如同群星中之月亮,故號為宿王佛。「香上佛」佛已證得五分法身香,裏面有個「慧香」,慧香起了妙用就放光,由慧「香」而放的「光」,故號為香光佛。「大燄肩佛」,此尊佛與南方世界的「大燄肩佛」同名同號。「雜色寶華嚴身佛」,「華」是因華。菩薩在因位上修行,等於開了華朵;以這因華莊嚴果德,就是莊嚴了佛身,因「華」能以莊「嚴」佛身,所以稱為「寶華」。菩薩的因華不止一種,而是有六度萬行,有這麼多種的因華,所以稱為「雜色」。由這雜色寶華莊嚴佛身,故號為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梵語「娑羅」,華言堅固,與難沮的意思一樣。佛證得了堅固之身,像娑羅樹王一樣,又大又堅固,故號為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與「雜色寶華嚴身佛」的意思一樣,由寶華以莊嚴果德而成的佛,故號為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佛證得了「一切」種智,一切「義」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故號為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須彌山」為妙高山,是眾山之王,佛為聖人中之聖人,故號為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此段文意與東方相同,故不再詳解。

 

現在已將六方佛全部講完,即是將勸信流通第一科「略引標題」講完。今天就講到這裏,話說多了打閒岔,大眾好好念佛吧!

 

第七天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閒岔!今天已是佛七圓滿之日,亦是阿彌陀經講演圓滿之日,大眾要留心諦聽!昨天已將勸信流通「丁一、略引標題」講完,即是將六方佛講完,今天接講「丁二、徵釋經題」。

 

丁二、徵釋經題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這是釋迦牟尼佛自己徵問,自己解釋這部經的題目。「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阿彌陀經的經題,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等十六個字。這裏為什麼把「稱讚不可思議功德」略掉,而只剩下八個字呢?因為「稱讚不可思議功德」,就是稱揚讚歎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議,這在前面已經詳細解釋過,道理很容易了解,所以簡略掉不解釋。下面這八個字「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應如何解釋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上這段文是釋迦佛所解釋的經題。假若有善根的男子和有善根的女人,聽到這部阿彌陀經之後,能以受持。「受持」者,領納於心曰「受」,憶念不忘曰「持」;就是能以把阿彌陀經,領納到自己的心裏,憶念不忘,這就是「受持」。背本曰「誦」,對本曰「讀」。把它念熟了,背著經本念出來,稱為「誦經」。若對著經本念,那只是「讀經」。而佛弟子一直到了末法時代的今天,各道場做晚課,必須「誦持」這部阿彌陀經,就可以知道此部阿彌陀經的重要了。

 

「及聞諸佛名者」,聽到了前面六方佛那麼多的佛名,因為能以受持阿彌陀經的人,會念到六方佛,自然也會聞到諸佛的名號。會得到什麼樣的利益呢?「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一切諸佛都會加「護」愛「念」。加護令不退墮,愛念令得增進。「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華言無上正等正覺。此為五種不翻中之「順古不翻」,故保留梵文。無上正等正覺,即超九界以獨尊之佛果。解釋此名,應從下往上解釋。梵語「三菩提」,華言正覺;正覺者,超過六凡法界之不覺及外道之邪覺。梵語「三藐」,華言正等;正等即平等,二乘聖人雖稱正覺,但只能自利而不能利他,故不能稱為正等。佛名為正等正覺即超過二乘法界。梵語「阿耨多羅」,華言無上。菩薩自利利他,雖稱正等正覺,但以無明未盡,覺道未圓,故不能稱為無上。唯佛一人,三覺圓滿,萬德具備,堪稱「無上正等正覺」。成佛之後名為菩提果,在因位中名為菩提心。初學大乘,求證佛果,名為發菩提心。但凡夫發心,容易退轉,今因受持阿彌陀經,承蒙諸佛護念,故「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是故」者,以能受持阿彌陀經,皆蒙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故。所以到此再叫一聲當機者舍利弗,並且顯明的再加「汝等」二字,就是叫我們大眾,應當相信我釋迦佛所說的話,並及十方諸佛所說的話。相信後就必須發起堅固信心,絲毫無疑!以上把「丙一、勸信流」一科全部講完了。

 

丙二、勸願流通

 

我們相信之後就要發願,願生西方。你若不發願,信了等於沒信。所以現在要講「丙二、勸願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過去的人已經發了願,稱為「已發願」。現在的人現今就發願的,稱為「今發願」。未來就是當來,當來的人發願即稱「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就是發願要生到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些已發願的人、今發願的人、當發願的人,因為受持阿彌陀經起了信心,而發了願力,就得到諸佛之所護念。所以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文是跟著前面勸信流通的文解釋的。「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諸佛護念而使你精進不退,必得往生極樂國土。這三個「生」是對著前面三個「願」而說的,就是已發願的人,已經生到極樂國土。現今發願的人,現今就能生到極樂國土。當來發願的人,當來決定能生到極樂國土。總而言之,有願必生,只要你發願往生西方,一定能往生西方的。「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是故」者,有願必生之故。不但你們要發願,一切有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就是相信西方有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個阿彌陀佛的人,就應該趕快發願,往生極樂國土。以上把「丙二、勸願流通」一科講完了。

 

(釋疑)問:十方眾生悉皆信願念佛,往生極樂,極樂世界只是一個世界,如何能容納十方世界念佛的眾生呢?

 

答:這種疑惑,皆是凡夫「偏計所執」而起的。須知極樂世界,乃是阿彌陀佛無量功德之所成就,是妙有世界。妙有是不可思議,非是凡夫執著大小局定之有。例如,維摩丈室,只有一丈見方之地,能容納三萬二千師子寶座,你就應該相信,一個極樂世界就能容納十方世界念佛的眾生了。

 

丙三、勸行流通分二    丁一、諸佛轉讚    丁二、教主結歎

 

丁一、諸佛轉讚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釋迦牟尼佛」,釋迦佛是我們的本師;本師者,根本教師。西方阿彌陀佛、東方阿(音同觸ㄔㄨˋ)鞞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釋迦佛說出來的。設若釋迦佛不說,我們連一尊佛,亦不會知道。因此,我們稱念釋迦佛名號時,特加「本師」二字,稱曰:「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別尊重!我們對於本師的名義,尤應留心詳記。梵語「釋迦牟尼」,華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眾生,「寂默」者,不著相。「寂」是不著身相;所謂「不離菩提場,而至鹿野苑」。終日出入往返,著衣吃飯,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無身相。「默」是不著語相;所謂「終日說法,無法可說」。乃至說法四十九年,不曾說出一字,是皆默無語相。茲再詳解其義: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無智,二乘有智無悲,菩薩雖具悲智,而未能究竟。佛是大乘極果聖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車。這輛大白牛車,有兩個輪子,一個是悲輪,一個是智輪。釋迦佛駕著這輛大白牛車,悲智二輪,一齊雙運,普載一切眾生,由凡夫地越過化城,直抵寶所。唯佛一人,悲智雙運,究竟圓滿,故號為能仁寂默。一切萬法,悉皆含攝於悲智二法之中,故稱為萬德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無礙故號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圓融故號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諦,寂默是真諦,真俗一如故號能仁寂默。廣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於釋迦牟尼四個字中,故稱為萬德洪名。

 

「娑婆世界」,就是我們所住的這個世界。梵語「娑婆」,華言堪忍。謂這個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痛苦,而不願出離三惡道的痛苦。或因轉世為人,已不能記憶;就現在人道之中,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八苦交煎,親身體驗,應不忘記!但是堪能忍受痛苦,而不願出離。或因未聞佛法,而不知苦樂。既聞佛法,而又聞到淨土法門,就應願離娑婆,求生極樂。我佛慈悲,苦口婆心,再說明娑婆世界是如何的痛苦,極樂世界是如何的快樂,為什麼不願出離娑婆,而求生極樂呢?此為娑婆眾生「剛強成性,難調難伏」之故!

 

「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五濁惡世」者;「濁」是渾濁不清,「世」即世界。世界本無濁惡,因有下面所說之五種濁,而變成五濁惡世。

 

第一、劫濁:梵語「劫波」,華言時分,按現在來講,就是時間。在娑婆世界沒有好時間,因為有下面四種濁,把清淨的時間,變成渾濁的時間,故名劫濁。

 

第二、見濁者:即有身、邊、邪、見取、戒禁取等五種知見渾濁不清,故名見濁。一、身見:由妄執地水火風四大假合之身體為「我」,而起的知見,故名身見。我們的身體,本來污穢充滿,常流不淨之臭皮囊;但因起了我見,執著是我,反而愛護的無微不至。總想多得享受,由此而起貪慾心。貪得不順利,便起瞋恨心。不應貪而貪,不應瞋而瞋,這就是愚癡心。貪瞋癡一起,總名起惑。由起惑而發動身口名曰造業,由今生起惑造業,來生決定受苦報。再由來生受苦報時,又起惑造業。因此生死輪迴,受苦無窮,推究原因,皆因「身見」而起的。二、邊見:即「斷」「常」二見。或執斷的一邊,或執常的一邊,各執一邊,故名邊見。執著邊見的人,皆不相信有來世果報,執斷見的人,認為人死了就斷滅了,沒有來生來世。執常見者,認為人死之後,仍轉世為人,生生世世永遠為人,不信有天道、阿修羅道及三惡道。執著斷常二見,對社會有何弊害呢?這二種人,皆不相信「今生造因,來生受報」。例如,執斷見的人,造一切惡業,世間法律最重者處以死刑,但他並不恐怖。他會說,人總要死一次的,死了就算了,有什麼可怕的。執常見者,無惡不作,處以死刑,並不恐怖。他說,死了之後,再過二十年,仍然是這樣高大,有什麼好可怕的。因法律不能鎮壓,他們就任意作惡,自害害人,擾亂民安,危及國家社會,其關係甚為重大!三、邪見:不正謂之邪。身見、邊見皆非正見,悉應謂之邪見,何以第三另標邪見呢?須知第三獨標邪見者,乃是撥無因果之大邪見。這種人絕對不相信因果,他認為眼見有很多作惡的人,享受富有之樂;反而有很多行善的人,卻遭受貧窮之苦,還有什麼因果報應可談呢!我們要知道,因果是通三世的,現在享受富有之樂的人,是前世所造的善因,今生才得到富有之樂果。可惜,他不知道依福培福,反而依福作惡,來世決定受苦。現世受貧窮之苦的人,是因為前世沒有培福,所以今生才遭受貧窮之苦。幸而他在惡劣的環境中能以行善,來世決定享受富有之樂。更要知道,果報有三種:一、今生報。二、來生報。三、多生報。今生報者,所造善業、惡業之力強,今生即受到善報或惡報。來生報者,今生所造善業、惡業之力不太強,須要等到來生方受果報。多生報者,今生所造之業因,來生因緣未能遇合,要等到多生,方能受報。例如,今生你害死一個人,來生他應該害死你。但因彼此都在流轉生死,就算都轉世為人,但以所生的地方不同,亦不能受報。須要等到第三生、第四生乃至多生,會到面時,方能受報。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遇會時,果報還自受」。尤其要知道「一切法唯心造」的道理,現在是二十世紀末葉,多數人皆信現實,不信來生。由眾生之心力所感,將「來生報」及「多生報」,悉皆變為「現世報」,造了善業,很快就得到善報。造了惡業,很快就得到惡報。因果報應擺在眼前,還能不相信嗎?四、見取見:如世間哲學家,見到一部份道理,就認為見到全部份的道理。「見取見」者,上面這個「見」字,是他「見」到一部份道理。中間這個「取」字,是他取著不捨。下面的「見」字,因他見到一部份道理,取著不捨,以偏蓋全,而生出一種知「見」,故名見取見。五、戒禁取見:如世間一切外道,各有其戒條,他認為他們所定的戒條,是最完善的。因此取著不捨,而生出一種知見,故名戒禁取見。以上五種見,名曰「五利使」。「利」是銳利,生起來很快,斷除亦很快,故名五利使。

 

第三、煩惱濁:昏煩惱亂,故名煩惱,亦有五種:一、貪欲:遇到財、色、名、食、睡的境界,便起貪欲。一、瞋恚:遇到不順利的境界,便生瞋恚。三、愚癡:一切正當道理,全不了解,故名愚癡。四、我慢:他認為他是最高最大,任何人都比不上他而看不起別人,故名我慢。五、疑惑:對於佛理,不是不信,因為多疑之故,而不能決定相信,故名疑惑。以上五種名曰「五鈍使」,「鈍」是遲鈍,此五種煩惱生起時,是慢慢生起,斷除時亦須慢慢斷除。五利使、五鈍使,名曰「十使」,使者驅使之意。由這十種煩惱,驅使眾生起惑造業,流轉生死。在生死道中,眾生自己毫無主宰,實在太可憐了!

 

第四、眾生濁:由五陰等眾法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六道凡夫,皆名眾生。現在專講人道的眾生,乃由粗陋弊劣之五陰而生。舊譯「五陰」,新譯「五蘊」。「陰」者,積集之義;「蘊」者,和聚之義。由色、受、想、行、識等五種法,積集和聚而成為一個眾生。一者色陰,質礙為義,乃是我們的外身,有體質,有阻礙,可以看見,可以觸到,故名色陰。二者受陰,領納為義。可以領納受用苦樂之境,故名受陰。三者想陰,取像為義。事境雖然過去,但仍然想到「過去之境」,故名想陰。四者行陰,遷流為義。妄念遷流,從無止息,故名行陰。五者識陰,了別為義。對於一切事理,可以了別識知,故名識陰。受想行識四陰,乃總說我們的內心,有這四種作用。我們的五陰粗陋弊劣,所以名曰粗弊五陰。

 

第五、命濁:生命短促謂之「命濁」。人的壽命不過百年,就讓你活到一百二十歲,仍然是生命短促。在這百年之中,少年青年很少聞到佛法,壯年雖然聞到佛法,仍未發心修行。到了晚年,真要發心修行時,可是歲數已經盡了。就算不墮三途,幸而仍得為人,但是能否聞到佛法,能否發心修行,還成問題!因此,生命短促,名曰命濁。

 

上面所說五濁,有兩層因果;見濁、煩惱濁為「因」,眾生濁、命濁為「果」。見濁乃至命濁為因,結成劫濁為果。以上是消文,以下是釋義: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如我的「我」,是釋迦佛的自稱,像我在前面稱讚那六方諸佛不可思議的功德。而這六方諸佛,都在其本國宣揚阿彌陀經,使其國土的眾生,都相信這部阿彌陀經。這就是他們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我讚歎他們,這六方諸佛像我一樣讚歎他們的讚歎我。這是諸佛互相稱讚,佛門裏有句話,「要得佛法興,還得僧讚僧」,佛法要興隆,還得出家人讚歎出家人。經上佛與佛的互相讚歎,就是要給我們做榜樣的,也是要令眾生起信仰心。僧讚僧,就是要眾生信仰僧寶,因為僧寶是住持佛法,弘揚佛法的人。若是沒有僧寶,佛寶和法寶就無法住世了。所以要佛寶和法寶興隆,就必須僧讚僧!這是文外之意,帶著勸導。前面六方諸佛,包括十方諸佛,他們都轉加讚歎我們釋迦佛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而作是言」,他們都這樣講。下面就是諸佛讚歎的話,「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讚歎釋迦牟尼佛的功德不可思議,他能做甚難希有的事情。「希有」就是少有,「能為」就是能做,什麼是最難做,又最少有的事呢?「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第一種難,五濁惡世修行用功實在不容易,釋迦牟尼佛居然就在五濁惡世裏,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在五濁惡世裏成了佛。這不是難上之難,希有中的希有嗎?所以稱為「甚難希有」。

 

另外還有一種難,「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個難信之法,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見佛聞法,圓證三不退,一生補處,圓成佛果,這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我們信了佛法,就要修行用功,要能斷煩惱。要想斷煩惱,必須修行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法,這些漸次法門,眾生容易相信。修淨土法門,只念一句阿彌陀佛的聖號,生到極樂世界煩惱就能斷盡,這是眾生難信的。但是,釋迦牟尼佛甚難希有,能為世間的眾生說此難信之法,所以六方諸佛都讚歎釋迦牟尼佛。以上把「丁一、諸佛轉讚」講完了,現在接講「丁二、教主結歎」。

 

丁二、教主結歎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這是我們的本師教主總結起來讚歎。還叫一聲當機者,「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諸佛所讚歎我的話,都是誠實之言,你們也應當知道我在娑婆世界行此難事。什麼難事呢?「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第一、能在五濁惡世裏成佛,是為甚難。第二、教導眾生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於把無始劫以來的生死了脫,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為什麼世尊要自己讚歎自己呢?這是要我們知道,釋迦佛大慈大悲,為度脫娑婆世界的苦惱眾生,在五濁惡世裏成佛。而且專為末法時代的眾生,說持名念佛法門,能以斷除煩惱,了脫無始劫以來的生死,一生成佛。我們讀經至此,應該涕淚悲泣,感念佛恩深厚!應立即堅定信心,發願念佛,求生極樂。見佛聞法,證無生忍,還入娑婆,弘揚淨土法門,普度眾生,皆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以報佛恩!

 

現在將「勸行流通」全部講完,合前面的「勸信流通」、「勸願流通」就是將「乙一、普勸」一科講完了。

 

乙二、結勸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此科總結起來再勸我們。「佛說此經已」,即釋迦佛把阿彌陀經講完了。「舍利弗及諸比丘」,舍利弗是當機者,及諸比丘者,即除了前面講的一千二百五十個大比丘之外,還包括其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弟子。「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一切世間的眾生都包括在內,還有天眾、人眾、阿修羅眾等。梵語「阿修羅」,華言非天;有天之福,無天之德,故名非天,是三善道之一。六道的眾生裏,只有三善道的眾生能來聽經。三惡道的眾生被惡業繫縛住了,沒機會來聽經的。「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大家聽完了這一部阿彌陀經,皆大歡喜,生起信心,而受持淨土法門。「作禮而去」,大眾都起來頂禮謝法。「而去」,到那裏去呢?都一心念佛去了。講到這裏把阿彌陀經全部講完。

 

http://buda.allcadblocks.com/